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夷陵区 >> 分乡镇 >> 分乡场村

分乡场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分乡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分乡场村简介

  镇域经济文化中心村——分乡场村
  分乡场村位于分乡镇集镇,村域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65 亩,经济林地280亩,辖9个村民小组,两个居民小组,1452户386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村干部助理1名,党员127名。分乡场村是分乡镇政府所在地,是分乡镇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分乡镇“窗口村”。由于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及经商。2010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1公里水泥路纵贯全村,2500米∪型渠灌溉农田,完成一池三改300户,拥有集防疫、医疗一体化卫生室1所。2008年来,该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助镇政府引进企业5个,分别是亿辉石材、金砂建材、万富超市、华为页岩砖厂及福鑫楼商住楼项目,总投资达2500余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011年,该村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总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因地而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集镇改造为契机,突出重点抓发展,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切实树立起良好的“窗口村”形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06103 443000 0717 查看 分乡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分乡场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分乡场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分乡社区

  分乡社区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420506103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06。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分乡场村、大中坝村、高家堰村、普溪河村、南垭村、金竹村、联合村、南岔湾村、界岭村、棠垭村、插旗村、高场村、百里荒村、中洲山村、天坑村、天鹅池村相邻。  

分乡场村

  镇域经济文化中心村——分乡场村   分乡场村位于分乡镇集镇,村域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65 亩,经济林地280亩,辖9个村民小组,两个居民小组,1452户386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村干部助理1名,党员127名。分乡场村是分乡镇政府所在地,是分乡镇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分乡镇“窗口村”。由于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及经商。2010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1公里水泥路纵贯全村,2500米∪型渠灌溉农田,完成一池三改300户,拥有集防疫、医疗一体化卫生室1所。2008年来,该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助镇政府引进企业5个,分别是亿辉石材、金砂建材、万富超市、华为页岩砖厂及福鑫楼商住楼项目,总投资达2500余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011年,该村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总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因地而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集镇改造为契机,突出重点抓发展,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切实树立起良好的“窗口村”形象。   

大中坝村

  “金钉子”地质公园——大中坝村   大中坝村位于分乡镇中部,由原河西坪村、彭家院村、王家湾村合并而成,辖区范围为宜保公路沿线近3公里,国土面积21.5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2072亩,其中水田面积1265亩,集体山林面积21270亩,水果种植面积1210亩,茶园面积10亩,养殖水面15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660户,人口2123人,劳动力1330人,党员58人。   大中坝村历史悠久,湖北总庙就坐落在罗惹坪(亦称落日坪、大中坝),根据总庙遗址挖除的6块石牌碑文记载:总庙原名为东岳庙,不知创自何年,后遭兵火,殿宇尽毁,明朝末年修复,命名为总庙。同时还出土了大、中、小铁铜铸造鼎3只。该村的后渡河、落日坪、窖坎、巴尔洞等四个古人类居住、活动遗址已经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距今距今约4.56亿年的奥陶系第6枚“金钉子”也镶嵌在该村王家湾。“金钉子”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认为是各地史时期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唯一全球标准,王家湾的“金钉子”规定了奥陶系赫南特阶层的精确定义。   2010年大中坝村粮食总产量924吨,油料总产量130吨,蔬菜总产量860吨,水果总产量160吨,生猪出栏5200头,家禽出笼6500只,山羊出栏500头,牛出栏30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50万元,人均纯收入5784元。2010年,为优化产业结构,全村兴建有机蔬菜样板示范基地8亩,创收48万元,每亩平均增收3000余元;为确保增产增收,该村两委班子领导村民利用冬春农闲时机维修堰塘2口、河堰4处,兴修末级渠1200米,总投资5万余元。全年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政策,投资21万元兴建大中坝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00户349人的安全生活饮水问题。   2011年,大中坝村两委班子将努力实现“四个一”的发展,即优化一个产业——粮农向菜农的转变;治理一个河道——黄柏河小流域的治理;争取一个项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兴办一个企业——食品药品包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丰收。   

高家堰村

  土特产加工基地——高家堰村   分乡镇高家堰村位于宜保公路两侧,版图面积22.7平方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农户899户,人口3008人,劳动力2208人,党员83人。全村共有耕地2432亩,其中水田面积2076亩,集体山林面积7000亩,柑桔种植面积2700亩,茶园面积30亩,养殖水面20亩。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55吨,油料总产量415吨,蔬菜总产量1300吨,水果总产量300吨,生猪出栏6300头,家禽出笼8000只,山羊出栏300头,牛出栏38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320元。   2010年,高家堰村以宜昌山里来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山里来公司和农户签订订单,不但激发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解决了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户增收。全村全年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为今后的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家堰村村域面积大,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落后,成为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困扰,全村大部分村民以种养业、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部分集体山林与耕地的发包上交。    2011年,高家堰两委班子成员结合村情,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巩固农业调整的结果,继续抓好外出务工收入,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普溪河村

  专业蔬菜大村——普溪河村   分乡镇普溪河村与分乡集镇毗邻,村域面积18.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0亩,林地面积2.5万亩。辖9个村民小组,928户3066人,共有党员61人。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6050元,生猪出栏12000头。2003年以来,该村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村”,被宜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明村”,被宜昌市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卫生先进村”,并多次被区委区政府、镇委镇政府表彰奖励。   该村交通方便,宜保公路横穿南北,普百公路纵贯东西,是百里荒景区的必经之地。目前大部分组已通硬化公路,硬化公路总里程12.8公里。   该村水利资源丰富,东风渠横卧该村,黄柏河穿村而过,灌溉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夷陵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该村有线电视用户已达350户,广播覆盖率达95%以上,共有560户1560人饮用了安全水,550户进行了“一池三改”,用上了清洁能源。   由于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气候条件,2010年,该村被纳入宜昌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有四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落户该村,新发展蔬菜850亩,建核心设施蔬菜基地200亩,全村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2500亩。   同时,该村也是分乡镇养殖大村。生猪养殖大户已达18家,可年出栏生猪1.2万头以上,发展水面养殖20亩,发展山羊规模养殖1户,可年出栏山羊100只以上。该村计划在三年内再连片发展蔬菜2000亩,发展规模养殖户25户,建成城郊核心蔬菜基地和全镇的养殖大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4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8000元。   

南垭村

  粮油生产大村--南垭村   分乡镇南垭村位于分乡镇北部,村域面积2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25000万亩。辖10个村民小组,1011户3370人,共有党员61人。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77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644元。 2009年以来,该村先后被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生育文明建设先进村”,被宜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明村”。   该村是全镇粮油生产大村,种植水稻3200余亩,其中优质稻基地1000亩,高产示范基地200亩,2010年实现粮油总产2578吨,位居全镇首位。   南垭村交通便利,宜保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硬化总里程8公里。该村是夷陵区天然林,水保林重点治理保护区,十字沟小后湾水保区设有省级水保观测点。境内水资源丰富,国家小(二)型水库十字沟水库位于我村东部,居高临下,灌溉全村千亩农田,旱涝保守。又是南垭、金竹、联合三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水源地。2010年新建的十字沟联村供水工程总投资420万元,可解决三个村5200余人饮水难问题。   2010年,南垭村优美的风景引来了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的拍摄剧组,作为该剧最主要的外景拍摄地,吸引了大批城区游客前来游玩,南垭村也将借此东风成为新的城郊旅游村。   

金竹村

  粮油专业村——金竹村   分乡镇金竹村由原凉水井、耿家冲、三户湾三村合并而成,位于夷陵区西北部宜保公路13.2平方公里处,宜保公路从原金竹村穿境而过,尚家河水库在该村辖区内,是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区和移民村,是页岩和石灰岩的交错之地,地域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7 亩,人均耕地面积 1亩,其中水田面积 2132 亩、旱地面积145亩 。全村 744 户,2306人,党员 72人,中心户、村民代表25人。全村现有村组公路16公里,其中硬化6公里,末级渠9370米,其中三面光9370米,堰塘145口。全村建有天河水窖238口,沼气池400口。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26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7元,比上年增长800元,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和种养殖。    金竹村是分乡镇重点粮油生产大村,村内有优质稻基地2000亩,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38吨,油料总产量110吨,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   2010年,金竹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村有56户村民与宜昌山里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豇豆、茄子、辣椒、土豆等蔬菜产销合同;引进外来种植户种植冬瓜400余亩,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强了村民种植特色蔬菜的观念和信心,为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2011年,金竹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合村情民情,制定出全年发展思路:稳粮保柑种蔬菜,养殖劳输创收入;维护稳定促和谐,为促民生争项目;整新金竹快发展,开创新篇十二五。   

联合村

  水稻生产专业村——联合村   联合村位于宜保沿线,由二个自然村庄合并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815户2651人,其中党员59名。总耕地面积2267亩,水田2100亩,旱田167亩。2010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93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7元,公路硬化总里程7.1公里。2008年以来,该村先后获得 “宜昌市生育文明先进村”,夷陵区“五好党总支”、夷陵区“平安家庭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该村争取国家资金60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农业开发项目,共平整土地100余亩,新修机耕道4000余米,维修堰塘十余口,安装U型渠20000米,维修河堰10余部,真正做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   该村主导产业是水稻和柑桔。全村共种植优质水稻2098亩,总产1080吨,栽培柑桔1400亩,总产180吨。2010年以来,该村抢抓全镇蔬菜产业发展机遇,配合山里来公司种植特色蔬菜架子冬瓜60亩,初具效益。   2011年,该村将继续抢抓尚家河水库除险加固、保宜公路大修、十字沟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全镇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机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南岔湾村

  偏远山区柑桔专业村——南岔湾村   南岔湾村位于分乡镇北部,区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是分乡镇居民人数最少的村,全村5个村民小组,农户250户,人口712人,劳动力390人,党员48人。外出务工人员252人,全村共有耕地1831亩,其中水田面积120亩,集体山林面积1500亩,柑桔种植面积1060亩,。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47吨,油料总产量90吨,蔬菜总产量80吨,水果总产量800吨,生猪出栏4200头,家禽出笼5581只,山羊出栏510头,牛出栏5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6.2万元,人均纯收入5311.8元。   南岔湾村地理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增收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全村主导产业为种植柑桔,2010年,因受气候影响,柑桔产量较往年略有减少,但销售价格在2009年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全村柑桔种植减产不减收。村委会班子成员立足柑桔种植,合理利用有利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发展香菌木耳50000筒、利用空闲土地种植药材300亩、发展牲猪、山羊养殖等副业,使村民人平增收600元。   2011年,南岔湾村将在巩固柑桔主导地位基础上,积极推进柑桔品改,同时继续发展香菌木耳、药材、山羊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并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着力改善一、二、三组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及修建联合村至大王寺的村级公路,为本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加便利的硬件环境。   

界岭村

  香菇栽培大村--界岭村   夷陵区分乡镇界岭村位于夷陵区的西北部,南与分乡镇堂垭村接界,北与远安县荷花镇荷花村接界,东与远安县旧县镇中南村接界,西与雾渡河镇西北口村接界,素有夷陵区的“北大门”之称。区域面积3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8亩,其中水田1680亩。现有8个村民小组774户2592人,党员53人。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1870吨,油料产量210吨,食用菌50吨,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8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5659元。由于受到西北口水源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约束,村民仍以传统粮油种植、畜牧养殖为主,村内经济收入很低,是省级重点贫困村之一。   界岭村是优质“堂垭大米”的主产地,年产水稻100万斤。界岭村拥有丰富的生长食用菌资源,是分乡镇主要的香菇生产村,2011年全村香菇种植户已达到50户,种植袋料香菇数量达到10万袋,全部收益后,预计可增收50万元以上。   2011年,界岭村的发展目标及措施是:粮食产量1900吨、油料产量220吨、生猪出栏8000头,家禽出笼5万只、袋料香菌100吨、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   

棠垭村

  “棠垭大米”原产地——棠垭村   分乡镇棠垭村由原棠垭、桃子园、长岭岩三村合并而成,位于夷陵区西北部宜保公路 121公里处,宜保公路从原小棠垭村穿境而过,西北口、尚家河水库均在该村辖区内,是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区和移民村,是页岩和石灰岩的交错之地,地域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4 亩,人均耕地面积 1.43亩,其中水田面积 1253 亩。全村 764 户,2506 人,党员 64人,中心户、村民代表25人。全村现有村组公路76.8公里,其中硬化22公里,末级渠3.15万米,其中三面光3500米,堰塘85口。全村建有天河水窖50口,沼气池249口。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0179.3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2元,较上年增长300元,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和种养殖。   棠垭村属库区石灰岩地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缺水严重,目前尚有1500人饮水难、1200亩农田灌溉难、700人出行难等问题有待解决。为改变贫困现状,该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水稻、油料、畜牧、核桃四大主导产业,其中,“棠垭”大米已成为全市家喻户晓的优质品牌。   棠垭村青石、页岩等资源丰富,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启动页岩深加工项目,不断推动村办砖厂实现粘土向页岩转型,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2011年,该村两委班子将结合实际,立足优势,克服困难,坚持“长抓核蔬短攻牧,基础设施抓项目,科技培训抓输出,企业改制增收入”的发展思路,以西北口库区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该村新农村建设。   

插旗村

  自然农业新村——插旗村   分乡镇插旗村是省级贫困村之一,位于分乡镇西北部,由原插旗和袁家冲两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地域面积 19.6平方公里,5个村民小组,749户,2500人, 1497个劳动力,耕地面积2349亩,其中水田2173亩。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735吨,牲猪出栏5500头,农村经济总收入20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   插旗村是分乡镇养殖专业村之一。全村生猪养殖50头以上大户5户,100头以上2户;山鸡养殖500只以上大户4户;山羊养殖大户1户。   插旗村是“棠垭大米”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该村以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并结合国家、省、市发展自然农业的号召,新发展自然农业水稻1000亩。2011年,插旗村被区政府定为全区2011年整村推进村之一。该村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自然农业。十二五期间,该村将新发展高标准核桃基地1000亩,规模养殖户15户,完成自然农业水稻2000亩,农民人平纯收入达8000元。   

高场村

  循环农业试点村— —高场村   高场村位于分乡镇东部,普百旅游线路纵贯全村。由原尖山、高场、建新、大石沟四个小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9.7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646户2001人,耕地面积2352亩,公路硬化里程20多公里。2010年,生猪出栏12000头,家禽出笼6000只,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736元。2007年,该村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主导产业发展先进村”。   高场村是夷陵区煤炭资源的主产区,多年的煤炭开采使该村水资源遭到破坏。2003年以来,该村投资150余万元兴建安全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千余人饮水难。兴建末级渠10000余米,解决了千亩农田灌溉难。并于2008年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小型水利设施改革试点工作。   高场村的主导产业是蔬菜和生猪,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及种养殖。2008年,该村引进投资1600余万元的宜昌家家有畜牧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了万头生猪养殖场,有力带动了全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2010年,该村抢抓分乡镇建设全市城郊蔬菜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并积极探索“猪-沼-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家家有公司及周边农户生猪养殖产生的沼液、沼渣输送到蔬菜基地,不仅解决了养殖场污水排放问题,也为蔬菜基地提供了天然有机肥料。该村这一有益探索正逐步在全镇推广,为分乡镇打造生态农业大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百里荒村

  城郊旅游名村——百里荒村   分乡镇百里荒村位于分乡镇南部,与远安县毗邻,版图面积17.92平方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农户637户,人口1837人,劳动力1286人,党员58人。全村共有耕地3255亩,其中水田面积56亩,集体山林面积2408亩,茶园面积73亩。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19吨,油料总产量102吨,蔬菜总产量2200吨,生猪出栏5120头,家禽出笼5160只,山羊出栏1410头,牛出栏126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百里荒村因其位于久负盛名的百里荒风景区内而得名,百里荒风景区以“草原风光、天然荒凉”为特色,以观光牧业、观光农业、观光林业为基础,以原汁原味的荒原风情文化为底蕴,寓草场风光、游牧休闲、康体娱乐于一体,逐步成为三峡宜昌旅游新亮点。2010年,电影、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均在百里荒村取景拍摄,村委班子成员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百里荒自然风光资源优势,建设城郊生态旅游基地。   百里荒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年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350亩,品种包括番茄、辣椒、土豆、大白菜、洪山菜薹等,全村蔬菜总产量2300吨,人均增收20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5万元。   2011年,百里荒村委班子成员将按照“主攻蔬菜、依托旅游、发展养殖、巩固果园、富民强村”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中洲山村

  桑蚕专业村—中洲山村   中洲山村位于分乡镇西北山区,与远安县接壤。村域面积19.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9亩,辖7个村民小组,446户1364人。2010年,该村粮油总产量1500吨,生猪出栏5200头,家禽出笼2980只,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94元。   中洲山村是分乡镇桑蚕专业村之一,目前全村共有桑园面积1100余亩,桑蚕养殖户300余户,专业经纪人10人,2010年实现蚕茧总产60吨,实现产值180万元。   2011年,该村将继续立足桑蚕产业不动摇,强化蚕农科技培训,更新簇具2000张,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力争实现年产70吨,产值210万元,蚕农增收1529元的目标。   

天坑村

  桑蚕专业村--天坑村   分乡镇天坑村位于百里荒山脉,是省级贫困村之一,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0.5亩,林地面积15963亩。辖6个村民小组,416户1208人,共有党员51人。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7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894元,生猪出栏5000头。2003年以来,该村多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村”。   该村交通方便,普天公路横穿东北,是原天马办事处的咽喉,靠近百里荒景区。目前大部分村民小组已通公路,硬化公路总里程13.6公里。-用户达350户,广播覆盖率达85%以上,共有60户211人饮用了安全水,有近50户安装了太阳能。   天坑村是分乡镇最大的桑蚕专业村,桑园发展历史达200余年,目前全村拥有专业桑园面积1700余亩。2010年实现蚕茧总产70吨,蚕农人均增收1500元。1993年,该村在夷陵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分乡镇唯一的农业企业茶场,现有茶园80亩,年产值近6万元,为村提供利润近万元,2008年在天马成立了第一家茶叶生产合作社,整活了闲置多年的茶叶资源。   天坑村也是分乡镇发展魔芋种植的大村,2008年引进利用桑园套种魔芋,现已达到150亩的种植规模,产量已达到90吨。该村计划三年内按照年50亩的规模继续发展,力争达到户均1亩。农民依靠桑园、魔芋创收致富,力争人平纯收入达到7500元。   

天鹅池村

  桑蚕专业村——天鹅池村   天鹅池村属于分乡镇以北的偏远山区村,版图面积16.5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527户,1670人,耕地面积2314亩,其中水田30亩,旱田2284亩,桑园面积1800亩。全村现有党员53人,村民小组长7人,中心户9个,村民代表25人,民主理财小组3人。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15吨,粮油产量158吨,蚕茧总产量158吨,全村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平均收入4800元。村集体经济无积累,农民全靠外出务工,种粮养蚕争收入,生活较贫困。   天鹅池村是分乡镇的重点桑产养殖村,现有桑园1800亩,年产蚕茧150吨以上。2010年,在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村民集中力量对原有的桑园进行修枝、翻耕、施肥、打药、杀虫,经过改造,全年喂养的蚕种达到2000余张,加上价格上涨,全村仅蚕种一项增收就达到70余万元,人均增收400余万元。   2011年,天鹅池村将继续紧紧围绕“稳定粮油抓调整,环境改变抓项目;社会和谐抓服务,村民致富抓收入”的发展思路,牢抓粮油生产,加大桑蚕管理投入力度,兼顾发展茶叶、魔芋、黑木耳、香菌等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分乡场村特产大全




分乡场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