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里乡是2004年4月由埝掌镇分离出来的一个小乡。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全镇1 7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1.8万人。
南大里乡是一个有山有川的半山区乡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青龙河自北向南穿越而过,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石英石、大理石等1 0余种,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产主要有苹果、梨、辣椒、花椒、柿饼、中药材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全乡在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是的发展。在道路建设方面,全乡村村通油路,多数村巷道硬化;在林业方面,主要实施了平原绿化和山区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通过实施平原绿化工程,使南大里乡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的格局,并逐步向生态园林乡发展;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巳成为全县最大的日光温室辣椒生产基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设施农业建设,逐步形成了日光温室蔬菜、果树、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
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经过调查论证,制定出了“推进一个调整,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大建设,突出四个重点”的发展规划。推进一个调整: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粮食、果品、温室蔬菜、畜牧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布格局。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强基础教育,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成全县一流的农业生态乡。加快三大建设:即加快民营企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四重点:即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迅速掀起建设民营企业的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65平方公里 | 140828203 | 044000 | 0359 | 查看 南大里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上董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上董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于家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于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王家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东王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北大里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北大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苋坪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苋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郭牛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郭牛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沟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马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大里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南大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古垛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古垛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赵村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赵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圪塔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圪塔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辛庄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上辛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郭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南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王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小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晋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南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北晋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北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古垛沟村 | ·夏县旅游·夏县特产·夏县十大特产·夏县十景·夏县名人·夏县 | 0 |
---- |
查看 古垛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瑶峰镇 |
瑶峰镇位于中条山南麓的冲击扇区,分山区、平川两大块。镇政府设在县城新建南路。国土面积19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万亩。全镇54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6万人。 瑶峰镇交通便利,省道太三路(太原一三门峡)、县道夏祁路(县城一祁家河)、夏后路(夏县城一闻喜县后宫)纵贯全镇东西南北。县城周围和东、南、北三条主大街的是办厂、开店的黄金地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瑶峰镇党委、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工业,兴办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瑶峰特色的强镇富民之路。全镇建起了四个万亩基地:即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万亩林果基地,万亩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万亩退耕还林绿色网基地。这些凋产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力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镇企业本着“增规模,上档次,提效益,育龙头,打市场,争一流”的指导思想,镇党委、政府在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上下大功夫。与上海外高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姻,引进资金887万元,总投资1700多万元,创建“山西景和华禹制药有限公司”,通过国家GMD认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3年上交税金70万元,2004年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市、县龙头企业。东升彩印、中森木业、纳福化工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全镇企业总产值、上缴税金连年夺得全县之首。 本着“修公路,铺油路,拓富路,奔小康”的指导思想,全镇山下3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通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山上1 7个行政村80%已通油路。全镇村村通电活,45所中小学全部远离危房,教学和学习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瑶峰镇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欢迎有志之士来瑶峰投资经商,共享革命老区的美好明天。. |
庙前镇 |
庙前镇位于夏县南部,地处中条山前沿,209国道、太三线和运三高速穿境而过,是夏县的南大门,也是著名的姚暹渠发源地。全镇由西向东呈梯形分布,地形特征为“山、埝、川”三层楼,属半山区乡镇,也是一个插花型贫困乡镇。全镇共有22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2.1万人,国土面积119.6平方公里,5.8万亩耕地。 庙前是个特色农业镇,又是民营企业发展先进镇。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理顺思路,突出重点,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兴民营企业,朝着“蔬菜大镇,工业强镇,财政大镇”的目标奋进。杨村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价廉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远销河南、内蒙、陕西等地;前山沿2000亩以“柿、杏、桃”为主的“鲜、优、特”鲜果经济林带同样享有盛名;西村岭3700亩“枣药、枣草”间作基地加上种草养畜、沼气项目的成功实施,摸索总结出一套有利于山区群众增产增收的新模式;退耕还林高标准完成2.93万亩,改善了生态环境,标志着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新星镁业产品远销欧美,鑫光轧钢供不应求,民兴农牧肉食连锁店遍布运城市1 3个县、市、区,产品进入大酒店宴席;埝底村制鞋业,内联外引,良性膨胀。 勤劳朴实的庙前人正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突出三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四大战略(城郊型农业发展战略、园区带动战略、工商联动战略、扶贫攻坚战略),用心血和汗水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商贾云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镇,使她成为展示禹都儿女风貌的窗口,中外客商投资发展的理想场所。. |
裴介镇 |
裴介镇位于夏县的南端,东接瑶峰镇,西连盐湖区,南北与庙前镇和禹王乡接壤。全镇26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4.87万人。国土面积6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9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海拔510米左右,无霜期长达210余天。辖区2 0 9国道和太三路(太原--三门峡)交织成-‘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条镇环油路通往各村,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镇政府所在地--裴介村,处于2 0 9国道沿线,街道宽阔平整,街面康达市场、学校、医院、旅店、饭店、商店等行业计3 00余家。境内建有一座容量1700千伏安的变电站,程控电话遍布各村,晋国大将介子推的故居和坟茔等名胜古迹正在抓紧修复。 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企业。--是建立了以师村、辕村、裴介村为中心的葡萄基地;以鲁因、西浒村为中心的苹果基地;以镇农场、鲁因、南卫、陈乔村为中心的蔬菜基地;以郭村、双庙村为中心的养鸡生产等五大农牧业基地。二是创建了以朱吕村为中心的造纸业;以精密铸造厂为首的玛钢产品;以启真镁业集团为首的镁业加工;以墙下、鲁因村为中心的农付产品加工;以小吕村为首的水泥生产等五大民营企业。三是在20 9国道沿线的裴介、吉家庄、辕村,集中地段建立了果品批零市场,在太三线沿线的四辛庄、陈乔村地段建立了蔬菜批零市场;在西浒村一带建立了畜禽贸易市场。四是以陈乔、双庙、姚村、大吕村为主战场的万亩开发区已栽植各种树木、花卉2万余株,初步形成了五纵十横的观光旅游农业新格局;以中心路为中心的道路拓宽绿化工程基本竣工,建成了条条绿色通道,构筑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是“村通”工程和巷道硬化基本完成,为全镇人民致富奔小康筑就了宽阔的跑道。 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决心精诚团结,真抓实干,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早日把裴介镇建成农业大镇,民企强镇,文化名镇。. |
水头镇 |
水头镇位于运城市夏县县城西端,北接闻喜县,南与盐湖区相连,东与夏县禹王乡、胡张乡接壤。地形两边高,中间低,涑水河由北向南纵贯而下。国土面积90.1方公里,耕地面积9.45万亩。全镇28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43337 人。 境内属于涑水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全省积温最多,无霜期最长的地区。水头镇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大运高速路、二级路(大同—运城)、太三线(太原—三门峡)国道和南同蒲铁路线纵贯其中,是夏县的西大门,素称“小上海”,为运城市中心小城镇,发展潜力巨大。 水头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是山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温公祠及堆云洞寺庙、薛嵩墓坐落境内。 |
埝掌镇 |
埝掌镇位于夏县的最北端,距夏县县城20公里,北连闻喜县,东临垣曲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青龙河自北向南穿越而过,处于夏后路、中心路两条主要县道的循环衔接处。因地理位置处于青龙河畔和地形似人的手掌而得名,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保遗址两处、省保遗址两处)半山区纯农业镇。全镇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共辖1 1个行政村(山上5个、山下6个),44个自然村,1.2万人。地下矿藏已探明的资源有铁、石英石、大理石等。主导产业形成蔬菜、以花椒、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规模药材种植基地和畜牧养殖四大基地。历史文化上,现有国家级文化遗址两处,即东下冯文化遗址和崔家河东周墓群;省级文化遗址两处,即崔家河遗址和上冯圣母庙,特别是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的变迁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面对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镇情实际,镇党委、政府科学审视,积极应对,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内生发展促夯基蓄势,以观念创新促经济转型”,紧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立足四增目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业增强,发展增劲),突出五大重点(招商引资、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社会事业、特色城镇),全力建设四大基地(万亩花椒基地、千亩新型日光温室基地、规模药材种植基地和规模养殖基地)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克难攻坚,负重赶超,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势头。 党建方面,全镇共有17个党支部,其中镇直支部4个,企业支部2个,农村支部11个,419名党员。有9个行政村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1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 2010年以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以“五好”“五带头”为具体目标,充分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了2个“两新”组织,4个镇直支部的换届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调产、带头推广新技术,涌现出一批以上冯村杨永俊带头推广黄瓜栽植新技术,崔家河村赵云和帮助群众销售蔬菜等为代表的优秀0员。同时,通过“四议两公开”和“阳光农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镇连续两年实现了“零-”,被运城市委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工业及招商引资方面,在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夏县塑料厂、中森木业埝掌分厂的基础上,积极服务县上重点企业(运力化工和早安铁矿)的发展,同时紧盯招商引资不放松,2010年主要引进山西关帝陶瓷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地板砖锻造生产项目,已由太原理工大学做出环评报告,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进投资2200万元的以氧化镁为主的运盛化工(上海)有限公司,在水头工业园区落户,现设备已安装到位,正在进行调试。 现代农业方面,已逐步形成了日光温室蔬菜、干果经济林、畜牧养殖三大板块产业。种植业上,已初步形成蔬菜、干果、大葱、药材四大经济增长点;“83355”型日光温室达409.5亩,全镇温室面积达1500亩;新发展大葱1300亩,全镇达2100亩;花椒1100亩,全镇达6600亩;药材2600亩,全镇达3200亩;千亩核桃基地作为新发展的产业,现已全部栽植到位。养殖业上,新发展了埝掌村年出栏2000只羊的德信养殖小区和上冯村年出栏400头猪、100头牛的上冯养殖小区,使全镇猪存栏达1200头,鸡存栏达40000只,羊存栏达6000只。 生态林业方面,牢固树立“绿色就是经济,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对全镇所有主干道路、辐射道路、村内巷道进行了绿化;山下6个村全部达到了园林村标准。同时完成了4000亩退耕还林的补植补栽工程;完成了涉及山上5个村、823户3360人的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对29889.2亩的林地进行了确权。通过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而且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得到明显体现。 小城镇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城镇品位,积蓄发展后劲,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在改造主街道的同时,修建了绿化带,改造了排水渠,架设了路灯。同时,加强集市管理,建成供销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社会事业方面,全镇共有初中1所,寄宿制小学2个,教学点3个,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村通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村级活动场所、饮水解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全覆盖。 |
泗交镇 |
一、泗交镇概况 泗交镇位于距夏县县城东南27公里的中条山腹地,因地处法河、南河、王家河、寨里河四河汇集处而得名泗交。全镇国土面积41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22个自然村,1.05万人,耕地面积2.22万亩,森林6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夏季平均气温比运城市区低9-11℃,被誉为“天然氧吧”。革命战争年代,以嘉康杰、柴泽民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先后有1258名烈士为国捐躯,韩家岭已成为运城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家岭革命遗址被称为晋南革命活动根据地的“小延安”。泗交镇2011年财政税收完成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6元。农业主导产业以玉米、蔬菜、烟叶、药材、核桃、板栗为主。泗交镇2001年小城镇建设以来,在架桑村和唐回村建了两个漂流项目,加上泗交优美的自然环境,秀丽的丛林山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传说和独特的民俗,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以生态旅游、避暑度假、革命教育为特色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特色农业。结合泗交镇气候特点,发展烟叶、板栗、核桃等特色经济作物。2010年种植小麦6500亩,玉米12300亩,烟叶720亩,板栗7000亩,核桃8000亩,反季节蔬菜1600亩。 2、生态旅游。充分挖掘泗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现在有架桑漂流、唐回漂流、泗交狩猎场、神奇洞和韩家岭革命纪念馆等旅游项目。旅游相关产业上,全镇先后办起农家乐60余家,饭店和小吃摊点120余家,220人从事交通运输,350人从事商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经营,广大群众在旅游开发中取得了效益,得到了实惠,实现了泗交生态休闲旅游的人旺和财旺。 3、小城镇建设。从2001年小城镇开发建设以来,泗交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先后建起了泗交上下广场、水库河坝、泗交旅游大酒店、卧龙山庄、泗交中学新校、综合文化站等镇直单位20余个,两个新农村建设,配套了镇区路灯,泗交广场成为全镇集电影放映、健身娱乐、科普宣传、图书阅览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 4、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镇结合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高标准集中统一建设了泗交、窑头、西沟三个新农村。 5、民生工程。五个全覆盖:一是投资155万元,铺设管道达37公里,修建蓄水池46个,建供水点2300个,完成了涉及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的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4364口人和2350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二是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目前光缆覆盖1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使全镇1500余户能够清晰收看到47套节目。三是村级卫生室,新建泗交、西沟、温峪、大寺坪四个村,大寺坪设备已配套并投入使用。四是村级党员活动室,我镇17个行政村的党员活动室全部建成,配套设施齐全,已全部投入使用。五是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 三、党建工作 泗交镇共有22个支部,98个党小组,548名党员。其中5个镇直支部,17个农村支部,农村党员数481人,三年来纳新党员56名。结合山区的特殊情况,结合三培双带工程,我们注重发展有文化、有技术、能致富的党员和消灭没有党员的自然村。2009年7月8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来泗交镇调研时,对我镇提出的“增强两委主干求发展、谋发展的能力本领”和“利用二至三年时间在每个自然村发展一名新党员,补充新鲜血液”的工作思路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全镇17个行政村全部新建了党员活动室,配齐了办公设施,9个条件较好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五个一”的要求,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广场、便民超市、村级卫生室和农廉活动室、民情接待室,所有行政村都安装了党员远程教育终端,有条件的村在农廉活动室配备了电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阳光农廉公开情况。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先争优等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加强了两委干部的宗旨观念教育,引导两委干部精诚团结,密切配合,重视经济发展,解决群众忧难,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战斗堡垒。 |
尉郭乡 |
尉郭乡毗邻夏县县城,闻(喜)夏(县)公路、夏(县)后(宫)公路穿境而过,鸣条岗横亘全乡西北部,青龙河从南大里乡由此流向禹王乡。这里孕育了华夏最早的农耕文明,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早期书法文化的经典,是植桑养蚕的黄帝元妃嫘祖和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故里,境内西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城郊型平川农业乡镇。全乡共18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5万人,国土面积30.97平方公里,3.6万亩耕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尉郭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狠抓经济和社会发展,木器加工、建筑施工、粉条加工、糕点加工等“一村一品”初显规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益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根据县委、县政府“扬长补短、跨越发展”的要求,新一届党委、政府咬定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不折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确定了建设“富庶尉郭、幸福尉郭、文化尉郭、和谐尉郭”的工作思路。突出“一村一品”,狠抓社会管理,着力抓好“六个第一”(即: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始终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始终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始终把干部作为第一因素,始终把落实作为第一关键),努力把尉郭建设成为“绿色产业基地、靓丽文化之乡、和谐幸福家园”,在周边兄弟乡镇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重围之中,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走出一条“负重赶超,突围发展”之路。 |
禹王乡 |
禹王乡位于山西省夏县县城以西的呜条岗丘陵地带,青龙河畔,距县城7.5公里,禹王乡政府所在地的禹王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建都的地方,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 禹王乡辖:禹王村、辛庄村、郭里村、西赵村、中其里村、西其里村、史庄村、司马村、中秦村、秦寺村、西秦村、师冯村、东浒村、东浒庄村、秦家埝村、李庄村等。 - 基本概况 境内太三路(太原一三门峡)穿乡而过,县乡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即为商贾贸易重地,每年旧历3月22日和9月22日有两次为期1 0天左右的古庙会仍沿袭至今,赶会商贾达七省之多。国土面积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2万亩。全乡16个行政村,3.2万人。地形特征为西高东低,东部6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西部9村地处丘陵。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井灌面积达耕地面积的95%,是全县粮食主产乡之一。 - 产业结构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乡镇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已初步形成了以师冯村、西秦村为主的峨眉岭2000亩油桃基地,千亩苹果基地;以郭里村为主2000亩葡萄生产基地;以东浒、西赵村为主的1000余亩红枣基地;以中秦、庙后辛庄、司马村为主的2000亩大棚蔬菜基地等五大主导产业。 -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乡已发展户办、联办、村办、乡办企业500余个,外资企业2个。东浒村芦席、秦家埝村柳编、师冯村铁钗及保温材料远销河南、陕西等省,中秦村豌豆糕是远近闻名的名特产品,禹王造纸业已形成规模,木器加工已形成集团。50万元以上的汽钉厂、酱油厂,投资100余万元的饲料加工厂,投资300余万元的生态养殖园,投资800万元的水泥厂,运城客商投资6 0 0万元的夏冰冷饮食品有限公司和山东客商投资2300万元的山西冠宇化学有限公司在禹王落户。 -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建材、冷饮食品、化工等为主的骨干企业集团,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乡已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巷道硬化,村村通电话,村村有自来水,村村有学校、医疗卫生等,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提升。 - 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乡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围绕“抓稳定,强开放,攻民营,广招商”的经济工作思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力推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胡张乡 |
胡张乡位于夏县北端,与闻喜县相邻。地貌属丘陵旱垣区。国土面积83.8平方公里,耕地10万亩。全乡25个行政村,3.45万人。素以“林茂粮丰,民风淳朴”而著称禹都。 胡张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有东汉末年的汉墓群,有令人惊叹的泊头村的清代大型浮雕壁画,有其毋村的千年“龙柏”,有中国0河东第一个党支部的领导人嘉康杰烈士的故居和陵墓。这里荟萃着凝重而敦厚的民族文化和杰出人物。 胡张乡农林物产富饶,在盛产粮棉的基础上已形成蔬菜、干鲜果类发展基地,其中温室蔬菜主产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苹果总面积7000多亩,油桃面积3000多亩,红枣面积2000多亩,葡萄面积2000多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胡张乡正由过去的农业大乡逐步走向“农工并举,协调发展”的企业大乡、经济强乡。乡镇企业通过细化服务职能,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资1.5亿元,引进华龙、生辉等多家金属镁厂,引进垄鑫、达丰等玻璃器皿厂14家。 胡张乡交通便利,距大运路汰同一运城)、太三高速路(太原一三门峡)仅2.5公里。全乡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电话,两条工业电力专线穿插全乡,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俱备。胡张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正以超前的发展思维和崭新的经济理念,诚邀海内外客商来胡张建功立业,投资开发,为兴胡富民携手共进。. |
南大里乡 |
南大里乡是2004年4月由埝掌镇分离出来的一个小乡。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全镇1 7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1.8万人。 南大里乡是一个有山有川的半山区乡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青龙河自北向南穿越而过,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石英石、大理石等1 0余种,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产主要有苹果、梨、辣椒、花椒、柿饼、中药材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全乡在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是的发展。在道路建设方面,全乡村村通油路,多数村巷道硬化;在林业方面,主要实施了平原绿化和山区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通过实施平原绿化工程,使南大里乡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的格局,并逐步向生态园林乡发展;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巳成为全县最大的日光温室辣椒生产基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设施农业建设,逐步形成了日光温室蔬菜、果树、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 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经过调查论证,制定出了“推进一个调整,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大建设,突出四个重点”的发展规划。推进一个调整: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粮食、果品、温室蔬菜、畜牧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布格局。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强基础教育,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成全县一流的农业生态乡。加快三大建设:即加快民营企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四重点:即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迅速掀起建设民营企业的0。. |
祁家河乡 |
祁家河乡地处夏县东南方向的中条山腹地,东接垣曲县,西连平陆县,南与河南渑池县隔黄河相望,北与本县泗交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0公里,是夏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国土面积211.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0万亩,耕地面积2.2万亩,森林面积15万亩。全乡17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15万人。 全乡海拔240—1665米,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古老。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全乡的矿产资源种类主要有:铝土矿、铁矿、煤矿、白云大里岩矿等,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1亿吨左右,属高铝低硅优质铝土矿。煤矿地质储量5000万吨,铁矿储量4000万吨,且埋藏深度浅,地质构造简单,极易开采。全乡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水利资源亦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已涌现杨家山的“古栈道”、佛峪的“一线天”、 “岩石洞”等生态旅游、探险游多种特色景点。 乡党委、政府根据山区特色,带领全乡人民群众夯实基础设施,打破了以小麦、玉米、小杂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格局,突出抓好“三大产业”:一是铝士开发支柱产业,围绕丰厚的铝土矿资源积极开展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三引”工作,铝土矿开发前景喜人;二是烟草种植“黄金产业”,全乡已发展烟草面积5000亩,其烟叶以烟叶面大、厚实、色亮,被冠以“小云烟”美誉;三是无核牛心柿生产加工“特色产业”,年销售柿饼10万公斤,因其个大、质软、味甜、营养丰富,畅销全国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实施了通讯畅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干公路硬化通油工程、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等重点工程,改变了山区信息不灵、电力不通、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为山区发展增强了后劲。 祁家河乡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甘落后,立志巨变的祁家河人民欢迎各界人士投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