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畈镇横冲村位于王家畈镇北部,X224县道与株洲公路交汇处,版土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3768亩,林地8630亩,平均海拔300米。横冲村交通便利,已探明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品。
人口现状: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830户2837人,外出务工1173人,空巢老人45人,留守儿童2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84户121人,五保户集中安置7人,散养18人。
村级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党员98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1人,60岁以上老党员28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31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3人,村民代表37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2人。
产业发展:横冲村主导产业为生猪养殖,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殖大户120个,2014年村出栏商品猪达1.25万头,2014年全村总收入8875万元,人均纯收入12452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581107 | 443000 | 0717 | 查看 横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家畈社区 |
(一)概况 王家畈镇王家畈社区居委会位于宜都市西南部,是王家畈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距宜都31公里,居委会设在十字街石板河路1号,是王家畈镇党委、政府所在地,管辖一个集镇,下设二个居民小组。辖区内有26个社区成员单位(镇直单位)。与王家畈村、小河村接壤,南北有陆渔公路、东西有松王线,X224县道经社区而过通往五峰。 王家畈社区于2004年正式成立,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非农业人口1195人分散居住在8个行政村,在集镇中现有居民户866户,常住人口1151人。 社区驻有乡人民政府、财政所、派出所、卫生院、中信银行、木材检查站、电信支局、邮政支局、司法所、教育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社区于2010年被省人社厅评为充分就业社区、2011年被宜都市人民政府授于文明社区称号、2012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至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社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经济建设 2012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达到92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经济以职业工资收入、个体工商经营收入和劳务输出务工收入为主。 东方超市是我社区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网点,在集镇0有民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185家。 (三)社会事业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辖区内有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30人)。社区居民在医疗保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二是参加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2008年建成社区农家书屋1个,社区图书室1个,现有藏书600册。 社区于2012年建立了老年互助活动中心,现有健身器材4件和棋牌室、谈心说事室,活动场地148平方米。 (四)地方特色 有名的十字街现位于王家畈社区中心地带,在很久以前,十字街是通往五峰的主要交通线,由清一色的青石板铺设而成全长1500米,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干线的建设现已完全改变了十字街的原貌,但是十字街的名称沿袭至今。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毛湖埫社区 |
王家畈镇毛湖淌村位于宜都市西南部,2001年由原毛湖淌村、三等坡村和燕子坡村合并而成,距宜都市区50公里,东接白马溪村、西接绿竹溪村、南接五峰、北接熊渡水库。版图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67亩(水田48亩),山林面积160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9.73%。毛湖淌村集镇配套设施齐全,X224县道贯穿集镇,是王家畈镇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区。 经济发展: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187元,2014年全村将实现工农业经济总收入3018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7.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村级组织:毛湖淌村党总支班子成员3人,下设2个党支部,每个支部1名支部书记,2名支部委员;村委会成员3人,组长6名,党员75名(女党员16名)。 人口现状:全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71户1591人,农村劳动力871人,妇女720名. 产业发展:毛湖淌村出产苞谷、红苕、土豆。主导产业是茶叶,茶叶总面积2430亩,户平4.2亩,人平1.5亩。2014年毛湖淌村仅茶叶就实现产值900万元,至2015年,力争全村茶叶产量达到500吨,产值1000万元。 近几年加快全村公路硬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组级路硬化18.51公里。毛湖淌集镇及周边农户使用管道通水,洁净水源得到基本保证,农网改造后电力设置比较完善,为全村加快发展,统筹发展打下了现实基础、群众基础和干部基础。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全福河社区 |
全福河社区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王家畈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811070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81。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全福河社区与王家畈社区、毛湖埫社区、全福河村、大沟村、绿竹溪村、毛湖埫村、白马溪村、龙潭河村、下堡村、十三尖村、白玉垴村、夏家湾村、古水坪村、樟桂岭村、小河村、王家畈村、老屋棚村、横冲村、双河桥村相邻。 |
全福河村 |
全福河村2001年由原高家湾、全福河两个村合并而成,全福河村地处宜都市西部边缘,西与五峰县渔洋关镇接壤,北与长阳县相连,是三县交界之地,224x县道穿村而过,平均海拔270米。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全福河集镇,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农产品集散、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繁荣小集镇。全村耕地面积3051亩,山林面积11775亩,村内矿产及水资源十分丰富,重晶石、石灰石储量90万吨,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20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大沟村 |
一、概况 王家畈乡大沟村位于宜都市西部边缘,村委会位于大沟村六组,三面与五峰接壤,东北角与本乡全福河相邻,村中心位置距市城71公里,距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仅13公里之隔。由一条琪琳而过的小河,而得名为大沟,河流有16条小溪汇集而成,长年水源丰富,山间泉水隐现,清凉可口,随处可饮天然矿泉水。 大沟村土地改革时期称建国大队,1987年改称大沟村,2001年3月由狮子山袁家岭,大沟,大淌4个村合并为大沟村,版图面积20.28平方公里,地处武夷山脉,属于卡斯特地形地貌,山田水路建筑物分别占总面积的62.27%,18.7%,5.21%4.32%,4.4%属于生态林区村庄,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6户,农业总人口1612人,劳力930人。 二、基础设施 大沟村1979年修建第一条主干道7.5公里,现有村级公路61公里,2004年10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硬化道路23公里,现有变压器9台,高压主线路8公里,全部实现照明生活用电全覆盖。有村委会办公楼、卫生室1座,530平方米。全村60%的农户住进了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窖。100%的农户开通了电话,95%的农户拥有摩托车,35%的农户用上了沼气,991人参加了新农保,65人参加了社会养老统筹,99%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文化娱乐室、图书室1个,应入学38人,已入学38人,儿童入学率100%,10个治安中心户,21名创业农村实用人才。 三、经济建设 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1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0元,茶叶是农民的主导产业,全村茶叶面积3500亩,产量1000吨,村内有14家茶叶加工企业,一家铁矿、一家高磷土矿企业,500多人在外务工,茶叶,林业,务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四、社会事业 村内有农资超市,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98人,参合率99%,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97‰内,2006年建农家书屋1个,有书1200册,适龄儿童入学率10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地方特色 全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收入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大沟明正有机茶享誉国内外。全村海拔最低点190米,海拔最高点815米,全村平均海拔为385米,森林覆盖率高,全年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日光照12小时,最高温度39度,最低温度零下5度,全村山林面积20467亩,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550亩,其中茶叶面积3500亩,地势两山夹一沟,村内有硫铁矿,高磷土,煤等矿产资源,村内现有一条7.5公里主路直接把握大沟村经济流通的命脉,村内山清水秀,杜鹃花开,适宜发展茶叶生产为主的生态光旅游业的发展。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绿竹溪村 |
绿竹溪村2001年由原郑家湾、何家湾、罗家湾、绿竹溪4个贫困村合并而成,位于宜都市西南角,东与毛湖淌村接壤,西与全福河村相连,南与五峰县一岭相隔,北与潘家湾土家族隔河相望,村内海拔最高1180米,X224县道横穿村。全村面积18.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4亩,山林面积21585亩,其中集体公益林1950亩,茶叶2657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66元。经济以农业和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以茶叶为主。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毛湖埫村 |
毛湖埫村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王家畈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5811072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581。邮政编码为44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7 ,车牌号码为鄂E。毛湖埫村与王家畈社区、毛湖埫社区、全福河社区、全福河村、大沟村、绿竹溪村、白马溪村、龙潭河村、下堡村、十三尖村、白玉垴村、夏家湾村、古水坪村、樟桂岭村、小河村、王家畈村、老屋棚村、横冲村、双河桥村相邻。 |
白马溪村 |
白马溪村位于宜都市西南部,隶属王家畈镇,坐落于镇政府西北部,距宜都市区五十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二十一公里,东邻本镇十三尖、龙潭河两村,南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乡,西邻本镇毛湖淌集镇,北邻本市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白马溪村源于此条溪沟流域相传一位仙人骑着白马坚难的踏着急流的溪水行走而得名。 辖区版图面积18.7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488亩,其中水田385亩,茶叶面积2100亩,总山林面积21142亩,其中村集体8千余亩。共6个村民小组,498户,1449人。白马溪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全村共有党员66名,2015年发展预备党员1名。全村共有村干部5人,后备干部1人,组长6人,村民代表29人,其中女11人。2015精准扶贫户18户56人。2015年村计划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6.5万元,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021万元,人平纯收入11870元。本土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可开采的方解石、硫铁矿、煤炭、高岭土、重晶石等地下资源。林木、山竹、自然风景树等地表资源。熊渡库区、渔洋河、白马溪等数十公里水产资源。雅来线宜张高速交通要道穿心而过等交通资源。垂钓、观光、休闲等旅游资源。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适宜农业产业、林业产业、特色养殖产业、观光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风水宝地。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龙潭河村 |
龙潭河村位于王家畈乡西部,全村版图面积18.26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52户,1395人。设村党总支1个,共有党员90人,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通过近几年发展,龙潭河村确定茶叶为主导产业,全村现有茶叶面积1750亩,户平3.8亩,年可为农民提供收入近500万元。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34元。 龙潭河村基本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龙潭河村位于宜都市西部,与五峰接壤,隶属于王家畈乡,距县城45公里。224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与下堡、白马溪、白玉垴3个行政村接壤。 【村落与居民】 全村版图面积18.26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52户,1395人。 【历史人文】 龙潭河村由原来的回龙寺、风坳、风古洞、龙潭河4个小村合并而成,因村委会设在龙潭河,也是原来的龙潭河管理区所在地,因而定名为龙潭河村。龙潭河名字的由来也是几经易名而得来,相传解放前因其地形酷似龙船而取名龙船河,后在文革时期改名为燎原,设立燎原公社,再后来在设立管理区时易名为龙潭河管理区,龙潭河村因此而得名。 【物产经济】 龙潭河村共有耕地2293亩,山林面积17079亩,茶叶1750亩。全村为山区夹小丘陵地形,森林覆盖率高,境内有丰富的硫铁矿、方解石矿、重晶石矿等矿产资源,以及尚未开发的远近闻名的风古洞、犀牛洞、双天坑等旅游资源,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宜发展以林业、茶叶、矿产、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下堡村 |
一、基本情况 下堡村位于宜都市西南部,王家畈乡中部,距宜都市区45公里,版土面积9.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403户,1275人,耕地面积1289亩,退耕还林面积567.8亩,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9人。在职村“两委”成员4人。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2元,全村在册低保户42户、55人。 二、农民收入 下堡村地处山区,人均耕地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靠外出打工,全村外出务工500余人,二是靠种养业,全村有茶叶面积600亩,茶叶加工企业2家。 三、基础设施 “十一五”时期,投资60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全村9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水。全村公路入户率达95%,截止2014年,全村共硬化公路18.8公里,。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二轮延包、土地、山林全部承包到户,集体仅有20亩茶园、每年能收承包费5000元。 二是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办法不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三是基础设施仍很薄弱,通组公路硬化是全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之一。到目前仍有5个自然组不通硬化路,全村20公里未硬化路养护任务重。还有10个农户不通公路。有40户饮水安全没有解决。偏远农户电力满足不了农户需求。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十三尖村 |
王家畈镇十三尖村位于宜都市西部,距城区五十公里,镇政府二十一公里。东与下堡村相邻,南与白马溪村接壤,西北有熊渡库区环绕,与潘家湾乡隔水相望,乡级“刘白”公路穿腹而过。全村拥有版图面积1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5亩,茶园1100亩,桑园915亩,柑桔262亩,山林面积12544亩。 人口现状:十三尖村由原苏家山村、双堰村、十三尖村三村合并,全村现辖六个村民小组,438户、1303人、785个劳动力。 组织概况:村设置了党总支委员会(下设两个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纪检小组、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工会、治保调解委员会、网格管理站等十二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互助,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主要产业:十三尖村经济以种养业和打工经济为基础。2014年度物产经济和收入情况分析:种植业占36.5%,养殖业占17.6%,打工经济占41.7%。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白玉垴村 |
白玉垴村2001年由白玉垴村、向家河村与兰家堰村合并为白玉垴村。共有耕地2301亩,其中柑桔面积1600亩,茶叶600亩,山林面积12700亩,其中集体2040亩,有村级果园场一家,面积100亩,茶叶加工厂二家,其中村集体一家,村以南适合发展茶叶,以北至东南适合发展柑桔。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40万元,人均纯收入8721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夏家湾村 |
夏家湾村2010年由原夏家湾村与尖岩河村合并为夏家湾村,位于宜都市西南边界,与松滋市相邻。东临松木坪镇,西临古水坪村,南接松滋市,北连王家畈、双河桥两村,版图面积10.8平方公里,夏家湾村现有耕地面积1577亩,林地9926亩。茶叶面积1500亩,柑桔300亩,退耕还林799亩。2014年全村人口1100人,劳动力有692人,其中流出劳力有415人。全村经济收入272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32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9万元。宜都市唯一一家国营林场──松乐山林场位于夏家湾村,温度适宜,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是一个夏季避暑的理想之地。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古水坪村 |
古水坪村位于宜都、五峰、松滋三市交界之处。全村版土面积11.7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8500亩,耕地面积2312亩,其中水田365亩。全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441户,1421人。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78万元,人均收入11780元。古水坪村地处高山,平均海拔600多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为270天,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茶生产自然条件。现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亩,已成为宜都市境内最大的无公害茶叶基地。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樟桂岭村 |
宜都市王家畈镇樟桂岭村位于宜都市西南部,距陆城三十三公里,走宜张高速需二十分钟,x224市道自东往西穿境而过,与王家畈,小河.白玉脑.古水坪4个村相接,西南与五峰县仁和坪镇接壤。 2001年由原田河村.仙女洞村.樟桂岭村三个村合并而成。相传现樟桂岭村所在地一山岭东头有一株约400年樟树,西头有一棵约500年八月桂花树而得名樟桂岭。全村版图面积18.3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774户,总人口2396人,劳动力1250个。三个党支部,82名中共党员。 全村有耕地面积3108亩.其中水田1005亩.旱田2103亩.现有茶叶2000亩,退耕还林900亩,山林15000亩.村集体山林1200亩,村于茶叶为主导产业。村现可分为田河片为现代农业或生态农业,仙女洞片生态农业或生态旅游,樟桂岭片可分为生态农业或居民小区或旅游.观光.休闲农庄。 2014年全村国民经济总收入7320万元.农民人平年纯收入1240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全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种植.养殖,外出打工。 樟桂岭村的发展前途光明.极具发展潜力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圣地,如仙女洞.﹙两水洞.两溶洞﹚大风口.令牌石.杨四将军.樟.桂古树,田河溶洞.新安桥,现代生态农家山庄等,温藏着古迹.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全村村民正在以新的姿态,笑迎八方宾朋来这里考察观光.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小河村 |
小河村2001年由原来的长岭村、白溪河村、小河村、南山寺村合并而成,位于宜都市西南部,小河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649个农户,2066人,劳力1387人。党总支下设设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5人。现有版土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71亩。其中水面492亩,退耕还林967亩,山林面积14900亩,村级公路220000米,组级公路30480亩,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79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12348元,近几年,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村硬化公路23.5公里,通过仙女洞管道延伸、南山寺饮水工程,近2000人吃上了放心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小河村以柑、茶为主导产业已逐步形成。全村现有柑桔面积2350亩,茶叶1350亩,集体堰塘21口,水面121亩,由受益户管理经营,集体山林416亩,已发包经营157亩。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王家畈村 |
王家畈村是王家畈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王家畈镇中心集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陆渔县道穿村而过,距县城陆城30公里,与横冲、双河桥、小河、樟桂岭村接壤,宜张高速连接线经过3个村民小组、陆渔线经过4个村民小组横穿集镇,交通十分便利。村版图面积8.41平方公里,于2001年3月由原柳树河村和王家畈村合并而成,现辖7个村民小组,587户,常住人口1918人。村内共有耕地面积2453亩,其中水田853亩;林地面积7910亩、其中退耕还林511亩,经济作物总面积1430亩,茶叶1500亩。2014年实现人平纯收入12393元。 作为中心村庄,随着中心集镇规模地不断扩大,集镇功能的日趋完善,王家畈村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新建王家畈居民小区一个,可居住80户;大力招商引资,引进规模企业两家,其中投资近3000万元一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断落户王家畈村。目前,王家畈村已有民营企业30余家,个体工商户180余户。村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集镇商业街初具规模,是新办经营连锁超市的理想之地;居民小区的集中建设也给王家畈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是一座宜商也宜农的村庄。 王家畈村通过组织村干部对市场经济和各项政策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大家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并结合王家畈村实际,在鼓励农户重点抓好茶叶种植的同时,不断为村级发展增添活力。 王家畈村还结合各村民农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鼓励村民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发展个体产业,寻求自己适宜发展的路子,由个人的富裕带动村级集体的发展。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老屋棚村 |
老屋棚村版图面积1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71亩,其中:水田150亩,旱田1924亩,林地12500亩,八个村民小组,530户,1700人,有党员77名,2014年总产值2960万元,人平纯收入11528元,全村劳动力990人;全村现有电话、电视、广播通讯覆盖率100%,村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户平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1辆;村民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居民小区,以及大部分沿村主干道分布,住房结构为砖混结构占75%以上。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横冲村 |
王家畈镇横冲村位于王家畈镇北部,X224县道与株洲公路交汇处,版土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3768亩,林地8630亩,平均海拔300米。横冲村交通便利,已探明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品。 人口现状: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830户2837人,外出务工1173人,空巢老人45人,留守儿童2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84户121人,五保户集中安置7人,散养18人。 村级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党员98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1人,60岁以上老党员28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31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3人,村民代表37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2人。 产业发展:横冲村主导产业为生猪养殖,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殖大户120个,2014年村出栏商品猪达1.25万头,2014年全村总收入8875万元,人均纯收入12452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双河桥村 |
王家畈镇双河桥村,位于宜都市王家畈镇东南部,距宜都30公里。村委会在八组,与枝城镇水井坪村、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接壤。全村版土面积1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5亩。林地14500亩,平均海拔500米。 人口现状: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601户1962人,外出务工873人,空巢老人28人,留守儿童18人,农村低保户76户135人,五保户9人。村级组织: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3人,党员69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2人,60岁以上老党员47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8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3人,村民代表33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3人。产业发展:现有茶叶2000余亩,2015年茶叶产值实现300万元。 信息来源:宜都市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