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秭归县 >> 泄滩乡 >> 坊家山村

坊家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坊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坊家山村简介

  坊家山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泄滩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27202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27。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陈家湾村、万家村、徐家山村、棋盘岭村、黄家山村、核桃坪村、九条岭村、白家河村、柴家湾村、牛口村、陈家坡村、桂花坪村相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27202205 443000 0717 查看 坊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坊家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坊家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陈家湾村

  泄滩乡陈家湾村,位于长江北岸,与归州镇接壤。村委会驻地陈家湾村六组,距县城76公里,全村姓氏为“陈”的占多数,居民沿长江支流两岸分布,沿着山的走势而多湾,因此得名陈家湾村。东接归州镇望江村,南临长江,西与坊家山村毗邻,北与万家村接壤。   1950年称陈家大队,1976年改称陈家湾村,1981年3月更名为陈家湾大队,以上陈家湾村名得名,后更名为陈家湾村。2001年3月,陈家湾村与老坟园村(原名庆丰,1981年3月以老坟园村名更名为老坟园大队,后更名为老坟园村。此地原是一片老坟园,故名)合并为陈家湾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892户,总人口1922人。   全村国土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1.9亩,林地452.1公顷。森林覆盖率37.4%。   重大事件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陈家湾村因为分布在长江支流泄滩小河边,大量土地被淹没,种植的粮食和柑橘,受到巨大损失。   2002年因长时间雨水天气,多处出现山体滑坡,6户家庭住房发生移位倒塌,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房屋有问题的家庭重建美好家园,并全力支持滑坡整治工程。2008年冬,全国范围出现大雪天气,原本暖冬的陈家湾村也未能辛免,使100多万斤柑橘产量及质量遭受损失,严重影响了柑农的收入。   1976年和1996年,陈家湾村先后经历葛洲坝、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两次大移民、大搬迁。村民积极响应,配合移民部门开展库区移民工作。共有762人迁出县外,1183人后靠安置。   著名人物   向祖盛,男,生于1928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1949年11参军,1951年在解放战争中失踪。   余发权,男,生于1932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1951年5月参军,1953年6月参加朝鲜战争时光荣牺牲。   王建飞,男,生于1978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毕业于三峡大学。曾任秭归县团委副书记、共青团宜昌市-部长委宜昌市科技局纪检组长,现任宜昌市西陵区委宣传部长。   余建华,男,生于1962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现任宜昌市坝区法院经济庭庭长。   向明翠,女,生于1964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曾任泄滩乡副乡长、水田坝乡副乡长,现任秭归县残联副理事长。   陈朴实,男,生于1976年3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毕业于宜昌市广播电视大学。曾任两河口镇党政办秘书、梅家河乡党委宣传委员,现任两河口镇党委副书记。   余爱华,男,生于1977年1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人,199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经贸专业。曾任归州镇政府党政办秘书、党委组织委员、党政办主任,现任归州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长。   王大林,男,生于1969年7月,家住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五组,有“峡江养蜂王”之称。该村民曾于2011年7月16日参加在在海拔1400米的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上举行的一场“穿蜂衣”PK赛,以26.8公斤蜂重的成绩轻松战胜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农民吕孔江,获得了本次大赛的冠军。现在,王大林已是首届秭归县养蜂协会会长,更是协会的法人代表。王大林不仅仅从此一举成名,他更是不忘乡恩,带领乡民专业养蜂,发家致富。在王大林的带动下,秭归养蜂户已达200余户,发展蜂群2万余群,每年可创收近千万元。   

万家村

  (一)概况   万家村,位于泄滩乡集镇的东北部。村委会驻地万家村三组胡家槽,距县城55公里,因早年姓万者居多而得名。东与归州镇彭家坡村、水田坝乡下坝村临界,南与陈家湾村接壤,西同棋盘岭村毗邻,北同水田坝乡董家冲、牛田、石垭三村接壤,全村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200米。   1958年公社化时定名为万家大队,1984年改称万家村,2001年3月,万家村与彭家村(1958年公社化时以彭家湾村名的前两字命名为彭家大队,后更名为彭家村)合并为现在的万家村。辖6个村民小组,401户,总人口973人。   全村国土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9.1亩,林地900公顷。森林覆盖率35%。古树名木有柏树、皂荚树等。珍稀动物有獐、锦鸡等。该村由于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立地条件差,小型自然灾害频发。   获得荣誉   2010年8月被宜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表彰为宜昌市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重要事件   1976年冬,雪灾致使一组丰产柑橘园20多亩全部冻死。   1984年7月因阴雨连绵导致瓦屋场6户、姜家湾9户农户房屋受损,全部搬迁。   1989年7月遭暴雨袭击,四组学堂坪山体滑坡,居住于该滑坡体下方的9户农户全部搬迁避让,建设新居。   著名人物   尤红梅,女,生于1975年12月,祖籍秭归县泄滩乡万家村人,现任秭归县妇联副主席。   彭红翠,女,生于1980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万家村人,在职博士生,现武汉大学分校任教。   古树名木   柏树,位于万家村四组学堂坪,树龄90年,树高21米,茎围154厘米,树径49厘米,东西冠6米,南北冠6米,枝高2米,挺拔茂盛,2012年7月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保管人尤庆祥。   柏树,位于万家村四组学堂坪,树龄80年,树高18米,茎围121厘米,树径38.5厘米,东西冠4米,南北冠3.5米,枝高4米,挺拔茂盛,2012年7月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保管人尤庆祥。   (二)基础设施   2009年6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20公里,硬化公路26.4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2处8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10000米;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居民点2个,集居安置居民30户150人,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低山柑橘、半山核桃、高山反季节蔬菜的产业规模。   1993年11月,修建了第一条公路大万公路。2010年5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2.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6.4公里。   已建成堰塘3口,可蓄水520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100公顷,有效灌溉率达69%。公共蓄水池3口,可蓄水200立方。2010年4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8千米。   1996年开通电话,2004年开通宽带。电视覆盖率达100%。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8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0元。经济以夏橙、核桃、蔬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大米、小麦、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万家村现有在校学生32人,在幼儿园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万家村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全作医疗957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    (五)地方特色。   1、生态资源。夏橙是万家村农民致富、经济增收的主导产业,于头年四月上旬开花,翌年四月下旬成熟,形成“花果同枝”的独特景观,为三峡库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夏橙生长期达400多天,果生返青两次,七月开始返青后酸度降、低糖分增加,味道更佳。销售期为5--8月。万家村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独特,为夏橙栽培提供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全村现有栽培面积850亩,产量50万公斤,以伏令夏橙、奥林达、密柰为主栽品种。该品种具有体形端正、橙黄光滑、肉脆化渣、酸甜适度、风味浓郁”的特殊品质。夏橙味甘性平,具有滋脾健胃、清肺化痰、润肤养颜、理气、抗癌、解酒等多种功能,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人体必须的营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居家夏季旅行、馈赠亲友的高级补品和礼品。   万家村还出产反季节蔬菜、优质土蜂糖等地方特产。   2、风土人情。万家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传统文艺活动有耍狮子、划彩船、九子鞭、玩蚌壳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  

徐家山村

  (一)概况   徐家山村,位于泄滩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徐家山村三组,距泄滩乡集镇22公里,距县城132公里。东与棋盘岭村接壤,南与坊家山村交界,西与桂花坪村相邻,北与黄家山村毗邻。   徐家山村原称合心大队,1976年改称徐家山村,1981年3月更名为徐家山大队,后又称徐家山村。 2001年3月,与柳池子村(原称永兴大队,后更名为柳池子大队、柳池子村。村内有一水池,池边长有柳树,故名)合并,命名为徐家山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568户,总人口1676人。   全村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1.7亩,林地1502公顷,森林覆盖率88%。   重大事件   1972年,在村书记余宗训的带领下,村民用人工挖筑修建羊儿湾水库10万方,解决了徐家山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使该村旱涝保收。   1994年,由民政局和移民局等单位扶持,修建了徐家山村小学,占地5.5亩,开设了学前班及小学7个教学班,后因生源减少,布局调整,改建为村委会。   著名人物   周立金,男,生于1931年2月,应征入伍于解放军某部,后编入志愿军93团二营五连,1952年11月15日在朝鲜五圣山战斗中,他和全班同志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敌人对我阵地进行炮轰,他不幸中弹牺牲,时任战士,后追认为烈士。   汪元良,男,生于1953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徐家山村人,曾任秭归县县长、书记,湖北省移民厅厅长,现任湖北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汪元柱,男,生于1949年3月,秭归县泄滩乡徐家山村人,曾任湖北省科协岩崩调查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副院长,现已退休。   汪元林,男,生于1964年1月,秭归县泄滩乡徐家山村人,曾任秭归县城管局局长,现任秭归县城管局党组书记。   汪元成,男,生于1968年12月,秭归县泄滩乡徐家山村人,曾任枝江市组织部副部长,现任宜昌市西陵区常务副区长。   宋正德,男,生于1959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徐家山村人,曾任秭归县-刑侦科副科长,现任秭归县-政工处副主任。   向培林,男,生于1976年5月,秭归县泄滩乡徐家山村人,现任宜都市文明办副主任。   (二)基础设施   2010年6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村庄规划突出一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大优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壮大茶叶、核桃、夏橙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和养殖、劳务输出等辅助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优化村庄布局,在基础设施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三个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生产模式转变,加快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施“四化”、“五通”工程:绿化、美化、硬化、亮化;通水、通电、通路、通沼气、通网络;达到“六新”目标: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风尚、新成效。   1995年10月,修建第一条徐—柳公路9公里。2007年4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31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3公里。   1972年,建成羊儿湾水库,总库容10万方,2006年至2008年,兴建安全饮水工程6处,解决了1100人的人畜饮水。建水池6处1200方,架装公用供水管道40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50公顷,有效灌溉率达70%。   2001年,开通卫星无线电话,2004年接入有线电视,2012年开通网络宽带,电视覆盖率98%。   2000年,余习刚建成全村第一口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115口;2008年,袁前胜安装了全村第一个太阳能,现有太阳能用户82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产值900万元,人平纯收入3300元。经济以种植、养殖、劳务收入为主。   (四)社会事业   2012年,全村在校学生70人,在园幼儿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10人,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续保959人,参保续保率100%。计划生育率100%。   村有公共活动场所2个30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林木。著名的古树有生长在歇马台的尖叶油杉树,距今142年,树高15米,茎围190厘米,树径60.5厘米,东西冠12米,南北冠16米,枝高6米,枝叶繁茂,翠郁挺拔,保管人宋发金。   有茶叶、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其中茶叶已初具规模,将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主产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土豆等。高山还有虫草、前胡、五味子等名贵药物。该村根据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核桃、高山茶叶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2、风土人情。徐家山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大年三十团年饭后朝祖(即到祖先坟前烧香、烧纸钱、插花祭拜祖先)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   4、名胜古迹。该村位于泄滩乡的最高处,背靠海拔1700米的龙会观大山,该山有五岳朝凤之美名,山顶明代建一铁瓦寺,清代建文笔,因归兴巴三县历年定期庙会,从而更名龙会观。因“文革”破旧被毁,现留古建筑遗址,山有冰洞、火洞、风洞奇特景观。有一位先生游览龙会观遗址,现场留诗云:“巍巍龙会观,五岳朝凤山,海拔一千七,瞭望数百川。山顶铁瓦寺,文笔立东端。风火冰三洞,神秘又奇观。”还有一碗水、公母树的神奇传说和遗址。徐家山堪称人杰地灵之处。  

棋盘岭村

  棋盘岭村,位于泄滩乡东部,村委会位于板桥沟,距秭归县城50公里,传说明朝正德十四年朝中首辅大臣刘健路经此地与当地的农民对弈而得名。东与陈家湾相接,南与坊家山村接壤,西与徐家山村交界,北与万家村毗邻。   1975年为板桥大队,1981年更名为棋盘岭大队,1984年改为棋盘岭村,2001年与作坊村(1958年公社化时以作坊村名命名为作坊大队,后更名为作坊村)合并为棋盘岭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515户,总人口1515人。在校学生105人,在园幼儿18人。   全村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3.4亩,水域540亩,林地16000亩,森林覆盖率38%。   我村于2012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扶贫先进单位。   重大事件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杨森)部队开赴枣阳,当宜会战,曾在我村二组椅子圈休整二个月之久。   1949年解放战争,在我村二组寨子包,解放军与当地的大刀会土匪激战三次,刘排长等近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献给了此地。   1996年由乡政府投资在我村建设棋盘岭电站,装机1260千瓦。   著名人物   陈祖根,男,生于1928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1949年11月为解放军侦察敌情被“黄香会”土匪杀害。   向凯德,男,生于1949年5月,卒于1972年8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曾任秭归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卢元钦,男,生于1950年6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曾任宜昌市扶贫办常务副主任,现已退休。   陈千兵,男,生于1970年2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现任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王功高,男,生于1964年9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现任县扶贫办主任   王功照,男,生于1982年12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现任杨林桥镇人民政府镇长。   王功兴,男,生于1958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曾任县经管局局长。   周玉波,男,生于1966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现任县农业局副局长   周玉峰,男,生于1970年8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现任县人社局副局长。   周国芳,男,生于1965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现任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周立居,男,生于1966年2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曾任两河口镇副镇长,现任两河口镇工会主席。   向清德,男,生于1953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秭归县一中工作,国家特级教师。   胡兴红,男,生于1975年9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曾任泄滩乡乡长助理,现任县计生局人口流动管理站站长。   胡兴发,男,生于1977年7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秭归县文联作家协会秘书长,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专著《风雨中的板车》等。   -,男,生于1969年9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残疾人创业带头人,修建并经营白岩头电站,装机260千瓦,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王功裕,男,生于1966年7月,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人,“泄滩包子”产业创始人,从事经营“泄滩包子”产业,资产100余万。   (二)基础设施   2007年4月,对全村进行了村庄规划,规划内容包括5个新农村居民中心点建设;通村水泥路33.4公里;产业发展种植夏橙2270亩、把“泄滩包子”做大做强;安全饮水工程5处2500立方米;村委会阵地建设卫生室、办公室、图书室、活动室等功能齐全;建是公厕、垃圾房(池)等配套设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修建第一条作(作坊)董(董家冲)公路全长6公里,2006年新建第一条水泥路(三岔路—作坊湾),现有村级公路33.4 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23公里,省道归泄路途经我村,乡道泄黄路、作陈路横穿我村各小组公路通达率70%。   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 2004年接入有线电视,覆盖率50%,2006年开通宽带网络。   2002年胡开金建设第一口沼气池,现有150个沼气池,2003年汪洪银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现有太阳能热水器320户,2013年村委会建设第一所公共厕所。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经济以夏橙、泄滩包子为主,其他经济成分主要有养殖业、核桃、板栗及劳务输出务工等。   (四)社会事务   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全村有中心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58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率98%,计划生育率95.8%,人口出生率控制率在3%。   我村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有唱山歌、打九子鞭、花鼓子舞、乐器演奏、祭祀等。传统体育:拌高子、象棋、跳绳、打夯号子等。现有公共活动场所一个,面积48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棋盘岭村以盛产夏橙为名,其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是注册的西陵峡夏橙的盛产地。有松、柏、杉等多种用材林木,其古树有棋盘岭4组汪洪义门前皂荚树,生长100余年,高20米,胸围190厘米,胸径60.5厘米,枝叶茂盛;棋盘岭5组周宗刚门前马尾松,生长150余年,高8米,胸围200厘米,胸径63.7厘米,枝叶茂盛,高大挺立。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种植生长。   2、风土人情。棋盘岭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有棋盘岭,马歇岩、刘伙店、望女石,新居民点等自然环境。  

坊家山村

  坊家山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泄滩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27202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27。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与陈家湾村、万家村、徐家山村、棋盘岭村、黄家山村、核桃坪村、九条岭村、白家河村、柴家湾村、牛口村、陈家坡村、桂花坪村相邻。  

黄家山村

  黄家山村大全    (一)概况   黄家山村,位于泄滩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狮子包,距县城130公里。该村低处海拔300米,高处海拔1200米,由低到高顺势而上形成一片大山,因最初整个山上只住着一家姓黄的得名。东与柴家湾村隔河相望,南与作坊村接壤,西与徐家山村毗邻,北与核桃坪交界。   1984年前,此山上下分别辖石鼓坪大队和黄家山大队,是年更名为石鼓坪村(村地中有一对石头,形似鼓,故名)和黄家山村,2001年3月,石鼓坪村与黄家山村合并命名为黄家山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389户,总人口1197人。在校中小学生53人,幼儿 16人。   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8.3亩,林地502公顷。森林覆盖率80%。   重大事件   1966年至1977年,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会恩的带领下,花10年时间,靠人工修凿三(三岔口)余(余家榜)长渠6公里,解决了黄家山人畜饮水和田间灌溉问题;2008年,村委会引进外资140万元,对长渠进行扩建与沟槽模板硬化,在长渠出口建起了黄家山电站,装机350千瓦。   2012年3月,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谭家军带领县20个局级单位领导到黄家山现场办公,启动了该村整村推进项目,新建居民点一个,占地2225平方米,安置居民10户48人;发展铁观音茶产业500亩;新修公路4.5公里,硬化公路13公里;建安全饮水池300方,实现了生物漫滤安全饮水。新建了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档案室、办公室于一体的村委会,其公测、垃圾房等配套功能齐全。   著名人物   余从铭(字磐安),男,生于1914年2月,卒于1983年8月,秭归县四个中老名医之一,秭归县志记载。   向祖立,男,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人,出生于1946年11月,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地花鼓、耍灯笼》。   周祖国,男,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人,出生于1944年11月,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地花鼓、耍灯笼》。   郑家国,男,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人,生于1950年1月,曾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越战斗,转业后曾任宜昌市西陵区财政局局长、西陵区民政局局长、西陵区司法局局长、西陵区政协奇案办公室主任、西陵区政协专委会主任,现已退休。   余雷,男,生于1975年7月,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人,第四军医大博士研究生,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余武丞,男,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人,生于198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文物宗教局副局长。   王昌红,男,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人,生于1966年4月,曾任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   (二)基础设施   2008年8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8公里,硬化公路20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3处15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12000米;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居民点三个,集居安置居民52户,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低山柑橘、半山核桃、高山茶叶的产业规模。   1997年5月,修建第一条公路5.5公里。2012年10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4.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3公里。建有桥梁1座。堰塘13口,可蓄水8450立方米;干支渠2条,分别为三余长渠和响石长渠,总长8千米;农田灌溉面积38公顷,有效灌溉率达70%。公共蓄水池1口,可蓄水400立方米。2012年9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8000米。建新农村居民点一个,安置脱贫搬迁10户48人。   2001年开通电话,2008年开通宽带,2009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40%。   2004年8月在我村余家榜建黄家山水电站,装机450千瓦,年发电100万度。2008年4月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80个。2008年3月一组余先华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45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经济以柑橘、粮食、外出务工为主。   (四)社会事业。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73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达100%。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生长。高山还有虫草、前胡、五味子等名贵药物。该村根据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核桃、高山茶叶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2、风土人情。黄家山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大年三十团年饭后朝祖(即到祖先坟前烧香、烧纸钱、插花祭拜祖先)等习惯;行为习俗、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绕棺、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有龙头溪、燕子迁等地域景观。  

核桃坪村

  核桃坪村大全    (一)概况。   核桃坪村,位于泄滩乡北部。村委会驻地下坪,距县城110公里,因此地分上、中、下三坪均产核桃而得名。东与白家河村相望,南与黄家山村接壤,西与巴东县毗邻,北与九条岭村交界。   1958年公社化时以核桃坪(地片名)命名为核桃坪大队,1984年更名核桃坪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51户,总人口624人。在校学生32人,在园幼儿5人。   全村国土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6.4亩,林地46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0%。   重大事件   1979年核桃坪村龙会观发生5.4级地震,造成1人伤亡,全村房屋整体危房,在上级部门扶持救助下,所有住房全部翻修。   2011年,县组织部投资15万元,新建了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档案室、办公室于一体的村委会,其公测、垃圾房等配套功能齐全。   著名人物   汪占成,男,生于1929年1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曾任秭归县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卒于2005年12月。   汪元国,男,生于1945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民间吹打乐》。   汪元珍,女,生于1937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民间吹打乐》。   汪元丰,男,生于1947年12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民间吹打乐》。   汪占宪,男,生于1957年8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民间吹打乐》。   汪元训,男,生于1963年9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民间吹打乐》。   汪占周,男,生于1940年7月,秭归县泄滩乡核桃坪村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民俗《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民间吹打乐》。   (二)基础设施。   2011年6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2公里,硬化公路8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2处4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9400米;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居民点2个,集居安置居民20户90人,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核桃500亩、茶叶300亩。   1998年4月,修建第一条公路为三核公路。2010年4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4公里。   已建成堰塘8口,可蓄水4万立方米;干支渠10条,总长10千米;农田灌溉面积23公顷,有效灌溉率达95%。公共蓄水池1口,可蓄水100立方米。2009年5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3千米。   2004年开通电话,2006年开通宽带,2010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百分之90%。   2009年12月白富昌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25户。2011年,王全杰建第一个沼气池,现有沼气池一个。2013年3月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1所。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2元。经济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茶叶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在职教师10人,在校学生31人,在园幼儿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为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14人,参保率98%。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林木,有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等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生长。还有虫草、前胡、五味子等名贵药物产于此地。   2、风土人情。核桃坪村生产、生活习俗有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3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  

九条岭村

  九条岭村大全   (一)概况   九条岭村,位于泄滩乡北部,村委会驻地三叉口上,距泄滩乡集镇25公里,距县城120公里。东接白家河村,西至巴东县,南邻核桃坪村,北依兴山县,因辖区有九条山岭而得名。   最初称九条岭村,后称九条岭大队,再后更名为九条岭村;白家坪村原称白家坪大队,1976年改称白家坪村。2001年2月,原九条岭村与白家坪村合并为九条岭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292户,总人口745人。   全村国土面积1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3亩,林地18393亩,森林覆盖率90%,古树名木有马尾松一棵,树龄700年,位于该村五组,现由余先玉负责管护;有皂荚树两棵,一棵位于该村二组,树龄100年,现由-珍负责管护,另一棵位于该村五组,树龄180年,现由刘光顺负责管护;有樟树一棵,位于该村二组,树龄510年,现由彭业柳负责管护。   重大事件   2006年,县委组织部投资10万元,新建了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档案室、办公室于一体的村委会,其公厕、垃圾房等配套功能齐全。   著名人物   1949年7月,清匪反霸前夕,解放军某部陈排长等3名战士奉命侦查黄家一代土匪,被当地黄香会土匪抓捕,杀害于白家坪,1978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白家河村。   周红,男,生于1937年3月,秭归县泄滩乡九条岭村人,曾任泄滩区区长、管委会主任、后任水田坝区副书记。现已退休。   周立功,男,生于1959年1月,秭归县泄滩乡九条岭村人,1978年应征入伍于山西省某部,转业后任宜昌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宜昌市交通局运管处主任、现任宜昌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副局长。   周建华,男,生于1968年7月,秭归县泄滩乡九条岭村人,曾任秭归县文旅局副局长,现任秭归县文物局局长。   周勇,男,生于1973年5月,秭归县泄滩乡九条岭村人,武汉中建三局项目经理,现在江苏省徐州市工作。   (二)基础设施   2010年,该村进行村庄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建6个居民点,分别为余家坡居民点、白家坪居民点、申家坪居民点、下周家湾居民点、上周家湾居民点、天井屋场居民点;经济产业结构:半高山及以下发展核桃产业,高山地区发展药材产业;安全饮水工程:在三、四组建两个连片安全饮水池1000方,在全村建分散蓄水池40口;公路建设:新修公路6公里,硬化公路6.1公里。   1998年3月,修建第一条公路2公里。2008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2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5.9公里。   2004年,开通卫星有线电话,电视覆盖率98%。   2004年,李兴恒建张家河电站,装机400千瓦,年发电70万度;2003年,余洪科建成全村第一口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40口;2008年,余鹏程安装了全村第一个太阳能,现有太阳能用户2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产值234.7万元,人平纯收入2800元。经济以药材、核桃、劳务收入为主。核桃产业发展达到1050亩。2012年成立朋兴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成立乡核桃种植示范基地200亩,其中精品园20亩。   (四)社会事业   2012年,全村在校学生47人,在园幼儿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30人,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续保445人,参保续保率100%。计划生育率100%。村有公共活动场所1个12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生长。高山还有虫草、前胡、五味子等名贵药物。   著名古树有生长在白家坪的樟树,距今510年,高22米,茎围440厘米,树径140.1厘米,东西冠17米,南北冠22米,枝高5米。枝叶繁茂,高大挺拔,保管人彭业柳。   还有生长在周家湾的马尾松,距今170年,高26米,茎围300厘米,树径95.5厘米,东西冠30米,南北冠38米,枝高10米。枝叶繁茂,高大挺拔,保管人余先玉。   2、风土人情。九条岭村生产、生活习俗有薅草打锣鼓、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习惯;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3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绕棺、堂祭、烧包袱等。  

白家河村

  白家河村大全   (一)概况   泄滩乡白家河村位于泄滩乡东北部,距秭归县城150公里,处于黄家中心地带,由黄家中心小学、白家河村委会、白家河村卫生所以及周围10余户商铺、30余户农户组成一个自然集居场,因白家姓氏加山麓小河而得名。南与柴家湾村交界,西与黄家山村相望,东与水田坝乡茶园村接壤,北与九条岭村毗邻。全村海拔在400米至1500米之间,当地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现在白家河村的地势地貌:“上起长岭下起河,二面山岭两架坡”。   1974年至1980年称白家河大队,1981年至今改为白家河村,2000年3月,白家河村与白岩头村(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白岩头大队,后更名为白岩头村。因村地处淡白色的岩头上而得名)合并为今白家河村。辖区6个村民小组,354户,945人。   全村国土面积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7.1亩,林地面积648公顷,森林覆盖率66%。   重大事件   1946年,贺龙率部南下从白家河经过三天三夜,打前哨的士兵被土匪杀死3人,因此当地政府于1978年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96年,宜昌市人大、县扶贫办、江苏扬州联合资助,在白家河村占地6.5亩,修建黄家中心小学,命名为“秭归县泄滩乡扬州希望小学”。   著名人物   1949年7月,清匪反霸前夕,解放军战士陈排长等三名战士奉命侦查黄家一代土匪,被当地“黄香会土匪”抓捕,杀害于白家坪,。1978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白家河村。   姜学文,男,1954年1月出生于白家河三组,曾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嵩明油料管理处处长(营级)、后专业任县-茅坪公安分局副教导员。   (二)基础设施   2008年8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5.6公里,硬化公路10.5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2处10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5200米;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居民点2个,集居安置居民20户,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低山柑橘200亩,半山核桃1000亩,高山茶叶300亩、药材200亩,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1994年7月,修建黄家至石垭公路,途径百家河村,2008年4月将路面硬化成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6公里。已建成堰塘6口,可蓄水50000立方米,干支渠3条,分别为张向长渠、民生长渠、东边河长渠,总长4900米,农田灌溉面积达462亩,有效灌溉率达46%以上,公共蓄水池3口,可蓄水250立方米。   2005年4月开始使用供水管道,现有公用管道3.5千米。   2005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9%,2007年开通村村通电话,2009年开通宽带。   2006年建观音岩电站,装机160千瓦,年发电35万度。2010年村民王祖新建设第一个沼气池,现有沼气池101口,2005年村民白家顺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有72户。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经济以种植业和务工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黄家小学一所,在职教师3人,在校学生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村级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90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以内。村有公共活动场所1个12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用材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种植生长。高山还有虫草、前胡、五味子等名贵药物。该村根据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茶叶、高山药材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2、风土人情。白家河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曾是黄家公社、黄家乡政府所在地,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是黄家的文化中心地段。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为黄家青少年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柴家湾村

  柴家湾村大全    (一)概况   柴家湾村,位于泄滩乡北部。村委会驻地丁家岭,离县城约100公里,距泄滩集镇25公里。东与水田坝乡毗邻,南与棋盘岭村接壤,西与黄家山村隔河相望,北与白家河村交界。   1958年公社化时以原小柴家湾村命名为柴家湾大队,后更名为柴家湾村。2001年,由柴家湾村与向家河村(1958年公社化时以向家河村名命名为向家河大队,后更名为向家河村)合并为现在的柴家湾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66户,总人口827人。   全村国土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2.8亩,林地8983亩,森林覆盖率达70%。   重大事件   恬静小山村通了车,2001年6月,柴家湾村修建第一条通村公路----白向公路,2009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   著名人物   向青松,男,生于1975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柴家湾村人,曾任秭归县政府办综合科副科长,现任秭归县沙镇溪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组长。   余先武,男,生于1966年2月,泄滩乡柴家湾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家办过经销店,开过拖拉机,勉强养家糊口。2000年,他卖掉拖拉机,举家到宜昌,跟亲戚王功裕学做包子,一年后开店经营,经过10年打拼,余先武在宜昌胜利三路开的泄滩包子店“一品鲜”生意红火,人气颇旺。现有资产150万元。   余劲松,男,出生于1973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柴家湾村人,2006年他和妻子汪占玲从浙江打工回到宜昌,在城区炒过盒饭,做过夜宵,但都不如意。于是师从王功裕学艺做包子。2007年5月,余劲松投资11万多元在秭归县城“永久香”旁边开起了自己的包子店,名曰“余香阁”,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琢磨,余劲松练就了“泄滩包子”的真功夫,“余香阁”成了“泄滩包子”最红火的店面之一。深感学艺艰难的余劲松,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他三至四个月就推出一个传承人,到目前,他的徒弟已达12个,是“泄滩包子”带徒弟最多的师傅。   (二)基础设施   2012年,柴家湾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乡党委、政府为该村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一是突出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明确2013年新发展铁观音茶叶500亩,建立核桃示范园30亩。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工程4.2公里,维修12公里村级公路,全面规划1800亩土地整理,新建向家河居民点1个和完成30户危房改造,2014年启动安全饮水工程1处。三是着力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发展有线电视100户,完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推广生物质炉、发放农技补贴,开展结对帮扶。   2001年6月,修建第一条公路----白向公路。2009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1.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5公里。建有向家河大桥一座。   柴家湾村有堰塘6口,可蓄水20000立方米;干支渠2条,分别为丁家岭水渠、李家屋场水渠,总长1.1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03亩,有效灌溉率达20.2%。公共蓄水池6口,可蓄水420立方米。2009年4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1千米。   柴家湾村2008年开通电话,2009年开通宽带,2008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7%,有线电视覆盖率仅有5%。   1998年董富波修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44个。1998年王青松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21户。2009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1所,位于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元。经济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柴家湾村现有小学生29人,初中生8人, 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88人,参保率98%。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07人,参保率99.2%。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用材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种植生长。该村低处海拔300米,高处海拔1700米,根据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板栗、高山蔬菜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2、风土人情。柴家湾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  

牛口村

  牛口村大全   (一)概况   泄滩乡牛口村,位于泄滩乡西部,村委会驻地罗圈岩上,距泄滩乡集镇22公里,距县城98公里。东连坊家山村,西与巴东接壤,南邻长江 ,北靠桂花坪村。   1949年解放后称永胜大队,1981念月更名为水田湾大队,1984年改称水田湾村。 2001年,原水田湾村与牛口居委会合并命名为牛口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213户,总人口646人。   全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8.5亩,林地152公顷,森林覆盖率75%。   重大事件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牛口村大量土地被淹没,种植的粮食和柑橘遭受巨大损失。   1976年和1996年,牛口村先后经历葛洲坝、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两次大移民、大搬迁,原有居委会机关住所、供销社、财政所、粮店、卫生院、中小学等功能齐全的集镇被撤销,所在风水宝地沉入江底,仅保留的牛口村委会上移350米,共有近600人的居民迁移,其中104人迁出县外,69人后靠安置。其余迁入县内各地。   1996年,由江苏扬州对口支援,秭归县移民局、扶贫办及牛口村民集资,共筹集350万元,占地6.8亩,修建了牛口中心完小,开设7个教学班。后因生源减少,调点布局仅保留教学点一所。   1987年,为纪念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在牛口方向牺牲的革命烈士,由县民政局投资15万元,在牛口修建了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著名人物   梅大汉,男,生于1911年4月,秭归县泄滩乡牛口村人。1935年5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洪湖侦查中不幸牺牲。   宋发斌,男,生于1931年5月,秭归县泄滩乡牛口村人。1950年5月参军,1951年11月在朝鲜三家子村战斗中,遭敌机狂轰乱炸,中弹牺牲,时任战士。   (二)基础设施   2008年5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6公里,硬化公路7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3处12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18000米;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居民点3个,集居安置居民45户,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柑橘(夏橙)1600亩,形成支柱产业规模。   1986年7月,修建第一条公路陈水路。2007年8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2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7公里。   水利建成4条干支渠,分别为余家榨坊、代家坪、水田湾2条,总长6000米,农田灌溉面积35公顷,有效灌溉率达30%。建水池5处400方,架装公用供水管道4千米,   2000年,开通卫星无线电话,2004年接入有线电视,2012年开通网络宽带,电视覆盖率100%。   2002年,二组宋秀道安装了全村第一个太阳能,现有太阳能用户92户。   2011年,村民余铣建第一口沼气池,现有沼气池4口。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产值362万元,人平纯收入2920元。经济以夏橙收入为主。   (四)社会事业   2012年,全村有学校(教学点)1所,教师3人,在校学生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33人,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续保472人,参保续保率100%。计划生育率100%。村有公共活动场所1个30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历史遗迹。牛口村早年是陈家坡地下党组织活动的要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秭归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国0陈家坡支部委员会成立,当时隶属牛口乡,先后有曹秋选、汪书兴、王昌海、王山祖等17位0员被-匪军杀害。1986年9月,英勇就义的十七名0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1987年,秭归县民政局投资15万元,在牛口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牛口原有居委会一个,人口1000余人,曾设牛口公社、牛口乡、牛口办事处,其政府机关住所、供销社、财政所、粮店、卫生院、中小学等功能齐全,后因移民外迁和机构改革,撤销了行政机关,保留了牛口村。   2、资源丰富。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生长。   3、风土人情。牛口村的行为习俗、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生活习俗有过端午插艾蒿、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习惯;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为街道形式,多为两层土瓦屋分两边夹道而建。因移民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传统文艺活动有耍狮子、划彩船、九子鞭、玩蚌壳等非物质文化。  

陈家坡村

  (一)概况。   陈家坡村,位于秭归西北边陲。村委会驻地于该村六组燕子平,距县城140公里。东与桂花坪村相接,西与巴东县孟家垭村交界,南与牛口村毗邻,北与巴东县金家山村接壤。   陈家坡原名联合,1981年3月更名为陈家坡大队,后更名为陈家坡村,以地片名得名。2001年陈家坡村与蒿子坪村(原名胜利,1981年3月以蒿子坪村名更名为蒿子坪大队,后更名为蒿子坪村。村所处的坪中原生长有一种野蒿,故名)合并为陈家坡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612户,总人口1611人。   全村国土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1.3亩,林地394.7公顷。森林覆盖率75%。古树名木有著名的桂花树。   重大事件   1928年6月,0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支部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0秭归县第一个支部委员会,书记由曹秋选担任,委员由汪书兴、王昌海等担任。继后在反-5次围剿中,因寡不敌众,十七位烈士先后被捕,惨遭杀害,党组织-转为地下活动。为纪念革命先烈,1987年民政部门建烈士纪念碑于牛口。   2012年,因连续大雨,陈家坡村中坝坍山滑坡,造成12户村民房屋受损,避让搬迁至红砂岭新建居民点。   著名人物   曹秋选:男,(1876—1930)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人。1928年6月主持成立0陈家坡支部委员会,任支部书记。在进行反清乡、反“围剿”的斗争中不幸被捕,于1930年英勇就义。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曹秋选为革命烈士。   汪书兴(1910~1930) 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0。历任桂花区赤卫队长,陈家坡党支部委员等职。汪参加革命后,同曹秋选等人率领苏区群众,打击土豪劣绅,镇压恶霸地主,先后处决恶霸王贺祖、余发俊等人,并带领赤卫队配合“中国工农红军鄂西游击大队”反击-的“围剿”。在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1930年11月,-地方团防反动武装对桂花苏区大“围剿”时,因敌强我弱,战斗失利,汪在山上隐蔽,被敌人搜山发现,汪不想被敌人抓住,拼命奔跑,遇沟就跨,见岩就跳,腿被跌断,不幸被捕。被捕时,汪拼命从敌人手中夺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砍断双手,惨遭杀害于牛口青包,牺牲时年仅20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汪书兴为革命烈士。   王昌海(1899~1930) 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1928年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历任桂花乡农民协会主席,0陈家坡党支部委员。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带领农会会员和赤卫队员打土豪,斗恶霸,为游击队提供给养,配合“中国工农红军鄂西赤卫大队”反击-“围剿”。1930年11月,-地方团防联合“围剿”桂花苏区,王不幸被捕,被杀害于桂花区柳池子,牺牲时年仅31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王昌海为革命烈士。   -继(1900~1930) 又名-记,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1928年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历任桂花区赤卫大队队长、0陈家坡党支部委员等职。王参加革命后,积极发动群众,扩大党群组织,带领赤卫队员反“清乡”、反围剿。在对敌斗争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不怕牺牲。1930年11月,王带领赤卫队在蔡家垭与地方反动武装作战中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被杀于巴东县城陈家码头,尸体被抛入江中。牺牲时年仅30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汪永海(1901~1930) 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任0陈家坡党支部委员。1930年6月,汪受党组织委派到秭归县西陵范家坪进行党的地下活动,汪利用亲戚关系串联发展农协会组织。当年被当地恶霸发觉告密,不幸被捕,英勇牺牲,年仅29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曹秋禄(1873~1930) 男,曹秋选(首届《秭归县志》已立传人物)之弟,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曹配合其弟曹秋选进行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农民协会,组织赤卫队,打击反动势力,镇压土豪劣绅。1930年冬,-勾结地方反动武装对桂花苏区进行“围剿”、“清乡”,曹在秭归泄滩不幸被捕,惨遭杀害,殒年57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曹为革命烈士。   汪永俊(1909~1930) 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农民。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入党后,汪深入敌战区了解敌情,传递情报,参与斗地主、打土豪、反围剿等工作。1930年9月被捕,被-县保卫团杀害于西陵苍坪,年仅21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汪永科(1906~1930) 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农民。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历任0陈家坡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桂花区赤卫队副队长等职。汪参加革命后,组织带领赤卫队打击土豪劣绅,斗地主,配合游击大队反击敌人“围剿”、“清乡”,态度坚决,斗争勇敢。-县保卫团曾将汪家的财产抢劫一空,房屋焚烧殆尽。1930年11月,汪不幸被捕,被杀害于桂花区柳池子,年仅24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汪永元(1902~1930) 男,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初小文化程度,农民。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参加中国0。与其弟汪永科一道参加革命活动,打土豪、斗地主,反击敌人围剿,斗争勇敢。1930年11月,在反击县地方武装对桂花苏区“围剿”时,不幸被捕,被敌人杀害于桂花区柳池子,年仅28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汪为革命烈士。   曾正鑫,男,生于1964年11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 曾任秭归县-部副部长,秭归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现任县民政局副局长。   王玉红,女,生于1964年8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曾任秭归县老干部局副局长,现任秭归县委群众工作部副部长。   王勇,男,生于1972年2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曾任秭归县两河口镇、磨坪乡财经管理所会计,现任郭家坝镇副镇长、人武部长。   (二)基础设施   2010年2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5公里,硬化公路10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6处12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9500米;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居民点三个,集居安置居民38户,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低山柑橘、高山核桃的产业规模。   1986年3月,修建牛口至陈家坡石浪湾的第一条公路,2007年1月,对该条公路硬化成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4公里,乡主干道作(作坊)陈(陈家坡)线贯通至巴东。   该村有堰塘40口,可蓄水20万立方米;干支渠50条,总长30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2公顷,有效灌溉率达95%。公共蓄水池5口,可蓄水500方。2008年3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40千米。   1999年开通电话,电话覆盖率达95%。   2005年建马营湾水电站,装机800千瓦。2004年宋秀刚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150个。2005年汪洋海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现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0户。1994年建第一所公厕,现有公厕2所。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0元。经济以柑橘、打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红薯等。   (四)社会事业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56人,参保率99%。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3%。    现有在校学生75人,在园幼儿12人。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公共活动场所1个,50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历史遗迹。陈家坡是历代兵家的战略要地,其曹家梁子是早年中国0归、兴、巴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地方,山脊上有一条驿道,东通桂花坪至泄滩,西通巴东县城,北通九条岭至兴山县,南下长江边至牛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家坡是秭归县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发源地,秭归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国0陈家坡支部委员会就诞生在这里,先后有曹秋选、汪书兴、王昌海、王山祖等9位0员在这块土地上为革命苏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1986年9月,英勇就义的十七名0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1984年在牛口为纪念革命先烈建起了雄伟的烈士塔,2005年4月县政府给安葬在陈家坡的烈士维修坟墓并立碑。   2、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生长。   著名的古树有蒿子坪周家屋场向宣和门前的2株桂花树,距今120年,树高8米茎围分别为102、93厘米,树径分别为32.5、29.6厘米,东西冠均为5米,南北冠均为9米,枝下高均为2米,其枝叶繁茂,俗称八月桂,保管人向宣和。   3、风土人情。陈家坡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吃粽子、过端午插艾蒿、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习惯;行为习俗、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传统文艺活动有耍狮子、划彩船、九子鞭、玩蚌壳等非物质文化。  

桂花坪村

  桂花坪村大全   (一)概况   泄滩乡桂花坪村位于秭归西北部,村委会驻地蔡家包,距乡政府30公里,因一颗古老桂花树生长于平地而得名。东与徐家山村接壤,西与陈家坡村交界,南与牛口村坐落,北与巴东县毗邻。   早年称红旗大队,后更名为桂花坪大队,1983年改为桂花坪村,一直为独立村。辖区5个村民小组,293户,823人。   全村国土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5.1亩,林地5473亩。   重大事件   1946年,贺龙率部从桂花坪村大梁子经过三天三夜,打前哨的士兵被土匪杀死2人,当时红军在曹家梁子与当地的土匪打了一仗,至今战壕还依稀可见。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见证。   2010年,政府资助,在桂花坪村原小学基址上新修建桂花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著名人物   1949年7月,清匪反霸前夕,解放军战士邱连长、王排长两名战士奉命侦查桂花坪一代土匪,被当地“黄香会土匪”抓捕,分别杀害于我村将军帽及蔡家垭。1995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王山祖(1884~1930),男,秭归县泄滩乡桂花坪村人,1928年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历任0蒿子坪党支部书记、陈家坡中心党支部委员等职。参加革命后,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带领赤卫队,打击土豪劣绅,开展“抗租罢稞”斗争,配合中国工农革命军鄂西济南队反击-及地方武装的“清乡”、围剿。1930年9月,县保卫团开始“围剿”桂花苏区,搜捕0员和革命群众。王被叛徒告密,与其子王功奎同时被捕,受尽酷刑,敌人先将王山祖的耳朵割掉,又剁掉双手,最后挖去双眼,残酷杀害于桂花区柳池子,年仅46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功奎(1909~1930) 男,王山祖之子秭归县泄滩乡桂花坪村人。1928年参加革命,为赤卫队员,负责宣传工作。王在革命斗争中表现英勇。1930年9月,在反对敌人“清乡”斗争中,与父亲王山祖同时被捕,同时被敌人杀害于桂花区,年仅21岁。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大明(1927年7月至1986年2月),男,秭归县泄滩乡桂花坪村人,曾任宜昌市宜都县县委书记、县长,宜昌市邮政局局长。   周宗鼎,男,生于1928年2月,秭归县泄滩乡桂花坪村人,曾在深圳市、武汉市、宜昌市兵工厂从事保密工作。现在居住深圳市。1993年出资8万元为桂花坪村架设农村用电工程。   汪建成,男,生于1963年12月,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人,曾任秭归县供销社主任,县任秭归县科协主任。   王晓,男,生于1973年9月,秭归县泄滩乡桂花坪村人,曾任秭归县磨坪乡副乡长、秭归县郭家坝镇副镇长,现任秭归县开发区管委会工会主席、招商局副局长。   (二)基础设施   2008年4月,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建设:新修公路5公里,硬化公路16公里;安全饮水:建生物漫虑水池5处1000立方米,安装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15000米;新农村建设:在公路沿线开辟新居民点1个,集居安置居民110户550人,配套功能齐全;村阵地建设:建设集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场所;经济产业结构:种植核桃710亩,形成产业规模。   1995年新修第一条作陈公路。2006年6月硬化,现有村级公路12.5公里。   2007年我村四组余宗家建第一个沼气池8方,现建有沼气池72个。2006年我村四组余习华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已有46户安装了太阳能。   全村有堰塘16口,有效灌溉率60%以上,水渠6450米。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元,主要收入为核桃种植和务工,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水稻等。   (四)社会事业   现有在外任职教师5人,在校学生19人,在院幼儿3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有村级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07人,参保率96%,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以内。   (五)地方特色   1、历史遗迹。桂花坪村是秭归县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发源地之一,秭归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国0陈家坡支部委员会诞生后,桂花坪随着建立了党支部,并在此建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命名为桂花苏维埃人民政府。有0员王山祖父子2人在这块土地上为革命苏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包括桂花坪村王山祖父子在内英勇就义的十七名0员为革命烈士。命名桂花苏维埃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桂花苏区。1987年立“革命烈士纪念碑”于牛口。2005年4月县政府给安葬在桂花坪的烈士维修坟墓并立碑。   2、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生长。   3、风土人情。桂花坪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习惯;行为习俗、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送毡包,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唠夜、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传统文艺活动有耍狮子、划彩船、九子鞭、玩蚌壳、耍大头和尚等非物质文化。  


坊家山村特产大全




坊家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