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榆社县 >> 社城镇

社城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社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社城镇简介

  社城镇位于榆社县北中部,驻地社城河滩,距县城15公里,太焦铁路、榆长公路、太长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和顺县交界,东、南部靠北寨乡、西马乡,西北傍太谷县,浊漳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 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该镇是榆社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榆社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9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社城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西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5年),涅县分置武乡县,置治所于社城,为本邑最早县城。社城人后赵皇帝石勒于东晋大兴二年间(公元319年),置武乡郡,社城为乡郡和乡县治所。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榆社,县治社城。公元1269年,县城迁往城关,今社城村存有古城墙遗址。1958年建红旗社城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更名社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社城镇。2001年两河口乡合并于社城镇。全镇百户以上村庄9个,镇政府驻地社城村,共有农户378 户,1298 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是我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该镇新绿洲杂粮开发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07年3月,该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有利自然资源优势,种植开发了黑色系列农产品——黑小米、大黑豆、黑玉米等,并且于2007年注册了“欣绿洲”牌商标,2009年经通过国家农业部严格检验认证为有机食品,成为我县唯一一个有机食品,填补了我县有机食品的空白。同年“欣绿洲”成为中国著名品牌,“欣绿洲”有机黑小米被评为“中国消费者信得过特色农产品”。
  双峰水库位于浊漳河北源,坝址地处社城镇双峰村上游,从1975年开工到1979年停建,1995年续建1997年停建,直到2007年再次开工续建,经历了两停三建,于2008年5月全部竣工。双峰水库续建工程是全省“兴水战略”的第一个重点工程,也是我县造福于民的新水源骨干工程。水库坝高27米,总库容1503.5万立方。建成后,可调蓄地表径流,缓解下游河道洪水,保护沿河两岸堤坝和71个自然村,7.3万亩耕地;并可灌溉良田3.6万亩,发展水浇地2万亩;水库周边群山环绕、绿植披被,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可选之处。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社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2006年以来,我镇先后被县委授予“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被市综治委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县级平安乡镇”,被县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12平方公里 140721103 030600 0354 查看 社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社城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石源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石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河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西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峰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双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河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北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两河口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两河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阳乐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阳乐村谷歌卫星地图
彰修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彰修村谷歌卫星地图
翟管沟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翟管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社城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社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圪麻洼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圪麻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翟管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北翟管村谷歌卫星地图
郊口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郊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会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石会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泽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水泽村谷歌卫星地图
焦红寺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焦红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顶村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顶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崖底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西崖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翟管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南翟管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上村 ·榆社旅游·榆社特产·榆社十大特产·榆社十景·榆社名人·晋中 0

----

查看 官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社城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箕城镇

  箕城镇位于榆社县中部,县政府所属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中心,2001年由原城关镇,银郊乡、东汇乡合并而成,东邻左权县,西连云竹镇,河峪乡,北接西马乡,北寨乡,南依郝北镇、讲堂乡。全镇总面积283平方公里,下辖62个行政村,共10456户,人口32158人,农业劳动力12051个,现有耕地33779亩,人均收入2570元,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全县唯一的一类乡镇。   箕城镇历史久远物华天宝,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境内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响誉全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箕城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稳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农业   箕城镇耕地面积33779亩,全镇有12051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大豆、高梁、玉米、谷子、总产量86710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有“露天蔬菜、药材、西瓜、芦笋等。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规模大、品种优的发展势头。   (二)、交通   箕城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东部有东(汇)郭(郊)公路,南部有榆(社)洪(水)公路,西部有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公路、南(王)峡(口)公路,北部有汾邢高速、太邢公路。其中,太邢线自古为通辽州,达河北传递朝廷文件、军情及商旅往来之要道。近年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箕城镇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通达里程为124公里,通达率为85%。   (三)乡镇企业   民营企业总产值5.45亿,上交税金956万元。主要企业有:化工类:北向阳片碱厂、常家会铸造厂、东汇宏伟涂料厂;加工类:板坡永泰福利包装公司;建材类:碧锦福利建材有限公司;食品类:五粮陈醋厂;服务类:榆社平安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云河物流中心;民营合作社65个,范围注册运行31个。   (四)科教文卫事业   近年来,我镇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从2005年全县教育机构改革以来,箕城镇撤并复式单人学校 12所。现有小学中心校4所,中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水平也逐年提高,实现了村村有医疗卫生所。2009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3%,筹资额297980元,位居全县第一。   (五)、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及纪念地   榆社县古名箕城,系商纣王叔父箕子的采邑,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现境内遍部距今500万——700万年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遗迹。   箕城的发展处处留有历史的痕迹,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处。一处是始建于唐代的省级文物庙岭山石窟。另一处是为繁盛榆社文化而兴建于清康熙61年的文峰塔。2005年县委、县政府依托文峰塔兴建和扩建了文峰园和北架山生态园以及清泉水上乐园和石花恐龙山土窟壁画风景区。   榆社是革命老区,有许多烈士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和牺牲。为纪念他们的功绩,县委、县政府在板坡村西北角修建了榆社革命烈士纪念亭。东汇村建有革命烈士马定夫纪念亭。   

云竹镇

  云竹镇位于榆社县西部,南与武乡县接壤,西与祁县相望,全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21000人,是山西省政府列入的“全省百家重点建设乡镇”。   云竹镇自古以来就是榆社的西南通衢,是明清时代的驿站。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十分明显,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太焦铁路、榆黄公路、南峡旅游公路、云竹湖环湖公路、云固公路等交通网将云竹包围连接,新开通的汾刑高速公路留有云竹湖出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镇区范围内常住人口已达7000多人,榆社西部重镇的作用日益显现。   闻名三晋的名胜云竹湖因坐落其境内而得名,并以雄浑婉约、宁静幽雅的湖光山色和绿柳婆娑、渔舟唱晚的北国江南天然景致征服了无数游人,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回归生态必去的地方,被誉为“太行明珠”,已成为云竹镇最响亮的名片。   近年来,云竹镇围绕云竹湖旅游开发,做大“经济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大镇、宜居新镇”四篇文章,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云竹镇党委、政府放眼全镇长远发展大计,把项目建设作为云竹经济腾飞的引擎,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优势选项目、围绕项目做前期、围绕前期引客商、围绕客商搞服务,营造亲商爱商、富民为民的发展氛围,吸引太原铁路局投资4000万元在东庄村建立安全、生态的生产生活基地,吸引晋中市金粮农科公司投资3.2亿元在东庄村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吸引晋中泽榆公司投资3500万元在清风村建设无公害万头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基地,吸引五福公司、主力阿胶、生森核桃加工入驻东庄食品工业园区,这些产业项目的实施,既带来了资金、技术等农业转型的新机遇,也带来了工业化农业生产的新经验。   全镇依托云竹湖下游起伏变化、肥沃广阔土地山川,栽植核桃干果经济林6000余亩,新发展笨鸡七万余只,推广乔家沟温室围栏新型笨鸡养殖新模式,在向阳、枣林沟等村推动观光采摘园发展,五福公司的河峪小米和榆社小杂粮加工、主力阿胶公司的阿胶食品系列、生森公司的核桃加工、金梁农科的肉鸡屠宰等项目均已落地东庄食品工业园区,泽榆公司清风村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全面铺开,一批容生态、景观、园林、休闲文化、农业产业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在云竹大地成长壮大。   云竹镇积极争取申报“全国旅游名镇”,完善云竹湖周边向阳、海银山等村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加大环云竹湖及旅游通道村的环境整治力度,科学规划、高标准推进。成功组织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环湖自行车赛等各项赛事活动,已逐步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垂钓圣地。   以教育为文化振兴的载体,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投资57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云竹幼儿园,云竹中心校生活综合楼和教学楼也全部完工,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组织云竹休闲健身活动、推进向阳高跷等群众性民俗和健康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挖掘整理民间传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加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以云竹城镇化建设为总抓手,抢抓全省“百镇”建设机遇,按照“一条商贸街、一个住宅小区、一所幼儿园、一个集贸市场、一条步行街、一个街心广场、一个停车场”的规划,循序渐进,推进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民众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将云竹镇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宜居城镇。   

郝北镇

  郝北镇位于榆社县城南部16公里处,是华能榆社电厂所在地,南与武镇县接壤,西邻榆社县云竹镇、东连榆社县兰峪镇、讲堂镇。全镇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4976户,13508人,,耕地面积22192亩。 最高山峰老爷山,海拔1052米。东方山村海拔961米,为县地势最低处。 全镇属丘陵地带,地势较平阔,土层深厚肥沃。沟平地、滩湾地占总面积的49%。镇东傍浊漳河,镇南流南屯河。气侯属温暖区,年均降雨量550━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镇村企业有机化工厂、运输队、邓峪运输队、台曲运输队、郝北砖厂、台曲砖厂、邓峪水泥预制厂、常银地毯厂、鹿厂。    全镇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小麦、豆类、水稻,为本县主要产粮区。太焦铁路、太长公路穿越境内,为该镇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该镇任家垴村人任悟僧、任爱生兄弟俩,于土地革命时期加入中国0, 为本县0组织创始人。革命遗址白庄纪念地,为山西省级保护文物。.   郝北镇位于榆社县城南部16公里处,是华能榆社电厂所在地,南与武镇县接壤,西邻榆社县云竹镇、东连榆社县兰峪镇、讲堂镇。全镇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3867户,13609人,,耕地面积22192亩。   郝北镇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8℃,降水量500毫米以下,无霜期180天,耕作制是一年两熟间作套种。平均海波980米左右,地貌属于典型的半丘陵地形,沙体地质,主要是以农业为主。郝北镇交通便利,是榆洪线的必经之路。   特色产业初显成效。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筹资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了精细蔬菜、优质林果、畜牧养殖、优质西瓜、劳务输出五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西瓜种植面积1000余亩,核桃种植面积3580亩,牛存栏达960头,羊存栏4013只,猪存栏3248头,鸡存栏12万余只,劳务输出4000余人。   新农村建设日趋完善。全镇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重点推进村9个,共有24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整体规划。共投资130余万元完成郝北、台曲、邓峪、韩村、等15个村务活动中心全面改建,新建了健身活动场所,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共新建和完善沼气池358个、圾池136个,沼气能源示范户达358户;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的邓峪村商住两用楼的新建。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镇内有以邓发有限责任公司有台鑫开发有限公司、榆社县鑫裕水泥厂、邓峪复合肥厂为代表的企业12个,运行情况良好。2009年引资上项2000余万元,其中郝北村与太原客商沈炳权引进资金近千万元,上马了榆社金粟农牧有限公司郝北肉牛标准化养殖园区项目;西方山村与山西省煤炭地质148勘察院共同创建是投资约1000万元、集养鸡、鱼为一体的生态养殖工程---西方山地质生态园;云安村与太原客商常凯来投资60万元兴办养殖场,带动了养殖户的发展,安置转移劳动力3100余人。   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一是今年投资200余万元镇完成中学和小学的教学楼新建,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全镇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3132人,参保率达到93%,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三是全镇共有383户390人为低保对象,全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3余万元。四是以构建设“平安郝北”为目标,严格执行领导信访接待制度,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排查调解矛盾纠纷,镇域范围内未发生过一起大的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   

社城镇

  社城镇位于榆社县北中部,驻地社城河滩,距县城15公里,太焦铁路、榆长公路、太长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和顺县交界,东、南部靠北寨乡、西马乡,西北傍太谷县,浊漳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 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该镇是榆社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榆社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9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社城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西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5年),涅县分置武乡县,置治所于社城,为本邑最早县城。社城人后赵皇帝石勒于东晋大兴二年间(公元319年),置武乡郡,社城为乡郡和乡县治所。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榆社,县治社城。公元1269年,县城迁往城关,今社城村存有古城墙遗址。1958年建红旗社城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更名社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社城镇。2001年两河口乡合并于社城镇。全镇百户以上村庄9个,镇政府驻地社城村,共有农户378 户,1298 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是我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该镇新绿洲杂粮开发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07年3月,该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有利自然资源优势,种植开发了黑色系列农产品——黑小米、大黑豆、黑玉米等,并且于2007年注册了“欣绿洲”牌商标,2009年经通过国家农业部严格检验认证为有机食品,成为我县唯一一个有机食品,填补了我县有机食品的空白。同年“欣绿洲”成为中国著名品牌,“欣绿洲”有机黑小米被评为“中国消费者信得过特色农产品”。   双峰水库位于浊漳河北源,坝址地处社城镇双峰村上游,从1975年开工到1979年停建,1995年续建1997年停建,直到2007年再次开工续建,经历了两停三建,于2008年5月全部竣工。双峰水库续建工程是全省“兴水战略”的第一个重点工程,也是我县造福于民的新水源骨干工程。水库坝高27米,总库容1503.5万立方。建成后,可调蓄地表径流,缓解下游河道洪水,保护沿河两岸堤坝和71个自然村,7.3万亩耕地;并可灌溉良田3.6万亩,发展水浇地2万亩;水库周边群山环绕、绿植披被,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可选之处。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社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2006年以来,我镇先后被县委授予“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被市综治委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县级平安乡镇”,被县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河峪乡

  榆社县河峪乡位于榆社县西,全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12680 口人,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全乡耕地面积35221 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小米为主,水果主要以酥梨、苹果为主,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结合该乡实际,在“建三大园区、兴六项产业”的规划下,全乡逐步建成以环云竹水库带为主的酥梨园区,以后庄、辉教两个村为中心的畜牧园区,辐射全乡行政村的杂粮园区,做强做大、酥梨、核桃、小米、牛、羊、笨鸡。现全乡已发展酥梨3000亩,核桃3000亩,小米10000亩,牛5000头,羊45000只,笨鸡8万只,形成了以“河峪小米, 河峪酥梨”为品牌的产业, 两项产为已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质量上乘,市场上供不应求。  

北寨乡

  一、基本情况   北寨乡位于榆社县城北17公里处,全乡共辖25个行政村,2768户,9271口人,劳动力4026人,人均纯收入2667元。榆北公路纵横34公里,穿行于一条沟谷,25个行政村呈布袋状分布于郭榆公路两侧。全乡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8万亩,宜林宜牧面积9.5万亩,退耕还林 亩,森林覆盖率 %。北寨往下五个村距县城较近,以蔬菜种植为主,中间十个村河谷狭窄,土地分布在小泉河边,以苗木种植为主,往上十个村地势较为广阔,山多坡广,以小杂粮、核桃经济林种植和养殖业为主。   二、自然条件   北寨乡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泉水河纵贯全境,上游坡陡沟深,中下游地势平坦,河道落差逐渐变小,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面轮廓呈长条形。境内沟沟有泉水,全乡共有泉水26眼,其中东沟、郭家社、辉沟等处泉水常年不断流,水资源相对丰富,无污染,属原生态景区。   三、基层组织情况   全乡共有28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5个,机关党支部3个,党员共有576名,其中农村党员511名,机关党员65名,农村一类党支部达到7个,二类党支部达到13个,三类党支部2个。   全乡现有干部职工53名,其中副科级以上11名,党委委员2名,正式公务员10名,一般干部19名,村官17名,提前离岗5名,退休人员6名。   北寨乡中心学校是由全乡两所中心学校、十三所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寄宿制小学,占地20000平米,建筑面积2934平米,服务全乡25个行政村。学校现有学生173人,其中住校生110人,学生宿舍8个。教学班7个,教职工35人。另有计算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卫星接收站1个。   四、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平地种蔬菜,坡沟兴林果,笨鸡杂粮促增收”的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发展了“蔬菜、笨鸡、核桃、杂粮”四项产业。   设施蔬菜 在水磨头、赵王、青峪、堡下等村发展移动拱棚500座,温室大棚60座,全乡蔬菜大棚面积近2000亩,并配套建成占地15亩的蔬菜交易市场和冷库一座。   畜禽养殖 目前,全乡猪存栏850头、牛存栏1200头、肉鸡存栏18000只。笨鸡养殖主要按照户均50-100只散养模式发展,每年新增4万只,笨鸡现存栏100000只   核桃种植业 针对全乡坡广沟深的特点,按照“坡沟兴林果”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核桃经济林30000亩,近两年,全乡 各村进行了共发展 亩,2013年实现人均2亩核桃经济林。   小杂粮种植业 因属高寒山区,以小麻、小米、荞麦、大豆等为主的小杂粮,品质优良。北寨乡仍保留木梁压榨小麻油传统工艺,现曲里、堡下、下城南、郜村等村的压榨作坊仍在使用。全乡依托田禾公司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小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5000余亩。   

西马乡

  西马乡地处县城西北10公里处,浊漳河纵贯全乡南北,东邻北寨乡,南接箕城镇,西与太谷县接壤,北与社城镇毗连。境内有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公路、太邢线穿乡而过,交通便利。全乡辖30个行政村,3298户,12000余人,劳动力4897人,人均收入2010年为1510元,大多数村民仍处于贫困状态。全乡国土总面积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1亩,基本农田9140亩,人均耕地2.8亩,人均基本农田0.76亩。宜牧面积1.8万亩,宜林面积3.5万亩。实现退耕还林11778.1亩,其中耕地还林4967.4亩,荒山还林6800.7亩。境内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1000——1500m之间,地质主要为积散层堆积物和土石丘陵,地层表面主要以砂壤土、细砂为主,境内无矿产资源,西部山区主要是天然灌木丛林,东部浊漳河两岸经多年开发已成为全乡粮食生产区。全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季集中,冬长寒冷,夏热干燥。年平均气温9—11℃以上,积温在3500—4000℃以上。年最高气温35.9℃,最低气温-24.1℃。年降雨量400—600mm,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高温高湿同季,非常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西马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一般人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奋勇争先。“西畜牧、中林果、东蔬菜”的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到目前,全乡发展温室大棚350座,拱棚150座,明地蔬菜1000余亩,干果经济林2200余亩,建成舍饲圈养规模养殖小区20余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乡呈现人人谋事创业,村村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兰峪乡

  兰峪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北接讲堂乡,西连郝壁镇,东南邻武乡县。乡村道路全部硬化,3条主干线通有公交车,郭郊村建有乡村客运站,每日有通往太原、长治、武乡等地的公共汽车,交通便利。状似长方形,面积70平方公里。全乡2173户,6975人,耕地2.1万亩、基本农田1.78万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243元。兰峪乡乡东北高,西南低,山势平缓,土石优良,山地占总面积的80%,沟平地占总面积的20%。大部地区属温和区,平均无霜期169天,为全县粮食主产区之一。多产玉米、谷子、小麦、豆类。养殖业发达,牛、猪、羊等牲畜存栏近4000头,笨鸡产业是主导产业,2006年科学实践,创新山地围栏生态放养养殖模式,得到县内外广泛认可,2007年在全县推广,目前笨鸡存栏8万余只,年产笨鸡蛋100余万斤。建有13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各类农产品开拓市场。   兰峪乡劳务输出居优势,每年有2000多人外出务工,20余只石工队常年工作在太原、阳泉、忻州、榆次等地,承揽石料加工、古画、建筑等工程,另有数十辆三轮车组建成专业石头运输队,承担石料运输工作,人称“石匠之乡”。公共基础设施齐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较发达,2005年撤并单师校、复式校,实现教育资源集0享,建有屯村中心校和兰峪中心校;2006年,村村建起网络文化站和党员活动室,2007年启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25个行政村配备党员远程教育设施,主要行政村建有文化站、体育场;2010年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8%,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全乡有400余名业余武术队员,小里道庄、火烧庄、拐则村常夺全县春节文艺汇演武术表演第一,素称“武术之乡”。民国35年(1946),羊圈岭村石菊花当选为太行区劳动英雄。1939年10月,0晋冀豫二地委机关100多人进驻岚峪村,对外称安东司令部,陶西敬、赖若愚等将军曾在此居住,现存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亲笔题写的“安东司令部”石刻及司令部旧址。王家庄村元代清凉寺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2007年7月,县乡两级组织专业队进行了保护性维修,现存精美壁画和佛像。   

讲堂乡

  一、基本情况   讲堂乡位于县城东南 15公里处,最高海拔1267米,为该乡最高山峰。全境北高南低,东西隆起,河湾平缓,南屯河发源于石门沟。年均降雨量479.2毫米,年均无霜期146天。全乡总面积125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拥有1449户,4442人,农村劳动力2230个,现有耕地12073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1742元。有15个行村村通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   二、历史沿革   讲堂,原名巷塘,谓之谷深似巷,水积如塘。商为箕子采邑,故名箕城、箕国,为榆社最早的城镇。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前736,晋孝侯四年),狄伐晋,晋败狄于箕,于庙讲和,遂改名为讲堂。我乡是箕子的故里,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现存有箕城遗址(在讲堂村中心)及箕子庙。   三、 产业状况   近年来,历届乡党委、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建设三个基地,壮大一项产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社会稳定三件大事,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组织、引导、服务上下功夫,抓工作,促落实,求实效,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核桃产业上,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发展,狠抓技术培训、优化品种等工作,形成了以韩庄、讲堂为主的核桃经济林“十里长廊”。全乡共发展核桃经济林2800亩,现挂果650亩;在大黑豆种植上,以元庄、韩庄为主发展药用大黑豆基地500亩;在马铃薯种植上,以柳泉、石墙为主发展脱毒马铃薯基地1000亩。目前,这三个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积极推广圈舍养殖和笨鸡围栏养殖技术,全乡笨鸡存栏达到3.5万只。   四、基层党组织状况   全乡共有18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6个,乡级党支部2个,有党员438名,其中男284名,女154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高中以上文化84名,初中以上文化208名。   五、新农村建设   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讲堂、元庄、韩庄和下赤土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这四个村分别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围绕“四化四改”,着力实施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村容村貌和经济建设有了新的变化。   六、基础建设   利用各种机遇和优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乡文化站一所,完成了下赤土、陈家峪、讲堂、寺上四村党员活动阵地场所建设,新修梁家庄水泥路2.5公里,拓宽后寺沟乡村道路3公路,完善村级体育场所9个,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2%,道路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   

城区管理委员会

  城区管理委员会位于山西晋中榆社县。下辖:   140721400400 121 学府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1400401 121 广生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1400402 121 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1400403 121 新华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1400404 121 文峰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1400405 121 东升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城镇特产大全




社城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