中峰镇石板桥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96户,350人,其中农业户96户,350人,党员13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公顷,其中水田8公顷,旱地25公顷,2014年石板桥农村经济总收入320.7万元,粮食年产量348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954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承担起服务村党员和群众的功能,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增强村“两委”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村里大力开展尊老敬老、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精神文明,有效满足了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324102 | 442000 | 0719 | 查看 石板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鹰咀石村 |
鹰咀石村位于竹溪县中峰镇东南角,距镇政府12公里,距县城5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12户730人,劳力283人,耕地总面积72公顷,其中水田16公顷,旱地56公顷。全村有党员15名。鹰咀石村支部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五个基本”建设。在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以规划为指导,以生产发展、以产业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鹰咀石的自然优势,发展以绞股蓝为主,畜牧业养殖等为辅的经济模式,全村目前绞股蓝面积达到150亩,巩固发展养殖户大15户,修建灌溉沟渠2千米,自来水管道6千米。硬化村级公路移建8公里,解决村生产生活交通问题。在村支部的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灌沟村 |
中峰镇灌沟村位于镇政府东部10公里处,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33户,942人,其中农业户913人。党员15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5公顷,其中水田19公顷,旱地36公顷,2014年灌沟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31.5万元,乡村人均纯收入4900元。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以规划为指导,以生产发展、村容整治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灌沟村的自然优势,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双子兴镇”战略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水藕种植示范片100亩,所有水藕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水藕产值逐年提升。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灌沟村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3公里,硬化率达到85%,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90%以上。 |
中梁村 |
中梁村位于竹溪县中峰镇东南角,距镇政府12公里,距县城7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60户512人,劳力285人,耕地总面积60公顷,其中水田14公顷,旱地46公顷。全村有党员15名。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6.4万元,人均纯收4500元。 村支部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五个基本”建设。在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以规划为指导,以生产发展、以产业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中梁村的自然优势,发展以绞股蓝为主,畜牧业养殖等为辅的经济模式,全村目前绞股蓝面积达到100亩,巩固发展养殖户大10户,自来水管道5千米。硬化村级公路移建6公里,解决村生产生活交通问题。在村支部的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长岭村 |
长岭村位于竹溪县中峰镇东大门,距镇政府8公里,距县城3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90户1640人,劳力922人,耕地总面积85公顷,其中水田54公顷,旱地31公顷。全村有党员34名。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纯收5000元。 村支部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五个基本”建设。在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以规划为指导,以生产发展、以产业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长岭村的自然优势,发展以绞股蓝为主,畜牧业养殖等为辅的经济模式,全村目前绞股蓝面积达到100亩,巩固发展养殖户大10户,长岭村以县城为市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设,扶持产业带头人在全村形成设施蔬菜70亩,自来水管道5千米。硬化村级公路移建6公里,解决村生产生活交通问题。在村支部的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梅探沟村 |
梅探沟村位于中峰镇东南部,邻近竹溪县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是远近闻名的贡米主产区,也是我镇重要的移民安置区。全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378户,1411人,耕地面积52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旱地12公顷,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16.2万元,粮食年产量527吨,人均纯收入3655元。 |
擂子坡村 |
中峰镇擂子坡村位于镇政府东部4公里处,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10户,747人,其中农业户205户、735人。党员13名。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7公顷,其中水田27公顷,旱地20公顷,2014年擂子坡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82.8万元,粮食年产量446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936元。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以规划为指导,以生产发展、村容整治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擂子坡村的自然优势,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双子兴镇”战略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10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擂子坡村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3公里,硬化率达到85%,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80%以上。 |
花桥寺村 |
中峰镇花桥寺村位于镇政府东部1公里处,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15户,1588人,其中农业户390户,1503人。党员19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4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旱地24公顷,2014年花桥寺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粮食年产量581吨,乡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 近年来,花桥寺村以党建促经济、以活动促发展,以创先争优,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职能,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2014年全村规范化贡米种植250亩,并配套路渠等基础设施,全村通村公路硬化3公里,硬化率达到80%,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78%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建设率达75%以上,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彭裕沟村 |
两河正交接处,南行有一沟,沟长十余里,宽五六里,正是一个大大地盆地。因其地如盆,旧称盆裕沟,后多彭姓人居此地,又名彭裕沟。 彭裕沟村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467户,1812人,其中农业户455户,1745人,党员30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4公顷,其中水田67公顷,旱地37公顷,2014年彭裕沟农村经济总收入1635万元,粮食年产量1010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967元。 近年来,彭裕沟以党建促经济、以活动促发展,以创先争优,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职能,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双子兴镇”战略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50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同时彭裕沟以县城为市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设,扶持产业带头人在全村建设蔬菜大棚6座,形成设施蔬菜50亩,生产蔬菜供不应求,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彭裕沟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2公里,硬化率达到80%,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85%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建设率达70%以上,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朝阳村 |
中峰镇朝阳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74户,1688人,其中农业户464户,1658人,党员16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7公顷,其中水田67公顷,旱地40公顷,2014年朝阳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27.4万元,粮食年产量1068吨,乡村人均纯收入5010元。 近年来,朝阳村以党建促经济、以活动促发展,以创先争优,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职能,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双子兴镇”战略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50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同时朝阳村以县城为市场,大力发展蔬菜和香菇产业建设,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朝阳村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4公里,硬化率达到80%,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80%以上,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松树沟村 |
中峰镇松树沟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20户,1426人,其中农业户410户,1403人,党员24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6公顷,其中水田47公顷,旱地39公顷,2014年松树沟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89万元,粮食年产量751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承担起服务村党员和群众的功能,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增强村“两委”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村里大力开展尊老敬老、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精神文明,有效满足了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
狄裕沟村 |
狄裕沟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416户,1512人,党员16名。耕地面积81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旱地41公顷,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93万元,粮食年产量783吨,人均纯收入5073元。 近年来,狄裕沟村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加强党员创先争优为主线,以搭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一是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要求,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结合村情,实施了以“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把党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三培养”工程。目前,狄裕沟已将5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党员、7名党员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3名党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二是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的功能,严格执行“逢六播放”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狄裕沟17名党员都掌握了2门以上的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立足实际,设置岗位,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对党员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民主评议党员、年度综合考评相结合,对评为“优秀”的党员,给予奖励;对评为“差”的党员,进行帮助教育。四是切实保障党员权利。通过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落实“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定期开展学习”等制度,强化了党员党性意识,有效保障了党员的权利。 |
汤家湾村 |
中峰镇汤家湾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46户,522人,其中农业户143户,506人,党员11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7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旱地27公顷,2014年汤家湾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31.7万元,粮食年产量431吨,乡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承担起服务村党员和群众的功能,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增强村“两委”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村里大力开展尊老敬老、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精神文明,有效满足了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
石板桥村 |
中峰镇石板桥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96户,350人,其中农业户96户,350人,党员13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公顷,其中水田8公顷,旱地25公顷,2014年石板桥农村经济总收入320.7万元,粮食年产量348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954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承担起服务村党员和群众的功能,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增强村“两委”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村里大力开展尊老敬老、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精神文明,有效满足了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
青草坪村 |
青草坪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528户,1930人,其中农业户496户,1800人,党员29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7公顷,其中水田51公顷,旱地56公顷,2014年青草坪农村经济总收入1797.3万元,粮食年产量908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980元。 近年来,青草坪以党建促经济、以活动促发展,以创先争优,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职能,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双子兴镇”战略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50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同时青草坪以县城为市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设,扶持产业带头人在全村建设蔬菜大棚100座,形成设施蔬菜70亩,生产蔬菜供不应求,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青草坪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2公里,硬化率达到80%,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85%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建设率达70%以上,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同庆沟村 |
中峰镇同庆沟村位于镇政府西部3公里处,同庆沟名源于山上的同庆寨,古称峒崎山。《旧志》说:此山“悬崖万仞,飞泉倒泻,漱玉喷珠,不减庐山瀑布。循麓而上,蹊径险绝。顶有三寨,可容数千人。”其东有方石寨、西有东沟垭子,作为衬景,宛若莲花。中间的莲蓬就是漂石岩。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68户,1410人,其中农业户356户、1375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6公顷,其中水田47公顷,旱地39公顷,2014年同庆沟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08.6万元,粮食年产量853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756元。 近几年来,同庆沟村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员干部主动帮助贫困户致富,强化了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按章办事。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定期召开支部会制度,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15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同时全村发展畜禽养殖业及莲藕等蔬菜种植,逐步扩大规模,满足县城市场需求。同庆沟村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6公里,硬化率达到83%,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85%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建设率达75%以上。 |
小南沟村 |
中峰镇小南沟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27户,1216人,其中农业户299户,1139人,党员20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7公顷,其中水田24公顷,旱地23公顷,2014年小南沟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94.8万元,粮食年产量594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650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承担起服务村党员和群众的功能,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增强村“两委”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村里大力开展尊老敬老、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精神文明,有效满足了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
邓家坝村 |
中峰镇邓家坝村位于镇政府西部1.5公里处,以邓姓人氏居多而命名。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58户,1586人,其中农业户355户,1538人,党员35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4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旱地64公顷,2014年邓家坝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70.4万元,粮食年产量649吨,乡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 近年来,邓家坝村以党建促经济、以活动促发展,以创争树先优,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职能,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500亩,2010年又新建20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邓家坝村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3.2公里,硬化率达到85%,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70%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建设率达80%以上,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寺沟村 |
寺沟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280户,1086人,耕地面积61公顷,其中水田23公顷,旱地38公顷,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06.2万元,粮食年产量596吨,人均纯收入5029元。 近年来,寺沟村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搭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了党员队伍全面活跃。 一是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要求,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目前,已将2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党员、3名党员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名党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 二是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的功能,严格执行“逢六播放”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深入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立足实际,设置岗位,公开承诺,接受监督。按照“年初承诺、季度评议、半年考评、年终兑现”的步骤,对党员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民主评议党员、年度综合考评相结合, 四是通过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强化了党员党性意识,有效保障了党员的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党员发挥作用、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 |
樟扒沟村 |
中峰镇樟扒沟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80户,1087人,其中农业户276户,1038人,党员20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4公顷,其中水田36公顷,旱地38公顷,2014年樟扒沟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40万元,乡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安装了远教电教设备、农家书屋。服务中心设有谈心接访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做到了干部能办公、党员能议事、群众能办事。通过“不定期组织农民培训,使农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带动了农民科学致富,真正把中峰打造成为溪城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
庙耳沟村 |
竹溪县中峰镇庙耳沟村,地处305省道边沿,毗邻中峰集镇,东距县城5公里,北与龙坝乡接壤,南与该镇青草坪村相邻,西接邓家坝村,因庙多而命名,现庙已损毁。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126人,党员27人。耕地总面积74公顷,其中水田36公顷,旱地38公顷;全村粮食总产量701吨。2014年全村社会经济总收入1516万元,人均纯收入6018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以规划为指导,以生产发展、村容整治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庙耳沟村的自然优势,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双子兴镇”战略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标准化贡米种植示范片100亩,所有贡米示范片均实现基础设施五配套,种植方式六统一,贡米产值逐年提升。在积极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庙耳沟村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快保障民生的水、路、电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全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5%,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90%以上。 |
双河口村 |
中峰镇双河口村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220户,841人,其中农业户214户,828人,党员12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7公顷,其中水田30公顷,旱地37公顷,2014年双河口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74.3万元,乡村人均纯收入4200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安装了远教电教设备、农家书屋。服务中心设有谈心接访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做到了干部能办公、党员能议事、群众能办事。服务中心全天免费开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不定期组织农民培训,使农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带动了农民科学致富,真正把中峰打造成为溪城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
柏杨树垭村 |
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353户,1444人,党员24名。耕地面积84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旱地44公顷,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13.4万元,粮食年产量769吨,人均纯收入5120元。2014年,以争创活动为契机,全村基层党建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带动全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柏杨树垭村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加强党员创先争优为主线,以搭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的功能,严格执行“逢六播放”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立足实际,设置岗位,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对党员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民主评议党员、年度综合考评相结合,对评为“优秀”的党员,给予奖励;对评为“差”的党员,进行帮助教育。通过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落实“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定期开展学习”等制度,强化了党员党性意识,有效保障了党员的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开展党内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党员发挥作用、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 |
甘家岭村 |
中峰镇甘家岭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54户,2101人,其中农业户545户,2051人,党员38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3公顷,其中水田80公顷,旱地73公顷,2014年甘家岭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50.8万元,乡村人均纯收入4938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级事业稳步发展,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20多平方米的党员服务中心,安装了远教电教设备、农家书屋。服务中心设有谈心接访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做到了干部能办公、党员能议事、群众能办事,服务中心全天免费开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不定期组织农民培训,使农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带动了农民科学致富,真正把中峰打造成为溪城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
大南沟村 |
大南沟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10户,761人,耕地面积34公顷,其中水田22公顷,旱地12公顷,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4.7万元,粮食年产量487吨,人均纯收入3709元。 |
汤家坝村 |
汤家坝村境内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全村现有村民小组6个,居民272户、1047人,党员26名。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10万元,人均纯收入5874元。 近年来,汤家坝村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加强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搭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了党员队伍全面提升。 一是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要求,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结合村情,实施了以“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把党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三培养”工程。目前,该村已将5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成党员、 7名党员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3名党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 二是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的功能,严格执行“逢六播放”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该村26名党员都掌握了2门以上的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深入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立足实际,设置岗位,公开承诺,接受监督。按照“年初承诺、季度评议、半年考评、年终兑现”的步骤,采取“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组织定评”的方式,对党员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民主评议党员、年度综合考评相结合,对评为“优秀”的党员,给予奖励;对评为“差”的党员,进行帮助教育。 |
乐园村 |
中峰镇乐园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14户,775人,其中农业户207户,759人,党员21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9公顷,其中水田27公顷,旱地22公顷,2014年乐园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09.6万元,乡村人均纯收入5084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干群团结一心,扎实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在全镇率先开展网格化工作,畅通信访渠道、积极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全年无一起越级-案件发生,村级社情民风较好,村民勤劳淳朴,在镇村的带领下科学致富,真正把中峰打造成为溪城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
刘家湾村 |
中峰镇刘家湾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43户,528人,其中农业户143户,519人,党员19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0公顷,其中水田19公顷,旱地31公顷,2014年刘家湾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58万元,粮食年产量483吨,乡村人均纯收入6091元。 刘家湾村“两委”干部配备齐全,共有三名主职干部,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承担起服务村党员和群众的功能,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增强村“两委”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村里大力开展尊老敬老、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精神文明,有效满足了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
中峰观村 |
中峰镇中峰观村位于镇政府西部7公里处,以道观而得名,文革时期已损毁全无。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42户,1248人,其中农业户341户,1248人。党员20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4公顷,其中水田50公顷,旱地34公顷,2014年中峰观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42万元,粮食年产量765吨,乡村人均纯收入5598.4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镇党委制定的“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明确“牵头抓总、当好表率”的具体职责定位,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既提升了村级党建工作水平,又有力地推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全村建设贡米基地200亩,并配套路渠等基础设施,全村通村公路硬化3公里,硬化率达到85%,全村饮用自来水安装率达85%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建设率达75%以上,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易家山茶场 |
易家山茶场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32410250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324。邮政编码为44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9 ,车牌号码为鄂C。与鹰咀石村、灌沟村、中梁村、长岭村、梅探沟村、擂子坡村、花桥寺村、彭裕沟村、朝阳村、松树沟村、狄裕沟村、汤家湾村、石板桥村、青草坪村、同庆沟村、小南沟村、邓家坝村、寺沟村、樟扒沟村、庙耳沟村、双河口村、柏杨树垭村、甘家岭村、大南沟村、汤家坝村、乐园村、刘家湾村、中峰观村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