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夷陵区 >> 雾渡河镇 >> 观音堂村

观音堂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观音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观音堂村简介

  观音堂村是雾渡河镇最西边的一个村,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国际猕猴桃大会确认的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全村目前版土面积46.93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积5966亩,共有16个村民小组,1278户4404人。全村为“两山夹一河”地形,神宜公路横贯全村,交通较为便利。近几年来,观音堂村始终以“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农村面貌大有改观,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10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530元,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近年来,观音堂村先后获得区级“优秀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平安村”、“先进维权站”及镇级“五好党支部”等荣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06102 443000 0717 查看 观音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观音堂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观音堂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茅坪河社区

  西北山区明星集镇——茅坪河社区,于1993年成立茅坪河居委会,2008年改为茅坪河社区居委会。社区沿雾渡河自东南向西北呈狭长带状地带的分布形式,省道宜兴公路穿境而过,雾殷线、雾樟线、雾下线在此交汇。这种独特的区域政治环境和交通便利优势,造就了商贸物流的蓬勃发展,构建了以万富超市等三家大型超市为中心,家电、机修、农资、服装为支撑的夷陵区西北山区商贸物流中心,是雾渡河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社区目前所辖地域面积1.7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3亩,共有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474人。2010年,社区实现生产总值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6500元。先后获得“夷陵区文明社区”、“夷陵区交通社会化管理安全文明社区”等称号。   

清江坪村

  蜿蜒险峻的七里峡谷,葱翠盎然的大巴山麓,蓝天白云,青砖黛瓦,一座充满峡江风情的民居村落,宛如镶嵌在神宜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这就是湖北省百镇千村村庄整治示范村、夷陵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雾渡河镇清江坪村。全村地域面积51.55平方公里,1701户,5423人。   完善村级形象,建设民主新村    清江坪村地域面积51.55平方公里,该村有1690户,总人数5403人,其中党员158人。“两委”班子共有5人,省委组织部选调村干部助理1人。为把村“两委”建设成为一支坚强有力的班子队伍,该村把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把作风建设作为落脚点,把村级阵地建设作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立起一系列民主集中、议事恳谈、一事一议、民主理财、党员发展、干部工作季承诺等各项规章制度,新建了一栋集干部办公、便民服务、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室、村级维稳工作站等一体的二层315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大楼。    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富裕新村。清江坪村依托全区“橘都茶乡”和全镇“聚焦茶果药”的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制订了以茶叶为主的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方式,逐年推进了以茶为主的产业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全村茶叶面积3200多亩,柑桔300余亩,其中一个与国际茶叶技术接轨的高标准现代示范茶园1000亩,成功引进了全省茶叶龙头——萧氏集团。集茶叶加工、旅游观光、农产品销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雾渡河茶叶科技园就座落在该村。大力发展农家风味特色餐饮,建立了一个特色餐饮小区,现有农家风味特色餐饮店27家,一个以茶叶为主,以柑橘、餐饮为辅的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秀美新村。清江坪村抢抓宜兴公路整治、宜巴高速建设和神宜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的机遇,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尤其是2010年开展的“三改一提升”美丽家园活动,对神宜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近千栋房屋统一按照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峡江风格”进行了立面包装改造。新建19个垃圾集并房,配置600多个垃圾桶,聘请6位保洁人员。统一建设搬迁居民安置点3处,集中安置搬迁农民100余户。   清江坪村是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命名表彰的全省第一批“宜居村庄”。位于夷陵区西北山区,既是雾渡河镇的“东大门”,也是通往兴山、秭归、神农架的“咽喉村”,宜兴公路横穿全境,境内长达15公里,与雾渡河集镇相连,村委会距镇政府2.5公里。该村既是神宜路的中心地带,又是晓峰峡谷入口,也是全省百镇千村村庄整治示范村之一。   近几年来,清江坪村在雾渡河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培育茶叶、柑橘、农家特色餐饮等农业主导产业,“茶、果、菜”的特色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目前全村共有茶叶面积2000多亩,柑橘1200多亩,农家风味特色餐饮店27家。该村紧紧抓住神态景观工程改造、宜巴高速公路建设、萧氏茶园建设的机遇,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该村坚持以茶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成功引进国际先进茶叶种植技术,建设了湖北省第一个千亩机采茶叶基地——清江坪现代生态示范茶园,实践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基地+公司+农户”产业模式的两大创新。引进湖北省茶叶产业龙头萧氏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集茶叶加工、旅游观光、农产品销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萧氏雾渡河茶叶科技园,将农业与工业实现对接,将农业与旅游业实现对接,取得现代茶产业突飞猛进的成就,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转变,现全村茶叶面积已突破3000亩,其中现代茶园1000亩。   该村七里峡民居改造示范点位于雾渡河镇东大门——清江坪村,弯曲险峻的七里峡谷,葱翠盎然的大巴山,峡江风情的民居村落将是热情好客的清江坪人民给游客献上的一道视觉盛宴。该示范点沿神宜公路和黄柏河西支流域蜿蜒排开,可视范围内的100栋房屋外形按照“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峡江风格进行统一改造,室内太阳能供水系统、安全饮水系统、排水系统齐全,配套建设了沼气、节能灶、自来水、清洗池、节能灯等设施,建立起了卫生厨房和卫生厕所,形成了一个个低碳生态节能之家。   该村紧紧围绕“走生态路、观自然景、住农家店、品绿色菜”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以正在规划建设的餐饮小区为中心,以该村沿神宜公路现有27家“农家乐”特色餐饮店为基础,促进特色餐饮蓬勃发展,致力于打造承接神宜公路中段旅游神龙驿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驻足,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特色餐饮走廊。   该村民风纯朴,群众善良勤劳,地方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先后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文体休闲广场,组建了民间舞狮、采莲船、腰鼓、太极拳等多支文体团队,农闲健身、民间特色文化活动是农民群众休闲的主要方式,也是村民之间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   

小庙村

  小庙村距宜昌市区53公里,离雾渡河集镇1.5公里,省道神宜公路贯通南北,县道雾下、雾樟公路连接东西,交通通讯便利。全村总面积48.1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1598户,5078人,拥有劳动力资源2690个,耕地总面积10323亩,土地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是雾渡河镇第二大村。近年来,小庙按照“茶香名村、工矿强村、务工富村、民生亮村”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夯实民生基础,全村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并形成了以鹞子河为代表的高效茶叶基地,茶叶主导产业取得了稳步发展。村内钼矿、金矿等金属矿有效开发,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夯实,服务村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832万元,人均纯收入5650元。   

观音堂村

  观音堂村是雾渡河镇最西边的一个村,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国际猕猴桃大会确认的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全村目前版土面积46.93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积5966亩,共有16个村民小组,1278户4404人。全村为“两山夹一河”地形,神宜公路横贯全村,交通较为便利。近几年来,观音堂村始终以“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农村面貌大有改观,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10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530元,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近年来,观音堂村先后获得区级“优秀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平安村”、“先进维权站”及镇级“五好党支部”等荣誉。  

龚家河村

  龚家河村地处雾渡河镇西北部,黄柏河西支流域河流——龚家河自北向南把全村地域分成东西两片,雾殷矿山专用公路沿河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地域面积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5亩,共有18个村民小组,1353户,4079人。近年来,龚家河村围绕夷陵区“桔都茶乡”和雾渡河镇特色产业名镇建设的发展战略布局,充分挖掘山区生态环境潜力,发展以茶为主,辅以猕猴桃、天麻的山林特色产业,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816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700元。2010年,遭受“7.15”特大暴雨袭击,全村基础设施和房屋严重受损,全村群众团结一致,戮力共进,取得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胜利。灾难打不到,困难阻不了,龚家河村将坚定不易地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迈进。近年来,龚家河村先后获得全区“交通安全文明村”、“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先进单位”等荣誉。   

马卧泥村

  马卧泥村位于雾渡河镇西北部,与樟村坪镇、远安县交界,平均海拔900米,雾樟路、彭符路穿村而过。地域面积37.77平方公里,耕地4385亩,其中水田2146亩。,全村13个村民小组,1072户,3375人,劳动力2050人,其中外出务工1100人。村集体负债72万元,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住房困难大,是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省级重点贫困村和全区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近年来,马卧泥村围绕“发展产业兴村、开发资源强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思路,以茶叶为突破口,以改善民生和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为抓手,大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0年底,全村现有茶叶2000亩,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家,积极引进联合开发矿石资源,现有石材厂1个。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近年来,马卧泥村先后被评为夷陵区文明村、平安村。   

交战垭村

  雾渡河镇交战垭村接壤远安县、樟村坪镇,雾樟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地域面积40.14平方公里,海拔380-1250米之间,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辖15个村民小组,共有1040户,3444人,劳动力1970人。全村有效耕地6000.9亩,林地1.76万亩。近年来,交战垭村始终坚持“种高山生态菜、养特色生态猪、强化劳动输出、狠抓基础设施”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成立了青龙高山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基地500亩,试点转变传统农耕种植模式。利用高山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猪、羊、鸡等生态养殖,2010年全村共出栏生态猪1.1万头、生态羊2035只、生态鸡11万羽,大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强化劳务输出,2010年度长期劳务输出和短期劳务务工达815人。年创收入650万元以上。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271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5320元。2010年,交战垭村被评为“夷陵区平安村”。   

三隅口村

  三隅口村位于雾渡河镇东南部,与夷陵区黄花乡的二户坪、杨家河村接壤,县乡道两(河口)花(庙)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地域面积47.2平方公里,共有12个村民小组,869户,2515人,劳动力1135人。可耕资源8351亩(其中:水田951亩,旱地7400亩),森林面积4万余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422亩。三隅口村内屹立着盘古山,建有一座盘古庙,村中盛传着开天辟地盘古大帝的传说,是远近知名的盘古文化发祥地。近年来,三隅口村从做好产业、增收、民生等三篇文章入手,大力度加快茶叶主导产业发展,现发展有茶叶1900亩;多渠道开辟群众增收渠道,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现每年外出劳动力1383人,增加收入600多万元;大幅度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基础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生产总收入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3元。近年来,三隅口村先后被获得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文明村”、“平安村”等荣誉。   

西北口村

  西北口村地处宜昌市大中型水库西北口水库周边,环绕整个西北口水库,是宜昌市百万人饮水源保护地。村地域面积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96亩,是夷陵区版图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村,下辖5个片区,646户,1763人,党员64人。为了西北口水库的修建及饮用水源的保护,西北口村村民付出了很多,村民的生活来源、居住条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生活居住非常艰苦。但生态环境的妥善保护也是一种发展的资本,在区委区政府、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利用西北口山高水深、风景秀丽、水产丰富的生态环境优势,西北口村大打生态牌,大力发展高山绿色生态农产品、西北口村特色水产品、西北口水库旅游,初步形成了“水中鱼、库边桔、山上蔬菜和牲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原来的矛盾多发村转变为现在的发展致富新村。2010年,实现农村生产总值1024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5669元。近年来,西北口村先后获得全区“交通安全文明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先进村”、“平安村”等荣誉。   


观音堂村特产大全




观音堂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