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镇地处夷陵区近郊,辖20个村,116个组,10945个户,35127人,耕地面积36709亩,国土面积352平方公里。该乡旅游、餐饮业发展迅速,是湖北省“旅游名乡”。农业产业特色不很鲜明。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26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6元,财政收入969.22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51万人 | 352平方公里 | 420506109 | 443000 | 0717 | 查看 黄花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黄花场社区 | - | - |
---- |
查看 黄花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姜家畈村 | - | - |
---- |
查看 姜家畈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家畈村 | - | - |
---- |
查看 杨家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军田坝村 | - | - |
---- |
查看 军田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背马山村 | - | - |
---- |
查看 背马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家口村 | - | - |
---- |
查看 张家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坪村 | - | - |
---- |
查看 新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峰河村 | - | - |
---- |
查看 小峰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杜家坪村 | - | - |
---- |
查看 杜家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岭村 | - | - |
---- |
查看 中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家河村 | - | - |
---- |
查看 杨家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牛坪村 | - | - |
---- |
查看 牛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香龙山村 | - | - |
---- |
查看 香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洋村 | - | - |
---- |
查看 上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小溪塔街道 |
夷陵区小溪塔街办位于西陵峡口,长江之滨,南接宜昌市城区,西连三峡坝区,是夷陵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2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9个柑桔场、82个村民小组,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500人,版土面积269.05平方公里。 今后五年,街办经济社会发展得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落实区三次-会、三届一次人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夯实农业基础,全力争取项目,项目主导发展,发展创造和谐”的发展思路,深化“爱民、富民、安民、便民”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团结和带领全办人民,努力构建生态家园、文明村庄、和谐社区、小康街道。全力实现财政收入过亿元,农村人平纯收入过60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村村通广播、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饮水安全,人人享受合作医疗。 强化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壮大板块产业发展,继续围绕柑桔、优质畜牧这两大支柱产业,加大基地建设。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柑桔总面积达5.3万亩,总产量达9.5万吨;依托柑桔产业协会,提供柑桔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科学开展测土配肥,推广测土配方肥,提高柑桔品质;加强牲猪品改力度,建立付家冲良种母猪繁殖群,发展优质二外母猪,引进省级良种纯种公猪,切实优化牲猪品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办以昌伟农贸公司为龙头,联合家庭养殖户,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同时以柑桔批发市场、打蜡加工厂为龙头,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 强化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街办以新上项目为主,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现有企业。不断加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切实做到一切为企业服务,一切为发展服务。我们引导企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发展。重点扶持了康得利包装、弘洋制品、可依服饰、博大家私、大中船务等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31亿元。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着力于社区文明创建。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卫生医疗、低保救济、劳动就业、纠纷调解等各项服务。不断优化社区生活环境,深入开展“三城联创”,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改观。不断丰富了社区文化,充分发挥社区艺术团龙头作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投身于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开展“争创文明城,先做文明人”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营造了浓厚文明氛围。 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稳步发展社会事务。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重点,整合师资力量,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实现高效、高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理念,实现计划生育工作和谐发展;坚持以文体活动为纽带,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民生为重点,积极开展民政残联工作,开展“服务残疾人乡村行”活动,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了农村卫生体系和农民医疗保障体系;扎实开展平安创建,建立健全了治安防范网络,坚持以基层调治为主体,切实提高了村(社区)治保调解综合素质,巩固和发展了“三级中心五级网络”管理机制。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部素质。进一步抓好班子建设,从班子配备、素质提高和监督管理上下功夫,打造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有凝聚力的好班子。深入开展“五好”创建,基层党组织得到加强,党建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党工委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坚持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集中领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以岗代训相结合的方式,使中心组学习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工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共同监督”的反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开发区办事处 |
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鄢家河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8月经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更名为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2006年4月,通过国家审核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国土资源部审核开发面积为3.5平方公里。2006年下半年,区委、区政府组建了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自2007年5月1日起,夷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整体托管了鄢家河等六村一居一场,委托代管面积48.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 开发区在五年的开发建设中,已形成了以开发区管委会直接组织开发建设、公司+指挥部市场化开发和以所在乡镇为主体分区开发建设等三种开发建设模式。2010年, 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同类开发区“十强”行列,全省排名第8位。 目前,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 已超出国土资源部审核面积。现已形成小溪塔轻型综合工业园、龙泉酒类饮品工业园、黄花建材工业园、鸦鹊岭食品工业园、乐天溪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小溪塔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区六园”格局。园区内先后引进了江重机械、德凌铜业、娃哈哈启力饮料、红旗华润电缆、长江高科、均瑶乳业、伟志光电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目前,开发区内落户企业达296家,其中规模企业36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家,过5亿元的企业6家)。现有年利税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家,过千万的企业3家。截止今年6月底,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79亿元,其中核心区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7%、25.7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7亿元,其中核心区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7%、27.83%;实现规模工业销售收入162亿元,其中核心区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32%、42.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其中核心区1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46.43% ,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其中核心区1.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 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确保工业总产值过千亿、确保进入全省同类开发区“五强”、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主要工作思路:一是全力做强主导产业。今后五年,开发区要举全力做大、做实、做强、做优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纺织包装、新型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到2016年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园区发展活力。二是全力培育市场主体。要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供优良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今后五年,开发区要在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百强企业上实现新的突破,引进和新上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0个左右。开发区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力争培育1-2家上市企业,培育一批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巨人”企业,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全力搭建项目平台。今后五年,开发区要不断开启新思路,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突破规划用地瓶颈,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开发区发展骨架,提升平台承载功能。每年多方筹资不低于5亿元,用于开发区水、电、路、气、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水、电、气供应充裕,主干支道交通通畅,垃圾100%无害处理,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四是全力推进转型升级。今后五年,开发区要把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培育精品名牌。要主动对接小溪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学规划陈埫坪片区开发。要积极引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制定完善产业配套发展政策,鼓励企业集团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全力推进生态宜居新城区建设。以南蔡下片区为重点,及早完成规划编修,赋予生态休闲、度假、商住、总部等无烟工业内涵,适时启动建设,把开发区由单一的工业园区转型为综合性城市新区。 |
樟村坪镇 |
樟村坪镇地处夷陵区北部,与远安、兴山、保康接壤,海拔750-1750米,地域面积456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364平方公里,是我区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总人口23000人,辖14个村,一个居委会,64个村民小组,该镇矿产资源和生态林业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形成支柱产业,有磷矿、硫铁矿、金矿、石墨矿、重晶石矿等多种矿产品。特别是磷矿储量达2.3亿吨,2002年,实现工业 农业总产值6.4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026万元,财政收入22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6元。. |
雾渡河镇 |
雾渡河镇是我区西北山区重镇,东与远安相邻,西与兴山接壤,省道宜兴公路穿境而过,现有8个村,1个居委会,108个村民小组,3.4万人口,1.1万户,全镇国土面积386.7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573165亩,森林覆盖率57.9%,全区第一。200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财政收入5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24元。该镇是果药产业大镇,目前已有银杏10516亩,猕猴桃3000亩,天麻40万平方米,黄姜、柴胡4000亩。. |
分乡镇 |
分乡镇地处夷陵区东北部,与远安县接界,属石灰岩地区,是我区较贫困的一个乡镇。该镇国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6公顷,辖16个村,1个居委会,118个村民小组,共有11350户,40385人,是全省“桑麻之乡”。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6亿元,财政收入7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718元。. |
太平溪镇 |
太平溪镇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位居三峡工程坝头库首。全镇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辖20个村,3个居委会,131个组,2.8万人。2002年实现财政收入729.08万元,农民人平收入3008元。该镇依托颇具辐射力的港口优势(正在复建中的太平溪港为国家级深水港),注重经济转型,提出了建设“特色多经大镇、港口流通重镇、旅游服务新镇”的目标。柑橘和茶叶为全镇两大主导产业,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亩,柑橘已达到1.22万亩。. |
三斗坪镇 |
三斗坪镇地处两坝之间的长江西陵峡两岸,国土面积185.55平方公里,辖19个村居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99个村民小组,13068户34202人口。该镇已被省政府正式纳入“三峡--武当--神农架”大旅游体系,成为全省三大重点旅游集镇之一。农业上初步形成了以柑橘、桑蚕、茶叶、药材、养殖为主的五大产业。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8亿元,财政收入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元。. |
乐天溪镇 |
乐天溪镇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北岸--三峡工程坝区,因当年“乐天居士”白居易停船游历此而得乐天溪之名,有“三峡坝区门户镇”之称,区域面积254.09平方公里。现有14个村,1个居委会86个组,8607户,26897人。该镇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建成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私营及个体经营户2400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农业则以板栗、茶叶为主导产业,兼顾桑蚕、药材、柑橘。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财政收入达到1128.89万元。. |
龙泉镇 |
龙泉镇地处鄂西南,北倚长江三峡,东襟荆楚大地,离宜昌市城中心20公里,是一个“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镇。镇域面积210.5766平方公里,总人口15956户48419人,其中乡村人口12390户41889人。龙泉镇以“稻花香”牌系列白酒和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桔而享负盛名,是名酒之乡、柑桔之乡。 【镇域经济实力雄厚】龙泉镇连续多年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行列。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5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37.2%;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56.3%;农业总产值实现现行价3.57亿元,同比增长9.2%;企业总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34.1%;财政收入820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77.15万元,增长31.8%;农民人平纯收入实现4875元,比上年增加392元。 【工业经济强镇优势突出】全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湖北稻花香集团位居龙泉集镇,以白酒为主导的食品、包装、纸品、建材、金属电器、玻璃制品六大工业产业已成支柱。“稻花香”、“关公坊”牌系列白酒饮誉中外。龙泉食品工业园规划工业用地1200亩,已建设650亩,“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现已聚集了以稻花香酒业为主,关公坊酒业、综艺包装、天德玻璃制品等配套企业;园区外北陵纸业、固宝水泥、夷陵油脂、昌耀电杆和亚迪门窗等骨干企业与之交相辉映。2006年,湖北稻花香集团实现企业产值16.1亿元,营业收入15.3亿元,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稻花香”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稻花香“151”工程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600亩,项目于5月24日正式建成投产,白酒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5万吨,年产值可突破30亿元,形成以酒业为核心、富有特色的市级食品工业园,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将跻身全国白酒行业前三强。 【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龙泉镇现有耕地面积亩,已形成以柑桔为主导的柑桔、畜禽、蔬菜、奶牛、水产等五大支柱产业。龙泉镇是全市柑桔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2006年柑桔园65705亩,年产量75945吨,全面推行了柑桔无公害生产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桔行销全国各地。农产品(柑桔)产销协会、用水者协会、畜牧兽医协会等专业协会总量达到10个,网络农户达5216户。全镇柑桔初加工企业已达11家,柑桔包装产品生产企业1家。 【城镇环境优美】现有集镇规模2.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8万人,城镇规划修编后至2020年,城镇规模将达3.175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龙泉集镇已形成三纵六横的街道网络布局,先后建成了仿古式的龙沙街、欧式风格的关公坊小区、古典式的龙凤石拱桥、风景如画的镇中心小游园、酒乡特色的稻花香广场、闲适雅致的人工湖等标志性建筑,辅以桂花、石榴等名贵树种和亭台、曲径等休憩场所。因传说张法官放龙而得名的法官泉日供水1.5万吨天然泉水、两座3.5万伏变电站和投资17亿元的龙泉换流站充分保障了全镇的水、电供应。规划建设中的龙凤山风景区建成后,龙泉镇将真正成为“滨河式山水园林镇”和“食品工业城”。 【区域优势明显】龙泉镇号称宜昌市的东大门,交通、通讯网络四通八达。汉宜公路、焦枝铁路、宜黄高速公路、宜当高速公路和在建荆宜高速公路穿境傍镇而过;镇内各级道路300余条656公里,村级主干线216公里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是湖北省村村通水泥路的第一镇,三峡机场、宜昌火车站和宜昌长江港距镇仅20公里;程控电话、移动通讯沟通全球,有线电视光纤、广电宽带网光纤家家到、户户通,并已开通了数字电视。 【文明建设形式丰富】镇村两级基层党组织“五好”创建深入开展,全面推行“三联三制”村级管理模式和联系干部“一岗双责”制度,龙泉镇被列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全镇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依托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和民间艺术团队,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结合节假日开展农民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共建模式,棋艺、歌舞等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建立了1个镇级和19个村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组建了110个治调小组,选聘农村中心户290个,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移民安置、扶贫、红十字会、邮政、电信、电力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荣誉成果累累】近年来龙泉镇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双带”先进单位、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全省文明乡镇、全省卫生乡镇、全省楚天明星乡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全省“百镇千村”工程“百镇”之一、省0重点联系十五个镇之一、省长重点联系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先进单位、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 |
鸦鹊岭镇 |
鸦雀岭镇地处夷陵区最动端,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东与当阳市中心城区毗邻,南与枝江市、猇亭区接攘,汉宜公路、宜黄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纵贯东西,焦枝铁路、鸦官铁路横贯南北,现有19个村,1个居委会,99个组,17665户,57926人。全镇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是湖北省著名的“鱼米之乡”、“国蔬之乡”和“牲猪之乡”。200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89亿元,农业总产值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32元,财政收入1240万元。. |
黄花镇 |
黄花镇地处夷陵区近郊,辖20个村,116个组,10945个户,35127人,耕地面积36709亩,国土面积352平方公里。该乡旅游、餐饮业发展迅速,是湖北省“旅游名乡”。农业产业特色不很鲜明。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26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6元,财政收入969.22万元。. |
下堡坪乡 |
下堡坪乡地处夷陵区西北部,是我区较偏远且唯一不通油路的山区乡镇,现有20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7422户,总人口24739人,国土面积254.5平方公里。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419万元,财政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502元。下堡坪乡盛产天麻、茶叶、香菇等土特产品,其中天麻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已跃居湖北省天麻种植第一乡。2002年,全乡天麻种植面积达60万平方米,年产鲜天麻1500吨,远销广东、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
邓村乡 |
邓村乡地处三峡工程大坝北岸纵深20公里,属夷陵区西北山区乡镇之一,现有16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9055个农户,30201人。国土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54.9公顷。该乡以盛产茶叶而闻名,素有“湖北茶乡”之称。共拥有茶叶面积22170亩,产量达到980吨,茶叶收入2401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武汉、宜昌、襄樊、荆洲、十堰等20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142万元,财政收入296万元,农民人平收入240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