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头村位于邓村集镇之北,东邻高台头村,南接竹林湾村,西靠黄金河村,北与大老岭接壤。宜大公路(宜昌——大老岭)为白水头村与大老岭林场之分界线。村域地貌形态为半高山地区,四季分明,植被丰富,土壤肥沃,而且地处大老岭高山脚下,河流众多,清澈透明,故名为白水头。
白水头村委会驻地于白水头中心地带4组,距乡政府8公里,村域面积15平方千米,现有405户,1280口人,农作物耕地面积3978亩,茶叶面积4058亩,茶叶产量239吨,粮食面积2909亩,粮食产量442吨,油料面积297亩,生猪出栏2133头,人平纯收入5811元。
新中国建立前,白水头村属纸坊后乡第2保,下辖6个甲,包括白水头村和丁家河。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保甲制,1952年组建初级社,1953年建立白水乡,包括白水头、丁家河、鸥家湾、溜石皮、大坑,不包括广家垭、周家湾、香草坪、卢祠垭。1954年,丁家河大队、转包大队、白水头大队合并为白水头高级社。1958年组建白水头大队,1983年更名为白水头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1981年3月份丁家河大队更名为唐家坡大队,1997年唐家坡村合并到白水头村,村级规模调整为18个自然组。
发展概述
近年来,白水头村在乡党委、乡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全村在茶叶支柱产业的推动下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村级经济实现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到2005年全村茶叶面积达到3458公顷,同时,白水头村内的三家制茶厂也进行了扩建,预制结构厂房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各种制茶设备达到40台套,可日产绿茶5000斤,基本实现茶叶专业村的目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且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同时孕育了打工经济的发展,全村每年有12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每年可创收100余万元。自2006年开始,该村重点突出生态家园建设,截止去年末全村共建沼气池320口,完成“三改”200户,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生活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506202 | 443000 | 0717 | 查看 白水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茶园观社区 |
茶园观社区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420506202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06。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邓村坪村、江坪村、杨家湾村、大水田村、高台头村、竹林湾村、中包山村、白水头村、黄金河村、红桂香村、谭家垭村、庙垭村、小渔村、古城坪村、袁家坪村、常家垭村、大老岭林场相邻。 |
邓村坪村 |
邓村坪村是邓村乡人民政府机关驻地所在地,村域面积17平方千米,现有21个村民小组, 909户,2900口人,农作物耕地面积6616亩,茶叶面积6588亩,茶叶产量484吨,粮食面积2750亩,粮食产量1127吨,油料面积1270亩,生猪出栏3358头,人平纯收入6100元。 邓村坪村清初至解放前夕均属纸坊乡、纸坊前乡管辖,1946年至1949年为纸坊前乡邓村保,解放后至1955年邓村坪村划入一个大自然村(经过两次调整,区域较大),现邓村坪村属大自然村里面的8个小自然村。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在原邓村坪村内的部分小自然村试办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至1958年上半年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邓村坪为高二社,花栗为高三社,沈家坪为高四社,1958年下半年成立人民公社,原高级社更名为大队,1984年大队改名为村。 1997年花栗村与沈家坪村合并为花栗村,2002年邓村坪村又与花栗村合并为邓村坪村。邓村坪村东面与中包山村、袁家坪村、古城坪村接界,南面与太平溪镇的周家湾、阮家埫、茅垭等地及与邓村乡的小渔村村接界,西面与红桂香村接界,北面与竹林湾村、中包山村接界。 2000年花栗村被县委表彰为村“五好”党支部,2000年花栗村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双文明建设文明村”,2001年花栗村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社会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村”,2002年5月花栗村党组织被区委表彰为“全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03年至2004年度邓村坪村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文明村称号,2003年度邓村坪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十强村之一,表彰为红旗单位,2004年6月邓村坪村党组织被评为夷陵区基层党组织“五好”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发展概述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管好摇钱树,修好致富路及创建生态、文明、富裕茶乡门户”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村乡规划为先导,以发展高山有机茶、开发高效茶园为主导产业,以改善村级公路、村民饮水、茶园灌溉、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环境为突破口。让主导产业培育到户、水泥道路通达到户、生态家园美化到户、小康户型推广到户、现代交通惠及到户、生活质量改善到户、文明新风倡导到户、社会保障落实到户、文体活动开展到户、民主参与实施到户,使全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 通过争取中央现代农业高效茶园建设工程项目和上级扶贫等项目资金支持、动员社会力量赞助和农民投工、投劳、投物相结合的办法,争取到中央现代农业高效茶园资金250万余元,,新修U型渠7900米、新修作业道9900米、田头池90口,改土增肥4600亩,发放茶叶修剪机、采茶机、喷雾器400多台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90盏,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做到了茶区生态化,茶园水利化,茶树良种化,栽培科学化,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示范村。 加强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了一批勤劳致富标兵户,学用科学先进户,服务群众模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新风正气传播户,基本实现了村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
江坪村 |
江坪村位于邓村乡的东北部,距乡政府约二十公里,东与大水田村交界,南与杨家湾村相邻,西接高台头村,北与国营大老岭林场相接。村域地形属坡地和高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2002年,村级规模调整与原后湾村合并,合为江坪村。现村委会设在江坪村七组中心处,村辖27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9平方公里。 全村776户,2510人,劳动力1564人。2010年,全村耕地面积6730亩,茶叶面积6131亩,粮食总产量3433吨,油料面积614亩,茶叶产量184吨,生猪出栏3352头、山羊429只、家禽4463只,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848元。 发展概述 2006年,江坪村被区、乡两级纳入夷陵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经国家投资和村民捐款,改建了江坪至竹林的硬化公路15.7公里,江坪村境内9公里,极大的改善了交通条件,客运班车穿村而过,全村新增摩托车三百多辆,农用车、四轮车12辆。村境内分别建有移动、联通机站,户户有手机和固定电话,98%的农户有彩电,全村有高音喇叭12支,边缘农户也安上了调频广播,全村广播覆盖率达97%以上。 全村现有茶叶加工厂以肖氏茶叶公司为龙头的7家,仅江坪集镇就有5家,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逐步增强,产业水平逐步提高,为实现茶叶产业状元村、农村新区样板村、高山生态茶园村、村企共建文明村的“四村”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杨家湾村 |
杨家湾村位于邓村集镇之东北,东与交岔坪接壤,南接袁家坪小溪沟,西靠江坪后湾,北接下堡坪的栏家河、板仓河、乌哨尾,村域地貌形态为半高山地区,土壤属花岗岩风化土,海拔最高点1150米,海拔最低点300米。 杨家湾村委会距邓村乡政府30公里,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20个村民小组,628户,2024人,农作物耕地面积5672亩,茶叶面积5777亩,茶叶产量136吨,粮食面积4136亩,粮食产量654吨,油料面积565亩,生猪出栏2750头,人平纯收入5697元。 新中国建立前,杨家湾属于纸坊后乡第八保、第九保,后叫金香寺保(包括杨家湾、柳林坑),马安山属果园乡。1949年7月解放后至1952年属邓村区管辖,1952年至1955年属13区(下堡坪)管辖,1955年以后划归二区管辖。1952年组建初级社,1954年组建高级社,1958年组建柳林坑大队、杨家湾大队、马安山大队,1984年更名为柳林坑村、杨家湾村、马安山村,1997年杨家湾与柳林坑合并为杨家湾村,2003年杨家湾村与马安山村合并为杨家湾村。 杨家湾村土壤适合茶叶生长,1975年在魏家寨办起了乡办茶厂,村办有柳林坑茶厂、杨家湾茶厂、马安山茶厂,近几年为建设茶叶专业村,把所有的粮田转变成了茶园,建起了9个茶叶加工初制厂,厂房面积1800平米,各种制茶设备80台套,可日产绿茶4000公斤,该村自然气候条件极宜天麻种植,2010年该村成品麻产量达60万斤,产值超过900万元,是邓村的天麻第一村。 发展现状 2010年杨家湾村全村经济纯收入1560.79万元,人均年纯收入5700元;该村无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收入0.8万元(为村茶厂对外承包收入);该村主导产业为茶叶和天麻,全村茶叶种植面积5777亩,全年茶叶收入达1155万元,天麻种植面积500亩,全年天麻收入达900万元。全村外出人员约400人,全年外出务工收入约600万元。该村农民收入以茶叶发展为主,以天麻种植为辅,外出务工为补充。 杨家湾村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
大水田村 |
大水田村是邓村乡最边远的村,西与大老岭接壤,北与下堡坪乡交界,村域面积11.2平方公里,平均海拨800—1200米之间,全村12个村民小组,97年由2个村合并的行政村,261户,837人,共有劳力507人,村委会驻地在村的中心,距乡政府21公里,2010年全村农作物耕地面积3345亩,茶叶面积3983亩,粮食面积275亩,油料面积352亩,茶叶产量133吨,粮食产量275吨。牲猪出栏1595头,山羊1078,家禽6183只。农村人均纯收入5800元。 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村现有中等规模茶叶加工厂4家,有1家农家超市,一个村级卫生室,摩托车157辆,大型货车4辆,小型车15辆,农用三轮车3辆,移动电话520部,98%的户有电视,全村主干道14.3公里,目前,已全面硬化,能通农用车组级公路5公里,全村饮用安全水73户,255人,主导产业是茶叶、天麻,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由于该村海拨在800—1200米之间,适宜种植中药材、天麻、磨芋、核桃,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苹果基地200亩,村有独特的石质最好的绿豆青花岗石矿山,村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环境创文明,干群一致奔小康,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增加,社会稳定和谐,多次被区、乡评为先进单位。 |
高台头村 |
高台头村位于邓村集镇之北,距乡政府所在地14.5公里。东北方向与江坪村交界,南与杨家湾、袁家坪村接壤,西以丁家河河流为界与白水头村毗邻。邓江公路从村中心穿插而过。村域地貌为半高山地区。四季气候分明,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多样,人杰地灵。 村委会设在地处全村中心地带的5组。全村现有512户,1725口人,农作物耕地面积3459亩,茶叶面积4498亩,茶叶产量176吨,粮食面积2080亩,粮食产量458吨,油料面积379亩,生猪出栏2598头,人平纯收入5797元。 全村地表属酸性土壤,特别适宜茶树生长。从2005年开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动员和组织群众大力实施茶叶产业整体推进和退耕还林工程,茶园面积一跃达到4388亩。从1998年到2000年,全村农民先后办了多家制茶厂,各类加工机械设备达150多台(套),预制结构厂房达2500多平方米,日产绿茶4000公斤以上,截止2010年末,全村共有五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年可生产干茶400万斤。茶叶产业整体推进和退耕还林工程目标的实现,不仅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也使全村出现了剩余劳力,每年百余人外出务工创收近200万元。 发展概述 该村主要以茶叶、天麻种植和茶叶加工为主导产业,拥有茶叶种植大户30户,天麻种植大户20户,茶叶加工设备齐全的加工厂6户,其中厂房设备具有规模化的有5户家。该村是属于茶乡邓村众多茶叶生产的重点村之一,更是茶叶加工的重点村。2002年、2003年和2007年分别被邓村乡政府表彰为全乡先进村之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2005年村委会建起了两层八间预制结构办公楼,成人活动室、电教室、会议室、接待室、卫生室等公益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全村1700多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台头村人民群众正以更加高昂的热情,用自已的双手描绘出一幅更加和谐文明,更加发展富裕的壮丽蓝图。 |
竹林湾村 |
竹林湾村位于邓村集镇之北,东邻中包山,南接邓村集镇,西靠黄金河,北与白水头接壤。竹林湾村委会位于本村九组,属村中心地带,距乡政府4公里,宜大公路(宜昌至大老岭)横穿全村,形成一条黄金运输道路。 竹林湾村域村貌形态美丽,山清水秀,因盛产竹子而得名竹林湾。全村版图面积10平方公里, 20个自然组,684户,2218人。全村耕地面积3186亩,茶叶面积4052亩。 发展概述 2005年全村基本实现茶叶专业村,2010年,全乡茶叶面积达到4052亩。村内兴办有六个茶叶加工场,预制结构场房3000多平米,各种制茶设施100余台套,年加工能力达400余吨。 竹林集市颇具规模,长约500米,宜大公路东至分水岭完全小学,西至张绪平制茶场,村委会位于集市北边。村委会周围聚集有卫生室、四家制茶场和百货商店、万富超市农家店及个体商户39家,每年外地客商来本地购茶叶、买天麻,是全乡非常繁荣的村级中心集镇。村内通过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农资超市建设,实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融合,茶农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一站式购物,享受便捷服务。 通过实行“生态家园”建设, 600多人用上了安全卫生饮水,配套建设沼气池200余口,改厕、改灶80多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多台, 46名特困人员实行了低保。茶农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也不断提升,住房由土木结构向预制小洋楼发展,竹林集镇和各分散小组近几年都建起了漂亮的楼房。2004年全乡第一个程控电话村在竹林湾村安装,目前,电信、移动、联通落户山乡,实现了信号的全覆盖。 |
中包山村 |
中包山村位于邓村集镇之东,东邻袁家坪村,南接邓村坪村,西至竹林湾村,北与高台头相邻,海拔600米—900米,下至西河,上至中包山尖,村域地貌形态为半高山地区,四季分明,植物丰富,土壤肥沃,小溪河流四季潺潺流水,清澈透明。2003年夷陵区全区实行村组规模调整,原小中包山村、大杉坪、太阳溪村合并,命名为中包山村。所辖面积12平方公里,21个村民小组,620户,2205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21个中心户,38名党员, 2004年修通了竹林至太阳溪的环形公路,长12公里。全村调频广播覆盖率达到100%。 中包山村委会距邓村乡人民政府8公里,2010年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102亩,茶叶4197亩,粮食面积4000亩,油料面积362亩,出栏生猪2458头、山羊429只、家禽5153只,实现农民人平纯收入5749元。 发展概述 中包山村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长期的努力,从2003年在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打造“茶叶专业村”的建设,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从2005年投资100多万元办起了初、精制加工厂到现在共有3家茶叶加工企业,解决茶农卖茶难的根本问题。 村委会建于2004年,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同年进行了装修,设立了活动室、民事调解办公室、宣教室、会议室、计生办活动室、电教室、接待室,村两委子共5人,21个中心户,38名党员,2200名村民,村卫生室,医务人员2名。2004年修通了竹林至太阳溪的环形公路,长12公里。六个调频广播,覆盖率达到99%。 中包山村是一个美丽的山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勤劳智慧的中包山村人民,建设自己的家园。美丽的中包山村一定会焕然一新。 |
白水头村 |
白水头村位于邓村集镇之北,东邻高台头村,南接竹林湾村,西靠黄金河村,北与大老岭接壤。宜大公路(宜昌——大老岭)为白水头村与大老岭林场之分界线。村域地貌形态为半高山地区,四季分明,植被丰富,土壤肥沃,而且地处大老岭高山脚下,河流众多,清澈透明,故名为白水头。 白水头村委会驻地于白水头中心地带4组,距乡政府8公里,村域面积15平方千米,现有405户,1280口人,农作物耕地面积3978亩,茶叶面积4058亩,茶叶产量239吨,粮食面积2909亩,粮食产量442吨,油料面积297亩,生猪出栏2133头,人平纯收入5811元。 新中国建立前,白水头村属纸坊后乡第2保,下辖6个甲,包括白水头村和丁家河。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保甲制,1952年组建初级社,1953年建立白水乡,包括白水头、丁家河、鸥家湾、溜石皮、大坑,不包括广家垭、周家湾、香草坪、卢祠垭。1954年,丁家河大队、转包大队、白水头大队合并为白水头高级社。1958年组建白水头大队,1983年更名为白水头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1981年3月份丁家河大队更名为唐家坡大队,1997年唐家坡村合并到白水头村,村级规模调整为18个自然组。 发展概述 近年来,白水头村在乡党委、乡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全村在茶叶支柱产业的推动下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村级经济实现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到2005年全村茶叶面积达到3458公顷,同时,白水头村内的三家制茶厂也进行了扩建,预制结构厂房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各种制茶设备达到40台套,可日产绿茶5000斤,基本实现茶叶专业村的目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且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同时孕育了打工经济的发展,全村每年有12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每年可创收100余万元。自2006年开始,该村重点突出生态家园建设,截止去年末全村共建沼气池320口,完成“三改”200户,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生活环境。 |
黄金河村 |
¡¡¡¡»Æ½ðºÓ´åλÓڵ˴åÏçÎ÷±±±ßÔµµØ´ø,¶«Óë°×ˮͷÖñÁÖÍåÁ½´åÏà½Ó£»ÄÏÁÚºì¹ðÏ㡢̷¼ÒÛë´å£»Î÷½ÓµË´åÏçµÄ¸ß¼âÁÖ³¡£»±±Óë´óÀÏÁëÉÁÖ¹«Ô°½Ó½ç¡£´åÓòµØÃ²ÐÎ̬Ϊ¸ßɽºÍ°ë¸ßɽ£¬Ëļ¾·ÖÃ÷£¬ÓêÁ¿³äÅæ£¬¹âÕÕ³ä×㣬ֲ±»·á¸»£¬ÁÖľ¸²¸ÇÃæÕ¼´åÓòÃæ»ýµÄ60%ÒÔÉÏ¡£ ¡¡¡¡1997Äê´å¼¶¹æÄ£µ÷Õû£¬ÔÌï¼Òƺ´åºÍ»Æ½ðºÓ´åÁ½¸ö´åºÏ²¢Îª»Æ½ðºÓ´å¡£×é¼¶µ÷ÕûΪ4¸öƬ£¬20¸ö´åÃñС×é¡£´åί»áפµØÇ¨ÖÁ¾Å×éн¨°ì¹«Â¥°ì¹«£¬¾àÏçÕþ¸®Àï³ÌÆß¹«Àȫ´å´åÓòÃæ»ý23ƽ·½¹«À´åÃñ478»§£¬1616ÈË£¬828¸öÏç´åÀͶ¯Á¦¡£2010ÄêÈ«´åÅ©×÷Îï¸ûµØÃæ»ý4314Ķ£¬²èÒ¶Ãæ»ý3620Ķ£¬Á¸Ê³Ãæ»ý3283Ķ£¬ÓÍÁÏÃæ»ý441Ķ£¬²èÒ¶²úÁ¿218¶Ö£¬Á¸Ê³²úÁ¿607¶Ö¡£ÉüÖí³öÀ¸4436Í·£¬É½Ñò719Ö»£¬¼ÒÇÝ7691Ö»¡£Å©´åÈ˾ù´¿ÊÕÈë5726Ôª¡£ ¡¡¡¡²èÒ¶ÊǻƽðºÓ´åµÄÖ÷Òª¾¼Ã×÷Î⨺ïÌÒ¡¢Ïã¾ú¡¢Ã«°åËÚÊÇÓÐÃûµÄÍÁÌØ²úÆ·¡£É½ÁÖÖ÷ÒªÊǼäÔÓÇÇľÁÖ£¬ÆäÖÐÓÐçîÍ©¡¢Ó´º»¨¡¢ÒøÐÓ¡¢»ÆÑîľ¡¢¶Å¾é¡¢×ÏÞ±¡¢Ë®É¼¡¢¹ð»¨µÈÕäÏ¡Ê÷ÖÖ¡£»¹Éú³¤ÓÐÌìÂé¡¢¶þÎÚ¡¢¶þ»¨¡¢É½ÆßµÈ¼¸Ê®ÖÖÖвÝÒ©¡£Å©»§×¡·¿¸½½üÔÔÖ²µÄ½ðÖñ¡¢À¼ÖñÊÇ×öÖñóú¼Ò¾ßºÍÈÕ³£Éú»îÓþߵÄÉϺòÄÁÏ¡£ÁíÍ⻹ÓÐÉúÆá¡¢ÓÍÍ©¡¢·äÃÛ¡¢×ØÆ¬¡¢É½ºú½·µÈ¹¤ÒµÔÁϺÍÍÁÌØ²úÆ·¡£ ¡¡¡¡·¢Õ¹ÏÖ×´ ¡¡¡¡£¨Ò»£©¾¼Ã·¢Õ¹×´¿ö¡£2010ÄêÄ©£¬È«´å¾¼Ã×ÜÊÕÈë84.35ÍòÔª£¬¼¯Ìå¾¼ÃÊÕÈë24400Ôª£¬Å©ÃñÈËÆ½´¿ÊÕÈë5726Ôª¡£ ¡¡¡¡£¨¶þ£©Éç»á·¢Õ¹×´¿ö¡£È«´å¹«Â·Àï³Ì32¹«ÀÆäÖÐÓ²»¯¹«Â·17¹«À16¸ö×é¡¢360»§Í¨¹«Â·£¬·Ö±ðÕ¼80%¡¢73.3%¡£»§»§Í¨µç£¬µçÊÓ¸²¸ÇÃæ100%£¬¹ã²¥¸²¸ÇÃæ70%¡£´å¼¶Õ󵨽¨Éè´ï±ê£¬·¿Îݽ¨ÖþÃæ»ý200M²¡£290¸öÅ©»§³ÔÉÏ×ÔÀ´Ë®¡£Å©»§²ÎÓëÐÂÐÍÅ©´åºÏ×÷Ò½ÁÆÃæ´ïµ½96%£¬40%µÄÅ©Ãñ¹ºÂòÁËÑøÀÏÉÌÒµ±£ÏÕ¡£´å¼¶ÎÄÃ÷½¨ÉèºÍ¼Æ»®ÉúÓý¹¤×÷ÓÐÐòÍÆ½ø¡£´åÁ½Î¯°à×ÓÖÆ¶È½ÏÍêÉÆ£¬½¨Á¢ÁËѧϰ¡¢¹¤×÷¡¢ÕþÎñ¹«¿ªµÈһϵÁÐÖÆ¶È£¬ÔÚÖØ´óÎÊÌâÉÏÄܽøÐм¯ÖÐÌÖÂÛ£¬¼¯Ìå±í¾ö¡£ ¡¡¡¡½üÄêÀ´£¬»Æ½ðºÓ´åµÄ»ù´¡ÉèÊ©½¨ÉèÒ²ÔÚ²»¶ÏµÄ·¢Õ¹ºÍ¸ÄÉÆ¡£½»Í¨ÔËÊä¡¢¹«Â·½¨ÉèµÃµ½Á˺ܴó·¢Õ¹£¬Öñ¸ß¹«Â·´©¾³¶ø¹ý£¬´åÃñÊÜÒæÀï³Ì´ï12¹«Àȫ´å90%ÒÔÉÏÅ©»§µÄס·¿¶¼½øÐÐÁË·ÐÂÖØ½¨£¬ÓÐ30¸öÅ©»§½¨ÆðÁËÁ½²ã»òÈý²ãµÄש»ì½á¹¹Â¥·¿¡£95%ÒÔÉϵÄÅ©»§ÓвÊÉ«µçÊÓ»úºÍµçÊÓ-¡£95%ÒÔÉϵÄÅ©»§ÓÐÒÆ¶¯µç»°»ò¹Ì¶¨µç»°¡£Ä¦Íгµ¡¢Ð¡ÐÍÅ©ÓóµÒѳÉΪ¶àÊý´åÃñ³öÐкÍÔËÊäÉú²ú¡¢Éú»î×ÊÁϵÄÖØÒª½»Í¨Óþߣ¬¸Ã´åÒѽ¨³É¡°150¡±±ê×¼»¯¹æÄ£ÑøÖ³³¡3¶°£¬Äê¿É³öÀ¸ÉÌÆ·Öí1500Í·£¬ÁíÓÐÁ½¶°ÕýÔÚ½¨ÉèÖС£ ¡¡¡¡´åÁ½Î¯°à×Ó½ÏΪÍŽᣬ¸É²¿×÷·çÕýÅÉ£¬ÓкÜÇ¿µÄÊÂÒµÐÄ¡¢ÔðÈθкÍΪÃñ·þÎñµÄÒâʶºÍÄÜÁ¦¡£ ¡¡¡¡[¸ÐÐ»ÍøÓÑ"µ¶½£¿Í"·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红桂香村 |
红桂香村位于邓村乡西南方,东与邓村坪接壤,西与谭家垭相邻,南接庙垭村,北与黄金河、分水岭相彼领。邓谭公路由东向西南环山而上。全村四面环山,是高寒山区中典型的盆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两条河流汇集一起向东南流入长江。最低海拔220米,最高海拔800米,总面积13.34平方公里。居住村民679户,总人口2474人。管辖5个片,21个村民小组。茶园面积4300亩,是邓村乡茶叶第一大村。 耕地面积2242亩,森林面积7727亩。劳动力1639人。2010年生猪出栏1160头,茶叶产量571吨,全村农民人平纯收入5986元。村委会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研究调整产业结构,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在全乡率先实现粮改茶,引导农民科学种茶。2007年被省农业厅、市农业局授予“高效生态示范园”、“机采机剪示范园”、“统防统治示范园”。 改革开放以来,村支部、村委会积极发展龙头茶厂3个,茶叶加工厂8家。并充分利用村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水利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3000万元修建5000千瓦的水电站和500万元的湖北大地陶瓷透灰石矿厂,以及投资50万元的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荣麟矿业公司也落户该村。黄金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一级电站和二级电站建成投产,三级站正在建设之中,为邓村乡电力事业挑起了大梁。为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村级集镇,修建街道1000米,实现了道路硬化10公里以上,同时实现了户户通水,家家通电,组组通车,9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或用上了手机,40%的家庭住上了砖预结构的楼房。家家有彩电,4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未来的红桂香将是魅力茶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发展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优势,抢抓退耕还林及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村域经济,逐步形成了以茶叶为主导,以工业为支撑,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辅佐的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311万元,工业产值19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人平纯收入5986元,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乡前茅。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该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先后整建集镇街道1000米,硬化村级道路10公里,修建了水厂电厂,改造了村委会办公大楼,新建了标准化规范化卫生室,实现了户户通水,家家通电,组组通车,基本构建了“村道集镇化、农民居民化、村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大幅变化,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社会保障日渐有力,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被省农业厅、市农业局授予“高效生态示范园”、“机采机剪示范园”、“统防统治示范园”光荣称号。 |
谭家垭村 |
谭家垭村位于邓村西部,属典型的偏远山村,东与红桂香村相接,南与秭归接壤,西北与大老岭相邻,距离三峡坝区约13公里,风光秀丽,人才辈出。村域面积26平方千米,现有458户,1270口人,农作物耕地面积2278亩,茶叶面积3075亩,茶叶产量358吨,粮食面积1522亩,粮食产量296吨,油料面积133亩,生猪出栏5213头,人平纯收入6050元。 该村历史上属纸坊前乡36保,下辖8个甲,包括红岩厂、两河口、水田坪、熊家垭。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组成4个初级社,自1958年先后更名为红岩厂大队、两河口大队、水田坪大队、谭家垭大队,1983年改制为四村,2003年四村合一。 该村早年便重视教育,私塾开办得多且早,向氏、朱氏、黄氏等多人办学。清嘉庆年间,向国庠等辛酉科拔贡、向鸿翥等癸酉科拔贡,后又出多位秀才;1937年7月两河口大坝就开办了小学,招生四个班,开设语文、算术等课程,全国珠算协会理事朱世浩、教育前辈向文海、革命烈士黄必开等都是从这里起步。解放以来,谭家垭村先后送出 60多名大学生(其中在校生16人)。 该村平均海拔800米,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地形主要为两岭一冲,高低起伏较大,海拔差距约500米。除4个组地理条件特殊外,其他村组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化,7个组已实现集中供水。到 2010年,全村有摩托车72辆,手机263部,电话56台,还有27户建起砖混结构的住房,30户安上太阳能,辖区内14名五保对象已有5人集中供养,分散9人也得到妥善安置。 发展概述 谭家垭村经济以种植茶叶为主,早在1974年,为发展集体经济,红岩厂大队、两河口大队兴办了200多亩的阳坡茶场,如今辖区内有茶场四个,年加工干茶能力45万多斤。该村资源丰富,有广阔的森林资源,仅退耕还林面积就达3200亩,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足每年73.6万元;此外矿产资源也不少,铁矿石、铜矿石、石灰石、黄金、硫铁等遍布辖区,1958年太平溪、邓村、三斗坪共三千多人会聚红岩村,架起36座高炉炼出大量生铁。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包谷、茶叶、魔芋、土豆、萝卜、红苕等多种植物,60年代便开办糖厂两处,年产萝卜糖、苕糖近万斤。这里风光秀丽,林木葱郁,无污染、空气清新,自东向西有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乌龟石、关门山、关门石、偏桥、猴子洞、硝洞、响水洞、朝天嘴等。这里地形奇特,传说多多,相传上古神牛耘地,耘到此处耙齿被坚硬的岩石碰断两根,便留下现在的两岭,齿断用力不均便留下一冲;大约六七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炼铁,在关门山里的坝子里架起48座高炉,炼铁的火焰烤红了对面的山岩,于是红岩便出了名,因有炼铁厂,于是红岩厂也闻名于世,炉子河坝就此诞生。 |
庙垭村 |
庙垭位于邓村集镇之西,东临红桂香村,南接太平溪镇小溪口村,西与秭归县屈原镇天龙村接壤,北靠谭家垭村。村域地貌形态为半高山地区,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于90%,境内有金矿、产资源丰富,域内原修有寺庙,故名为庙垭。 庙垭村委会驻地位于庙垭的中心地带,距乡政府8公里,村域面积22平方千米,现有301户,962口人,农作物耕地面积2166亩,茶叶面积2372亩,茶叶产量209吨,粮食面积1075亩,粮食产量347吨,油料面积476亩,生猪出栏1380头,人平纯收入5760元。 发展概述 村委会一班人借实施退耕还林等项目之契机,响应政府建设中国有机茶第一乡的号召,带领全乡人民大力发展茶叶,调整产业结构,全村的茶叶发展呈现出历史热潮,短短的两年便顺利完成了茶叶专业村的建设,茶叶上的收入从过去的人均几百元逐步提升到现在的人平3000余元,村内现有三家茶叶加工厂,日最高生产能力1000公斤,由于茶叶的季节性,同时又促进了打工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村有130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达100万以上。 庙垭村先后受到各级政府的各种奖励和表彰,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五好党支部”,并连续几年在年度考核评比中获一等奖。 |
小渔村 |
小渔村村位于邓村乡集镇之南,东南两方均与太平溪镇接界,东以猴子寨为界,南以梅纸厂大沟为界,西接庙垭村,北与邓村坪村接壤。村域地貌形态为河谷地带、海拔最高点(猴子寨)800米,最低点(梅纸厂)250米,植被丰富,土壤肥沃。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382户,1234人。 小渔村村委会驻地于小渔村村中心地段6组,距乡政府8公里,也是邓村乡境内距三峡大坝最近的村。现有耕地面积1727亩。茶园面积2466亩。 2010年茶叶产量174吨,经济总收入850万元,人平纯收入5846元。 发展概述 近些年,小渔村村彻底打破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适应茶叶生长的田块基本都种植了茶叶, 2003年基本实现茶叶专业村目标,在石灰岩地段(不适应茶叶生产的土地)发展柚子200多亩。通过结构调整,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而且有了更多时间外出打工,形成了采茶季节有茶叶收入,农闲时有劳务收入的格局。 2010年7月23日,小渔村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达250毫米,大暴雨引发的强大泥石流造成交通中断、电力瘫痪、房屋垮塌、群众被埋……灾情发生后,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废寝忘食,组织得力,迅速转移安置无家可归的村民328人,并及时发放了救灾棉被、衣物、大米及食用油等救灾物资,确保了灾民生活秩序和情绪的稳定。7.23灾难虽然造成小渔村村几百人无家可归,但幸运的是,小渔村村所有群众被安全转移,没有出现重大伤亡,确保了“零死亡”目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小渔村通过实地调查核灾,并多次召开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会议,对59个灾后重建户全部落实了包保责任人,所有的因灾倒房重建户全部建起了小洋楼并迁入新居。 |
古城坪村 |
古城坪村位于邓村乡东部,东邻常家垭,南接乐天溪,西靠袁家坪,北抵马安山。境内河宽水大,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林木众多。属邓村乡海拔最低处(海拔250米),西河、梅坪河在古城坪交汇为古城河,是四邻八乡通往外地的必经之地,是茶叶、木材、木炭以及大量山货的集散地,自古以来逐渐形成集镇,故名古城。境内金字山所产茶叶曾经被作为“贡茶”。 全村版图面积20平方公里,古城坪村委会驻地距乡政府14公里,全村381户,1201人。耕地面积2345亩,茶叶面积2045亩,茶叶产量269吨。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871元。 古城坪村土壤肥沃,海拔最低,古城坪村的茶叶每年最早开园,适宜生产早市茶,具有抢价抢市的优势。2004年,在县扶贫办的扶持下,全体当年发展茶叶600亩,全村建设成为茶叶专业村。2010年,全村茶叶面积由1965年的105亩发展到2045亩;茶叶加工由最初的两家水车制茶土机械发展为6家大型茶叶加工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且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全村每年有15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每年可创收120多万元。 发展概述 古城坪村党支部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壮大茶叶支柱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人居环境,完善民主机制,树立文明新风,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尤其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公共财政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古城坪村抢抓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机遇,大力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民生产逐年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保障,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古城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 80%的农户可通公路,并开通了从古城到宜昌的客运班车。全村2000年就进行了生态家园建设,猪厕沼配套120户。村委会目前正筹备对集镇进行改造,全面治理街道下水道,配套安装街道路灯,建设垃圾堆放场、蓄水池及自来水工程等,昔日青砖黛瓦的灵秀小镇将焕发新的风采。 |
袁家坪村 |
袁家坪村位于邓村集镇东面,东邻古城坪村,南靠邓村坪村,西接中包山村,北面与杨家湾村相连。村域地貌为半高山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植被丰富,气候适宜茶叶生长。袁家坪村名来历起源于明朝初,有几户袁姓人口在此居住,故名。 袁家坪村委会位于袁家坪村四组,距邓村集镇9公里,半小时车程。全村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 16个村民小组,共430户,1378人。现有耕地面积3955亩,茶园面积4000亩,2010年,全村茶叶产量291吨,人平纯收入达5733元。 发展概述 创新举措,通过入股、租赁的方式,将袁家坪村原有闲置茶场与茶叶加工厂进行联合经营,不仅扩大了加工厂的规模,而且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5万元。 利用比较优势——海拔较低,春茶开园早,抢市抢价有优先权靠近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茶叶销售成本较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近两年发展茶叶2000亩,村民人均茶园面积突破3亩,户均10亩左右。积极争取政策,加强茶叶标准园建设,推进老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茶园亩产量和亩收益不断提高,2010年,村民仅茶叶一项,人均收入就达5000元。另一方面,精心培育茶叶标准化加工厂7个,年加工干茶300余吨。 从村民最关注的水、电、路入手,全力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投资18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38户509人的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争取资金20万元, 对14公里水毁道路及水毁拱桥进行了修复。同时引导村民建立环保自治意识,鼓励村民改厨、改卫、该地面,引导村民使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家庭污染源,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实现了整体提档升级。 |
常家垭村 |
常家垭村以著名的红色苏区——郑家洞革命纪念地而闻名,位于邓村乡东南部,东与下堡乡泉湾村交界,南与乐天溪镇接壤,西与古城坪村毗邻,赵沙公路穿村而过。 常家垭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占全乡260平方公里乡域面积的十分之一,385户1052人。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位于赵沙路沿线的两河口处,距乡政府20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788亩,茶叶面积3650亩,茶叶产量168吨,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7元。 常家垭村郑家洞位于海拔1300米的峰笼寨石崖洞,早在1927年地下0曾在此组建地下党组织,进行秘密活动,企图进行革命-,后因内部出现叛徒,造成革命失败,牺牲0人66名,鲜血染红了郑家洞。1980年常家垭被划为革命苏区,郑家洞现已逐步成为邓村乡、下堡坪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7年,村委会多方筹资修通了3.8公里公路,在洞口安装了钢管护栏,并对部分设施进行了简易修护,竖起了四座纪念碑,由于村级财力有限,实施规模开发还需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常家垭村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初该村的茶叶就远销宜昌、武汉、南漳、保康一带,常家垭村隶属板仓河流域,茶叶故名溪茶,当时的红茶、白茶全部用火工、手工制作,享誉一时。解放初期的常家垭人口不过500,曾有买米不差饭吃,借钱不差钱用,麦子出来才种田,茶叶出来就过年的民谣形容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 发展概述 常家垭村为响应国家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解决农村最迫切、农民最需要、受益最直接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点、线、面”结合推进的方式,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核心任务,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茶叶产业提档升级两大主题,对村级公路实施硬化,大力推行低效低产茶园改造,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村和谐稳定。 近些年来,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收入明显增长。同时,村委会每年组织科普培训、法制教育,积极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掌握茶叶增产增效等科技知识,并通过文明评选等活动,树典型,立样板,村民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
大老岭林场 | ----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