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坪镇位于竹溪县城东部,版图面积192平方公里,辖42个村,255个村民小组,14076户,50939人,耕地总面积47085亩。境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以茶叶、蔬菜和畜牧养殖业为主,素有“竹溪粮仓”、“生姜之乡”之美誉,是湖北省“十大茶叶名镇”、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竹房城镇带建设重点镇、区域性中心镇和四化同步及强镇扩权试点镇。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水坪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绿色崛起示范镇”建设为目标,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主线,克难攻坚抓落实,高位推进促发展,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大局稳定、镇泰民安的喜人局面。2014年,全镇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22个;核桃、二花、花椒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达到了6万亩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63元。巩固规模以上企业6家,完成招商引资1.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
水坪是县工业重镇、农业大镇,镇域内346国道、谷竹高速、绕城线一级公路三大交通枢纽贯穿全境,交通便捷。物流广场、商贸广场及农贸广场先后落地运营;大明物流园、金铜岭科技工业园、小河边特色农业园人气日盛;以大石门、前进、东沟为主的片区建设,以漫液、金铜岭为主的集中安置建设,以马家沟、沙坝、刘家河、向家汇、洛家河、纪家山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集镇空间稳步拓展,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商贸、物流等服务体系一应俱全,综合服务效应越来越强。
在提升镇域经济的同时,水坪镇以建设文化强镇为目标,不断探索和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致力加大村级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少年宫建设,配齐配全文体设施,开放了农家书屋、远程电教室,坚持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组建了经典宣讲队、广场舞蹈队、农民运动队及志愿服务队,开办了“乡村讲堂”,举办了全民阅读“四进”、“家规家训进万家”、“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党员”评选及“淳风美德润水坪,六比六看六评比大竞赛”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遵纪守法、文明卫生、尊老爱幼、凡人善举的“草根”之星,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万人 | 192平方公里 | 420324103 | 442000 | 0719 | 查看 水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地处竹溪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与本县水坪镇、中峰镇、龙坝镇、标湖林场毗邻而居,版图面积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00亩。有县党政群体机关84个,事业单位67个,学校1 8所。辖14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辖区总人口近11万人,其中常驻人口9万人(社区6.8万人,农村2.1万人),暂住流动人口2万人。 区位优势独特。城关建镇历史悠久,古称上庸镇。305省道穿镇而过,是东连荆襄、西接渝陕的交通要塞之地,即将贯通的“谷竹”高速公路,更具有加快流通和直达鄂西北的交通优势。境内商贾云集,人流、物流交汇于此,商贸经济十分活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充分展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特色产业鲜明。按照“山上水果茶、山腰畜牧带、山脚大棚菜”的立体产业布局,让山间与田间对接,农业与工业联姻,实现工农互动,坚持把调优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着力抓好各项特色产业建设。初步建起了以“秦楚”龙井茶为品牌的千亩茶园;以日进、郭家梁子、新胜、东风等村为重点的千亩水果基地;以温泉沟、新胜、新民等村为基础的千亩药材(豆杂)基地;以长旺坝为核心区,辐射高山村的万亩蔬菜基地;以守金店、东风、新胜、日进等村为纽带的万头牲猪养殖基地;以“绿园”、“宏达”养鸡场为龙头的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城关特产”畅销大都市,实现了田间与餐桌的无缝对接,带动了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 文化底蕴深厚。古有龙王庙、地母庙、关帝庙、财神庙、西寺庙、火神庙、黄州馆、江西馆、河南馆,钟鼓楼雄踞人民路东侧,清真寺经常有信众斋戒,体育广场经常有赛事活动,广场公园每天都有健身舞、健身操和大型文化活动。南北相间的五峰山、偏头山丛林茂密,绿水青山,构成了人文自然景观,是娱乐、休闲的文化中心,更是充满希望的旅游圣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城”的理念、“大”的气魄、“优”的环境、“稳”的局面、“硬”的作风,以“百里城镇带建设”为契机,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抓手,以“打造城镇建设示范点、工商贸易集聚地、蔬菜产业辐射园、平安和谐人居区”为目标,坚定信心、创新思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带领全镇人民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国家授予“经济普查先进集体”,被湖北省授予“五好乡镇党委”,被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十面红旗乡镇党委”、“进步乡镇”、“平安乡镇”等荣誉称号。 |
蒋家堰镇 |
蒋家堰镇位于鄂陕边界,是湖北通往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门户,民间经济自古就比较发达,素有“朝秦暮楚”、东进西出之称,数百年形成闻名遐迩的边贸市场市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贾,吞吐了鄂渝川陕的周边物资,是湖北经济面向西北地区辐射的“窗口”和咽喉,更是湖北与陕西对口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湖北省十大重点“口子镇”之一。全镇版图面积1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31个村,1个茶场,8580户,331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1049人。2006年实现农业经济总收入4.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6万元,人平纯收入3184元。 屹立在鄂陕边关的楚长城遗址显得雄浑而有力,镶嵌在山峰的绿荫将集镇渲染得灵动而多情。顺着集镇放眼望去,笔直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门庭若市的商铺,休闲舒畅的游园,快捷通达的交通网络,恢弘典雅的文化设施……这一切,都令人留连往返。靠大手笔建设,这个位居鄂西北边陲、楚长城脚下的竹溪县蒋家堰镇,宛若夜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徜徉在秦楚边关熠熠生辉。 令蒋家堰人最难以忘怀的是魔芋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作为全县最先生产魔芋、发展面积最大的蒋家堰镇,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绿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蒋家堰人在花魔芋财。连续几年,该镇魔芋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年产魔芋近万吨;连续几年,该镇销住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魔芋精粉、微粉数百吨。产业已成为该镇打开市场、推动经济、繁荣集镇的""试金石""。 靠产业来支撑,以产业兴集镇,以集镇带产业,使该镇在集镇建设、产业推动上实现了有效互补。依托公司牵引、大户带动、政策驱动,逐渐拉长魔芋、黄姜等支柱产业链。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建企业,山外忙营销""的产销格局。通过汇源、东方、月亮神等多家魔芋企业的牵引和拉动,使全镇魔芋产业块头日趋壮大。已涌现出小坝子、蔓菁沟、黑龙洞等18个魔芋专业村,今年魔芋面积达到6000亩,茶叶面积达到3000亩。通过农产品集散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使镇域经济迅速增长。. |
中峰镇 |
中峰镇位于竹溪县城西郊,全镇辖28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8884户,33035人;是全县粮油作物的主产区和丰产区,水田面积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1/6,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进步乡镇”、“卫生乡镇”、“文明乡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基层党建红旗乡镇”,2014年2月,中峰贡米种植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中峰镇围绕建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城副中心”、“以竹溪贡米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大镇”、“生态文化良好的县城居民休闲娱乐后花园”目标,按照“花果山、贡米田、畜禽养殖富家园”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贡米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扎实推进竹房城镇带中峰片区建设,全面推进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为绿色崛起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9.1亿元,完成工业产值5.3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5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1.6亿,农民人均收入8240元。 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贡米基地,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验收。打造贡米产业的金字招牌,“中峰贡”品牌被省工商局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在中国第十一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届中国农产品博览会上,竹溪贡米、双竹魔芋面捧回两个金奖,湖北省农业厅授予竹溪贡米为名牌农产品;三元米业公司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抓扩能技改,竹溪有机贡米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贡米质量标准先后被省科技厅评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贡米龙头企业三元米业完成万吨玉米糁粉杂粮生产线扩建;龙头企业双竹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湖北“四板市场”秦巴山竹溪绿色农业板块挂牌上市。 在发展壮大贡米产业的基础上,兼抓了茶叶、核桃、苗木、生态畜禽养殖等绿色产业,全镇绞股蓝基地3000亩、茶园3000亩、核桃基地达1万亩、畜禽养殖业形成 “五个五”规模(500头牛、5000只羊、5000头猪、50000只鸡、500000只鸡苗)。培植了以绿之恋现代农业示范园、雨润家庭农场、瑞源生态家庭农场等为主的生态经济企业和农业市场主体,其中,雨润家庭农场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家庭农场”, 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名村”的目标,完成同庆沟片区休闲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汤家坝、邓家坝、青草坪等村荣获省级“宜居村庄”称号,青草坪村荣获市级“生态家园示范村”称号,同庆沟村被省发改委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内容,确立为“绿色幸福村”项目建设区。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在全县率先开展乡镇均衡教育发展建设项目,推进了清凉小学标准化运动场、镇中心学校标准化运动场项目建设,乡镇学生享受了优美的就学环境;2014年顺利完成新福利院迁建,农村孤寡老人享受优质的生活环境;深入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有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甘家岭村成功入选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名单,填补了十堰市空白。 |
水坪镇 |
水坪镇位于竹溪县城东部,版图面积192平方公里,辖42个村,255个村民小组,14076户,50939人,耕地总面积47085亩。境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以茶叶、蔬菜和畜牧养殖业为主,素有“竹溪粮仓”、“生姜之乡”之美誉,是湖北省“十大茶叶名镇”、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竹房城镇带建设重点镇、区域性中心镇和四化同步及强镇扩权试点镇。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水坪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绿色崛起示范镇”建设为目标,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主线,克难攻坚抓落实,高位推进促发展,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大局稳定、镇泰民安的喜人局面。2014年,全镇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22个;核桃、二花、花椒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达到了6万亩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63元。巩固规模以上企业6家,完成招商引资1.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 水坪是县工业重镇、农业大镇,镇域内346国道、谷竹高速、绕城线一级公路三大交通枢纽贯穿全境,交通便捷。物流广场、商贸广场及农贸广场先后落地运营;大明物流园、金铜岭科技工业园、小河边特色农业园人气日盛;以大石门、前进、东沟为主的片区建设,以漫液、金铜岭为主的集中安置建设,以马家沟、沙坝、刘家河、向家汇、洛家河、纪家山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集镇空间稳步拓展,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商贸、物流等服务体系一应俱全,综合服务效应越来越强。 在提升镇域经济的同时,水坪镇以建设文化强镇为目标,不断探索和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致力加大村级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少年宫建设,配齐配全文体设施,开放了农家书屋、远程电教室,坚持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组建了经典宣讲队、广场舞蹈队、农民运动队及志愿服务队,开办了“乡村讲堂”,举办了全民阅读“四进”、“家规家训进万家”、“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党员”评选及“淳风美德润水坪,六比六看六评比大竞赛”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遵纪守法、文明卫生、尊老爱幼、凡人善举的“草根”之星,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
县河镇 |
县河镇隶属于湖北省竹溪县,镇政府驻县河铺,全镇版图面积126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辖21个村委会:峰香坝、小田坝、龙堰河、柏腊树垭、花石沟、富溪沟、安家沟、青山、红丰、先裕、明家湾、大路沟、任家沟、明家祠、惠家沟、大塘溪沟、黄沙、三转湾、六合、水田坝、募缘。 镇政府驻县河铺,人口23000人,面积153.5平方千米。辖21个村委会:峰香坝、小田坝、龙堰河、柏腊树 农田播种垭、花石沟、富溪沟、安家沟、青山、红丰、先裕、明家湾、大路沟、任家沟、明家祠、惠家沟、大塘溪沟、黄沙、三转湾、六合、水田坝、募缘。 农田播种 县河镇有各类民政对象1174户2043人,其中农村特困对象259户699人,城镇低保对象126户220人,优抚对象789户944人,五保对象180人。 县河镇民政所现有民政工作人员2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及照顾下,配有电脑、摩托车、专门的民政办公室两间。为更好地服务于民政对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总体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较好地履行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职能。 改变竹溪的第一枪在该镇的锣鼓洞山脉打响,这里长眠着董福旺等25名革命烈士,位于该镇西部的大路沟村被十堰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经济背景 县河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多娇,资源丰富。县河镇镇森林资源面积达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农田播种52%,竹溪河、县河两大流域穿镇而过,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万kw,可开发量为2.2万kw。特色产业茶叶、山野菜、中小药材、烤烟等绿色产业基地达2万亩,其中茶叶1.1万亩,已成为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盛产檀香玉石、山竹、红心杉等优质矿材;交通通信条件十分便捷,公路到村通达率达100%,程控、移动、联通等电话相继开通。 |
泉溪镇 |
泉溪镇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大巴山脉中心腹地,地处竹溪县南部山区中心地带,处于东经109°46′12″,北纬31°58′45″,距县城62公里,是我县南部山区的交通要道和中心镇。全镇版图面积21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2万亩,其中水田2700亩,旱地17300亩。现有12个行政村、1个镇办茶场,66个村民小组,2592户、10281人。201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5951元。镇域平均海拔近910米,年均气温19℃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mm,气候高寒,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短,是烟叶、魔芋、药材、洋芋等经济作物的优质生产基地。 泉溪历史文化绚丽多彩。两千年前就已是秦、楚间的交通要道和关隘重地,旧时川盐经鄂入湘豫,必经此地,是重要的陆运码头。万江河流域发源地大营盘相传是武王伐纣时闻太师驻军之地,近代贺龙带领的红三军在这里转战,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在这里突围,革命烈士聂之俊在成佳河村壑壑垭英勇就义。风俗饮食独具一格。 泉溪镇因境内生态良好、森林密布,溪流众多而得名,境内有大小河流26条,均发源于原始森林高山,主要有万江河、泉溪河、石板河、成佳河四大流域,流域面积达35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面积广阔,全镇林地总面积30.65万亩,活立木蓄积超过18.23万立方米,植被覆盖率达93.36%,森林覆盖率为89.68%,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有万江河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岱王沟林场、辽叶湖林场和杨家扒国营农场三大国营农林场。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探明有珙桐、红豆杉、银杏、连香、红豆等10多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树木,有野生大鲵、黑熊、野鹿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10余种。 煤炭和板石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存量为8200万吨左右,分布在石板河、双桥铺、瓦房沟(露天煤矿)等地;石板储存量 25亿立方米,分布在瓦房沟、成佳河等地,主要有黑石板、绿石板两种,品质优异,年开采量20万平方米。已探明瓦房沟石墨矿存量较大,品位较高,极具开采价值。 |
丰溪镇 |
1、地理位置:竹溪县丰溪镇古称泗水关,位于鄂西北竹溪县南部边陲鄂陕渝三省市交界处的大巴山脉腹地,素以一脚踏三省的独特位置而声名远扬。全镇版图面积392.25平方公里,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丰溪镇位于东径109°42’16",北纬31°52’24"上,西与陕西省镇坪县接壤,距镇坪县城54.5公里,西南与重庆市巫溪县毗邻,距巫溪县城98公里,距竹溪县城102公里,260省道(兴界路)贯镇而过,镇政府位于丰溪镇丰溪街。因政府所在地有四条河流交汇,古称泗水关,因其扼三省市交通咽喉,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美誉。境内有五道河、西米河、马鞭河、高祖河汇入“泗水关”,流经本县天宝、兵营、新洲进入堵河,是本县“泉河”流域的源头。丰溪因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边贸历史和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而声名远播,曾有“深山小香港”之美称。 2、全镇有四条河流在泗水关汇集,形成四水归池,古称泗水关。 洞滨河:发源地在界梁村,是汇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是泉河流域的上游河段,至天宝龙滩全程45公里,河宽5——10米,深1.5米,流速为0.6米/秒. 因这里年降雨量充沛,且地质松散,经常发生泥石流,经过近年来的河道去湾改直、建堤改田治理和拦坝建电站已逐步抑制了自然灾害。现已建成戈边河电站、泗水关电站。 高祖河:发源于高子河村,至泗水关15公里,河宽5——8米,现已由江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利用建成1.2.3级梯级电站。 西米河:发源于水桶沟及石甸河村,至泗水关全程12公里,河宽5——10米,现已建成丰溪电站、桃花山1.2级电站,3.4级电站已于2011年5月竣工。 五道河:发源于凉桥村的月亮岩,全长10公里,河宽5——8米,与西米河一道流经丰溪集镇至泗水关。 遗址遗迹及旅游资源:丰溪镇境内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址和自然景观。现已已查明的历史文化遗存点30余处,其中22处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龙坝镇 |
龙坝镇地处秦巴山脉,位于竹溪县西北部,距县城9公里,东与竹溪城关镇相连,南与本县中峰镇、蒋家堰镇毗邻,西与陕西省平利、旬阳县接壤,北与十堰市竹山县为邻。龙坝镇既是县城10万人的供水基地,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全镇版图面积137平方公里。 龙坝镇内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岭重丘区,其地面海拔在450-1550米之间,地势高低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陡,植被稀疏,多为低矮灌木从,土壤绝大部分是由沙变质板岩、片岩和页岩长期风化演变形成的,只有很少的土壤是第三世砂岩和近代河流冲积而成,以砂、砂土壤、粘土为主。龙坝镇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温热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为240-260天。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候14—17oC,一月最冷,月平均气候2-3oC,极端最低气温-15—18oC,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oC,极端最高气温40oC.春季温暖多雨,夏季高温干旱、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为800-1500毫升,七八月多暴雨,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的30-50%,冬季雨量最少,占年降水量的10%。 龙坝镇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河流均属堵河水系,有大小河流20条,主要河流有竹溪河。年径流量每秒7.8立方米,主河道长约26公里。竹溪河流域面积765.0平方公里,理论蕴藏量2.53万千瓦,可开发0.509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23.32%,已开发量1485千瓦,占可开发量25.17%. 有19个村150个村民小组5445户21097人,其中农业人口5189户18757人。 (一)全镇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截止到2005年,全镇林地面积8963公顷,耕地面积945公顷,其中水田339公顷,旱地606公顷,好田好地659公顷,农业耕地人均0.79亩。 (二)矿产资源河沙:竹溪河源头在龙坝镇汪家坪村与关家沟村交接处,竹溪河流经全境,河床宽,流量大,流域冲积扇较多,形成天然沙石场,河沙资源丰富。 (三)生物资源很丰富。境内分布有红豆杉、银杏,森林特产有茶叶、魔芋、黄姜、中药材、杜仲、板栗、大木漆、油桐、枣、花椒等。植物主要是以灌木林为主,乔木主要有松树、女儿红、南树、樟树、杉树、刺槐、白杨树、栗树、紫荆树等树木。还有珍惜物种红豆杉。动物主要是野猪、狗獾子、猪獾子、果子狸、麂子、兔子等。禽类主要是鸟类和兽类,鸟类主要是白鹭、锦鸡、野鸡、竹鸡、斑鸠、乌鸦、麻雀、喜鹊、黄媚鸟、燕子、野鸭等鸟类。 |
兵营镇 |
兵营镇位于竹溪县东部边缘,地处“两竹”(竹溪、竹山)交界处,版图面积169平方公里,距县城53公里,东邻竹山官渡、西与县河镇接壤、南与汇湾天宝相交、北与新洲相连。相传北宋宋仁宗年间,宋朝女将穆桂英在抵抗外侵辽兵时,曾在兵营镇安营扎寨,摆兵部阵,留下拴马桩、跑马场和饮水槽等遗迹,故名兵营。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林特场,70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总人口14817人,3958户。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最高海拔1376米,最低海拔338米,平均海拔870米。林地面积1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0.5%。耕地总面积18983亩,其中水田5000亩,旱地13983亩。全镇8个村属潘口电站淹没库区、2个村属白沙河电站库区,涉及移民685户、3578人,境内水能资源丰富,钛铁矿储量可观,盛产檀香玉、黑板石,林木葱笼,山青水秀,主导产业茶叶面积达到3万亩,建成茶叶加工车间15个,核桃面积6000亩,中小药材面积15000亩。201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达到270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787元。近几年荣获省级“文明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市级新型化城镇建设“先进乡镇”、市级“五四红旗集体”。 环境治理效果显著。镇党委、政府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开花、逐村推进、打造亮点”的原则,结合新“三万”活动、“清洁家园,美丽乡村”、“践行群众路线,建设美丽家园”等一系列活动,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发动群众自己动手,经常性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还通过“一事一议”完善环卫设施,制定责任具体、内容详细、措施具体的环境卫生整治管理办法,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按照“十天一小扫,一月一大清,月月有评比”的要求,定期组织卫生大检查和大评比,真正形成“打扫以户为主、监督以党员为主、检查以村组干部为主、处理以村集体为主”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目前,全镇有1500个垃圾池、 1个小型垃圾填埋场、配备了17辆垃圾车,保洁工作实现“有资金保障、有专人负责、有环卫设备、有制度管理”的四有标准,集镇及赵家河等7个中心村庄垃圾坚持日清日运,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保护切实加强。今年以来,兵营镇把生态建设作为保发展、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优先治理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村和重点地段。二是实施生态创建。积极推进生态镇创建工作,规范完善生态村申报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和动态管理。我镇获得省级卫生乡镇命名。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污染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体系,扎实做好乡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总量减排工作。截至目前,全镇共有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填埋场1个,中心村庄污水收处系统2个。 生态文化纵深推进。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着眼社会公众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培养,把生态文明作为公益性宣传的重点,把生态文化纳入党政干部和村民 “道德讲堂”,引导每个人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意识逐步上升为主流意识和全民意识,让每个人点点滴滴的文明行动,汇成浩浩荡荡的生态文明建设洪流。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围绕打造清风苑、桃园沟、观音山、凤羽亭、桂英广场、七滩岩、银杏园等7个景点,规划建设出一个受众多、影响大、层次高、反响好的“生态文化长廊”,从而提升我镇生态文化质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倾力打造一个彰显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名镇。 乡村绿化大力开展。围绕把兵营镇建设成“打造生态库区”的目标,大力实施“山体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庭院绿化”等四化工程,组织群众按照“户平栽种10棵风景树(果树)”要求扎实抓好庭院绿化,镇村党员干部划片蹲点组织检查落实;同时,号召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沿溪流两岸大量栽植柳树、枫树等风景树。全镇完成集镇、村庄、道旁绿化500亩,坡耕地还林1500亩,荒山造林15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800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1800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2%,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以上。通村达组道路、庭院、河道实现绿化,境内无“天窗”和裸露山体。 |
汇湾镇 |
¡¡¡¡»ãÍåÕòλÓÚÖñϪ°æÍ¼Öв¿Î»Öã¬Òò»ãÍåºÓºá¹á¶«Î÷¶øµÃÃû£¬ÔÚÈ«ÏØÆð³Ð¶«ÆôÎ÷¡¢Á¬½ÓÄϱ±µÄÖÐÖáµã×÷Óá£È«ÕòÓÐ19¸ö´å¡¢116¸ö×é¡¢1.7ÍòÈË¡£°æÍ¼Ãæ»ý172.8ƽ·½¹«Àï¡£ÏÖÓиûµØ29235Ķ¡£ÉÁÖÃæ»ý19.5ÍòĶ£¬ÉÁÖ¸²¸ÇÂÊ´ï75% £¬Ö²±»¸²¸ÇÂÊ´ï83£¥¡£ÏȺó±»Ê¡Î¯ÊÚÓ衰ȫʡÏȽø»ù²ãµ³×éÖ¯¡±ÈÙÓþ³ÆºÅ£¬±»ÊÐίÊÐÕþ¸®ÊÚÓèÈ«ÊÐÐÂÐͳÇÕò»¯½¨Éè¡°ÓÅÐ㵥λ¡±ºÍ¡°ÓÅÐãÏçÕò¡±¡¢¡°È«ÊÐÏȽøÏçÕò¡±¡¢¡°ÎÄÃ÷ÏçÕò£¨½Ö°ì£©¡±ÈÙÓþ³ÆºÅ£¬±»ÏØÎ¯ÏØÕþ¸®ÊÚÓè¡°µ³·çÁ®Õþ½¨ÉèÏȽøµ¥Î»¡±¡¢¡°Éç»á¹ÜÀí×ÛºÏÖÎÀíÏȽøµ¥Î»¡±µÈÈÙÓþ³ÆºÅ¡£2013Ä꣬»ãÍåÏç»ñÊ¡Õþ¸®Åú×¼¸üÃûΪ¡°»ãÍåÕò¡±¡£ÔÚ2014ÄêÈ«ÏØ×ÛºÏÄ¿±ê¿¼ÆÀÖУ¬ÎÒÕò»ñÁ¼ºÃµÈ´Î¡£2015Äê9ÔÂ29ÈÕ£¬³É¹¦³ï°ìÈ«ÏØ¡°°ÙÀï¾°ÀÈÊ×½ìÂÃÓÎÎÄ»¯½Úôß»ãÍåÔø¼ÒÕ¯¾°ÇøÊ×ÓÎÒÇʽ¡±´óÐͻ¡£ ¡¡¡¡ »ãÍåÊÇ¡°¹±²èÖ®Ï硱£¬×Ô¹ÅÎﻪÌ챦£¬ÓµÓÐË®µç¡¢²èÒ¶¡¢°åÀõµÈÌØÉ«×ÊÔ´£¬ÊÇÈ«ÏØÄËÖÁÈ«ÊÐÃû·ûÆäʵµÄË®µç´óÏç¡¢²èÒ¶´óÏçºÍ°åÀõ´óÏç¡£ ¡¡¡¡ ½üÄêÀ´£¬»ãÍ嵳ί¡¢Õþ¸®¸ß¾ÙÖñÏªÏØÎ¯¡¢ÏØÕþ¸®½¨Éè¡°Ê®ÑßÂÌÉ«áÈÆðʾ·¶ÏØ¡±ÆìÖÄ£¬ÒÔ¡°Ð˽¨È«Ê¡²èÒ¶Ç¿Ï硢͹ÏÔÖñϪÖв¿áÈÆð¡±ÎªÄ¿±ê£¬½ô¿Û¡°ËĸöÖÐÐÄ¡±¶¨Î»£¬ÊµÊ©¡°Ò»ÖáÁ½´øÈýÇø¡±Õ½ÂÔ²¼¾Ö£¬È«Á¦½¨Éè¡°±õË®ÐÂÕò¡±£¬´´Ð·¢Õ¹Ë¼Â·£¬Í»³ö¹¤×÷ÖØµã£¬ºÝ×¥¹¤×÷Âäʵ£¬½«È«Ïç¾¼ÃÉç»á¸÷ÏîÊÂÒµÍÆÏòÒ»¸öеÄÀúÊ·Æðµã¡£2013Ä꣬»ãÍåÏçÅ©´å¾¼Ã×ÜÊÕÈë¿ÉÍ»ÆÆ3.6ÒÚÔª¡£Ä¿Ç°£¬»ãÍå¹²ÓÐ8Ìõ¹«Â·ÓëÆäËûÏçÕòÏà½Ó£¬19¸ö´åίȫ²¿ÐÞͨÁËË®Äà·»òÓÍ·£¬È«ÏçµçÁ¦¡¢Í¨ÐŸ²¸ÇÂÊ´ï100%£¬ÎÄ»¯¡¢Ò½ÁÆ¡¢½ÌÓýÍøµãÉèÊ©Æë±¸£¬´ïµ½Ð¡³ÇÕò½¨ÉèÒªÇó¡£2012Ä꣬»ãÍåÏç±»ÊÐί¡¢ÊÐÕþ¸®ÊÚÓè¡°2012Äê¶ÈÈ«ÊÐÐÂÐͳÇÕò»¯½¨ÉèÓÅÐ㵥λ¡±ºÍ¡°2012Äê¶È½ø²½ÏçÕò¡±ÈÙÓþ³ÆºÅ¡£2013Ä꣬»ãÍåÏ絳ί±»Ê¡Î¯Ê¡¡¢Õþ¸®ÊÚÓ衰ȫʡÏȽø»ù²ãµ³×éÖ¯¡±ÈÙÓþ³ÆºÅ¡£ ¡¡¡¡ 2013Ä꣬ºþ±±Ê¡ÃñÕþÌüÅú¸´µÄ(¶õÃñÕþ·¢[2013]70ºÅ)Îļþ£¬Ê¡Õþ¸®Åú×¼ÖñÏªÏØ»ãÍåÏçÓÉÏç½¨ÖÆ¸ÄΪÕò½¨ÖÆ£¬³·Ïú»ãÍåÏ磬¸üÃû»ãÍåÕò£¬³·ÏçÉèÕòºóÔËùϽÐÐÕþÇøÓò²»±ä¡£ ¡¡¡¡[¸ÐÐ»ÍøÓÑ"½ð±ßϸÀË"·ÖÏí´ËÄÚÈÝ¡£] |
新洲镇 |
新洲镇位于竹溪县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是进入南部山区的门户。东邻竹山县溢水镇、麻家渡镇,西接竹山县上庸镇。全镇版图面积19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现有5149户21255人。素有“楠木故里、五水归一”之美誉。新洲资源丰富,现存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野生金丝楠木林,树龄最长达500余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境内有竹溪河、汇湾河、泉河及其流域支流贯穿其间,潘口库区碧波千顷,青山秀水,风光旖旎,新洲人文底蕴深厚,鄂西北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三盛院、规模庞大的宋代古墓群、闻名遐迩的新石器时代樊停文化遗址让人叹为观止,巾帼英雄樊梨花金盆梳妆引人遐想。 1949年称五区,后称新洲区,1975年建新洲公社,1984年复建新洲区,1987年设乡。 |
鄂坪乡 |
鄂坪乡地处龙王垭山脉南麓,距县城24公里(龙王垭遂道竣工后,可缩短里程6.9公里),兴界、鄂洪两条省道贯穿全境。周边分别与本县蒋家堰镇、中峰镇、标湖林场、龙王垭茶场、天池垭林场、汇湾乡、泉溪镇、八卦山林场和陕西省镇坪、平利县接壤。 全乡辖19个村,66个村民小组,2658户,9411人,有劳动力5442人,其中农业人口9264人,非农业人口147人,版图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0200亩,其中水田4000亩,旱地16000亩,2014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526万元,人平纯收入7465元,乡内以高山、二高山地形为主,最高海拔1681米,最低海拔460米,境内传统品种以茶叶、魔芋、小药材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有板石、煤碳、河沙等。 鄂坪古有贡木之乡之美誉,今为远近闻名的水电大乡。慈孝沟木崖石刻于2005年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投资8.6亿元,装机11.4万千瓦,总库容2.9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3000余亩的鄂坪电站枢纽工程已投产运行, 2006年4月、6月两台机组相继发电,到目前已实现发电总收入3亿元,实现税收5500万元;投资1.2亿鄂坪电站尾期工程由国电竹溪县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鄂坪电站承建,2009年11月18日开工兴建,已于2010年底竣工。鄂坪电站竣工后,年发电量可达到3亿千瓦,实现产值近1.2亿元,实现财政收2000万元以上。 |
天宝乡 |
天宝乡地处秦巴山脉东段北坡,位于十堰市竹溪县南部山区北端,距县城约100公里,东与竹山县交界,南与桃源乡毗邻,西与泉溪镇的大木场、张家山、班竹三村衔接,北与辽叶湖林场、岱王沟林场、兵营乡、汇湾乡青岩沟村相连,南北走向,南北长56.12公里,东西宽38公里。是楚地进入川渝的门户,也是进庸沿堵河入汉江的咽喉,在十堰构筑西部开发和经济走廊战略中处承东启西区位,境内有南北流向大小河流两条。丰溪河由南向北流经本乡,乡境内由葛洞、王家山、锦源等支流汇成顺河,于蔡坝处交融,形成乡内最大河流——泉河。河谷两岸风景秀丽,青山绿水彼此应和传响,其情景令人赏心惬意。在版图上位于东经约110℃10′,北纬约31℃4′,全乡版图面积222平方公里,耕地52361.23亩,占总面积为14.4%,园地3652.63亩,占总面积的1.0%,林地292640.44亩,森林覆盖率89.86%。交通用地1086.58亩,占总面积的0.30%,水域用地4245.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未利用土地36513.2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为全县南部山区典型特征之一。山势由南向北横贯全乡,南高北低,高低悬殊,平均海拔为1156米,南部海拔最高达1858米,北部海拔最低为455米,相对高差1303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500米,形成垂直倾斜地带,构成了中高山地区典型特征。属南部北端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亮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乡年平均气温在12℃—14℃之间。最热7月,月平均气温31.8℃,最冷1月,平均气温1.8℃,暑春增温快,交秋降温速,秋季时间短,夏季少酷暑,冬季冷暖变化大。全乡年降雨量约在930——1540㎜之间,且雨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多。温润的气候特点,辽阔的山场资源为天宝乡发展农林牧副特生产赋予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全乡21个村,3872户14405人(其中农业户口3870户,14357人)。境内交通便利,省道泉双路和水向路在此交汇,村级公路村村畅通。 2015年以来,天宝乡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凝聚全乡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建设目标,以生态城镇建设为中心,以生态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民生建设为标尺,着力打造竹溪县“南部山区生态示范乡镇”,以作风建设新常态,努力实现经济绿色发展、项目快速推进、扶贫精准发力、生态持续向好,民生有效改善、社会文明和谐的目标。2015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3.1亿元,比2010年的1.1亿元增长1.2亿元,年均递增23%。财政收入170万元,比2010年的77万元增长93万元,年均递增16%。农村经济总收入2.25亿元,比2010年1.1亿元增长50%,年均递增13%。全乡人均实现生产总值突破4.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突破150元,人均粮食收入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500元;人均实现1.6亩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人均出栏1头牲猪;人均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入1.8万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打工经济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
桃源乡 |
竹溪县桃源乡地处秦楚大巴山脉,位于十堰市竹溪县南部,南靠重庆市巫溪县,东邻竹山县柳林乡,西郊陕西省镇坪县。乡政府驻地羊角洞,距县城194公里,距巫溪县城140公里,距镇坪县城60公里,距竹山县城135公里。竹溪县“泉双”路贯穿全乡,是楚地进入渝陕的门户,进庸沿堵河入汉江的咽喉,在十堰构筑西部开发支点和经济走廊战略中处承东启西的区位。在版图上位于东经109°35'-110°00',北纬30°40'一31°55',版图面积33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38公顷,林地面积3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96%,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875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在2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0℃一1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现辖中坝、两河口、古峰岭、杨寺庙、厚河、甘沟子、羊角洞、茂古坪、桃园9个建制村,4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2125户,总人口7997人。 桃源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自然国心“鸡心岭”、桃花源、秦巴古盐道融入一乡,风俗民歌、饮食文化、民间传说汇集一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稀有动植物资源遍及境内,道、佛、儒、墨思想杂烩贯通。又因其地处鄂渝陕交界,是大巴山脉和巫山的交汇处,使其传统文化既受荆楚文化影响,又受秦巴文化影响,因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在这秦楚大巴山脉间,桃源乡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乡风、民风纯朴,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桃源乡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富乡、项目活乡、环境靓乡”战略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到2015年底,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财政总收入65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229元。 |
向坝乡 |
美丽如画的向坝乡位于十堰市竹溪县东南部,地处鄂、渝、陕交界之处,是入渝进陕的自然门户,是省级生态示范乡、省级民歌乡、省级平安乡,也是南水北调涵养地堵河源头之一,更是武当山—神农架—十八里长峡—长江三峡旅游循环线的必经驿站,在构建十堰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中处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全乡版图面积1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0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0 %。辖区内最高海拔2293米,最低海拔573.6米。全乡共有9个村,31个村民小组,1537户,6291人。201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718元,财政收入预计达到360万元。 向坝乡生态资源独特秀美。大自然给予了向坝独特秀美的山水资源禀赋,有“十堰的西藏”之称,平均海拔800—1200米,境内形成“三山夹两河”之势,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49座,森林植被葱葱茏茏,森林覆盖率达80%,1998年被授予“省级生态示范乡”,2007年被十堰市委、政府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建设”优秀乡镇,2011年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3年被授予“省级卫生乡镇”。 向坝乡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她有栩栩如生的瘿凸树、黄龙山尖;她有战时兵家必争之地的朝阳寨、向家寨;她有传奇动人传说的扁担寨、鸳鸯寨,石锣寨、白鹤洞,天星寨、五峰垭和四季常青千年古树。还有毗邻的十八里长峡与长江大小三峡紧密相连,且鬼斧神工的“十八里长峡”与向坝山脉同向、水域同源、文化同根,这里的“险、秀、奇、特”等自然风景与向坝交织在一起,山水之间相互缠绕,相互依偎,首尾相应,自然天成,形成了一道靓丽的自然风光。更有蜚声省内外的向坝民歌、向坝蒸盆、向坝刺绣……这里的远古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异彩纷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旅游画卷。 |
国营竹溪综合农场 |
国营竹溪综合农场 |
标湖林场 | ---- |
双竹林场 | ---- |
八卦山林场 | ---- |
源茂林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