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铺街道 办事处驻柿铺西村,人口25581人,面积26.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柿铺、柿铺东村、柿铺西村、白湾、梁坡、杨湖、张桥、王伙、韩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5581万人 | 26.8平方公里 | 420606008 | 441000 | 0710 | 查看 柿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柿铺社区 | - | - |
---- |
查看 柿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柿铺东社区 | - | - |
---- |
查看 柿铺东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柿铺西社区 | - | - |
---- |
查看 柿铺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韩洼社区 | - | - |
---- |
查看 韩洼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白湾社区 | - | - |
---- |
查看 白湾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杨湖社区 | - | - |
---- |
查看 杨湖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张桥社区 | - | - |
---- |
查看 张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梁坡社区 | - | - |
---- |
查看 梁坡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王伙社区 | - | - |
---- |
查看 王伙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汉江街道 |
汉江街道 办事处驻长虹路2号,人口82000人,面积6.5平方千米。辖9个居委会:长虹路、高庄、汉江北路、刘埂、菜越、万户、赵家巷、汉江南路、毛纺小区。 |
王寨街道 |
王寨街道 办事处驻汉江北路46号,人口61290人,面积15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贾洼、七里桥、施营、乔营、衡庄、王家寨。 王寨街道办事处,在素有东方“莱茵河”之称的汉水北畔,位于“七省通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的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西郊,与全国重点文物古迹——襄阳古隆中、襄阳古城墙隔江相望,版图面积20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居委会,常驻人口5.2万人,驻有各类工商企业2000余家,是襄樊市中心城区樊城区的“工业第一街”。1996年6月成立街道办事处以来,全街上下围绕“营造全区最佳投资环境,塑造王寨新的发展形象,打造樊城工业第一街,创造全新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宏伟目标,在营造发展环境、服务主体经济、鼎力樊城建设、造福辖区群众上下功夫、抓落实、做文章,使街道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处于襄樊市各乡镇、街道的领先地位。 具优越的区位。王寨街道办事处地处樊城西北近郊,以三纵(长虹路、汉江路、振华路)、五横(人民路、松鹤路、春园路、七里河路、中原路)街道和20多条街巷构成辖区城市布局,全境覆盖在市区“一水(汉江黄金水道)、二空(襄樊机场、老河口机场两个机场)、三高(襄荆、襄十、许樊3条高速公路)、四铁(襄渝、焦柳、汉丹、武康4条快速铁路)、八公(8条市区公共交通线路)”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下,与襄樊机场、火车站、高速客运站、沿江20个码头等交通枢纽站点毗邻,驻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讯机构。 有良好的环境。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办事处多年被襄樊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乡镇”,辖区主要街道和公众场所安装电子监控器120部,街面见警率达100%,群众和客商的治安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8%以上。风正人和的人文环境——党员干部心齐风正、诚实守信,先后创建守信用企业5家,市、区文明单位20多个次,办事处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年度目标考核实绩突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是全市“乡镇党委十面红旗”、“襄江明星街道”荣誉获得者。和气生财的政策环境——樊城区和街道办事处先后出台和细化多项有利于发展工、农、商产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实行公开透明的一站式服务,实行“免打扰”措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是发展的热土。辖区全境纳入全市“十一五”城区规划的核心发展区进行规划、发展,是襄樊中心城区向西推进建设的关键部位,也是襄樊纺织工业、服装工业、食品工业、机电工业的重要基地,樊西工业园区座落于此,5713、3542、华中制药等18个国家大中型企业和6家科研机构均驻辖区,是襄樊这座“中国最适宜开工厂的城市”的基础和热土。 可创业的平台。辖区建有乔营纺织服装工业园、贾洼纺织工业园、七里桥食品工业园、王寨机电工业园、王寨万亩花卉产业园等在全市属领先水平和规模的精品民营经济园区,先后引进金丽城、汇尔杰等投资过亿元项目3个,入驻民营企业1200多家,年完成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其中以海华照明、天王服装、竞泽机械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多个,辖区吸收产业工人5000多人就业,水、电、通信、天然气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较低,是襄樊市中小企业的项目“孵化园”,成为全市最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业、发展的平台。 宜商居的家园。辖区建设有6个市级文明示范居民小区和1个国家安居工程小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驻有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30个、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公众文化娱乐场所15处、中高档宾馆酒店等服务机构30多家、购物仓储机构20多个、生产生活资料市场14个,劳动法律和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部门实行一站式服务,能够满足辖区群众和客商的衣食住行医学娱购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是目前全市最能满足“宜商宜居”的街道社区。 |
中原街道 |
中原街道 办事处驻中原路13号,人口69208人,面积4.8平方千米。辖10个居委会:前进、董家台、雄风、春园东路、云集路、建新路、茂盛小区、洪家沟、幸福小区、陈家营。 襄樊市樊城区中原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5月,目前下辖前进中路、董家台、洪家沟、幸福小区、铁路社区等11个社区居委会和白鹤、雄风、速达3个实业总公司。机关干部49人,居委会干部116名,三个实业公司共有职工914名。 一、总体概括 (一)地理位置 中原街道办事处地处襄樊市“两站”(襄樊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地区,位居樊城商贸区——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省级)——鱼粱洲旅游经济开发区“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东以焦枝铁路为界与樊城区清河口、屏襄门办事处相邻、南以建华路为界,与樊城区米公办事处相邻、西以春园路为界与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北以小清河为界,与襄阳区张湾镇相邻。行政区划总面积4.5平方公里。 (二)经济状况 中原街道办事处下辖白鹤、雄风、速达三大实业公司,经营性总资产达3亿元,年经营收入3000万元,年利润200万元。2006年全辖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90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29.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5亿元。 作为襄樊市的商贸中心,中原辖区内市场林立、商贾云集,共有建材类、服装类、小商品类、水果类、电器类和副食品类等23家专业批发集贸市场。其中,新华市场是鄂西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10亿元;白鹤市场是鄂西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到9000万元。华中水果市场、九隆广场、领秀中原、三元路摩托城等市场均在襄樊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商购物广场、广益量贩店、美联购物广场等六家超市在我市零售业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襄樊市的饮食服务中心,汉江国际大酒店,铁路大酒店、艾美酒店、白鹤宾馆等10家各类大中型宾馆坐落境内,除华悦酒家、永祥大酒店、山野大酒店、满福楼等11家高中档酒店之外,136家各类餐饮网点星落密布在中原辖区内。根据樊城区关于“两站”区域饮食文化服务区的调查,中原区域餐饮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额每年可实现过亿元关,上缴税金近500万元,是樊城区乃至襄樊市餐饮服务业分布最集中、发展最迅速、经营规模最大、贡献额最多的区域。 (三)文化教育状况 中原辖区内有襄樊学院建华路分院、市旅游学校(原九中)、大中专学校4所,晨光小学、前进路小学、三十一中、区属中小学6所。 (四)人口状况 辖区人口111529人。其中,常住人口89653人,暂住人口21876人。日均旅客流量达3万人次,货运周转量100多吨。 (五)辖区单位构成状况 有110个中央、省、市驻辖区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直管党组织(党委、党组、总支、支部)23个,辖区党员总数6313人。 地址: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中原路3号 联系电话:0710-3240411 电子邮箱:zxiaoz777@163.c |
定中门街道 |
定中门街道办事处地处襄阳市樊城区中心城区,位于铁路桥东侧,南傍汉水,西北靠焦枝铁路,商贸繁荣、 人文荟萃、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辖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社区居委会8个:永安桥社区居委会、大井台社区居委会、定中桥社区居委会、水星台社区居委会、劳动街社区居委会、定中街社区居委会、陈老巷社区居委会、望江街社区居委会。2006年年末总人口23994人,其中男性11936人办事处团委下设8个社区团支部,共有35岁以下青年7632名,其中28岁以下团员124名,年龄在20~30岁的团员比例为71%;大专以上学历占55%,本科以上学历占17%,团员的主要构成为街道社区在职干部、辖区企事业单位干部、居民以及社区经商务工人员等。8个社区团支部书记中,党员(包括预备党员)5人,团员3人;女团干部4人,男团干部4人;30岁以下6人,占团干部总人数的75%;大专以上学历6名,占团干部总人数的75%。定中门街道办事处在开展“五区创建”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便民服务,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街品牌。街道团委荣获襄樊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所辖水星台社区荣获襄樊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定中街社区荣获“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定中门地处樊城老城区,辖区有水星台、陈老巷等古建筑,有代表樊城早期商贸发展的磁器街、皮坊街等老街古巷,有烙画、捏面人、百家衣等传统手工技艺,有以襄樊城市名片之称的人民广场,还有我市最为靓丽的风景线沿江大道。为了丰富“老樊城”这一品牌,该办事处以辖区古建筑群、现代商贸中心繁华和沿江大道风光为背景,与拾穗者协会联合先后举办了十余次“古街老巷图片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定中门兼具古风和新韵的旅游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形成了具有定中门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了丰富便民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产业,近年来,该办事处将着力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将便民服务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丰富了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业态。去年,该办事处和辖区单位襄阳区中医院联合建立了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医疗防疫、计生保健、家庭病桌等服务;在水星台和永安桥两个社区分别建立了未成年人俱乐部、夕阳红俱乐部等活动中心,为青少年提供假期辅导,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在望江街、陈老巷等4个社区开设养老院,为部分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
清河口街道 |
清河口街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大庆东路,东临小清河,与襄阳区接壤,西至丹江路,与屏襄门交界,南至汉江,与鱼梁州隔江相望,北抵焦枝铁路,与中原办事处交界。全街人口46025人,面积4平方千米。下辖旭东路、襄江、王家台、明晶巷、夏家台、代家台、美满、清河桥等8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办事处围绕建设“小康清河”、“和谐清河”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兴街、商贸富街”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平台,以市场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繁荣和壮大社区经济,保持了街居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河口办事处辖区内有市制漆厂、市蓄电池厂、二汽仪表厂等众多国有企业,但大多不景气,企业闲置资产较多。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钢材大市场、种子大市场在鄂西北同类市场中位列前茅。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14400万元,第二、三产业分别为2765万元、11624万元。集贸市场4个(光明市场、长庆市场、长征路钢材市场、化工建材市场),总面积5000平方米。个体工商经营户870户,比上年增长8%,实现经营总额11600万元。 利用辖区的市场资源优势和闲置场地,着力突出市场的专业化、特色化,整合市场资源,建成了以友谊种子大市场、新清河口种子大市场为中心的鄂、豫、川、陕毗邻地区最大的集种子、农资、农械、农药等为一体的农资专业大市场;以富盛工贸、长征路小家电特色街为中心,形成小家电市场;以长庆市场、长征摩配市场为中心,形成摩托车配件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在原襄樊市燃料总公司所属的清河口煤场,兴建一个占地面积达140多亩,投资达1.2亿多元,鄂西北最大的金属材料市场黑马金属材料大市场;在辖区内还形成了五大商住小区,玉丰花园、红光花园、友谊公寓、玫瑰花园、铁路清河小区等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商住小区。同时加强工业基地建设,现已形成以天鹅涂料、天九化工 、丽明化工为主的化工基地;以二汽仪表、八一橡胶厂为主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以万洲电器、双鑫电器为主的电子电器基地,成为了全区的亮点。为了努力改善投资和居住环境,办事处开展了平安创建和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经过办居干部的共同努力,清河口辖区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乐业。 |
屏襄门街道 |
屏襄门街道 办事处驻肖家台94号,人口55926人,面积4.5平方千米。辖10个居委会:肖家台、星火路、鹿角门、回龙寺、机坊街、马道口、梯子口、丹江路、红光、泰安路。 |
米公街道 |
米公街道 办事处驻解放路36号,人口73136人,面积4.6平方千米。辖9个居委会:解放西路、韩庄、立业路、星月、韩虹、十字街、朝晋门、友谊街、大庆西路。 襄樊市樊城区米公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5月,位于樊城一桥头,东起一桥铁路沿线,西至长虹路,北起建华路,南临汉江大道,版图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友谊街、十字街、解放西路、大庆西路、朝虹、朝晋门、星月、立业路、韩庄九个社区居委会,驻辖区中央、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171家,总人口8万人,辖区共有党委38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248个。 米公街道办事处地处樊城闹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12条主干道纵横交错,有16条公交线路来往穿梭,离火车站、汽车站只有5分钟车程。辖区内遍布各类工业企业,有年产值 20亿元的襄樊卷烟厂,有与东汽配套的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工业企业年产值总额达14600万元。第三产业发达是米公办事处的又一大特点,辖区内有各大专业市场7个,各类商业网点星罗密布,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0%。 米公辖区属市区内最适应居民居住的社区,各项服务功能完备,有三类甲级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市级重点高中和区级重点中小学7家,规模以上的餐饮企业30多家,300户以上的住宅小区40多家。此外,辖区内的米公祠、汉江大道等旅游景点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地址:襄樊市樊城区解放西路36号 联系电话:0710-3457840 |
柿铺街道 |
柿铺街道 办事处驻柿铺西村,人口25581人,面积26.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柿铺、柿铺东村、柿铺西村、白湾、梁坡、杨湖、张桥、王伙、韩洼。 |
紫贞街道 |
紫贞街道 办事处驻紫贞路,人口15800人,面积2.5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春园、园林。 |
七里河街道 |
七里河街道 办事处驻七里河路,人口31200人,面积2.85平方千米。辖3个村委会:陈营、大石桥、新华。 |
东风街道 |
2011年6月15日根据襄高管文[2011]40号文件精神,成立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风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主要是东风公司襄阳基地,辖区面积9.34平方公里,辖区人口9700户,约4.53万人。 |
牛首镇 |
牛首镇地处襄樊西北部紧靠汉江边。襄渝铁路,316国道穿镇而过,自古以来就是水旱码头,交通要塞,镇区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规划区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金牛街、民主街、戏楼马路、玉皇街、汉江路等五条主要街道,呈“井”字型布局。. |
太平店镇 |
1949年由谷城县划入县第二区,1958年改太平公社,1987年建太平店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8.2万。汉丹铁路、汉十公路穿境,汉江环绕。辖胥营、郭岗、五板桥、高田、田山、王台、严湾、邹楼、沈河、芦湾、小樊、刘河、乔岗、崔湾、晏楼、张祠、李集、大冲、梁庄、王堤、钱徐、上茶庵、龚洲、合心、蔡岗、杨旗营、龙巷、茶场、小龙洲29个村委会和东街、西街、共建街3个居委会。农业以小麦、水稻、棉花、食油生产为主。工业主要有混纺、丝绸、铸造、竹器、编织、电力、建材、粮油加工、酒厂、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1992、1995年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乡镇”称号,1995年民政部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等光荣称号。. 襄樊市太平店镇位于鄂西北部,地处襄樊西郊,濒临汉水,与谷城县、老河0界,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镇,原名“青泥湾”,又称半扎店,秦时即设有建制,为南阳郡山都县治所所在地。公元1360年(元至二十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路过半扎店时,见此地戏台高搭,鼓乐喧天,市面繁荣,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镇内现有百年老街、千年古树以及大批清朝末年、明国初年的古建筑,全镇版图面积2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宜林山滩8万余亩,共辖42个村,3个社区,3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万。2006年全镇GDP2.0477亿元,工农业产值6.5亿,其中工业产值3.5亿元,农业产值3亿元;企业总产值4.8亿元,实现销售收4.1亿元,利税2159万元,自营出口153万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城镇居民纯收入5000元。小城镇建城区面积4.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5万人,城市化率达40%。已建成居民小区7个,贯通街道16条27公里,镇中心主干道路灯铺装率100%,通电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5%,燃气普及率80%,绿化覆盖率30%,每百人拥有电话11门,病床位1.5张,现代小城市框架基本构成,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全镇农业以晶琦米业公司、金城板材公司、金叶食品公司等为龙头的“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已形成化纤、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铸造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现有140多个产品,销售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自营出口企业3家,8个产品打入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形成了餐饮、服务、商贸等7家专业民营街,注册登记私营户3700多家,从业人员2.1万人。我镇曾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楚天明星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城镇”、“襄樊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省第二届“楚天杯”等多个荣誉称号,2004年5月12日被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六部委综合评定为全国重点镇。10月,又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业体育协会联合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006年获“第三届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太平店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据考证,自秦朝以来,穿越两千年岁月沧桑,见证了历朝历代兴衰存亡。过去这里人称“青泥湾”,公元1368年,元未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路过,“但见沿途百姓慌恐四逃,民不聊生,唯此地戏台高搭,鼓锣喧天,市面繁荣,堪称太平,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如今,这里保存完好的百年老街,明清古道,为太平店镇建设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江西会馆,王家当铺,无不映射出这片土地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与喧嚣。 太平店又称太平镇,古称山都,战国时期为南阳之赤乡,后建山都国。秦置山都县属南阳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后迁至汉水西岸故城(今谷城县黄畈乡张庄)。西汉曾为侯爵王恬启的封地,东汉为侯爵马武和杨陀的封地,属荆州刺史南阳郡。西晋时,山都县初属南阳郡,后属襄阳郡。南北朝刘宗时期,属雍州新野郡,南齐曾改属宁蛮府义安郡。梁为山都县,属襄阳郡。北周省山都入安养县,属河南郡。随初,省安养,将原山都辖地划入筑阳(谷城)。随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封吐万绪为谷城郡公,开皇七年(587年)省筑阳入义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成县为谷城县。 相传,太平店原名“青泥湾”,又名“半扎店”,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路过此地,见当地戏台高搭,鼓乐喧天,正在唱戏,欣然相语:“此地堪称太平”,于是后人改称“太平店”。但据文献记载,明崇祯十一年张献忠改王家河为太平店。 清末修建的太平店东街牌楼---洞宾楼,禀生王林峰书“古青泥湾”斗大四字于其上。此牌楼1949年尚存,1958年被因修丹江水库运送分水球,水运从太平转汽运,因牌楼门狭窄被拆毁(见图片)。旧谷城县志裁:“咸淳八年,元围襄阳五年,宋闯闻知其北一水曰青泥河,即其地造舟百艘。求将得张顺、张贵。俾为都统。发舟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黎明抵襄阳城下。又载谷城县八景之一;“高头渔隐”。“高头”,即今之高台铺----原名高头堡。据百岁老人追忆,原太平店西街与高台铺仅一水之隔,可互为呼应。太平店曾筑过土城,早在清前业已消失于汉水(刘德全《谷城县志》)。随着河岸长期崩塌,街道渐次东移,汉水中已淤成四里多宽的沙滩。东岸于1953年垒块石护坡2480米,太平店镇遂固定于此。 据《谷城县志》记载,太平店镇和谷城县的庙滩、茨河、黄畈一带古称山都,战国时期为南阳之赤乡,后建山都国。秦置山都县属南阳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两晋时,山都县初属南阳郡,后属襄阳郡。南北朝刘宋时期属雍州新野郡,南齐曾改属宁蛮府义安郡。梁(南北朝时的一小国)为山都县,属襄阳郡。北周省山都入安养县,属河南郡。隋初,省安养将原山都辖地划入筑阳(谷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省筑阳入义成。开皇十八年(598)改义成县为谷城县。炀帝大业初,省襄州、谷城属荆州襄阳郡。唐、宋、元时,太平店一直在谷城、光化、襄阳三县之间来回辖属,直至清代属谷城县。民国时期本地仍属谷城县管辖,1948年7月谷城全境解放。从此,以汉水为界,太平店划归襄阳县。2001年12月划归樊城区。 三、行政区划 清朝以前,曾于柴店都设“都”(按“都”是县与乡之间的行政区)。柴店都下属几乡?无据可考。大冲、太平店一带属柴店都仁和乡。 光绪年间“知县刘秉权分本县为六区,百四十一村”,(刘德全《谷城县志》)。太平店镇全境当时属崇礼区,区设区董。下属八村。即:太平店、龚家洲、沈家河、石河畈、宋家闸、龙家巷、老官铺、小樊洲。村设村董。大冲、姚河两村则属兴仁区(仙人渡)管辖。 民国时期疆域未变。民国21年,乡行政设联保,机构为联保办公处。计有大冲、小樊、奇竹(沈家河一带)等四个联保。当时本地范围:东至石河畈,北到晏家楼,南达八里庙,西临汉水。 1948年7月,襄阳县委、县政府以谷城县划过来的第三区的一部分辖区为基础,加上新开辟的太平店、牛首一带新区,建立第一区区政府。区政府先后驻张家集(今属老河口市)太平店大冲及太平店西街等地,辖区范围,西至汉水,北到张家集,东到竹条铺。 1949年5月至1949年9月,襄阳爱国民主政府下设张湾,竹条等9个爱国民主区政府,太平店划归竹条管辖,机关驻太平店西街,牛首等地。 1951年8月,竹条区一分为三,分别成立竹条,朱坡两个区人民政府,太平店镇升格为县辖镇。 1952年8月,太平店镇人民政府由县辖镇改为朱坡区辖镇。同年11月,又恢复县辖镇。 1953年4月,朱坡区人民政府改称襄阳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同时太平店镇再次由县辖镇改为第三区辖镇。 1954年12月,第三区人民政府改称朱坡区人民政府。此时朱坡区人民政府下辖5个乡1个镇(朱坡、徐堤、太平、小樊、大冲、太平镇)。 1956年3月,朱坡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8年9月,撤区,与牛首、竹条、柿铺等地划为一个公社,称为朱坡卫星人民公社。机关设在牛首。1959年1月改称为朱坡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太平与竹条分为两个区,当时太平店称朱坡区,区公所设在太平店。1964年4月改称太平区、下辖五个公社,一个镇(街道)。 1970年12月至1975年10月区公所改名为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1月至1981年4月将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太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原下辖公社称管理区。1981年7月又将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襄阳县设区建乡,原公社改称为区或镇,管理区改称乡,大队改称村。太平店镇辖小樊、太平、大冲、徐堤、朱坡,五个乡一个镇办事处。小樊乡辖邵楼、沈河、卢湾、小樊、刘河、乔岗六个村;太平乡辖龚洲、合心、蔡岗、杨旗营、龙巷、小龙洲六个村;大冲乡辖崔湾、晏楼、先进、李集、大冲、梁庄、王堤、钱徐、上茶庵、茶场十个村;徐堤乡辖肖笆、徐堤、石河畈、曾岗、徐庄、宋闸六个村;朱坡乡辖百堰、龙李、张园、徐营、杜湾、莫岗、朱坡、孙蔡八个村;街道办事处辖胥营、五板桥、高田、田山、严湾、王台、郭岗七个村和东街、西街、共建街。 1987年9月太平店与朱坡分设镇乡,太平店为镇、朱坡为乡,下辖乡改为管理区(总支)。太平店镇辖小樊、大冲、街道办事处,(太平乡与街道办事处合并为街道办事处)三个总支。朱坡乡辖朱坡、徐堤两个总支。乡镇总支辖村不变。 2001年3月31日太平店镇与朱坡乡合并,仍称太平店镇。机关设太平店,下辖5个总支、42个村,3个街道居委会。 2001年12月29日太平店镇从襄阳县分出划归樊城区管辖。 |
团山镇 |
团山镇位于襄阳市行政区北部,现属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辖。地处东径112°04′55″~112°09′22″,北纬30°04′06″~32°08′45″,东以小清河为界,南抵城区中原西路,西与樊城区柿铺牛首相望,北与襄州区伙牌镇毗邻。团山镇政府驻地为集镇,归团山居委会(社区)管辖,距市城4公里,因本地中部有一圆形小土山,自古以来就称之为团山,其前身为郊区余岗乡。1994年撤乡建镇时,考虑到集镇和政府所在地正处团山,“团山镇”因此得名。 本地于1948年7月解放,随后便成立了“余岗农民协会(简称农会)”1949年5月,在余岗农会协调下,本地划分成台子湾乡、张袁乡、蔡坡乡、余岗乡等四个村级小乡。 1950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农民成立互助组。 1951年,余岗农会划归襄阳县王伙区(柿铺)管辖。 1952年,襄阳县王伙区被划散,余岗农会及辖区重新被划入襄阳县张湾区管辖。 1954年,随着信用社、合作社、供销社的成立,农民开始进入初级社(大约十至二十户为一个初级社)。 1956年进入高级社。 1958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余岗农会改制为余岗管理区,归属襄阳县僚原人民公社管理,公社地址在襄阳县伙牌。原各个小乡变更情况如下: 余岗乡改名为高峰大队; 台子湾乡改名为连胜大队; 张袁乡改名为群高大队; 蔡坡乡改名为高峰大队。 1961年6月改僚原公社为伙牌区,余岗管理区被更名为余岗人民公社,将原来的四个大队改为余岗、黄家、台子湾、邓城、蔡庄、陆寨、施坡七个大队,52个生产小队。 1975年11月又改称余岗管理区,归属襄阳县伙牌公社。1984年元月,被划入襄樊市郊区人民政府管理,余岗管理区被更名为余岗乡,原七个大队分别更名为七个村委会和58个村民小组。 1993年4月,余岗乡被成建制划入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1994年11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复,同意撤乡建镇的请示,余岗乡被正式更名为团山镇。随后,便将原黄家村改制为黄家社区居委会,原余岗村改制为余岗社区居委会,另增设团山社区居委会,截止2011年6月,全镇版图总面积38.7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9.67平方公里,占全镇版图总面积的50.83﹪,非农业用地为19.67﹪。团山镇辖蔡庄、陆寨、施坡3个行政村和黄家、余岗、团山、祥云 、邓城、台子湾、6个社区居委会,59个村(居)民小组,5709户,常住人口3.15万人,流动人口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8人,劳动力1.01人。 2011年7月,樊城区牛首镇黄庄、鏖战岗、李冲、马棚4个行政村,襄州区伙牌镇的王湾、胡湾2个行政村一起划入团山镇管辖。目前,团山镇有9个行政村6个居民社区, 87 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约51000人,其中,农村人口29119人,劳动力19923人,流动人口2.7万人。 全镇现有国土面积60.22平方公里,稻田、山地、水塘沟渠等农业用地约29.7平方公里,非农业用地约30.52平方公里。 团山镇地势绝大部分均为开阔平垣土地,其地势由西北略朝东南方向倾斜。整个地形,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8.5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形,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 团山镇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和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汇合发源之地。悠久的历史为团山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有古邓城遗址、还有关羽与曹将庞德大战之地鏖战岗和三国蜀将关羽练马习武之地后官田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也留下了曼吾离、范宗尹、董曦辔、等一代又一代历史名人的脚印。 团山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南有“东方莱茵河”之称的汉江黄金水道,东有襄樊机场紧紧相邻,207国道贯通全境,焦柳线、襄渝线、汉丹线三条铁路干线贯穿东西南北,汉十、襄荆、许樊等四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自1994年撤乡建镇以来,历届镇委、镇政府都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兴旺工业园区、发展城郊农业、优化经济环境,不断推进全镇经济稳步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系列优惠政策都使团山镇具备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来团山投资、经商,兴办实业,共谋发展。 |
米庄镇 |
米庄镇位于襄阳市东北部4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4.5万。316国道、207国道、武(汉)十(堰)复线、襄(阳)新(野)路穿境而过,焦(作)枝(城)、汉(口)丹(江)、襄(阳)渝(重庆)铁路在此交会。具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辖清河、桐树店、米庄、叶店、孙庄、何庄、谢洼、下刘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建材、汽车配件和饮食服务为主。农业以小麦、水稻、蔬菜、林果种植为主。有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汽车试验场,富康轿车装配试制厂、康明斯柴油发动机厂,东风汽车公司轻型车厂等。 米庄镇作为农业乡镇,米庄镇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两大优势产业”(畜牧养殖和柑橘种植)和“三大特色产品”(优质粮油、仁用杏和中药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业效益。经过米庄镇广大干群的团结奋斗、克难进取,使米庄镇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开展,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连续几年被襄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米庄镇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这里交汇,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这里融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极其丰富,双龙峡景区风光秀丽,丹霞地貌神奇罕见,石林景观鬼斧神工,玉皇顶冠赤兽遗址亚洲独一无二,贾寨地主庄园、米庄明清老街古朴优雅,刘秀在这里首胜王莽、逐步建立东汉王朝的神奇故事传诵至今,神龙传说扑朔迷离。米庄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襄阳市“以民为本,生态立市”的战略,确立了“生态旅游型边贸口子镇”的发展思路,紧抓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拉动米庄镇经济发展。双龙峡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丹霞地貌的发现、米庄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更是让米庄这块神奇土地在沉寂数年后再次名声大噪,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乡镇发展 米庄镇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商贸市场功能齐备,是鄂渝陕边界地区商贸流通中心。以集镇道路、城镇供排水设施、社区文化体育设施、专业市场、居民小区、工业园区为标志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建有5000平方米,投资350万元的米庄宣传文化中心。形成了街面硬化、 米庄镇警队建设镇容亮化、道路绿化、路灯配套的“二纵三横”的城镇道路格局。初步建成占地500亩的工业园区,形成了四大专业市场。镇区内建有5600平方米,投资650万元,集小商品批发和家具展销于一体的米庄西门市场;建有18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的塑钢蓬架式农贸市场;即将建成1.1万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的珠宝大市场和投资2800万元的集镇人饮安全米庄万吨自来水厂。形成了施洋路小商品经营、桂香路农副产品交易、北大街绿松石展销建筑建材营销4条专营街道。各类大小门店1650个,超市10余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常年有浙江、四川、河南、江西、重庆、西藏、新疆、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在米庄经商办企业,年交易额达2亿元以上。 米庄镇发展成果鼓舞人心,发展前景灿烂辉煌。到2005年底,实现米庄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2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41亿元,民营企业总产值2.22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近2亿元,财政收入47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4元。先后获得“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城镇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湖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等荣誉,2002—2005年,连续4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县红旗单位。“十五”时期,米庄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县直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经过米庄镇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共同奋斗,创造了令人欣慰的成就,奠定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米庄作为县三大经济板块之一,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镇党委政府将抢抓先机,乘势前进,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富民、工业强镇”的发展之路,全力抓好“服务水电开发、工业发展、绿色小康村建设、城镇建设、培植市场主体、创建文明村镇”六大工作重点,着力培植珠宝饰品、新型建材、生态绿茶、女娲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产业,全力构筑县域经济增长极,奋力构建商贸中心镇、工业重点镇、生态旅游镇、女娲文化镇、绿色小康镇。力争到2010年,米庄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0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努力建成工业强镇和鄂渝陕边界地区商贸流通中心。 |
经济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位于湖北襄阳市樊城区。下辖: 420606400001 123 陈家湖社区居委会 420606400200 123 伍板桥村委会 420606400201 123 田山村委会 420606400202 220 高田村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