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郝家湾村,位于三溪河畔。村委会驻地观天湾,距县城82公里,因居住着郝氏大家族而得名。东与姜家坡村接壤、西与石垭村相连,南与野桑坪、牛田村相邻,北与良斗河村交界。
原名郝家,1958年称郝家大队,1983年(1983)改称郝家湾村。2001年2月,郝家湾村与柏杨坪村(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柏杨大队,后更名为柏杨坪村,因此地柏杨树较多,故名)合并为郝家湾村。辖5个村民小组,398户,1166人。
全村国土面积10.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37公顷,园地面积109.39公顷,林地面积831.45公顷。森林覆盖率76.2%。古树名木有皂荚树等。野生动物有喜鹊、猪獾、乌梢蛇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2月,郝家湾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在三组关天湾规划建设中心居民点,用地面积4.8公顷,可容纳30户100人;老学校建居民点,占地6.8公顷,容纳100户380人;一组王家湾建居民点,占地5.4公顷,可容纳80户310人。
1997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牛(田)郝(家湾)公路。现有村级公路3条13公里,其中水泥路?公里。(其中水泥路5公里)村内有三溪河通村大桥,全长130米。
全村现有堰塘10口,可蓄水17.2万立方米;干支渠金家湾水渠1条,总长2千米;可供农田灌溉面积100公顷,有效灌溉率35%。
2009年开通电话,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87%。
1979年兴建王家湾水电站,装机320千瓦,2008年改造扩容到装机800千瓦,年发电300万千瓦。1991年建成良斗河水电站,装机2000千瓦,年发电量700万千瓦。1999年,一组村民郝光明建第一口沼气池;2006年,一组村民郑家军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45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82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1元。经济以柑橘、茶叶、核桃和生猪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著类、玉米、柑桔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15人,在园幼儿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同,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43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传统文艺活动有唢呐、二胡等,传统体育项目有乒乓球、跳绳、拔河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527201 | 443000 | 0717 | 查看 郝家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坝村 |
上坝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420527201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27。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王家桥村、下坝村、董家冲村、龙口村、辛家坪村、望砫村、青蒿峪村、大水田村、陈家岭村、草池坪村、稠木树村、朝东观村、赦仓坪村、马营村、龙潭湾村、良斗河村、联营村、野桑坪村、郝家湾村、姜家坡村、严坪村、李家坡村、牛田村、石垭村相邻。 |
王家桥村 |
(一)概况 王家桥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北部。村委会驻地红庙,距县城73公里,因王氏在此修建一座木桥而得名。东接青蒿峪村,南接龙口村,西接严坪村和陈家岭村,北接大水田村。 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王家桥大队,1965年称王家大队,1979年(1983年)改称王家桥村。2001年2月,王家桥村与乔家坡村(原名古坪,1981年3月以姓氏和地名更名为乔家坡大队,后更名为乔家坡村)合并为王家桥村。辖8个村民小组,717户,1973人。 全村国土面积6.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9公顷,园地面积287.09公顷,林地面积271.72公顷。森林覆盖率43%。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黑眉锦蛇、喜鹊等。 2011年,被省科协表彰为科技助力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2012年两次被0宜昌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村支部书记向富柱被市政府表彰为扶贫攻坚先进个人;2010年村妇联主任吴述秀曾荣获宜昌市文明家庭户光荣称号。 (二)基础设施 2007年11月,王家桥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依托现有公路,建王家桥、乔家坡两处集中居民点,实行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规划用地6.8公顷,人口规模为110户337人。 1976年4月,修建第一条公路(向家院子至胡家坝)。2007年6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向家院子至胡家坝)。现有村级公路27.03公里,其中水泥路21公里。过境县道平(平邑口)水(水田坝)公路5公里,境内有石拱桥一座。 全村建成堰塘1口,可蓄水1.5万立方米;干支渠3条,主要为青蒿峪村至王家桥村南北走向,总长16.5千米;农田灌溉面积310公顷,有效灌溉率80%。公共蓄水池23口,可蓄水5600立方米。2009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2.6千米。 1990年开通电话,2010年开通宽带,2003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100%。 2009年,王立权建第一口沼气池;2009年,姜廷枝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7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490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568.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4元。经济以种植柑橘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大豆、玉米等。 2010年,王家桥村被纳入秭归江北片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和秭归脐橙精品园核心试验示范区项目范畴,项目主要内容为柑橘品种改良38.33公顷,疏株间伐50公顷,挂黄板纸40公顷,挂扑食螨40公顷,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5盏,硬化公路1.5公里,新修柑橘果园灌溉、排洪沟1265米,新修果园生产路2500米,建设133.33公顷精品果园核心示范区,新建卫生室一栋,土地整治138.88公顷。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26人,入园幼儿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4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54人,参保率99%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4‰。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公共活动场所1个,500平方米。村里先后成立“新农村艺术社团”、大鼓队、腰鼓队及红白理事会。村“新农村艺术社团”,现有成员21人,以光大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为主,保留节目有舞龙、舞狮、九字鞭、湖北大鼓、腰鼓等,为活跃乡村文化市场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2010年年初村里成功举办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全是村民自编自演,并通过乡文化广播站进行播出。 |
下坝村 |
(一)概况 下坝村地处水田坝乡南大门。村委会驻地为下坝村一组,距县城63公里,因下坝村地处三个坝的下坝而得名。东连龙口村咤溪河水域,南接归州镇胡家坡村,西与董家冲村接壤,北临上坝村。 1954(1958年)年称同胜大队,1978年改称下坝村(1983年改称下坝村)。2001年2月,下坝村与且住山村(原名同上,相传洪武二年江西填湖广时,有一户人家来到这里暂且住下,故名)合并为下坝村,辖6个村民小组,10个村落450户,1410人。 全村国土面积8.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36公顷,园地面积133.71公顷,草地面积16.27公顷,城镇及工矿用地20.2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29公顷,林地563.71公顷,其他用地3.25公顷。森林覆盖率73%。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狗獾、家燕、喜鹊、乌梢蛇、黑眉锦蛇、大山雀、珠颈斑鸠等。 2007年王家院子滑坡局部变形,滑坡体面积36万平方米,体积1432万立方米。次年9月9日,因变形加剧,滑坡区4户14人实行异地搬迁。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下坝村由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规划采用点、线结合的形式,规划沿归水路、村委会为中心的居民中心点,以及村道公路沿线的集散点,规划建房30户,110人,规划占地面积5.45公顷。改造土房35间,修建污水处理池一口,铺设污水管道1500米,修建垃圾中转站1处。 1979年12月,修通第一条从下坝中桥至王家院子的公路,全长2.5公里。2009年6月,建设第一条水泥硬化公路,即桥头至胡开科门前。全村现有村级公路11.4公里,其中水泥路6.7公里。村内有下坝中桥小型桥梁一座,过境县道(归水路)6公里,乡道4公里。 全村有堰塘9口,可蓄水2.9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47公顷,有效灌溉率达40%;2010年12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现有公用管道6.8千米。 1995年开通电话,2010年开通宽带,1995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99%。 2001年,胡学堂建起第一口沼气池;2005年,一组村民姜学龙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5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4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355户。 (三)经济建设 2014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76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3元。全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蚕豌豆、红薯、玉米、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油菜籽、芝麻、茶叶等。 (四)社会事业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96人,参保率99%;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 传统文艺活动有花式九字鞭、薅草锣鼓。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位于村委会门前,占地120平方米。 |
董家冲村 |
(一)概况 董家冲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南部。村委会驻地许家沟,距县城74公里。东接上坝村,西接泄滩乡万家村,南边与下坝村接壤,北边毗邻李家坡村和牛田村。 董家冲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称前进大队,1981年3月以地片名董家冲更名为董家冲大队,1983年后改称董家冲村。辖4个村民小组,302户,968人。 全村国土面积7.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4公顷,园地面积86.96公顷,林地面积566.26公顷。森林覆盖率76%。古树名木有银杏等,其中一颗银杏树,树龄达1000年以上,2008年被湖北省挂牌为省一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有喜鹊、猪獾、乌梢蛇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月,董家冲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沿线为中心,设公家岭、黄洋树坪3处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10.1公顷,人口规模170户595人,实行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配套建设水、电、路。 2005年2月,修建第一条公路2.5公里。2009年6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0.3公里,其中水泥路2.4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3口,可蓄水1.4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60公顷,有效灌溉率20%。 1994年开通电话,2012年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95%。 2005年8月,村民许光安建第一口沼气池;2004年5月,村民董长安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5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85户。2006年建第一座公厕。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003.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20元。经济以柑橘种植和工商服务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蚕豌豆、红薯、玉米、大豆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22人,在园幼儿1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59人,参保率99%;计划生育率92.8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61‰。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雕塑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现有公共活动场所1个,面积100平方米。 |
龙口村 |
龙口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27201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27。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上坝村、王家桥村、下坝村、董家冲村、辛家坪村、望砫村、青蒿峪村、大水田村、陈家岭村、草池坪村、稠木树村、朝东观村、赦仓坪村、马营村、龙潭湾村、良斗河村、联营村、野桑坪村、郝家湾村、姜家坡村、严坪村、李家坡村、牛田村、石垭村相邻。 |
辛家坪村 |
(一)概况 辛家坪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南部。村委会驻地简家坡,距县城78公里,因在晚清时代有一辛姓人家考取功名当上大官,随即更名辛家坪。东接望砫村、西接龙口村、南接归州镇彭家坡村、北接青蒿峪村。 原名红星,1981年3月(1958年改称红星大队,红星农科所)1984(1983年)年3月,设立兴合乡后复称辛家坪村。辖4个村民小组,543户,1492人。 全村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7公顷,园地面积175.88公顷,林地面积255.11公顷。森林覆盖率52%。古树名木有柏树、马尾松、皂夹树等共5棵,其中2棵柏树树龄均达280余年。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等。 1995年6月9日,辛家坪村发生过特大冰雹灾害,农作物严重受损,家庭住宅损失严重。 1996-1997年,2011-2012年,辛家坪村2次被宜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文明单位。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辛家坪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杨家堡为中心居民点,依托归(归州)辛(辛家坪)公路建设一般居民点,规划用地面积10.24公顷,人口规模180户630人。 1979年12月,修建第一条村级公路—王家岭至辛家坪。2009年5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2公里,其中水泥路6公里。境内有乡道公路(水田坝集镇—辛家坪小学)5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6口,可蓄水8.2万立方米;干支渠2条,总长18.2千米;公共蓄水池3口,可蓄水450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70公顷,有效灌溉率75%。2006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7800米。 1999年12月开通电话,现有固定电话192部。2008年6月开通宽带,同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90%。 2002年,三组村民姜从华建第一口沼气池;2003年,二组村民向强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25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280户。2003年10月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561.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经济以柑橘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芝麻、花生等。 (四)社会事业 村内有教学点1处,在职教师2人,在校学生22人,在园幼儿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62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 传统文体活动有薅草锣鼓、花鼓戏、狮子舞、舞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500平方米。 |
望砫村 |
(一)概况 望砫村,位于水田坝乡东部。村委会地处望砫村四组,距县城100公里。望砫村东接辛家坪村,西接归州镇向家湾村,北接归州镇彭家坡村,南接归州镇北果园村。 望砫村原名复兴,后更名望砫大队、望砫村。思母冲原名合心,后更名思母冲大队、思母冲村,相传,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此地避难,很思念他的母亲,故名。2001年2月,望砫村与思母冲村合并为望砫村。辖8个村民小组,525户,1658人。 全村国土面积6.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33公顷,园地面积158.29公顷,林地面积345.57公顷。森林覆盖率55%。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0月,望砫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望砫村村委会学堂湾沿线为中心,设松林堡、谭家岭居民点,其中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望砫村四组学堂湾处),2个一般居民点(松林堡和谭家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公顷,人口规模116户540人。中心居民点规划用地4.3万平方米,松林堡居民点规划用地3.6万平方米,谭家岭居民点规划用地2.1万平方米。 1988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即松林堡至严家沟公路。2008年9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7公里,其中水泥路3公里。 全村建成官井口、大坝河水库,总库容15万立方米;堰塘11口,可蓄水7.9万立方米;公共蓄水池4口,可蓄水450立方米。2010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5.6千米。 1994年开通电话,2012年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95%。 1998年,严耘建第一口沼气池;2007年,向拥军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97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50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357.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经济以柑橘种植、劳务输出、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蚕豌豆、红薯、玉米、大豆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19名,在园幼儿1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25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94.12%,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1‰。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130平方米。 |
青蒿峪村 |
(一)概况 青蒿峪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南部。村委会驻青蒿峪村三组,距县城76公里。因村内建有青蒿峪水库而得名,东南与望砫、辛家坪村相连,西与龙口、王家桥村接壤,西北与大水田、草池坪村和归州镇白果园村毗邻。 上世纪60年代称裕兴大队,1982年改称青蒿峪村。2001年2月,由辛家湾村(原名辛家,后更名为辛家湾大队、辛家湾村)、房家沟村(原名中心,后改名房家沟大队、房家沟村)、青蒿峪村合并为现青蒿峪村。辖8个村民小组,490户,1440人。 全村国土面积1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2公顷,草地面积0.33公顷,园地面积90.24公顷,林地面积827.3公顷。森林覆盖率68%。古树名木有皂角树,树龄超过200年。野生动物有香獐、珠颈斑鸠、红腹锦鸡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1月,青蒿峪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在村公路沿线建设中心居民点1个,规划占地4.6公顷,人口规模20户85人;建设桓家坡、青蒿峪、聂家湾3个一般居民点,规划占地10.1公顷,人口规模100户335人。 1987年12月,修建第一条公路--凉(凉风垭)宋(宋家沟)路。2009年9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30公里,其中水泥路10.1公里,乡道凉(凉风垭)宋(宋家沟)路过境12公里。 上世纪60年代大兴农田设施建设时期,组织全水田坝区10个公社1万多劳力,历时3年建成小二型水库—青蒿峪水库,总库容287万立方米,系本县同期最大水库,灌区覆盖周边20多个村近3000公顷耕地,至今仍是片区丰产增收的可靠保障。全村建有堰塘15口,可蓄水23.7万立方米;干支渠3条,分别为红兴、田家湾、桓家坡渠道,总长38.46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12公顷,有效灌溉率达55%。公共蓄水池1口,可蓄水200立方米。2009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6.6千米。 1999年开通电话,2010年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99%。 2009年,杜寿运建第一口沼气池;2010年,邹仲蔡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45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85户。2012建第一座公厕。 |
大水田村 |
(一)概况 大水田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北部。村委会驻地三组,距县城80公里。传说村内有一块水田其大无比,恰有耕牛在犁田过程中产下小牛,待搀送至田边已是月余,从此人们口耳相传,这里也因此得名大水田。大水田村东接草池坪村,西至陈家岭村,南与王家桥村相连,北同朝东观村毗邻。 原名庆丰大队,1981年3月(1983年)更名为大水田村。辖5个村民小组,425户,1156人。 全村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42公顷,水域面积7.58公顷,林地面积261.37公顷。森林覆盖率57%。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大水田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规划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占地7公顷,可容纳120户420人。 2007年12月,修建通往胡家院子的第一条公路。1989年2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8.5公里,其中水泥路3.8公里。县道平水公路过境9公里。 全村有堰塘9口,可蓄水5万立方米;干支渠2条,分别为东干渠、西干渠,总长15.2千米;农田灌溉面积68公顷,有效灌溉率60%。公共蓄水池7口,可蓄水0.048万立方米。2012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2.4千米。 1984年开通电话,2009年开通宽带,电视覆盖率90%。 2007年,王建华建第一口沼气池;2004年,余志焕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8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现318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8元。经济以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蚕豌豆、红薯、玉米、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茶叶、柑橘。 (四)社会事业 2011年9月,村内小学合并至水田坝乡中心小学。全村现有在校学生19名,在园幼儿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52人,参保率94%;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0‰。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500平方米。 |
陈家岭村 |
(一)概况 陈家岭村,位于水田坝乡北部。村委会驻地郭家湾,距县城80公里,因村内曾出过一位姓陈的举人而得名。周边与王家桥村、大水田村、赦仓坪村、马营村、严坪村接壤。 原名陈家,1962年称陈家岭大队,2000年改称陈家岭村,2001年2月,陈家岭村、落黄坪(原名大坪,相传,洪武二年,江西填湖广时,有一位姓黄的人在此落户,故名落黄坪)村合并为陈家岭村。辖6个村民小组,345户,970人。 全村国土面积5.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3.58公顷,园地面积38.68公顷,林地面积390.15公顷。森林覆盖率65%。野生动物有喜鹊、猪獾、乌梢蛇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2月,陈家岭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沿线为中心,设村庄中心点、黄家团、落黄坪3处居民点。中心居民点规划用地2.4万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村庄人口规模为20户,80人;黄家团居民点规划用地6.2万平方米,人口规模为45户,180人;落黄坪居民点总用地规划2.8万平方米,人口规模为20户,75人。 2006年7月,修建第一条公路。2008年9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30公里,其中水泥路6.5公里。县道平(平邑口)水(水田坝)公路过境3.2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10口,可蓄水13.5万立方米;干支渠1条,为后山岩水库灌水渠总长7.6千米;农田灌溉面积86公顷,有效灌溉率35%。公共蓄水池3口,可蓄水150立方米。2009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6.9千米。 1999年开通电话,2012年开通宽带,2009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85%。 2012年,向云龙建第一口沼气池;2010年,王小祖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98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70户。2009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47.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经济以打工和商贸服务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23名,入园幼儿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90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210平方米。 (五)文化遗迹 落凰坪。相传很久以前,该处居住着胡氏与喻氏两家,分居两条岭,胡氏居住和耕作于现在的胡家院子,耕种土地约200亩;喻氏居住在现在的喻家院子,耕种土地约10公顷。一日,有一对凤凰飞落于胡家院子门前的水田里,胡氏看见后将其带回家饲养。胡氏当时约50岁,在饲养了10年后胡氏病逝,在过世的当天中午,那对凤凰不翼而飞且不知去向。事后,胡氏的后代到处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为了纪念这对凤凰就将当年发现它们的地方取名为落凰坪。 |
草池坪村 |
草池坪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27201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27。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上坝村、王家桥村、下坝村、董家冲村、龙口村、辛家坪村、望砫村、青蒿峪村、大水田村、陈家岭村、稠木树村、朝东观村、赦仓坪村、马营村、龙潭湾村、良斗河村、联营村、野桑坪村、郝家湾村、姜家坡村、严坪村、李家坡村、牛田村、石垭村相邻。 |
稠木树村 |
(一)概况 稠木树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北部。村委会驻地原稠木树小学,距县城90公里,据传因明清时期,稠木树村-生长了一棵高大稠木树而得名。稠木树村东部、北部和西北与兴山县峡口镇接壤,西南、东南分别与水田坝乡赦仓坪村、朝东观村交界。 原名先锋,1981年3月(1958年改称先锋大队),(1983年)更名为稠木树村。2001年2月村级行政体制变革,由梁咀村(原名春丰,因有两条山梁形似凤凰,两凤凰之咀相对,故名)和稠木树村合并而成。辖7个社区,16个自然小组,515户,1654人。 全村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73公顷,园地面积73.81公顷,林地371.07公顷。森林覆盖率60%。古树名木有黄连木、柏木、皂荚树等共9棵,其中生长于别家坡的柏木树龄达500年。野生动物有喜鹊、猪獾、乌梢蛇等。1993年7月曾发生重大洪灾,洪水冲毁村小学土木教学楼1栋,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2月,稠木树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稠木树村委会为中心建设3个居民点,即以平水公路为轴线,依托宜巴高速公路,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125户430人的村庄,规划用地14.17公顷;以稠(稠木树)别(别家坡)公路为依托,在公路两侧20米范围内建设78户320人的聚居点,规划用地9公顷;以大石堡、-为中心,依托新修的村级道路建110户350人的聚居点,规划用地18公顷。 1980年3月,修建第一条公路至纸坊河。2007年6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7公里,其中水泥路3公里。村内有稠木树、纸坊河等3座桥梁,其中大桥2座。过境国道G42沪蓉高速(宜巴)公路2.8公里,县道平(平邑口)水(水田坝)路2.8公里。 全村建成别家院子、别家湾2座水库,总库容5.5万立方米;堰塘28口,可蓄水14.5万立方米;干支渠20条,总长22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20公顷,有效灌溉率45%。公共蓄水池56口,可蓄水1544立方米。1982年12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500米。 1998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2月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99%。2008年3月,六社区村民温学志建第一口沼气池;2009年5月,六社区村民温云波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0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50户。2002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 2009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984.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经济以农业及工商服务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脐橙、蜜橘、水稻、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原有完全小学1所,在职教师12人,在校学生19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8月因“镇村一体化”的实施,将其教学点并入乡初级中学。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55人,参保率97%;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 传统文艺活动有稠木树花鼓戏,系传统戏剧,属中华戏曲名录入选剧种,2008年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有拔河、跳绳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占地400平方米。 |
朝东观村 |
(一)概况 朝东观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北部。村委会驻地娇子岭,距县城80公里,因该地过去有一道观,观门朝东,故名朝东观。东与草池坪村接壤,南与大水田村相接,西与陈家岭村、赦仓坪村、稠木树村相连,北与兴山县峡口镇平邑口村交界。 1962年称开丰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朝东观大队,1986年改(1983年)称为朝东观村。石寨垭原名联丰,后改称为石寨垭大队、石寨垭村,相传在白莲教时,用石头在垭上修了一个寨子,故名石寨垭。2001年2月,朝东观村与石寨垭村合并为朝东观村。辖5个村民小组,307户,1012人。 全村国土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3.66公顷,园地面积28.65公顷,林地面积315.83公顷。森林覆盖率61%。古树名木有马尾松,树龄达300年。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狗獾、猪獾等。 (二)基础设施 2012年5月,朝东观村纳入“1119”帮扶工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资500万元,建设金银花基地33.33公顷,优质柑橘园60公顷,培育核桃园46.67公顷。新修及硬化石胡湾至郝家坎公路4公里,4个组85户295人收益;硬化凉风垭至兴山大田槽公路2.5公里,途经4个组,201户750人受益;兴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208户1034人饮水问题。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实施贫困农户整体搬迁,修建村委会中心居民点。 2010年11月,朝东观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建设一个中心居民点,2个一般居民点,总建设用地面积34.9公顷,到2020年户数达到200户,710人。居民点沿公路布置,全长1500米,道路宽5米,建筑后退道路3米布置,建设房屋地点按道路两边各15米控制。 1976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凉风垭至稠木树纸坊河公路。2011年6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9.7公里,其中水泥路5.8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11口,可蓄水7.1万立方米;干支渠1条,为草池坪水库东干渠,总长5.8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10公顷,有效灌溉率65%。公共蓄水池5口,可蓄水0.06万立方米。2012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8.6千米。 2009年开通电话,2013年2月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95%。 2000年,-军建第一口沼气池;2008年6月,董大平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79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50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4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8元。经济以柑橘、金银花、油菜籽、茶叶、芝麻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红薯、玉米、大豆等。 (四)社会事业 2011年8月因“镇村一体化”的实施,将其教学点并入乡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27名,在园幼儿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98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01‰。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220平方米。 |
赦仓坪村 |
(一)概况 赦仓坪村,位于水田坝乡东北部。村委会驻地赦仓坪村五组,距县城95公里。相传清朝末年时,此地修建了一个粮仓,把公田的稞粮储在这里,以防灾救困,故名。北接稠木树村,西临陈家岭村,东、南与朝东观村接壤。 原名永丰,1958年称永丰大队,1987(1983年)年改称赦仓坪村。2001年2月,赦仓坪村、王家山村(原名前锋,1981年3月以王家山村名更名为王家山大队,后更名为王家山村)、大阴湾村(原属永丰大队,1975年划为公社林场,1981年3月又以大阴湾村名命名为大阴湾林场,后更名为大阴湾村)合并为赦仓坪村。辖6个村民小组,400户,1248人。 全村国土面积9.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7公顷,园地面积24.46公顷,林地面积759.1公顷。森林覆盖率48%。古树名木有铁坚油杉,树龄达1000年。野生动物有猪獾、狗獾等。 2011年,被宜昌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表彰为先进单位,2006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市“十五”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1月,赦仓坪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依托现有村级公路,紧临宜巴高速公路,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1个一般居民点,规划居民用地面积14.8公顷,人口规模128户430人。 1999年,修建第一条公路(凉风垭至古叉树)。2009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8.5公里,其中水泥路12.5公里。县道平(兴山县平邑口)水(水田坝)路过境0.8公里。2009年5月开工修建的宜巴高速公路主线途径赦仓坪村一组石门垭山麓,明线仅100余米,其余为隧道,石门垭隧道总长7495米,为宜巴高速公路全线最长隧道。 全村建成堰塘9口,可蓄水24.4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10公顷,有效灌溉率55%。 1998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2月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其覆盖率90%。 2009年,谭邦佳建第一口沼气池;2006,王海军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5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100户。2008年建成第一座公厕。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277.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4元。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红薯、玉米、大豆等,主要产品有柑橘、茶叶等。 (四)社会事业 2011年8月因“镇村一体化”的实施,将其教学点并入乡初级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3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10人,参保率97%;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87‰。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170平方米。 (五)名特产品 蜜橘,远近闻名,畅销各地,种植面积达到30公顷,年产温州蜜橘40万公斤。(补充资料)(其果形优美,颜色鲜艳,皮薄多汁,闻着香气扑鼻,吃着口味甘甜,糖分高,含渣少,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马营村 |
马营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2720121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27。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上坝村、王家桥村、下坝村、董家冲村、龙口村、辛家坪村、望砫村、青蒿峪村、大水田村、陈家岭村、草池坪村、稠木树村、朝东观村、赦仓坪村、龙潭湾村、良斗河村、联营村、野桑坪村、郝家湾村、姜家坡村、严坪村、李家坡村、牛田村、石垭村相邻。 |
龙潭湾村 |
(一)概况 龙潭湾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正龙潭湾,距县城约110公里,因村内小溪中有大、小龙潭而得名。东与马营村毗邻,南与良斗河村接壤,西部、北部与兴山县高桥乡相连。 1961年称同云大队,1981年改称龙潭湾村。辖6个村民小组,175户,518人。 全村国土面积8.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5公顷,园地面积46.31公顷,林地面积752.97公顷。森林覆盖率85%。古树名木有皂角树、樟树、稠树等,其中1棵皂荚树,树龄达300年。野生动物有果子狸、锦鸡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龙潭湾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沿线为中心,设刘家坪、辛家坪2个居民点,用地面积4.4万平方米,人口规模为140户412人。 1994年,建成第一条公路。2004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4公里,其中水泥路8.5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3口,可蓄水3800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0公顷,有效灌溉率15%。公共蓄水池7口,可蓄水500立方米。2002年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千米。 2006年,李盛武建第一口沼气池;2010年,李兴红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4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7户。2011年建第一座公厕。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4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9元。经济以劳务输出、种植业为主,外出务工108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油菜、芝麻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12人,在园幼儿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08人,参保率达98%;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9‰。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山歌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120平方米。 |
良斗河村 |
(一)概况 良斗河村,位于长江上游吒溪河支流良斗河流域源头。村委会驻地良斗河,距县城101公里,因凉台而得名。东与郝家湾村交界,西与兴山县太阳村接壤,南与联营村相连,北与龙潭湾村相邻。 1981前称茂云大队,1981年3月以凉台河(河名)更名为凉台河大队,1986年(1983年)改称凉台河村。2001年2月,由茶园村(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茶园大队,后更名为茶园村)与凉台河村合并为良斗河村。辖4个村民小组,263户,828人。 全村国土面积15.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93公顷,园地面积6.05公顷,林地面积1378.73公顷。森林覆盖率89.7%。矿产资源有铜矿,储量18千吨。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2月,良斗河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建良斗河中心居民点,用地面积13.5公顷,可容纳100户350人;瓦屋场居民点,用地面积15公顷,可容纳100户350人;老坟园居民点,规划用地面积5.4公顷,可容纳40户145人。 1997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3公里。现有村级公路14公里。1999年7月良斗河大桥建成通车。宜(昌)巴(东)高速公路从外张家湾穿过,段线全长1公里,遂道0.4公里,包含张家湾大桥、张家湾高架桥、张家湾隧道和良斗河特大桥,其中良斗河特大桥为跨界大桥,西端紧连兴山县高桥乡太阳村。 全村建有堰塘3口,可蓄水2.5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50公顷,有效灌溉率30%。 1992年开通移动电话。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60%。 1999年,宋文宝建第一口沼气池;2007年,陈菊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02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87户。2010年建第一座公厕。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7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0元。经济以生猪、茶叶、核桃、板栗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著类、玉米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23人,参保率99%;计划生育率9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 传统文艺活动有唢呐、二胡等,传统体育项目有乒乓球、跳绳、拔河等。 |
联营村 |
(一)概况 联营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联营村四组,距县城90公里。因此地地处前马营和后马营两个大队之间,故为联营。周边与马营村、龙潭湾村、良斗河村、姜家坡村、严坪村接壤。 1955年(1958年)称联营大队,1980年(1983年)改称联营村,2001年2月联营村与咸池沟村(原名兴云,因联营村境内一沟边有一水池,池中的水带咸味,故以此得名)合并为联营村。辖9个村民小组,365户982人。 全村国土面积11.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75公顷,园地面积6.05公顷,林地面积969.35公顷。森林覆盖率85%。野生动物有喜鹊、猪獾、豪猪、红腹锦鸡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1月,联营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一个中心居民点,规划用地7.6公顷,人口规模40户120人;依托现有公路,在三斗坪和张湾建2个一般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1公顷,人口规模42户150人。 1971年,修建第一条公路水马公路(水田坝集镇至马营)。2007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8.1公里,其中水泥路2公里。宜(昌)巴(东)高速公路从联营村咸池沟通过,地面全长0.2公里,遂道3.7公里,建有咸池沟大桥。乡道水田坝集镇至马营过境4.7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4口,可蓄水1.2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90公顷,有效灌溉率30%。 2000年开通电话,2009年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99%。 1999年,向坤昌建第一口沼气池;2002年,向科昌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07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6户。2007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73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7元。经济以核桃种植和工商服务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 (四)社会事业 村内有教学点1个,在职教师2人,在校学生2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53人,参保率97%;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02‰。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山歌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舞龙舟、打九字鞭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180平方米。 |
野桑坪村 |
(一)概况 野桑坪村,位于水田坝乡中部。村委会驻地杨林树,距县城75公里,因村里有棵硕大野桑树而得名。野桑坪村东接严坪村,西接牛田村、郝家湾村,南接上坝村、李家坡村,北接姜家坡村。 野桑坪村于1958年称五星大队,1983年(1983)更名为野桑坪村。辖4个村民小组,510户,1532人。 全村国土面积3.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3公顷,园地面积199.86公顷,林地面积142.44公顷。森林覆盖率37%。古树名木有黄连木、马尾松、柏木、皂荚树等共5棵,其中2棵马尾松和柏木树树龄达307年。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黑眉锦蛇、喜鹊、家雀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2月,野桑坪村由秭归县丹阳规划设计事务所进行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中心居民点,用地13公顷,人口规模150户600人;在烟袋沟、李家院子依托村级公路建两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9公顷、8.8公顷,人口规模均为100户400人。 1990年,修建第一条公路,即水(田坝)野(桑坪)公路。2008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1.5公里,其中水泥路8.9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78口,可蓄水53.7万立方米;干支渠3条,分别为杜家湾至野桑坪、牛田大沟至野桑坪、万家岭至野桑坪,总长9.7千米;农田灌溉面积260公顷,有效灌溉率45%。公共蓄水池6口,可蓄水830立方米。2009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7.6千米。 1999年开通电话,2005年开通宽带,2003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100%。 1990年1月,在一组建成良斗河三级电站,总装机容量0.232万千瓦,年发电量0.116亿千瓦。2008年,村民周宗宝建第一口沼气池;2006年,李全新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3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230户。2009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座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065.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5元。经济以种植柑橘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40名,在园幼儿2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11人,参保率98.6%;计划生育率9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39‰。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一个,300平方米。 |
郝家湾村 |
(一)概况 郝家湾村,位于三溪河畔。村委会驻地观天湾,距县城82公里,因居住着郝氏大家族而得名。东与姜家坡村接壤、西与石垭村相连,南与野桑坪、牛田村相邻,北与良斗河村交界。 原名郝家,1958年称郝家大队,1983年(1983)改称郝家湾村。2001年2月,郝家湾村与柏杨坪村(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柏杨大队,后更名为柏杨坪村,因此地柏杨树较多,故名)合并为郝家湾村。辖5个村民小组,398户,1166人。 全村国土面积10.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37公顷,园地面积109.39公顷,林地面积831.45公顷。森林覆盖率76.2%。古树名木有皂荚树等。野生动物有喜鹊、猪獾、乌梢蛇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2月,郝家湾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在三组关天湾规划建设中心居民点,用地面积4.8公顷,可容纳30户100人;老学校建居民点,占地6.8公顷,容纳100户380人;一组王家湾建居民点,占地5.4公顷,可容纳80户310人。 1997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牛(田)郝(家湾)公路。现有村级公路3条13公里,其中水泥路?公里。(其中水泥路5公里)村内有三溪河通村大桥,全长130米。 全村现有堰塘10口,可蓄水17.2万立方米;干支渠金家湾水渠1条,总长2千米;可供农田灌溉面积100公顷,有效灌溉率35%。 2009年开通电话,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87%。 1979年兴建王家湾水电站,装机320千瓦,2008年改造扩容到装机800千瓦,年发电300万千瓦。1991年建成良斗河水电站,装机2000千瓦,年发电量700万千瓦。1999年,一组村民郝光明建第一口沼气池;2006年,一组村民郑家军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45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82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1元。经济以柑橘、茶叶、核桃和生猪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著类、玉米、柑桔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15人,在园幼儿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同,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43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传统文艺活动有唢呐、二胡等,传统体育项目有乒乓球、跳绳、拔河等。 |
姜家坡村 |
(一)概况 姜家坡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三溪河,距县城73公里,因本地姓姜的人最多而得名。东与严坪村接壤,西与郝家湾村交界,南接野桑坪村,北与联营村相连。 姜家坡村原名姜家,1940年(1958年)称姜家大队,1983年改名为姜家坡村,2001年2月姜家坡村与桓家湾村(原名桓家,1983年桓家湾大队更名为桓家湾村)合并为姜家坡村。辖6个村民小组,442户,1364人。 全村国土面积10.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48公顷,园地面积173.18公顷,林地面积732.47公顷。森林覆盖率69%。古树名木有皂角树。野生动物有喜鹊、红腹锦鸡等。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1月,姜家坡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中心居民点,中心居民点面临三溪河,与位于其东北方向的严坪村相连。规划起点三溪河纸厂,止点孔岭,途径王家湾电站、河鑫电站至姜家坡村七组。规划面积6.01公顷,100户380人。 1986年3月,修建第一条公路三(三溪河)木(兴山县木城村)路。2006年5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6公里,其中水泥路8公里。建有喷水洞、三溪河桥等桥梁,境内有乡道水(水田坝)马(马营)路7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15口,可蓄水14.1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16公顷,有效灌溉率35%。 1999年开通电话,2005年开通宽带,2008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80%。 2005年1月建河鑫水电站,位于良台河流域咸池沟支流,电站总装机容量0.05万千瓦,由2台250千瓦的机组组成,多年平均发电量0.0175亿千瓦,电站机组经1回10千伏马营线接入35千伏水田坝变电站与电网相连。1999年,姜朝乾建第一口沼气池;2005年,桓发乾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2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86户。2003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2003年建第一块公共绿地,20平方米。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452.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元。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蚕豌豆、红薯、玉米、大豆等,主要经济产品有油菜籽、芝麻、茶叶、柑橘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29名,入园幼儿1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01人,参保率96%;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打腰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舞龙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230平方米。 |
严坪村 |
(一)概况 严坪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严坪村三组,距县城78公里,因严姓人家较多而得名。东接陈家岭、王家桥村,西临马营、赦仓坪村,南接野桑坪村、上坝村,北与姜家坡村接壤。 上个世纪50年代称严坪大队,1982年(1983年)改称严坪村。2001年2月,严坪村、吴家坡村(原名吴家,1981年3月以吴家坡村名更名为吴家坡大队,后更名为吴家坡村)、后山林场(1975年建场)合并为严坪村。辖8个村民小组,431户,1378人。 全村国土面积10.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1公顷,园地面积75.25公顷,林地面积756.37公顷。森林覆盖率73%。野生动物有猪獾、豪猪等。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1月,严坪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依托现有公路,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1个一般居民点,用地面积7.79公顷,人口规模180户630人。 1992年,修建第一条公路(母本园至严坪茶场)。2007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2公里,其中水泥路19公里。 1981年12月建成后山水库,总库容11.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3.33公顷亩;堰塘12口,可蓄水9.9万立方米;干支渠2条(后山水库至严坪),总长18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60公顷,有效灌溉率70%;公共蓄水池4口,可蓄水0.025万立方米。2009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现有公用管道7千米。 2003年开通电话,同年开通宽带并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80%。 2007年,郑敏之建第一口沼气池;2008年,吴述清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沼气池发展到15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70户。2003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3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9元。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红薯、玉米、大豆等,主要产品有芝麻、茶叶、柑橘等。村内企业有严坪茶厂。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21名,在园幼儿1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36人,参保率97%;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37‰。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等,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600平方米。 |
李家坡村 |
(一)概况 李家坡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南部。村委会驻地郭家寨,距县城77公里,李家坡村东临上坝村项家岩,南与董家冲村相接,西与牛田村周家湾接壤,北与野桑坪村阳坡毗邻。 1982年前称为正义大队,2001年2月李家坡村、郭家寨村与石庙村(原联义大队,李家坡村古时有一座用石头筑的庙宇,故名)合并为李家坡村。辖7个村民小组,657户,1917人。 全村国土面积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05公顷,园地面积231.64公顷,林地面积234.6公顷。森林覆盖率37%。野生动物有狗獾、喜鹊等。 (二)基础设施 2008年11月,李家坡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为中心,依托水(水田坝)石(石垭)公路和李(李家坡)牛(牛田)公路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2个一般居民点,用地面积10.31公顷,人口规模155户555人。 1971年,修建第一条公路水正公路(水田坝乡集镇至正存)。2007年4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1.7公里,其中水泥路11.5公里。乡道水石公路(水田坝乡集镇至石垭村)过境。 全村建成堰塘15口,可蓄水12.1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60公顷,有效灌溉率45%。公共蓄水池8口,可蓄水500立方米。 1999年开通电话,2008年开通宽带,2000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70%。 2004年李家坡村二组建田家河水电站,2006年12月建成投产,装机0.048万千瓦,年发电0.0144亿千瓦。2003年,李群建第一口沼气池;2002年2月,寇有谊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8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200户。1986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2座。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18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经济以柑橘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水稻、蚕豌豆、红薯、玉米、大豆、油菜籽、芝麻、等。企业有红旗茶场。 李家坡村积极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李家坡村利用三峡茶叶公司落户李家坡村的优势,将原郭家寨4.93公顷茶园通过土地流转后进行经营,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2012年李家坡村又流转土地6.67公顷,建立核桃园,预计可挂果。 (四)社会事业 村内现有教学点1处,在职教师2人,在校学生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2008年,李家坡村在秭归一中就读的高三女生董俊玲以高考617分的成绩,成为恢复高考后秭归县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59人,参保率97%;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42‰。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传统体育项目有舞狮、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500平方米。 (五)重大事件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91年4月22日,国务委员、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带领国务院三峡工程库区考察团一行20人,考察李家坡村移民开发柑橘园试点。 1991年10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率政协全国委员会三峡工程视察团一行85人,视察水田坝乡李家坡村开发性移民试点,实地察看为安置移民而开发的脐橙果园。 1991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峡工程考察团一行83人,到李家坡村柑橘园考察。 1992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到李家坡村考察“开发性移民”试点情况。 1994年11月1日,0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考察李家坡村移民开发建设、移民安置、移民生活、收入等情况。 李家坡移民后靠安置基地(试点)。1984年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三峡工程移民后靠(安置),不一定搞粮食,可以搞柑橘,搞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首次提出用发展生产的方法妥善安置库区移民。1986年,水田坝乡以李家坡村为重点,按照“自愿联合,开发荒坡,土地分成,权属分明;定产承包,经营分利,多样形式,移民安置”的原则,投入经费2.47万元,次年改柑橘梯田3.17公顷,1989年建成脐橙园,至1991年底,该园总面积达4.20公顷,移民投资5.18万元,呈现出石砌梯田一磨磨,橙苗层层绿山坡,静待移民来富窝的喜人局面,为后期库区移民后靠、生产资料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得到了来此基地视察的中央领导的一致肯定。 |
牛田村 |
(一)概况 牛田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南部。村委会驻地大院子,距县城80公里,因村东南山麓一处水田形似一头水牛横卧河边,故人称牛田。村东北与郝家湾、野桑坪村毗连,西与石垭村相邻,东南与李家坡村接壤。 2001年2月,牛田村与庙岭村(1982年前为正丰大队,后更名为庙岭大队、庙岭村,因村所处之山岭上,曾建有一座庙,故名)合并为牛田村,辖5个村民小组,386户,1254人。 全村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15公顷,园地面积114.27公顷,林地面积218.49公顷。森林覆盖率65%。古树名木有女贞、马尾松。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黑眉锦蛇、喜鹊、家雀等。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1月,牛田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以牛田村委会沿线为中心,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人口规模为50户180人;下牛田居民点规划人口规模为30户120人;李家屋场居民点规划人口规模为25户98人。3个居民点以现有道路为依托,基本建设在道路两侧,距离公路红线3米。 1979年11月,修建第一条公路三里溪沟至凤凰岭公路。2009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8公里,其中水泥路12公里,境内有乡道水石路、牛郝路。 全村建成堰塘28口,可蓄水18.3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10公顷,有效灌溉率40%。公共蓄水池11口,可蓄水0.085万立方米。1985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1千米。 1993年5月开通电话,2008年开通宽带,2000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80%。 1997年,寇斌建第一口沼气池;2006年,周红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108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186户。1983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3座。1977年在凤凰岭建成第一块公共绿地,110平方米。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333.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经济以打工、养殖、商贸服务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主 要经济作物有反季节蔬菜、柑橘、核桃、板栗、茶叶等。 (四)社会事业 1998年9月,原牛田小学并入正存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2人,在园幼儿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41人,参保率99%;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8‰。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花鼓戏、狮子舞、舞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400平方米。 |
石垭村 |
(一)概况 石垭村,位于水田坝乡西南边陲。村委会驻地仓湾,距县城83公里,因解放战争时贺龙率部(贺龙部队的一部人马)曾在石子垭扎营而得名。东接牛田村田家河,西与泄滩乡柴家湾村马场交界,南接牛田村界石岭,北临郝家湾村思故垭。 1958年称石垭大队,1984年称石垭村,2001年2月,石垭村、郝家岭村(1984年前称正兴大队,后更名为郝家岭大队,郝家岭村)、杜家湾村(1984年前称杜家大队,后更名为杜家湾大队,杜家湾村)合并为石垭村。辖7个村民小组,601户,1759人。 全村国土面积1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5公顷,园地面积30.87公顷,林地面积775.82公顷。森林覆盖率68%。古树名木有女贞树(俗称白蜡)和马尾松共2棵,其中女贞树树龄达300年。矿产资源有锰、石油等,储量不详。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猪獾、黑眉锦蛇、喜鹊、家雀。 (二)基础设施 2010年11月,石垭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为建设1个中心居民点,2个一般居民点,总建设用地面积17公顷,502户,1607人。即村庄中心集聚点,总用地5.6万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0.8万平方米,公共用地0.5万平方米;王家湾居民点,总用地4.4万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0.4万平方米,公共用地0.4万平方米;韩家堡居民点用地规划7.0万平方米,道路用地1.8万平方米,公共用地0.2万平方米。3个居民点均沿公路布置,全长1300米,道路宽5米,建筑后退道路3米,房屋占地按道路两边各15米宽控制。 1979年11月,修建第一条公路,即大垭河至王家湾公路。2011年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42公里,其中水泥路5公里,村内有乡道水(水田坝)石(石垭)路9公里。 全村建成堰塘8口,可蓄水6.7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10公顷,有效灌溉率40%。公共蓄水池9口,可蓄水0.086万立方米。2009年11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0.47千米。 2004年开通电话,2008年开通宽带,电视为无线信号接入,覆盖率80%。 1997年,王启宝建第一口沼气池;2006年,胡学清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年底发展到260口,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334户。1983年建第一座公厕,现有公厕6座。1977年在石垭王家湾建第一块公共绿地,现有3处,110平方米。 2003年,石垭村为水田坝乡第一个启动整村推进扶贫村,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实施村茶厂茶园改造,修建3.5公里公路,使村内公路环形相通。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176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3元。经济以生猪、家禽养殖、反季节蔬菜、油料作物、柑橘、核桃、板栗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村内有正存茶厂1家企业。 (四)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在校学生31人,在园幼儿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村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3名。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24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8‰。 传统文艺活动有薅草锣鼓、花鼓戏、狮子舞、耍龙舟等。公共活动场所1个,400平方米。 (五)文化遗迹 王家湾墓群、韩家堡墓群。 (六)风景名胜 挖断山,位于石子垭向南600米长岭处,相传在很早以前,当朝天子眼睛突然失明并伴有剧烈疼痛,用药无效。一巫师看过天子瞳孔后,称属有盐龙占方,天子遂调全国最好的风水师寻觅,风水师沿江而上,至泄滩盐井岩顺该山脉直至老鹰包向前500米盐龙咽喉处,调集州府官兵开挖断脉,官兵在距挖断山400米处扎营(后该地取名营盘),1000多人的队伍挖了48天,都是每挖7天后第8天就又恢复原样,就在48天的当晚,一挖山者回工地找丢失的草鞋,听地盘龙神说:不怕你千军万马挖,只怕你铜针(桐木)铁针(桃木)扎,最怕黑母狗血祭。此人次日将其说与监军、风水师,其依计做法,49天的当晚亥时三刻,一声巨响,山脉闪断,形同刀切斧劈一般,山脉呈现出宽丈五,长数丈,深不见底的挖断山。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