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秭归县 >> 磨坪乡 >> 升坪村

升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升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升坪村简介

  磨坪乡升坪村,位于磨坪乡西南部。村委会驻地梦岭,位于三组,距县城130公里,因升坪河从村流过而得名。东与天井坪村接壤,西与三墩岩村接壤,南与银坪村接壤,北与杨林村接壤。
  1958年公社化时称升坪大队,1993年改称升坪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152户,总人口518人。
  全村国土面积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71公顷,园地52.51公顷,林地328.74公顷,草地1.3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2.51公顷,其他土地12.19公顷。森林覆盖率56.5%。矿产资源有煤炭等,储量不详。珍稀动物有麂子、锦鸡、野山鸡、竹鸡、刺猬、野猪等。
  古树名木有:三级保护古树4棵,二级保护古树1棵。
  全村共有地灾点2处,分别为升坪村三组村委会斜坡,坐标X3412500,Y19442500,前缘高程210米,后缘高程460米,面积250000平方米,体积100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30人,预评估经济损失60万元;升坪村二组香树湾滑坡坐标X3412600,Y19440900,前缘高程690米,后缘高程760米,面积60000平方米,体积3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10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0万元。
  重大事件:
  1985年8月9日,发生“8.9”洪灾;
  1997年,建升坪小学,后因地下裂缝被鉴定为危房,并于2002年撤销并入长海希望小学;
  2000年,投资十余万进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2个蓄水池,一个900平方米,一个60平方米;
  2003年,升坪村开始试种现在的升坪贡柚,当时种植187亩;
  2008年,建升坪村委会;
  2010年,成立升坪贡柚专业合作社,当时社员为21人。
  著名人物:
  冷庆海,男,1959年6月出生,铁匠,所打铁器深受村民热爱,实用性好,耐用。
  邓兴玉,男,1945年2月21日出生,是村里的锣鼓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27204 443000 0717 查看 升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升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升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墩岩村

  磨坪乡三墩岩村,位于磨坪乡政府西北部。村委会驻地二组,又名槐树坪,距县城160公里,因村边有三墩大岩石而得名。东与升坪村接壤,西与巴东县接壤,南与银坪村接壤、北与巴东县接壤。   1950年称三星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三墩岩大队,1983年改称三墩岩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241户,总人口793人。   全村国土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62公顷,园地76.75公顷,林地588.69公顷,草地1.3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9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3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8公顷,其他土地13.41公顷。森林覆盖率70.1%。矿产资源有灰煤、马铵煤等,储量不详。古树名木有银杏树、槐树、核桃树、油杉树等。   重大事件:1958年在竹园坪大办钢铁。1969年4月,0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时,改造九大胜利湾梯田。   著名人物:邓祖金,1926出生,三墩岩村人,1957年至1983年为三星村第一任书记主任,同时于1969年被评为劳动模范;邓中银,1952年生,1981年,1983年分别为省市人大代表;冷庆贵,1950年1月1日出生,三组,男,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讲故事项目的继承人;邓兴平,1937年出生,1956年参加革命,为解放军0049部队3支队战士,1957年6月在河南省明港军事演习中由于水大浪急邓乘坐的橡皮舟沉没而牺牲。   地灾灾害点:   土门垭滑坡,预估受灾人数38人,受灾面积4万方,受灾体积20万立方,预计可造成经济损失76万元。   小坑垭滑坡,预估受灾人数17人,受灾面积4万方受灾体积20万立方,预计经济损失34万元。   

杨林村

  (一)概况   磨坪乡杨林村,位于磨坪乡东部。村委会驻地1000平方米,小地名酸枣子树坪,距县城138公里。因村内有一座自然生成的桥洞,故得名“杨林桥”,以桥名谓村名杨林。   杨林村东与梅家河乡接界,西与三墩岩接壤,南与天井坪交汇,北与巴东毗邻。   1956年称杨林大队,1957年称杨林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210户,总人口735人。   全村国土面积5.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0公顷,园地72.34公顷,林地334.28公顷,草地1.49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5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8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66公顷,其他土地7.34公顷。森林覆盖率66.5%。矿产资源有煤炭等,储量200万吨。古树名木有银杏等,挂牌古树名目有银杏4株,具体情况为:1、白果树下一株、树龄45年,树高20米、胸围119厘米、胸径37.9厘米,东西冠幅3米,南北冠幅4米,枝下高4米,目前生长旺盛,保护级别为后备。2、田代兴门前一株,树龄50年,树高19米、胸围144厘米、胸径45.8厘米,东西冠幅6米,南北冠幅6米,枝下高6米,目前生长旺盛,保护级别为后备。3、王马玲两株,一株为树龄50年,树高21米、胸围141厘米、胸径44.9厘米,东西冠幅6米,南北冠幅7米,枝下高4米,目前生长旺盛,保护级别为后备。另一株为树龄50年,树高20米、胸围128厘米、胸径40.7厘米,东西冠幅5米,南北冠幅6米,枝下高4米,目前生长旺盛,保护级别为后备。珍稀动物有野生猴、锦鸡等。   1992年发生杜家坍山滑坡事件。滑坡面积达200多亩,无一人丧生。村内有地质灾害点1处,梨子树湾滑坡预测滑坡面积将有30万方,10人受到威胁,经济损失预计20万元。   著名人物:谭明全,男,1963年出生,曾任市委办公室主任,现在市移民局工作。王飞,男,1969年12月出生,为挖工。向祖权,1963年4月出生,梅大云,1962年12月出生,均为村中木匠。鲁邦素,1962年11月出生,为篾匠。   获得荣誉:2011年底荣获县级扶贫先进单位。   重大事件:2011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共投资116万元,发展贡柚650亩,新建一个柚子基地100亩,扩修二组至三组公路一条,2公里,整修村委会并配备部分办公设备。   (二)基础设施   2009年9月,对杨林村庄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分别以村委会和新屋为中心建2个居民点,并配套建设相关设施。2011年进行了整村推进项目,全村的发展得到很大提升。   1995年10月,修建第一条公路肖杨路.2009年4月,修建第一条水泥硬化公路,现有村级公路1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7.1公里。   已建成100立方米-500立方米窑池8处,总容积1021立方米,可供485人饮用,建成10立方米-100立方米窑池77处,总容积1130立方米,可供293人饮用;干支渠2条,分别为干沟和柳树沟,总长6千米;农田灌溉面积52公顷,有效灌溉率达83%。2006年4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下游公共管道50千米。   1998年开通电话,2011年开通宽带,2008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40%。   1994年建成升坪一级水电站,装机750千瓦,年发电量2100万度。1990年郑光明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105个。2004年谭先龙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101户,1992年建第一个公厕,现有2座,1994年在村委会建第一块公用绿地,现有3处,300平方米。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53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4元。经济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等,有企业3个,主要产品有电、煤炭等。   (四)社会事业。   全村无学校,现有在校学生数29人,在园幼儿数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名,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90人,参保率95%,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   建有公共活动场所1个,800平方米。场内设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村内有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1人,李道文,以锣鼓山歌见长。传统文艺活动有拔河、唱山歌等。   (五)地方特色。   风土人情:域内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当地方言丰富幽默,会把“喜欢”说“喜fan”、“吃饭”说成“吃huan”、“强行办事”说成“架古时(强行的意思)”等;婚育习俗主要有男女订婚订婚过门、姑娘出嫁陪嫁、男方家庭陪郎、升号匾、结婚拜堂、敬大孝,3天后回门,生小孩三天洗三,一月内送祝米,满岁抓周等,白事有打丧鼓、闹夜、清明扫墓,过年过节写包袱、烧纸钱等。居住喜欢独家独院,住房以1-2层土木结构为主。村内有第一批县级传统音乐锣鼓山歌传承人李道文。   名特产品:村内土特产主要以熏腊肉和核桃、柚子为主。核桃个大圆整、壳薄白净、出仁率高、干燥、桃仁片张大、色泽新鲜。柚子个大皮薄、甘甜爽口。   风景名胜、文化遗迹:村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历史悠久的杨林桥洞和神秘的悬棺群,磨坪悬棺群位于秭归县磨坪乡杨林村境内。悬崖峭壁上,远远望去,一个挨一个的悬棺坑洞星罗棋布。因有些悬棺被掩埋或风化遭到破坏,目前尚无具体的悬棺数目,但总量应该在100座以上。这样的规模,在   (悬棺郑光明摄于2013年5月3日)宜昌境内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是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悬棺群之一。   听王大举讲:约40年前,当地一个叫王大凯(已故)的人整天在仙人洞的悬崖上采硝。他将绳子的一头系在悬崖顶部的大树和石头上,另一头系在自己身上,然后顺着岩缝打上木桩。他就通过这种方法攀附在悬崖上采硝,后来由于他年岁大了,采不了硝后不知为什么就将绳子留在了距悬崖顶部十几米的一道崖缝里。王大凯在采硝之余称其在洞里发现“仙人”的白骨,有的岩洞里还有剪刀、火钳、碗盘等物。据我的太公讲:每逢村里过红白喜事,都会去仙人洞找神仙借炊具,首先进洞时要在洞门口烧三柱香,然后借炊具的人必须站在离洞口上十米的距离背朝洞口,等几分钟后,需要借的东西就会摆放在洞口。杨林桥洞的形成据传说是由鲁班的弟子修建的,由于弟子的手艺不精,本该修成的桥却修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好几百人的溶洞。   

磨坪村

  磨坪乡磨坪村为磨坪乡政府所在地。村委会驻地大磨坪,距县城110公里,因其地四面环山,形似磨盘而得名。东与两河口镇接壤,西与一篮村接壤,南与柏家坪村接壤,北与天井坪村接壤。   1964年称中心大队,1987年改称磨坪村,2000年10月,红岩村、堰坪村与磨坪村合并为磨坪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十个幸福村落,546户,总人口1568人。   全村国土面积13.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1.46公顷,园地15.18公顷,林地959.93公顷,草地2.52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4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5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3公顷,其他土地24.79公顷。森林覆盖率72.7%。矿产资源有铁矿,储量不详。珍稀动物有野猪、山鸡等。   古树名木有银杏树、麻栎、松树等16棵国家保护名木。   磨坪村三组有一处地质灾害点,为地陷,预估计五人受威胁,经济损失10万元。   著名人物:   杨成平,枝江县百里洲人。1949年7月,枝江解放,杨考入宜昌军分区革命干部学院,结业后到江汉军区独立一师前工作,参加解放恩施的战斗。恩施解放后,他带着硝烟来到秭归山城,10月被分配到秭归两河口区石坪河小区工作。到石坪小区后,他迅速建立乡农会政权,收缴残存武器弹药,征购粮食,清匪反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恶霸地主宋学伦、宋学金欺压、剥削农民的罪行。宋等对杨怀恨在心。   解放军挺进归州,伪政府-磨坪。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西线指挥部命令独立一师二团进军秭归,8月7日拂晓,秭归县城解放,归州古城一片欢腾,迎接解放军入城。8月9日秭归县人民政府成立,独立一师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张振国兼任秭归县县长。   秭归县城解放的消息传到秭归西南磨坪,引起了盘踞在这里的土匪头子邓协臣的关注。邓协臣生于1917年农历八月廿四,24岁就当上了乡长,后又当上了县参议员。未过几天,-124军60师179团苏团长登门造访,介绍军部驻巴东绿葱坡,师部驻思阳桥,179团驻防磨坪,请邓协臣任军民合作站站长,为驻军筹集粮草。他欣然应诺,从此他步入了军匪勾结的泥潭。   9月20日,伪政府临时县衙设在磨坪邓达吾大院里,在这里举行所谓“秭归县政府迁址磨坪”的庆典。组织伪政权与新生革命政权分庭抗礼,以邓协臣为代表的反动分子贼心不死,借“神兵”还魂,蛊惑不明-的群众组成反动武装,夺我粮库,杀我解放军战士和新政权工作人员,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邓协臣发动-,杨成平英勇就义。1950年4月27日凌晨,磨坪、西庄坪同时发生土匪-。土匪头目谭乐之、宋学伦等窜到杨住处,杨见土匪来势凶狠,跃出门外,跳下高坎时被竹尖戳伤脚板,匪徒开枪打穿其肩胛骨。杨落入匪人手后,被匪徒用钢刀消掉脚后跟,从石坪押送磨坪,并被铁丝拴住锁骨,绑在大道会佛堂大柱上。匪首邓协臣、邓云山用金钱、美女引诱不成后继以酷刑威吓。杨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呸”地一口鲜血喷在邓协臣脸上。邓协臣凶相毕露,令大道会长谭宜成将其活活砍死。杨成平光荣就义了。杨就义时,年仅18岁。   1968年,当地人民将杨成平烈士遗骨从秋谷山断腰垭迁至磨坪庙安葬。1984年,秭归县人民政府为杨成平烈士建青石墓碑,碑铭为:“杨成平烈士永垂不朽!”墓联为:“成事业绩名扬千里,平叛战功声震八方。”   曾其政,1925年出生,1948年1月参加革命为解放军战士,在1949年10月的国内解放战争中失踪。   邓启明、邓习坤:第一批县级传统美术传承人。   邓启龙:第一批县级传统讲故事艺人。   

雁落坪村

  磨坪乡雁落坪村,位于磨坪乡政府西南部。村委会驻地板桥湾,距县城122公里,相传一群大雁,早去晚归,常落于雁落坪村处的坪里而得名。东与六家包村接壤,西与巴东县接壤,南与送甲山村接壤、北与银坪村接壤。   1964年称安乐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雁落坪大队,1984年改称安乐村,2001年3月,桂花村与安乐村合并为雁落坪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238户,总人口683人。   全村国土面积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45公顷,园地6.43公顷,林地590.50公顷,草地8.24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6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5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公顷,其他土地17.95公顷。森林覆盖率71%。矿产资源有锰矿、铁矿等,储量没有权威测量。古树名木有一、二、三级保护古树,目前生长茂盛。珍稀动物有锦鸡、獐子、松鼠等。   著名人物:邓忠民,1928年出生在磨坪乡雁落坪村,1951年5月参加革命,在志愿军203师608团一营二连服役,1952年10月在朝鲜方形山作战时牺牲,时任战士。余从林,1947年8月13日出生在雁落坪村一组,曾任宜昌市第四监狱监狱长。   重大事件:2007年,修建第一条硬化公路六雁公路,里程6公里;2011年,硬化村委会至思阳桥公路,里程6公里。   

天井坪村

  磨坪乡天井坪村,位于磨坪乡东部。村委会驻地一组,又名龙潭口,距县城136公里,因原村委会周边都是天井屋而得名。东与两河口镇、梅家河乡接壤,西与一篮村接壤,南与磨坪村接壤,与杨林村接壤。   原名前进,1981年3月更名为天井坪大队,1984年7月改称天井坪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346户,总人口1144人。   全村国土面积1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35公顷,园地150.07公顷,林地754.91公顷,草地0.7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0.9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6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26公顷,其他土地22.03公顷。森林覆盖率66%。矿产资源有煤炭,储量不详。   古树名木有:三级保护古树3棵,二级保护古树7棵。   全村共有地灾点8处,分别为天井坪村六组茅草坪塌陷,坐标X3415350,Y19444700,前缘高程1120米,后缘高程1360米,面积40000平方米,体积2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37人,预评估经济损失74万元;天井坪村五组杜家湾崩塌,坐标X3415750,Y19444350,前缘高程590米,后缘高程1120米,面积90000平方米,体积45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10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0万元;天井坪村一组苏麻坑滑坡,坐标X3415300,Y19445850,前缘高程1060米,后缘高程1140米,面积11000平方米,体积55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16人,预评估经济损失32万元;天井坪村七组广麻树坪滑坡,坐标X3416200,Y19445370,前缘高程700米,后缘高程820米,面积25000平方米,体积75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45人,预评估经济损失90万元;天井坪村一组二关垭煤炭井湾滑坡,坐标X3414100,Y19446650,前缘高程1360米,后缘高程1500米,面积75000平方米,体积3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15人,预评估经济损失30万元;天井坪村一组二关垭一组滑坡,坐标X3414900,Y19446700,前缘高程1600米,后缘高程1650米,面积4000平方米,体积8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差,受威胁人数3人,预评估经济损失6万元;天井坪村一组二关垭六组滑坡,坐标X3415450,Y19446400,前缘高程1300米,后缘高程1340米,面积4000平方米,体积8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13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6万元;天井坪村一组二关垭四组九差荒滑坡,坐标X3413750,Y19448450,前缘高程1410米,后缘高程1520米,面积22000平方米,体积67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差,受威胁人数12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4万元;   重大事件:2011年11月15日,冷家湾煤矿瓦斯0,死亡6人。   著名人物:郑之武,天井坪村二组人士,1979年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   

龙潭坪村

  (一)概况。   磨坪乡龙潭坪村,位于磨坪乡政府西南处。村委会驻地白杨树岭,距县城120公里,因村内有一潭名为龙潭坑而得名。东与柏家坪村接壤,西与六家包村接壤,南与巴东县接壤、北与一篮村、磨坪村接壤。   解放后被称为龙星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龙潭坪大队,1987年改称为龙潭坪村,2001年2月,龙潭坪村与枣树坪村合并为龙潭坪村。现辖五个村民小组,269户,总人口835人。   全村土地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7公顷,林地面积960.3公顷,森林覆盖率85%,古树名木有银杏树、樟树、楠树等。珍稀动物有野猪、山鸡等。   获得荣誉:   1、2006年被评为2005—2006年度“文明村”(0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   2、2010年被评为2009—2010年度“文明村”(0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   3、2008年获得“档案目标管理省二级“荣誉(湖北省档案局)。   4、2001年11月被评为宜昌市“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0宜昌市委办公室、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5、2001年12月被评为2001年全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村委会(0宜昌市宣传部、宜昌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6、2010年12月被评为2010年宜昌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宜昌市妇发联合会)。   7、2013-2014年度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二)基础设施。   2010年3月对村庄进行规划。规划内容为以村委会等五个地点建五处居民点。在居民点处建立固定垃圾池、改善道路及房前屋后卫生状况。对沿途道路和入组道路进行硬化和维护,确权确责管护。确保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1982年8月,修建第一条公路4.5KM。2005年5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0公里,其中硬化里程16.6公里。   现建有公共畜水池20口,可畜水7100立方米。2006年8月,开始建设公用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10.8KM。   1997年开通电话,2014年宽光纤进村,村村通电视覆盖率达100%。   2008年孙正洪等人建第一批沼气池,共计30多口,现建有沼气池70多口。2005年村民邓兴龙第一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现有100多户。(三)经济建设。   2014年,农民纯收入5319元。经济以烤烟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油菜等。   田金凤发展的观赏食用瓜果取得可喜成绩,成为烟叶后时代的替代产业。   (三)地方特色。   龙潭坪村位于湖北西南地区,与土家族交界,地处高山地区,气候冬暖夏凉。当地民风淳朴,兼具汉人的粗逛和土家人的热情。   域内生产生活习俗主要有打锣鼓,端午节吃粽子等;婚育习俗主要有男女定婚过门,姑娘出嫁陪嫁,男方家庭陪郎,升号匾,结婚拜堂,敬大孝,3天后回门,生小孩三天洗三,一月内送祝米,满岁抓周等。白事有打丧鼓,闹夜,清明扫墓,过年过节烧纸钱等。居住喜独家独院,住房以1~2层土木结构为主。自21世纪初开始,渐有临公路建2~3层砖预结构楼房者,并向村庄式集居发展。   乡内地方发音特点为语气平淡,抑扬顿挫不明显,“n”和“l”、“f”和“h”混而不分。例如“飞机”读成“灰机”。“黄色”读成“房色”。普通话与地方话混杂,地方语汇十分丰富。比如:小孩子叫娃儿。懂事、听话叫听说。   

六家包村

  磨坪乡六家包村,位于磨坪乡西南部。村委会驻地在六家包村一组奔龙口,距县城130公里,因村处山包之上,曾住有六户人家而得名。东与龙潭坪村接壤,西、南与巴东县接壤、北与送甲山村接壤。   1955年称金盆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六家包大队,1985年改称卢家堡村,2001年3月,卢家堡村与莲花村、龙坪村合并为六家包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392户,总人口1148人。   全村国土面积17.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23公顷,园地71.94公顷,林地1351.82公顷,草地2.51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1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9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85公顷,其他土地22.58公顷。森林覆盖率78%。矿产资源有锰矿、铁矿、方解石等,储量不详。   古树名木有9个科属共28棵,其中珙桐1棵,楠木1棵,枫香1棵,灰楸1棵,榔榆1棵,核桃1棵,皂荚3棵,油杉树3棵,银杏16棵。   珍稀动物有獐子、猴子、锦鸡等。   著名人物:邓全湘,曾在四川任职,为知府。因其人头顶有一包,所以人称“包老爷”。此人死后,远葬1公里外的“照天烛”。   村内地质灾害一处,位于二组的冲沟斜坡,坐标X3406850、Y19439800,前缘高程900/1200米,面积30平方,体积800立方,稳定状态较差,受威胁人数预计约16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14万元。   重大事件:1988年,长春沟山洪暴发,淹没良田120亩,无人员伤亡;   1997年,建紫金坪小学和六家包小学,后于2002年撤校并入长海希望小学;   2012年,巴野公路途经六家包村的施家坡隧道段动工。   

送甲山村

  磨坪乡送甲山村,位于磨坪乡西南部,四面环山,两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流长,中心地段形成一个盆地。村委会驻地挖断山,距县城129公里。相传,民国年间,实行保甲制时,巴东县将一甲人迁送到秭归县,在此山上定居,村地处山上,故以此命名。东与六家包村接壤,西与鄂西绿葱坡镇接壤,南与鄂西野三关镇接壤,北与雁落坪村接壤。   1956年初级社时取名幸福,后称幸福大队,1981年改称送甲山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270户,总人口833人。   全村国土面积1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4公顷,园地32.78公顷,林地832.74公顷,草地0.5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7.7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1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18公顷,其他土地17.79公顷。森林覆盖率76.3%。   矿产资源有丰富的煤、猛、铁等,储量不详。   古树名木有银杏树、油杉树、桂花树、摇钱树、枫香树等,其中挂牌的古树名木有16棵,目前生长茂盛。   珍稀动物有獐子,麂子、野山羊、野鸡、锦鸡等数十种,成群结队,随处可见。   重大事件:1997年,建送甲山村中心完小学校,1999年建完实施招生,共招收学生320人,教职工18人,顺利通过县普九验收,荣获县级先进单位。   2003年3月31日,即农历2月29日,送甲山村遭受大面积特大冰雹灾害,全村三个组,257户,920人受灾,共损失油菜500亩,小麦400亩,山林400亩,并有156栋房屋,312万片屋顶瓦受损。   2011年,纳入县整村推进村,资金达200余万元。主要成果为:新建茶园基地500亩,改造老茶园500亩,新修扶贫公路3公里,整修村委会一栋700平方米。   著名人物:田恒海,民间木工艺人,于1998年去世,生前所造板壁屋、揉茶机深受村民喜爱。   

银坪村

  磨坪乡银坪村,位于距磨坪乡政府18公里处。村委会驻地马铃垭,距秭归县城140公里,早前,因村处之坪中,曾开过银匠店,据传外来一手工银匠,在此居住三十余年,且当时秭归县和巴东县就他一人手艺高人一等,因此得名银坪。东与一篮村接壤,西与巴东县接壤,南与雁落坪村接壤,北与三墩岩村接壤。   1952年称柳家湾自然村,1964年改称勇胜,1970年改为银坪大队。1970年8月云南大队与银坪大队合并为银坪大队,1993年改称为银坪村至今。全村现辖四个村民小组,284户,837人。   全村国土面积9.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13公顷,园地76.58公顷,林地671.37公顷,草地5.03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0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0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02公顷,其他土地14.40公顷。森林覆盖率71.5%,矿产资源有铁矿等,储量不详。   珍稀动物有锦鸡、獐子等。   重大事件:1970年2月21日,在柳正秀老屋处发生火灾,烧毁房屋六栋,造成六户人家无家可归,无人员伤亡;1975年8月9日,发生过一次洪灾,当时称之为89洪灾;1976年,修建银坪村老村委会;1983年,刘颜王加工厂发生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三万元,无人员伤亡;1997年,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建银坪小学,后于2002年撤校并入长海希望小学,银坪小学改建为银坪村委会;1998年,修建银雁公路;2003年,实施农网改造。   著名人物:傅金翠,女,1965年11月出生于银坪村二组,于2009年被评为县诚实守信模范;邓兴刚,男,为民间手工艺人,擅长木雕;刘明槐,男,1944年11月出生于银坪村二组,为民间手工艺人,擅长模具制造。   

一篮村

  磨坪乡一篮村,位于磨坪乡西北部。村委会驻地阴坡,距县城125公里,相传,早前搞地方宗派时,取地名,你取“小磨坪”,我取“大磨坪”,另一个人就取地名叫“一篮”,意指一篮子把小磨坪、大磨坪都提起来,故名一篮。东与天井坪村接壤,西与银坪村接壤,南与龙潭坪村接壤,北与天井坪村接壤。   1975年称和平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一篮大队,2002年3月,一篮村、八家村与谭家坡村合并,称一篮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508户,总人口1532人。   全村国土面积1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32公顷,园地70.99公顷,林地854.69公顷,草地1.69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3.2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4.41公顷,其他土地25.11公顷。森林覆盖率68%。   古树名木有银杏、铁尖油杉、马尾松等。现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3株。珍稀动物有锦鸡、野猪、麂子等。   村内有地质灾害点3处,谭家坡村委会滑坡点面积将达到2万平方米,造成16人受到威胁,经济损失达32万元;八家湾滑坡面积将达到0.45万平方米,无人受到威胁,但造成经济损失2.1万元;堰沟垭斜坡滑坡面积将达到2.43万平方米,造成12人受到威胁,经济损失达到24万元。   著名人物:   熊仁海,1947出生在磨坪乡谭家坡村,1965年参加革命,为解放军4747部队战士,1968年4月在内蒙古战备施工中进行坑道作业时发生塌方光荣牺牲。   杜国政,1926年出生于磨坪乡谭家坡村,1949年8月参加革命,在谭家坡村党支部任职,1949年8月在红土岭光荣牺牲。   重大事件:   1997年,建磨坪小学,2005年,更名长海希望小学。   2011年,成功实施低丘岗改造项目,共改田1700亩,投资300多万。   

升坪村

  磨坪乡升坪村,位于磨坪乡西南部。村委会驻地梦岭,位于三组,距县城130公里,因升坪河从村流过而得名。东与天井坪村接壤,西与三墩岩村接壤,南与银坪村接壤,北与杨林村接壤。   1958年公社化时称升坪大队,1993年改称升坪村。现辖3个村民小组,152户,总人口518人。   全村国土面积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71公顷,园地52.51公顷,林地328.74公顷,草地1.3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2.51公顷,其他土地12.19公顷。森林覆盖率56.5%。矿产资源有煤炭等,储量不详。珍稀动物有麂子、锦鸡、野山鸡、竹鸡、刺猬、野猪等。   古树名木有:三级保护古树4棵,二级保护古树1棵。   全村共有地灾点2处,分别为升坪村三组村委会斜坡,坐标X3412500,Y19442500,前缘高程210米,后缘高程460米,面积250000平方米,体积100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30人,预评估经济损失60万元;升坪村二组香树湾滑坡坐标X3412600,Y19440900,前缘高程690米,后缘高程760米,面积60000平方米,体积3000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受威胁人数10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0万元。   重大事件:   1985年8月9日,发生“8.9”洪灾;   1997年,建升坪小学,后因地下裂缝被鉴定为危房,并于2002年撤销并入长海希望小学;   2000年,投资十余万进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2个蓄水池,一个900平方米,一个60平方米;   2003年,升坪村开始试种现在的升坪贡柚,当时种植187亩;   2008年,建升坪村委会;   2010年,成立升坪贡柚专业合作社,当时社员为21人。   著名人物:   冷庆海,男,1959年6月出生,铁匠,所打铁器深受村民热爱,实用性好,耐用。   邓兴玉,男,1945年2月21日出生,是村里的锣鼓手。   

柏家坪村

  磨坪乡柏家坪村,位于磨坪乡南部。村委会驻地二组土坑崖,距县城132公里。东与两河口镇接壤,西与龙潭坪村接壤,南与巴东县接壤,北与磨坪村接壤。   原名平星,1981年3月更名柏家坪大队,1989年改称柏家坪村。1989年9月,飞龙村、柏家槽村与柏家坪村合并为柏家坪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302户,总人口927人。   全村国土面积13.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46公顷,园地52.57公顷,林地1048.68公顷,草地0.46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6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5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03公顷,其他土地25.19公顷。森林覆盖率75.3%。   三级保护古树5棵。   全村共有地灾点1处,位于柏家坪村一组飞龙大岩洞滑坡,坐标X3408370,Y19447940,前缘高程1360米,后缘高程1400米,面积4500平方米,体积9100立方米,目前稳定状况较差,预评估经济损失2.1万元。   罗策云、罗常文:县级第一批民俗文化丧葬习俗传承人。   重大事件:1997年推行普九,建柏家坪希望小学,后于2002年撤校并入长海希望小学。   2012年,投资1000万元实施水保改田项目,共改造土地面积1000亩。   


升坪村特产大全




升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