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夏县 >> 南大里乡 >> 南大里村

南大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大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大里村简介

  南大里村位于南大里乡政府所在地,地处中条山麓,夏后路贯穿其中,国土面积2952.4亩,耕地面积1957.5亩,人均收入3220元。南大里村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集市贸易中心,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南大里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24户,1003人,劳动力约有450人,党员42人。南大里村有村委办公室6间,内设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综治办公室。
   南大里村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求来发展。南大里村的主导产业是日光温室,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日光温室318个,占地960亩。南大里村成立了夏县保鼎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服务菜农、果农,为村民增收服好务。村内建有一个街心花园和一个文化体育广场,广场配有篮球架和各种健身器材。南大里村的图书馆也基本配备到位,藏有各类图书、报纸和杂志。环境卫生整治是南大里村的日常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村边净化、村内绿化、路灯亮化。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8203 044000 -- 查看 南大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大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大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董村

  上董村地处县城以北10公里处,东临夏侯路,西靠中心路,南北分别与上辛庄村和圪塔村紧邻。由两个自然村上董和上董岭组成,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355户,总人口1513人。全村共有党员48名,外出务工人员151人。    一、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状况:农业总产值614多万元,人均3139元/人,。主要经济来源是蔬菜大棚种植。    (2)农业状况:村现有耕地面积2604亩,其中水浇地1790亩。小麦种植面积1600亩,玉米种植面积1700亩、小杂粮种植面积170亩,棉花种植面积120亩。蔬菜大棚共建成333个,占地面积700亩,播种面积4350亩。    (3)养殖业状况:养殖业以养鸡、猪为主,养鸡28230只,猪存栏136头,牛3头。    二、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建筑面积1200平米,老师13人,学生123人;并建有村级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1人,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近年来,在支村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的要求,新发展日光温室200亩,新建沼气用户23户,并投资30万元建设党员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并同时进行排水沟硬化工程,一个新的园林村和文明村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于家村

  于家村位于距县城25公里,距乡镇13公里的中条山脉。国土面积21881.2亩,耕地面积7320.6亩。由18个自然村组成,包括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708人213户。党员21人。    由于该村位置偏僻,道路交通不便,群众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切易受到干旱灾害的影响,群众经济收入一般,大部分劳动力靠外出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为转变该村落后的面貌,村“两委”一班人正在积极筹划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决定以道路硬化为突破口,改善村容村貌,改变本村的交通条件,目前主干道路已全部通油,硬化完毕;并改造人畜吃水工程6处,分散于各个居民小组,通管道18000米进村入户,彻底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同时极引导群众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现已栽植核桃树1200亩左并立体种植药材500亩,改善了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又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投资2万元改建党员活动室,并硬化文化健身场地400平方,且配套了健身器材,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东王家村

  南大里乡东王家村位于中条山前沿,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与本乡于家村、马沟村、赵村接壤,与埝掌镇探马沟村相连。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 2010年末全村总户数有266户,总人口1168人,劳动力750人,其中,女性劳动力367人,外出劳动力242人,现有贫困户98户,贫困人口426人,低保户14户,53人。国土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8亩,林地面积767亩,全部为旱地。现有药材种植面积1200亩,暂无其他支柱产业,村内有卫生室1所,农村医生1名。    2010年东王家村经济总收入220万元,农业总产值 180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80万元,人均农业产值1500元,粮食总产量420吨,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40元。   

北大里村

  北大里村位于夏后路沿线、南大里乡政府以北,交通便利。总面积2431亩,耕地面积1800余亩,共四个村民小组, 180户,800余口人,劳动力330人,现有党员25名。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地下水资源不足,现有机井10眼,可灌溉面积1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1.6%。有各种拖拉机5台,其中大中型3台,小型2台;机引农具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还处于空白。很大一部分农田作业要依靠外村机械支援。    农作物种植结构为:小麦1500余亩,复播玉米1500余亩,棉花30余亩,其它300余亩。    目前有养猪户35户、养鸡户16户;外出务工人员150余人。    2010年人均粮食产量1368公斤,人均纯收入3279元。    近几年来,北大里支村两委以服务群众为目标,狠抓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1、生产发展    北大里支村委一班人应对市场需求,扩大养殖规模,带领村民养猪年出栏4000余头、养鸡20000余只,并取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饲料销售和种植业的发展。积极筹建北大里村星火养殖基地。推广小麦良种1000亩,倡导群众科学种田。    2、社会事业    2009年11月完成了全村3.5公里大街小巷的硬化任务; 2010年4月完成了村委大院改造工程和7000米人畜吃水管道更新工程; 2010年11月完成人畜吃水井的配套安装工程;2011年10月完成剩余1、5公里道路硬化任务。    3、园林村建设    一是拆墙透绿,将村委大院进行彻底改造、硬化、绿化,完善村民休闲活动设施,给村民创造丰富的娱乐空间。二是科学规划,精心管护,将村内所有空院基进行整修,栽植小片林,改善生态环境;对2000余米巷道进行绿化,栽植各类苗木3500余株,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是硬化村内排水沟200余米,修整排水沟7000米,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    4、优化人居环境    为了切实让群众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北大里支村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支村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到定时、专人、专车清运垃圾,群众也通过引导,逐渐形成“大扫三六九,小扫天天有”的氛围。   

苋坪村

  一、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苋坪村位于夏县南大里乡的东端,北与马沟村接壤,南望瑶峰镇石泉沟村,西临小王村,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区村庄;距县城10公里,交通较便利。    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村庄农用地总面积1800余亩,林地面积2000亩,常用耕地面积1700亩,退耕还林地1500亩。    三、户数和劳力    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总户数有169户,总人口663人,劳动力512人;全村现有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2名。    四、经济条件    村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结构多样化,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和花椒。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年存栏4000余头。还有个别农户以养鸡为主,但规模都不大。 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350元。    五、文化建设    因本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庄,至目前为止,村内还未能安装互联网设施,因此信息较为闭塞,村民对外面的信息了解的少,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相对也少,造成村民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不敢放开手脚去广开致富门路,直接影响了本村的经济发展。    六、村内基础设施    村内有卫生室1所,农村医生1名,体育活动场所250平米,安装有篮球架、跑步机等健身器材,原有的小学已撤合并入南大里小学,村委会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因年久失修,现已破败不堪。村内今年新硬化道路5公里,还有4公里道路未实现硬化。   

郭牛村

  郭牛村位于夏县北部,夏后路沿线,距县城10公里,与乡政府所在地南大里隔青龙河相望,交通便利。全村共2150口人,492户,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4名,劳力数1600人,外出外出务工人员165人,耕地面积4681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    基础设施建设: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并且全部绿化到位,所有巷全部安装上路灯,全村共有两个花园,戏台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文化体育场所一个,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我村大棚蔬菜品种单一的情况,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了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温室桃树大棚,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与此同时,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打深井三眼,发展养殖户70余户,新建沼气用户40余户,新建村级卫生室一座等   

马沟村

  马沟村位于南大里乡东部,东与泗交镇相邻,南、北、西分别与本乡苋坪村、东王家村、南晋村相邻,距乡镇政府10公里,距县城25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18个自然村,2010年末全村总户数167户,总人口684人,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3人。全村共有劳动力493人,其中女劳动力232 人,男劳动力261人。    一、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状况:本村2011年经济总收入117万元,农业总产值112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02万元,人均农业产值200.6元,粮食总产量390吨,人均占有粮食570.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67元,贫困户人均收入1480元。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业和中药材。    (2)农业状况:本村国土面积12419.10亩,农用地面积4908.3亩,林地面积3000.8亩,退耕还林面积700.2亩,常用耕地面积4360.8亩,全是旱地。现有药材种植面积430.4亩,花椒面积103.2亩,生猪年出栏数2945头,无其他支柱产业。    (3)养殖业状况:养殖业以养猪为主,猪年存栏达到3000头。    二、社会事业    有小学一所,房舍3间,教师1名,学生8名;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1人,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马沟村“两委”班子及各种组织健全,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该村位置偏僻,道路交通不便,群众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经济收入一般,大部分劳动力靠外出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为转变该村落后的面貌,村“两委”一班人积极筹划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以道路硬化为突破口,改善村容村貌,改变群众的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在搞好种植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各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好发展的好路子,突出特色,争取让村民走上小康之路。   

南大里村

  南大里村位于南大里乡政府所在地,地处中条山麓,夏后路贯穿其中,国土面积2952.4亩,耕地面积1957.5亩,人均收入3220元。南大里村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集市贸易中心,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南大里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24户,1003人,劳动力约有450人,党员42人。南大里村有村委办公室6间,内设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综治办公室。    南大里村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求来发展。南大里村的主导产业是日光温室,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日光温室318个,占地960亩。南大里村成立了夏县保鼎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服务菜农、果农,为村民增收服好务。村内建有一个街心花园和一个文化体育广场,广场配有篮球架和各种健身器材。南大里村的图书馆也基本配备到位,藏有各类图书、报纸和杂志。环境卫生整治是南大里村的日常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村边净化、村内绿化、路灯亮化。   

古垛村

  古垛村位于中原路以东,一公里处,县埝线以西1.5公里,柏油路面通村,交通比较方便,地势平坦,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194户,688人,劳力230人,外出务工21人,全村共有党员25人,全村面积2103亩,其中耕地面积1636亩。村内主干道路、巷道全部水泥硬化,村内全部绿化到位,四季风景优美,环境怡人。    基础设施建设:村内共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一座,设有健身器材,图书室,阅览室,电视远程教育站,篮球场,村民素质较高,村风文明,村俗良好,村容整洁,村貌优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建设已经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近年来,为引导村民致富,支村委一班人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以科技为依托,以投入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发展新型日光温室191亩,为市场提供反季节茄子、辣椒、桃等,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村村

  一、基本情况    1、人口与资源    1.1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赵村位于夏县南大里乡的最北端,东靠中条山,西望崔家河,南接南大里乡政府,北与埝掌镇接壤,是一个东傍山、西临川的半山区村庄;紧邻夏后线,距县城13公里,交通较便利。    1.2户数和劳力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有475户,总人口2050人,劳动力1420人;全村现有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4名。    1.3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村庄面积600亩,农用地总面积2800余亩,林地面积1500亩,常用耕地面积2800亩,水浇地1500亩,半水浇地600亩,旱地700亩,退耕还林地1024有亩。    1.4经济条件    村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多种小麦和玉米;村民也有养鸡和养猪的,但规模都不大,全村养鸡存栏现有5万余只,生猪存栏1000余头;全村有1300多个劳动力,有300余人长期在外打工,多以在建筑工地扛小工,收入不高。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490元。    1.5、文化建设    村内安装有远程教育网、农家书屋,主要由大学生村干部胡雪丽负责。无论是村干部、党员还是群众,信息较为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少,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小富即乐,不富也安,对新事物不敏感,加上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机会少,从思想上制约了快发展、奔富裕。    1.6村内基础设施    村内有党员活动室150平方米,简易20平方米的卫生室1所,农村医生1名,小学一所,在校学生百余名。村虽有通村级水泥路,村内环村路也刚硬化,但无排水设施,造成路面破损,至今未实现亮化。   

圪塔村

  圪塔村是山西省夏县南大里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夏县东北方向,距县城10公里。村东夏后路旁村而过,南与上董村接壤,西临青龙河,北与跃进水库相邻。全村2个村民小组,115户,502口人,男女比例1.02:1,60岁以上63人,18岁以下94人,老、中青、少年比例2:3:11,28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名,耕地面积780亩,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2010年末人均收入达4107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园林村、小康村。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忠实实践“-”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基地规模,完善服务网络”为指导思想,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28万元,打深井3眼,解决了村民种菜的后顾之忧;安装了现代化的配电设施和自动化调控的大街路灯;投资30万元,建成文化体育广场,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投资35万元,对全村3.1公里的巷道进行了硬化。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600余亩,达到人均1.2亩菜,跨入无粮村,其中50%的温室应用了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20%的温室使用了自动卷帘装置,100%的温室杜绝了使用化学农药和剧毒农药,并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与蔬菜深加工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正初步形成。在园林村建设方面,建成片林250亩,在村西建了5亩大的四季公园,对全村“两纵七横”所有巷道进行绿化,共栽植毛白杨、国槐、雪松、冬青等各种花草近5万余株,使圪塔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春有花、夏有绿、秋有实、冬有青的生态园林村。   

上辛庄村

  上辛庄村位于南大里乡的南大门,夏后公路沿线,地势平坦,交通比较方便,国土面积1057亩,耕地面积800亩。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163户,585人。有劳力403人,党员28人,预备党员1人,群众代表30人,外出务工人员60人,村级卫生室1个,便民连锁超市1个,标准化文体广场1个,以种植业为主。就近几年来,我们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跳舞、打篮球、下象棋等)。完成了村民“吃水难、难灌溉”多项水利工程,街巷全部实现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面对市场需求,以科技为依托,以投入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发展高标准“7315”型日光温室165个,占地面积320亩,使全村达到户均一个温室,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6元。   

南郭村

  南郭村位于中条山脚下,距县城约10公里,全村468户,2008人,60名党员,8个村民小组,耕作3200余亩土地。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具体指导与大力支持下,我村支村委一班人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坚持以-精神为指针,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率领全体村民,求真务实、克难奋进,使南郭村的新农村景象更加突出,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发展日光温室。支村委干部解放思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鼓动村民建日光温室,同时帮村民搞贷款,聘请专业人员前来技术指导,在村里建蔬菜大棚,搞起了蔬菜生产基地。    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发动群众,在村东建立了一个农民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完善配套了各种体育器材。投资15万元在村西建了南郭舞台,同时支村委还邀请了夏县蒲剧团前来演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美藉华人刘国烈先生为南郭村学校捐资25000美元,后来又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60万元,教学楼于2006年9月份破土动工,2007年4月份竣工使用,2009年学校的宿舍大楼也已竣工,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住宿条件。    脚踏实地,步步发展,每一个脚步都印证着希望。多年来,南郭村先后被评为2005--2006年度运城市精神文明村,2006--2007年度山西省文明和谐村,2008年被评为运城市文明和谐村。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小王村

  小王村位于夏县北部的中条山下,,全村305户,共有7个村民小组,1238余口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03人,党员41名,女党员7名。全村总面积24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967亩,交通便利。近年来,小王村在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在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该村支村委一班人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动脑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近两年来,全村共建日光温室500余亩,定期聘请农业局讲师给菜农进行种植指导,发展养猪、养鸡产业,定期聘请高级农业专家到本村进行养殖指导,很好地预防了村内生猪、鸡的生病和病菌感染。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方面:在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根治了村中脏、乱、差现象的同时,修建了村内花园,硬化了排水沟,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沐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小王人将继续坚持以-精神为指针,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真务实、克难攻坚,争取把小王村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富饶、和谐的村庄。   

南晋村

  南晋村位于南大里乡中部中条山脚下,现有2个村民小组,130户623人;全村共有党员30名,劳力数389人,外出务工人员58人,土地总面积1300亩。全村已经全部绿化,道路全部硬化,交通较为便利,该村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委一班子人努力改善村内外环境,硬化村内外道路、解决人畜吃水等与村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美化了村内外环境,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几年来,在南大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为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全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南晋村,逐步实现小康社会。   

北晋村

  北晋村位于中条山麓,是个依山而居的小村庄三条通村路连接赵村、南大里、南晋。村内东西两条大街,南北两条大街,巷道二十条。由2个自然村组成。现有6个村民小组,234户,946人。土地总面积3482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退耕还林地549.3亩,占总面积的15.75%。邻村有南北两条河道,北斗沟河与赵村交界,南河与南晋交界,常年流水,灌溉村内一半以上农田。    全村党员共33人,其中女党员6人,有小学一所,教师15人,学生100人,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1名,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该村发展主要以蔬菜大棚、种植业为主。几年来,在南大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从本村实际出发,适时调整本村产业结构,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其中荒山460亩,河滩旱地140亩。    北晋村素有“文艺先进村”的称号,村民们闲暇之余以本村真人真事为原型,自导自演了小品、戏剧、快板等一系列脍炙人口,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既愉悦了身心,又从中受益。闲暇之余,村里的妇女们还聚在一起剪纸、刺绣。尊老敬老是北晋村多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村里老年协会每逢夏冬都会组织老协会一班人对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的被褥、棉衣进行拆洗和翻新。给村里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2005年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建成大会议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2011年,支村委又建成2000余册图书室一座,占地80平方。    2008年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后,为改善村里道路状况,方便村民出行,立即着手硬化村内道路,2009年投资90000余元硬化村道1.5公里。为改善村容村貌,投资7000余元栽植大叶女贞、国槐、刺柏3000余株,2011年,在新农村建设“新五个全覆盖”精神的号召下,支村委一般人又投资110万元硬化村道4.5公里,实现了村道硬化全覆盖。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北晋村协调推进全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北晋。   

古垛沟村

  古垛沟村位于夏县北的鸣条岗上,全村169户,2个村民小组。690余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全村共有党员24名,外出务工人员26名。深井7眼,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展日光温室300余亩,组织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外出打工;积极引导村民引资办厂,为村民办厂调整土地。几年来,村民樊亚珠投资近20余万元办了一个晋翔农林牧业有限公司。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新盖村委办公房7间,内设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活动室、团员青年活动室及老年协会活动室,为干部群众提供了一个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完成了全村所有的巷道硬化和排水沟硬化,每条街道都安装了路灯,投资三万余元新建了一个照壁;狠抓环境整治和生态园林村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各街道都有干部包街,彻底根治了村中脏、乱、差现象,对村中所有街道栽植了国槐、大叶女贞以及冬青,村中间建花园两处,村北建花园两处,各种风景树以及花草树应有尽有,村周围发展园林村50余亩,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南大里村特产大全




南大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