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沁水县 >> 端氏镇 >> 秦庄村

秦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秦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秦庄村简介

  秦庄村基本情况
  秦庄村地处端氏镇北部14公里处,位于山泽水库下游,全村共有两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共158户, 410口人,全村有党员25名。总耕地面积1300余亩。
  境内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土壤多褐土,是本县小麦主产区。近年来我县煤层气资源得到开发,我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广借外力,振兴经济,使我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里实现了绿化、美化和硬化,尤其是硬化街道,巷道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村通工程畅通无阻。
  展望未来,我村要响应上级号召,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秦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1103 048000 -- 查看 秦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秦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秦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槐庄村

  槐庄村隶属端氏镇,位于沁河北岸,曲辉公路132公里处。下辖两个自然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800余亩,150余户,418口人,其中男劳力140人,女劳力120人,暂住人口10人。沁河、必底河是槐庄百姓的母亲河。全村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主要种植玉米、小麦。   行政村由来    村中有棵古槐树,现在树心腐烂、不见年轮,仅有1/4的表层还焕发着勃勃生机。从它残留的轮廓看,有五个人展臂牵手合围那么粗,传说村名就由此槐树命名。   

苏庄村

  苏庄村村情村况介绍   苏庄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东侧2.5公里处,沁高公路线旁,固县河岸畔,西接端氏集镇,北通高平长治南接端润公路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一优势。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41户,580口人,耕地880余亩,农业收入3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820元。   该村是一个纯农业行政村,耕地880余亩,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作物为玉米、谷子、小麦,其次为豆类、薯类等杂粮。农业收入300余万元人,人均纯收入4820元。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村委干部组织村民成立核桃种植合作社,现在村里共种植核桃树100余亩。   我村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36名党员,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两委干部、全体党员围绕“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思路,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团结拼搏,求是创新,干群关系显著改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涣然一新。   为了更加凝聚党员干部与群众,村两委制定了更为完善的会议和学习制度、党建工作制度、村民议事规则并完善了村规民约、党员结对帮扶制度。以制度带发展让更多村民得实惠,今后我村还计划投资43万元修建一个蓄水池,保障村民生活生产用水。投资70万元铺建一条长270米宽4米的村主干路,更大方便村民出行、运输。投资30万元修建门牌楼加强村庄形象。   在群众致富增收的思路上,我村目前还缺少更开拓的精神,视眼也还不够开阔。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团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在创业富民方面积极创新。   

樊庄村

  樊庄村村情简介   沁水县端氏镇樊庄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以西1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庄,200户,600余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蔬菜种植是我村的产业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村的运输业和个体经营也得到了发展,在村民收入中占到了一定的比例。   樊庄村村级组织健全,稻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便捷。侯月铁路的开通改变了我村村貌,一座座整齐的农家小院建了起来,使我村村容整洁。我村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近年来,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自身建设,我村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并配备了齐全的健身器材。大街小巷全部安装了路灯,拓宽硬化了道路300米,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雅、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   

高庄村

  高庄村村志   端氏镇辖村,位于巍山脚下,北邻端氏镇,南与曲堤村紧紧相连,东临巍山,西接沁河,端润一级公路穿村而过。村内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电力、通讯便捷,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800米,离沁水县城43公里。   全村共有7个自然庄(高庄主村、过风腰、前南岭、后南岭、上马山、下马山、商山),10个村民小组,560余户、1300余口人,耕地2200余亩,林地1020余亩。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养殖牲畜、外出务工为生,是一个纯农业村。2011年经济总收入为1200万元,人均收入6500元。   近年来,该村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改善环境,关注民生,提高收入,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煤层气入户工程。投资280万,安装入户煤层气管道2000米,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洁净便捷的煤层气。   二是村级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投资150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楼一栋,办公楼为四层单面楼,设大型会议室、支部室、多功能会议室、村委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所等。加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活动场所的综合作用,成为了党组织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三是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投资120余万,建设文化活动广场项目,项目占地4800平方米,集运动场、休闲娱乐场、健身活动场为一体,已成为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四是街巷、户道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投资80万元。2011完成街巷、户道硬化9.3公里,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绿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30盏,大大的改善了百姓的出行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是村民饮水解困工程。投资36万元,在村中心处打60余米深的机井一眼,解决了全村400户900口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六是下水道改造工程。为了彻底改变村内污水横流、雨水四溢现状,投资32万元,铺设下水管道2000米,全村的污水得到了彻底清除,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梁山村

  梁山村村志    梁山村位于沁河北岸,坪曲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沁水县城50公里。东与端氏村毗邻,南与端氏村相连,西邻西樊庄村,北与西头村接壤,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因梁姓人建村得名。辖常家庄、后梁山、前梁山、李山4个自然庄,村委会驻后梁山。2012年,全村4个村民小组,219户,478人。耕地约1300亩。经济总收入325万元,人均纯收入6485元。村民收入以种植、养蚕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小杂粮等为主。   

杏林村

  杏林村地处沁水县东部。是端氏镇东北的一个行政村。其建村何时,已不可考,据老辈们相传,村西北的山坡上曾是一片茂密的杏树林。“东风满山开杏花,杏林十里如蒸霞”。村名“杏林”源此而得。杏林北面靠山,南接胡底,西邻东山,东至高村。全村总面积达8.16平方公里,全村包括杏林主村及楼底、杨树庄、南坪、元沟、南凹、柏凹、突圪堆、刘家、水弯上九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342户,1130口人。全村总耕地面积2223亩,林地面积1743亩,2011年全年经济总收入5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约为4600元。   作为一级行政村,杏林村的行政区划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杏林在明清时期为庞庄中里。进入民国时期,杏林归属于端氏区管辖。抗战爆发后,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分团辖地。1941年,士敏县成立,仍属端氏区。解放后,1955年设杏林乡,杏林村是杏林乡政府的所在地。辖杏林、高村、社沟等村。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杏林村全称端氏镇公社杏林大队。1984年,端氏公社改为端氏镇,杏林村改称为端氏镇杏林村村民委员会。   杏林村历史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委确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扩大种养植产业发展的思路。科学种田意识不断加强,经济收益逐年提高。全村现有桑园800余亩,年养蚕1000余张,产茧8万余斤。有养鸡专业户1个,年产蛋二万余斤。有养猪专业户12个,年出栏肥猪600余头。有养羊专业户8个,年饲养2000余只。传统的耕作方式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全村现有犁地机32台,收割机12台,种植机16台,初步形成了农业机械化的耕作方式。水利设施也有较大提高。全村现有三条自流灌溉渠,水地面积8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最近几年,村委会以村容村貌改造为突破口,加大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硬化道路10公里,不仅村中大街小巷全部硬化,而且水泥路延长到了田间地头。出村主街还建成了绿化带,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村中空地安装了十几种健身器材,戏台前设置了篮球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建立了村办图书室,农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能力大大加强。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村委会还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村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主管理”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西头村

  西头村简介   西头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东北三公里处,固县河畔,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全县远近闻名的花果村,盛产草莓、李子、桃等各种水果。村民以种植为主,粮食年年丰收、果木季季产,是端氏镇主要的供果基地。全村共有西头、西村、窑上、圪堆四个自然庄,全村180户,520口人,总耕地1100亩,其中水地800亩。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头村两委班子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金峰村

  金峰村简介    沁水县端氏镇金峰村位于沁水县东部固县河西畔,坪曲公路依村通过,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全村共11个自然庄,880口人,耕地2500亩。引沁入丹,嘉南铁路穿村而过,中石油煤层气中央处理厂落户本村。金峰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居环境得天独厚。    近几年,村两委班子秉持“现代农业强村、林牧养殖富村、生态文化名村”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全局,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广大村民艰苦奋斗、实干创业,于2008年跨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列。连续多年获得端氏镇和沁水县的表彰奖励,并多次荣获晋城市“文明村”、“和谐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老区建设先进集体”、“晋城市三八红旗集体”、“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获得晋城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级终端站点”殊荣。    金峰村村两委班子坚持“民生为本”的原则,以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为奋斗目标,实施了大量的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村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打坝1400米、造地150亩;2008年铺管1700多米,实施了截流渗水灌溉,解决了500余亩滩地浇地难的问题;2010年修建了4500立方米的蓄水池,1000多亩旱地变水地,人均年增收600多元;大力开展荒山造林,累计植树2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0%;为改善人居环境,村里实施道路硬化、空地绿化、环境美化工程,40座移民小楼拔地而起,修建了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公园和广场,支部室、卫生所、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一应俱全。    金峰村积极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该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全村铺设街巷硬化路9000余米,高质量完成4000余米的水泥路建设,为广大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总投资259856元,铺设管道六千米、建设蓄水池三个,解决了720多人、4000多头猪牛羊的饮水问题;建有便民连锁商店一个;全村302户村民全部接通了闭路电视,村里安装有大屏幕,实现了全村闭路全覆盖;投资211237元,安装有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建有篮球场、门球场,满足了村民体育锻炼和健身的要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金峰村的变化让全村百姓喜笑颜开,金峰村的发展令社会各界广泛赞誉。金峰村的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产业发展的抓手,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坪上村

  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位于沁水县城东部地区,磕山脚下,沁河西岸,侯月铁路端氏火车站座落村中央地带,距端氏镇人民政府1公里处。富沁大桥的架设开通,改变了我村的经济状况,是城东部古建筑群村庄之一,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本村现有6个自然庄,284户,900余口人,共有耕地1216亩,党员39人,村级组织健全,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为主(现有大小运输车辆70余台,养殖户10户)。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舞台等活动娱乐场所,并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案以及各类健身器材等设施,大街小巷全部安装了路灯,硬化街道10000平方米,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了村庄街道,给村民创造了一个优雅、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现在我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医疗、卫生、教育、通路、农田水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村、支两委人员齐心协力凝成一股劲,正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中。   

东山村

  东山村村情简介    东山村位于固县河畔,端老路旁,是端氏镇的东大门。这里交通十分使便利,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全村528口人,分别居住在四个村民小组,有男女劳力260人,耕种着998亩土地,以种植业为主。    东山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及其它农作物。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村民生产发展收入稳定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原来300亩旱地改造为水田,种植优质蔬菜。    近年来,在村委主任王富裕的带领下,组织实施了十大工程项目。先后筹资200余万,进行了打堤护坝,截流改造旱地300亩;村间街道硬化8000平方米和田间机耕路便化9000平方米;新农村建设修居民楼26户;旧村改造新增修公厕4所;垃圾池6处;同时又进行了“卫生所、超市、活动室、休闲广场和花园广场”五个一工程。园林绿化、美化环境,栽风景树2000余株;亮化道路,安装路灯200盏;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村图书室藏书5000余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堆村

  古堆村位于端氏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处,毗邻端高公路,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群众安居乐业的乐土,曾经以养蚕植桑闻名华北。辖区有4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40名,耕地面积有2510亩,户籍人口846人,于2008年被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现有党小组3个,党员40名。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的要求和精神,广泛开展干部大下访活动,以做好农村管理、服务工作、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狠抓村集体经济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端氏村

  端氏村简介   端氏村位于沁水县城东45公里处,是镇政府所在地。地处坪曲线与端润路交汇处,侯月铁路紧依村西,是通往高平、阳城、翼城三县的交通枢纽,交通非常便利,全村共有1681户,4350口人,3800亩耕地,18个村民小组,加上40余个驻镇单位,常住人口约18000余人,自古以来就是车水马龙的商业重镇,现在是沁水县城东地区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近年来,端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端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端氏村两委班子依托优越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商贸业、蚕桑业和蔬菜业成为当地的品牌。全村共种植观光蔬菜园区700余亩,种植标准桑园500余亩,每年为县蚕桑服务中心提供蚕种1.2万张,成为沁水县蚕种生产基地。   为了彻底改变端氏面貌,创建良好的商业发展基础,村里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为3000余户居民接通了瓦斯气;投资600余万元,对旧市场进行了扩修改造,容纳了商户200余户,安排了300余名劳动力就业;投资100余万元,规划修建了小吃一条街、商业步行街、北街严管区、南街商贸区等,改善了商贸环境,促进了全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投资400余万元,修建了四层街面楼1600平方米,新建门面房40余间,解决了100余名劳动力就业;投资4600余万元,修建了10栋单元式移民新居,解决了 288户移民的住房问题;投资1500余万元,对端氏村河道进行治理改造,共清理河道1000余米,打坝1200米,安装栏杆1200米、安装路灯100盏;投资800余万元,修建了端氏文化休闲广场和端氏文化活动中心,投资4000余万元,占地200亩,修建了士敏公园。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端氏人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收入也节节攀升,到2013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81元,基本达到了全市水平。未来五年,端氏村两委班子将依托优越的地域条件和党的惠民政策,对全村进行详细规划,修建西山森林公园、滨河北路、拓宽东门外出村道路,修建村民经济适用房,改造旧城,修建水上公园,建设美丽端氏村。   如今,端氏街道宽阔、干净卫生,大楼鳞次栉比,市场繁荣,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崭新的村容村貌、一流的基础设施。村里有三星级宾馆一个,民营企业几十个,煤矿一座,各种商店、饭店、超市等800余个,成为沁水县新农村建设的先进集体。目前村班子成员正研究着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端氏转型跨越的发展大计,我们相信端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板掌村

  板掌村基本情况   板掌村位于端氏镇东南部,全村共有6各村民小组,共有273户,783口人,劳动力472人,常年外出119人(镇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18人省外1人)。总耕地面积2240.2亩(其中有机动地100.2亩)。2010年全村总收入453万,人均5249元。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783人(其中低保人员44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75人(其中有五保残疾3人)。全村共有党员28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女党员2人。   近年来我县煤层气资源得到开发,我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广借外力,振兴经济,使我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里实现了绿化、美化和硬化,尤其是硬化街道,巷道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村通工程畅通无阻。村内办有中心小学一所,供附近周边村山里娃来学习。村办新型合作医疗所一所,解决了我村老百姓看病吃药难题。   展望未来,我村要响应上级号召,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板掌。   

秦庄村

  秦庄村基本情况   秦庄村地处端氏镇北部14公里处,位于山泽水库下游,全村共有两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共158户, 410口人,全村有党员25名。总耕地面积1300余亩。   境内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土壤多褐土,是本县小麦主产区。近年来我县煤层气资源得到开发,我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广借外力,振兴经济,使我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里实现了绿化、美化和硬化,尤其是硬化街道,巷道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村通工程畅通无阻。   展望未来,我村要响应上级号召,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秦庄。   

横头村

  横头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西部,北邻沁河,东倚山中岭,南屏磕山,西接下沟、下韩王村。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人民勤劳,是典型的纯农业村。村辖八个自然庄,六个村民小组,现有800多口人,总户数200户,劳力370人,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0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42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    横头坪有4100余亩土地,传说古人依托这一自然资源,便于耕耘,选择这块地的横头定居,因此得名。历代横头人在这块沃土上辛勤劳作,生息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又从老庄“母体”上分娩了岭西、后沟、新庄、沟东、寺后等自然庄。    1949年——1957年下沟、下韩王、樊庄村属横头所辖。1957年建立下沟乡,横头村归下沟乡管辖,下沟、下韩王、樊庄从横头村分离出去,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58年归端氏镇管辖至今。2001年撤庄并村,又把东、西山后、李坪庄从下沟村划归横头村管辖。    建国以后,横头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千方百计、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家园。但通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百姓的生活水平仍在贫困线上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村委会响应党的号召,把村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给合村情,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村民在农作物种植上有了自主权。他们把握市场脉搏,在保证口粮的基础上,大量种植经济作物。通过近十年的努力,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到现在为止,全村新修房屋100多座,人均住房达到50平方米。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帮助下,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打坝造田,对村通公路和邻里通道进行水泥路面硬化,整治环境卫生。1991年建成全镇农村第一家电视信号接收站,后又改成闭路电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户均彩电一台、固定电话一部(200户),电脑18台,冰箱50个,洗衣机140个,使用空调十余户,手机400多部。家庭小轿车15柄,各种农用三轮车30余辆,大汽车8辆,犁地机100余台,摩托车200辆。2000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2007年建成沼气池100多个,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节资、快捷、清洁的能源。到现在为止,全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0多人,五保3户、低保40人。村里公共积累资金100多万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双塘村

  双塘村村情简介   双塘村位于端氏镇北部,距镇政府十公里。全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4个自然庄,139户,40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3190亩,其中退耕还林627亩。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双塘村两委班子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山泽村

  山泽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北部白玉寺山下,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庄,141户,345口人,太行山羊5000只,林地面积3万余亩,退耕还林675.5亩,实种耕地1658.5亩。离县城80公里。   境内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宜人,是各种果树和玉米、高粱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也拥有林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   

下沟村

  下沟村概况   沁水县端氏镇下沟村位于端氏镇西南5公里处,周围与上韩王村、中韩王村、下韩王村、横头村、坪上村、阳城县町店镇接壤。全村有8个自然庄,3个村民小组,农户165户,人口480人,劳动力200余人,有耕地1925.77亩,其中退耕还林264.3亩,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2980元。目前全村共有党员28人,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下沟村是纯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贫瘠,农田配套设施缺乏,农作物产量较低。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高粱和其它小杂粮。其中主要以栽桑养蚕、发展畜牧来增加村民收入。村中还有小卖部1个,加工房1处,村级卫生所1个。村民共养羊600只,养猪200头,养鸡10000只。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班子带领下,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30余万元,铺设了总长约5.2公里的水泥路面,投资30万元新建了支部室和文化活动中心。2009年,带领村民栽植150余亩优质核桃树。2010年又在支部室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办起了图书室,并在文化活动中心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案和一批健身器材,丰富了党员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村人民正在向富裕文明的生活迈进。   

必底村

  必底村简介   必底村位于端氏镇西北,距镇约20公里,群山沟壑,地处偏僻,四周与秦庄、山泽、固县、郑庄接壤,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5个自然庄,农户121户,300余人,其中劳动力113人。全村拥有耕地1770.7亩,其中退耕还林117.5亩。村里共设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25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必底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主,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小麦及其他作物。但是,由于相关农田配套设施落后、科技种植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普遍较低。为提高经济收入,部分村民依靠丰富的山地资源积极发展养殖业,现在村里共牧养山羊5000余只,养蜂350余箱,并成立了1个养蜂合作社。   近年来,村两委在支部书记王建文的带领下,从解决束缚本村经济发展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村两委先后筹资30余万元在村民中推广种植优质核桃林500余亩,极大地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同时,为了优化村民生活村居环境,村两委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改力度,共硬化村内街道2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0余架,规划修建村极文化活动场所,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设施一应俱全,还建成农家书屋1个,藏书10000余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马寨村

  端氏镇马寨村   端氏镇辖村,相传很早以前一位外地客人骑着一匹大马路过此地,马身高体壮,力大无穷,行至村下的红石板路时,踩下了近一寸深一行马啼印后来人们在啼印处修建了一座石圈作为纪念(石圈表示马鞍),为了饮水又在村后的红砂石坡上用啼刨出来一股泉水,得名“马刨泉”流传至今,同样在村口处又修建了一座石圈,马寨村的来历也便是传说中的神马在此地而得名。该村位于沁河北岸的山上,东邻林村河,西至柏树岭,东西宽三公里,南北长五公里,面积十五平方公里,距端氏政府十公里,离沁水县城三十五公里,该村坐北向南,村前有名山,村后有靠山,称为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全村所辖,马寨、桃沟、牛家庄、西坡、节高上、塌土圪郎、南坪、寨凹八个自然庄,七个村民小组,一百八十二户,四百七十口人,两千四百三十四亩耕地,退耕还林七百五十点五二亩,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农业经济加快发展,生产条件逐步改变,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在2003年从三十里外的车沟引回自来水,铺设管道一万五千米,解决了四百七十口人,一百五十头牲畜吃水,2011年铺建了村通、庄通、户通水泥路,2006年修建水池四个,可蓄水六千立方米,铺设地下管道一万米,硬化田间道路3.5公里,改良土地两千亩,路边栽植风景树两千余株,2005年以来,先后办起了农兴合作社,永盛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丰红薯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有82马力拖拉机一台,50马力两台,30马力一台,大型收割机一台,配套农具有深松犁,深翻机,秸秆粉碎机等,为村民提供犁地、播种、收割等服务。在农业种植上从单一化种植向产业化经营迈进,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400公斤和520公斤,特别是全村近500亩红薯创下了地块亩收入3000多元的奇迹,红薯品牌名扬全县、全市。   2011年全村总产 70 吨,平均亩产500公斤,经济总收入 350 万元,人均纯收入 7000 元,村办起了医疗所一座,参加合作医疗 440 人,达到了90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办起了拥有各类图书2000余册的“农家书屋”。全村建有篮球、乒乓球、健身器材,让村民享有文体生活。在两委班子和党员的带领下,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觉悟普遍提高,全村形成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   

下韩王村

  下韩王村概况   下韩王村隶属于端氏镇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位于端氏西南部,沁河和必底河交汇处。人口比较集中,有自然庄一个,全村130多户,共360余人,主要以农业和蚕桑业为主,是端氏辖区内蚕茧主产地。   全村村民小组3个,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20个,其中女党员3个,总劳力147人,男劳力占60%,主要从事农业和建筑业。全村耕地面积960亩,人均2.7亩,水地900亩,98%机耕,粮食总产量2950吨,人均800公斤。桑园面积90亩,全年养蚕412张,农村总收入185万元,人均3564元。   全村群众团结互助,社会风气良好,社会治安稳定,村内道路硬化,超市、医务所、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健全。全体村民正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中韩王村

  中韩王村位于端氏镇西七公里处。东迎下韩王、槐庄,西接上韩王、中乡,北和马寨、杨圪坨山水相依,南与下沟隔河相望。紧靠侯月铁路、沁辉公路。沁河以U字形绕村而过,使我村成为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的小山村。   中韩王村由原中韩王和韩家腰两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有五个自然村,一百六十三户,五百余口人。分为五个村民小组,党员26人。村建有中心小学和标准化卫生所,镇办水电站一个。   中韩王村主要经济以农为主,共有耕地1100多亩。以大棚蔬菜种植为特色,现在村里一年四季均有新鲜蔬菜上市,是沁水县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中韩王村所产的反季节蔬菜远销于我省的高平、晋城、长治、侯马、翼城和曲沃等地。河南省的郑州、焦作和新乡,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林村村

  端氏镇林村村位于端氏镇西北部七公里处。全村有6个自然庄,3个村民小组,农户170户,人口490人,有耕地1450余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00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土地条件优良。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小杂粮等为主,农民人均收入3300元左右,全村共有党员32人。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先后完成农田水利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工程,有力的促进了我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医疗卫生、道路、农田水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上韩王村

  沁水县端氏镇上韩王村位于端氏镇西南部十公里处。全村有10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近190户,人口500余人,有耕地18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188亩。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全村共有党员35人,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我村是纯农业村,主要生产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及蔬菜类,主村土地肥沃,水利设施齐全,水浇地500余亩,以种植经济作物如豆角、西瓜、白菜为主。村中有超市1个,粮食加工处1个,修建有村级卫生所1所。山上自然村以旱地为主,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全村现有生猪养殖场一个,零散畜牧养殖养羊近百只。    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铺设了上韩王主村通向郭家岭的水泥路面,修建了上韩王大桥,方便了出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引资300万元,修建了3万立方水库一个,5000立方和2000立方蓄水池各一个。硬化了的田间道路,铺设U型槽,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灌溉能力,改善土地浇地难现状。村内安装有太阳能路灯,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全村人民向富裕生态文明的生活迈进。  

野鹿村

  野鹿村基本情况   野鹿村位于端氏镇东南部,地处巍山脚下,总面积12.2平方公里,所辖7各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34户,875口人。耕地面积3632亩,承包面积3648亩。   境内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土壤多褐土,是本县玉米主产区。2009年,粮食总产量1360吨,亩均单产37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7元。   近年来我县煤层气资源得到开发,我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广借外力,振兴经济,使我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里实现了绿化、美化和硬化,尤其是硬化街道,巷道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村通工程畅通无阻。村内办有中心小学一所,供附近周边村山里娃来学习。村办新型合作医疗所一所,解决了我村老百姓看病吃药难题。   展望未来,我村要响应上级号召,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要绿化野鹿、美化野鹿、气化野鹿,再造一个新野鹿。   


秦庄村特产大全




秦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