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卫乡位于芮城县东郊有14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万人,全乡从业人员18988人。
南卫乡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棉花、豆类、苹果、药材、畜产品、油料作物。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调节,已形成富有本乡自然优势的特色,建设成二万亩果品基地和千亩苗木基地,优质的经富士苹果个大、色艳、口感好,得到很高的赞誉。沿河一带有肥沃的滩涂资源,黄河鲤鱼,莲藕较为驰名。
南卫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较快,现有曲轴厂、汽车配件厂和橡胶厂等10家乡镇企业,本乡风陵曲轴有限公司多次被省、市、县授予“明星企业”,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铸造、建材、造纸、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
全乡地势呈北高南低一面坡,北临条山,南濒黄河,有耕地面积62913亩,果园面积32381亩,水浇地面积5.4万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条件便利。南卫地处芮平公路干线上,人群集中,交通发达,水、电及通信设施俱全,西临芮城县城,南有大禹渡扬水工程,是发展二、三产业的理想投资地。南卫乡党委、乡政府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投资南卫,开发南卫,建设南卫。.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7万人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140830201 | 044000 | 0359 | 查看 南卫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老庄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老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禹渡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大禹渡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南张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新南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门联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石门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张联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东张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金联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高金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底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山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卫新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南卫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冯村村 | ·芮城旅游·芮城特产·芮城十大特产·芮城十景·芮城名人·运城 | 0 |
---- |
查看 冯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古魏镇 |
古魏镇位于芮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与河南省灵宝市隔河相望,东与南卫乡毗邻,西与学张乡相连。全镇东西长9公里,南北长22公里,面积123.4平方公里,共29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7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000户,农业人口42822人,耕地面积69000亩,其中水浇地60591亩。 古魏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积极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在特色产业上大做文章。全镇的河滩芦笋、大棚蔬菜、红枣、养殖、河滩棉花等特色产业年总收入达到400余万元,人均纯增收500元。绿色大棚蔬菜和芦笋作为该镇的两大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正以强劲的优势迅猛发展。目前该镇的芦笋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大棚菜面积1400亩。河滩棉花面积达到12000亩。太安村人均芦笋一亩,人均植棉三亩;夭头村实现人均一个大棚,人均面积半亩以上。古魏镇西垆村的红枣生产久负盛名,传统品种屯屯枣远近闻名,年产红枣100余吨。 古魏镇乡镇企业2125家,从业人员11200人,企业年总产值4.9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400万元。令花福利包装有限公司、晋南纸业有限公司属市级龙头企业,镇办兴茂曲轴有限公司、杨森包装有限公司属市、县优势企业。 古魏镇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其以其建筑风格、壁画艺术等闻名中外。. |
风陵渡镇 |
风陵渡镇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这里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捷,三河交汇(黄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山西、陕西、河南)、三路共通(铁通、公路、水路)、三桥飞架(铁路桥、公路桥、高架桥),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通往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通,是国际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今天以其“淘金之地”,倍受商家青睐,成为黄河金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 风陵渡镇共有59个行政村,69998人,110924亩耕地,12600亩河滩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1998年被国家确定为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近年来,风陵渡镇党委因地制宜,变生态劣势为种植优势,在沿山沿坡一带发展花椒生产,建立五万亩花椒生产基地,同时举办花椒生产技术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并建设华北最大的花椒贸易市场;在沿滩一带发展芦笋生产;积极实行订单农业,完善与香料厂签订的香紫苏订单1000多亩,同联侨签订青刀豆、芋仔订单1000余亩,同外商签订的韩国梨订单1000余亩;着力发展优质杂粮、干鲜果、蔬菜、红薯等具有特色的比较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养殖,稳定猪、鸡等短线生产,适度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特种动物养殖。 在发展乡镇企业中,依托地处山西南大门,三省交界的地理优势资源、产品原料优势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在镇办企业内部,大力调整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把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镇办企业的主攻方向,组建五大集团,即建起了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蔬菜加工厂销售集团;集饲料厂、种鸡厂、罐头食品厂为一体的畜牧加工企业集团;集苹果、鲜桃、红杏、青枣为一体的果脯、果汁加工销售集团,集芦笋、牛蒡、小杂粮生产、收购加工为一体的食品加工开发集团。此外,钢木制品厂、食品加工厂、面粉厂、造纸厂、纸箱厂、印刷厂等经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年产值达2亿多元,占全镇经济总产值的30%。 镇政府还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增强乡镇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目前,全镇共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340个,其中预制厂8个、制砖厂118个、建筑队14个、汽车运输队1126个、养鸡500只以上的专业户300多家,各类专业村占全镇总村数的60%,各类专业户占全镇总农户的50%。. |
陌南镇 |
陌南镇地处芮城东陲,东与平陆接壤,北与运城为邻,南与河南灵宝隔河相望,是县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芮城东大门”之称。 全镇土地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下辖 行政村,自然村,50506人,陌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黄河鲤鱼,滩涂莲藕,富士苹果国内有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经济带开发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照条件,建成了1.2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1500万元。 近年来,在调整农产业结构进程中,陌南积极更新苹果品种,推广使用生产管理新技术,提高苹果品质,生产无公害苹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黄河屯屯枣系山西八大名枣之一,历代被奉为贡品,陌南依托黄河屯屯枣集团,发展30万株,年生产900万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1500万元以上。 陌南旅游资源丰富,坡头遗址、檀道古墓群等出士文物曾轰动海内外,境内还有圣天湖、景耀月故居、饮马泉、圣旨楼等自然人文景观。被称为“黄土高原第一湖” 的圣天湖东临黄河、南与灵宝函谷关隔河相望,有湿地面积 1.35万亩其中,水地面积7000亩,荷田2000余亩,天然鱼类50余种,各种禽鸟239种。这里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北方的越冬地,也是候鸟迁徒停歇地,每年11月至来年3月,有2万余只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白天鹅来此栖息越冬。 陌南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景区的开发,先后植树绿化千余亩,拓宽道路10公里,架设线路3000米,诚邀有实力的投资者共同合作开发。. |
西陌镇 |
西陌镇地处中条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 10 9°25′——110°02′,北纬34°42′——35°00′。全镇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10.5公里,总面积为85.5平方公里。 西陌镇下辖9个行政村1个管理区,66个自然村,2.1万口人,4.4万亩耕地。境内呈北高南低一面坡形势分布,形成“六纵一横”的镇村道路格局,“西——卅”公路横贯东西与风平线接连,交通十分便利。 西陌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磷矿石储量高达 5000万吨,石灰岩储量为3亿吨,另外还有丰富的硫铁矿、大理石、白云石、花岗岩等矿产。 西陌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点甚多。著名的有马武寨、万人洞、清凉寺、史永正烈士纪念馆等,其中清凉寺墓地被评为“ 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西陌镇党委政府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以苹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以酸枣接大枣为主的干果产业,以牛、羊、鸡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以大黄、黄芹、生地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同时,镇党委政府大刀阔斧地对集镇翻修改造,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城镇化建设,狠抓招商引资,为西陌再次腾飞奠定基础。. |
永乐镇 |
永乐镇依滩傍河,南北窄,东西长,北高南低,一面阳坡,水利条件十分便利,光热资源丰富,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 22 个行政村, 26000 口人, 49000 亩耕地, 6000 亩河滩地;山西省芦笋产业基地,芮城县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 2004 年底,芮城县永乐镇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 1024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918 元,高于省、市、县平均水平。2000 年以来,永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永乐镇实际,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认真讨论,理清了“稳定粮食面积,发展设施农业,干果盖顶,大棚缠腰,特色农业铺地,畜牧养殖富镇,商贸经济活镇,民营经济强镇,科学教育兴镇的”经济发展思路,带领全镇人民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优质小麦 、大棚蔬菜、高效芦笋、畜牧养殖、优质玉米五大支柱产业和金太阳杏、红枣、柿子、花椒 、苹果、葡萄、食用菌、中药材、棉花、油菜十大特色产业,达到规模化经营 、产业化发展。 永乐镇滩地多,光照充足,特别适合芦笋生长,我们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西北农学院、联侨食品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联系开发建设出口创汇绿色无公害芦笋基地,形成了市场牵公司、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推动全镇芦笋生产尽快步入标准化、集约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打造永乐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相继涌现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守信用的新一代笋农。目前,全镇共发展芦笋 10000 余亩,同时发展特色菜黄秋葵、芋头 1000 余亩,走出了一条绿色开发、产业经营和出口创汇齐头并进的新路子。. |
大王镇 |
大王镇位于县城西12公里,辖25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29000口人,土地面积131平方公里。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374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43万元,工业总产值8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328元。 近年来,党委政府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在沿山坡地带发展花椒、核桃、香椿、红枣;在黄河二台阶地段发展大棚杏、优质葡萄、药材、高酸苹果。 大王镇以乡镇企业增效为目标,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目前已有造纸厂、棕油厂、酱菜厂等一批私营企业已投产运行。结合本地农副产品特色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柿饼、粉条、醋等产业。 2002年,大王镇投资500万元,建设“五个一”工程,完成了两栋高标准教学实验楼、15公里乡村公路、8000余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2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和1万人饮水供水工程。 大王镇北有山、南有水,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山上有粗黄沙、花岗岩;滩地有芦苇、竹子;九峰山旅游胜地风光秀丽,道教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处有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
阳城镇 |
阳城镇地处芮城县县城之西 25 公里,距风陵渡经济开发区之东 15 公里,地形南低北高,北依中条山,南临 大 王 镇 黄河,东邻大王镇,西和风陵渡镇接壤。全镇土地面积 166.2 平方公里,地形属坡形、境内山、川、沟、垣、滩五型俱全,海拔 330 — 1150 米,年平均降水量 450 — 500 毫米,无霜期 230 — 240 天,全镇2005 年 5 月由原来的 48 个行政村合并为 15 个行政村, 106 个自然村, 240 个村民小组, 10752 户, 40436 口人,其中农业人口 39352 人,镇政府驻地设在东任村西,集镇人口达 6500 人。 阳城镇始建于 1956 年, 1984 年 9 月公社机构取消改设为阳城乡政府, 1999 年 12 月经省、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阳城乡设立阳城镇, 2001 年 4 月乡镇合并,原杜庄乡和原阳城镇合并为新的阳城镇,镇政府驻地仍设在东任村西。 改革开放以来,阳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风平二级公路穿集镇街道而过,县沿河公路、沿山公路等三条公路横贯全镇东西,近年来,全镇先后铺设镇主干油路达 105 华里, 2004 、 2005 年村通油路和巷道硬化达 100 公里,全镇已实现村村通油路, 50% 的巷道水泥硬化,全镇 15 个行政村和 95% 的自然村通电,全镇发展程控电话达 6500 余部,水利带来全镇现有机电井达 120 眼,教育事业现有初中 2 座,小学 36 座,中小学教师达 513 人,在校学生 4243 人,卫生事业现有卫生院两座,医务工作者达 80 余人,设有中心文化站,有露天水泥座位舞台两个,全镇农科事业快速发展,荣获“山西省科技达标乡镇”。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 92650 亩,其中水地面积 9249 亩,是以种植业为重点的农业镇,农作物品种以小麦为主,并种玉米、棉花、红薯、豆类、油菜、药材、蔬菜等作物。 2004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1.8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02 元。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根据镇情,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发展本镇经济,使全镇农村经济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并举发展的新格局。五大特色产业是:苹果、红枣、花椒、大棚菜、养殖业。. |
东垆乡 |
东垆乡位于芮城县县城东,辖1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全乡面积72.2平方公里,耕地5.5万亩,河滩地 1.2 万亩,农业户数5200余户,22000口人,是芮城县粮棉生产大乡,苹果生产大乡。 东垆乡是一个文化乡。东垆人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把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年年举办书法、根雕、绘画、歌舞、戏曲、民间社火等各种文艺活动达5000余人次。2000年,被运城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授予“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几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抓观念更新,抓典型带动,抓全方位服务”的“三抓”思路,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农业模式,向优质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迈进。 全乡5.5万亩耕地,苹果1.8万亩,占33%,是当地支柱产业,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在“优”字和“特”字上下功夫,狠抓科学管理。同时,组织实施了“1115”工程,即培训1000名科技当家人,建设1000个优质示范园,开拓100个销售市场,组建500人的经纪人队伍,做到了科技到家,服务到户。1995年生产的“福”字苹果。代表县里参加省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 乡党委、政府开发黄河滩涂投资65万元,形成“三横八纵”的方田林网格局。利用黄河滩渠带领农民发展芦笋 10000余亩,依托鸿田、联侨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全乡人均增收近千元。同时在滩涂发展大豆、芝麻、玉米等小杂粮1.2万亩。在沟坡发展屯屯枣、冬枣、梨枣、大红袍花椒、柿子、中药材等耐旱作物1.4万亩,养殖小尾寒养、波尔山存栏500余只、奶牛500头。 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业并举,形成了“垣上苹果盖顶,坡地干果缠腰,老滩芦笋扎根,嫩滩杂粮铺地”的特色农业合理化布局。 近五年来,党委、政府对教育总投资600余万元,村村建起高标准教学楼。南曹中学,建起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仪器室、实验室和现代语音室。六所小学达到市级实验学校标准。四所小学达到市级文明学校标准,两所小学达省级文明学校标准。 集镇建设实施“四个一”工程,投资50余万元,新建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挖一套排水沟、拓宽北曹一条街和打通出乡一条路。. |
南卫乡 |
南卫乡位于芮城县东郊有14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万人,全乡从业人员18988人。 南卫乡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棉花、豆类、苹果、药材、畜产品、油料作物。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调节,已形成富有本乡自然优势的特色,建设成二万亩果品基地和千亩苗木基地,优质的经富士苹果个大、色艳、口感好,得到很高的赞誉。沿河一带有肥沃的滩涂资源,黄河鲤鱼,莲藕较为驰名。 南卫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较快,现有曲轴厂、汽车配件厂和橡胶厂等10家乡镇企业,本乡风陵曲轴有限公司多次被省、市、县授予“明星企业”,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铸造、建材、造纸、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 全乡地势呈北高南低一面坡,北临条山,南濒黄河,有耕地面积62913亩,果园面积32381亩,水浇地面积5.4万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条件便利。南卫地处芮平公路干线上,人群集中,交通发达,水、电及通信设施俱全,西临芮城县城,南有大禹渡扬水工程,是发展二、三产业的理想投资地。南卫乡党委、乡政府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投资南卫,开发南卫,建设南卫。. |
学张乡 |
学张乡距芮城县城 5 公里,北依条山,风平公路横穿而过,下辖 10 个行政村, 86 个自然村, 25500 口人,60478亩耕地,全乡形成“三纵两横”的乡村道路格局, 2004 年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车。 自然资源 学张乡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位于最北端的水峪景区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有潺潺的泉水,美丽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浴池,漫山遍野的山花,亿年喀斯特溶洞,惟妙惟肖的众多奇观,是集健身、避暑、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山上矿产资源丰富,在水峪、王山一带,磷矿石储量为 3976 万吨,石灰岩储量为 2亿吨,还有丰富的硫铁矿、大理石、白云石、花岗岩、金矿等矿产。沿山一带退耕还林万余亩,元宝枫、刺槐、金银花、香椿、山桃、山杏、柿树、毛白杨等红绿相间,点缀出一派自然田园风光。 人文文化 学张乡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说甚多。这里有元代修建的清泉寺、全神堂、兴隆寺等与闻名中外的元代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形成一个佛道教文化群。古芮城八景中的“条山叠翠、水谷秋声、段庐夜月”都分布在学张乡境内。唐代大诗人司空图曾在水峪山上潜心修学,撰写了《二十四诗品》,朝庭授礼部尚书,其坚辞不受,后人为纪念他气节,把修学之峰称为大夫峰,为其修建二宫庙。桥头村的古戏台、古民宅保存完好,是电影《举起手来》的拍摄基地。近年来,学张乡被授予“小康达标乡镇”和“地级文明乡镇”。 产业调整 近年来,学张乡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大调产力度,落实富民政策,搞活农村经济”这一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组建五大协会,建立五大基地,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 1 、苹果基地。全乡栽植红富士、花冠等苹果 18360 亩,建立优质无公害苹果示范村 5 个,示范园 300 个,年产优质苹果 2500 万公斤,远销全国各地。红富士苹果多次在全国获金奖。 2 、高酸苹果基地。高酸苹果是 2003 年依托中鲁果汁有限公司发展的订单农业,是既可鲜食又可用于果汁加工的一个新品种全乡栽植 3000 余亩, 2005 年即将挂果,年产量可达 1200 万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