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庙村位于老河口市机场东南边,距离市区10公里。近年来,村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更新粮食品种,同时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村办企业,村办企业黄龙庙砖厂始建于1982年,位于黄龙庙村13组,为黄龙庙村所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2006年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分别被湖北省和襄樊市委授予了“村级档案工作合格证”、多次被市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办事处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682106202 | 441000 | 0710 | 查看 黄龙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红庙社区 |
红庙社区位于李楼街,西起李楼供电所,东至东街,共有居民3124人。共有主任兼书记1人、委员2人、工作人员2人。红庙社区自成立以来,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坚持政府指导和社区共同参与相结合,广泛发动辖区单位、干部群众,携手并肩、齐抓共管、资源共享,大力开展以社区党建、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两个文明建设,努力挖掘社区资源,实现建立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李楼村 |
李楼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属典型的城郊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辖9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217户,人口4200人,党员11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5人,小组长9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721元,农民收入来源一靠种粮,二靠打工。201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0多万元(主要是光化大道建设中集体卖树收入),其中经营性纯收入3万元。 近几年,李楼村结合“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依托镇文化站建成了拥有300多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广播室、农情站、服务社、大讲堂等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代理服务、生产服务、调解服务、安全服务、健康服务、关爱服务、生活服务、宣传教育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依托春雨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群增收致富。村党支部与合作社党支部相互融入、双向任职,李楼村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副理事长,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姚凤君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形成了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付堤村 |
付堤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500米,村内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现有一所中心小学,占地面积1200m2;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农户基本安装了住宅电话,区域内道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主干道全部完成硬化,组间道路硬化率100%;电力、电讯、邮政设施有一定基础。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黄龙庙村 |
黄龙庙村位于老河口市机场东南边,距离市区10公里。近年来,村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更新粮食品种,同时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村办企业,村办企业黄龙庙砖厂始建于1982年,位于黄龙庙村13组,为黄龙庙村所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2006年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分别被湖北省和襄樊市委授予了“村级档案工作合格证”、多次被市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办事处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贾湖村 |
贾湖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曾先后获得镇“三无”达标村、农村综合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村庄整治长效管理优胜单位、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区先锋工程、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贾湖村地处李楼集镇东方,贾湖集镇自成一家,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依托贾湖中学,贾湖集镇餐饮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几年以来,贾湖村两委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泥路组组通;通过国债项目,村民自筹的方式,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贾湖村两委决定利用贾湖村红色革0据地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引导和大力鼓励开办农家乐旅游,在让坪土太村民真正搬出来、住下来,并且富起来的同时,促进整个贾湖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构建旅游基础设施;进行金溪河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进行了清淤,修建碣坝和观光吊桥;在新村周边栽植经果林,为建设生态观光园奠定基础;建成贾湖旅游垂钓中心。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提升农民素质,通过上级引导、村里支持、多方补助等方式,鼓励农民结合“农家乐”旅游,发展餐桌农业。三是组成村旅游服务协会组织,扩大对外市场营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八个一”致富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全力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黄寨村 |
黄寨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部,成立了蔬菜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积极鼓励有序开发利用集体耕地、闲散土地、集体非农用地,做好资源增效文章。盘活现有集体资产。将村集体闲置房屋、场地、设备等出租、拍卖以及对土地实行流转的方式,实现集体增收。大力发展有偿服务。成立蔬菜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为户提供有偿服务。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方营村 |
碎石铺就的乡间小道,杨柳依依的乡村池塘,羊角辫的农家小女孩,香喷喷的柴灶锅巴饭……走进初春时节的方营村,一种久违的乡情油然而生。 方营村位于老河口市城郊的李楼办事处,距汉十高速仅5公里,距市区约3公里,全村510户2500余人,是省级旅游景区梨花湖风景旅游区中心集镇村。 忆往昔,方营村承载着一段光荣的抗战史。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在老河口驻节6年,当年战区直属炮团和谍报队就驻扎在方营村一带。1944年,李宗仁与“飞虎将军”陈纳德在方营组建中美空军联队,取得了华中、华南对日作战的制空权,极大地震慑了日军。 沧海桑田,如今的方营村已成为一个“村在林里、林在村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新村。主干道上,绿树成荫,太阳能路灯、绿色垃圾箱一字排开;路边,水泥砌制的树桩形小桌凳上,小憩的老人神态安祥;农民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用彩色的竹篱笆、木棚栏围砌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和养殖园,好一个瓜果飘香的生态家园! 进入村落,只见一条葡萄长廊映入眼帘,洁白的水泥支架与藤绕的葡萄树浑然一体,一边是一望无际的青青麦苗,一边是圆形院门的农家小院,顿时让人有一种宁静、和谐与回归自然的感觉。循着葡萄长廊前行,尽头是一个黑白米石小路环绕的池塘,池中鸭鹅嬉戏,水边垂柳青青,岸上绿草茵茵,与粉墙黛瓦的鄂西北民居相映成趣。 在一家处“农家乐“做客,只见院内翠竹掩映、桂树飘香,坐在竹椅上,从小木桌上取一杯当地的黄酒“丹河稠”,品上几口,顿感香甜味醇,回味悠长。吃的,就更让人嘴馋了,有野菜、嫩豆腐、土鸡,还有哨子面、麦仁稀饭、片汤、烙饼,等等。 “富裕农家一堂彩,康乐村寨十里风”、“大地稻麦播希望,小院鸡兔蕴富康”……在素有楹联文化传统的方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贴有楹联。近年来,方营村着力创建“中国楹联文化村”,开发参与性强的鄂西北风味美食、民间剪柢、舞龙舞狮、木版年画制作等活动,受到游客青睐。 李楼办事处-汪艺琼告诉记者,下一步,方营村将以鄂西北民俗文化观光园和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鄂西北民居群落区、农耕文化博览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着力打造鄂西北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名村。同时开发自酿豆腐乳、苞谷酒等旅游商品,让游客在领略乡村风情的同时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 (记者李剑军通讯员汪华勇) 信息来源:荆楚网 |
必位岗村 |
必位岗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成立了青山沼气专业合作社,必位岗村在稳定小麦、水稻等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依托青山沼气专业合作社,为沼气户做好灶具维修和沼气池相关管理服务,在沼渣、沼液的有效利用上为村集体经济创收。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杨道子村 |
杨道子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5432亩,村办公活动场所面积300平方米,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2114亩,种植主要以水稻和小麦为主,全村农户334户共有1326人。杨道子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村内养殖户众多,由村牵头组建有青山养牛专业合作社,欲寻求以牛、猪、羊、鸡等家禽为主的养殖、防疫、加工、销售的合作伙伴。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刘营村 |
刘营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角,加强村“两委会”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完善“两委会”各项功能。一是以提高工作能力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规范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努力形成合心合拍合力的良好氛围。二是全面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按照上级党委部署,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启动全村沟渠清淤工程,强化基础水利建设;二是启动村民小组连接通村公路的砂石路建设;三是继续加大农村电力低改工程争取力度,尽早解决刘营村农村用电问题;四是积极推进村部建设。全面发展村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村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障村民安居乐业。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火星庙村 |
火星庙村位于李楼镇东南部,辖8个村民小组,在稳定水稻、小麦、果树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猪、羊、鸡等家禽为主的养殖业,依托德顺养猪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牲猪养殖业,实现养殖、防疫、销售为一体的养殖模式,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卡子村 |
卡子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2560亩,村办公活动场所面积200平方米。经过前期的建设,卡子村已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以群众为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联合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村主要产业为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在党支部领导下,村两委结合村情,立足实际,提出了以“一组一品”、“八个一”致富工程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借鉴外地经济发展的经验,并强化措施,确保落实。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八个一”致富工程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取得成效,近年来村民们做了几代“富裕梦”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何营村 |
何营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方向,全村是一个以粮食种植和劳务输出等收入为主的村。村里无企业,也无承包地,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何营村在稳定小麦、水稻等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牛、猪、羊、鸡等家禽为主的养殖业,依托联富养猪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村级养殖业,实现养殖、防疫、销售为一体的养殖模式。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李家河村 |
李家河村是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李楼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6821062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682。邮政编码为441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10 ,车牌号码为鄂F。李家河村与红庙社区、李楼村、付堤村、黄龙庙村、贾湖村、黄寨村、方营村、必位岗村、杨道子村、刘营村、火星庙村、卡子村、何营村、亢营村、陈埠村、邓岗村、王湖村、王营村、张庄村、张沟村、鲍河村、朱楼村相邻。 |
亢营村 |
亢营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南端,亢营村坚持改革促发展,稳定促和谐,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挖掘新潜力,创造新优势,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陈埠村 |
陈埠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西南端,近年来陈埠村盘活村级土地资产,搞建筑,建砂石厂,转移租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陈埠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及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建设,使用安全卫生用水达100%;农村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村内有支部活动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由于距县城很近,按照教育统一布局,村小学合并到镇中心小学;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邓岗村 |
邓岗村位于老河口市316国道旁,全村总面积5490亩,经过前期的建设,邓岗村已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以群众为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联合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村主要产业为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和花生,对村民实行了“一无五有”承诺制后,实施了“一富三惠五有”工程。一富:富村、富民政策;三惠(三送):送技能、送岗位、送补贴。村党委、村委会为了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提出了三项惠民措施:一是送技能。经过培训获得技能证书,就业半年者补贴培训费500元;二是送岗位。邓岗村推荐失业人员就业;三是送补贴。在居有所安方面:为了营造辖区内的治安环境,保护村民的利益,建立良好的治安秩序,由村民兵连组成的治安护身队,坚持昼夜治安巡逻制度并建立治安网络,主要负责对可疑人员,生面孔人员流入的监控盘查,确保了辖区安宁、社会稳定。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王湖村 |
王湖村位于李楼镇南端,316国道穿村而过,与仙人渡镇相临。全村是一个以粮食和劳务输出等收入为主的村。王湖村有大棚蔬菜基地,199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400万元,使用冬暖式大棚栽培模式,滴灌系统。王湖村是高档蔬菜、草莓、花卉、园艺的生产基地。 在“五个基本”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中,我们立足王湖村实际,以实现村级活动场所从无到有为抓手,依托“城乡互联共建”,与老河口市劳动局、国土资源局结成对子,同时乡镇帮扶,村组努力,上下齐心,建成标准村级活动场所。依功能设置了不同分区室,并添置了健身器材,主要有办公议事室、说事室、图书室、卫生室,还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农资超市,极大方便了广大群众。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王营村 |
李楼镇王营村位于李楼镇南端,李国路沿线共有七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王营村依托靠近公路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制造加工业,目前王营村已有楼板、预制板加工厂3家,大型养殖户两家,目前王营村的拖把加工产业也正在发展阶段,这些村级企业大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李楼镇东北方向,与张集镇接壤,有两座小型灌溉水库,资源匮乏人口密集,也是我市移民安置重点区。 全村是一个以粮食和劳务输出等收入为主的村。张庄村办有林琨沼气专业合作社、协力蜂业专业合作社和正在修建中的铁索堰精粮专业合作社。林琨沼气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7月,由村书记、主任巴红林担任监事长,是一家旨在服务农户沼气建设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立足农村“一建三改”工程,推动清洁能源进村入户,定期上门为沼气户提供设施故障维修、沼气池进出料、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服务。同时,将沼渣、沼液出售给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大户及林果种植户,发展绿色生态循环有机农业。 协力蜂业专业合作社由张庄村养殖经验经验丰富、销售门路广的养蜂大户邵忠波,联合张庄村蜂农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专门从事养蜂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成立一来,按照“合作社+蜂农”的模式,推动蜂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蜂农,年产各种优质蜂蜜万余斤,还有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经济效益明显。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张沟村 |
张沟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南方向,村办公活动场所面积360平方米。曾先后获得市、区农村综合先进村、十强村、区体育特色村、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先进单位、村庄整治长效管理优胜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张沟村面临村级负债重、水利基础设施差、农村电力低改不到位、村组级公路没有修建、没有村部开展组织活动和办公等现实难题,村民反响强烈。2010年,镇党委、政府本着调优村级班子、服务许沟群众的出发点,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对张沟村村支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搭建后,村支两委积极走访群众,了解民意,掌握群众需求,扎实开展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当前,全村民风进一步好转,对村支两委信任度进一步提高。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鲍河村 |
鲍河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北端,地处丘岭岗地,鲍河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红薯、芝麻种植为主。 鲍河村主要通过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改良,稳定现有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依托先锋人家甘薯种植合作社,建立红薯种植基地,与镇规模企业襄樊金薯有限公司签订红薯收购协议,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达到三方受益。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朱楼村 |
朱楼村位于李楼镇李国路旁,为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朱楼村坚持以人为本,既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从本地实际出发,因陋就简,随弯就片,稳步推进村庄整洁工程、基础工程、绿色工程、美化工程,实施旧村改造,致力于建设清新秀美乡村,打造绿色田园风光。为了搞好新村庄建设,朱楼村把规划放在首位,在充分调研、咨询专家和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了即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又体现乡村秀美生态特色的发展方向。并且明确了村组分层次推进的工作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因陋就简、随弯就片、逐步深入、富有成效,使整个村庄体现出田园风光秀美、生活宁静舒缓、感觉自然和谐的特点。 农民的参与热情直接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为了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朱楼村突出引导和扶持,切实提高农民主体意识,争取最广泛的力量。镇包村干部、村组干部深入农户80余人次,宣讲新农村政策。并充分利用农历新年及梨花节外出返乡人员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组织外出返乡人员恳谈会,让农民看到自已家乡有变化,鼓励外出人士积极投身家乡建设。还组织部分村组干部和群众到其他兄弟县市的新农村示范区参观学习,让群众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好处,亲眼欣赏新农村美景,用现实成果号召农民,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使群众达到从漠视转变为热切,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配角”转变为“主角”的“三个转变”形成全村重视、全村动员、全村支持、全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为了彻底改变旧貌,朱楼村大力实施清洁工程,家家户户开展卫生整治,一股整洁新风吹遍全村角角落落。实施了“五清理”,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坑洼、清草垛。清除垃圾杂草柴垛,清理农户房前屋后明沟、暗沟,清挖淤泥,疏通各类排水沟,拆除破旧旱式厕所,拆除建筑障碍物、乱建设施,现在新厨房、新卫浴、新能源彻底改变了农民的过去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的宁静祥和、自然和谐使村庄充满了灵性。为此,朱楼村开展了基础工程、绿色工程和美化工程,因户制宜,根据农户房屋、地形、地貌特点,分别安装竹篱笆、木栅栏,有的农户也在自家院中种植桔树、桃树、柿子、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形成农家小院、田园风光。对部分老式住房和陈旧破损墙壁进行粉刷修整,改造房屋造型。现在的村庄可见满眼绿色,门前小菜园、小花园纷呈。一到夜晚,太阳能路灯照亮村庄,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朝气。对老堰塘也进行清淤改造,改善水质,保护生态,整修护坡,种植草皮,在岸边黑白米石铺设的石子路蜿蜒崎岖通向农户,给人曲径通幽之感。在水塘上架起的小石桥,将一幅小桥流水的乡村画面呈现眼前,让人恍若步入江南水乡,宁静、逸然油然而生。 下一步,朱楼村将继续深挖拓潜,再加干劲,力争建设村庄清新秀美,彰显民风民俗,配套设施健全,文明新风扑面的新农村,为老百姓营造绿色田园、清新花园、幸福乐园、魅力家园。 信息来源:省委组织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