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沁水县 >> 端氏镇

端氏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端氏镇谷歌卫星地图)


端氏镇简介

  沁水县城东行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镇端氏。该镇东以巍山为依,西有榼山为屏,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这里自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商贸繁荣,交通发达,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
  端氏镇位于沁水县城东45公里处的沁河岸边,坪曲、阳端公路交汇于此,沁河、固县河绕镇而过。全镇辖26个行政村,168个自然庄,152个村民小组,7198户,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9855人,总耕地面积39639亩,人均耕地1.98亩。镇内有市、县驻镇单位60余家,全县最大集贸市场位于镇中,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通讯发达,社会功能齐全,历来是沁水县城东地区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高平、阳城、沁水三县交通枢纽,素有“旱码头”之称。
  端氏镇历史悠久,两汉时端氏皆为河东郡一县,唐、五代、宋端氏隶属泽州,公元1266元端氏县并入沁水县。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为纪念抗日将领-98军军长武士敏,将沁河以东设立为士敏县,1947年8月23日,沁水县、士敏县合并,称沁水县,在历史上长期置县期间,端氏村一直是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8月至今一直隶属沁水县管辖。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量充足,发展蔬菜、蚕桑、畜牧、林果条件得天独厚,主要有紫皮大蒜、花椒等土特产。境内25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下全部是储量丰富,未被开发利用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境内有煤层气气井1000余口,是国家、省、市多条煤层气集输管道气源站。镇内有贾氏民居、汤王庙、榼山、巍山等旅游名地,自古有李东星、常伦、贾景德、武士敏、李小四等历史文化名人。2005年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 2007年,集镇及周边村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卫生的煤层气。
  近年来,随着端氏、曲堤煤矿的投产运营、坪上煤矿的开工兴建、煤层气产业的方兴未艾、以及未来几年欣荣合成油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嘉南铁路和沁高高速的即将开通。我们端氏镇即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区位和后发优势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当前,端氏镇党委正按照市县关于沁河流域特色小城镇建设总体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县委“三转三化三提高”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民营立镇,商贸兴镇,开放活镇”三大战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以改善环境为目标,着力加强镇村环境治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狠抓重点工程建设;以提升集镇品味为目标积极谋划小城镇建设;全镇社会稳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端氏镇党委正带领全镇人民在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崛起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沿革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中山岭村小学端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夏商之前,就有先民居住生存。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曾迁晋君于端氏聚,西汉开始设县,隶属河东郡。三国、西晋、北魏,先后属平阳郡、安平郡管辖。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县治由西城村迁至端氏村,隶属长平郡。唐、五代、宋归泽州管辖。到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隶属于晋宁路。其县治从西汉至元历经1000多年时间。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为了纪念著名抗战将领武士敏,端氏设士敏县,1947年端氏、沁水二县又合并为沁水县。可见,端氏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
  文化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端氏古镇才俊 有着千年历史的端氏古镇,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政府办公大楼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向前发展。那建筑精美、文韵丰厚的坪上张家大院,古朴沧桑、风格别具的0古寨,以及镇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无不显示着它的厚重。如何在发展中珍惜它、保护它、使古建的美和人类同存,是我们当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问题。丰蔚,古迹辉煌,文化灿烂。自唐时,端氏曾调集大批民工修筑城墙,改修河道,从东部的南寨到西边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长二华里多的宏伟县城。城内开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东街连为一体。并在城的东、西、南修有三座城门。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耸立高岗,独成格局。城镇的发展,使端氏的手工业、商贸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养蚕和缫丝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早在唐代,在古老的东街就集中着众多的缫丝、织绢等手工业作坊。后来,那些和人们生活、生产有关的粮店、日杂店、骡马店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端氏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连,出现了“复兴楼”、“源顺祥”、“同兴和”、“育合昌”等较大的商号,成为沁河流域远近闻名的繁华古镇。
  端氏最早的古建筑是寨上的庙院和法门寺,传说隋、唐就有之。明、清两代,又修有汤王庙、城隍庙、端阳祠、文庙、南佛堂、铁佛寺、关帝庙、黑虎庙等八大寺庙,分别坐落于镇内的东、西、南、北、中。而且还在镇的东街,修有大、小两座0,分别矗立于古街的南北。由于古镇寺庙的不断修建,使城内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数百年的岁月流逝和村镇的发展,大部分庙宇和0已不复存在,有的成了残墙断壁,有的仅存部分建筑,只有镇南的南佛堂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57平方公里 140521103 048000 -- 查看 端氏镇谷歌卫星地图

端氏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槐庄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槐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苏庄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苏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樊庄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樊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庄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高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梁山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梁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杏林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杏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头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西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峰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金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坪上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坪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东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堆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古堆村谷歌卫星地图
端氏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端氏村谷歌卫星地图
板掌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板掌村谷歌卫星地图
秦庄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秦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横头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横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塘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双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泽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山泽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沟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下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必底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必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寨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马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韩王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下韩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韩王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中韩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林村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林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韩王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上韩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野鹿村 ·沁水县旅游·沁水县特产·沁水县十大特产·沁水县十景·沁水县 0

----

查看 野鹿村谷歌卫星地图

端氏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港镇

  中村镇位于县城西南部,西邻翼城、降县,南接垣曲,东和土沃乡搭界,北与龙港镇相连,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原辖22个建制村。2001年,原下川乡并入该镇后辖28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上凹村,小河湾村并入中村村,李家坡村并入上阁村,北山村并入张马村,小南坡村并入冶内村,涧河村并入白华村,柳沟村并入南河村。2003年,辖21个建制村,113个村民小组,104个自然庄,5251户,14919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9人。耕地面积1301公顷。镇政府驻地中村村,距县城35公里,是沁水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境内资源丰富。地上有森林面积1.59万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15.47%,占全镇总面积的66.7%。地下有煤炭、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采煤、冶炼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八年(1743)创建的《石沟河庙碑记》就记载:境内石沟河建有“公顺号”、“永盛号”“三合号”、“协盛号”4家冶铸企业。道光二十五年(1845)发展到15家。其中:下峪村的“德和兴”、“世兴诚”、冶内探花沟的吉义兴等炉号,都有方炉(炼生铁)、炒炉(炼熟铁)、条炉(锻造)、货炉(翻炒)整套生产设备,翻炒铸造的产品有民用各种铁锅、铁盆、铁勺、铁犁铧等。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在境内建成有中村煤矿、中村铁厂、中村水泥厂等企业。改革开放后,以煤炭、生铁、建材为主的乡村企业逐渐兴起。2003年,境内有煤矿10座,冶炼企业7个,建材企业1个。重点企业有北庄煤矿、宋庄煤矿、下峪煤矿、西庄煤矿、中冶煤矿、北庄白灰厂、兴隆冶炼有限公司、预制厂等,成为全县重工业集中区。年产原煤45万吨、煤焦2万吨、铁矿石2万吨、生铁5万吨、白灰2万吨、水泥预制构件2800立方米、砖35万块。工业总产值1.2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75%。农村经济总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19元,是1986年的5.75倍。境内交通方便,气候凉爽。省道沁东公路跨越而过,县道定中线、翼中线、旅游公路中下线、下舜线贯穿全镇、村通油(水泥)路8条,50.1公里。年平均气温8.8℃,无霜期145——170天,农作物只能一年一作,主要品种有玉米、谷子、小麦、山药等。2003年,粮食总产4043吨,平均亩产213公斤,比1986年提高20.33%。.  

中村镇

  沁水县中村镇位于沁水县城西南33公里的历山山鹿,低处晋城、临汾、运城三市交汇处,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25个自然庄,5000余户,16000口人,有耕地22837亩。是一个集煤、铁、矿、焦、运输、旅游为主导产业的乡镇。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亿元,财镇收入7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4元。   -   党建工作   抓好党建龙头,务实农村工作基础   从二零零二年中村镇党委班子调整以来,-谭爱国、-、镇长吉张笙两同志带领党政一班人,坚持发扬“务真、求实、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定位在“不争一流就是落后,瞄准金牌干工作的”思维定势中,狠抓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2002年,在农村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为了规范科学用人导向,全镇21个农村党支部换届普遍实行“两推一选”,并创造性的在张马村以“户推荐”的方式实行党内民主和大民主相结合的办法,把农村中的能人,群众公认的能人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推选到农村党支部中来,大大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中村镇积极推行农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全镇共有29名村干部实现交叉担任两委职务的角色,其中有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了“一肩挑”。为了规范农村各项工作受置于群众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之下,全镇21个行镇村建立了“两议”、“两审”和村务公开制度,并且对所有涉及到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事项执行后要分门别类公诸于众,取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2004年,中村镇党委提出在农村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镇开展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人才建设工程,制定了培养后备人才的长远规则,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积蓄了后备力量。同时,镇党委更是狠抓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支部的基础性工作,投资50万元先后建设了高标准的党支部8个、为农村党建工作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实现到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科学化,农村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得党建工作在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出龙头作用。  

郑庄镇

  郑庄镇位于沁水中部,东临端氏镇,西连龙港镇。北依苏庄乡,南毗阳城县的芹池,寺头乡,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由原郑庄乡和王必乡于2001年1月合并而建,时辖41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时,原东郎、西郎、南郎合并为郎必村,张沟村并入郑庄村,孔必轩、关爷岭、土门上村并入孔必村,柏树岭、常家庄、张家庄村并入东大村,山神沟并入河头村,琚沟、南赵山村并入中乡村,河西村并入石室村,半坡村并入吕村,蒲峪村并入西良村。2003年,辖26个建制村,133个村民小组,298个自然庄,6019户,17759口人,耕地3592公顷。镇政府驻地郑庄村,距县城25公里,境内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省道坪曲线、县道郑庄线途经该镇,候月铁路途经8个建制村16公里,21个村通水泥(油)路,全镇年平均气温12.8℃,降水量641.2毫米,无霜期205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两作。沁河流经境内14个建制村,水浇地面积1377公顷,是全县粮、棉、油、菜主产区。    郑庄镇系农业大镇。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突出发展畜牧、蔬菜、林果、蚕桑、药材、种子等产业,形成蔬菜基地390公顷,药材基地80公顷,种子基地333公顷,果园113公顷。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9192吨,亩均单产199公斤,比1986年提高61.79%;棉花48吨,单产38公斤,比1986年提高40.74%;油料558吨,比1986年提高133.47%;其中:花生182吨,单产116公斤,比1986年提高69.9%。蔬菜总产8806吨,玉米种子总产1182吨,药材总产56吨,蚕茧总产155吨,苹果总产1500吨。养羊30105只,养蜂1195箱。农村经济总收入673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364万元,占49.94%;牧业1410万元,占20.93%。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是1986年的12.32倍。.  

端氏镇

  沁水县城东行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镇端氏。该镇东以巍山为依,西有榼山为屏,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这里自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商贸繁荣,交通发达,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   端氏镇位于沁水县城东45公里处的沁河岸边,坪曲、阳端公路交汇于此,沁河、固县河绕镇而过。全镇辖26个行政村,168个自然庄,152个村民小组,7198户,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9855人,总耕地面积39639亩,人均耕地1.98亩。镇内有市、县驻镇单位60余家,全县最大集贸市场位于镇中,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通讯发达,社会功能齐全,历来是沁水县城东地区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高平、阳城、沁水三县交通枢纽,素有“旱码头”之称。   端氏镇历史悠久,两汉时端氏皆为河东郡一县,唐、五代、宋端氏隶属泽州,公元1266元端氏县并入沁水县。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为纪念抗日将领-98军军长武士敏,将沁河以东设立为士敏县,1947年8月23日,沁水县、士敏县合并,称沁水县,在历史上长期置县期间,端氏村一直是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8月至今一直隶属沁水县管辖。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量充足,发展蔬菜、蚕桑、畜牧、林果条件得天独厚,主要有紫皮大蒜、花椒等土特产。境内25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下全部是储量丰富,未被开发利用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境内有煤层气气井1000余口,是国家、省、市多条煤层气集输管道气源站。镇内有贾氏民居、汤王庙、榼山、巍山等旅游名地,自古有李东星、常伦、贾景德、武士敏、李小四等历史文化名人。2005年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 2007年,集镇及周边村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卫生的煤层气。   近年来,随着端氏、曲堤煤矿的投产运营、坪上煤矿的开工兴建、煤层气产业的方兴未艾、以及未来几年欣荣合成油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嘉南铁路和沁高高速的即将开通。我们端氏镇即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区位和后发优势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当前,端氏镇党委正按照市县关于沁河流域特色小城镇建设总体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县委“三转三化三提高”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民营立镇,商贸兴镇,开放活镇”三大战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以改善环境为目标,着力加强镇村环境治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狠抓重点工程建设;以提升集镇品味为目标积极谋划小城镇建设;全镇社会稳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端氏镇党委正带领全镇人民在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崛起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沿革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中山岭村小学端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夏商之前,就有先民居住生存。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曾迁晋君于端氏聚,西汉开始设县,隶属河东郡。三国、西晋、北魏,先后属平阳郡、安平郡管辖。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县治由西城村迁至端氏村,隶属长平郡。唐、五代、宋归泽州管辖。到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隶属于晋宁路。其县治从西汉至元历经1000多年时间。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为了纪念著名抗战将领武士敏,端氏设士敏县,1947年端氏、沁水二县又合并为沁水县。可见,端氏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   文化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端氏古镇才俊 有着千年历史的端氏古镇,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政府办公大楼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向前发展。那建筑精美、文韵丰厚的坪上张家大院,古朴沧桑、风格别具的0古寨,以及镇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无不显示着它的厚重。如何在发展中珍惜它、保护它、使古建的美和人类同存,是我们当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问题。丰蔚,古迹辉煌,文化灿烂。自唐时,端氏曾调集大批民工修筑城墙,改修河道,从东部的南寨到西边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长二华里多的宏伟县城。城内开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东街连为一体。并在城的东、西、南修有三座城门。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耸立高岗,独成格局。城镇的发展,使端氏的手工业、商贸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养蚕和缫丝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早在唐代,在古老的东街就集中着众多的缫丝、织绢等手工业作坊。后来,那些和人们生活、生产有关的粮店、日杂店、骡马店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端氏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连,出现了“复兴楼”、“源顺祥”、“同兴和”、“育合昌”等较大的商号,成为沁河流域远近闻名的繁华古镇。   端氏最早的古建筑是寨上的庙院和法门寺,传说隋、唐就有之。明、清两代,又修有汤王庙、城隍庙、端阳祠、文庙、南佛堂、铁佛寺、关帝庙、黑虎庙等八大寺庙,分别坐落于镇内的东、西、南、北、中。而且还在镇的东街,修有大、小两座0,分别矗立于古街的南北。由于古镇寺庙的不断修建,使城内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数百年的岁月流逝和村镇的发展,大部分庙宇和0已不复存在,有的成了残墙断壁,有的仅存部分建筑,只有镇南的南佛堂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嘉峰镇

  嘉峰镇位于沁水县东南部、东临郑村镇,北倚端氏镇,南与阳城县的润城搭界,西与阳城县的町店、寺头乡毗连,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原辖27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石柱村并入上坪村,燕凹村并入南前岭村,庙凹村分并于上坪、窦庄村,2003年辖24个建制村,129村民小组,78个自然庄,7099户。常住人口29869人,户籍人口24334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每平方公里299.6人。耕地1895公顷,人均1.17亩,是全县人均耕地最少的乡镇。镇政府驻地潘庄村。距县城58公里。    境内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称沁水“小江南”。平均海拔568米,平均气温12.5,最高38.8℃,是全县最热的地方,无霜期213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两作。沁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13个建制村,水浇地面积达39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5.2%。端(氏)润(城)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候月铁路途经6个建制村17公里,加上候村、武安、嘉峰3条铁路专用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主要物产有煤炭、煤层气、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红薯等。地方特产“七须黄花菜”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列为贡品。新引进优质蔬菜有德国小香葱,日本金红寇红萝卜,芦笋、双孢菇等。.  

郑村镇

  郑村镇位于沁水东南部,东临泽州县,南连阳城倒,西接嘉峰镇,北依端氏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原名郑村乡,2001年1月改制为郑村镇,时辖26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时,原东王山、桃掌村并入肖庄村、潘节、枣树腰村并入兴德村,下东山村并入湘峪村,原节、任家庄村并入常店村,决坡村并入马头山村。2003年,辖18个建制村,119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庄,3939户,14483口人。耕地面积1794公顷。镇政府驻地肖庄村,距县城72公里。    境内气候温暖,交通便利,平均气温12.2℃,年降水量580.2毫米,无霜期210天。农作物可一年两作,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棉花、芝麻、油葵、薯类等。县道许嘉公路贯通全乡。2003年又投资420万元,修通武安至湘峪5.5公里山区二级油路;投资1216万元修通11条25.9公里通村水泥(油)路。    1986年以来,该镇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先后办起半峪、湘峪、候村、枣坡沟、南河滩等8座村镇煤矿,从而使全镇脱贫致富。近几年来,加大煤矿安全投资,解决了长期困挠矿井安全生产的高瓦斯问题,实行采煤方法改革,提高了资源开采率和块炭率。2003年全镇生产原煤89万吨。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上交税收1193万元,人均82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是1986年的10.38倍。    没有条件开办煤矿的纯农业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2003年,全镇大小鸡场13个,养鸡22860只,养羊5660只。同时,积极推行“种子革命”,优种面积达85%以上。粮食总产3815吨,亩均142公斤,比1986年提高29.39%。油料总产437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3%。境内基础设施齐全。村村通电、通水、通公路。16个村通电话,移动通信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75%。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8所。初中1所,小学33所,在校学生20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主要旅游景区有湘峪古城、樊山陈廷敬墓地、王街0庵等。.  

柿庄镇

  柿庄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高平市,西连十里乡,北依长子县,南接固县乡,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原名柿庄乡,2001年1月撤乡并镇,时辖17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上、下杨庄两村合并为杨庄村,下团里村并入匣石湾村。2003年,辖15个建制村,123个自然庄,105个村民小组,3831户,13062口人。耕地面积1577公顷。镇政府驻地柿庄村,距县城79公里。   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素有“粮仓”、“梨乡”之誉。年均降水626.5毫米,平均气温 10.3℃,无霜期195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料等农作物。部分村庄可以一年两作。2002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6830吨,人均540公斤。    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是该镇的地貌特征。境内有林面积9337.4公顷,占总面积的35.5%。牧坡面积11368公顷,占总面积的43.7%。因此,优势产业是林、牧业。1986年以来,该镇在积极引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大力实施科学兴农战略,先后推广红富士苹果、优质酥梨、虹鳟鱼、三元杂交猪、优质肉牛等新品种、新技术10多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份额上升到35%。2003年,全镇大牲畜年末存栏860头,羊存栏7860头,传统产业——养猪业,优势更加明显,全年出售肉猪9260头,占全县总数的19.52%;年末存栏8190头,占全县存栏总数的21.88%;饲养量17450头,户均4.55头,位居全县第一。2003年各类畜产品715吨,是1986年的1.5倍。以黄梨、酥梨、红富士苹果为主的经济林333公顷,产果1100吨。其中梨园189公顷,年产黄梨250吨。柿庄黄梨以个大、皮薄、味甜、耐贮藏而闻名,畅销运城、临汾、陕西、河南、河北等地。200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250万元,是1986 年的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666元,是1986年的4.84倍。    境内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县道北固线途经全镇通往高平,沿黑东线南行可直达省道坪曲公路,大部分建制村通水泥路。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55所,在校学生16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5个,供电所1个,变电站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1%、72%。村村通程控电话、通自来水。.  

樊村河乡

   樊村河乡地处晋城、临汾两市及沁水、浮山、翼城三县交界处,全乡辖6个行政村,908户,共2202口人,2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10亩。   -   经济发展      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   -   人文历史      这里是重点革命老区,红军东渡黄河曾经在此驻扎,被称为沁水的延安。这里的人民勤劳纯朴,至今仍保持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   地方特产      这里物产丰富,牛羊成群,核桃、连翘、黄芩、土蜂蜜等农产品和野生药材满山皆是。这里森林茂密、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天然的生态家园。  

土沃乡

  土沃乡位于沁水县城西南历山脚下,西倚中村镇,东邻张村乡、南与阳城董封乡毗邻,北和龙港镇接壤,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原辖23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东阳山、冯凹村并入台亭村,东文兴村并入王庄村,南沃泉村并入上沃泉村、褚家村并入南阳村,可封、玉京山村并入后马元村。2003年辖16个建制村,59个自然庄,67个村民小组,2152户,7793口人。耕地1061公顷。乡政府驻地土沃村,距县城22公里。    境内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地下资源以煤、铁为主,采煤、冶炼历史悠久。2003年,有村办煤矿4座,村办铁厂3个。主要企业有杏则煤矿、东阳山煤矿、雨沟煤矿、土沃铁厂、中沃泉铁厂、下沃泉铁厂。全年共生产煤炭8.8万吨,收入1140万元;铁矿石18.5万吨,收入2035万元;生铁0.68万吨,收入816万元。工业总产值503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5%。县道定中线贯穿东西,乡道土迎全线铺油,9个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共20.7公里。采煤、冶炼业的兴起和交通道路的开通,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全乡各种运输车辆120辆,年运输收入720万元。    该乡气候温和,水源较缺。主要河流土沃河,受奥灰岩的影响渗露严重,常年为干河,只有在汛期才能见到水流。年均气温10.3℃,无霜期195天,大部分村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播,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瓜菜等。近年来,在农业调整中,突出发展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塘坪千亩鲜枣6000公斤,收入1.8万元。后马元苜蓿业种植基地,年产苜蓿粉150吨,收入30万元,顺昌獭兔有限公司,獭兔存栏520只,出栏3000只,收入2万元。丰田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木耳、黄花菜、香菇、玉米糁、绿豆等产品,已有7个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年加工土特产品800余吨,产值800万元。2003年,全乡大牲畜存栏719头,羊5085只,猪466头。粮食总产3068吨,亩均单产177公斤,比1986年年高14.8%。农村经济总收入46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是1986年的5.45倍。.  

张村乡

  张村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西邻土沃乡,北靠龙港镇,动、南于阳城县交界,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原辖10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上沟村并入冯村村,山旱峪村并入堡头村。2003年,辖8个建制村,41个村民小组,53个自然村,1490户,4850口人。耕地1257公顷。乡政府驻地张村村,距县城16公里。    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0.7C,年降水量670.9毫米,无霜期196天。县道定中线,芹张线贯通全乡。森林面积2923公顷,占总面积的33%。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主要煤矿有丁家沟,冯村、杨家坡、刘家沟煤矿,年产原煤40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742万元。人均耕地0.26公顷,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料等农作物,“璋香春”牌小米,以粒大、色黄、味香而远近闻名。1993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4561吨,人均746公斤。2003年,粮食总产3566吨,比1986得提高11.37%,亩均单产201公斤、比1986年提高31.68%。    蚕桑是该乡的主要支柱产业,全乡有地埂桑30万株,桑园210公顷。10多年来,养蚕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饲养方式由传统的席养到台式蚕架和庭院大棚规模养成,养蚕批次由春、秋两季(次)发展到春、夏、秋、晚秋4季(次)。2003年,境内养蚕3张以上的农户30户,5张以上的农户10户,8个建制村村产茧达万斤。其中3万公斤以上的两面个,2万斤以上的4个。全乡共养蚕2100张,产茧9.45万公斤,人均售茧19.5公斤,为全县人均售茧第一乡。蚕茧收入109万元,人均228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1元,是1986年的6088倍。    境内有初中1所,小学19所,在校学生600余人,适龄狼童入学率98%。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院8所,供电站1个。有线电视覆盖率为70%,程控电话普及率为80%。2003年,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县、乡16公里油路及19公里通村水泥路的铺装。投资15万元,建起全县乡级一流的传染性疾病预防监控系统和乡卫生院发热门诊隔离病及腹泻专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年提高。.  

苏庄乡

  苏庄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端氏镇,西接安泽县,南连郑庄乡,北毗十里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原辖7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寨沟村并入董家山村。2003年,辖6个建制村,25个村民小组,76个自然庄,1018户,2633口人。耕地757公顷。乡政府驻地苏庄村,距县城50公里。    境内海拔720米——930米,平均气温11.2℃,年降水量666.2毫米,无霜期196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等农作物,可以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是沁水重点产粮区。1986年以来,该乡积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充分调动,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步提高。200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3309吨,是1986年的8.2倍,亩均单产264公斤,比1986年提高59%;人均产粮1232公斤,成为全县人均产量第一乡。2003年,粮食总产2634吨,比1986年增产11.66%;亩均单产257公斤,比1986年提高54.82%;人均产量1000公斤,仍位居全县第一,其中玉米单产415公斤,全县第一。    该乡山大坡广,牧草丰富。牧坡面积7077公顷,占全乡总面积的66%,因此,传统支柱产业是养羊业。近几年在农业调产中,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家庭养羊。2003年,羊存栏23110只,出栏10802中只,饲养成量33912只,是1986年的9.2倍。户均养羊33只,人均养羊13只,为全市养羊第一乡。主要品种有本地山羊、小尾羊,县绒山羊、南疆黄羊等。猪存栏885头,出栏565头;大牲畜存栏634头,出栏127头;蚕茧产量4.15万公斤。全乡畜牧业总产值2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农民人均纯收入2057元,是1986年的8.4倍。   苏庄是或者经区。搞日战争时期,沁水县抗日县政府曾驻境内苏庄村四十亩。解放战争最后一——著名的上党战役在境内桃川告捷。桃川战斗遗址被列为县命传统教育基地。2003年,境内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2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7所,变电站1所。村村通电话,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自来水饮用率达95%以上。.  

胡底乡

  胡底乡位于沁水县东端,老马岭西侧,东邻高平市,西接端氏镇,北连固县乡,南倚泽州县,总面积86.7平方公里。2001年1月,原樊庄乡并入胡底乡,时辖22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黄沙沟、庞庄村并入胡底村,苏家庄村并入梁坪村,红土凹村并入玉溪村,黄坪村并入王回村,泊池村并入薄池村。2003年,辖16个建制村,80个自然庄,85个村民小组,2920户,10599口人。耕地面积1253公顷。乡政府驻地胡底村,距县城59公里。境内交通方便。省道坪曲公路穿境而过,往东可直达高平,向西15公里即是端氏。最高处老马岭海拔1347米,为沁水的东大门。历代为军事战略要地。    地方特产是红果和大葱,红果以个大、籽小、皮薄、味甜而畅销省内外。80年代,原樊庄乡红果面积340多公顷,最好年景人均收入达千元。进入90年代,红果价格不断回落,栽植面积不断逐年下降。大葱是传统产品,多为羊角葱,头大、白长、味辛香。2003年种植面积150公顷,产量5113吨,户均1751公斤,人均482公斤,为全县产葱第一乡。该乡是一个农业乡,土地多梯田,土壤多褐土。年平均气温10.6℃,年降水量662毫米,无霜期199天,大部分村庄适应复播,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料、红薯、大葱、瓜菜等。1998年,粮食产量创最高记录,总产5414吨。2003年,总产粮食4559吨,比1986年增产33.15%,亩均单产168公斤,比1986年提高35.32%。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是1986年的6.54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农用汽车、三轮车、四轮车、手扶拖拉机、犁地机、打麦机等农业机械由1986年的191台1134千瓦增加到2003年的759台6315千瓦,分别是1986年的3.97倍、5.57倍,人担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基本由机械化所代替。    境内有中学2所,小学25所,在校学生1034名,小学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98%。有乡卫生院2所,村卫生所16所。村村通自来水,70%的村通水泥路,90%的村通程控电话。   矿产资源以煤为主,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年30万吨的胡底煤矿正在建设之中。.  

固县乡

  固县乡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北部,东临柿庄,南接胡底,西连端氏镇,北依十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55个自然庄,2258户,7840口人,年末拥有耕地18086亩。2009年底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730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500万元,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完成59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6元。   该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10.6℃,降雨量800毫米,发展蔬菜、蚕桑、畜牧、林果条件得天独厚。主要物产有煤层气、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境内地下资源丰富,煤炭、煤层气储量多。   -   文物古迹   县级文物保护的有:贾家家谱,又名“旗谱”、“宗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列和重要人物的谱籍;有培林生态旅游;北魏时期的后托盘摩崖造像、元天洞、佛爷庙等旅游景点。历史上的固县乡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战国时期的燕子丹,在从秦国逃归燕国时,曾屯兵固县村西南洞庵山;1941年士敏县政府的临时驻地设在固县乡元上村,四区牺盟会在此不断壮大,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乡镇发展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安全稳定、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固县”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被0沁水县委、县政府授予“红旗单位”称号。该乡着眼预防,创新举措,强化监督,狠抓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乡、村两级涉农政务和农村公开的长效机制,确保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举措落到实处。[1]  

十里乡

  十里乡位于沁水东北部,北倚长子县,南接固县乡,东临柿庄镇,西北与安泽县搭界,西南与苏庄乡接壤,总面积234.6平方公里。原辖14个建制瞟。2001年1月,原东峪乡并入十里乡,时辖22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小甲村并入河北村,沙村并入沙庄村,大坪沟村并入十里村,前柳沟村并入沟口村,满沟村并入西峪村,东田轸村并入团里村。2003年辖16个建制村,98个村民小组,140个自然庄,3928户,11664口人。耕地面积2012公顷。乡政府驻地河北村南瑶上,距县城80公里。县道黑东公路纵贯南北。    境内土地肥沃、土壤多褐土,为全县玉米主产区。年不均气温9.4℃,无霜期190天,多数村庄农作物为一年一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顶方针政策不断落实,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用汽车、三轮车、四轮车、手扶拖拉机、犁地机、打麦机、脱粒机、铡草机、等农业机械由1986年的113台970千瓦,增加到2003年的780台7232千瓦,分别提高5.9倍、6.5倍,人担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基本由机械化所代替。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8860吨,比1986年原东峪、十里两乡总产增产54.14%,亩均单产266公斤,比1986年提高27.88%。其中玉米总产6180吨,占全乡粮食总产的69.75%,占全县玉米总产的18.83%,亩均单产375公斤,位居全县玉米单产第二乡。    该乡山大坡广,发展林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业。2003年,全乡有林面积10543公顷,占总面积44.9%,人均0.9公顷。羊存栏22190只。出栏11720只,年饲养成量33910只,人均2.9只。林牧业收入471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7,占出售产品收入的33.6%。农民人均纯收入1723 元,是1986年的6.9倍。    境内有初级中学2所,中心小学8所,专职教师124人,在校学生1411名,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有乡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所16所。村村饮用自来水,15个村通程控电话,8个村通有线电视,15个村通水泥路。    境内名胜古迹有省级保护文物——东峪北齐石刻丈八寺佛像和县级保护文物单位——宇峻山古长城遗址。.  


端氏镇特产大全




端氏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