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茅坪镇月亮包村位于茅坪镇西南部,东与九里村接壤,南接陈家坝村,西连罗家村,北与花果园村相接,距县城5公里,海拔高度380米~900米。由原野木坪、月亮包2个村合并的行政村,全村版图面积4.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138亩。月亮包村地势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通讯便利,人杰地灵,有丰富的黄金及花岗岩资源。
人口现状:全村辖7个社区,7个幸福村落,673户,1862人,劳动力1382个,外出务工538人,空巢老人2人,留守儿童15人,农村低保160人,五保户5人,优抚3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60岁以上老党员30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11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44人。团总支、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负责人9人。
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为茶叶,茶叶面积1970亩。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95万元,人均纯收入69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9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527101 | 443000 | 0717 | 查看 月亮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滨湖社区 |
滨湖社区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东至凤凰山,西接金缸城,南临长宁大道,北抵银杏沱,主要由移民新村、改制企业、县直单位组团而成,是全镇实施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秭归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经济走廊的组成部分。社区现有版图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约21227人,户籍人口13735人,流动人口8100人,辖区县直一级单位31个,二级事业单位6个,原破产企业9家,小学两所、幼儿园两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家,新开发商品房楼盘9处、廉租房、公租房2处。社区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76人,常驻党员241人,空挂党员135人。目前社区现有两委干部6人(含大学生村官1名),社区协管员3名,网格员20名。 |
西楚社区 |
茅坪镇西楚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居委会设在茅坪镇平湖五路三号。“西楚”之称为项羽首用,因彭城位于“下相”之西,项羽为了表达自己对故乡之情,同时表示“自己之楚”和“昔日之楚”的区别而名为“西楚”。西楚社区居委会北起长宁大道与滨湖社区居委会毗邻,南起平湖大道与桔颂居社区委会相邻,西起丹阳路与金缸城村委会接壤。东至武汉路与滨湖社区居委会接界。 西楚社区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社区常住人口约2万人,其中户籍居民5805户,12842人。流动人口6200人。驻有行政事业单位35家,破产企业17家。下设4个居民小组。城镇低保589户共978人。 社区设党总支1个,总支委员会共5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7人(其中大学生村官1名),社区聘请协管员4人,网格员16人。党员人数共342人,下设3个支部,党小组12个。一支部党员123人,二支部党员119人,三支部100人。其中男党员240人,女党员102人。60岁以上党员156人,35岁以下党员62人。 近几年来,社区一班人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服务居民为重点;争取项目扶持,社区兴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立了“便民服务、矛盾调处、网格管理”三大中心。发展集体经济增强社区实力,开展文明创建拓展服务领域,深化创先争优,整合服务资源,为广大居民和辖区单位尽力提供优质服务,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先后被授予宜昌市“信用社区”,秭归县“平安社区”、县、镇“五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橘颂社区 |
(一)概况 茅坪镇橘颂社区成立于1998年8月,位于茅坪镇屈原路15号,因屈原《九章·橘颂》而得名。社区与副坝毗邻,东起凤凰山,与滨湖社区接壤;西至西楚路,与西楚社区接壤;南临三溪河,与陈家冲村接壤;北到长宁大道,与西楚社区接壤。 社区内有桔苑小区、县电信大楼、阳光国贸、建设银行大楼、中国人寿大楼、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图书馆、档案馆、私营经济园区、宜化超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商业步行街等标志性建筑。有县地税、国土、残联、防保、药监、科协、城管、公安、法院、粮食、供销、邮政、质监、招商、审计、物价等48个县直单位。 社区内有一个车站---杏花村车站,位于平湖大道27号,车辆主要通往宜昌海通车站、宜昌长途汽车站及宜昌火车站东站。有一条河流---三溪河,境内河长2000米。已建成大桥两座,陈家冲大桥和三溪路大桥,桥长分别为30米;公共公厕3个,分别为桔苑广场公厕、南门广场公厕和平湖大道财保旁公厕;目前有公共绿地两块,一处为桔苑广场,约600平方米,另一处为坝头公园,约200平方米。 橘颂社区1988年时称桔颂社区,2000年与橘颂、平湖及桔苑三大社区合并,改称橘颂社区。现辖区内有居民7955户,户籍人口19084人,流动人口6100余人,占地面积1.39平方公里。按人口规模及地域特征共划分为四个居民小组,第一居民小组东临副坝,西起南山陵园,北接橘颂路,南至三溪河,辖区内有橘园街、周家湾、谭家坝三个居民点。第二居民小组位于庙咀私营经济园区,东临副坝,西起桔园街1号,北接橘颂路,南至祠化寺。第三居民小组位于桔苑小区,东起屈原路,西、南以橘颂路为界,北临平湖大道。第四居民小组东起凤凰山,西至屈原路,北接长宁大道,南以橘颂路为界。 2007年社区被命名表彰为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2010年12月被宜昌市委、市政府评为2009-2010年度文明社区,被省妇联、省体育局授予“湖北省妇女健身示范站点”荣誉称号;2011年12月被宜昌市表彰为绿色社区;2012年4月被共青团宜昌市委授予2011-2012年度“全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荣誉称号;2012年3月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2013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1-2012年度市级文明社区。 2008年5月30日,-火炬传递在秭归县途经该社区进入三峡大坝附坝;2012年3月25日,0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来我县视察移民搬迁企业、三峡库区文物复建和移民安置情况,并就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2012年6月19日,“2012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南门广场举行。2012年6月21日晚,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201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橘颂社区屈原故里文化广场开幕。2012年8月29日,湖北省“屈原廉政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屈原祠举行。2012年10月31日,“海峡两岸文物交流20年暨重走三峡活动”在我县屈原祠隆重启动。2012年11月19日,“庆祝-,颂歌献给党”主题文艺活动暨全县第四届民间文艺调演展演在南门广场上演。 (二)经济建设 辖区内主要金融网点有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5家;主要通讯网点有中国电信秭归分公司、移动、联通经营点12家;社区共有各类商铺约3000家,餐馆117家,企业50家,新开发楼盘3处,分别为景城花园、欧意大酒店和国华胜景。主要代表性企业有秭归实信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湖北东方超市有限公司秭归分公司、秭归县北山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雅斯连锁商业有限公司秭归购物广场、湖北秭归汇鑫贸易有限公司、秭归县兴盛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13家龙头企业。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44万元。 (三)社会事业 橘颂社区与县科技局多次携手开展“爱惜生命、远离-”图片展及辅导讲解、卫生健康讲座等科普活动。2010年8月我社区被宜昌市科协评为“2009-2010年度十佳科普示范社区”,2011年9月该社区居委会主任-被宜昌市表彰为科普工作优秀宣传员。 社区域内现有小学2所,幼儿园3所,在职教师约300人,在校学生约6000人,在园幼儿约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目前社区有三个文化广场,桔苑广场、坝头公园和南门广场(屈原故里文化广场),面积分别约为4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和6000平方米。社区内有桔苑、经济园区、谭家坝居民点等8个居民小区,配有单人健骑机、上肢牵引器、三人转腰器等公共健身器材。 社区内现有橘颂社区卫生室、杏源林卫生室、康复门诊等7个卫生室、医务人员约30人。 社区内现享受低保684户1214人,已享受廉租房429户,其中享受房屋补贴154户。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636人,参保率96%;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945人,参保率90%;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610人,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7人,小额担保贷款64人,享受高龄补贴318人。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社区每年在“三八”、“七一”、“元旦”等节假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举办了廉政文艺晚会,开展了“3+1”文明家庭表彰,社区网格员趣味运动会,定期开展防火防盗防骗知识讲座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学生举办“青少年如何制定学习奋斗目标”讲座,与县直其他部门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十大地方名厨、名菜”竞技评选等活动。 (四)地方特色 社区有多支文艺宣传队,其中以橘颂文艺宣传队影响最大,配备有大鼓、腰鼓、盆鼓等30余个乐器,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如端午节文化演出、民间文艺调演等。社区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太极拳、广场舞队伍多支,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社区传统文艺活动有花鼓舞、爬山舞及广场舞等文艺活动。传统体育项目有太极拳、踢毽子等。 位于该社区的桔苑小区有很多种类繁多的古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级别的三角槭1棵,树龄500年,树高5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级别的黄葛树共4棵,树龄分别为500年、300年、300年和310年,树高分别为11米、10米、7米和7米;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级别的桂花树共3棵,树龄分别为120年、100年和80年,树高分别为7米、6米和5米;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级别的梅树共1棵,树龄120年,树高5米;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级别的冬青树,树龄100年,树高6米;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级别的银杏树共1棵,树龄100年,树高8米;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级别的银薇树共2棵,树龄分别为110年和100年,树高均为4米。 凤凰山古建筑群位于茅坪镇滨湖居委会凤凰山,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正对,区位优势独特。因三峡工程兴建,集中搬迁复建有秭归境内的24处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包括屈原祠、江渎庙、水府庙、紫光阁、王氏宗祠、杜氏宗祠、郑书祥民居、郑启光民居、郑韶年民居、刘正林民居、郑万琅民居、三老爷民居、彭树元民居、邓永清民居、游县长民居、郑万瞻民居、屈原故里牌坊、惠济桥、江渎桥、屈子桥、千善桥、新滩古井、迎和门、景贤门,占地500余亩。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被称为中国地面文物复建博物馆,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九里村 |
秭归县茅坪镇九里村由原九里庙、二圣寺、铜包观三个村合并而来,与三峡大坝相望,跟新县城相邻,是秭归的工业园所在地,其区位独特,既是园中村,也是城中村,城郊村。九里村多年来为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县城东迁,九里开发区及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全村版土面积5.37平方公里,共划设10个村落,1947户,4202人,2248个劳动力,截止2014年底,九里村有山林1180亩,耕地582亩,其中水田229亩,旱田353亩,九里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公路实现了组组通,村内公路里程达到22公里,已经硬化12公里,有线电视使用率约60%。2014年九里村经济总收入达90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284元。 九里村现有党员156名,3个党支部,九个党小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运转正常,“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在茅坪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级党建工作以“五星级党组织”创建为重点,建阵地、重学习、抓队伍、保廉政,取得了良好效果,顺利通过了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检查组的验收。九里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带领全体村民建设家园,创建“幸福”村落,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秭归县委政府授予“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五星级党组织”荣誉称号,被镇委镇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
建东村 |
建东村位于茅坪镇西南方向,距中心城区9公里,南与泗溪风景区相距仅1公里,素有“建东花鼓之乡”美誉,全村版土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茶叶1200亩,高标准百茶园200亩。村辖7个村落,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101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963户2676人。201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7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6488元。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关心和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围绕“城郊经济富裕村、农业观光生态村、文化旅游特色村、乡风文明和谐村”的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团结奋斗,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大的成效,建东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市、县“五好”基层党组织、湖北省“百佳村委会”、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安全文明村”、湖北省“生育文明示范村”、湖北省“移民安稳致富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罗家村 |
罗家村位于茅坪镇的西南方,距秭归县城16公里。是茅坪镇比较偏僻的高山村,也是新阶段即将面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和全县烟草示范基地村。同时也是2014年县级乡村生态文明村,全村版图面积40.5平方公里,气候独特,夏天凉爽,冬天雪景。是当今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的圣地,同时也是徒步穿越和锻炼身体的天然氧吧。 全村有464户、1203人、村党总支1个、支部3个、6个党小组、6个村落、现有党员72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村两委4人。 近十五年来,在县委和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烟草公司的支持下,全村以烤烟种植和养殖为主导产业。全村规模比较大的养殖户15户。从2001年开始种植烤烟,到2015年连续15年在烟草公司计划种植范围内种植面积累计达0.9万亩,平均每年达600亩。这15年来除2014年发生自然灾害外,其余的14年全部超额完成烟叶税收,累计完成烟叶税收360万元。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790.00元,目前罗家村基本上稳定了种植行业。 2010年在秭归县政府的牵头下,秭归华星水泥原料生产基地落户罗家村(红瑞矿业),给村集体经济创收开辟了一条路,同时也解决了罗家村部分村民就业。从2011年到2014村集体经济创收达20万元以上。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连续四年先后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 2012年在县委和镇委的招商引资下,九龙寨度假风景区又落户罗家村干蹊沟,该风景区建成后可接待500人游客人吃住玩乐。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预计在今年5月正式开始营业。在风景区落户建设的同时公路沿线农家乐不断兴起,村民又找到一条致富渠道。同时也给乡村旅游注入了一条新的血液。通过进几年的发展,罗家村基本上找到了发展思路和方向。坚持以围绕四大产业强村富民(烤烟业、养殖业、矿业、乡村旅游业)。 罗家村在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很大。目前基本上解决了通讯信号差的问题,但是党小组通广播是我们一致梦想,今年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给6个党小组安装了10余台无线广播。村委会利用信号发射总台把惠农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村民都坐在家里就能听到上面的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效果明显,成效突出。得到广大村民拥护和认可。 |
中坝子村 |
茅坪镇中坝子村位于茅坪镇南部,属三峡库区移民村和生态屏障保护区,村委会驻地中坝子,距离县城15公里,因三面环山中间平坦而得名。东接兰陵溪村,西、南接松树坳村,北接长岭村。全村国土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163.33公顷。茶叶面积约126.67公顷,食用竹园面积约6.6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约353.33公顷,经济林面积180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九十八,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连续4年被评为全县支柱产业带头村,2011年被纳入湖北省生态旅游名村建设。 人口现状: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590户1600人,外出务工5人,空巢老人4人,留守儿童2人,农村低保124人,五保户24人,优抚5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党员56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1人,60岁以上老党员29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12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3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2人。 产业发展:现有茶叶126.67公顷,年产干茶12.5万公斤,食用竹园6.67公顷,产竹笋105吨。2012年底,全村生产总值1950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6625元,村内还有个体私营企业10多家。 |
长岭村 |
茅坪镇长岭村,位于有中国脐橙之乡美誉之称的,秭归县城以西。东临金缸城,南接花果园,西至中坝,北达松树坳。因村内有一条贯穿全境的山岭,因此得名长岭。全村版图面积14.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40米。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有耕地4300亩,属于典型的酸性土壤,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全村已经形成以茶叶种植采摘为主的主导产业。但因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加上粗放式的生产加工,目前市场效益没有最大化。长岭村有村级公路30公里,其中硬化16公里,两条主干道直接连接县城。并与周边四个相邻村形成了公路互通。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目前的路况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 人口现状: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940户2707人,外出务工800人,空巢老人人,留守儿童8人,农村低保243人,五保户11人,优抚2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党员88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3人,60岁以上老党员48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22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29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3人。 产业发展:其中农业发展:有茶叶(4000亩)、核桃(200亩)、生猪(年出栏3000头)建筑业:因县城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及建筑工匠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创业就业增加了机会,直接带动全村致富脱贫。服务及旅游业:因村内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向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转行。目前已有孔雀养殖及吃喝玩乐一体的孔雀山庄落户长岭。到到2015年底,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000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7200元。 |
金缸城村 |
金缸城村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北方向,紧邻秭归县城,属于城郊村,是新区开发所在地,也是工业园区。金缸城移民新区规划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金缸城移民新区的建设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布局,是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秭归县新县城拥挤率的重要途径。县政府将抢抓未来“黄金十年”、“关键五年”战略机遇,拓展城市空间,拉开县城骨架,再造一个新县城。 人口现状:全村现有9个村落,1710户,4160人,共有五保户12人:低保197户,302人。 村级组织:村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总支(支部)共有3名委员组成。全村共有党员103名,其中男78名,女25名。40岁以下党员30名。 产业发展:村内农业主导产业:全村版图面积8.5平方公里,以茶叶和第三产业为主,其中茶叶1167亩、产量20000公斤。 |
庙河村 |
庙河村地处于长江以北,是茅坪镇最边远的乡村,版图面积9.6平方千米,东接夷陵区,西至屈原镇,南临长江,北邻屈原。现有总人口721人,总户数229户,现有耕地104亩,柑橘1200亩,茶叶850亩,板栗50亩,生态公益林7299亩,退耕还林980亩,上年人均纯收入5621元。 庙河村现设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每年分春、夏、秋、冬召开党员集中学习和培训大会,并定期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 |
银杏沱村 |
(一)概况 茅坪镇银杏沱村,位于334省道沿线,村委会驻地银杏沱二组游家大屋,距县城5公里,因村处长江边的一个沱里,生长一棵上百年的银杏树,故名。村东临滨湖居委会,西与松树坳村接壤,南与长岭村、金缸城村相邻,北至长江边。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三峡“坝上库首第一村”。 20世纪60至70年代称沿江大队和群联大队,1984年后改称银杏沱村和曲溪村(因地处一条弯曲的小溪河畔,故名),2000年10月,银杏沱村与曲溪村合并,称为银杏沱村。现辖有5个村民小组,1185户,总人口3099人。 全村国土面积8.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7公顷,林地256公顷。森林覆盖率30.5%。 三峡工程兴建以来,银杏沱村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游客关注,先后有-、-、李鹏、-、-、-、-、李源潮等1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此后每年接待中外党政代表团、专家学者及各种旅游考察团20000人次以上。 (二)现状 1997年,随着三峡工程移民搬迁的正式启动,银杏沱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投入移民搬迁,先后在175米水位线上进行村庄规划。截止2002年移民搬迁结束共有175米水位线下移民户1839人,后靠安置1235人,外迁出县安置604人。 1994年9月,修建第一条公路滨珠公路,该公路现已纳入334省道统一管理。2004年6月,修建第一条村级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5.3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21.8公里。银杏沱村是黄金水道上的主要港湾之一,随着区位优势和外资企业的不断进驻,兴建了长航港务局码头、航道码头、福广综合码头、中石化长燃码头、三峡通航管理局码头、七一〇码头、银杏沱港埠公司码头,正在兴建的有物流园货物间杂深水等码头以及银杏沱客运渡口。 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现建成堰塘1口,蓄水300立方米;干支渠1条,位于该村五组,总长3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4公顷,有效灌溉率达24.3%。公共蓄水池30口,可蓄水2060立方米。2002年6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3千米。 1998年三峡移民后开通电话,同年开通宽带和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5%。1978年,建成曲溪水电站,装机26千瓦,年发电64000度。1980年,建成银杏沱水电站,装机18千瓦。1998年,示范居民点的百姓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秸杆等建沼气池30多个,现建有沼气池118个。同年,该居民点的百姓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现有950多户。 2013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6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9元。经济以港口物流、二三产业服务配套发展为主、农业为辅的现代经济为主线,现主要农作物有茶叶、柑桔、蔬菜等,有大中小企业16个,主要产品有“欲品思”茶叶,“玉米浆”饮料等。2010年以来,投资近80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正在建设当中。 (三)地方特色 银杏沱村的彩莲船、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并传承至今,村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排了文艺节目,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新建的三峡移民文化中心,总占地6568平方米,建筑面积3633.4平方米,是一个集移民生活展示、移民文艺表演、移民教育培训、移民群众健身、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规划建筑群。 银杏沱村传统的生活习俗有五月五过端阳划龙船吃粽子、七月十三过月半、杀年猪请客等;移民初期,银杏沱村按照“靠路安居城镇化、靠山乐业基地化、靠港致富小康化、靠城发展现代化,靠游兴村特色化”的思想进行开发建设,主要沿风茅公路、港口沿线建设居民点,共有新房220幢, 村民居住环境大步提升;现今,随着三峡翻坝物流园的兴建,部分村民再次搬迁至翻坝物流园安置小区——银杏花园,并实现了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人居环境再次提升。 三峡移民之后,村内大部分土地被淹没,为解决人多地少的困难,多次聘请国内外农业专家,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行指导,引进有武汉洪山菜苔、甜玉米、日本甜柿、美国布郞李、红心柚等产品,经试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银杏沱村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域内有文化遗址两处,黄土嘴遗址、王家湾遗址,均位于村内1组。随着世纪三峡工程的完建,银杏沱日渐发展为三峡库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四)远景规划 银杏沱村将立足于本土文化,紧抓项目建设发展机遇,根据县域经济发展“两园三区”的宏伟蓝图,在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我村将完善银杏花园内群众文化健身、精神文明创建为起点,同时做好三峡移民文化中心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发展成为三峡库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的一个亮点。 |
陈家坝村 |
陈家坝村位于茅坪镇西南方。村委会驻地砖屋嘴,距县城7公里,东与九里村交界,西和南与建东村为邻,北与月亮包村接壤。 人口现状:全村辖五个村民小组,995户,总人口2692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党员81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3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34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15人。 产业发展:陈家坝村现有茶叶面积1000亩,拥有现代化茶厂2家,年加工名优茶能力200吨;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6700元。被宜昌市评为“示范村”、“五好基层党组织”、“安全文明村”。 |
月亮包村 |
秭归县茅坪镇月亮包村位于茅坪镇西南部,东与九里村接壤,南接陈家坝村,西连罗家村,北与花果园村相接,距县城5公里,海拔高度380米~900米。由原野木坪、月亮包2个村合并的行政村,全村版图面积4.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138亩。月亮包村地势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通讯便利,人杰地灵,有丰富的黄金及花岗岩资源。 人口现状:全村辖7个社区,7个幸福村落,673户,1862人,劳动力1382个,外出务工538人,空巢老人2人,留守儿童15人,农村低保160人,五保户5人,优抚3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60岁以上老党员30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11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44人。团总支、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负责人9人。 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为茶叶,茶叶面积1970亩。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95万元,人均纯收入69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9万元。 |
乔家坪村 |
乔家坪村是秭归县茅坪镇南部最边远的高山村,由于地处秭归县,夷陵区和 长阳县交界,有一脚踏三县之称,乔家坪村东与夷陵区三斗坪镇白果埫村交界,南与长阳县贺家坪镇相连,西邻泗溪风景区,北与溪口坪村相接,全村版土面积9.1平方公里,乔家坪村由原界岭村和乔家坪两个村合并而成,距县城23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200米。全村设党支部一个,党小组4个,党员32人,划分为5个村落,共371户,952人,劳动力610人,其中外出打工356人。村现有耕地面积920亩,林地10098亩。乔家坪村是茅坪镇发展较为缓慢的自然村,村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0%,地势南高北低,海拔落差大,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1452mm。 经济发展现状:乔家坪村从2004年退耕还林以来,农业支柱产业不明显,先后发展过板栗,桑蚕,都未见明显经济效益。现村有茶叶种植面积500亩,年产茶叶13吨,2013年核桃种植面积50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233.8亩,粮食播种1006.8亩,粮食产量281吨,年末出栏牲猪2200头,201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225元。 公路现状:全村现有小岩口至界岭、小岩口至顺阳溪、乔家坪至胡家湾、麦园子至原界岭村七组等12条村组公路,总里程21.27公里,其中水泥公路10.87公里,公路入户率70%。距离茅坪镇政府22.5公里,秭归新县城23公里。 人畜饮水现状:现有安全饮水池2口,蓄水量240立方,架设管道5500米,已解决饮水485人,尚未解决饮水困难467人。 电网现状:现有变压器4个台区,通电农户371户,入户率100%。 人居环境现状:全村现有预制结构住房16户,砖木结构住房20户,土木结构住房335户,建沼气池65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8台。 基层组织现状:全村现有党员32人,男党员25人,女党员7人。现有村干部4人,社区理事长4人。 社会发展现状:全村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个;现有中学生12人,小学生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15人,参合率达98%,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66人,参保率95%。拥有程控电话(含手机)353部,电话入户率95%,拥有电视364台,电视入户率98%。 |
杨贵店村 |
茅坪镇杨贵店村系三峡大坝区移民村,素有秭归东大门之称,享有三峡百万移民第一村、第一户的美誉,东与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接壤,南于溪口坪村接壤,西于九里村接壤,北于陈家冲村接壤,2000年由杨贵店村、铁炉坪村合并而成,全村版图面积6.56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12个村落,1176户、2797人,村两委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1人,党员76人。 近几年充分发挥村落理事会及一长八员的作用,全力服务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主导产业,全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共900亩,柑桔300亩,年经济总收入5460万元,人平年纯收入3250元。 |
陈家冲村 |
陈家冲村位于茅坪镇东南部,距新县城1公里,属城郊之村,全村版图面积5.6平方公里,所辖6个村民小组,10个村落,1112户,2794人,其中农业户人口1940人。村党组织设有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101人。全村以柑桔、茶叶、生猪为主导产业,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258万元,人平纯收入7026元。 陈家冲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茶叶,巩固现有柑桔,适度发展养殖业。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人蓄饮水,居民点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级发展。 陈家冲村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盘活现有集体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14年度实现村集体服务经营性收入21万元。 |
四溪村 |
(一)概况 四溪村,位于茅坪镇东北部。村委会驻地日月坪,距秭归新县城12公里,因大溪、小溪、顺阳溪、芭蕉溪四条溪流而得名。东邻陈家坝、建东、溪口坪三村,南接乔家坪村,西靠川心店村,北依罗家村。辖七个村民小组,540户,1669人。基层组织健全,全村有71名党员,基础设施完善,公路贯通5个小组,100%村民享用自来水,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41.9万元,农民平均纯收入5863元。 日月坪村原名向阳,1981年3月更名为日月坪大队,1984年4月更名为日月坪村。四溪村1958年公社化时,定名为四溪大队,1984年4月四溪大队更名为四溪村。大溪村原名大星,1981年3月更名为大溪大队,1984年4月大溪大队更名为大溪村。2000年10月日月坪村、四溪村、大溪村合并为四溪村。 全村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公顷,水域30公顷,林地1824公顷,森林覆盖面70%,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储存量100万方,柏树包有一百年古树,已有200多年历史,树冠5丈有余,胸径6尺。 陈杨庭(1872-1950),名发甲,号绍武,出生于茅坪大溪陈家老屋。毕业于日本弘文师范学院,曾任秭归县高等小学堂校长,湖南新田县县长,湖北宣恩县县长,咸丰县县长,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育主任。著有《杨庭文集》。 革命烈士赵善清(1919—1951)茅坪镇四溪村人,1950年入伍,志愿军261团一营炮兵-士,1951年4月在朝鲜牺牲;赵春忠(1932—1950)茅坪镇四溪村人,1949年11月入伍,志愿军34师100团侦通-士,1950年5月在朝鲜牺牲;韩启绪(1933—1952),茅坪镇四溪村人,1949年入伍,志愿军116师347团三营九-士,1952年10月在朝鲜牺牲。 重大事件 1996年,美丽集团公司对四溪村进行旅游业开发经营;2009年,由韩庆运经营四溪生态风景区,投资3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升级至4A级;2013年,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在武汉召开的审查会上,《泗溪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 (二)基础设施 2006年5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高标准建设居民点。实现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化目标。 1975年修建第一条河四路,2002年3月硬化了第一条河四路。现有村级公路17.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7.5公里。1975年修建了一座日月坪人行桥和顺阳溪一座石拱桥。 1964年建堰塘1口,可蓄水500立方米,修建了水渠8000米。农田灌溉面积37公顷,有效灌溉15公顷,公共蓄水池35口,可蓄水1200立方米。2008年3日开始安装供水管道5.5万米。 1975年开通电话,2007年开通宽带,2000年有线电视入村,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1976年修建土地岭电站,装机250千瓦,年发电80万度;1982年修建一级电站,装机250千瓦,年发电80万度;2004年开始建沼气池,现有沼气池80口;2005年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安装46户;2000年修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4座。 (三)经济建设 2013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4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00元,经济收入主要以多经产业及打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等;辖区内企业2个,主要产品矿产开发及旅游业。 四溪村是茶树栽植大村,现有面积650余亩,采摘面积600余亩,茶叶年产量50余吨。 2013年发展核桃450余亩,后期再发展200余亩,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确保核桃园林后期稳步健康发展,使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 (四)社会事业 现有在校学生74人,在幼儿园5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一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06人,参保率98%以上。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7‰。 传统文艺活动有山歌、薅草锣鼓、花鼓戏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跳绳、拔河、刷德罗等。活动场所1个,25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当地有一习俗:杀年猪、吃年猪肉。一到年关家家户户杀猪宰羊,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同庆丰收之年。婚嫁习俗有接媳妇骑马、抬轿、唱花鼓、说四句;丧葬习俗有打三鼓、看阴阳等。谚语“锣鼓一响,累死莽壮”意思厉害。逢年过节叫0:摆酒席、上酒、添饭,由家长率全家立于桌前并叫上“三代公祖老少亡人,为全家保平安,纳福消灾。”然后坐下吃饭饮酒。 村内地方传说有毛人洞、水洞岩屋,据说明朝时期有“一草王”在此做过巢穴。龙王洞深500米有余,洞内景观奇特,白岩洞更加神色,洞深上千余米,传说早期一遇干旱,当地为了抗旱保收,就自由组织抬一条黑狗到洞中求雨灵验。 如今的“三峡竹海”之上,有一处“王宝岭”,明朝时期有一草王扎寨于此,山岭左边有“马放坡”,右边有“马骡训场”。 三峡竹海(泗溪)风景区(4A) 泗溪生态风景区地处长江西陵峡南岸,以大溪、小溪、顺阳溪、芭蕉溪四条溪流而得名。风景区内水资源丰富,大溪接纳小溪、顺阳溪、芭蕉溪等支流,形成树枝状水系,夏秋盛水期间,常形成瀑布激流。大溪水系沿武陵山系切割,形成典型的流水切割地貌。区内地势起伏,狭谷与宽谷相间分布,相对高差大。由于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灰岩、白云岩,构成了多种奇特的造型地貌,并有典型的溶洞发育。头上是陡峭高山,脚下是潺潺溪流,两边是翠绿密林,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区内以山、树、洞、竹、水、瀑见长,有“天然氧吧”之称。而且景区内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条件优异,并有文明遐迩的秭归地方剧种建东花鼓戏。泗溪生态风景区既有富集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经典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园。 它不仅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圣地,也是进行户外动感体验的理想场所,同时还是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对三峡库区濒危植物乃至整个库区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泗溪生态风景区以资源配置和交通发展为主导,以特色产品为核心,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的建设标准,构建旅游区的“一轴六区”。 “一轴”:以大溪为景观轴,核心区域以景区大门为起点,以亚洲第一高瀑——五叠水为终点,贯穿整个旅游区六个景观区的生态观光轴。 “六区”:生态农业园区、竹海浴场景区、黄金寨景区、百竹苑景区、佛像山景区、五叠水景区。 |
花果园村 |
花果园村位于茅坪镇西部,距离新县城7公里,东接陈家冲村,西至罗家村,南邻月亮包村,北依长岭村。版图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6亩,现有茶叶面积2000亩,柑桔600亩,林地面积7600亩。 全村共有7个社区(小组)、12个村落,550户,1486人。设党总支一个,三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党员73人,村“两委”干部4人。主导产业茶叶、柑桔。201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7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6528元。 |
兰陵溪村 |
兰陵溪村地处茅坪镇西北部,距离秭归县城18公里,是移民库区村,最低海拔175米,最高海拔1100米,由原来的兰陵溪村、九曲垴村、杉木溪村三村合并而成,秭归县城通往各乡镇的省道公路--风茅公路穿村而过,在兰陵溪村境内长达10余公里。同时兰陵溪村拥有秭归县最优最长的长江库岸线,并拥有两个大型港湾和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山林面积13006.6亩。全村版图面积11.48平方公里,现有4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12个幸福村落,农户638户、1657人,其中农业人口1596人,非农业人口61人,农村劳动力814人。人平纯收入6172元。 |
松树坳村 |
松树坳村地处三峡大坝库区,距大坝10公里,属移民库区村,海拔175米—500米之间,是我县退耕还林最早试点村。现主要种植茶叶、柑橘。现有茶叶面积1500亩,柑橘面积500亩。全村共有591户,1639人,拥有劳动力1071人,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2014年村党支部被镇授予“五星级党组织”,拥有党员47名,五星级党员15名,全村共划分8个党小组,8个幸福村落。村级公路17.8公里,现全部完成硬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兴修堰塘3000立方米一口,人蓄饮水全覆盖。防洪沟提5条,田间生产路8条,生态观光茶叶园一座。松树坳村现状:环境优美,柑橘茶风香,人杰地灵,环境卫生干净、清爽,是我镇环境整治示范村。 |
溪口坪村 |
溪口坪村位于秭归县西南部,属半高山地区。由原庙沟村,溪口坪村,万家坝村合并而成。东接夷陵区、西至陈家坝村、南邻乔家坪村、北依杨贵店村。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1598户,4386人,是全县第一农业人口大村。全村版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8亩,其中水田835亩,旱地573亩,共有林地面积6909亩,茶园面积2400亩,柑桔面积350亩。全村共有劳动力2890人,其中从事农业人数1075人,外出务工总人数1815人,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全村有电视户1523户,安装有线的513户,有电话的1517户,2014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6400万元。人平纯收入6480元。全村共有一个大型水库,17口堰塘,大小饮水池22个,每个村民小组通公路,但还有513户1418人居住地不通公路,全村尚未硬化的公路里程共计10公里,农户照明用电基本得到解决。全村共有在册重点贫困人口358户,985人,其中分散供养五保户23户23人,痴、呆、傻、残致贫共计225户652人,因病致贫共计67户221人,因学致贫23户43人,缺劳力、缺技术致贫20户46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