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兴山县 >> 榛子乡 >> 青龙村

青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青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龙村简介

  青龙村位于榛子乡的南大门,与本县黄粮镇接壤,新中国成立后,随前行体制的变动,部分区域曾三次划归黄粮镇管辖。2000年12月撤小乡,青龙村整体的辖于榛子乡。该村范围较大,拥有国土面积44.3平方公里,是过去青龙乡所辖的整个区域,全村设立总支一个,下设4个党支部,有党员60人,村干部4人,有436户,1362人,耕地面积3725亩。山大人稀,按地名称号“两坡”、两坡、一淌”,即甘家坡、北帆坡、缺里坪、大土坪、老佛寺、雨家淌,实际上坡却是坡,坪并不是坪,地貌复杂,西面万佛山,最高海拔1700米,东面孔子河,最低海拔601米。这里没有轰轰烈烈地英雄故事,也没有更多的名人轶事,但这里有两条大道从这里经过,一条是解放前的支前马道,从大水坑经北帆坡、公坪、教地坝至原高阳镇,记录了榛子老区人民为解放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一条是解放后修建,后来扩建改造的252省道从村内经过,这是一条老区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记录了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这些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无价之宝,她所以蕴含的伟大时代精神,激励着村民为建设今天的新农村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产苞谷、大豆等,经济收入基本上无来源,从门形容为“点灯靠墙摸,吃油炕干锅,有病将命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由于农民思想的大解放以及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老百姓的富裕程度提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可谓“鸟枪换炮”。截止到2010年全村大力发展烤烟、蔬菜、畜牧、核桃等四个主民产业,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3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683元,比改革开放前增加40多倍。其中种植烤烟1525亩,收入274.8万元,蔬菜1850亩,收入5000万元,出栏商品生猪1670头,收入180万元,出栏商品山羊2063只,收入100万元,新栽核桃491亩。为了推动各促进产业的发展,成立了榛子乡境内规模最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兴山县五峰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620万元,共有合作社成员652人,修建专门冷库,收购场地,综合办公室设施等,发展订单蔬菜2200亩,产品主销安徽合肥、湖北武汉。同时,还建有兴龙核桃专业合作社,建基地1000亩,栽植核桃3.3万株,预计2012年产生效益。今天的青龙村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思路,正在综合维绕新农村建设内容,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当前因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村民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少数农民增收不稳定。该村虽然有四大主导产业,但有的农户至今没有固定的致富项目,如八组56个农户除12户能够种烟叶外,其他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打工。二是集体经济仍属空壳。由于该村地处边远,且山大人稀,地上无河,地下无矿,项目引不来,两委班子对发展集体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交通不便的现象仍然严重。该村虽有省道穿村而过,但因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部分农户到主线公路仍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五条村级公路还有两条6.2公里急需整治和路面硬化。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村有120多户反映存在饮水困难,且无水源;有146个农户反映农业基础设施差,涝不能排,旱不能灌。五是部分群众依然存在看病难。村卫生室虽已达标,但有些村民居住偏远,看病极为不便,另有不少群众反映村医早出晚归上班时间不规律,上午10点开门下午4点多就回家了,看病十分不便。六是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不高。村里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村民农闲之余只有看电视要么就靠打牌-消磨时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对策是采取“四抓”:抓队伍,提高村组干部综合素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转变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从过去的路边扩展到边远组户,村干部要定期走访农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农民多办实事。抓宣传,营造全村致富奔小康氛围。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宣传引导,鼓励村民勤劳致富。采取上级支持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集资一点的办法改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鼓励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增强致富能力。抓机遇,加快改善基础设施。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利用标准农田改造机遇进行河道疏浚、水渠加固工程,努力改善农户的生活饮水和生产条件,同时年内要完成两条硬化路的延伸和通往各小区路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抓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村情认识,从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和发展农业企业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村里还有部分未划分到户的山林达10500亩,村里可将这部分资产承包给懂经营、善管理的村民经营,实现集体增收。同时该村农民除种植烟叶外,蔬菜种植已形成较大规模,且有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议村选择一个专业合作社,投入部分资金入股,签订联办协议,形成利润分成制度,在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26202206 443000 0717 查看 青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青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育林村

  相传汉朝有一员大臣李林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后作为娘家人送昭君出塞,为胡汉和亲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缅怀这位大臣的丰功伟绩,把这个偏僻的山村取名为“李林村”。后来在世代的传承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育林村。该村平均海拔1300米,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539亩,辖286户979人,以烟叶、蔬菜、食用菌、畜牧、核桃为主导产业,完成烟叶787亩,收入139.4 万元;蔬菜300 亩,收入150万元,食用菌10万袋,收入30万元;出栏商品生猪1122头,收入60万元,出栏商品山羊1737 只,收入86万元;发展核桃55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    然而二十年前,这还是一个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边远穷山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五大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一幅美丽的生活新画卷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个村发展的秘籍是什么呢?我们带者这个疑问深入调查才得以破解。    要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边远山区的优势资源就是土地、山林、牧草、空闲地等。在连续低迷的袋料香菇市场在2009年突然迸发,坚持发展的育林村农民淘到了一大桶金,近两年市场行情不断持续走高,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预计全村可发展袋料香菇30万袋,这将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呀;作为传统养殖的山羊,该村始终把它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不管行情好坏,反正成本不高,行情不好,纯天然的食品也可以犒劳自己。然而,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青睐,使市场求远大于供,近2000只山羊的出栏增添了农民致富的砝码;烟叶是榛子乡的主导产业,借助这个产业,榛子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育林村也不例外的投入到大发展的行列之中,不仅可以增收,还可以争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极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何乐而不为呢?今年1000亩的计划换取了烟水配套和烤房群两大工程,加快了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市场需要弄潮儿,“榛子乡”牌蔬菜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很多年轻的农民当起了蔬菜经纪人,在交通便利地区发展了近500亩青椒,150万元的收入使农民增收锦上添花;干现在,还要看未来,大山中许多荒芜的田地、荒坡、零星地在政府的引导下都栽上了核桃树,再过5年,这些黄金树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当然,育林村地处偏远,山大人稀,制约发展的瓶颈还很多。全村只有一条通往村委会的硬面道路,其他6个组的278户还是机耕路,下雨天滑便无法通行。交通闭塞长期阻碍着育林村的经济发展。以烟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育林村1组,59户265口人,去年种烟108亩,农民卖烟全靠肩挑背扛,育林村农民企盼着村级硬面路的延伸;该村农民饮水还是10多年前县里扶持修建的天河水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的发展,用水安全难以保证。丰水季节还能勉强维持生活用水,枯水季节饮用水就很困难,饮水质量就更无法保证。近几年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许多农户买了洗衣机、太阳能,但因为没水,洗衣机成了摆设儿,农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村级卫生室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但育林村山高路远,全村只一个卫生室,群众就医很不方便,同时医保外药品价格偏贵,农民承受不起;目前育林村有小学生28人,不能独立生活,大人不得不在张官店租房照顾学生读书,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撑人成了孩子的“陪读生”;五组的变压器容量过小,不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未来的发展我们建议建设通往一组高马岭的高家河桥,开通千年古道。-各方面的资金,年内动工,年底通车;农网改造升级,分三年完成6号、5号、1号主变改造任务;坚持“五大产业”并举发展思路,烟叶每年要稳定在1000亩以上、蔬菜500亩、食用菌12万袋,新发展核桃360亩,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用三年时间完成全村农户房屋改造。让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人民向小康生活阔步迈进!   

石柱村

  榛子乡石柱村位于兴山县榛子乡东南部,国土面积45.8046平方公里,大山连绵,纵横交错,山高林密,八山一水一份田,因在三岔河半坡有一对自然生成的高十余丈,方圆三十多丈的石柱,这对石柱相距很近,挺拔秀丽,风景独特,像一对孪生兄弟,傲然屹立在半山腰,永不分离,原青龙口周围都能目睹此景,当地闻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属青龙公社第七大队,九十年代与八大队合并为青龙口村, 2000年村级合并时,青龙口村、郭家台村、大土坪村三组、高峰村五组合并成一个村,因这对石柱基本处于该村中心地带,故将该村命名为石柱村。    该村共三个村民小组,183户,588人,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小村。东与水月寺镇后坪林场相连,南与榛子乡青龙村大土坪为邻,西与榛子乡幸福村林家崖接壤,北与保康县北水河相接。最低处小两河口海拔710米,最高处田家坡文家尖海拔1830米,。该村沟壑纵横,山高林密,地薄人稀,耕地面积仅1621亩,全村河流呈“羊叉把”之势,把全村地形大体分为三大片之隔,石柱淌一片、郭家台一片、青龙口一片。全村大山主要有黑梁山、文家尖、黄莲山、鸡公尖等大山峰。全村河流资源丰富,有三处河流源头,一处源头自青龙口半山腰岩洞喷出,一处来自刘家沟,在青龙口汇合向东,一处发源于黑梁山由石沟子向南,三条河流向东南汇入门家河,进入孔子河,成为长江香溪河支流之一。    该村具有丰富的林竹、水能、磷矿自然资源。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张开义三兄弟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和山间溶洞的自然瀑布作动力,制作水车,加工火纸(土纸)、手捻根香、签香,后改作“古连纸”,解放后70-80年代销售较旺。该村山林茂盛,林木蓄积量大,二十世纪,农民开发林业林地资源,发展香菇、木耳、药材,维持生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七十至八十年代开发松杂木使林业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九十年代农民引进食用菌袋料小棚栽培技术,采取山林间伐抚育,规模稳定在10万小袋左右,农民不断持续增收。水能资源丰富,该村三条河流水能蕴藏量达7000千瓦,70年代榛子区委组织民工建勤,新修了150千瓦的青龙口水电站,年发电量达65万千瓦时,一度成为榛子乡唯一的供电发电站,90年代后在门家河新建了电站,使榛子乡与大网联网供电。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郭家台、刘家沟、石柱淌等地,与后坪磷矿带相连,蕴藏量较大,开采前景较好。    改革开放前,该村靠种粮为生,靠天吃饭,村级公路也只有从古家淌林家崖至青龙口公路。改革开放后,全村人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努力打拼,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修了3条公路,通了电,通讯逐步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上升。2010年,经济收入达到了373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达到3479元,形成了以粮食、畜牧、烟叶、食用菌、务工为主导的多种产业齐抓的格局,电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至九十年代,刘家沟、九里匾、郭家台相继通车,2004年从林家崖至青龙口铺筑了水泥路。2008年建设了村委会办公楼,成了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有了自己的集体活动场所。通讯上实现了移动、联通、电信全覆盖。98%的群众参加了新农合,特困群众享受了农村低保,适龄儿童100%入学,彩电、摩托车、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农民生活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    该村发展上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部分农户仍然维持着传统的生产模式,经济收入以单一的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水泥路通村未通组,农民出行仍不够方便,产业收入不够稳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因病因灾因学随时出现返贫现象。    该村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仿古纸厂、青龙口瀑布、仙人桥、天然石柱、刘家沟石门等景点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是夏季避暑的圣地。旅游农家乐、水电磷矿开发、林特综合发展远景宏伟。未来的石柱村人民将依靠丰富的山林、水电、磷矿、旅游资源大抓开放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富饶的明天,成为鄂西兴山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幸福村

  幸福村位于榛子乡中心地段,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境内有著名的牛鼻子洞、寨湾等自然景观,距县城52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属个16个大队,将候家坪的起始点命名为幸福大队,寄予了当时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后来行政名称又几经改变,直到2000年全乡实行合村并组改革,将原古家淌、五峰、连峰三个小村合并组成一大村,沿用幸福村的名称。该村东与石柱村接壤,北与和平村相连,南与青龙村交界,西与青山村相望,在全乡是一个大村。全村版图面积41.5平方公里,共辖8个村民小组,19个户联理事会,632户1973人,劳动力1211人,共有耕地6665亩,林地面积73579亩,全村现有党员53人,两委班子成员5人。幸福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    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处偏远,幸福村还无电、无公路、无完善的水利设施,全村没有一项支柱产业,老百姓以种粮为主,靠天吃饭。改革开放后,幸福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产业求致富。1987年全村有30多户带头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试种经济作物烟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经过十年努力,自1997年后全村稳定种植烟叶2200亩,提供烟农收入近400万元,提供税收近100万元。2001年幸福村200多个农户在乡政府的带领下种植高山返季节蔬菜,主要种植辣椒、球白、西兰花等,当年试种成功。因其经济价值高,两年迅速发展到30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大主导产业。 2010年,该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549万元,年人平纯收入达到434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形成了以烟叶、蔬菜、核桃为主导的产业的发展趋势。 1983年,全乡第一个电视转差站投入使用,接收武汉大洪山信号,全村村民开始看上了电视;1986年,兴保线正式开通,贯穿该村南北达10.8公里,大大改善了该村的交通状况,方便了农产品的外运;1994年,开通闭路电视网络,收看兴山新闻,并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覆盖率达到65%;2000年,共投资48万元,先后完成了肖家坡坡改梯近160亩,为农民亩平增收200元,同年12月,中国移动通讯信号发射塔在幸福村张官店开通,该村开始步入移动信息时代;2001年,对全村的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用电质量;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一期工程“古家淌农业生态项目”在幸福村古家淌实施,该工程投资444万元,共建造标准良田9800亩,新建、改造沟渠主沟五条8650米,支沟15条12515米,抗旱蓄水池6个,疏通天坑9口,有效解决了古家淌千亩良田的旱涝保收问题;2004年,界牌垭—张官店全程30多公里柏油路全线开通,2009年又对兴保线榛子段进行改造升级,大大促进了该村的农产品外销,提高了农民收入;2007年—2009年,全村兴建家用沼气池220口,2010年争取两批330个国家扶持的节能火笼,使村民享受到了科技节能果实;2006年—2010年,群村共新建水池600立方米,解决了近12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010年,配合全省现代烟叶现场会及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对一、二、三、六组的部分农房进行改造,共改造103户;按照组织部统一要求,2010年对村委会进行整修,健全“七有五室”,进一步完善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设,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使村民有了自己的集中活动场所。    然而,制约该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障碍还很多。主要体现在通组公路路基础差,维修难度大,晴通雨通,不能满足村民的出行和产业发展需要。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排水不畅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同时,由于全村海拔高,水源不充足,尚有40%的农户饮水困难,遇上大旱人蓄饮水严重缺乏。    面对新形势,我们建议巩固烟叶产叶发展成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投入力度,利用福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降低农民的风险损失;对于核桃这一后劲产业,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收益。再是调动村民积极性,将路况差的通组公路进行扩建整修,并争取项目资金,进行硬化;力争今年新建水池一处,解决部分农户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后逐年加强投入,彻底解决人蓄安全饮水问题。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把幸福村建设成为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龙口村

  龙口村位于榛子乡西北部,是兴山县最北边的一个村,沿麻林河、高桥河、鲜家河而上与神农架毗邻。相传在龙洞湾有一个大溶洞,洞口有一场平,可容纳千余人,有一长流水由洞内流出,形成小溪。溶洞所处位置,在一条山梁首部,它似一张张大的龙口,仰天而啸。龙口因此而得名。    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2001年10月由原龙口、麻林两个小村合并的一个大村,取原龙口小村名命名为龙口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163户,558人,国土面积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2亩。全村农户居住在三条河流两面的高山峡谷之中,这里的地貌奇特,崇山峻岭,悬崖陡峭,地势险峻。龙口村姓氏以罗姓为多,并有“罗姓一面坡,喂的驴和骡,吃的用的货,全靠牲口托”。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农副产品的运输,除肩挑背托外,主要以骡子和驴子运进运出。村境内有最高海拔的灵鹫山(1964米),有最低海拔的麻林河(380多米),具有全县高、中、低山气候特点。该村旅游资源丰富,有传说《西游记》里面的灵鹫山、上马台、拜台沟;有燃灯道人修仙的地方圆觉洞;还有触景生畏、观之胆膻的望乡台、劝门沟、阎王鼻子鬼门关等风景;除独特的旅游资源,也有传奇的名人轶事,有解放时期129师、385旅、770团的受伤红军老战士罗继奎掉队居住于此,这位老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次过雪山草地,他的长征精神鼓舞后代,他的故事伴随该村几代人的成长。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1984年2月病故,享年67岁。    龙口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探明磷矿储量1.4亿吨,可利用用储量6000万吨以上,居亚洲第三。80年代初,随着鲜家河磷矿的开发,当时的榛子人民公社,组织统调工,修通了青山至鲜家河20公里的简易矿山公路。90年代初又有县交通局、县林业局修通了平水至三岔口16公里的矿山公路和一线天至汾子岭15公里的机耕路。改写了龙口村境内无公路的历史。1996年兴发集团进军鲜家河,经过十年的矿山建设,现年开采规模达到了125万吨。    龙口村随着改革开放三十的发展,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般人,带领村民寻找适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就是“主攻核桃、壮大畜牧、发展蔬菜、服务矿山”新思路。2011年核桃产业发展已达560亩,实现人平1亩核桃;畜牧业主要是以发展白山羊为主,现已有饲养40只以上的农户18户,年底全村将达到1500只;蔬菜产业主要是种植干红椒、白菜、番茄等。今年蔬菜面积400亩,主要是供给县城、矿山;服务矿山是龙口村的一张“主牌”,全村有160多人在外打工,仅在鲜家河磷矿打工的就有近百人,打工经济是龙口村人民的一笔重要收入之一。因此,我们说参与矿山开发,既是龙口村的机遇,也是在为打造“百亿兴发”做贡献。    龙口村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差,整个村内很难找到一块成片的平田,“干的滚、稀的流、种的庄稼喂了野牲口”,所种的农作物,糊口就困难。这是龙口村过去的真实写照。现在虽然有所改观,但这里的村民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交通“差”,有50%的农户不通公路,至今还靠肩挑背托;饮水“缺”,有86户,328人饮水还要到一公里以外去挑;人才“少”,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人才难以引进,资源亟待开发。这些都是困扰龙口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青龙村

  青龙村位于榛子乡的南大门,与本县黄粮镇接壤,新中国成立后,随前行体制的变动,部分区域曾三次划归黄粮镇管辖。2000年12月撤小乡,青龙村整体的辖于榛子乡。该村范围较大,拥有国土面积44.3平方公里,是过去青龙乡所辖的整个区域,全村设立总支一个,下设4个党支部,有党员60人,村干部4人,有436户,1362人,耕地面积3725亩。山大人稀,按地名称号“两坡”、两坡、一淌”,即甘家坡、北帆坡、缺里坪、大土坪、老佛寺、雨家淌,实际上坡却是坡,坪并不是坪,地貌复杂,西面万佛山,最高海拔1700米,东面孔子河,最低海拔601米。这里没有轰轰烈烈地英雄故事,也没有更多的名人轶事,但这里有两条大道从这里经过,一条是解放前的支前马道,从大水坑经北帆坡、公坪、教地坝至原高阳镇,记录了榛子老区人民为解放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一条是解放后修建,后来扩建改造的252省道从村内经过,这是一条老区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记录了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这些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无价之宝,她所以蕴含的伟大时代精神,激励着村民为建设今天的新农村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产苞谷、大豆等,经济收入基本上无来源,从门形容为“点灯靠墙摸,吃油炕干锅,有病将命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由于农民思想的大解放以及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老百姓的富裕程度提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可谓“鸟枪换炮”。截止到2010年全村大力发展烤烟、蔬菜、畜牧、核桃等四个主民产业,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3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683元,比改革开放前增加40多倍。其中种植烤烟1525亩,收入274.8万元,蔬菜1850亩,收入5000万元,出栏商品生猪1670头,收入180万元,出栏商品山羊2063只,收入100万元,新栽核桃491亩。为了推动各促进产业的发展,成立了榛子乡境内规模最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兴山县五峰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620万元,共有合作社成员652人,修建专门冷库,收购场地,综合办公室设施等,发展订单蔬菜2200亩,产品主销安徽合肥、湖北武汉。同时,还建有兴龙核桃专业合作社,建基地1000亩,栽植核桃3.3万株,预计2012年产生效益。今天的青龙村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思路,正在综合维绕新农村建设内容,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当前因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村民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少数农民增收不稳定。该村虽然有四大主导产业,但有的农户至今没有固定的致富项目,如八组56个农户除12户能够种烟叶外,其他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打工。二是集体经济仍属空壳。由于该村地处边远,且山大人稀,地上无河,地下无矿,项目引不来,两委班子对发展集体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交通不便的现象仍然严重。该村虽有省道穿村而过,但因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部分农户到主线公路仍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五条村级公路还有两条6.2公里急需整治和路面硬化。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村有120多户反映存在饮水困难,且无水源;有146个农户反映农业基础设施差,涝不能排,旱不能灌。五是部分群众依然存在看病难。村卫生室虽已达标,但有些村民居住偏远,看病极为不便,另有不少群众反映村医早出晚归上班时间不规律,上午10点开门下午4点多就回家了,看病十分不便。六是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不高。村里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村民农闲之余只有看电视要么就靠打牌-消磨时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对策是采取“四抓”:抓队伍,提高村组干部综合素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转变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从过去的路边扩展到边远组户,村干部要定期走访农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农民多办实事。抓宣传,营造全村致富奔小康氛围。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宣传引导,鼓励村民勤劳致富。采取上级支持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集资一点的办法改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鼓励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增强致富能力。抓机遇,加快改善基础设施。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利用标准农田改造机遇进行河道疏浚、水渠加固工程,努力改善农户的生活饮水和生产条件,同时年内要完成两条硬化路的延伸和通往各小区路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抓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村情认识,从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和发展农业企业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村里还有部分未划分到户的山林达10500亩,村里可将这部分资产承包给懂经营、善管理的村民经营,实现集体增收。同时该村农民除种植烟叶外,蔬菜种植已形成较大规模,且有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议村选择一个专业合作社,投入部分资金入股,签订联办协议,形成利润分成制度,在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青山村

  青山村位于解放战争中万佛山战场遗址以北区域,万佛山海拔1700米,是县、乡通向该村的要道,在这座山上可以腑瞰青山村全貌。该村是解放后三个大队合成的一个大村,“文革”时期三个大队分别叫红军、红山、红林,后改名为青山、飞马、向阳村,2000年合为一个大村,因森林茂盛和植被较好而得名为青山村。距县城5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国土面积5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8个村民小组,498个农户,1502人,耕地面积3754亩。村级党组织健全,设党总支一个,下设四个党支部,有党员51人,村“两委”干部5人。青山村是一块红土地,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中记载的万佛山战斗故事的战场遗址,村内金家湾有万佛山战斗牺牲的东汉独立旅三团一部政委雷天明烈士墓;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受到省军区表彰的村党支部书记王远朋(已故)、有七十年代受聘于湖北大学讲课的农民技术员罗中国、有七十年代初榛子乡第一名武大地理系高材生甘发贵,毕业后一直为兴山的教育事业作贡献(兴山一中退休教师)等,这些有影响的仁人志士,有的扎根大山,有的走出大山,他们的精神激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顽强拼搏,奋斗不止。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青山人民用手挖、肩挑,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修通了大青公路8公里,七十年代中后期又继续连接大青公路的连接路12公里、青山连接古夫镇古井坪村道路11公里。这是乡村干群的连心路,是青山人民走出大山的路,是青山人民致富的路。青山村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改革开放前,青山村仍是典型的“一无”、“两缺”、“三靠”的村:“一无”即无电,“两缺”即缺水、缺路,“三靠”即靠天吃饭,靠粮赚钱,靠政府救济。改革开放以后该村坚持抓住主导产业不放松,抢抓县乡政府出台的大力发展烟叶产业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千方百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质量,2010年在全县烟叶计划逐步缩小的情况下,稳定烟叶生产面积1887亩,实现总收入316万元。在稳定发展烟叶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蔬菜行情看涨、效益上升的机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并通过专业合作社和行销商直接销往大城市的超市,实现农超对接,2010年全村发展蔬菜1500亩,实现收入450万元。另外,发挥高山山大草场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猪、山羊等传统的畜牧业,2010年全村出栏生猪1826头,收入132万元,出栏山羊1569只,收入96万元。在烟叶、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2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687元,人平纯收入比2009年净增300元以上。    目前,该村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    首先在产业发展上,烟叶面积越来越不稳定,烟菜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烟叶是完全的计划生产,受国家限烟等政策的影响,上面下达的计划在逐步缩小,导致烟叶生产面积出现波动,忽上忽下,影响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增加了基层干部落实烟叶生产面积的难度。同时,近年来,蔬菜产业异军突起,榛子乡的高山返季节蔬菜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一年比一年好,农民种蔬菜的经济收益远远大于烟叶,而且相对于烟叶产业,蔬菜生产劳动强度较小,农活矛盾不突出,这些因素客观上加剧了烟菜争地的矛盾,冲击了烟叶的生产,致使烟叶面积不够稳定。    其次集体经济发展仍属空壳村,全村虽然还有100亩山林没有分到农户,但由于全部分布在高山之上,相距公路8公里多,加之要保护生态限制砍伐,树木难以变现。村里也没做过承包或者租赁经营的尝试。其他集体资产也所剩无几,且利用价值不高,也招不进来商。所以青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是个相当大的难题,加之历史债务沉重,村里几乎无钱兴办公益事业。    第三,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着年龄老化、学历普遍低等问题。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任重道远。    未来如何发展,我们打算:主攻农业产业项目烟叶生产。当前,虽然蔬菜效益较好,但蔬菜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农民风险较高,因此烟叶仍然应作为该村农民致富的最主要产业,每年稳定烟叶生产面积2000亩,总收入可达到600万元以上,同时,该村农户基本上家家都有各种类型的摩托车和农用机械,为方便群众,组建一个农用机械修配厂,作为村集体经济实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板庙村

  板庙村位于兴山县榛子乡东北方向,相传因明初一盐贩为还愿用木板修建庙宇而得名。境内有著名的白龙潭、将军寨、八字门等风景区。在2000年的行政改革中,板庙村由原老院子村、板庙村、乌龟包村、郭家店村四组合并而成。该村东与保康县接壤,北与育林村相连,南与和平村交界,西与龙口村相望,在全乡是一个大村。距兴山县城67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全村版图面积45.7公里,耕地6738亩,辖551户1930人,全村设党总支1个,支部4个,党员6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互联理事会20个,其中理事长20人,理事40人。板庙村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改革开放前的板庙村,地处偏远、山势高大、无电、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支柱,人民极端贫穷落后。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发展香菇、银耳、血耳、苹果、黑木耳等多种经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居民收入和人口逐年增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6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0元,初步形成以烟叶、蔬菜(食用菌)、畜牧、核桃为主导产业多种经济并存发展方式。1973年,全乡新建乌龟包苹果场,为板庙的经济发展起到到头作用,结束了榛子乡无水果的历史;1982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兴山县板庙木材检查站”,规范了木材的采伐,乱砍乱伐现象大大减少;1985年5月,榛子乡板庙村村民首次贩运香菇到广州,引起宜昌报、湖北日报重视,相继报道该事件,从此,榛子的农副产品开始自由进入市场。1986年6月,板庙村李林一行4人首次从宜昌购回4辆嘉陵牌摩托车,板庙村的交通再上一个台阶;1990年11月,板庙村、和平村、五峰建立电视差转站,村民开始看上了电视;1994年,开通闭路电视网络,收看兴山新闻,并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覆盖率达到65%;2001年,对全村的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用电质量;2005年至今,我们先后邀请了华中农学院、湖北农大以及河南烟草研究所等地的农业专家教授来我村为村民传授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使85%的村民掌握了最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2007年投资4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村民户户能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2007年—2009年新建沼气池280口,;2009年,全村共硬化村道14km,修建排洪排水水管道3000m,拆除危房20多间,改厕200个,改圈210个,新建移动联通电信基站4个,同年,各方筹集资金53万元修建一栋800平米的村委会和卫生室;2010年按照组织部统一要求,对村委会进行整修,健全“七有五室”,进一步完善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设,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使村民有了自己的集体活动场所。当年投资13万元在村庄一公里多路上安装路灯25盏;现在,该村通了有线电视、电脑宽带,移动、联通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参加新农合医保率100%,70%的农户对房子进行红瓦白强的改造,85%的农户拥有摩托车、农用车及私家车,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生活品质有较大变化。    当前,该村经济的发展离我们的理想还有差距,制约该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障碍还很多。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党员干部严重老化,村干部平均年龄52岁,党员平均年龄51岁,要求入党的年轻后备干部较少;由于全村海拔高,水源不充足,尚有75户存在饮水质量较差等困难,遇上大旱人蓄饮水严重缺乏;公路通行能力较差,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出行和生产需要,全村涉及9条通组公路共90公里需要硬化;部分农户生活环境需要提高,房屋严重损坏,存在危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交落后,150米沟渠需要修缮加固。    十二五开官之年,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建议多做年轻人思想工作,以“七一”“八一”等节日为契机,加大年轻有为的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入党的积极性,提高思想觉悟;巩固烟叶产业,发挥好该村烟叶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确实为烟叶生产做好服务;发展蔬菜产业,加强蔬菜产业产销对接及信息交流,合理评估市场风险,降低成本和市场风险;稳定畜牧产业,依托高山草场资源,强化技术服务和疫情防控,确保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培育核桃产业,对于核桃这一后劲产业,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收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多方引进项目,解决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难题。合理调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把板庙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稳定,人民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平村

  榛子乡和平村位于昭君故里兴山县东北部,地处鄂西山区,素有高山平原之称的四十五里后家坪之地,全村国土面积34.03平方公里,包含一冲(黄家冲)二垭(蔗池垭、铁场垭)、三包(老屋场包、熊龙包、猪獾子包)、四淌(河坪淌、云苓淌、蔗湖淌、大淌)、五沟(耿家沟、孙家沟、孟家沟、郇家沟、冯家沟)六山、(六指山、望马山、李家山、羊皮山、阳幕子山、樊家山,平均海拔1200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村辖8个村民组,19个互联责任区,608户2048人,劳动力1150人,常年外出务工290人,全村有党员64人,村两委班子4人,耕地面积7248亩,适宜发展烟叶、高山反季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将榛子树岭更名为和平村。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时任支部书记的张运丰带领全村人 民艰苦奋斗,使和平原有的“四十五里后家坪,不带干粮饿死人”荒芜之地,变成了千亩粮田。张运丰本人于1957年作为劳模代表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妇女马绍秀,在修建宜兴公路工地上担任爆破连长,攀悬崖峭壁,在吊蓝中手持比锤-眼,成绩突出,被誉为“双锤”英雄,并于1959年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改革开放以后,时任村主任的张国强带领群众奔富路成绩显著,1995年受到省委、省军区表彰。    进入21世纪后,进行村组合并时,将原来高峰村一、二、三、四组原郭家店村的一、二、三组和原和平村合为现在的和平村。    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平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主产玉米,每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达几十万斤,最高年份1976年直达百万斤,但其它经济收入较低,到1980年人平纯收入仅81元,“一手端着金饭碗,一手拿着讨米棍 ”成了和平村人当时的真实写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大力应用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从1984年开始,强力推行地膜覆盖,膜覆钵生产技术,使玉米单产由600斤上升到千斤以上,1994年6月全国“温饱工程”现场会到和平村参观,肯定了和平村的经验及做法。    单一的粮食生产,改变不了贫困面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增国;中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生产发展思路,从1989年开始,引进烤烟种植,同时利用高山独特的气候环境发展反季节蔬菜,使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烟、菜、畜为主导,田渠路配套,户企科一体,产加销提高”的经济发展格局。2008年和平村被纳入湖北省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全力推行“一基化”种植面达4000亩,被誉为“湖北烟叶种植第一村”。烟叶种植作物为全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不断向水利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迈进。从1989年始至今烟叶种植收入占全村收入的50%以上。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和新农村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全村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全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0%,住房翻新达70%,手机用户达80%以上,电脑购置率达5%,农机普及率90%以上,组组通车率100%,道路硬化达48.8%,农村电同,电网升级改选率100%,农田用水管网设施齐全,达60%以上。到2010年全村烟叶面积4000亩,蔬菜种植2950亩,农户总收入1950万元,人平纯收入510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    近几年来和平村党总支、村委会本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在基层组织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好成就,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全文明村、宜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十面红旗、五好村级党组织。    和平村发展了,走在时代的前列,但也蜚着诸多问题。主要是:党员干部队伍偏于老龄化,在64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有19名,基本丧失活动能力,35岁以下的党员仅6名。4名村班子成员有3人已55岁以上,年轻干部能独挡一面的不多;村内交通条件虽然改善较快,但硬化率查对较低,且难度大,资金缺;地理位置离城区较远(距县城55公里,距宜昌市220公里),蔬菜产业市场风险大;由于资源单一,山大人稀,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缺乏,有等进一步努力。   


青龙村特产大全




青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