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咸水村,位于古夫镇西北部。村委会驻地郑家院,距县城25公里。周边与古洞村、南阳镇、神农架林区、中阳垭村接壤。
1985年前为咸水乡,辖咸水河、生银、连介、郑院、熊掌、坝子、马槽、前湾8个自然村, 2008年11月区划调整,由咸水河村、郑院村、坝子村合并为咸水村。现辖13个村民小组,868户,总人口2669人。
全村国土面积12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7公顷,林地面积11760公顷,森林覆盖率75%。矿产资源有铁、铅、锌、硅等。
(二)基础设施
1982年10月,修建古夫至郑院第一条公路。2005年3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71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26公里。
2005年开通移动电话,2010年开通互联网,电视覆盖率达100%。
全村建有沼气池110口,65户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5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
(四)社会事业
村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2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630人,参合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526101 | 443000 | 0717 | 查看 咸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斗坪社区 |
(一)概况 北斗坪社区居委会位于北斗坪小区中心地带244号(原北斗坪学校),相传居委会正前方有一个面积约1.5亩正方形的水田像“斗”字、且产100斗谷子,故取名北斗坪。2002年10月由长坪村、北斗坪村合并为北斗坪村,2009年10月由邓家坝社区、北斗坪村合并为北斗坪社区。北斗坪社区现有11个居民小区,1228户,常住人口4294人,国土面积22.5平方公里。 社区东邻黄粮镇店子垭村,南邻深渡河村,西与麦仓村、夫子社区接界,北与古洞村相邻,312省道横穿社区。 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有兴山县消防大队、县交警大队、县海事局、古夫镇公路管理站、古夫镇派出所、县特殊教育学校、县档案局(在建)、城东加油站等。 寒溪口河流经辖区,河上建有寒溪口大桥;长坪水库建于1958年,库容(?)立方米。辖区内最高海拔1916.2米。 2004年12月,该村获宜昌市卫生村。 (二)经济发展 辖区内有20余家商业网点,有现代农庄、超市等,有10余家汽车修理厂,有10余家水泥制砖厂,彩瓦厂2家,有响水洞电站一座。 201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 (三)社会事业 社区内有公共活动场所1000余平方米,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图书室、便民服务厅、会议室等设施,设有3处避灾点,3处村级卫生室,社区新农保参保1900多人,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合3650人,参合率达100%,城镇低保87户,196人,农村低保80户160人,享受80岁以上高龄补贴97人;硬化公路20余公里,安全卫生饮水已全部覆盖。 (四)地方特色 蔬菜、柑橘、畜牧、核桃产业为主,现有大棚蔬菜基地33.34公顷,柑橘200公顷,核桃53.34公顷,年出栏生猪1.2万头,有全刚万头养猪场一个。 |
夫子社区 |
(一)概况 夫子社区,建于2009年12月。居委会设在夫子岩小区167号。因夫子岩而得名。东至北斗坪社区,南至麦仓村,西至三步垭,北至龙珠社区。夫子社区辖8个居民小区,4174户,常住人口7074人,面积7平方公里。 社区驻有古夫镇人民政府、体育馆、客运站、古夫中学、兴山县外国语小学、兴山县职教中心、兴山县人民医院,古夫镇惠民医院等机关事业单位。 古夫河从社区内通过,古夫大桥连通夫子和北斗坪两社区。 2010年被湖北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四无”社区。 2010年被宜昌市消费者协会评为“先进维权站”。 2007年被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财政厅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 2005年被宜昌市总工会评为“示范社区工会”。 2001年被宜昌市环境保护厅、宜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宜昌市民政厅、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被评为“绿色社区”等。 (二)经济发展 社区内鹞子坪工业园区聚集以昭君农业、保盛包装公司、宏昌电子、水晶石场、4S店、天胜电子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代表性企业。 (三)社会事业 社区内有三所学校,兴山县职教中心、古夫中学、兴山县外国语小学。 社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共计859人,收缴保费95700元。 社区内邹家岭发掘汉墓群,后河修建民族风情园。土特产有柑橘、核桃、快马西瓜。社区居民有浓厚乡情气息,经常开展扭秧歌,打围鼓等文体活动。 |
龙珠社区 |
龙珠社区位于兴山县城区中心地带,东与古夫河为界,南与书洞沟为界,西与古洞村书洞相连,北至古洞口大坝。 经2009年区划调整后,自永安路以北都属龙珠社区的区域面积,该社区区域面积达4.85平方公里,社区内所辖居民户6713户,21030人,103个县直机关单位。社区内党员299名,划分了四个党支部,即桂苑党支部(党名130人)、竹苑党支部(党员50人)、梅苑党支部(党员83人)、王家岭党支部(党员36人)。8个居民小区,即:桂苑小区(2407户)、竹苑小区(1840户)、梅苑小区(1786户)、书洞沟小区(91户)、王家岭小区(149户)、袁家坝小区(160户)、张家坎小区(165户)、桑树拐小区(115户)。 龙珠社区办公场地位于古夫镇妃台路8号,与兴发办公大楼毗邻。社区办公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60平方米的图书室和12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为了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一楼便民服务大厅内设有劳动保障、信访接待、计划生育、党员服务、民政优抚、工会等多个窗口,社区干部集中到一楼大厅办公,挂牌上岗,明确岗位,对居民实行了一站式服务。 |
深渡河村 |
(一)概况 深渡河村位于古夫镇的南大门,属三峡库区淹没区。村委会驻地深渡河村二组,距县城8公里,因深渡河流域而得名。东与龙池村接壤,南与昭君镇昭君村相连,西与昭君村交界,北与古夫镇北斗社区相邻。 1982年1月由水田坝和深渡河两个大队合并为深渡河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478户1408人。 全村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公顷,水域面积38公顷,森林覆盖率85 %。1989年8月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冲毁农田百余亩,冲毁房屋一栋。2006年6月遭遇特大暴雨灾害,二级电站城圈子滑坡,导致交通严重受阻。2011年8月22日遭遇特大暴雨,水田坝南沟洪水又一次冲毁5公顷多柑橘园。 2008年被宜昌市委评为生态文明村。 2009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评为党风廉政示范村。 2009—2010年被宜昌市文明办评为文明村。 2010年被宜昌市纪委评为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2011年被宜昌市委评为十佳平安村。 2012年被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省示范妇女之家,孙晓菊被县、市、省授予“三八”红旗手,孝老爱亲典范。 (二)基础设施 2006年1月,深渡河村进行规划,内容为新农村建设。 1968年1月至1972年12月,修建高阳通往古夫的第一条公路,新建水田坝大桥,全长52米。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建水田坝漫水桥,全长102米。现有村级公路2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里15公里(含杜家岩公路、沙青公路和大堡公路)。2006—2008年将175米库区进行筑堤造田,修建一座72米的钢索桥。2003年修建孙家湾子吊桥,全长88米。209国道复线过境。 2004年8月建成古洞口二级电站水库,总库容3000立方米;杨家坪堰塘1口,可蓄水500立方米;干支渠5条,分别为杜家岩防洪沟、孙家湾子U型沟渠、深渡河一组美人脚防洪沟、屋场坪防洪沟、大岩屋防洪沟,总长2000米,农田灌溉面积80公顷,有效灌溉率60%。公共蓄水池10口,可蓄水1000立方米。2006年10月至2013年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5000米。 1994年开通电话,2007年开通互联网,2007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100%。 古洞口水利水电工程坝址在古洞口峡谷。1993年3月动工,是兴山第一座库容式水电工程,总投资39933万元。1999年5月下闸蓄水,9月投产发电。9月9日,举行古洞口Ⅰ级电站发电暨Ⅱ级电站开工庆典大会。古洞口Ⅰ级电站的主体工程由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溢洪道、右岸引水发电洞、发电厂房、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拦河坝高117.6米,顶长187.8米,底宽332.4米,坝体建筑总方量188万立方米。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供水、灌溉、旅游、养殖等功能。水库总容量1.47亿立方米,正常蓄水水位海拔325米。电站装机设计4.5万千瓦,年发电量1.22亿千瓦时。 2000年1月唐运平建第一口沼气池, 2001年李大兆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18口中,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108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9元。经济以柑橘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水果等。 2009年8月,水田坝小学撤销,深渡河村将水田坝小学进行改扩建成村委办公场所,占地面积468平方米,共三层,建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小会议室,便民大厅,办公设施齐全。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95人,参合率98%;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98人,参保率100%。村里建有文化协会、农家书屋。体育项目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五)地方特色 全村盛产柑橘,樱桃、枇杷等四季小水果。水田坝柑橘示范园2004年11月由兴山县三峡办和县特产局承建,出产的纽荷尔脐橙,味道甜、品质优,销往全国各地。 |
咸水村 |
(一)概况 咸水村,位于古夫镇西北部。村委会驻地郑家院,距县城25公里。周边与古洞村、南阳镇、神农架林区、中阳垭村接壤。 1985年前为咸水乡,辖咸水河、生银、连介、郑院、熊掌、坝子、马槽、前湾8个自然村, 2008年11月区划调整,由咸水河村、郑院村、坝子村合并为咸水村。现辖13个村民小组,868户,总人口2669人。 全村国土面积12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7公顷,林地面积11760公顷,森林覆盖率75%。矿产资源有铁、铅、锌、硅等。 (二)基础设施 1982年10月,修建古夫至郑院第一条公路。2005年3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71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26公里。 2005年开通移动电话,2010年开通互联网,电视覆盖率达100%。 全村建有沼气池110口,65户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5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 (四)社会事业 村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2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630人,参合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 |
平水村 |
(一)概况 平水村,位于县城北部16公里。村委会驻地平水河,是原平水乡所在地,因平水河而得名。东连榛子乡,西、北与神农架接壤,南接古夫镇中阳村和古洞村,是通往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的必经之路,209国道贯穿全境。 1978年以前,为平水公社金字山大队,1984年改称平水乡金字山村,2008年10月由金字山村、古井坪村、竹园河村、马家河村合并为平水村。现辖17个村民小组,956户、3058人。 全村国土面积150.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5公顷,水域面积200公顷,林地面积1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57%。矿产资源有磷、铁、铜等,古树有冷杉、紫薇、珙桐、松树、黄连桠子等。野生动物有猕猴、锦鸡等。 2008年被湖北省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基础设施 2008年4月,平水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 1986年5月,修建平水河至石鹅岭第一条公路。2010年5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60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10公里。 2006年3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8500米。 2002年,刘本枝建第一口沼气池, 2006年,袁书君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25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300多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7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00元。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土豆、药材、烟叶、蔬菜等。 (四)社会事业 村里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在职教师12人,在校学生50人,在园幼儿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3个、医务人员4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37人,参合率85%;计划生育率达99%,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以下。 传统文艺活动有围鼓、地花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象棋、围棋等。公共活动场所有乡村俱乐部一个,面积100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平水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村民为人和善,大多散居于崇山峻岭之间,婚丧嫁娶,都会有当地民间艺人组织一班或者几班围鼓。 平水村产有古井坪紫皮大蒜,以其独特的香辣声名远播。竹园河流域、毛家河流域、马家河流域有洋鱼条子、娃娃鱼等野生鱼类。 男水岩,女水沟,隔河相对。南水瀑布,飞流直下;女水潺潺,细流叮咚。顺平岔公路行4公里,有袁学渊墓,相传墓主乃清朝举人,墓碑气势磅礴,碑文之乎也者,字迹娟秀流畅。 |
龙池村 |
(一)概况 龙池村,位于古夫镇东南方向。村委会驻地龙池村五组,距县城15公里。由上龙池(青草池)、中龙池(莲花池)、下龙池(龙眼睛)3池组成。因仙女山山脊连绵起伏状如游龙,山下有一水池处于山湾,故名龙池。东与黄粮镇金家坝村接壤,南与昭君镇青华村相邻,西与深渡村接壤,北与黄粮镇水磨溪村交界。 全村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6公顷,林地面积1166.4公顷。 1977年7月,城堡大队、红安、莲花合并为城堡村,2002年10月,白虎村与城堡村合并为城堡村,2008年8月青草村与城堡村合并龙池村。现辖9个村民小组,759户、2471人。 (二)基础设施 1976年9月,修建青草至沙坝沟第一条公路。2006年3月,修建第一条沙青线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48.6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23公里。乡道沙清公路从村中经过。 全村堰塘1口,可蓄水1.5万立方米;干支渠32条,分别为万家院、下湾、城堡、白虎,总长48千米;农田灌溉面积400公顷,有效灌溉率达80%。公共蓄水池6口,可蓄水1000立方米。2008年10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30千米。 2004年开通电话,2012年7月开通互联网。电视覆盖率100%。 2002年吴佑富第一口建沼气池, 1998年万福知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5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56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3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2元。经济以劳务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水稻等,有柑橘场和核桃场各1个,主要特产有核桃和柑橘。 (四)社会事业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98人,参合率98%;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66‰以下。 公共活动场所2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五)文化遗迹 洗墨池 位于中湾东南2公里处,有一个水池,相传为宋朝状元奂谷珍读书洗笔之处,故名洗墨池。 |
中阳垭村 |
(一)概况 中阳垭村位于县城以北。村委会驻地小河潭,距县城15公里。东与平水村交界,西与咸水村相邻,南与古洞村接壤,北与神农架林区相接。 1958年称为中阳垭大队,1984年改称中阳垭村,2002年10月由黄家山与菌子袍两个村合并为中阳垭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311户、1038人。 全村国土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9.07公顷。古树名木有樟树等古树。野生动物有猴子、山羊、野鸡等。1998年黄连树湾发生滑坡。 2011年11月勾儿滩跨库区大桥开工建设。 (二)基础设施 2012年8月,中阳垭村对村庄进行规划。规划内容为中阳垭村科技示范园。 1985年2月,修建第一条公路为沟中公路。2010年3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9.1公里。建有勾儿滩至黄家山码头、勾儿滩对河渡口。 全村干支渠2条,分别为小河潭以南、小河潭以北,总长2500米;农田灌溉面积7.8公顷,有效灌溉率达85%。公共蓄水池20口,可蓄水1000立方米。2010年10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 2000年开通电话,2011年开通互联网,电视覆盖率达100%。2005年建沼气池50口。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6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经济以劳务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计划生育率100%。 传统文艺活动有围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300平方米。 (五)文化遗迹 黄家山石塔,共九层,高20米,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据传黄家山一富户借古井坪欲出天子的脉气所建,以寄希望于发迹昌盛。因多年失修,裂缝尺余,南倾欲坍塌。 2012年,经县文物局会同中阳垭村委会将其坍塌的石塔重新修复。 |
古洞村 |
(一)概况 古洞村,位于城郊处,村委会驻地古洞口,距县城2公里,因古洞而得名。东与黄粮镇交界,西与南阳镇相邻,南与北斗坪社区接壤,北与平水村相接,为城郊第一村。 1966年10月称古洞大队,1978年改称古洞村,2003年8月,古洞村与朝阳、郑家坪合并为古洞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1005户、2985人。 全村国土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5公顷,水域面积215公顷,森林覆盖率52.33%。 2005年12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军分区评为先进民兵连。 2010年10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军分区评为先进民兵连。 2009-2010被宜昌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 2011年8月被省委组织部评为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 (二)基础设施 2008年5月,古洞村对村庄进行规划。1976年4月,修建袁家湾至朝阳柑橘场第一条公路,全长3.5公里,2005年5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2.2公里。现有村级公路41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28公里。 全村有干支渠6条,分别为黄土垉,张家湾、湿堰沟、下家、马家坪、袁家湾,总长3900千米;农田灌溉面积225公顷,有效灌溉率达90%。公共蓄水池29口,可蓄水2500立方米,现有公用管道40千米。 2005年开通电话,2010开通互联网,2010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5%。 2005年由兴山县能源办扶持建设2000口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425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经济以林特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有柑橘场7个,主要产品以纽荷尔为主。 (四)社会事业 全村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 传统文艺活动有地花鼓、锣鼓、皮影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1000平方米。 |
麦仓村 |
(一)概况 麦仓村,位于古夫镇城郊以南。村委会驻地麦仓口,距县城8公里。东与深渡河村交界,西南与南阳镇接壤,北与北斗坪社区相邻。 2003年由麦仓、高麦、高池三个自然村合并为麦仓村。全村下设6个村民小组,579户、1918人。 全村国土面积15.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1.9公顷,果园面积224.67公顷,林地面积1222.2公顷。 (二)基础设施 1978年5月,修建桥头至学校全长不足一公里的第一条公路。2006年4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3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公路13.2公里。麦仓村2009年引入低丘岗项目改造工程建设,整治农田33.34公顷,建抗旱水池50个,修建沟渠3条,可灌溉农田56.67公顷。村内有6口堰塘,可蓄水25000立方米。浇灌农田33.34公顷。2005年4月,麦仓村一组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3千米。 1998年麦仓村开通电话,2005年开通互联网,2012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9%。 麦仓村历经三次沼气池建设,现建有沼气池160口。从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今,全村有125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6元。经济以柑橘、畜牧生产及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村内有富源专业合作社和龙艳蔬菜专业合作社两个。 (四)社会事业 村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2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08人,参合率100%;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