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庄村位于茨河镇版图中心位置,距303省道7公里,茨承路和谷南公路穿村而过。后庄村辖有5个村民小组,572户,2295人,1020个劳力。其中有党员73名,村两委干部5名。版图面积19059,其中耕地面积2697亩,山场面积12859亩,水产面积1620亩,其他面积1725亩。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625105 | 441000 | 0710 | 查看 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茨河街社区 |
茨河街社区位于汉水之滨,是红色革命老区所在地,鄂西北“抗大”手纺所就坐落茨河社区下街,襄樊以西25公里,谷城以东45公里处。东接古隆中,西临武当山。正处在长江三峡—古隆中—武当山—神农架黄金旅游线路之中,303省道穿境而过,襄荆高速、汉十高速近在咫尺,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十分突出。镇内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拥有承恩寺、千峰庵、襄宪王墓、五朵山、手纺所、红石岩、并蒂仙桃等大小38处景点。千年古刹承恩寺为鄂西北最大最完整的皇家佛教寺院,1998年被列为全国百大名寺,始建于隋,初盛于唐,鼎盛于明,现有湖北最大的佛象,全省最重的明朝万斤铜钟,茨河街社区版图面积2平方公里,社区辖两街两路一大道,含三个居民小组,社区人口5779人,三个党小组,有党员42名,干部7名。 一年来,社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不断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及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出发,充分发挥社区地域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不断更新理念,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围绕“管理、服务、发展”这一宗旨,提出了“创特色、树品牌、出亮点”的工作新思路。在新的发展理念指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党员骨干和广大居民的密切配合下,在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社区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下,社区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平安社区”,提档升级了硬件建设,完善了各项制度,但与上级要求和居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求实求新求进的工作态度,继续围绕创建和谐社区这一目标。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庙岗村 |
庙岗村位于茨河镇西北方5.5公里。全村版土面积14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670亩,村下设5个村民小组,农户389户,人口1500人,庙岗村党支部现有5个党小组,党员48名,其中男性31人,女性17人,30岁以下的10人,60岁以上的19人。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投入148万元硬化了9.8公里村级道路;投入18万元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便民服务大厅、农资综合服务社、村级卫生室,改善了办公条件;投入2万元新建垃圾池35个,购垃圾桶60个,近些年来在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投资8000在303省道庙岗客运停车处新建花烂1处。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石井冲村 |
石井冲村位于茨河镇西北方5.5公里。全村版土面积14110亩,其中耕地面积1391亩,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农户295户,人口1085人,石井冲村党支部现有3个党小组,党员48名,其中男性33人,女性15人,30岁以下的11人,60岁以上的15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投入84.2万元硬化了4.7公里村级道路;投入15万元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便民服务大厅、农资综合服务社、村级卫生室,改善了办公条件;投入21万元整修村级道路2.5公里,解决了1至2组行路难问题;投入3.5万元新建垃圾池20个,购垃圾桶60个,路边绿化墙150米.投入20万元完成石井冲村用水问题使村民用到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近些年来在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都通上了电。 产业发展:现有木瓜种植200亩。流转土地120亩给金果公司,种植苗木花卉。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金牛寺村 |
金牛寺村位于谷城县大山区,版图面积36890亩,其中耕地1680亩(水田907亩,旱地773亩),林地30090亩,。村辖5个村民小组,356户,1356人,设有一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其中党员35名,村两委干部4人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白龙庙村 |
白龙庙村位于谷城县东大门,北临汉江,303省道穿境而过,版图面积11424亩,其中耕地3460亩(水田2850亩,旱地610亩),林地3365亩,河滩700亩,其他3899亩。村辖5个村民小组,747户,2347人,设有一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其中党员55名,村两委干部5人。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承恩寺村 |
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位于谷城县茨河边远山区,与襄阳、南漳交界,离茨河镇12公里,与八一厂、承恩寺与邻。现有版图面积8509亩,其中耕地面积995亩。全村2个小组,151户,603人,现有村干部3人,党员35人。2014年农民村收入760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3000元,连续三年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承恩寺村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近年来,承恩寺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地域优势,挖掘资源潜力,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历史的文化和谐,推动承恩寺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成具有生态特色的宜居新型农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来,配合上级领导,做好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打造生态特色产业服务,基本完成了千峰庵景点内的农户搬迁任务,为下一步千峰庵景点开发创造了条件。同时,创抓国家各项政策机遇。一是抓村组道路建设,已硬化村主干道2.5公里。2015年,计划硬化2组道路1.75公里。二是解决了全村饮水困难,新建饮水池一座,铺设引水管道5200米,让村民饮用上干净、卫生的山泉水。三是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全村共建垃圾处理池25个,聘请1名保洁员,清理垃圾三轮车一辆,对村所有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四是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内主干两旁及农户前后广栽香樟、桂花、红叶色兰等风景树。 承恩寺村今后的工作目标: 按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加大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力度,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具有承恩寺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马家湾村 |
马家湾村位于茨河镇西25公里。全村版土面积21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18亩,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农户157户,人口557人,劳力335个,党员22名,村民代表25名,现任村干部4名,2014年人均纯收入9100元。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断层沟村 |
断层沟村位于茨河镇西部,距茨河镇城15公里,东邻胡家泉村,南与杨村村接壤,西与青鞍山村毗邻,北与马家湾交界。断层沟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215户,共74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437人,全村版图面积1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789亩,其中水田面积125亩,旱地664亩,山场面积10894.5亩,党员23人,村支两委干部4人。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为主,辅以养殖业和其他副业。全村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250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131.5亩,99.2%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95.8%村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 一、以阵地建设带动党建工作。2011年在镇委的关心帮助下,与襄阳市光彩大市场结对共建,投入资金10余万元,改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使村(社区)办公场所面貌焕然一新,服务功能齐全。村党建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农村党建工作更好地为农村科学发展服务,为全村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努力吸收一些思想先进,带头富、带领富的村民入党,计划每年发展35周岁以下1-2名。为了解决党员活动场地的实际,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加强公益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完成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向下酬工酬劳,通过不懈的努力,确保完成多项惠及全村人民的基础设施建设。 1、为方便村民通行和保障村民通行安全,2013年对2组至1组3公里公路进行硬化,里程2.3公里,总投资50万元。2014年通达工程1组的罗家湾至沈家楼2公里,投资15万元,2015年计划投资15万元新修1组罗家湾桥,方便村民出行。 2、2014年投资10万元铺设管道12000米,解决了1、2人畜饮水难问题。 三、实施产业富民工程。立足农林畜牧业发展,合理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让村民增加收入,让农户得到更多实惠。 1、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把品种调优,质量调高,让村民增加收入,让农户得到更多实惠。 2、合理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村已种植油茶2000亩,2015年计划再种植800亩。 3、为响应镇委镇政府“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号召,结合断层沟村山场资源丰富的实际,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目前养鸡100只以上已发展到58户,养羊50只以上3户,养牛5头以上6户,养猪100头以上3户,做到养殖业生产稳中有增。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断层沟支部通过“一步一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胡家泉村 |
胡家泉村位于茨河镇西南方10公里。全村版土面积22042亩,其中耕地面积1321亩,村下设5个村民小组,农户254户,人口957人,劳力450个,村民代表25名,现任村干部5名,2014年人均纯收入9268元。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陶湾村 |
谷城县茨河镇陶湾村位于茨河镇西南部3公里,距县城35公里,距襄阳市30公里,与白龙庙、下磨石、后庄村接壤,现辖3个村民小组,344户1422人,劳力784人,党员43名,版图面积10000亩,现有耕地面积2522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45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2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同时,还是省级绿化建设示范村、市级生态村、县级文明新村、县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县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 2014年陶湾村被谷城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陶湾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借助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科学指导与有力推动,围绕“绘制山水画廊、建设美丽家园”的战略定位,从建设小康社会实际出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倡导文明融为一体,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建设具有陶湾特色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现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陶湾村坚持以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种、养殖业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陶湾村实行的主要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立足建设美丽陶湾的科学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美丽乡村。突出“三抓”,一抓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我们聘请谷城县城建局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陶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设施建设。二抓道路建设和花红园新区建设。我们抢抓国家各项政策机遇,加快村组道路建设,几年来,硬化道路11.8公里,80%的农户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启动了花红园新区建设,目前花红园新区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三抓绿化美化工程。在茨承路和村内主干道两旁及农户房前屋后广栽香樟、桂花等风景树和生态林,今年共植树61645棵,做绿色板块400平方米,平整河道600米,河堤两边护坡做平台,平台上植垂柳,河堤上种香樟和红叶石楠,共投入资金386653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绿色示范村的称号。 2、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陶湾村发展有机水稻和牲猪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利用山场优势,大力发展油茶1000亩,年产值突破50万。同时,还栽种杨树、椿树等经济林木10万余株,形成了多元化绿色经济格局,实现了土地整体流转,种植有机水稻,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3、加强宣传引导,塑造文明新风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陶湾村注重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实实在在地塑造文明新风尚。 一是集中收集处理垃圾。为创建一个净化、美化、亮丽的环境,陶湾村从2010年聘请了3名清洁工,对沿途及村庄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填埋,做到了垃圾不见面、污水不流河。农村环境大为改观,路边、田头再也看不到垃圾,水泥道路上几乎纤尘不染,到处清清爽爽,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图。 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在参与中树新风。除采用以会代训、电化教育、专家宣讲、集中办班等形式外,更多采用的是开展各种参与式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长本领。首先,把大道理放在生活中实践。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借助农民生产生活载体,不断引入新理念,改变群众生活方式。比如在整治村容时,引入“垃圾分类”的理念;在建村卫生室时,引入“合作医疗为大家”的理念,把这些理念与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其次,坚持群众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农民制定乡规民约,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学法守法,计划生育细则,封山育林守则,森林防火守则,村民生态保护规范,文明常识等,并不断根据需要充实内容,把党的方针政策具体化。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的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又是群众语言,农民好懂、好记、易于接受,自觉遵守。 其三开展广泛的群众参与式活动围绕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争创活动,有利于农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农户形成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4、实施“一建四改”,净化村庄环境 近几年陶湾村经济发展了,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了,90%的农户住进了楼房,拥有小汽车、摩托车和冰箱、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人们沿习传统生活方式,房前鸡笼、楼后猪圈、人畜混居、杂物乱放。因此我们对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把改灶、改水、改厕、改圈作为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环境的切入点。目前,陶湾村农户把液化气和沼气作为最主要的生活燃料,即节省了大笔柴火钱,又保护了森林植被。大多数家庭做到了室内清洁整齐,厕所干净卫生,并实现了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目前,“一建四改”正在有序进行,农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通过努力,陶湾村共完成改厕330户、改水340户、98%的农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安居才能乐业。为让农民回归自然,回归传统,我们更新理念,改变在生活方式上重物质,轻文化的状况,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宣传教育、文化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中,培植文化中心户,培养环境小卫士,大力彰显生态文化,努力建设具有陶湾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陶湾村今后的努力方向 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规划,“绘制山水画廊、建设美丽家园”的科学定位,继续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围绕林、畜特色产业发展,建好美丽乡村,搞好美化、亮化工程,建好花红园新区,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把陶湾村建设成为市级美丽乡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集体经济纯收入在“十二五末”达到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人们现在看到的陶湾,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青山绿水的新村新貌,生态环保型的农家生活,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新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后庄村 |
后庄村位于茨河镇版图中心位置,距303省道7公里,茨承路和谷南公路穿村而过。后庄村辖有5个村民小组,572户,2295人,1020个劳力。其中有党员73名,村两委干部5名。版图面积19059,其中耕地面积2697亩,山场面积12859亩,水产面积1620亩,其他面积1725亩。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前庄村 |
前庄村位于茨河镇区西南方5公里处,241户896人,辖3个村民小组,水田1457亩,旱地200亩,山场5556.3亩,水面436亩,堰塘56口,党员37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修回龙河水库淹没水田450亩,是“朝贡御米”的发源地。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下磨石村 |
谷城县茨河镇下磨石村位于茨河镇西南部3公里,距县城35公里,距襄阳市30公里,与白龙庙、前庄、后庄、陶湾村接壤,现辖3个村民小组,256户922人,劳力507人,党员46名,版图面积5343亩,现有耕地面积1585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12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0.9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同时,还是省级绿化建设示范村、市级生态村、县级文明新村、县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2014年下磨石村被谷城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下磨石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借助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科学指导与有力推动,围绕“绘制山水画廊、建设美丽家园”的战略定位,从建设小康社会实际出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倡导文明融为一体,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建设具有下磨石特色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现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磨石村坚持以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种、养殖业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下磨石村实行的主要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立足建设美丽下磨石的科学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美丽乡村。突出“三抓”,一抓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我们聘请谷城县农业局、城建局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下磨石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设施建设。二抓道路建设和景观建设。我们抢抓国家各项政策机遇,加快村组道路建设,几年来,硬化道路12公里,95%的农户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三抓绿化美化工程。在村内主干道两旁及农户房前屋后广栽香樟、桂花、红叶石兰等风景树和生态林,今年共植树23000棵,做绿色板块4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3盏,共投入资金656430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绿色示范村的称号。 2、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下磨石村发展有机水稻和牲猪、蛋鸡、蛋鸭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蔬菜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同时,还栽种杨树、椿树等经济林木10万余株,形成了多元化绿色经济格局,实现了土地整体流转,种植有机蔬菜,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3、加强宣传引导,塑造文明新风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磨石村注重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实实在在地塑造文明新风尚。 一是集中收集处理垃圾。为创建一个净化、美化、亮丽的环境,下磨石村从2010年聘请了3名清洁工,对沿途及村庄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填埋,做到了垃圾不见面、污水不流河。农村环境大为改观,路边、田头再也看不到垃圾,水泥道路上几乎纤尘不染,到处清清爽爽,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图。 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在参与中树新风。除采用以会代训、电化教育、专家宣讲、集中办班等形式外,更多采用的是开展各种参与式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长本领。首先,把大道理放在生活中实践。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借助农民生产生活载体,不断引入新理念,改变群众生活方式。比如在整治村容时,引入“垃圾分类”的理念;在建村卫生室时,引入“合作医疗为大家”的理念,把这些理念与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其次,坚持群众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农民制定乡规民约,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学法守法,计划生育细则,封山育林守则,森林防火守则,村民生态保护规范,文明常识等,并不断根据需要充实内容,把党的方针政策具体化。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的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又是群众语言,农民好懂、好记、易于接受,自觉遵守。 其三开展广泛的群众参与式活动围绕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争创活动,有利于农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农户形成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4、实施“一建四改”,净化村庄环境 近几年下磨石村经济发展了,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了,95%的农户住进了楼房,拥有小汽车、摩托车和冰箱、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人们沿习传统生活方式,房前鸡笼、楼后猪圈、人畜混居、杂物乱放。因此我们对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把改灶、改水、改厕、改圈作为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环境的切入点。目前,下磨石村农户把液化气和沼气作为最主要的生活燃料,即节省了大笔柴火钱,又保护了森林植被。大多数家庭做到了室内清洁整齐,厕所干净卫生,并实现了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目前,“一建四改”正在有序进行,农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通过努力,下磨石村共完成改厕200户、改水240户、98%的农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安居才能乐业。为让农民回归自然,回归传统,我们更新理念,改变在生活方式上重物质,轻文化的状况,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宣传教育、文化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中,培植文化中心户,培养环境小卫士,大力彰显生态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下磨石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磨石村今后的努力方向 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规划,“绘制山水画廊、建设美丽家园”的科学定位,继续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围绕林、畜特色产业发展,建好美丽乡村,搞好美化、亮化工程。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把村路旁4口鱼塘硬化好。力争把下磨石村建设成为市级美丽乡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集体经济纯收入在“十二五末”达到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人们现在看到的下磨石,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青山绿水的新村新貌,生态环保型的农家生活,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新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杨村村 |
杨村村隶属襄阳市茨河镇,位于茨河镇西南17公里处,与南漳县龙门镇古岭坪村接壤。全村所辖5个村民小组,215户口,755人,劳力455个,耕地面积1841亩,其中,水田345亩,山场面积23158亩,全村党员35人。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投入55万元,硬化了3.5公里村级公路;投入25万元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便民服务大厅、农资综合服务社、村级卫生室,改善了办公条件; 利用本地资源,五眼泉、千年古柏树、天然棋盘等风景,招商引资襄阳市襄和缘旅游公司,现已投入一千万元修建了承恩五眼水厂、人工湖、接待中心,目前正在兴建中。 利用杨村村山场面积大,牧草丰富等天然优势,大力发展了山羊、黄牛等养殖业。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青鞍山村 |
青鞍山村位于茨河镇西北部,东与断层沟相邻,南与南漳交界,西靠庙滩平顶山,北交高桥河村。距茨河镇28公里,是茨河镇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全村有6个村名小组,217户,798人,劳力390人。版土面积42500亩,耕地面积1987亩,其中水田306亩,旱地1681亩,2014年农户人纯收入7930元(上报),全村党员33人,村干部4人,党小组4个,村集体收入薄弱。近三年获综治维稳先进村之一。 2015年民生发展方面:1是尽力解决火焰坡8.8公里通达路的硬化,能硬化一公里是一公里。2是新建卫生室,解决村名就医问题。3是解决300人的饮水问题。 2015年项目发展方面:1是完善250亩油茶基地,保质保量保栽保活。2是发展循环养殖,养羊户在30-50户,规模一户在30-50只以上,养牛5-10户,规模在10头以上,养鸡在10户以上,规模1000只以上,其它种、养同步发展。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石嘴子村 |
谷城县茨河镇石嘴子村,地处谷城与南漳交界,著名的“五朵山风景区位于辖区境内,版图面积160平方千米,通村水泥路11.8公里,现有3个村民小组,农户168户,人口712人,劳力430个。 信息来源:谷城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