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榆社县 >> 社城镇 >> 南翟管村

南翟管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翟管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翟管村简介

  南翟管村全村共有242户,总人数770人,有34名党员,100多人在外务工。耕地面积共有960余亩。年平均收入为1500-1600元。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中笨鸡有3000多只,羊1000多只,牛40多头。
   目前,全村通信为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字接收电视,村内通自来水。电话入户率80% ,自来水入户率100 % ,电视入户率95% ,村内大街小巷硬化率达90%,基本达到了户户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1103 030600 -- 查看 南翟管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翟管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翟管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源村

  石源村位于社城镇东北部,距社城镇有12公里,距榆社县城28公里,属重点林区,全村有95户,共248人。   该村主要靠养牛、羊和种植业来发展经济,种植业上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西河村

  西河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总户数130户,人口390人,劳力210人,耕种总面积750余亩,其中水浇地100余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0余亩,粮食总产量约300吨,平均亩产量约450公斤,人均产量约66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  

双峰村

  双峰村位于榆社县县城二十公里处,浊漳河以北,土地宽广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  

北河村

  北河村位于社城镇西北部,是个典型的山村农庄,由两个自然村(北河、西庄)组成,经彰修村到社城镇有15公里多。全村有121户,共307人,耕地 1319亩,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该村主要靠养牛、养羊发展经济,种植业上主要种植玉米、黑谷、大豆等农作物。村内土地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发展在近年得到大大加强,村内道路基本都硬化。但是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河村与石源村、西河村、双峰村、两河口村、阳乐村、彰修村、翟管沟村、社城村、圪麻洼村、北翟管村、郊口村、石会村、水泽村、焦红寺村、顶村村、西崖底村、南翟管村、官上村相邻。  

两河口村

  两河口村位于社城镇北部,南靠阳乐村北靠石源村,距我县县城约40千米,距太谷县城约70千米,由于处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故得其名。两河口村以石山和林地地貌为主,平地较少,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村”地形。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由于处于大山之中,夏天凉爽,是避暑的好去处。 两河口村总户数59户,在册总人口159人,耕地面积400余亩,林地植被主要为油松和北京杨。  

阳乐村

  阳乐村位于县城北三十公里的群山之中,属于社城镇所辖。东连和顺县,南邻社城镇,西邻榆黄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北与太谷、榆次相接。地属黄土丘陵区,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属太行山脉。阳乐村现有人口117人,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农作物为谷子、玉米、高粱、荞麦、豆子、红薯、土豆。  

彰修村

  彰修村位于社城镇西北部,是个典型的山村农庄,距离社城村大约10公里。外出只有一条水泥路,且崎岖不平,路况极差,交通不便,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全村有63户,169人,耕地面积510亩,大型牲畜63头。该村经济结构主要以牛、羊畜牧养殖为主,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种植为辅。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村里常住人口多数为老人和小孩。全村共有党员8名。   

翟管沟村

  翟管沟村位于县城以北15公里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现有62户166人,350亩耕地,10名党员。    几年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务实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完善了路面硬化工程。二是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为提升村级品味,投资8万余元进行了101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扩建,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西瓜20余亩,现在翟管沟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精神为新农村建设而忘我的奋斗着,希望的田野上定会创造出理想的辉煌。  

社城村

  社城村位于太行山西麓,浊漳岸畔的榆社县城北16公里的社城镇,距晋中市75公里,太原市90公里。是镇政府住地,社城村现由8个自然村组成(社城,河滩,南垴,南社城,以及移民并村后的刘王后,沟儿岭,龙门,道陆)。南起北翟管界,北到沟儿岭掌,长约18公里;东起石片沿与北寨乡接壤,西到后麦山,宽约13公里,占地约186平方公里,人口1600余人,党员63名,耕地1800余亩。不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是社城镇最大的村庄,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气候温和,所辖山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山高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大。小杏山海拔1475 米为镇最高峰。向西海拔1300 米以上山峰有前麦山、后麦山。浊漳河穿越中部,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人文景观优美,在刘王后有后赵皇帝石勒的皇后的出生地,有享誉全县的小杏山金香寺,和古代军事家庞权和孙并修道之处,浊漳河横惯南北,东有太焦铁路,西有太长高速,102国道从村边经过,临榆社高速出口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周边村庄稠密,人口众多。是榆社北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中心窗口。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为主,村民大部分依靠种田为生,一部分村民从事经商和养殖业、外出务工(其中在外搞古建筑的有上百人)、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 土豆 谷子等小杂粮为主,养殖业以牛、羊、猪、鸡。其中社城“欣绿洲”牌有机黑小米最为出名被誉为“长寿米”。二、村建置沿革:注:社城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武乡县城遗址。史载;西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5),涅县分置武乡县,县城为今社城(这是榆社境内历史上的第一次设县立城),属上党郡辖。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榆社县,县城仍为社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置偃武县,县城为今魏城,时境内两个县城。623年裁偃武,废魏城,县城仍为社城。1269年县城始迁于今榆社县萁城镇至今。社城村的村名也是因为一直是县城而得名的。社城村现存县级文物古城墙(土城墙)一段,长400米,高30米,宽15米,虽经风雨沧桑的巨变,但宽厚坚实的城墙,仍不失当年的雄姿,巍然屹立。1984年9月5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历史记载社城作为县城前后1004年,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统一到0,从0到统一的慢长岁月,社城是后赵皇帝石勒的出生地。三、时代楷模 英雄人物社城的人:后赵皇帝石勒——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发展成皇帝的英雄人物,岳俊德——他一个一天没上学的放牛娃引领了整个山西的古建筑的发展。国家级古建筑技术名师:(岳俊德,张效文,张丁千,常翠萍,张瑞峰,张力杰)。名医:(许映海,许眉福,周彦文,孟三寿,张寿权,张墓文。),诗人作家:(韩志清,张效忠),特等残废军人:(郭建平)。还有老一辈革命-:(张九昌,张海昌,张俊虎)等。优秀党员干部:(孟三货,周生定,贾巧莲,张丁荣,张建国)等,社城的名人举不胜举。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社城村在老一辈优秀党员干部周生定为代表的领导下先后为集体创办了砖厂、醋厂、粉房等村办企业,当时做的油罐远销河南等地,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而垫定了集体经济的基础。90年代在新一代年青的优秀党员干部张建国的带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践“-”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勇于争先,全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村镇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近几年对全村大小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墙体美化,路灯亮化,街道洁化。彻底改善我社城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本村多次先后被命名为省市县《社会治安先进村》《平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农村民主管理先进村》《人口计划生育先进村》《山西省生态文明村》《新能源开发先进村》《优秀五好妇代会》《敬老文明村》《民主管理先进村》《先进行政村》连续五年被评为《红旗党支部》,得省市县多次从而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科学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决心把我村的有机黑小米打造成“华北最大的有机黑小米基地”,建设成“山西黑小米第一村” 依托农民合作社产业化模式的格局优势。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我们坚信社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圪麻洼村

  圪麻洼村位于社城镇西北部,西距官上村2.5公里,北与西河相邻。南部紧靠石源林场,太长高速横穿北部,距榆社县城约23公里,距太谷县范村30公里,是我县的北大门。   圪麻洼村以石山和坡地地貌为主,平地少,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   圪麻洼村总户数43户,在册人口143人。耕地面积200多亩,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要作物,植被以油松和灌木林为主。   

北翟管村

  北翟管村位于社城镇东南面太长公路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现有292户,692人,耕地2959.56亩,2012年人均收入2488元。2013年以来北翟管村在社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投资1870万元,建成温室大棚100座400亩、镀锌管高标准拱棚320座400亩,配套完成蔬菜批发市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以北翟管村为中心、辐射周边6个村高效设施蔬菜园区,产业发展初具成效。  

郊口村

  郊口村位于社城镇东北部,距社城镇有12公里,距榆社县城28公里,属重点林区,全村有64户,共199人,耕地 200余亩。   该村主要靠养牛、羊和种植业来发展经济,种植业上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石会村

  石会村位于社城镇东北部,距社城镇有15公里,在榆社县北约七十里处,今辖于社城镇。《榆社县志》(1999年版)“建置”一栏中所注:“多石山名石汇,后改为石会。”实为谬也。其实,石会村名的来历,与后赵皇帝石勒手下的一员大将有着直接的联系。属重点林区,全村有47户,共109人,耕地90余亩。   该村主要靠养牛、羊和种植来发展经济,种植业上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水泽村

  水泽村位于社城镇东北部,距社城镇有17公里,距榆社县城33公里,属重点林区,全村有41户,共120人,耕地 110余亩。   该村主要靠养牛、羊和种植业来发展经济,种植业上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该村取名为水泽,是取其山环水绕、美不胜收的意思。   

焦红寺村

  焦红寺村位于社城镇东北角,离镇政府30公里,包括焦红寺、沙旺、大牛三个自然村,村内山地面积多适合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限制,村内90%的人都外出打工,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焦红寺村总面积11000余亩,其中村占地41余亩,耕地600余亩,公益林面积3555亩,有林地6000余亩,灌木林3700余亩,荒山800余亩,退耕还林23亩,全村共有农户46户,总人口121人。   沙旺村总面积17000余亩,其中国有14000余亩,村占地21余亩,耕地600余亩,公益林面积500余亩,有林地1600余亩,灌木林600余亩,退耕还林70余亩,全村共有农户34户,总人口81人。   大牛村总面积6000余亩,其中村占地27余亩,耕地300余亩,公益林面积400余亩,有林地600余亩,灌木林3500余亩,荒山2000余亩,退耕还林60余亩,全村共有农户26户,总人口59人。   

顶村村

  顶村全村总人口886人,总劳力300人,外出劳务200人,耕地面积1440亩,人均年收入2400元。农业结构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村多为山地,80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杂粮,400多亩土地为核桃林。畜牧业在其中所占比份比较少。全村牛20头,鸡围栏养殖4000只,羊20000只。   目前全村住宅砖瓦率达40 % ,通信为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字接收电视,村内通自来水。电话入户率80% ,自来水入户率100 % ,电视入户率95% ,村内小街小巷硬化率达100%,基本达到了户户通。   

西崖底村

  一、基本情况   西崖底村属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干石山区,位于社城镇西南部,距离县城约十公里,交通方便。东临102省道和太长高速公路,西至彰修交界、南邻顶村,北靠社城村。西崖底村四周群山环绕,中以丘陵山地为主,最高海拔1301米,最低海拔993米,本村年均气温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   二、土地资源   全村2600亩耕地中,平地以种植玉米为主,二坡地以种植谷子、大豆等小杂粮为主,本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农业收入;玉米亩产300---350公斤,谷子亩产160---200公斤,除此之外,传统养殖业以养笨鸡、羊、牛为主,是村民收入的另一渠道。   

南翟管村

  南翟管村全村共有242户,总人数770人,有34名党员,100多人在外务工。耕地面积共有960余亩。年平均收入为1500-1600元。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中笨鸡有3000多只,羊1000多只,牛40多头。    目前,全村通信为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字接收电视,村内通自来水。电话入户率80% ,自来水入户率100 % ,电视入户率95% ,村内大街小巷硬化率达90%,基本达到了户户通。   

官上村

  官上村位于社城镇西北部,东距圪麻洼村2.5公里,西距新庄村2.5公里,南、北靠山,分别与彰修村、石源村隔山相望,距我县县城约25千米,距太谷县城约45千米,太长高速公路修建前官上村是我县到省会太原的必经之地。2006年,经上级指示和批准,将新庄村并入官上村,两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即官上村。    官上村素称我县的“北大门”,以石山和林地地貌为主,平地较少,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村”地形。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村前有小河流过。总户数80户,在册总人口221人,耕地面积200余亩,公益林面积为6742.3亩,林地植被主要为油松和用材林。村民主要以养殖业为生,现有牛500余头,羊400余只。   


南翟管村特产大全




南翟管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