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镇区位优越,位于宜黄高速公路枝江道口处,东邻荆州,西连宜昌,濒临万里长江,紧靠焦枝柳铁路,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镇国土面积171平方公里,现辖22个村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206人。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万元,财政收入931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54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975元。
近几年,仙女镇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建有优质粮、油基地各4万亩,有瓜、果、菜、鱼等多经种养面积2.5万亩。全镇粮食总产40212吨,油料总产5988吨,牲猪出栏4554头,山羊出栏6033只,家禽出笼7305万只,产禽蛋1375吨,水果总产9372吨,水产品总产量4520吨,主要多经作物柑桔产量8930吨,创收2710万元。工业经济不断增长,项目建设有新的突破,全镇共有企业 家,个体工商户481户,从业人员5356人,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95亿元,增加值5500万元,利税总额1675万元,成功引进项目6个,资金达5000多万元,解决就业850人。
目前,全镇有中小学校7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22个,有医护人员77人,卫生防疫保健普及率达100%。建有地面卫星接收站,用户达700余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52万人 | 171平方公里 | 420583105 | 443000 | 0717 | 查看 仙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老周场社区 | - | - |
---- |
查看 老周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金山村 | - | - |
---- |
查看 金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桃花当村 | - | - |
---- |
查看 桃花当村谷歌卫星地图 |
金湖村 | - | - |
---- |
查看 金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覃家坡村 | - | - |
---- |
查看 覃家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仙女村 | - | - |
---- |
查看 仙女村谷歌卫星地图 |
烟墩包村 | - | - |
---- |
查看 烟墩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屈家店村 | - | - |
---- |
查看 屈家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九龙村 | - | - |
---- |
查看 九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周场村 | - | - |
---- |
查看 周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鲁港村 | - | - |
---- |
查看 鲁港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施店村 | - | - |
---- |
查看 施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施家岗村 | - | - |
---- |
查看 施家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峰桥村 | - | - |
---- |
查看 高峰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桃店村 | - | - |
---- |
查看 桃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向巷村 | - | - |
---- |
查看 向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五通庙村 | - | - |
---- |
查看 五通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岭村 | - | - |
---- |
查看 石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青狮村 | - | - |
---- |
查看 青狮村谷歌卫星地图 |
横店村 | - | - |
---- |
查看 横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赵家冲村 | - | - |
---- |
查看 赵家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家湾村 | - | - |
---- |
查看 张家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余家冲村 | - | - |
---- |
查看 余家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马家店街道 |
马家店街道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办事处辖10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66.4平方公里,总人口 街道一角11.5万人。办事处党委下设10个党总支,81个党支部。全处共有党员3721名。近年来,办事处党委履行管党责任,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为基础,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健全和完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宣传教育体系、自治体系、和谐稳定体系、保障体系、考评体系,促使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稳步推进。街道“依托工业园区,推进要素集聚、科学蓄势发展、着力建设百亿园区”和“充分授权、自主开发、封闭运行、整体承投”的精神,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枝江市民营经济孵化园和城区轻工业承接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办事处党委被宜昌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枝江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单位”,多年综合目标考评位居全市镇(街道)第一;五柳树社区、七口堰社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 - 经济发展 街道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处内纺织卫材、精细化工、装饰包装等工业支柱产业 蔬菜种植蓬勃兴起,以优质蔬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独具特色。马家店街办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大蔬菜种植扶持力度,狠抓科技措施的推广落实,培育壮大蔬菜优势产业,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扩大种植规模。始终把蔬菜作为优势产业来抓,积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655亩,比去年增加994亩。抓好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进蔬菜品种更新,积极引进推广蔬菜优良新品种。截止目前,共引进莴笋、花菜、萝卜、甘蓝、茄子等蔬菜新品种20余种。全方位开拓蔬菜营销市场,由办事处牵头,召集农村经纪人定期召开座谈会,畅通销售渠道,确保蔬菜种得好、销得了,保障农民种植效益。2011年全处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8亿元,农业总产值3.32亿元,财政总收入16019.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09.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81元。 - 园区建设 街道为早日发挥民营创业园的孵化壮大效能,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创新发展,多管齐下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一 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园区工作专班,注册成立了枝江市众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民营创业园建设具体事宜。二是科学规划。立足于“拓展优势兴产业、突出特色调结构”,民营创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枝江天工规划设计院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并已完成审批。三是加快进度。民营创业园一期工程占地178亩,兴建标准化厂房及辅助用房20栋,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现已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建筑施工设计、项目建设招投标等工作,正在进行围墙打围、园区外水、电配套建设及招商引资。并依托载体优势抓招商,计划引进6家投资过5000万的成长型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宜昌四通预应力波纹管有限公司、荆州天河纺纱公司、宜昌普赛特公司等已有入驻园区意向。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市纺织龙头企业奥美公司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延长加粗产业链条,拟定在园区新办棉花加工厂。突出优势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拟与奥美公司共同招商,引进客商入驻园区,投资新上500-700台喷气布机,包括老厂的改造,使其达到1000台,使市域内药纱布的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两番,从而加快自主创新,强化纺织卫材产业集群,提升园区效益。 - 公共服务 着力构建以社区基层党组织为主导、以党员干部为主体,面向广大居民群众的综合0体系,把促进发展民营 经济、孵化壮大企业发展规模作为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致力于创业零阻力、服务零距离、发展零烦恼,全方位地服务于项目投资。社区建立一个便民服务大厅(室)。用于为居民群众开展各类服务及社区干部处理社区日常事务。一般设在一楼,开放式布局,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分别设立党群服务、劳动保障、民政残联、计划生育、治安民调、文明创建等若干个窗口,每个窗口前摆放或顶上悬挂标识牌。党群服务窗口每天安排社区干部值班服务,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室内墙壁上公示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内容,做到简明清晰。有条件的社区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做好服务记载和建档工作。实行一个服务指南。统一编印《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指南》,放置在服务大厅(室),将办事处、社区各级服务网点、服务项目、办事流程、服务承诺、联系方式等向群众公开,方便群众办事。[1] |
安福寺镇 |
安福寺镇地处宜昌市东郊,既是千年古镇、历史名镇,又是湖北省中心镇、全国建设重点镇。全镇辖25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5.1万人,行政面积223平方公里,是枝江市行政面积最大的乡镇。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西距世界水电之都——宜昌市中心仅30公里,是宜昌市东郊第一镇,宜(昌)黄(石)高速公路横贯镇域东西,在安福寺集镇设有道口;雅(鹊岭)来(凤)省级公路穿越集镇中心,距10公里与318国道相接。焦(作)柳(州)铁路大动脉纵贯镇域南北,境内设有2个客货车站和一个铁路二级编组站,货物年吞吐量达二千万吨。镇中心集镇离长江黄金水道良港——宜昌江海联运港仅20公里。与三峡国际机场咫尺相连。 城镇功能齐全完备。中心城镇内工作区、商贸区、政教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城镇拥有一座中型变电站,自来水厂日供水3.5万吨;5000门程控电话和数字移动通信全球联网。全镇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师资力量雄厚。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技术精堪、设备先进,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优质服务示范医院;广播电视实现光纤联网;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文化娱乐、餐馆服务设施协调发展。 全镇产业布局合理、实力强劲。安福寺镇丘畈相间,产品丰富,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农业上形成了水果、禽畜、粮食、蔬菜四大支柱产业,建立了10万亩水稻、6万亩油料、4万亩柑桔、2万亩蔬菜、10万头生猪、130万只家禽等6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工业上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果蔬食品加工特色,在湖北省乃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蔬菜、白桃、柑桔、生猪四大产品久负盛名,行销全国各地。火山口、板门溪、蒋家冲3座大型水库紧紧相连,风景宜人,镇内还拥有万亩桃花园,是避暑度假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宜昌(安福寺)果蔬食品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来势喜人。2002年5月,在宜昌、枝江两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启动了宜昌(安福寺)果蔬食品工业园建设。同年底被湖北省确立为重点乡村工业园之一,2004年被确定为省管园区,园区规模面积5400亩,首期建设规划面积1800亩。. |
白洋镇 |
白洋镇位于枝江市西部,东连董市,南与宜都陆城镇隔江相望,西与宜昌市区相连。白洋是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水道旁的一个千年古镇。 考古学家从白洋柳林大堰湾的丘陵坡顶砾石中,发掘出土了距今约5亿年的寒宣武纪瓣腮类贝壳化石,足以证明在地质时代早寒武纪时白洋属海浸区,生息着大西洋动物群;考古人员在赵家铺发现的尖状器和在善溪冲发现的石斧,足以证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白洋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由此可见,白洋到处都是古人类的家园。 有史记载和文字考证,白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属于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 白洋原名白羊,镇东江边有一巨石,色白,形同羊状,故名。南宋大诗人陆游于1171年曾来到白羊,他的《入蜀记》载:“(乾道六年十月)五日,过白羊市,盖峡州宜都县境上”(见光绪十年《荆州府志》)。后因滨临涛涛江水,常年的暴雨内渍或江河洪汛,白羊所在地一片汪洋,遂演变为白洋。 白洋交通十分便利,水陆通道是东下荆州、西至川蜀的必经之路,为古今军事要道;从东汉时起,白洋就成为官府传递官文和官方巡视各地的驿站,被历史上称之为长江驿道上的一个个驿站。 东汉末年,白洋曾是三国古战场,至今还留存着三国时代的烽火台,古冢包,据考证,“火烧连营七百里”就是从白洋的杨家嘴开始起火的。将军台、跑马岗因此得名。 北宋时,宰相张商英曾隐居白洋,死后葬于白洋的四陵坡,有陪葬品石人石马为证。明代的宰相张居正的曾祖父张唐望葬在白洋,曾孙张居正曾到白洋为曾祖父树碑立传。 传说,白洋后山葬有四个皇帝,此山名为“四陵坡”,《荆州府志》载:“直至清末,四陵坡还驻有御林军”,四陵真否,又在何处?尚待考证。现四陵坡被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白洋还有“五阳之地”、“青狮白象之地”等之说。 清顺治年间,宜都县志部乔迁白洋。北山书院在白洋,鄂城书院在白洋,书院的设立,为白洋人创建了成才的场所。 白洋---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汉烽火台、宋代古墓群、亟等解密的由四陵坡、明代的北山书院都给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如今的白洋,辖15个村,4万余人,版图面积133平方公里。. |
顾家店镇 |
长江出夷陵东走三十余里,即达三面环江的顾家店镇。该镇西接宜昌、东连荆洲、北邻当阳、南望宜都,自古以来是商贾云集、货殖中转之地。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是宜昌市确定的长江经济带重点开发开放区。改革开放以来,全镇沐浴春风喜雨,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是各界朋友、客商理想的投资之地。 人杰地灵、资源丰富。顾家店镇历史悠久、能人辈出,顾店游子足迹遍布全国,在各行业各领-;全镇资源丰富,是商品粮、优质棉、名优果、瘦肉猪的生产基地,也是富锶矿泉水、砂、硅石、陶土等的富产地;国家重点工程二十万吨电解铝项目选址该镇;镇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有“一桥飞架南北”的枝城长江大桥、“青龙吐旭光”的福龙山和“红岩遗址”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交通发达、设施齐全。全镇交通四通八达,南北大动脉——焦枝铁路横贯全镇,长江水道沿镇而走,枝江火车站、宜黄高速公路、宜昌三峡机场近在咫尺,水电充足便利、商业网点众多、餐饮服务发达。 政策优惠、环境宽松。凡在镇域内投资的客商,镇委、镇政府将指派专人服务,实现“一条龙”服务。 该镇以诚招商,以信取人,热忱欢迎各方客商前来考察、投资。. |
董市镇 |
枝江市董市镇是一座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公元220年名董滩潮,三国时期,蜀将魏延驻守此地改为董滩口,是蜀汉中郎将董和故里,后因商贾云集,半于邑城,遂而演变为董市。 董市镇位于枝江城西3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现有5.5万人,145.4平方公里面积,辖2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6.7万亩。是枝江市中等城市规划的三个中心区之一,是枝江城区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宜昌市工业重镇、湖北省楚天明星乡镇,是外地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乐园。 董市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重镇,过去曾经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和条件。在清代至民国29年以前,有居民8000余人,各类商店300多家,是连接川东鄂西与江汉平原的重要港口和商埠,每到秋收时节,日有千头骡马上市,百艘船只装卸货物,可见市场之繁荣。1940年6月,日本飞机入侵轰炸,董市从此萧条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镇内工业发展较快,商业日趋繁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董市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董市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纸(造纸厂、纸箱厂)、两织(帆布厂、丝绸厂)、两化(连枝厂、日化厂)、两塑(龙江塑料、姚港塑料)、两钢(董市轧钢厂、姚港轧钢厂)等10多家骨干企业为首的100多家企业,遍及50多个行业,董市工业红极一时。九十年代末,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小,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受市场因素影响,原国有和集体企业2/3以上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工业企业走入困境,陷入低谷。 近几年来,新一届董市镇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强镇富民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工业兴镇、项目强镇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突出优势引项目,优化环境上项目,实行招商引资和改制盘活并重,农业项目与工业项目并举,以招商促盘活,用项目促发展,董市工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企业改制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镇43家镇属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实行了民营化,工业企业改制达100%,处置债务总额11083万元,出售资产985万元,安置职工3586人,解除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身份1322人,支付职工安置费654万元,补缴职工社会劳动保险费100余万元,实现了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董市工业一片生机,蒸蒸日上。2004年全镇43家企业在完成民营化改制后新增销售收入25800万元,可新增利税1280万元。. |
仙女镇 |
仙女镇区位优越,位于宜黄高速公路枝江道口处,东邻荆州,西连宜昌,濒临万里长江,紧靠焦枝柳铁路,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镇国土面积171平方公里,现辖22个村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206人。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万元,财政收入931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54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975元。 近几年,仙女镇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建有优质粮、油基地各4万亩,有瓜、果、菜、鱼等多经种养面积2.5万亩。全镇粮食总产40212吨,油料总产5988吨,牲猪出栏4554头,山羊出栏6033只,家禽出笼7305万只,产禽蛋1375吨,水果总产9372吨,水产品总产量4520吨,主要多经作物柑桔产量8930吨,创收2710万元。工业经济不断增长,项目建设有新的突破,全镇共有企业 家,个体工商户481户,从业人员5356人,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95亿元,增加值5500万元,利税总额1675万元,成功引进项目6个,资金达5000多万元,解决就业850人。 目前,全镇有中小学校7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22个,有医护人员77人,卫生防疫保健普及率达100%。建有地面卫星接收站,用户达700余户。. |
问安镇 |
“问安”历史悠久,据传说,三千年前有一个姓朱的寡妇,原住关庙山(原名叫“红安寺”),由于经常发生火灾,迁居于此,建立一座小庙,取名为“万安寺”(万事平安之称)。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相争,刘备于襄樊新野战败。义弟关羽千里单骑护送皇嫂“甘、糜”夫人转移,从襄樊新野出发路经草埠湖,来到“万安寺”(现在的问安),关羽每半个月都来向“甘、糜”夫人问安。后人为纪念关羽的“忠心”重修庙宇,把“万安寺”改名为“问安寺”。问安镇位于枝江市东北部,版图面积162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46138人,其中农业人口41293人,耕地面积100028亩,基本农田保护率86%,是宜昌市粮食生产、油料生产、水产生产大镇,粮食产量连续16年过亿斤。近年来,问安镇抢抓各级支农惠农的大好机遇,切实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五好乡镇党委”、“文明乡镇”,夺得全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是全省卫生乡镇,被列入全省“百镇千村”工程,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镇。200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23亿元,比2002年增长103.5%,年均增长15.3%。全地域财政收入实现849万元,比2002年增长102.1 %,年均增长14.5%。工业提速增效成果显著,规模以上企业由4家发展到7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利润4600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40%和150%,规模企业产值达到1.6亿元、利润160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50%、19%。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镇水果面积达到4800亩,水果产量达到6848吨,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94万亩。问安大米、问安优质西瓜等品牌特色初步形成。农业产值由2002年(下同)的1.9亿元增加到3.3亿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51元增加到4370元,增长53%。. |
七星台镇 |
枝江市七星台镇位天江汉平原西缘,与古城荆州隔河相望,是宜昌市的东大门,享有“湖北大蒜镇”、“三峡油脂城”之美誉。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亩,人口5万人。 历史渊远流长 相传明朝初期,七个书生同船赴考忽遇狂风大作,遂避难一起江边高台。后传这七个书生乃“七个星宿下凡”,故得名“七星台”。 地理条件优越 长江黄金水道旁镇东去,318国道、汉宜(武汉--宜昌)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西距宜昌市60公里,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东隔荆州古城30公里,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基础设施完善 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已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镇建设加中,城镇功能齐全。逐步形成了大蒜交易市场、住宅生态示范小区。全镇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3600门,数字移动通讯覆盖全镇。2001年7月七星中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湖北省第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镇内物产丰富 七星台镇土地肥沃,盛产优质棉花、双低油菜、优质黄豆、优质大蒜、波尔山羊、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以及甲鱼等特种水产品。绿色精品蒜苔已远销国外。镇内现有油脂加工企业6家,年产优质食用油20余万吨,菜粕、棉粕35万吨。 经济实力较强 全镇年财政收入千余万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千元以上。农业上已形成“八大基地”,即;5万亩优质棉基地、4万亩油菜基地、2万亩黄豆基地、5万亩大蒜基地、2万亩水果基地、1万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10万只波尔山头养殖繁育基地、5000吨优质水产品基地。工业上形成以油脂、建材、棉花加工为主导的生产体系,“三峡星”色拉油、“七星牌”小磨麻油畅销省内外。 招商政策优惠 凡属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项目均可在镇内兴办,对客商投资兴办企业所需申办的一切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也可根据客商要求实行一企一策。 在二十一世纪的航程上,七星台人民将进一步抢抓机遇,负重争先,真抓实干,把七星台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安康的新城镇。. |
百里洲镇 |
枝江市百里洲镇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首段,是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因环江堤防长74公里,合百余华里,故得名百里洲。1955年成立百里洲区,后多次变更,1998年撤乡建镇,版图面积213平方公里,现辖41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近10万。 百里洲镇区位优越,北与枝江城区相望,西距三峡大坝70公里,三峡机场30公里,东距武汉250公里。境内有3个汽渡码头、1个快艇码头和35个客货营运点,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气温15.2 °C,降雨量1025毫米,无霜期270天以上,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粮、棉、油、果生产宝地。境内物产丰富,1956年,因棉花单产过百斤而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授牌表彰,获得了""银洲""美称。百里洲特产砂梨1997年被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评为""中国十大名牌水果"",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湖北名牌产品,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全镇常年产粮2.7万吨、棉花14万担、油料3800吨、水果15万吨、水产品3200吨。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2/3以上。百里洲朝阳公司现有4.5万纱锭,是湖北省大中型""500强""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发展前景广阔。全镇确立了建""四季水果大镇""、""棉纺工业重镇""的宏伟战略,已建成的10万亩梨园、0.3万亩草苺、0.15万亩甜桃和2万亩桔园,初步形成了""春季产草莓,夏季有甜桃,秋季收洲梨,冬季出桔柚的四季水果生产格局,百里洲变成了""花果洲""。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1999年被0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乡镇""称号,2000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砂梨之乡""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