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伍家岗区 >> 伍家乡 >> 共前村

共前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共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共前村简介

  共前村地处宜昌市城区东大门,位于五一广场,紧靠伍家岗区政务中心,隶属于伍家岗区伍家乡。村辖版土面积1.4平方公里,东北与共强村相连,西南与伍家岗街道办事处相接,东南与共勤村毗邻,西北与火光村接壤。村部座落于夷陵大道422号,村辖区域内企业、商贸、金融、学校、医院、邮电、通讯等各业集聚,是伍家岗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区域。辖区318国道、207国道、城东大道、宜黄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城区1路、2路、5路、9路、21路、101路、103路、105路公交车贯穿村内。宜昌火车东站、三峡机场分别相距0.5公里、9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发展商贸投资兴业的最佳区域。
  共前村党支部成立于1956年,1988年12月改建成党总支。现有84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26名。党员中大专文化19人,高、中专40人,初中以下39人,35岁以下党员18人,党员平均年龄47岁。党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35人。村党总支、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5人。村民代表30人。村辖5个村民小组,524户,1530人,现有村办集体所有制企业5家,招商引资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85个;现有渔塘面积23亩,山坡林地274亩,是一个无耕地的非农业行政村。
  共前村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第一要务,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村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2500万元,2008年社会总产值2.5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953万元,总积累2578万元,劳平年收入12729元,人平收入7389元。全村实现了村级主干道通路灯、村民户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面、通天燃气、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村办企业职工实行了“养老统筹、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五项保险。全村99%的村民户拥有一栋二层以上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80多平方米。
  共前村先后获得伍家岗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八好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社区服务先进单位” ;宜昌市“首届村级组织十面红旗”、“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村”、“农村双带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等殊荣;并获得湖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组织”、湖北省“农业企业500强”、湖北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500强”、湖北省公安厅、省综治办授予“安全文明小区”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03201 443000 0717 查看 共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共前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共前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福久源社区

  福久源社区是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420503201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03。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三峡物流园社区、鑫鼎社区、共前村、共勤村、共联村、共谊村、共升村、共和村、共同村、共强村、火光村、合益村、旭光村、联丰村、前坪村、灵宝村、南湾村、汉宜村相邻。  

三峡物流园社区

  三峡物流园社区是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420503201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03。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福久源社区、鑫鼎社区、共前村、共勤村、共联村、共谊村、共升村、共和村、共同村、共强村、火光村、合益村、旭光村、联丰村、前坪村、灵宝村、南湾村、汉宜村相邻。  

鑫鼎社区

  鑫鼎社区是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4205032010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03。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福久源社区、三峡物流园社区、共前村、共勤村、共联村、共谊村、共升村、共和村、共同村、共强村、火光村、合益村、旭光村、联丰村、前坪村、灵宝村、南湾村、汉宜村相邻。  

共前村

  共前村地处宜昌市城区东大门,位于五一广场,紧靠伍家岗区政务中心,隶属于伍家岗区伍家乡。村辖版土面积1.4平方公里,东北与共强村相连,西南与伍家岗街道办事处相接,东南与共勤村毗邻,西北与火光村接壤。村部座落于夷陵大道422号,村辖区域内企业、商贸、金融、学校、医院、邮电、通讯等各业集聚,是伍家岗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区域。辖区318国道、207国道、城东大道、宜黄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城区1路、2路、5路、9路、21路、101路、103路、105路公交车贯穿村内。宜昌火车东站、三峡机场分别相距0.5公里、9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发展商贸投资兴业的最佳区域。   共前村党支部成立于1956年,1988年12月改建成党总支。现有84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26名。党员中大专文化19人,高、中专40人,初中以下39人,35岁以下党员18人,党员平均年龄47岁。党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35人。村党总支、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5人。村民代表30人。村辖5个村民小组,524户,1530人,现有村办集体所有制企业5家,招商引资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85个;现有渔塘面积23亩,山坡林地274亩,是一个无耕地的非农业行政村。   共前村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第一要务,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村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2500万元,2008年社会总产值2.5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953万元,总积累2578万元,劳平年收入12729元,人平收入7389元。全村实现了村级主干道通路灯、村民户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面、通天燃气、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村办企业职工实行了“养老统筹、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五项保险。全村99%的村民户拥有一栋二层以上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80多平方米。   共前村先后获得伍家岗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八好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社区服务先进单位” ;宜昌市“首届村级组织十面红旗”、“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村”、“农村双带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等殊荣;并获得湖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组织”、湖北省“农业企业500强”、湖北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500强”、湖北省公安厅、省综治办授予“安全文明小区”等荣誉称号;.   

共勤村

  伍家乡共勤村地处城区东大门,东与共谊村相连,西临长江,南与共联村隔柏临河相望,北与共前村接壤,宜黄高速公路、318国道贯穿全境。   全村版图面积4.12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650户2359人,共有0党员95人,村民代表35人。耕地面积20.71亩,果园面积46亩,淡水养殖面积12亩,山林地面积1005.8亩。   共勤村在征地搬迁过程中,积极争取到51.6亩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博创投资公司,共同打造金伍一建材市场,前该市场已基本建成,共有3万多平方米、400多个商业门面。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197万元,实现村级收入14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211元。   近年来,共勤村把富民强村和改善民生作为村级发展重点,村级出资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标准,实施了村级“大病救助”、“奖学工程”和村民去世家属慰问金政策,让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奖、丧有所补,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宜昌市文明村、宜昌市先进计划生育协会、伍家岗区十佳平安村、伍家岗区文明村、伍家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共联村

  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位于宜昌市主城区东大门,毗邻长江黄金水道,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横穿境内,版图面积7.2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638户,2538人,0党员75人,村民代表42名。近几年来,共联村坚持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先后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全国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安全文明村、湖北省卫生村、楚天明星村等光荣称号。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共联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人民群众共同分享了共联村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坚持以土地为载体,以诚招商,以情感商,服务客商。近年来,累计引进民营企业和经济实体53家,2010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突破541万元。同时积极倡导村民自主创业,全村个体民营实体达136家,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46亿元,村级积累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   二是狠抓文明创建,努力建设和谐新农村。结合村情加强了家庭美德建设,积极开展“五好”(即好公婆、好媳妇、好女婿、好丈夫、好妻子)评选活动,家庭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舞龙狮、敲锣鼓等文体特色队伍活跃于田间村组、村企厂矿,增进了乡亲邻里的感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文体特色队伍参加伍家乡连续五届的全民健身运动会荣获五连冠。坚持社会治安巡逻、厂村联防,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村治安巡逻队员、0员朱银富勇斗歹徒荣获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三是狠抓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坚持开展“党员户联责任区”活动,把全村71名党员按能力大小和居住方便程度,划分为71个责任区,每个党员联系10-15个农户,担负起以“治安联防、计生联管、困难联帮、好事联办、经济联合”五大职责,既解决了村组干部大量精减后缺人管事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0员周玉林组织责任区内外的村民聚集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成立了股份公司,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去年股东分红200万元,最多的一户达18万元。   四、狠抓民生改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是老有所养。村民退休后可拿双份退休金,即每月10号在建行领取280元退休金,每月19号在村委会领取120-180元的退休金;二是学有所奖。村委会每年对考取一类大学的奖2000元、二类大学的奖1000元、省重点高中的奖500元,至今,村委会开支4.5万元为37名优秀学生发放了奖学金,;三是逝有所补。村民去世后村委会报销火化费,发放1000元的慰问金,不用棺木安葬者另外奖励1000元,近几年,村委会开支十多万元用于该项补贴。四是实行粮油补贴。2009年3月,共联村被0宜昌市委确定为全市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村级唯一的试点单位,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7月开始,全村实行粮油供给制,有620户1838人享受每人每月50元的粮油补贴。   

共谊村

  伍家乡共谊村位于伍家乡东南方向,距伍家乡政府约6公里。东临前坪村,南傍共联村,西南与共勤村相接,西北与共强村交接,北面和东北方向与共和村毗连。版图面积2.9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441户1485人,其中:劳动力1005个,常年在外打工人员有354人。耕地面积566亩,果园面积339亩,淡水养殖面积317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4447万元,同比增长3.7%,企业营业收入3139万元,企业总产值317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93万元,利润170万元,增加值598万元,税金106万元,农业收入13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91元。村级集体收入88万元。全年蔬菜完成4268吨,水果完成804吨,鲜鱼完成155吨,生猪出栏3014头,家禽出笼2.08万只,粮食产量完成96吨,油料完成22吨。该村以农业为主,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也是宜昌市近郊重要的农副产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曾被授予“伍家岗区蔬菜大村”和“湖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称号。继续实施“七个一”安全菜园工程,引导村民成立伍家岗兴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净菜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加村民的收入,2010年又新引进意大利生菜、长江7号豇豆新品种,不断满足城区蔬菜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多万元硬化勤谊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0盏和太阳能路灯10盏、清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沟渠1500米。以“项目建设推进年”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辖区内大力发展仓储业,现已建成仓库面积达30000平方米。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党务、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场所,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和村级档案达标工作。认真开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全年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786人,低保 98人;办理大病医疗救助10人,救助金2万元;办理门诊救助7人,救助金额2700元;临时救助13人,救助金额7700元。发放慈善助学金2000元,扶残助学金1400元。全面落实伍家乡“敬老津贴”方案,2010年共为25名符合条件的8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津贴补助50元。   2010年,共谊村被评为“2008-2009年度文明村”、“伍家乡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区级“三八”红旗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共升村

  伍家乡共升村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东部,属城郊村。鸦宜铁路、汉宜公路相交贯穿全境,交通便利,招商区域优势明显,是宜昌市三峡民营科技园开发区所在地。宜万铁路、汉宜城际高速铁路先后在该村开工建设。东北、正北与夷陵区龙泉镇魏家畈村、伍家乡共同村交界,西靠共和村,南接前坪村,东南分别与龙盘湖管理区、同乡灵宝村接壤。版图面积4.8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66户1168人。耕地面积817亩,淡水养殖面积180亩,蔬菜面积161亩,果园面积335亩。2008年全村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8650万元,同比增长27%,企业总产值17690万元,同比增长34%,农业收入540万元,同比下降36%。农民人均纯收入5076元,同比增长8%。蔬菜总产量2250吨、水果总产量1050吨、鲜鱼总产量78吨、生猪出栏1825头、家禽出笼62100只。辖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有大型市属企业2家,民营企业28家,个体经营户达186家,其中当年招商引资5家,投入资金17500余万元,建设标准厂房8000㎡。积极推进宜万铁路、汉宜城际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服务工作,全力配合湖北省伍家岗区工业园招商项目建设工作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完成了宜昌固体废物处理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拆迁建设,协助完成了工业园招商项目——中南橡胶集团、新喜瓦业的征地拆迁工作,促进了园区区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2008年硬化村级道路1500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320户,村居民安置小区6、8号楼按规划如期奠基。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多彩,村依托两户文化中心户积极掀起了学科技、学文化、学技术的学习热潮,鼓励组建了村业余文艺表演队,踊跃到市、区参加各项文化表演比赛活动,并多次获奖。   

共和村

  伍家乡共和村位于宜昌市城郊花艳中心地段,东与共升村相望,南与前坪村、共谊村毗邻;西、北与共强村、共同村接壤。版图面积3.52平方米。鸦宜铁路,汉宜高速铁路,汉宜公路自东而西横贯境内。本村紧邻宜昌东站、中心汽车站,交通极为便利。花艳中学、花艳小学、宜昌火车货运编组站、湖北省伍家岗工业园区、伍家乡文化站等单位位于我村,是各路商家投资兴业的理想福地。   村辖6个村民小组,416户1583人,常住及流动人口1441人。拥有耕地面积121亩,渔业养殖面积32亩,果园151亩。村办企业两家,村引资企业15家,其中工业企业8家,村民创办企业5家,个体商业、服务业达到了130多家。村级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其厂房、仓储面积30000多平方米;储备发展用地50多亩,储备经济发展资金1500多万元;拆迁村民安置小区占地107多亩,一期八栋288套即将全部竣工,且已安置入住拆迁村民200多户。   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41230万元,同比增长18.6%。企业总产值22950万元,同比增长18.4%。蔬菜总产2119吨,柑桔总产1000吨,鱼类总产21吨。村级经常性收入达到 300万元,上缴税金 1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 6979元。   村支部有党员54名,分设四个党小组。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党性,增强了支部战斗力,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且涌现了曾维松等区乡优秀党员。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支部连续两年被区、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坚持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原则,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民生,促发展,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全村货币化安置村民800多人,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457多人,办理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900多人。通过引资和发展企业等途径解决村民就业150多人。村委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富民惠民政策,年发放老年生活补助费近135人近30万元,开展了助学助残、帮贫扶困、大病救助多项活动。招聘了八名保洁员,组建了农民腰鼓队、舞狮队、电声乐队等。2010年,我村被被评为“宜昌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伍家岗区先进妇女组织”、“十佳平安社区村、“宜昌市远程教育播放五星级站点”、“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共同村

  共同村版图面积6.8平方公里,种植养殖面积1500亩,辖6个村民小组,553户1983人。党员78人。近几年来,村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村支部被省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2010年市生育文明村,省级生态示范村。   今年来,村支部立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理念,以-表联系和服务群众为契机,以争先创优为抓手,以强化素质为根本,立足村情,结合发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热心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共强村

  共强村地处宜昌城市东郊,距离中心城区2公里,宜万铁路、桔城路、城东大道、宜黄高速横跨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下设6个村民小组,人口1832人,主要经营农牧渔业、商贸服务业、仓储运输业、工业等。2008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6112.23万元,社会总产值15065万元,村级总收入11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890元。共强村的发展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很高评价。2005年—2006年度共强村被伍家区委授予“五好党组织”荣誉称号,2006年被宜昌市委授予“第三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被宜昌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刘远春同志被宜昌市委授予“农村先进党支部书记”。   随着宜万铁路、城东大道等重点工程相继动工建设,共强村成为一片建设开发的热土。2005年至今征用共强村土地已达1600多亩,300多户1000多人为了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拆迁了世代居住的房屋,让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17家村办企业停产、停业、搬迁。   为了妥善安置广大拆迁村民,不断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为了节约土地资源,避免重复拆迁,重复投资,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强村确定了,依托宜万铁路宜昌东站、便利交通网络和人流物流等区位优势,发展“三区一园”战略思路,即村民安置区、东站旅游商贸服务区、仓储物流区、工业园,争取到2010年实现“五化”即就业非农化、居住小区化、收入多元化、保障社会化、待遇市民化的工作目标。为实现“五化”奋斗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共强村率先行动,把集中兴建的村民安置小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把阵地建设作为服务村民的切入点。投资1800万元,总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的一期安居工程已投入使用,1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总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已进入招标程序,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的三期工程也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预计2010年可投入使用。设施完备的综合办公楼已开始为广大村民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共强村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村民实际问题。全村基本已实现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失地农民安置费足额发放到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村委会还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及时为失地、失业村民提供创业、就业服务。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方便就医、子女入学等将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医疗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   共强村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它得到了市、区、乡各级政府、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极大关注,时任市长的郭有明、副市长王传豪、王宏强、廖达凤、区委书记蔡建国、区长张鹏等主要领导都亲临指导工作,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很大支持。相信有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村人民共同奋斗,共强村新农村建设将谱写新的辉煌。   

火光村

  伍家乡火光村位于宜昌市城区东大门,东与共强村相连,南与伍家岗、树脂厂、“江天一色”豪华住宅小区融会在一起,西与合益村紧紧相靠,北与联丰村接壤,宜黄高速公路以及宜万铁路横穿境内。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2.6米。下辖6个村民小组,639户1782人,总劳力为1148个。有耕地面积301亩,淡水养殖面积150亩。2010年社会总产值为102871.75万元,总收入达99268.51万元,其中蔬菜面积65亩,产量550吨,收入78万元;柑橘面积375亩,产量1410吨,收入70万元;鸡出栏数2000只,收入2.2万元;牲猪出栏数2000多头,收入303万元。工业企业总收入达102050万元。近年来宜万铁路、城东大道、城东生态新区、城乡路、劲森光电工业园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在该村相继开工建设,大量土地被征占,已拆迁房屋152户,供地1032亩。2010年城东生态新区十一、十二、十三号地块已完成青苗丈量,相关拆迁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居民点建设加快兴建,总建筑面积91239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3959平方米,现已有13栋村民新居主体建筑已完工,总建筑面积43196平方米,14-19号楼于年内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6月完工,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抢抓城东大道、城东生态新区、城乡路和居民点建设机遇,争取村级发展预留地,在九组城东大道两边各一块(马家冲59亩、液化气站旁60亩),城乡路与城东大道交叉处25亩,已办土地手续的59亩。投入310万元资金平整发展用地50亩,投入577万元的8500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已完成1、2号仓库的建设。10月底,宜昌弘盛达混凝土搅拌站、瑞建商品混凝土项目竣工投产,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8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投入30多万元完成七组、九 组、十组、十一组自来水安装,目前全村人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投资4万元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荣获甲级卫生室称号。继续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到村医疗保险广履盖;先后办理城市、农村人口“低保”27多户、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150人。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村民每天在小区广场和林场高速公路桥下跳舞;完善了农家书屋,购置配套书籍1500册、光碟100盘、户外音响一套;组建龙灯队伍一支;发展文化中心户一户。继续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共计55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80人。   2010年该村被授予“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伍家岗区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合益村

  伍家乡合益村地处于宜昌市城区东大门宝塔河以北1.5公里处的城中村,辖区版图面积1.80平方公里。距宜昌火车东站四公里。东南与火光村相连,西面与汉宜村相邻,北面与旭光村、联丰村接壤。全村有六个村民小组,471户,在籍人口1048人,常住人口3000余人。2010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52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收入16150万元;村级经常性收入165.30万元;实现税金760万元;村级劳平收入12538元,人平均收入7681元。   阵地建设:2008年11月该村办公地点正式从村二组康鑫食品厂内迁入到村五组新办公楼内,一楼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二楼设立了党员活动室、电教室、档案室、荣誉室、图书室等。还建立了党员服务群众窗口,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班子队伍建设:支部书记陈砚章,主要分管:党支部的全面工作规划,拟定完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村主任王元贵,主要分管:党支部纪检、宣传工作、村委会的全面工作及财经、土地管理重点工程项目拆迁等工作;经济副主任董群,主要分管: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农业、企业、商业等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公房出租,水、电安全生产及合同管理;社会事务副主任赵春新,主要分管工会、民政、卫生、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治保委员魏军,主要分管:民兵、治保、民调、共青团;妇女计生委员文静,主要分管:计生、妇联、宣传及档案管理;财经助理谭传钧,主要分管:财务会计、统计兼任报账员、土地管理员工作;后备干部闫江,主要分管:劳动保障、阳光工程工作。   

旭光村

  旭光村地处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政府北面,距乡政府约5公里,东与联丰村接壤,西与汉宜村、东山开发区相联,南与合益村交界,北与西陵区窑湾乡相连,新建的城东大道、中南路横、纵贯其中。版图面积5.6平方公里, 856户,总人口4347人,其中非农业1044人,农业2562人,常住流入741人。下辖两个支部、10个村民小组,党员86人,其中女党员14人;村民代表44人,其中女性15人。全村残疾人259人,现办有残疾证的残疾人70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 元,村2010年集体经济收入156万元。   在伍家乡大发展大开发时期,旭光村牢牢抓住建设城东生态新区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以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服务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落脚点,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合力争先,主动作为、接力奋战。为把该村建设成为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理清发展思路,近年来先后引进海宏水产、福鑫彩钢、琴声家私、华贵木雕、民大农牧、大兴商品砼、泰和、龙凤等22家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这些企业为该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随着旭东馨苑安置小区的建成,小区32间商业门面、60套架空层也有19间商业门面、39套架空层已出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2万元,为村民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带动了该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强化组织建设。一方面是加强阵地建设。投资490万元建成的新办公楼建筑面积3296.3平方米,内设有大会议室、小会议室、调解接待室、便民服务大厅、残疾人活动室(包括办公室、康复室)、档案室(包括档案室、荣誉室、检索室)、图书室;新建的旭东馨苑小区共10栋38单元,59577平方米,内设有篮球场、老年活动场、健康广场、羽毛球场、文化活动广场,在办公楼旁还设立了幼儿园。在方便群众的城东大道旁还设立了村级卫生室,方便村民就医。另一方面是抓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党员户联责任区”活动,把全村86名党员按能力大小和居住方便程度,划分为86个责任区,每名党员联系就近的农户,担负起“治安联防、计生联管、困难联帮、好事联办、经济联合”五大职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远程教育加强对党员的学习培训,让每位党员都能通过远程教育学到知识,了解政策,便于给群众宣传政策;对在外的流动党员通过电话短信、QQ等进行常联系,也让在外的党员随时了解村情。年轻0员张波在杭州从事零售主管,汪浩在深圳直升机就业中心从事飞机修理,这些在外的年轻党员都为我村党员队伍增添了光彩。   狠抓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新农村。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组织村民参加广场舞,健身锻炼等活动。村文体队参加伍家乡农运会连续两届荣获亚军。结合村情积极开展“五好”(即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好丈夫、好妻子)评选活动,促使家庭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坚持治安联防,在新建的小区设立了视频监控,小区保安日夜巡逻。增强了小区住房的安全感。村委会在村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每年春节对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对去世火葬者给予两百元的补助。   近几年旭光村先后被授予2009年度伍家乡优秀农家书屋、2009年第七届伍家乡农运会集体拔河第一名、2009年第七届伍家乡农运会团体第二名、2009年伍家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2008年区治安防控工作优胜单位等光荣称号。   

联丰村

  伍家乡联丰村毗邻东山开发区安琪集团、城东大道,宜黄高速公路、合益路以及东山二路贯穿该村。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354人。村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9人。201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324万元,农民人平均收入5944元。   1983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资60万元扩建办公活动场所,于2007年投资20万元进行装修。场所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场所内有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室、群众说事室、广播室、农家书屋、党务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场,以及综合服务社、卫生室,能容纳200多名党员、群众一起学习议事,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需要。   2010年,该村完成社会总产值632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20 %;完成村级经济总收入612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16 % ;其中,完成村级经常性收入12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240 %。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0%、67%;   完成企业总产值55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10%,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53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66﹪,比去年同期减少9%及增长10 %;实现村级村民所得82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实现村级劳平收入12597元,人平收入5944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130元和454元,增长17%和8%。   

前坪村

  伍家乡前坪村是个移民村,原系窑湾公社前坪大队。一九七八年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前坪施工开挖,前坪人“舍小家为国家”成整建制迁移到伍家公社辖区内的葫芦坝,依然保留了“前坪大队”的建制。一九八四年,“人民公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正宗的“政府”机构取而代之。伍家公社从此成了伍家乡人民政府,前坪大队就成了伍家乡政府所辖的前坪村。   前坪村委会位于伍家乡政府驻地东边稍偏南的位置,彼此相距约五公里。前坪村居民点正在原董家咀,为移民迁入而用机械将董家咀荒坝、坟园推平建房而成。前坪村东与共升村接壤,西与共谊村毗连,南与龙盘湖风景管理区交界,北与共和村相邻。辖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   2010年底,全村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5202万元,企业总产值达到34973万元,农业总收入229万元,村级全口径收入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62元。   

灵宝村

  一、灵宝村历史沿革   灵宝村在1945年前原称为狮宝山。据老人们讲,灵宝村原六组姚家湾处有一山,村民在这座山上修了一座庙宇。因为来此求神还愿的人都说此庙的菩萨很灵,长此以往,这庙的名声大噪。这样,就有了“狮宝山”之灵气,“灵宝”的得名也由此而来。   解放前,灵宝村长期遭受着深重的灾难,灵宝上下的高家湾、徐家湾被人称为“杀人湾”,山野中人烟稀少,土匪豺狼活动猖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地为敌伪军前战后方的屯兵之地,人民经常遭受烧、杀、抢、0,为此,不少人迁徙深山或逃荒外流。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宜昌,灵宝村人民此时才得以解放,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幸福道路。   在历史上,该村隶属关系多次变迁。1949年前,此处属伪国民政府所辖宜昌县高前乡第九保,同时分别在伪保长赵动成、廖海轩、杨金成、马民生及伪乡民代表杨古成的组织和领导灵宝的工作,目前这些人都已去世。解放后互助组时期(1952年)始称宜昌县土门公社灵宝大队;1982年撤社为乡,该村为宜昌县龙泉区土门乡灵宝村;1984年7月1日灵宝村由县区划入宜昌市伍家乡,村下设九个村民小组(包括移民)、2个农场和一个林场。在当时,村委会设在中心地带即四村民小组所辖的杨家湾,后改设在一、九组交界之地(即现在的村委会)。   二、人口状况   全村有326户,人口1152人。其中:男性651人,占总人口的51%,女性501人,占总人口的44%;18岁-35岁的850人,占总人口的73%,35-60岁的250人,占总人口的22%,60岁以上的52人,占总人口的4%;全村总劳动力565人,占总人口的49%,其中男劳动力315人,女劳动力250人。而这些劳动力中,务农的485人,占总劳动力的86%,外出务工者有80人,占总劳动力的14%,从事文教卫生、运输及技术工作人员188人,占总人口的15%。人口中现在校学生98人,其中小学的62人,中学36人,成人中具有高中(中专150人)文化程度的765人,占总人口的55%;初中文化720人,占总人口的57.7%,小学431人,占总人口的34.6%,经扫盲脱盲的11人,这些人文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布局   灵宝村土地、山林、水产资源丰富,全村内现有耕作面积1727亩,其中可耕地1040亩,现在已分别种植柑橘、蔬菜和粮食,新开发河滩、荒坡地537亩,梯田150亩,主要种植柑橘、板栗、桃、柚、粮。境内先后修建的清滩湾、廖家湾、潘家湾三座水库,可容水量26.5万立方米,既可灌溉600亩水旱粮田,又适用于多层鱼类生长。该村进几年来引进项目有:化纤养殖场、梦天湖养殖场、天湖风景区度假村、新洋丰渣厂等,同时该村完成植树造林工程800亩,投资达11万多元。村内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潜力较大。   灵宝村境内的众多山丘上,常年盛产竹笋、黄姜、松菇等山林产品。山丘石堆草丛中生长的“金头”、“红头”蜈蚣药用价值高,远近驰名,是灵宝村一大特产。   该村自1984年转入市郊后,产业结构逐渐由“以粮为纲”转变为“以柑橘为龙头,粮油自给,菜、猪、鱼配套经营的多种经济生产布局。全村现有柑橘5万株,桃、柚3000株,粮食种植面积238亩,鱼池130亩。庭院和果园套种瓜、菜产量可达300吨。该村在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根据村情实际,确定本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五抓三带两促”,即:抓果带瓜、抓粮带菜、抓猪带鱼、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农业生产配套经营,抓集体经济发展促庭院经济增长。该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办了预制厂、柑橘种植场、杉树林基地,板栗基地等村办企业已形成了规模经营。该村在社教中,建起了农技生资服务站、科技文   化站,全村培训技术员9名,平均每组拥有一名柑橘技术员,全村设抽水站8个计装机容量173千瓦。特别是在1988年灵宝村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村损失达80多万元,给灵宝村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村投资30多万元修筑后河长渠3000米,从而解决了原一、二、三、九组计600亩良田的旱涝保收。在2001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村民种田不再交一分钱,灵宝村的广大村民广泛增收,安居乐业。在政策带来的大好形势下,从1984年到2004年这二十年间,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总结是:“小小洋楼建山边,层层都有洗手间,客厅供着冰箱和彩电,窗式空调挂外边,出门骑着摩托旋,柑橘鱼池连成片,房前屋后经济园,全年收入过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增高,村民总结说:“生活年年前一步,社会主义万代福,吃喝玩乐享清福,感谢党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好幸福。”   四、八四年至二OO四年农业收入情况   2004年全村总产值2202万元,比1984年社会总产值增2175.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2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15.99%,林业收入3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0.14%,副业收入270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12.26%,渔业收入24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1.09%,运输业收入382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17.35%,商业收入528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23.98%,工业收入486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22.07%,其他收入11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0.5%,人平纯收入3072元,人平比1984年增2836元。   2004年完成的各项生产指标:柑桔产量1025吨,蔬菜产量2007吨,粮食产量141吨,油料产量53吨,牲猪出栏1550头,鲜鱼产量36吨,无论是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村经济总产值都比1984年有很大的提高。   五、财务状况   村财务以村为核算单位,实行统收统付。村现有固定资产有461万元(未折旧按原值计算)。现有债权107万元,债务168万元,因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开发多种经营向银行贷款35万元。村集体现有存款只有4.86万元。目前,该村《财务审核制度》、《现金审批制度》和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健全,做到了乡管站审村级使用的经济制度。   六、文化教育卫生治安状况   该村兴建村办小学一所,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投资达18万元。1984年来已培养了毕业生500人,其中上中专150人,上大学的45人,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根据中央的教学改革“撤校并校”的原则,自2001年9月,该村小学并入花艳小学,现在校学生有62人。目前,村设有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科技图书室等活动室。村级主干道聘请有专人负责道路的清扫,卫生状况良好。村内治安状况较好,无大型案件发生,村的调解工作始终坚持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原则,人民生活安定、幸福。   七、交通住宅公益事业状况   灵宝村因原处于县区包围之中,西有柏临河相隔、东有群山相阻,交通十分不便。据统计,村现已投资60多万元,硬化公路总长已达6公里,但组与组之间交通仍然不畅,第三村民小组至今仍不连通,二组与三组隔后河相望,还有柏临河将村与汉宜公路相隔,这对村级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目前,该村已安装程控电话270部、有线电视接收器200多个,从而加大了村内信息的流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用群众总结的话说:“一根藤藤万个网,太阳一落就开花,高档电器进百家,坐看世界笑哈哈。”   八、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这二十年来,灵宝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1-5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该村实际,认真执行“三个文明”建设。首先,抓好党内建设,教育全村0员要做到一面镜子,认真改造世界观,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端正党风。学好法,守好法,要给全村人民群众树立榜样,教育党员如同蜡烛一样,把精力乃至自己的生命点点滴滴地溶入党的事业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经常开展党内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号召全村党员、团员青年、妇女、民兵,学雷锋、学英雄人物。1995年7月12日,经0伍家乡党委、政府追认该村学生王华为少年英雄,1996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王华为革命烈士,现湖北省设有王华英雄纪念碑,王华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在省、市、区、乡的正确领导下,该村识大体顾大局,接受安置移民工作的指示。于1995年4月10日,灵宝村按照宜昌市[83]号文件要求,接受安置三峡库区首批外迁移民49户330人。1996年3月,全国移民工作现场会在宜昌召开,原村党支部书记袁树洪同志被宜昌市评为先进工作者。时任国家移民局局长漆林同志多次来该村视察移民的生产、生活等状况,并将该村定为全国移民工作试点。漆林同志还和移民困难户向立平结为帮扶对子,并解决了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1996年6月29日,在省、市、区、乡领导的陪同下,26个国家记者来该村就移民外迁安置问题进行访问。   九、组织状况   村党支部始建于1956年,廖德福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周运秀为党支部组织委员。2005年9月,第六届村党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支委由三人组成,平均年龄37.7岁,高中文化1人,中专文化2人。全村现有党员36名,团员11人。其中,党员最年长的为76岁,最年轻的25岁,平均年龄53岁,高中文化5人,中专文化5人,大学1人,其余均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青团支部委员由3人组成,平均年龄在26岁,其中初中文化2人,高中1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委会、团支部一班人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互相协助,形成合力,这必将给灵宝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带来新的希望。   

南湾村

  伍家岗区伍家乡南湾村属宜昌市城区东大门,位于宜昌市东郊离主城区20公里。东起夷陵区鸦鹊岭镇高家溪村,南接伍家乡灵宝村,西傍北临河,北邻夷陵区龙泉镇钟家畈村。方圆3.5平方公里,汉宜公路横穿村辖,地势平坦,交通十分便利。南湾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436户,1226人,劳动力365人,现有党员34人。其中1995年为了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安置三峡库区首批外迁移民64户,245人。南湾村总耕地面积979亩,是一个以种植柑橘为主的农业村。   近几年来,南湾村在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引进外资先后建成了:康旺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绿宝肥业、天台包装厂、柑桔打蜡厂、衡基建材厂、灵鑫建材厂等多家企业。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力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争取上级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98%的村民用上卫生自来水;完成柏临河防洪墙加固工程;启动乡村道路“亮化工程”,在南灵路安装节能太阳能路灯;完成“U型槽”末级沟渠8500米,做到旱能灌、渍能排,增加了村民收入;硬化村级道路6600米,做到晴雨通车,生产物资、农副产品及时运进运出;积极争取国土资源局对桥湾岗土地整理103亩,投资100多万元,改善村民种植条件,扩大种植面积;抓好移民固基工程,完成优质杂柑定植250亩,实行集中管理,力争做到三年小受益,五年大受益,使其移民早日致富。积极发展优良品种,培植优质杂柑基地,形成农业拳头产品,打造南湾品牌,实现“一村一品”目标。   

汉宜村

  汉宜村地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是城郊结合部,呈带状分布于东山大道、夷陵大道两旁,东起艾家嘴,西至公安交警指挥中心,与多个社区穿插接壤。版图面积约0.95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小组,838户1985人。园林面积41亩,果树3200株,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4690万元。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完成2501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401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9.17%;上缴国家税金953万元,比上年度增加5.55%;实现利润7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5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100元,比上年度增加340元。汉宜村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第一要务,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008年该村顺利完成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坚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全村有集体所有制企业7家,个体私营户94个。2008年骄阳大厦主体完工,并获得全市“最受欢迎楼盘”;水产品市场改造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新办公楼顺利完工并已正式投入使用。全村实现了“六通”,即村级主干道通路灯、村民户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面、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宽带网络。村办实行“五保险”,即养老统筹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村办职工按国家退休政策享受退休金。全村95%以上的村民拥有一栋两层以上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60余平方米;50%以上的村民拥有电脑,10%以上的村民拥有私家车,彩电、冰箱、空调等中高档家电基本普及。全年共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55人,其中低保人员204人。  


共前村特产大全




共前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