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鼓锣坪村,位于杨林桥镇西部,距县城80公里。村中有一地形,似一鼓、一锣,故名。村东与三渡河村毗邻,西与云峰村接壤,南与白鹤洞村交界,北与眉毛山村相连。
鼓锣坪村1964年称富强大队,1984年改称鼓锣坪村,2001年3月,沙地村(原名繁荣)与鼓锣坪村合并为鼓锣坪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350户,总人口1091人。
全村国土面积1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18公顷,园地10.92公顷,林地678.9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8.5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8.73公顷,水域19.7公顷,其他土地24.09公顷。森林覆盖率64%。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石等,储量分别有20万吨、30万吨。古树名木有银杏等。1975年8月发生过洪涝灾害。
2006年,鼓锣坪村54个农户联合成立蔬菜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2011年至2012年,实施260户安全饮水户表工程,投资10万元,对村集体公山大林子进行改造,种植中药材厚朴50亩。
向家启,男,汉族,1933年9月出生,1951年5月入伍,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方形山作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二-士。烈士
赵长柱,男,汉族,1930年出生,1951年入伍,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方形山作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一机-士。烈士
雷大雄,男,汉族,1928年5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中线反击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六-士。烈士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杨(林桥)云(台)线为轴线建设三处集聚点,即云台中心集聚点,以原云台办事处为中心点,东至向方程屋旁水沟,西至云台小学,南至云台办事处,北至水泥路向北100米,在杨云线两侧长15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70户300人的村庄,规划用地面积149.9亩;鼓锣坪集聚点,以原鼓锣坪小学为中心点,东至白云公路,西至云朱公路,南至小沟子,北至白云公路和云朱公路的交叉处,建设20户75人的集聚点,规划用地面积37.78亩;沙地集聚点,位于原沙地四组,东至谭之国屋旁水沟,西至向家汉屋旁水沟,南至水泥路向南100米,北至水泥路向南100米,建设30户115人的集聚点,规划用地面积87.7亩。以上三处集聚点,公路外侧5米为公共通道,15米为住宅用地。
1962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杨(林桥)云(台)公路。2006年1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5公里。有乡道2条,即杨(林桥)云(台)公路和云(峰)白(鹤洞)公路。
已建成公共蓄水池9口,可蓄水2100立方米。2012年8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6千米。
1994年2月开通电话,2005年7月开通宽带,2005年10月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100%。
1998年6月村民史永寿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220口。2004年2月村民向家林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太阳能用户200户。2007年10月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1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6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9元。经济以粮食、蔬菜、生猪、药材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魔芋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小学教学点1处,在职教师6人,在校初中学生20人,小学学生25人,在园幼儿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04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五)地方特色
红岩子:村边有一道岩,岩石呈淡红色,故名。位于杨林桥西南11.8公里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527107 | 443000 | 0717 | 查看 鼓锣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阳坪村 |
(一)概况。 西阳坪村,位于杨林桥镇西南部。村委会驻地秦家包,距县城74公里,因村域普遍被太阳西晒而得名。东与杨林桥村毗邻,西与眉毛山村接壤,南与凤凰岭村交界,北与郭家坝镇庙垭村相连。 西阳坪村原名高云,1981年3月更名为西阳坪大队,以原西阳坪村得名,后更名为西阳坪村。2001年3月,熊庄河村(原名安乐,1952年称安乐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熊庄大队,1982年改称熊庄河村)、西阳坪村与白金埫村(原名安全,1981年3月更名为白金埫大队,后更名为白金埫村)的部分组合并为西阳坪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476户,总人口1537人。 全村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8.68公顷,园地2.76公顷,林地1660.81公顷,草地0.0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9.7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6.83公顷,水域13.55公顷,其他土地38.13公顷,森林覆盖率76%。矿产资源有铁、煤、硅、高岭土等,储量分别有300万吨、30万吨、50万吨、100万吨。西阳坪村有两棵古名树: 1、6组四方岭有一棵油松树,别名松树,为松科松属,座落东经MERGEFIELDpointlongitude110°38’58.62",北纬MERGEFIELDpointlongitude30°44’45.54",树龄300年,树高11米,胸围215厘米,胸径68.4厘米,东西冠幅7米,南北冠幅6.2米,枝下高6.5米,生长状况良好,保护级别为二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袁劲松; 2、6组桂花场有一棵桂花树,别名八月桂,为木犀科木犀属,座落东经MERGEFIELDpointlongitude110°40’50.94",北纬MERGEFIELDpointlongitude30°45’33.56",树龄230年,树高9.3米,胸围160厘米,胸径50.9厘米,东西冠幅15米,南北冠幅15米,枝下高2.5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三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陈立书。 野生动物有野猪、野羊等。1975年8月发生过洪涝灾害。 2010年7月,西阳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办公楼位于秦家包,为两层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共投资27万余元,年底投入使用。中心配备有党员学习室、说事议事室、便民服务室、医务室和商务流通中心,真正做到了“五务合一”。投资3000元修建了便民服务公开栏。 西阳坪村王洪翠(女,1941年1月22日出生)荣获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五句子歌代表性传承人。袁立志(男,1932年5月21日出生)荣获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以站洞凹至郑漕公路为轴线,以黄家垭为中心点,在公路两侧长15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85户300人的集聚点,其中公路外侧5米为公共通道,15米为住宅用地,在集聚点中心布置村委会、卫生室、广场、停车场和公厕,规划用地面积92.2亩。 1974年8月,修建第一条公路采岭垭至西阳坪公路。2011年9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9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6公里。 建有500立方米以上塘坝4个,总容积3800立方米,供水人口677人。 2004年4月开通电话,2012年4月开通宽带,电视覆盖率达100%。 1999年11月村民秦士周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214个。2000年4月村民谭子林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75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9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58元。经济以粮油、烤烟、茶叶等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烟叶、玉米、油菜、洋芋等。村内建有占地50亩的西阳坪烟叶收购组,县烟草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房屋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已经成为西阳坪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建设标准在全县首屈一指,2011年建成使用。 (四)社会事业。 西阳坪村现有在校初中学生35人,小学学生28人,在园幼儿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97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五)地方特色。 牛栏坪:位于原熊庄村境内,早前,村内有个坪,坪中有一牛栏房,故名。村内山上有华山松。 白金埫:又名白泉埫。据传,村地土质含有少量白金属,加之有泉水而得名白泉埫,后演变为白金埫。 九岩头:原名九抬头,因村边有九道岭岩,人们走上一道岭岩抬一次头向上观望,一直要观望九次,才能到顶,故称九抬头,后演变为九岩头。 |
马回营村 |
马回营村,位于杨林桥镇东北部。村委会驻地堰塘坪,距县城72公里。相传古时曾在此打仗,兵马回营,故名。东与砚窝台村毗邻,西与西阳坪村接壤,南与杨林桥村交界,北与罗圈荒、九畹堂村相连。 马回营村1964年称新胜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马回营大队,1984年改称马回营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219户,总人口669人。全村现有党员二十二名,村干部三人。共分为八个村落。 全村国土面积9.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66公顷,园地0.11公顷,林地641.22公顷,草地4.4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4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36公顷,水域0.92公顷,其他土地23.04公顷。森林覆盖率67%。村内1组堰家坡有一棵古树栓皮栎,别名花栎树,为壳斗科栎属,座落东经110°45’31.82",北纬30°45’38.59",树龄312年,树高38米,胸围160厘米,胸径50.9厘米,东西冠幅8米,南北冠幅6米,枝下高10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二级。 村内有名的景点为九井十八洞:有九口风格不一的活水水井,十八个溶洞,其中寨洞相传为清末白莲教屯兵之所。 |
赵家山村 |
(一)概况。 赵家山村,位于杨林桥镇西部。村委会驻地水漕口,距县城73公里,因村内第一大姓为赵姓而得名。赵家山村东与三渡河村毗邻,西与白鹤洞村接壤,南与三台寺村交界,北与响水洞村相连。 赵家山村原名长丰,1981年3月更名为赵家山大队,以赵家山村而得名,后更名为赵家山村。2001年3月,水漕口村(1964年称二联丰大队,1981年3月改名为水漕口大队,1984年改称水漕口村)、赵家山村与偏岩村(原名高垭,1981年3月更名为偏岩大队,以偏岩湾村而得名)合并为赵家山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743户,总人口2516人。 全村国土面积1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89公顷,园地0.16公顷,林地986.3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8.0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29公顷,水域1.89公顷,其他土地42.86公顷。森林覆盖率60%。赵家山村3组秦家湾有一棵古树银杏树,别名白果树,为银杏科银杏属,座落东经110°43’46.33",北纬30°43’51.25",树龄300年,树高27米,胸围220厘米,胸径70.0厘米,东西冠幅13米,南北冠幅11米,枝下高2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二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秦学炳。野生动物有野猪、野鸡等。2005年6月,一组和尚岩发生滑坡险情,36户111人实施了搬迁避险。 2008年3月被湖北省档案局表彰为村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2007年2月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同年10月工程竣工,投资14.5万元,兴建办公楼两层340平方米。 2010年在三组和五组实施国土整治项目,共投入180万元,完成坡改梯200亩。 向家安,男,赵家山村人,1958年9月出生,1978年1月入伍,解放军187师炮兵团榴炮营2-士。1978月12月在山西省太谷县为连队送武器入库时发生恶-故,为保护战友中弹牺牲,烈士。村内六组公路边建有向家安烈士墓。 谢克枝,女,1937年出生,高小文化,1983年9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五好家庭”称号。 2012年5月,赵家山村秦士军(男)、秦展新(男)、谭久远(男)、谭一高(男)荣获市级第七批非遗项目杨林堂鼓代表性传承人。赵家山村谭宏楷(男,1935年9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五句子歌代表性传承人。赵家山村谭劲松(男,1971年12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赵家山村史思又(女,1950年8月2日出生)、谭宏凯(男,1935年9月2日出生)、向世之(女,1940年4月10日出生),邹厚奇(男,1945年5月24日出生)、张玉(女,1982年1月5日出生)荣获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赵家山村任传宽(男,1967年12月21日出生)、谭翠华(女,1942年8月4日出生)、谭洪清(男,1937年1月26日出生)、谭菊之(女,1942年9月10日出生)荣获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五句子歌代表性传承人。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以焕(相岭)白(鹤洞)公路为轴线,建设三个集聚点,即以现村委会驻地为中心,从偏岩口至水漕口,沿焕白路两侧长15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120户550人的中心集聚点,公路外5米为公共通道,15米为住宅用地,村委会左侧布置广场、停车场和公厕,规划用地98.95亩。偏岩集聚点起点为漆树岭,止点为偏岩脚,规划以原偏岩小学至焕白公路上下长10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50户200人的集聚点,规划用地面积65.96亩。娄家漕集聚点起点为谭家漕,止点为洞包,以原赵家山小学为中心,沿村级公路东西长7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40户150人的集聚点,规划用地面积42.32亩。 1968年2月,修建第一条公路偏岩至白鹤洞公路。2007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0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7公里。有乡道1条,即焕(相岭)白(鹤洞)公路。 已建成500立方米以上塘坝10口,可蓄水5900立方米,供水人口570人;干支渠有水漕口沟渠1条,总长1000米,农田灌溉面积20公顷,有效灌溉率达60%。公共蓄水池50口,可蓄水2900立方米。2010年3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7千米。 2002年5月开通电话,2006年7月开通宽带,2010年4月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9%。 2000年6月村民秦士伍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400口。2004年5月村民雷长清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600户。2000年7月建第一个公厕,现有1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8元。经济以粮油、牲猪、蔬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蔬菜、魔芋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在校初中学生46人,小学学生48人,在园幼儿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210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五)地方特色 赵家山村六组公路西边1.5米处建有向家安烈士墓,该墓座落东经110°42’57.1",北纬30°42’14.2",海拔1213米。墓西边为一较陡的石灰岩山包,山上生长有杂树。墓坐北朝南,墓室为石板拼合而成,长1.3米,宽0.8米,高1米,其内放置有烈士骨灰盒。墓室南立有一块石碑,碑高1.65米,宽0.8米,厚0.18米,碑两边刻有对联:生为革命战斗,死为人民献身,中间刻有“向家安烈士之墓”七个大字。由杨林公社长丰管委会于1979年8月28日立,碑呈圭形,上端刻有一个“五角星”。墓南四级石台阶。每年清明节期间,常有青年学生前往这里扫墓。墓东6米处有村民烤烟房,因在公路边,来往行人均可看到烈士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店子槽:因村地中有个槽,槽边曾开过店子,故名。位于杨林桥西南4.6公里处。 |
天鹅村 |
天鹅村位于秭归县杨林桥镇南部,距秭归县城68公里,全村版图面积17.4平方公里,辖24个社区,645户,2012人。村设党总支1个、支部4个,党员86人,村两委干部4人,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近几年来,村党组织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围绕“发展蔬菜稳粮油,大养生猪抓收入,山区文明树新风”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壮大村经济实力,工作成效明显,多次被县委、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荣获“支柱产业带头村”的荣誉称号。2009至201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
鼓锣坪村 |
(一)概况。 鼓锣坪村,位于杨林桥镇西部,距县城80公里。村中有一地形,似一鼓、一锣,故名。村东与三渡河村毗邻,西与云峰村接壤,南与白鹤洞村交界,北与眉毛山村相连。 鼓锣坪村1964年称富强大队,1984年改称鼓锣坪村,2001年3月,沙地村(原名繁荣)与鼓锣坪村合并为鼓锣坪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350户,总人口1091人。 全村国土面积1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18公顷,园地10.92公顷,林地678.9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8.5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8.73公顷,水域19.7公顷,其他土地24.09公顷。森林覆盖率64%。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石等,储量分别有20万吨、30万吨。古树名木有银杏等。1975年8月发生过洪涝灾害。 2006年,鼓锣坪村54个农户联合成立蔬菜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2011年至2012年,实施260户安全饮水户表工程,投资10万元,对村集体公山大林子进行改造,种植中药材厚朴50亩。 向家启,男,汉族,1933年9月出生,1951年5月入伍,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方形山作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二-士。烈士 赵长柱,男,汉族,1930年出生,1951年入伍,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方形山作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一机-士。烈士 雷大雄,男,汉族,1928年5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中线反击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六-士。烈士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杨(林桥)云(台)线为轴线建设三处集聚点,即云台中心集聚点,以原云台办事处为中心点,东至向方程屋旁水沟,西至云台小学,南至云台办事处,北至水泥路向北100米,在杨云线两侧长15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70户300人的村庄,规划用地面积149.9亩;鼓锣坪集聚点,以原鼓锣坪小学为中心点,东至白云公路,西至云朱公路,南至小沟子,北至白云公路和云朱公路的交叉处,建设20户75人的集聚点,规划用地面积37.78亩;沙地集聚点,位于原沙地四组,东至谭之国屋旁水沟,西至向家汉屋旁水沟,南至水泥路向南100米,北至水泥路向南100米,建设30户115人的集聚点,规划用地面积87.7亩。以上三处集聚点,公路外侧5米为公共通道,15米为住宅用地。 1962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杨(林桥)云(台)公路。2006年1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5公里。有乡道2条,即杨(林桥)云(台)公路和云(峰)白(鹤洞)公路。 已建成公共蓄水池9口,可蓄水2100立方米。2012年8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6千米。 1994年2月开通电话,2005年7月开通宽带,2005年10月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100%。 1998年6月村民史永寿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220口。2004年2月村民向家林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太阳能用户200户。2007年10月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1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6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9元。经济以粮食、蔬菜、生猪、药材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魔芋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小学教学点1处,在职教师6人,在校初中学生20人,小学学生25人,在园幼儿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04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五)地方特色 红岩子:村边有一道岩,岩石呈淡红色,故名。位于杨林桥西南11.8公里处。 |
云峰村 |
云峰村位于杨林桥镇西部,东与鼓锣坪村接界,与眉毛山村相邻,南、西与长阳县榔坪镇接界,北与两河口镇接界。版图面积24.3平方公里,耕地3517亩。云峰村为山区,有著名的朱棋荒和云台荒。 人口现状: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8个村落,410户1338人,外出务工160人,农村低保131人,五保户14人,优抚3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党员52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2人,60岁以上老党员9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6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27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9人。 产业发展:现有蔬菜2000亩、黑桃850亩,生猪(年出栏2000头)三大主导产业。2014年底,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1000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4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
三台寺村 |
三台寺村位于杨林桥镇西南部。村委会驻地原三台寺中心小学,距县城75公里。早前,村边有三个土台和一座寺庙,故名。东与白岩村毗邻,西与长阳县接壤,南与白鹤洞村交界,北与赵家山村相连。 三台寺村1964年代称台丰大队,1984年改称三台寺村。2001年3月,三台寺村、打渔池村(村边有一水池,传说池中有鱼,曾有人打捞,故名。原名凤凰,1981年3月更名为打渔池大队)与漆子山村(因漆子山山名而得名,原名高丰,1981年3月更名为漆子山大队)合并为三台寺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638户,总人口1906人。 全村国土面积2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公顷,园地100.85公顷,林地2008.6公顷,草地0.5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1.8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49公顷,水域23.38公顷,其他土地36.09公顷。森林覆盖率75%。矿产资源有煤矿、铁矿等,储量分别有120万吨、100万吨。三台寺村有古名树三棵: 1、8组香果树有一棵银杏树,别名白果树,为银杏科银杏属,树高40米,胸围560厘米,胸径178.3厘米,东西冠幅35米,南北冠幅34米,枝下高5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一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秦士彩; 2、8组香果树另有一棵银杏树,别名白果树,为银杏科银杏属,树高35米,胸围218厘米,胸径69.4厘米,东西冠幅32米,南北冠幅32米,枝下高5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一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秦士归; 3、6组香果树有一棵银杏树,别名白果树,为银杏科银杏属,树高22米,胸围580厘米,胸径184.6厘米,东西冠幅9米,南北冠幅7.8米,枝下高6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一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秦仕彩。2003年7月发生过高家岩岩崩灾害。 2009年9月被宜昌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0年3月,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改造项目正式开工,项目以原三台寺小学校舍改造为主,共投入资金5.5万元,于同年12月投入使用。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公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化娱乐场地500平方米,配备有党员学习室、说事议事室、便民服务室、医务室和商务流通中心,真正做到了“五务合一”。 三台寺村经济以生猪、蔬菜、外出打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甜玉米、油菜、辣椒、萝卜、白菜、中药材等。有企业张木匠沟煤矿,主要产品有煤炭。 |
凤凰岭村 |
凤凰岭村,位于杨林桥镇中西部。村委会驻地凤凰岭村五组,距县城73公里,因山形似凤凰而得名。东、北与西阳坪村毗邻,西与眉毛山村接壤,南与三渡河村交界。 凤凰岭村1949年称彩绿大队,1982年改称凤凰岭村,2001年3月,大堰村与凤凰岭村、白金埫村(据传,村地土质含有少量白金属,加之有泉水而得名白泉埫,后演变为白金埫)的部分组合并为凤凰岭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427户,总人口1356人。 全村国土面积12.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86公顷,园地3.06公顷,林地824.84公顷,草地0.1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4.1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51公顷,水域16.7公顷,其他土地26.4公顷。森林覆盖率68%。矿产资源有铁矿、硫磺矿、煤矸石等,储量分别有200万吨、300万吨、300万吨。珍稀动物有香獐、麂子、野猪等。1975年8月发生过罐湾岩滑坡。 2012年3月镇第一农村福利院在凤凰岭村一组原明德小学旧址动工兴建,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共新建老人住宿楼一栋三层,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改造原教学楼两栋,改造面积约为156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300万元,可供养五保对象108人。 2012年5月凤凰岭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在五组罗围淌开工建设,当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共投资58万元,建筑面积368平方米,一楼设有卫生室、便民服务大厅、大会议室、商务中心、图书室,二楼设有小会议室,四间办公室,投资14万元,硬化服务中心门前广场1600平方米。 |
杨林桥村 |
杨林桥村地处杨林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段,东与九畹溪镇相邻,版图面积1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48亩,林地4500亩,225省道横穿经过,交通便利。 人口状况:全村8个村民小组910户,2780人,外出务工450人,空巢老人120人,留守儿童230人,农村低保173人. 村级组织:村党组织成员3人,党员114人,下设三个支部,其中入党积极分子5人,60岁以上老党员48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29人,村委会成员5人,村民代表37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团组织负责人15人 产业发展:现有柑橘,茶叶,板栗,生猪,四大主导产业,2014年底,全村农业生产值3280万元,人均收入11798元。 |
三渡河村 |
三渡河村位于杨林桥镇西南部,村委会驻地石桥河,距县城67公里,因村内有三条小溪而得名,曾有“杨林粮仓”之称。 三渡河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1018户,总人口3108人,其中党员109人。全村国土面积18.3平方公里,村内有古名树四颗,最高树龄1000年。 三渡河村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薯类、油菜等,主要经济收入以生猪养殖、粮油种植、核桃、空心李为主,空心李果大皮薄色鲜,核小清香味甜,质脆肉嫩可口,是摇着响、想着吃,空心李由此而得名。全村共发展核桃2078亩,其中示范园185亩;生猪年出栏20000头左右。2014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左右。 |
白岩村 |
杨林桥镇白岩村,位于杨林桥镇南部。村委会驻地三组,距县城82公里,因四组有白岩寨山而得名。东与响水洞村毗邻,西南与长阳贺家坪镇堡镇村接壤,北与三台寺村交界。 人口现状:全村6个村民小组567户1804人。外出务工358人,留守儿童4人,农村低保161人,五保户21人,优抚5人。 村级组织:村党总支成员3人,党员67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1人,60岁以上老党员23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25人。村民委员会成员4人,村民代表28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4人。 产业发展:现有蔬菜(2500亩)、核桃(830亩)、生猪(年出栏8000头)、魔芋(1000亩)四大主导产业。2014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448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 |
响水洞村 |
(一)概况。 响水洞村,位于杨林桥镇南部。村委会驻地响水洞(小地名),距县城68公里,因有一山泉自山洞中迸流发出清脆声响而得名。东与天鹅村毗邻,西与白岩村接壤,南与长阳县贺家坪镇堡镇村交界,北与杨林桥村、赵家山村相连。 响水洞村1964年称新民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响水洞大队,1984年改称响水洞村。2001年3月,石鼓池村(原名新村)、板桥村(因板桥河而名,原名新星)与响水洞村合并为响水洞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628户,总人口2031人。 全村国土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6.56公顷,园地40.68公顷,林地1008.94公顷,草地1.4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1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3.01公顷,水域40.1公顷,其他土地36.24公顷。森林覆盖率66%。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硅等,储量分别有100万吨、500万吨、100万吨。响水洞村有古名树4棵: 1、4组桂花坪有一棵桂花树,别名八月桂,为木犀科木犀属,座落东经MERGEFIELDpointlongitude110°46’34.56",北纬MERGEFIELDpointlongitude30°41’31.56",树龄700年,树高10米,胸围295厘米,胸径93.9厘米,东西冠幅21米,南北冠幅25米,枝下高0.5米,生长状况一般,保护级别为一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林家屋场5户; 2、3组白果树屋场有棵银杏树,别名白果树,为银杏科银杏属,座落东经MERGEFIELDpointlongitude110°45’44.69,北纬MERGEFIELDpointlongitude30°41’50.56",树龄600年,树高42米,胸围483厘米,胸径153.7厘米,东西冠幅21米,南北冠幅18米,枝下高4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一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王太高; 3、2组煤矿旁有一棵榔榆,为榆科榆属,座落东经MERGEFIELDpointlongitude110°45’31.09,北纬MERGEFIELDpointlongitude30°43’09.35",树龄312年,树高14米,胸围180厘米,胸径57.3厘米,东西冠幅8米,南北冠幅9米,枝下高7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三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村委会; 4、4组小河滩有一棵南酸枣,为漆树科南酸枣属,座落东经MERGEFIELDpointlongitude110°45’18.86,北纬MERGEFIELDpointlongitude30°42’51.78",树龄110年,树高20米,胸围245厘米,胸径78厘米,东西冠幅23米,南北冠幅25米,枝下高4.5米,生长状况茂盛,保护级别为三级,该树林地权人和管护人均为村委会。 2007年1月被市政府表彰为宜昌市先进人民调委员会,2005至2006年度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文明村,2008年9月被市计生委表彰为生育文明建设先进村。 1995年7月,原板桥村黄辣坪发生坍山滑坡,板桥河电站被毁。 烈士王太树,男,汉族,1930年5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方形山作战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二-士。 王元柳,男,1951年2月出生,小学文化,原石鼓池村人,1985年6月获共青团中央、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祖国突击手”称号。 王太周,男,响水洞村卫生室医生,2005年12月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谭本成(1954—2001),男,高中文化程度,1974年12月加入中国0,1974年—2001年5月,先后任板桥大队民兵连长及板桥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合并后的板桥村党支部书记。谭心系群众,公而忘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带领干部群众化解债务,建学校,修公路,引自来水,开通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进行农网改造,处理邻里纠纷。2001年5月10日,谭带病坚持工作,在处理完农网改造纠纷回家途中,由于疲劳过度,自己驾驶的摩托车翻跌,不幸以身殉职,殒年47岁。2001年7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开展向谭本成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向谭本成学习。 2008年12月,响水洞村向维萍(女)荣获省级第一批非遗项目薅草锣鼓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6月,响水洞村向维萍(女)荣获市级第三批非遗项目薅草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响水洞村邹忠南(男,1930年3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花鼓调代表性传承人。响水洞村秦学法(男,1935年6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花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响水洞村王太翠(女,1957年10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彩莲船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9月,响水洞村秦学泽(男)、秦士坤(男)荣获市级第六批非遗项目杨林堂鼓代表性传承人。响水洞村秦士坤(男,1950年12月出生)、秦学泽(男1952年4月出生)、王洪武(男,1938年12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杨林堂鼓动代表性传承人。响水洞村向维平(女,1948年3月出生)荣获县级第一批非遗项目杨林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响水洞村马协英(女,1957年1月23日出生)、王太周(男,1961年8月18日出生)、熊祖方(男,1945年2月20日出生)荣获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五句子歌代表性传承人。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以255省道为轴线,建设三个集聚点,即响水洞中心集聚点,以村委会为中心,起于响水洞洞口,止于凉水井沟,在255省道两侧长800米、宽22米范围内建设115户400人的村庄,其中公路外侧7米为公共通道,之后15米为住宅用地,规划用地面积52.77亩;板桥集聚点,以卢家岭为起点,以翻水井为终点,在255省道两侧长650米、宽22米范围内建设40户150人的集聚点,其中公路外侧7米为公共通道,之后15米为住宅用地,规划用地面积42.87亩;石鼓池集聚点,起点叉路口,终点道班,在255省道两侧长700米宽、22米范围内建设55户200人的集聚点,其中公路外侧7米为公共通道,之后15米为住宅用地,规划用地面积46.17亩。 1969年8月,修建第一条公路255省道。2006年8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50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3.4公里。 2006年8月,金能水电公司在老林河上建成板桥河水库,总库容359.65万立方米,承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公共蓄水池1口,可蓄水200立方米。2010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5千米。 1997年3月开通电话,2009年10月开通宽带,1998年5月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100%。 1995年2月于三组兴建板桥四级水电站,装机为800千瓦,年发电384万度;1997年5月于二组建板桥一级电站,装机1400千瓦,年发电672万度;2006年8月于三组建坝后电站,装机1600千瓦,年发电768万度。2000年3月村民秦宗尚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450口。2003年8月村民林学坦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120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4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7元。经济以粮油、蔬菜、魔芋、桑蚕、牲猪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袋装香菇、油菜、水稻、蔬菜、魔芋、桑蚕、牲猪等,有企业百盛食品、板桥电站、国泰高岭土矿、老林河煤矿、种猪场等五个,主要产品有肉食品、高岭土、煤炭、种猪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小学教学点1处,在职教师2人,在校初中学生48人,小学学生46人,在园幼儿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08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传统文艺活动有杨林堂鼓、花鼓戏、杨林高腔等。响水洞村为“杨林堂鼓”原发地域之一,辐射秭归县12个乡镇及周边县乡,至今仍活跃在秭归县的民俗活动中。 杨林高腔又称山歌、喊歌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通过多人高音翻唱进行交流,声音高亢嘹亮粗犷,旋律古朴婉转悠扬,属原汁原味原生态民歌唱法,具有独特的穿透感、震憾力。杨林高腔原发于秭归县杨林桥镇石鼓池、响水洞、天鹅一带,由长阳土家族喊歌子与杨林本土山歌相互渗透而衍生,是典型的巴、楚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区别于土家喊歌子的特征为短小精悍、更注重高音表达、可与多种器乐相结合、演绎场合更广泛等特点。本地五名子歌、小调也可用高腔方法加以演绎。在表现形式上,与薅草锣鼓紧密相连,可以单独演唱或是对唱,可以清唱,也可以跟锣鼓合奏(比如可用到薅草锣鼓“请神”、“杀酒神”、“扬歌”、“茶调”中串唱)。山歌曲词由唐代十八翰学士所作,包括农村挑担、拉板车、搬运号子,山歌,插秧等农田劳动时的田歌,休息娱乐、节庆、婚丧等场合所唱曲子,儿歌,摇篮曲,叫卖,吟诵诗词、古文时的歌调,人们搓麻将等游戏时的歌调,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古代流传下来的工尺谱等器乐曲。用于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田间劳作时自娱自乐,消疲解乏;也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传递。由于杨林高腔要从小训练,讲究童音破噪,能够完整演唱的人越来越少,传承越来越难,加之杨林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及打工潮流影响,娱乐功能消减,所以传承这门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多为生计而奔波,使得这门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危机。 (五)地方特色。 磺蜡坪:小村以磺蜡树和地形得名。位于杨林桥东南3公里处,在杨(林桥)长(阳)公路边,全村100人。 桥头溪:板桥河上有一小桥,因村在桥头溪边,故名。小村位于杨林桥南7.7公里处,在板桥河西岸,有40人。 响铃:相传,此地过去曾开过店子,人们以响铃为号,打击盗犯,故名。 |
眉毛山村 |
(一)概况。 眉毛山村,位于杨林桥镇西北部。村委会驻地一组,距县城74公里,因村内山脉形似人眉而得名。东与西阳坪村毗邻,西与云峰村接壤,南与鼓锣坪村交界,北与罗家坪村相连。 眉毛山村1950年称前进大队,1982年改称眉毛山村,2001年3月,眉毛山村与双溪沟村(原名双龙)、瑶坪村(村地坪中曾有一窑厂而得名)合并为眉毛山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86户,总人口866人。 全村国土面积1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9.44公顷,园地0.93公顷,林地740.21公顷,草地5.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2.4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97公顷,水域10.33公顷,其他土地23.43公顷,森林覆盖率68%。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锰矿等,储量分别有30万吨、10万吨、10万吨。野生动物有猴子等。1975年8月发生过泥石流、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 2012年2月动工兴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委会),当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共投资52万元,兴建村委会办公楼2层建筑面积334平方米,硬化广场300平方米,建公示栏长4米高1.5米,公厕和垃圾池各一个,建筑面积20平方米。 谭建国,男,1978年4月出生,眉毛山村人,2004年7月入党,2000年7月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秭归县经济商务局股长,县委办公室科长,共青团秭归县委副书记、书记,归州镇常务副镇长,-,0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现任0当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王学英,男,1948年7月出生于眉毛山村,大专学历,1976年3月毕业于宜昌一转医疗系。1968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5806部队19分队卫生员、文书,文化乡卫生院副院长、郭家坝镇、周坪乡卫生院院长、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主治医师。参加秭归县医学会、湖北省医学会。1993年被秭归县人民政府奖励晋升一级工资。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0月,对村庄建设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级主线和横线公路为轴心,以学淌坪为中心向东至老虎垭500米,向西至小淌子500米,向南至大坳口500米,向北至肖家荒500米,在公路两侧长2000米、宽20米范围内建设110户350人的村庄,在村庄中心点新建村委会一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卫生室设村委会办公楼内,村委会门前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占地500平方米,村委会左右两侧分别建公厕和侯车站,规划用地面积130.39亩。 1970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鼓(锣坪)眉(毛山)公路。2010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9.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6.2公里。建有庙河石拱桥,100方以上公共蓄水池2口,可蓄水270立方米,供水人口110人。2009年2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3千米。 2001年1月开通电话,电视覆盖率达100%。 2003年4月于一组兴建杨家寨电站,装机400千瓦,年发电192万度;2005年6月于一组兴建眉毛山电站,装机440千瓦,年发电210万度;2005年6月于一组兴建人胡洞二级电站,装机300千瓦,年发电144万度;2006年8月于一组兴建人胡洞一级电站,装机为400千瓦,年发电192万度。2005年9月村民贺必望建第一个沼气池10立方米,现建有沼气池80个。2009年4月村民向贤耀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200户。1970年1月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7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7元。经济以粮油、牲猪、烟叶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粮食、油料、烟叶、蔬菜、牲猪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在校初中学生15人,小学学生19人,在园幼儿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01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传统文艺活动有吹打乐等。传统体育项目有棋牌等。公共活动场所为村委会门前文体娱乐广场22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村内有红岩观旧址,在眉毛山村二组,红岩子腰间有石墙残物。欧阳石碑旧址在眉毛山二组,现存石碑一块。 (撰稿人:谭钦涛 |
白鹤洞村 |
白鹤洞村与2001年合村并组时,由原白鹤洞村、王二荒村、赵家山村六组七组合并而成。辖7个村名小组,共659户,1911人,1247个劳动力,共有版图面积18.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16亩。2002年撤组建社区时,划分为30个社区。2012年创建幸福村落时,根据“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有利发展、便于组织、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原则,将30个社区划分为30个村落。全村有82名党员下设4个产业支部,20个功能党小组,20个党员中心户。村实行村落和村党组织四级构架,双线运行。建立了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自治机制。全村产业以蔬菜和生猪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