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杜乡地处清徐县西南端,西邻交城,南接文水,东靠汾河,全乡辖1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0100余人,5500余户,耕地3.7万亩。全乡社会总产值完成31023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8 %; 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 23023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7.6%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 19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 %; 农业总产值完成8000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 %;财政收入完成980.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548元,全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按计划0完成。
农业上以粮食种植为主,综合养殖为辅。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以葡梨蔬菜种植、经济林种植、综合养殖为主的新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初步形成两线两片七点的六大农业生产区域:一是清文路—线以拔奎、常丰为主的10000亩葡梨生产区;二是新堡、西青等北片五村15000亩粮食生产区;三是北社片1000亩小麦生产区;四是西干渠—线以东青、乔武为主的3200亩芦笋生产区;五是成子2500间日光节能温室生产区;六是东青、新堡、南青、拔奎、成子、东南社等六村的奶牛、肉牛、猪、鸡、鱼等畜牧业养殖区。全乡农业发展呈现“一村一品一特色”,特别是2004年在成子村引进了白灵菇种植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逐步向优质高效、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工业上形成以冶炼、煤炭加工、铸造、化工为主的格局,并逐步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方向发展。近年来,全乡经济发展较快,逐步构筑起以出口金属镁锭、活性炭、酚酞等产品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全乡经济支柱。同时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选择生产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形成企业自身独特个性,现已初步形成一行一企、一企一品的经济特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01万人 | 38平方公里 | 140121201 | 030000 | 0351 | 查看 柳杜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东南社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东南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常丰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常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成子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成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乔武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乔武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青堆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南青堆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青堆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西青堆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青堆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东青堆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宁安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西宁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拔奎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拔奎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堡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新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柳杜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柳杜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马峪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东马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北社村 | ·清徐县旅游·清徐县特产·清徐县十大特产·清徐县十景·清徐县 | 0 |
---- |
查看 北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清源镇 |
清源镇地处太原近郊,是清徐县政府所在地。全镇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是清徐县经济发展重镇和省城菜蓝子主要基地之一。 在率先发展大潮中,清源镇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全镇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以煤焦化工、清洁能源、精密铸造、新型建材、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以大规模养殖牛、猪、生物技术开发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以商贸、运输为支柱的第三产业等三大特色产业。二OO四年,清源镇综合经济实力居山西省之首,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镇之一。 2002年以来,清源镇依托县城优势,以服务企业、服务农村为主线,响亮提出了“三年总量翻一番,财政收入过亿元,三晋大地夺首镇”率先发展目标。到2004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5.8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37亿元,较上年增长2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综合经济指标位居全县首位,实现了“三晋大地夺首镇”的率先发展目标。其中税收上千万的企业有三个(美锦集团、梗阳焦化、迎宪焦化),上百万元的有10个。 三年来,清源镇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农业发展齐头并进。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美锦集团、梗阳焦化、迎宪焦化、五星陶瓷、华清精密齿轮、阳光圣陶、麦迪制药等七大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产业格局。农业上形成了以恒达养牛、龙海养猪、金元老陈醋、来福老陈醋、昌茂生物技术开发为主的“五龙戏珠”农业产业化格局和以“三基一园”为主的调产格局,以商贸城、餐饮和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几年发展也十分迅速,清源经济形成三足之势,为全镇就业带来便利良机。大北单元住宅楼区、牛家寨综合办公楼、农村道路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完成为全镇加快城镇化步伐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清源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
徐沟镇 |
徐沟镇是三晋闻名的古城镇,是我县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镇,曾于金大定年间置县,一九五二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现镇域总面积83.8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人口4.1万人;镇区由七个街坊组成,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 镇区距省会太原35公里,省级主要交通干线大运路、徐太路、清榆路,小杨路与城区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畅通,交通便利。 悠久的历史给徐沟留下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及众多的名胜古迹。镇区现有大中型商场5座,商业店铺、服务摊点近400家;驻徐的省市县行政机构和工商企业54个,医院2座,中小学校30所,其中,徐沟中学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徐沟豆制品、杜村红枣、晋阳春酒等名优产品国内驰名;城内有城隍庙、文庙等市级保护文物;徐沟特有的背铁棍艺术素有“华夏一绝”之美誉。 1995年徐沟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1996年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999年被列为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点。多年来,陆续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省文化体育先进乡镇、全省科技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发展创特色保增收、工业发展挖潜力扶龙头、城镇建设提档次拔头筹”三大主题,立足本镇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400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020万元,全镇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
东于镇 |
东于镇位于清徐县城西南部,北邻古交,西靠交城县,东北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由北而南是山区、边山、平川分布,距省城太原44公里,距清徐县城仅8公里。全镇下设24个行政村,人口总数30000余人,耕地面积22540亩,其中葡果面积14540亩,蔬菜面积8000亩。 东于镇山川并茂,地貌独特,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山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贮煤区域达60平方公里,探明煤贮量达30亿吨。平川北高南低,307国道、晋夏公路横穿而过,6300KVA.、3.5万千伏变电站设在境内,地下水资源充足,境内共有水井229眼,乡级公路120公里。 东于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过东于人民的多年努力,现已成为太原市重点基地,全年产菜9000万公斤,收入3000余万元,仅菜一项,人均收入可达1000余元,同时,已由过去产菜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工农并重的格局。现拥有各级各类企业63家,其中煤矿9座,焦化企业3个,炭黑企业7个,建材企业1个,机械加工企业7个,洗煤企业24个,其他企业12个.工业经济形成了以机焦为主导产业,精细化工、机械加工为辅,运输三产相关配套的产业格局。2004年底,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20.3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475.6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727元。 竭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我镇投资,共同开发,发展农村经济。. |
孟封镇 |
孟封镇位于太原市最南端,北通省城太原,南接晋中。汾河、乌马河、象峪河环绕而过,208国道、 云孟、柳小、清祁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孟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尧都之称。这里既有尧帝陶唐古迹——尧城(始建于宋宣和七年的尧庙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全国最大的老陈醋现代化工业城。全镇国土面积76.7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人口32423人,耕地81000亩。农业以种植粮果、蔬菜和养殖猪、牛、羊、鸡为主,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优势产品“水塔”牌老陈醋名扬四海,土特产品孟封饼、小武红枣、南安小花生享誉四方。工业以铸造、铸管、洗煤为主,二OO四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0091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9158万元,财政收入700万元。. |
马峪乡 |
马峪乡位于县城西部,是一个半山区乡,它依山面川,风景秀丽,具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19271人,5217户,耕地面积12895.9亩。1998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 马峪乡地处吕梁山北屋之东,地域为边山洪扇形,由于北部有山可阻挡冷空气入侵,土质为沙质或砾质土,植被覆盖较佳,山前向阳坡日照强烈,山谷又不易散热,温度较高,从而形成了背风向阳、日照充沛、昼夜温差大的特定小气候,是葡萄最佳的生态带。并且土质微碱性,少含有机物,一般病虫害较少,另外边山一带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佳,长年灌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马峪葡萄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峪是山西省主要葡萄产区和全国四大葡萄产区清徐县的主产区,全乡葡萄栽培达11000余亩,占全县葡萄总面积的55%,年产量达2000余万斤。品种由过去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120余种。最古老的品种龙眼、黑鸡心等,引进国内外大量优良品种70余种,主要有巨峰、粉红太妃、波尔加尔、红堤等。尤其是龙眼葡萄,1996年荣获中国国际产品展览会金奖。龙眼、白羽、白雅、晚红蜜等品种,成熟期含糖高达16%—22%,含酸0.7%—1%,最适宜酿酒。 马峪葡萄生产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有着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蕴。历史上当地群众中就流传有“马峪有葡萄,相传至汉朝”的说法。唐代山西著名诗人王翰是并州晋阳人,他写的《凉州曲》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汉改雍为凉州,因此,从王翰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及写诗的背景分析,山西的重点产区是清徐县,种植葡萄历史久远。马峪乡仁义村,现今存活的最老葡萄树距今约230年,单株产量最高达1000余斤,可称之为山西“葡萄之王”。 近年来,马峪乡党委、政府紧紧依托葡萄优势和自然山川景色,围绕葡萄做文章,大搞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成功举办了三届葡萄文化艺术节,兴建了葡萄为主题的葡峰山庄和葡萄公园两个景点,接待中外游客12万人次。. |
柳杜乡 |
柳杜乡地处清徐县西南端,西邻交城,南接文水,东靠汾河,全乡辖1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0100余人,5500余户,耕地3.7万亩。全乡社会总产值完成31023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8 %; 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 23023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7.6%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 19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 %; 农业总产值完成8000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 %;财政收入完成980.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548元,全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按计划0完成。 农业上以粮食种植为主,综合养殖为辅。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以葡梨蔬菜种植、经济林种植、综合养殖为主的新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初步形成两线两片七点的六大农业生产区域:一是清文路—线以拔奎、常丰为主的10000亩葡梨生产区;二是新堡、西青等北片五村15000亩粮食生产区;三是北社片1000亩小麦生产区;四是西干渠—线以东青、乔武为主的3200亩芦笋生产区;五是成子2500间日光节能温室生产区;六是东青、新堡、南青、拔奎、成子、东南社等六村的奶牛、肉牛、猪、鸡、鱼等畜牧业养殖区。全乡农业发展呈现“一村一品一特色”,特别是2004年在成子村引进了白灵菇种植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逐步向优质高效、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工业上形成以冶炼、煤炭加工、铸造、化工为主的格局,并逐步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方向发展。近年来,全乡经济发展较快,逐步构筑起以出口金属镁锭、活性炭、酚酞等产品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全乡经济支柱。同时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选择生产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形成企业自身独特个性,现已初步形成一行一企、一企一品的经济特点。. |
西谷乡 |
西谷乡位于清徐县中北部,北靠汾河,与县城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总人数20000人。 境内榆古、清东两路与208、307两条国道连接,交通便利。汾河由北自南傍境而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西谷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西谷依托“一河三路”(汾河、清东路、榆古路、云孟路)的交通、自然优势,积极推进“工业强乡、产业富民、科技先导、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容提质、乡村道路建设、文明创建、社会稳定工程,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局面。全乡工业总产值完成14100万元,农业总产值9141万元(现行价),乡镇企业总产值16720万元,财政收入2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万元。 热情的西谷乡人民诚邀各界有识之士来西谷乡投资,合作,为西谷实现农业出精品,产品上档次,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农工并重的发展方向,共同献计献策,发展西谷经济。. |
王答乡 |
王答乡地处省城太原南部30公里处,大运公路贯穿南北,全乡15个行政村,总面积4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外籍务工人口2.5万,耕地面积4.5万余亩。境内水源丰富,通信畅通,电力充足,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优良,是全省首屈一指的乡镇企业大乡和经济总量大乡。 近年来,我乡加大产业结构力度,逐步形成了以金属镁、暖气片、墙地砖、新型管业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动了全乡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全乡年产暖气片达到0.8亿片,产品种类达到40余个品种,金属镁产量达到5万吨。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北录树、同戈站、赵家保村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到2004年底,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6.06亿元,财政收入5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46元. |
集义乡 |
集义乡地处清徐县最东端,辖20个行政村,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2.6万,耕地5.6万亩。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太原市“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加工小区。 该乡土地肥沃,适宜小麦、玉米、豆类和瓜果蔬菜作物种植,以井灌为主,河浇为辅,有抽水站一座,可满足农业灌溉。集义乡交通便利,清东清西两条县级主干公路横穿该乡中、北部,向东西仅10公里与107、108国道相接。 该乡立足农业,以水为优势,菜为强项,建有省级3000亩高标准节水示范区,4000亩优质商品粮基地,10000亩芦笋基地,20000间高标准节能温室,蔬菜种植面积达3100亩。企业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其产品芦笋罐头、色拉油、乳品、陈醋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近年来,该乡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建立以绿色产品为主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菜、笋、葡、药和养殖业的发展,实现南部菜、笋、药,北部粮、果、牧,两路(清东、清西)沿线生态园的布局,创建生态农业示范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