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临猗县 >> 嵋阳镇

嵋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嵋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嵋阳镇简介

  在山西猗氏县北,颇繁庶,与牛杜、张岳、大阎称县中四大镇。古称郇阳,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运城专员公署。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于运城地区行署。
  嵋阳镇地处临猗县城西11公里处,北依峨嵋,南临涑水,地形北高南低,全镇总面积6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497亩,以粮、棉、果为主导产业。辖嵋阳村、祁任村、祁任庄村、西智光村、南智光村、任柳村、西祁村、东祈村、曹家营村、邸家营村、下朝村、上朝村、卫村、张家营村、阁头村、西任上村、令狐营村、白堂村、东堡村等19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26472人。临风路穿镇而过,省、县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
  指导思想
  近年来,嵋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一产调优,二产做强,三产搞活”的基本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请名人,用能人,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力促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嵋阳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南枣北果中油桃,规模种养全镇搞”的基本思路,现全镇农经比例为3:7,全镇发展果树1.4万亩,年产水果15259吨;油桃7000亩,年产10892吨;小麦面积7525亩,年产3192吨;棉花面积4.2万亩,年产4620吨;规模养殖50户,年增加农民人均收入600元。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香汇食品厂、恒丰机械制造厂、晋阳化工厂为龙头的铸造、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行业,年产值2.1亿元,利税2400万元,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4000余人。以嵋阳千吨恒温果库为依托的果品交易市场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初具雏形,形成了果品,农副产品购销一条龙。小城镇建设有效带动了三产发展。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
  在5—10年间,全镇要引进500万元以上企业10个,发展规模养殖300户,完成三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依托小化工企业优势,大力发展化工企业,力争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一个集工业、流通、商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
  经济文化
  临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新兴的工业大县,近年来,全县形成了小麦、棉花、林果三大生产基地,苹果、梨枣、江石榴三条特色林带,化工、机械、针纺、食品、制药五大支柱产业,以及“一级路过境,二级路环网,三级路通村”的良好道路骨架。
  临猗县的教育工作、文化工作、林业建设、村民自治、绿化工作、学教活动受到国家表彰,是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县,是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53.1亿元,农业总产值35.3亿元,工业总产值54.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1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亿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9.3平方公里 140821101 044000 -- 查看 嵋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嵋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下朝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下朝村谷歌卫星地图
祁任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祁任村谷歌卫星地图
祁任庄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祁任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智光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西智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智光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南智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任柳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任柳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祁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西祁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祁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东祁村谷歌卫星地图
嵋阳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嵋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邸家营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邸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堡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东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朝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上朝村谷歌卫星地图
卫村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卫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营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张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阁头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阁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任上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西任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令狐营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令狐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堂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白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曹家营村 ·临猗旅游·临猗特产·临猗十大特产·临猗十景·临猗名人·运城 0

----

查看 曹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嵋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猗氏镇

  猗氏镇位于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北靠峨嵋岭,南濒涑水河,地形北高南低,总面积80.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3万亩。下辖2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总人口3.5万人。境内有209国道南北斜穿而过,另有临风路、临解路、临泓路等省、县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著名的唐代建筑双塔,对峙高耸,双塔交影,是有名的八景之一,为省属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一产调优,二产做大,三产搞活”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科技化、养殖规模化、企业多元化”五化进程。形成了“粮、棉、果、畜、菜”农牧产品五大产业和“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彩印、塑料加工”工业品六大生产基地。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全镇发展果树2.2万亩,年产水果3.4万吨;小麦1万亩,年产3千多吨;棉花1.5万亩,年产1268吨;蔬菜3千亩,年产1万吨,规模养殖500户。猪、羊、鸡年末存栏分别达到2000头、1600只、50000只。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华晋绒布、兵娟制衣、侨兴塑料、永恒机械鹏远彩印、田丰化工为龙头的民营经济产业群,年产值2.96亿元,利税2400万元,从业人员8千多人。商贸流通活跃繁荣,以建材市场、新科集团为依托,辐射东西两个果品市场,形成了水果收购、贮藏、销售一条龙。摆摊点、建门店、搞营销,从事流通业人数达全镇总人数的1/3,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  

嵋阳镇

  在山西猗氏县北,颇繁庶,与牛杜、张岳、大阎称县中四大镇。古称郇阳,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运城专员公署。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于运城地区行署。   嵋阳镇地处临猗县城西11公里处,北依峨嵋,南临涑水,地形北高南低,全镇总面积6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497亩,以粮、棉、果为主导产业。辖嵋阳村、祁任村、祁任庄村、西智光村、南智光村、任柳村、西祁村、东祈村、曹家营村、邸家营村、下朝村、上朝村、卫村、张家营村、阁头村、西任上村、令狐营村、白堂村、东堡村等19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26472人。临风路穿镇而过,省、县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   指导思想   近年来,嵋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一产调优,二产做强,三产搞活”的基本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请名人,用能人,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力促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嵋阳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南枣北果中油桃,规模种养全镇搞”的基本思路,现全镇农经比例为3:7,全镇发展果树1.4万亩,年产水果15259吨;油桃7000亩,年产10892吨;小麦面积7525亩,年产3192吨;棉花面积4.2万亩,年产4620吨;规模养殖50户,年增加农民人均收入600元。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香汇食品厂、恒丰机械制造厂、晋阳化工厂为龙头的铸造、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行业,年产值2.1亿元,利税2400万元,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4000余人。以嵋阳千吨恒温果库为依托的果品交易市场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初具雏形,形成了果品,农副产品购销一条龙。小城镇建设有效带动了三产发展。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   在5—10年间,全镇要引进500万元以上企业10个,发展规模养殖300户,完成三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依托小化工企业优势,大力发展化工企业,力争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一个集工业、流通、商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   经济文化   临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新兴的工业大县,近年来,全县形成了小麦、棉花、林果三大生产基地,苹果、梨枣、江石榴三条特色林带,化工、机械、针纺、食品、制药五大支柱产业,以及“一级路过境,二级路环网,三级路通村”的良好道路骨架。   临猗县的教育工作、文化工作、林业建设、村民自治、绿化工作、学教活动受到国家表彰,是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县,是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53.1亿元,农业总产值35.3亿元,工业总产值54.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1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亿元。   

临晋镇

  临晋镇,古称桑泉,北倚峨嵋台垣,南瞻中条群峰,东连碧野莽莽,西望黄水滔滔,极山川之形胜,物华天宝;钟云水之毓秀,人杰地灵。全镇下辖28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3.5万亩,5万余人口,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是临猗西半县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商业贸易的中心和枢纽。    临晋江石榴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闻名遐迩,为皇室贡品。民国初年获山西省第一次实业展览会奖励,—九九六年又先后获山西省首届水果展评会和北京国际水果及技术设备展评会两项金奖,在全国有很高声誉。    临晋江石榴果个硕大,外观鲜红艳丽,眉嘴厚皮,籽粒晶莹红亮,宛如宝石,味道酸甜可口,营养成份丰富。其具有消食健胃、止咳润燥、理气益脾、明目醒脑等医疗保健作用。目前,我锤江石榴面积已达两万余亩,总产量2000万公斤,年总产值运5000余万元,已形成一个集基地栽培、贮藏、保鲜、科技示范、市场营销、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    历史名产“酱玉瓜”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曾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1981年又获山西省人民政府的优质产品奖,其风味独特,绵香可口,咸中有甜,酱味浓郁,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佐餐佳品,    临晋,古老而年轻。作为古代名镇,临晋经历了二千年的风雨沧桑,而今,在改革开放的时代, 它以城市化的现代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河东西部地区一个经济强镇。1995年,临晋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四路三景两场一街”是临晋城市现代气息的集中体现,四路即高标准绿化、美化的唐柏街、九龙街、临晋路、西环路;三景即位于城区中轴主街——峨嵋路,巍峨壮观的“晓钟”,灵动飘逸的喷泉雕塑——“桑泉晨曲”和高杆华灯三景点;两场即高起点的客流和物流中心汽车站广场和桑泉农贸市场已建设的十分完备;一街指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的“三高”南北中轴主街峨嵋路;同时,还建成一个服装和小百货专业批发市场,开辟一个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和一个多功能游乐公园。这几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临晋小城镇建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七级镇

  " 七级镇地处山西省临猗县西南部,与永济市接壤,全镇共有31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30100口人,89000亩耕地,其中林果面积4万余亩,棉花4万余亩,其它3000余亩。农业资源丰富,主导产业有棉花、苹果、梨枣,特色产业主要有哈密瓜、大樱桃等。改革开放以来,七级镇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在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2004年是七级镇不平凡的一年,沼气工程、澳洲青苹、光缆入户、劳动力转移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亮点,特别是沼气工程更是深入民心,深得民意,目前七级镇沼气用户已达1100户,计划2005年再发展1000户,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山西省第一沼气大镇。   ".  

东张镇

  东张镇位于临猗县西南边陲,同七级、临晋、角杯接壤,南与永济的常青、张营为邻,西与陕西的合阳县隔河相望;素有“三边”乡镇之称(即省边、县边、黄河边)。全镇共有24个行政村,132个居民组,32000口人,8050户,9.6万亩耕地,2万亩滩涂和沟坡。1961年建立东张公社,1983年改为乡政府,1994年撤乡建镇。西部沿黄河一带沟壑综横,北部处峨嵋岭半山腰,丘陵起伏。土质多为黄垆土,无霜期较长,适宜粮棉种植。    近年来全镇种植业结构已基本调整到位,形成了5万亩水果,3万亩棉花,1万亩小麦,1万亩其他作物的种植业格局。特别是棉花加工转化和果品储销发展较快,全镇投资5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厂有3个,投资100万元的恒温果库有2个,大大满足了棉农和果农的需求,效益比较明显。另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已成为东张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全镇40%以上的农户搞养殖,百头以上的猪场达45个,存栏15000头以上;羊存栏7000余只;黄河沿线牛发展到500余头;千只以上的鸡场达20余个,鸡存栏在10万只以上,实现了养殖业人均增收千元的目标。下一步,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工作做大做强,走企业强镇之路。.  

孙吉镇

  孙吉镇地处黄河中游,晋秦豫金三角,依黄河为带,居峨嵋之首,处三县交界,当-要塞。全镇辖45个行政村,5.6万口人,耕地12万亩,人均纯收入2908元,是临猗县第一大镇,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先生的故乡。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孙吉人民,内调结构,外创市场。改变了单一粮棉的种植格局,形成苹果、芦笋、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全镇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超过1万人,500多家工商企业遍及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湖滨果汁有限公司孙吉果酱厂投资40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村村通油路,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全球通,村村巷道水泥化;开有发往北京、太原、西安等地直达卧铺车。小城镇建设全省领先,古镇市场是全县十大专业市场之一;孙吉医院医疗设施齐全,配有核磁共振、彩超等先进医疗设施,脑血管专科享誉晋秦豫金三角,被国家表彰为模范爱婴医院;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服务配套,作义中学闻名遐迩,港澳人士捐资兴建了安昌希望小学。.  

三管镇

  临猗县辖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析置三管公社,1984年设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边缘,距县城15公里。面积57.6平方公里,人口2万。三赵线、运埝线公路连接全乡。辖三管庄、梁家庄、新庄、陆喜营、王家庄、师家庄、王薛庄、西姚庄、东姚庄、黄家庄、李卓、向阳庄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盛产柿子、苹果,特产李卓白水杏。乡镇企业有30多家,新星矿用潜水泵厂是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  

牛杜镇

  牛杜镇位于城南5公里处,与庙上、猗氏、楚候乡镇相邻,南与运城市接壤,西与永济市相通。面积85平方公里。牛杜镇共辖24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158个居民组,34960口人,共有耕地9.8万亩。牛杜镇农业发达,自古是粮棉产区,小麦、棉花的总产与贡献占全县的十分之一。近几年来,牛杜镇党委、政府在抓粮棉的基础上,围绕“沿河蔬菜滩地枣,东部辣椒西部棉”的种植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棉果菜椒枣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   牛杜镇党委、政府按“围绕效益调结构,抓好市场活贸易,建设三区壮工业,城镇建设变形象”的目标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并几次投资铺设油路,形成了以209国道、董夹路、田河路、临解路为主的公路网络,加快了牛杜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在种植养殖业上,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把服务作为政府的主抓项目。同时,鼓励农民离土经商。牛杜西水南白菜远近闻名;位于209国道田村路口的辣椒市场每年秋收季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临解路的太范木料市场年可创收100万元;王景集贸市场成为周围乡村物资交流的主要场地。牛杜镇党委、政府在搞活农村经济的同时,扩大招商引资,围绕“抓招商、兴企业,建设工贸强区”的思路,全力引进和服务企业,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上给予倾斜,做到“政府办公一站式,企业发展零烦恼”。截止2011年底,牛杜镇共有企业60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形成了机电、化工、食品、农药、塑料编织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特美食品有限公司是以果、菜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和西欧。   牛杜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围绕“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稳定,求一方和谐”这一总体目标,把一个民主、法制、文明、祥和,经济发达的乡镇载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耽子镇

  耽子镇位于临猗县西30公里,地处峨嵋岭垣上地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具有井、黄双配套的水利优势。全镇20个行政村,22787口人,77493亩耕地。    耽子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顺畅。临耽路南北贯通,依此南下东出运城市进入河南,南过永济市通往陕西。镇内油路循环相连,程控电话、光缆电视无村不通,以红富士苹果、小城镇建设、苹果恒温保鲜冷藏和果品加工闻名遐迩。    耽子镇依托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了果业生产、果品贮藏、果品加工、小城镇建设四大支柱优势。    果业生产:水果面积45000亩,年产苹果、石榴、葡萄、桃、杏、梨、枣、柿、李等水果9000万公斤。其中套袋红富士苹果年产量达7000万公斤。    果品冷藏:沿临耽路两侧建有恒温冷藏保鲜库63个,年入贮总量超过3万吨,并形成了集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冷藏保鲜库群和全市最大的果品集散基地,在南北果品市场享有盛名。    果品加工:果品加工是耽子镇十多年来不断创新发展的龙头企业,年产蜜枣、果脯、桃脯、杏脯、果圈、果丹皮及各种瓜菜脯25000吨,以原形、原味、优质、天然倍受青睐,畅售大江南北。    小城镇建设:耽子小城镇建设曾以“独树一帜”在全市誉名,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纸箱厂、印刷厂、膜袋厂、发泡网厂、物流中心、农资超市、冷藏果库不断发展壮大,粟海集团年产25万只肉鸡的养殖基地也在此扎根发展。.  

楚侯乡

  楚侯乡位处临猗县东南部,运临一级公路和董夹公路穿境而过,是从运城市进入临猗的第一个新兴工业小区和农副新产品集贸市场,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乡辖21个行政村,133个居民小组,31258口人,耕地面积86815亩。    近年来,全乡干部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粮棉稳乡、果菜富乡、养殖兴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科教立乡”的兴乡方针,实施“干部树三观、基础抓三改、调产促三推、户产有三田、村村兴三业、乡镇建三场”六三推进机制,以民为本,开拓创新,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乡人民正阔步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目前,全乡共有经济林2万余亩,棉花1.6万亩,蔬菜1.6万亩,西瓜7000余亩,大棚500余亩,楚侯的大葱、孙里的小拱棚西瓜在运城、临猗都小有名气。王见、百俊、郭村、李汉几个村的辣椒远销到河南、河北、山东、湖南等全国各地,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养殖业发展上,多种形式逐步兴起,全乡规模养殖达到400余户,奶牛、肉牛达到500余头,猪、羊各2500余只,家畜87000余只。围绕楚侯、李汉两个集镇,发展张嵩、董家庄、南阳姚三个村庄集市。在楚侯开通迎新大街,紧接209国道,发展公路经济。乡党委、政府把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年总投资630万元,共建成高标准教学楼12栋。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大宣传优化环境,今年引进投资1720万元,新建两大两小私营企业。.  

庙上乡

  " 临猗县庙上乡地处山西省南大门——晋、秦、豫交汇处的黄河金三角,美丽富饶的运城盆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南接运风高速公路,北临209国道。全乡辖有25个行政村,3万口人,10万亩耕地,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历史上以粮棉生产和人均贡献而闻名全省的纯农业大乡。    改革开放后,庙上人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历届党委政府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历史名产,大力开发“临猗梨枣”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名优产业,制定了“科教兴乡、枣业富民”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举梨枣名牌、播科技星火、抓栽培模式、上档次规模”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实施了“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驱动、科技推动、载体牵动”的发展战略,枣业生产已基本推进到位。目前全乡枣树面积7万余亩,人均2亩纯枣园,年产鲜枣3万吨,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昆明等全国各大城市,成为闻名全国的天下梨枣第一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508元增加到2004年的4000元,工农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325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2.9亿元,小城镇建设由1992年的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由1992年的1850人增加到2004年的4500余人,2004年全乡仅枣业收入1.8亿元,储藏能力达到上千吨,加工转化5000余吨,增值1600万元,人均枣业收入2500元。".  

角杯乡

  " 角杯乡全乡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115326亩,人口39523人,人均耕地2.8亩.辖31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167个居民组,地势北高南低,梯次排列,角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晋公子重耳出游受困于此,干渴难忍,逐伐牛取角,以角为杯:痛饮黄河水,故名“角杯”。明设巡检司,清设河务局,今境内有魏王寨、樊哙墓遗迹尚存,作为-交通咽喉,角杯历来为兵家所夺。    角杯境内属典型的二坡台地,一乡两站,便于灌溉,土地肥沃,物产丰褒。年平均气温13.5℃,平均降雨量500mm,平均日照2217小时,无霜期长达220天,且昼夜温差大,适宜作物生长及养分贮存。    改革开放以来,角杯乡广大干群结合本地实际,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南药北枣,西果东桃”的种植格局,发展优质红富士310500亩,鲜桃基地10000亩,药材5000亩,冬枣3000亩,成为闻名全国的鲜桃基地和水果之乡。".  

北辛乡

  北辛乡共有3.2万人口,下辖25个行政村,10.3万亩耕地,苹果面积7万亩。位于临猗北部峨嵋岭上,与日本红富士主产区同位于北纬35度,土质好、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是国内红富士的最佳产区。共有省级文明果品市场3个,货运信息部30家,联网全国各地。经纪人协会会员112名,包装、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80家,其中新亚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固定资产500万元,全乡恒温库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    全乡程控电话5700部,移动电话村2个,家用、商用计算机84台。村村通油路,户户达小康,人均纯收入3484元。苹果是北辛乡的支柱产业,全部运用高新技术一条龙生产的“安绿”品牌无公害优质苹果,个大、色红、口感好,年产2亿公斤,保鲜贮藏1亿公斤,鲜食产品“嶷山红”沾化冬枣,色泽艳红,肉味甘甜,是北辛乡又一个经济亮点。    围绕提高果品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推进果业科技进步,加快果品深加工产业群的发展,实施产业生态化,利用产业间的互补性,做强特色经济,使北辛苹果成为北辛的“城市名牌”。.  

北景乡

  北景乡位于临猗县北部,南邻县城,北毗万荣县。辖区24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188个居民组,9669户,40380口人,145293亩耕地,为临猗县第二大乡,果、粮、棉是主导产业。境内209国道南北纵穿,三赵公路东西横贯,交通十分便利,著名的“含光山庄”是休闲娱乐的好景点。    近年来,乡党委和政府面对新的发展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治理一方,发展一方,造福一方”的基本职责,引导全乡人民“立潮头,靠龙头,创牌头,赶码头(走国际市场),占鳌头(形成地方优势产业)”,努力把北景建成一个城郊型的市政大乡、有特色的农业大乡和外向型的经贸大乡。目前,已发展果树4.3万亩,年产水果10万吨,恒温果库贮量2万吨;果品交易市场、果品包装批发市场、货运市场、劳务市场、鲜枣市场健康发展;“晋达纺织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晋南黄牛保种场势头良好。环境建设得到提升,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卓里工贸区

  卓里区位于临猗县北部峨嵋岭二坡台田的小嶷山之巅,全区面积43.9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07米,辖区内有卓里集团、派出所、农电站、粮站、供销社、卫生院、联校、初中、兽医站、农机站等单位。全区共8个村委会,24个自然村,71个村民小组,3718户,13776口人。全区有耕地51374亩,其中以苹果为主的水果面积3万亩,小麦面积1万多亩,棉秋菜作物500亩,境内油路通车里程6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自来水、程控电话、光缆电视,程控电话发展到2100部。   区党委、政府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向导,初步形成“果业富民、企业强区、流通兴区”的三元经济结构,建立卓里集贸市场,牲畜养殖园区,果品加工园区,机械加工拓展区等规模交益企业,果品加工园区,机械加工拓展园区等规模交益企业。区党委、政府连续8年获得市、 县两级表彰。   山西卓里集团有限公司是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企业,前身卓里机械厂始建于1975年,30余年来在全国优秀企业家秦建业的带领下,坚持“扬帆卓里、创造卓利、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抓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契机,营造了“卓里”辉煌业绩。1998年5月改制为民营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作坊向全国乡镇企业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被专家誉为“卓里现象”。   现集团下设14个分公司,总资产2亿元,注册资金5180万元,职工2800人,2005年实现产值2.7亿元,利税2300万元,挺入农用运输车行业10强之列第7位,发展势头强劲。企业先后荣获2004年中国首届最具活力民营企业、中国乡镇企业500佳、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全国大型二档乡镇企业等称号。   公司主导产品“双嶷山”牌农用和矿用三、四轮运输车,2000年6月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曾被评为消费者无投诉中国驰名品牌、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连续八年认定为山西名牌产品。   山西汽车工业集团卓里克劳耐商用车厢制造有限公司是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山西卓里集团与德国本纳德·克劳耐商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中外合作企业,引进德国商用车许可证技术和驰名品牌,生产半挂车、全挂车、交换式车厢、底盘,以及空气悬挂、自动升降系统,产品制造工艺先进,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对环保性、专业性、安全性、效率性需求,引领高速公路专业运输新潮流。   “卓里工业园”总投资1亿元,位于临猗县五一路东,丰喜大道北,占地170亩。按照“园区生态化、布局花园化、厂房现代化、生产流程化、住房商品化、管理物业化”的总体思路进行建设,将“卓里工业园”真正建设成为“一流规模、一流布局、一流生产水平、一流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标准工业园区。   卓里人将秉承朴实而优良的传统,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市场为导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已形成集汽车设计、机械制造、农业开发、广告策划、建筑建材等多元化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格局。   

闫家庄工贸区

    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地处峨嵋边缘,大嶷山脚下,是个以苹果生产著称的果业大乡,嶷山苹果闻名遐迩。近年来,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群,举民营旗、念民营经、发科技财、走致富路,有力的推进了全区小康建设。全区共70000亩耕地,22000人,辖有16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种植果树50000亩,生产优质苹果10万吨。经2002年民主选举换届,党委、政府多次大型整顿培训,各村班子高度团结、政治稳定、民心思进。   发展现状   2002年全区坚持“争‘三气’、倡 ‘三风’、突‘三强’,全力推进全区经济迅猛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来,党委、政府狠抓民营发展,优化环境,招商引资。目前,全区各类民营企业41家,其中果品加工的33家,建材化工8家,千万元以上的3家,百万元以上的6家。今年全区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其中工业实现总产值3.3亿元,农业实现总产值2.1亿元,企业实现利税4060万元。同时,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全区各村共组成九大经济协会,形成农副产品加工、蔬菜种植、规模养殖、苹果贮藏、运输、苗木繁育、蘑菇种植等15个专业村。   发展规划   围绕突“三强”战略,以果品加工转化和建材化工为两大发展骨架体系,龙头带动,北抓基地、中兴商贸、南建园区,全力实施“11128”工程,走“全民皆经商、共同奔小康”的新路子。即:高标准、高品位、高科技、强动作,建立一个占有500亩容纳十个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工业园区;沿工业园区以北,纵贯南北大街两边,统征土地30亩,建立商贸一条街; 以西陈翟、南佃、峰仙、贝支为重点,实施套纸袋、铺反光膜、无公害药剂使用等项技术指标,生产无公害苹果2000万吨,建立一个无公害苹果示范基地;恢复新办两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化工企业,全面发展“朝阳产业”和“日不落”产业;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突出八大产业,实现设施大棚500棚,发展规模养殖龙头带动2000户,建立食品加工500户,各类运输专业户500户,建立农副产品销售1000个网点,繁殖各类苗木500亩,食用苗生产100户,沟坡枣化1000亩。  


嵋阳镇特产大全




嵋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