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宜昌市 >> 宜都市 >> 红花套镇 >> 渔洋溪村

渔洋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渔洋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渔洋溪村简介

  红花套镇渔洋溪村位于宜都市北部,坐落在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岸,濒临长江,沪蓉西高速、翻坝高速和宜华一级公路在这里交汇,距宜昌城区仅一江之隔,距宜都市政府所在地16公里。村内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丘陵村。全村版图面积29.7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639户,常住人口2129人,耕地746亩;村设1个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92名党员。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28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3100元。
  近年来,渔洋溪村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1、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不断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优化品种品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四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一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二是加强对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
  5、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民主。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四是要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0制宣传和教育力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581100 443000 0717 查看 渔洋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渔洋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渔洋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红花套社区

  宜都市红花套镇社区位于红花套镇集镇中心区域,东临长江,西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临陆城,北有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红花套社区由原红花套村六组、红花套老集镇部分散住居民合并组建。设4个居民小组,社区干部5人,党员114人,人口2995人,住户1839户,其中农业户口466人,非农业户口2529人,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8928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6460.77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窑坡垴村

     (一)概况   窑坡垴村位于长江南岸,距红花套镇2公里,与本镇杨家畈村、红花套村吴家岗村、南桥村相邻,地势北高东低,以丘陵为主,2001年由原联合村、窑坡垴村、徐家山村合并而成,现辖7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19亩,自留零星林地336亩,窑坡垴村总人口2855人,818户,其中党员151人。   (二)基础设施   固定资产设施:   办公楼1座、卫生室1座、新型建筑材料厂一个,原编织袋厂厂房一栋。硬化道路25公里、渠道16000米、变压器9台、高低压线路20公里,完成了全村800多个农户的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村开通无线调频广播,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电话、手机普及率达85%。全村95%的农户住进了楼房,其中30%的农户用了上宽带,10%的家庭拥有小轿车,95%家庭拥有摩托车,98%的农户用上了沼气,324人参加了社会养老统筹,644人参加了新农保。99%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图书室1个,文体娱乐室1个,儿童入学率100%,7个治安中心户,8名创业农村实用人才。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到2012年年底,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753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实现12775元。经济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柑橘、水稻、玉米、等。   (四)社会事业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有卫生室1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81人,参保率100%。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46‰。   于2010年建设农家书屋1个,现有藏书1500册,年借阅图书不少500册。老年活动中心1个、残疾人康复中心一个。   (五)地方特色   窑坡垴村属于黄土基质土壤,适合蜜桔生产。优质柑桔生产是窑坡垴村农业支柱产业,窑坡垴村每年生产优质柑桔约12000吨,在2012年的宜都蜜桔评比中,窑坡垴村蜜桔综合指标获第一名。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周家河村

  周家河村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来,迎来诸多利好机遇,以“建四园”(生态果园、就业乐园、幸福庄园、文明家园)、“创三村”(宜都市中心村、湖北省新农村示范村、国家生态文明村)为目标。牢牢抢抓机遇谋发展,竭力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强村富民谱新篇。   建生态果园,强支柱产业。周家河村地处长江边,地势低洼,不利橘树生长。2009年以来,他们加快老园改造、密改稀1000亩。修建排水沟2公里,硬化操作道11公里。还多次请农技人员到村测土配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挂黄色粘虫板1万张,控水增糖143亩,提高果品含糖量。2014年,村民从柑橘产业中户均增收达1500元。   建就业乐园,吸富余劳力。利用交通便利优势拉长主导产业链条,以丰岛罐头厂、土老憨生物科技园、宏发科技牛皮纸厂为中心红火路边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02年引进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丰岛集团”2009年引进宏发科技牛皮纸厂、2012年引进土老憨生物科技园等大型项目落户,带动作用明显:全村发展餐饮、修理、超市等配套服务业近30家,从事三产业村民近500人,年获季节性劳务收入350多万元。   建幸福庄园,提幸福指数。借新农村建设机遇,-使用上级项目、村级积累和村民自筹等三类资金,先后硬化环村公路21公里、将水泥道路通到每个农户门前房后与田间地头,整治堰塘22口。与宜都市自来水联网,全村800多农户告别吃机井水和堰塘水。安装新式太阳能路灯100盏、95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规划出3个居民点,有230户入住整齐划一的新居点。还发展了5家集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乐”。   建文明家园,育新型农民。借群众路线“东风”,融农村政治思想、文体娱乐、文明创建为一体,推进村风文明建设。维修了一栋集办公培训、文化娱乐、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村级组织阵地。配套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健身设施、组建舞蹈队、文艺宣传队。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卫生整洁户等评比活动,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周家河村村民以前忙半年,闲半年。下半年收获季节忙卖柑桔、做生意,上半年忙带彩摸牌,不仅消耗经济,而且影响家庭团结。去年他们建起了村文化娱乐广场,如今,广场场场爆满。昔日“站灶台”的农家主妇,纷纷加入到跳舞唱歌的行列,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渔洋溪村

  红花套镇渔洋溪村位于宜都市北部,坐落在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岸,濒临长江,沪蓉西高速、翻坝高速和宜华一级公路在这里交汇,距宜昌城区仅一江之隔,距宜都市政府所在地16公里。村内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丘陵村。全村版图面积29.7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639户,常住人口2129人,耕地746亩;村设1个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92名党员。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28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3100元。   近年来,渔洋溪村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1、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不断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优化品种品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四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一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二是加强对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   5、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民主。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四是要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0制宣传和教育力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吴家岗村

  红花套镇吴家岗村邻宜华一级公路,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遗址所在地。全村版土面积5.37平方公里,柑桔面积4310亩,村设党总支一个,下面建有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1名;村委会辖6个村民小组、959户2949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紧抓项目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注重生态建设,创建文明新村,村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44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先后被评为“宜都市文明村”、全省“宜居村庄”等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杨家畈村

  杨家畈村地处红花套集镇中心地带,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版图面积20.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9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1577户,4259人,其中党员154名。近几年来,我们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良好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8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18元,杨家畈村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远程教育示范村、湖北省卫生村。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南桥村

  南桥村位于红花套镇西北部,“三一八”国道贯穿全村,属于丘陵地段,全村版图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设5个村民小组,787户,2700人,其中劳动力1807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43人,全村耕地面积2710亩,山林面积13390亩,柑桔面积7500亩,年产柑桔18000吨,柑桔是全村的主导产业。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鄢家沱村

  红花套镇鄢家沱村东接南桥村,北宜昌点军区,南接清江流域,西临长阳界,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1164亩,林地31250亩,平均海拔3152米。鄢家沱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人口现状: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639户2165人,外出务工73人,空巢老人5人,留守儿童6人,建卡贫困户70户213人,其中农村低保户47户122人,五保户9人。   村级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党员85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2人,60岁以上老党员45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12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3人,村民代表41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15人。   产业发展:网箱15000只,柑桔4000亩,2012年网箱养鱼产值实现10000万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红花套村

  一、基本概况   红花套村滨临长江,与宜昌市仅一江之隔,往返宜昌仅需30分钟。318国道从红花套村经过,到沪蓉高速入口仅两分钟。红花套村是多条公路交汇中心,交通十分便捷。红花套村下辖7个自然组,全村共有3650个村民,1079户农户,外来常住人口700多人,有中-员141人,村两委班子7人。近年来,红花套村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振兴农村经济。2012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0082元。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镇委、镇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在村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精神指引下,我们村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近几年的中心工作来抓,同时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检验村领导班子是否真正办实事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落实各项新农村建设任务,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全村各项新农村建设。   二、基础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红花套村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合村并组以来,尤为明显。2012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0082元,比上年增长10.5%,集体经济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5%,去年底红花套村有四家企业在红花套村落户,今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320人。红花套村柑桔总面积5648亩,总产量1.7535万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红花套村村级公路已硬化17.6公里,去年年底红花套村已解决4个组1426人安全饮水问题,安全饮水覆盖率达75%。红花套村各组都开通了无线调频广播,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电话、手机普及率达90%。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红花套村还存在很多影响发展因素,这些因素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各组发展不平衡,产品特色不鲜明,各组公共建设事业相对滞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无钱办事。村民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公民法制化意识淡薄,矛盾纠纷屡有发生,这些都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不利因素亟待解决。   三、工作指导原则   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把红花套村建设成为我市农业强村,生态强村,文明兴村。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把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展村“两委”,村党总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把各种要素引导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把建设新农村引向深入。   四、近几年工作重心   按照镇委的总体规划,即2009年试点起动,2010年初见成效,2011年整体提高全面发展的总体设想,经过3年的奋斗,初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把红花套村建设成为“农业强村,生态强村,文明兴村”的建设目标。   2010—2012年,红花套村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2000元。我们具体目标是:   ——生产发展。大力推进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老果园和精品园为中心,扎实推进柑桔密改稀工程。争取在2012年,以老果园和精品园为中心再向外延伸500亩标准化果园,使柑桔产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有很大提升。力争让全村柑桔产量突破两万吨。充分发挥红花套镇近年来改革开放优势,在2012年力争在本镇企业就业人口达1000人以上。大力发展畜牧业,鼓励大规模生猪育肥,2012年力争出栏生猪6000头。   ——生活宽裕。稳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要使红花套村有稳定的主导产业。计划在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左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计划到2012年,全村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2000元,九年义务教育完成98%。农村低保覆盖率,社会保障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五保户供养率达85%。力争2012年移动电话,广播和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   ——村容整洁。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布局。重点抓好红花套村居民点建设,充分发挥中心村优势,大力开展庭院绿化,道路硬化,沟渠净化工程。继续推广安全饮水工程,争取在2012年全村安全饮水率达90%以上。“一池三改”推广面达85%,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达95%,力争使全村60%的组达到全国生态建设标准。   ——乡风文明。国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农民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懂科学,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到2012年,在红花套村建立一个标准化图书室,藏书5000册以上,建立一个文化宣传队,并在全村建立文化中心户15个。并在全村范围内建立公共娱乐健身场所,让自觉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达全村总人数20%以上,让清闲后的村民远离牌桌。   ——管理民主。以“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为载体,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抓好村党组织阵地建设,村“两委”班子建设,逐步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到2012年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率达100%。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大溪村

  大溪村位于宜都市西北部,隶属于红花套镇,距市政府所在地陆城15公里,坐落在红花套镇西北角,东起跑马岗,南起石人山,西与梁山溪,北临横山,与鄢家沱村、南桥村、渔洋溪村三个村接壤,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2.1平方公里,全村人口882   人,272户,辖5个村民小组。   【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料】大溪村属亚热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平坦,适合多种植物生长,由于地域面积小,且因大溪村由长江泥砂淤积而成,因此自然资源匮乏。   【物产经济】大溪村共有耕地面积861亩,人平0.99   亩,其中:柑桔904亩年产350吨、蔬菜52亩年产95吨、粮食901亩年产252吨,农村人均纯收入11532元,土地肥沃,适宜发展蔬菜、柑桔产业。   【村容村貌】大溪村位于红花套镇西北部,以长阳及点军区交界地属山区。大溪村是原(大溪、回马滩、广东棚、张家坪)四个村合并。版图面积32.1平方公里,山林面积占62%、水面占25%、耕地面积占23%,是个山大人稀的贫困村。共辖五5个村民小组,272户、882人,其中有绝对贫困及低收入34户104人,全村实有耕地面积861亩。大溪村地属山区现有主公路21公里,通车率80%。全村电网覆盖100%,电话到户85%。   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主要指标   固定资产设施:办公楼1座、卫生室1座、码头2座、硬化道路21公里、变压器5台、线路40公里、272户全部实现照明生活用电。   户住进楼房,168户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其中125户用上了宽带,35个家庭拥有小轿车,169余个家庭拥有摩托车,256户用上了沼气,882人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882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图书室1个,文体娱乐室1个,儿童入学率100%,7个治安中心户,5个文化中心户。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渔洋溪村特产大全




渔洋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