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商洛市 >> 山阳县

山阳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阳县谷歌卫星地图)


山阳县简介

  山阳,史称丰阳。西晋泰始二年(266)设县名丰阳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置山阳县,县城地处商山之南,故名。金废县为镇,属上洛县。元复设丰阳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易名为山阳县,建县距今已1700余年。山阳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因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相对较少,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东与丹凤、商南为邻,西与镇安、柞水交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北与商州区接壤。县域面积3514平方公里,全县辖30个乡(镇)、321个村(居),10万户42万人。境内森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山脉.气候湿润.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景点:月亮洞,天竺山,主要河流:金钱河,汇入汉江.银花河,汇入丹江。人口42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6400。行政区划代码:611024。区号:0914。
  行政区划
  山阳县辖15个镇、15个乡:城关镇、高坝镇、长沟镇、中村镇、银花镇、西照川镇、漫川关镇、南宽坪镇、户家垣镇、杨地镇、牛耳川镇、小河口镇、色河铺镇、板岩镇、元子街镇、伍竹乡、十里铺乡、葛条乡、王庄乡、申家垤乡、两岭乡、西泉乡、王闫乡、天桥乡、石佛寺乡、法官乡、延坪乡、莲花池乡、黄龙乡、二峪河乡。
  主要特色盛产:
  
  中药材黄姜,桐油,核桃、板栗、芝麻、木耳、花生、香菇、天麻、金银花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
  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菜、魔芋等
  经济林: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蜜橘为主。
  大宗中药:黄姜、五味子、连翘、金银花、天麻、杜仲等。
  畜禽饲养业主要:牛、羊猪、鸡。
  矿产资源丰富:铜、铁、金、银、铅、锌、钒等49种。
  自然环境
  山阳县位于秦岭南麓陕西东南部,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全县总面积3514平方公里,居商洛地区之首。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3.1摄氏度,年均降水量709毫米,年无霜期207天,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
  境内有唐代古丰阳塔、天竺山原始森林和月亮洞、白龙洞两大溶洞,古有丰乡图画、九冢星罗、二泉天鉴、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华相会等 丰阳八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丰阳八景仅存其三——唯“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然也。
  山阳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徐向前、李先念、程子华、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
  岭南坡,位于商洛地区南部。东、西北分别于商南、丹凤、镇安、柞水和商州市接壤,南与湖北省郧西县交界。 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山地占总面积的82%,地势大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 800- 1500米。流岭、鹘岭、郧岭三大山脉横断南北:流岭,位于境内北部,海拔1600-1900余米,由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构成。鹘岭,位于中部,主峰天竺山,海拔2074米,为全县最高峰,由板岩、页岩、石英沙岩、千枚岩构成。郧岭,即郧西大梁,位于南部, 最高峰有金盆梁和五龙殿等,主峰海拔分别为1832米和1716米,由灰岩及沙岩构成。河谷平地占总面积的18%,一般分布于银花河、 金钱河流域沿岸及其盆地,海拔一般550-800米。金钱河流域海拔一般350-600米。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谢家河。 流长分别为80、40、38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2400、600、400平方公里。
  山阳县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山地占县域面积的83%,水面占8%,耕地占9%,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流岭、鹘岭、郧岭三大山脉走向东西、横断南北,构成“三山夹两川”的岭谷地貌,平均海拔1100米。河流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河网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流长共计158公里,流域面积共计3400平方公里。
  据1984年水电部门水资源调查,地表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46亿立方米,地表客水(指过境水)总量为6.01亿立方米,合计总量14.47亿立方米。按1984年37.72万人口、43.74万亩耕地计算,年人均占有水38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3308立方米。地下水为3.54亿立方米/年。年水能蕴藏量为19.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5.649万千瓦。
  气候特征
  全境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平均气温13.1℃,年均日照时数2134小时,年均降雨量709毫米。无霜期207天。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动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动物种类15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多种。植物有4000多种,占全省的10%以上;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各种药材1000余种,素有“药材宝库”之美称。
  社会经济
  山阳县是一个农业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藕、魔芋等。境内有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用材林以油松为主,经济林以板栗、核桃、茶叶、蜜桔、油桐、柿子、漆为主。畜牧业处于粮食生产的从属地位,主要品种有牛、羊、猪、鸡等。山阳县工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冶金、建材、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铜精粉、精钒、电炉锌粉、硅酸盐水泥、皂素、核桃软糖中西药品等。
  基础设施
  ——公路四通八达。现有公路213条,其中7条干线公路与县外通连,北与312国道、西与西康铁路相接,南可到湖北,东可达河南。全县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和专线公路全长达1958.53km,公路占有量为每百平方公里56.76km,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省县道为骨架,乡道为动脉,村道为网络的三级公路网初具规模。
  ——电力供应充足。已与西北大电网接通。截止目前,全县电力总投资9000多万元设施建设和网络改造,先后建成和在建的35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2座,完成乡村网改造120个,实现了村村通电,可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
  ——通讯网络健全。全县电话机总容量已突破2万门,80%的乡镇实现了光缆通讯,78%的村通电话,基本形成高效、快捷的光缆骨干传输网和包括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可视会议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综合电信业务网络,为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城建初具规模。县城规划总面积8.829平方公里,已形成“一横两纵”的城镇体系发展框架。宾馆、饭店设施齐全。200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县城建设年”活动,目前县城广场、城周绿化等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农业
  山阳是一个农业县。1978-1998年20年的发展,以农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内涵正在发生着变化。农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85.3降为1997年的58.0%。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菜、魔芋等。林副土特产有商芝、木耳、香菇、猕猴桃、龙须草等。境内有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经济林以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密桔为主。大宗中药有五味子、连翘、金银花、天麻、杜仲等。现有水库3座,池溏63处,灌溉面积7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畜禽饲养业主要是牛、羊猪、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金、银、铅、锌、钒等49种。主要工业企业有水泥厂、化工厂、药厂等。近几年来,钒矿业在山阳迅速崛起,成为本县工业企业的支柱产之一。
  工业
  山阳县办工业成规模发展始于七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为县办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县办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相继建起了山阳县水泥厂、山阳县氮肥厂、山阳县化工厂、山阳县酒厂、山阳县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阳县锌业有限责任公司、秦阳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国营企业。山阳县办工业的发展从此又有了新的局面。
  截止目前,山阳县结合县域优势又建起了必康制药厂、智源食品有限公司等各大龙头企业。
  旅游资源
  山阳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自古以来便是秦楚连接的西南水旱咽喉大通道,南北文化荟萃相交融,人文历史积淀浓厚,生态资源丰富,民情民风纯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绵延秀奇,植被完整,洞穴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气候适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闻名遐迩的古丰阳八景-丰阳图画、漫川环流、九冢星罗、双乳云锁、孤山翠叠、天柱摩霄、石峡线天、金花交会,至今仍令游人流连忘返。被誉为“小武当”的天竺山和被称为“陕西第一洞”的月亮洞,由西安隆信工贸公司投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五一”前后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其它旅游景点,如白龙洞、太白洞、石人、漫川田园风光、骡帮会馆等,也各具特色。
  中草药资源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别是药用值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素有“中药材天然宝库”之称。据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有各种中药材1000 余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8种,其中各类中药材16种,大宗地道32种,栽培47种,紧缺33种,野生266种,民间草药59种,动物和矿物中药材45 种,已挂牌收购123种。由于野生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开发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山阳县从1984年就开始大面积中药材人工种植。目前种植薯芋16万亩,年产薯芋20万吨,经化验山阳薯芋皂素两年生平均含量为0.89%,比其它地区平均高出0.37个百分点,三年生平均含量为 1.31%,比其它地区平均高出0.42个百分点,丹参3000吨,丹参素为丹参的1.8%--2.7%;二花2.5万亩,年产二花2500吨;杜仲2万亩(正处生长期);柴胡1万亩,年产柴胡1500吨;黄苓、黄芪、丹皮、板兰根、白术、天南星等3万亩,年产4500吨;天麻发展到110万平方米(其中有性天麻40万平方米),年产鲜商品麻2750吨。现已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药源基地18处2万亩;500亩以上连片基地40处2万亩;百亩以上连片基地120处,1.5万亩;50亩以上连片基地180处1万亩。种植5亩以上的药材大户有1.2万户,约占全县总农户的10%,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步向科学化、田园化、规范化种植方向发展。因此2001年山阳县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国家中药材丹参、薯芋栽培基地”,“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2万人 3514平方公里 611024 711400 0914 查看 山阳县谷歌卫星地图

山阳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城关街道 约6.17万人 104平方公里

----

查看 城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十里铺街道 0 0

----

查看 十里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高坝店镇 约3万人 172.69平方公里

----

查看 高坝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天竺山镇 约1.2万人 101.8平方公里

----

查看 天竺山镇 谷歌卫星地图
中村镇 0 147平方公里

----

查看 中村镇谷歌卫星地图
银花镇 0 87平方公里

----

查看 银花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照川镇 约1.16万人 157.7平方公里

----

查看 西照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漫川关镇 约1.4万人 104平方公里

----

查看 漫川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南宽坪镇 约1.85万人 217平方公里

----

查看 南宽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户家塬镇 0 118平方公里

----

查看 户家塬镇谷歌卫星地图
杨地镇 约2.11万人 187.18平方公里

----

查看 杨地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河口镇 约1.38万人 165.6平方公里

----

查看 小河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色河铺镇 0 134平方公里

----

查看 色河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板岩镇 约2.41万人 218平方公里

----

查看 板岩镇谷歌卫星地图
延坪镇 0 84平方公里

----

查看 延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两岭镇 约1.13万人 128平方公里

----

查看 两岭镇谷歌卫星地图
王闫镇 0 141平方公里

----

查看 王闫镇谷歌卫星地图
法官镇 0 136平方公里

----

查看 法官镇谷歌卫星地图

山阳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商州区

    商州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西邻西安,东通鄂豫,全区辖30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人口54万,是商洛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商州历史悠久,古有商鞅封邑、四皓隐居、闯王屯兵,是革命战争年代鄂豫陕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商州交通便捷,是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312国道、银武、西合两条高速公路和西合铁路贯通全境;商州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实,森林覆盖率58.7%,是一片山绿水清的土地;商州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北方之粗犷,又兼南国之灵秀,商於古道自古到今曾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朽诗篇。   商州区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丹江源头。面积 2672 平方公里,人口 54 万人,辖 30 个乡镇、办事处,409 个行政村,是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试点示范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   商州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生态环境优美,境内 350 余处自然、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全区宜林地 500 万亩,其中有林地 200 多万亩。有核桃、柿子、板栗等经济树种160多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产量居全省前列。中药材多达 140 余种,是陕西省天麻、桔梗、二花、黄芪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桃核、板栗、蔬菜、烤烟、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医药化工、矿产开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以生态旅游、餐饮服务、劳务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道路交通、流域治理、扶贫开发、城镇建设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末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7.01亿元,年均增长10.9%,顺利实现了翻一番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产业富区、科技兴区、开放活区”五大战略,强力推进“稳定农业调结构、主攻工业上项目、强化基础抓三产、改善环境争投入”四项工作重点,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突破发展,力争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3亿元,实现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四个翻一番的目标,为建设小康商州、和谐商州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药业   农业   近年来,商州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载体,依托种植、畜牧、旅游等重点生态产业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国道沿线百里“绿色长廊”。至 2003 年,全区建立了刘湾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张村桔梗等 18 个无公害药源基地,刘湾大蒜、沙河子胡萝卜、杨峪河双孢菇等 6 个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基地,孝义、沙河子、牧护关、大荆等 9 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全区发展中药材 10 万亩,总产值达1亿元;蔬菜 6.5万亩,总产值达 7875 万元;食用菌袋料栽培 550 万袋,天麻2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 5300万元;高农业,健康发展肉、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 17800 吨、 5000 吨、 900 吨,畜牧总产值达 1.1 亿元。同时,以牧护关避暑山庄等生态旅游项目为龙头,促进当地紫豆角、水杂果等天然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目前,“商山桔梗”“孝义黄芩”“商州天麻”、“孝义柿饼”、“黑龙口白条肉”、“黑龙口豆腐”、“大荆畜禽”等农产品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药业   商州地处秦岭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中草药最佳适生地。境内现有野生中药材 800 余种,挂牌出售 140 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天麻、桔梗、二花、黄芪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   近年来,商州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全区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 2003 年,种植面积达到 10 万亩,产量 3.5万吨,产值 1 亿元,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25% 、 13 倍和 16% 。建成了刘湾百亩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基地,大赵峪梁铺、白杨店唐寨子、于塬 3 个千亩黄姜基地,大荆砚川千亩丹参基地,孝义千亩黄芪、千亩板兰根基地,张村千亩桔梗基地等 18 个有一定规模的药源基地。黄姜、丹参、天麻、桔梗、黄芪、柴胡、板兰根、黄芩、丹皮、白术、二花、五味子、山茱萸等 13 个骨干品种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丹参已于 2003 年通过国家级GAP认证,柴胡、桔梗、黄芩 GAP 项目开发正在争取国家认证。全区成立了 10 个中药材产业协会,在药农培训、中药材推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自然资源   商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商州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的腹地,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大云寺、仙娥湖、秦王山、静泉山、砚池河溶洞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采,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会集胜游之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三游商州,由衷发出了“我有商州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的咏叹。商州近省城而未染尘嚣,处深闺而不衍靓丽,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目前,国家已把该区确定为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   商州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区宜林地500万亩,林木覆盖面积200万亩,草坡可利用面积61万亩,以核桃、柿子、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树160多种,“商州核桃”、“孝义柿饼”在全国久负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产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区野生中药材多达140余种,是陕西省天麻、桔梗、黄芪、二花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全区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铅、锌、钼等21种,产地65处;水资源蕴藏量646万千瓦;野生动物50余种,其中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12种。   行政区划   商州区辖4个街道、16个镇、10个乡:城关街道、大赵峪街道、陈塬街道、刘湾街道、孝义镇、夜村镇、白杨店镇、张村镇、沙河子镇、杨峪河镇、金陵寺镇、黑山镇、杨斜镇、麻街镇、黑龙口镇、牧护关镇、大荆镇、腰市镇、板桥镇、北宽坪镇、上官坊乡、砚池河乡、麻池河乡、阎村乡、三岔河乡、红门河乡、西荆乡、李庙乡、蒲峪乡、龙王庙乡。   历史沿革   北周置商州,1913年改县。据《太平寰宇记》:“取古商于之地为名。”1987年设市。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4号):撤销商洛地区和县级商州市,设立地级商洛市。商洛市设立商州区,以原县级商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商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南大街。   ?年,辖:城关镇、夜村镇、金陵寺镇、大荆镇、黑龙口镇、杨斜镇、北宽坪乡、碾子凹乡、广东坪乡、韩子坪乡、大河面乡、黑山乡、上官坊乡、阎村乡、药王坪乡、砚池河乡、松树嘴乡、两岔口乡、孝义乡、张墹乡、两水寺乡、白杨店乡、会峪乡、铁炉子乡、牧护关乡、火神庙乡、引龙寺乡、三岔河乡、韩峪川乡、肖塬乡、红门河乡、麻街乡、三十里铺乡、土门庵乡、管家坪乡、仁治乡、陈塬乡、刘湾乡、杨峪河乡、砚川乡、腰市乡、马角山乡、李庙乡、西荆乡、东峪乡、沙河子乡、张村乡、梁铺乡、三贤乡、西墹乡、看山寺乡、板桥乡、水道河乡、龙王庙乡、郭村乡、蒲峪乡、麻池河乡、林岔河乡、东岳庙乡、牛槽乡。   2000年,商州区辖4个街道、13个镇、1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30883人,其中:城关街道 79055人、大赵峪街道 18096人、陈塬街道 14421人、刘湾街道 17688人、孝义镇 14376人、夜村镇 16699人、白杨店镇 19170人、张村镇 16296人、沙河子镇 16495人、扬斜镇 11626人、麻街镇 16826人、黑龙口镇 20157人、牧护关镇 9789人、大荆镇 27994人、腰市镇 17056人、板桥镇 14332人、北宽坪镇 10675人、西涧乡 10244人、三十里铺乡 5778人、上官坊乡 7007人、砚池河乡 3741人、松树嘴乡 6714人、麻池河乡 11838人、牛槽乡 6377人、东岳庙乡 4621人、阎村乡 6321人、三岔河乡 13836人、红门河乡 8933人、西荆乡 13024人、李庙乡 11916人、马角山乡 3902人、蒲峪乡 5714人、龙王庙乡 6693人、大河面乡 4447人。   

洛南县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东南部,为商洛市下辖的一个县。距省会西安158公里。面积2823平方公里,46万人,东与河南卢氏、灵宝交界,南与丹凤、商州相连,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北与华阴,潼关交界,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6100。代码:611021。区号:0914。拼音:Luònán Xìan   历史沿革   洛南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时代属商国。夏商时隶于梁州。周时武王、成王归马于华山之阳,称华阳地。春秋为晋。战国属秦。秦统一中国后,属内史地,设华阳县,故治在今县城东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尹。魏又属弘农郡。晋、后魏属上洛郡。均设上洛县。后周设拒阳郡拒阳县。隋属商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拒阳,以县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   洛南县辖:城关镇、永丰镇、石坡镇、卫东镇、古城镇、石门镇、景村镇、庙湾乡、灵口乡、上寺店乡、黄坪乡、庙台乡、马河乡、谢湾乡、白洛乡、四皓乡、胡河乡、瓦子坪乡、洛源乡、保安乡、张坪乡、眉底乡、周湾乡、商树乡、李河乡、梁头塬乡、桑坪乡、陈耳乡页山河乡、寺坡乡、巡检乡、三元乡、驾鹿乡、窄口河乡、陈墹乡、栗峪乡、麻坪乡、孤山乡、油房乡、八里桥乡、窑底乡、寺耳乡、胭脂河乡、伍仙乡、三要乡、李塬乡、王岭乡、高耀乡、四岔乡、柏峪寺乡、杨村乡、油泉乡、牛湾乡、杨圪lao乡、张河乡、花庙乡、祖师乡、尖角乡、官桥河乡、庙坪乡、峰陵乡。   2000年,洛南县辖15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5518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68800 景村镇 23560 古城镇 27680 三要镇 15686 灵口镇 22474 陈耳镇 5649 寺耳镇 5416 巡检镇 9487 石坡镇 21344 石门镇 26611 麻坪镇 17603 洛源镇 17524 保安镇 25662 卫东镇 12132 永丰镇 22262 八里桥乡 11033 庙坪乡 16131 杨圪劳乡 12521 油泉乡 3460 柏峪寺乡 6995 寺坡乡 11603 高耀乡 11665 王岭乡 6335 庙台乡 4024 上寺店乡 3008 梁头塬乡 5105 伍仙乡 3871 驾鹿乡 8940 四皓乡 14811 谢湾乡 13791   洛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考证,远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河口、焦村遗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带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近年来,考古学者又在洛河、石门河、县河交汇处的“龙牙洞”中相继发掘出古猿人牙齿化石及大熊猫和貘的牙齿化石,把洛南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近百万年。史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曾随黄帝南巡到洛南,“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创文字”。其字28个。   洛南属革命老区,是鄂豫陕、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唐澍、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李先念、汪锋等曾挥戈秦蟒,转战洛水。   今日的洛南,交通便利,是陇海线和312国道两大交通大动脉的连接点,境内公路成网,四通八达,村村相连;邮电通讯覆盖全县,程控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城乡;思力供电充足,是陕南率先实现村村通农电的县份,现有装电容量4.85KVA;商贸交易便利活跃,工业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以采矿、冶金、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为主导产业的格局。   经济状况   洛南县以农业为主,洛南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资源丰富,经地质普查勘探,探明矿藏有34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铅、铼、锌、钨、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岭小山脉中;非金属矿有煤、钾长石、白云石、水泥灰岩、水晶、硅石、大理石、叶腊石、透辉石、透闪石、麦饭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东南部。   地理位置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纬33°52′00″—34°25′58″、东经109°44′10″—110°40′06″之间。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市、丹凤县毗连,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区交界。东部有近百里长的省界线,延伸于秦豫边陲。   县城与相邻县距离为:西经葡萄岭距商州市区72公里,西南经胡河妗子沟距商州市区45公里,南经杨洞距丹凤县城71公里,北经黑彰距潼关县城72公里,东南经箭杆岭距河南省卢氏县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55公里,东北经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经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今县政府位于城关镇。   行政区划   全县共有25个乡镇,383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3029个村民小组。   洛南县地图 25个乡镇:洛源镇、保安镇、卫东镇、永丰镇、谢湾乡、四皓乡、城关镇、庙坪乡、景村镇、古城镇、柏峪寺乡、寺坡乡、三要镇、王岭乡、高耀乡、灵口镇、庙台乡、上寺店乡、石门镇、麻坪镇、石坡镇、巡检镇、陈耳镇、寺耳镇、驾鹿乡   自然资源   洛南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矿产、生物、水力、旅游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洛南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和正在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钼、煤、钾长石、水泥灰石、粘土、水晶等38种。   洛南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种类繁多。水杉、雪松、银杏等稀有树木遍布,大鲵、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栖息,设立了灵口大鲵自然保护区,填补了全地区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空白,结束了北亚热带没有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历史。   洛南中药材量大、质优、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收购量居全国之首。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总径流量8.499亿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水平。水能理论蕴藏量12.3万千万瓦。   耕地资源:洛南县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423.8万亩,其中耕了49.6万亩。   洛南核桃林业资源:全县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用地面积248.91万亩,常见树种160多个品种,主要有柏、松、壳斗、桦 树、杨树、玄参、核桃、柿子、蔷薇、漆、苦木、槭及竹亚等科。   水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河流遍布,饵类生物丰富,全县水库22座,总库容1348万立方米。   矿藏:洛南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资源丰富,经地质普查勘探,探明矿藏有34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铅、铼、锌、钨、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岭小山脉中;非金属矿有煤、钾长石、白云石、水泥灰岩、水晶、硅石、大理石、叶腊石、透辉石、透闪石、麦饭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东南部。   地理气候   洛南县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群山连绵,起伏悬殊,具有明显山区气候特征。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如果伴有大风,土壤蒸发加剧,极易形成春旱,当寒潮入侵时,往往出现冻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植物生长季节中,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数多。但因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霜雹等灾害出现。   旅游服务   目前,洛南全县已建成和即将修复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洛南文庙、仓圣祠、南药王韦善俊庙、玉虚洞、香山溶洞、罗汉洞、老君山景区、秦岭观华山、华严寺、高山景区、兑山景区、封子山景区、石龙庙景区、翁沟景区、云架山景区、县城人工湖、洛南县中心广场、人民广场、馒头山森林公园等。   馒头山按照我县旅游业“十一.五”的目标:到2010年,争取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左右,其中,海外游客3万人,旅游收入共计3亿元,通过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可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化教育   洛南文化风俗和商州、丹凤基本一样,接近陕西关中,其方言也基本同于陕西官话。   洛南县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实施校舍建设、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教育形象、教育强县工程,实现了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从2001年至今,共投资1亿多元,拆除危房校舍14万余平方米,修缮加固校舍3.3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4.5万平米,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漏校舍,满足了初中生源增长需要。同时,投资近3000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全县各中小购置图书、添置实验仪器和体音美器材,建起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168个,安装中小学微机室53个,配置微机1645台,建成 校校通项目学校26个,多媒体教室8个,配备电教室56个。全县初中以上电脑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中心小学普及率达39%以上,使现代化教育教学装备走进了贫困山区学校。近年来,该县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坚持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类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原则,狠抓学科建设、教育科研和学生特长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还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文明校园”、“绿色示范学校”、“德育窗口学校”等创建活动,全县共创建省、市、县级文明校园45所,创建市县级示范学校24所。   目前,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98%,实现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目标。 洛南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   

丹凤县

  陕西省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处于33°21′32″至33°57′4″、东经110°7′49″至110°49′3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5.5公里,总面积2438平方公里,因县城南临丹江、北依凤冠山而得名丹凤。县城所在地龙驹寨镇距省会西安170公里,西合铁路和“312”国道东西横贯全境。丹凤县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全县辖21个乡镇,208个村,1823个村民小组,75653户,301582人,其中:农业人口276518人。总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0.8亩, 2004年粮食总产量7.9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18元。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长,资源富盈,人文蔚起。丹凤县属亚热带半湿润与东部季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区,年日照时间2056小时,平均气温13.8℃,降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7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类作物生长。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历史人文   丹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六千年前就有先民聚落,古为殷契所封之国,为商国;战国为卫鞅封地,即商邑。全县共有各类文物231处,尤以汉 “四皓墓”、金“二郎庙”、清“船邦会馆”、“武关要塞”、"龙台观"等人文景观驰名。“丹江漂流”被誉为“西北第一漂”。丹凤是革命老区,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丹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丹凤曾是陕南革命根据地中心。   经济发展   近年来,丹凤县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以扶贫综合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一手抓农村经济和工商经济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城镇增容”三大目标,突出“调整产业、兴办工业、发展旅游、扩城建镇”四个重点,实施“兴产富民、兴工富县、旅游活商、城镇带动、开放开发” 五大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持续发展。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8.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94亿元,第二产业2.58亿元,第三产业2.75亿元。   行政区划   丹凤县辖11个镇、10个乡:龙驹寨镇、庾岭镇、蔡川镇、峦庄镇、铁峪铺镇、武关镇、竹林关镇、土门镇、寺坪镇、商镇镇、棣花镇、月日乡、双槽乡、资峪乡、桃坪乡、花瓶乡、北赵川乡、东岭乡、毛里岗乡、花园乡、留仙坪乡。   丹凤县 - 历史沿革    丹凤县辖:龙朐寨镇、铁峪铺镇、商镇、茶房乡、棣花乡、大峪乡、留仙坪乡、庵底乡、寺坪乡、牌楼河乡、毛里岗乡、花园乡、竹林关乡、张家塬乡、东岭乡、西岭乡、古路河乡、土门乡、石槽沟乡、龙王庙河乡、桃花铺乡、苏沟乡、花瓶子乡、白阳关乡、东毛坪乡、武关乡、梨园岔乡、北赵川乡、炉道乡、蔡川乡、南石门乡、庾家河乡、峦庄乡、马家坪乡、黄柏岔乡、桃坪乡、峡河乡、西河乡、河南乡、月日乡、资峪乡、双槽乡、涌峪乡。   2000年,丹凤县辖11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583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驹寨镇 51413 竹林关镇 16755 土门镇 13410 寺坪镇 9131 棣花镇 21228 商镇 18605 铁峪铺镇 17390 武关镇 10505 峦庄镇 10893 庾岭镇 12223 蔡川镇 9237 东岭乡 4415 石槽沟乡 4548 毛里岗乡 4395 花园乡 5134 大峪乡 9027 留仙坪乡 6448 月日乡 8582 涌峪乡 6535 双槽乡 7923 资峪乡 9748 花瓶子乡 10311 白阳关乡 4179 北赵川乡 7692 桃坪乡 7028 马家坪乡 9078    丹凤县教育居于全市前列,有省级标准化高中一所   丹凤名人   贾平凹 , 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一九七二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出版的主要作品:《商州初录》、《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天狗》、《黑氏》、《0地》、《五魁》、《妊娠》、《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曾获得全国文学奖三次,及美国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叶炳喜   叶炳喜,1940年11月生,陕西丹凤人。咸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艺术委员会委员,咸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咸阳市政协常委。2001年12月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3年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自愿报名赴黑龙江省林区工作。先在伊春林业师范任教,1967年调入伊春市文化馆工作,担任美术组长、团支部书记。1978年底调至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工作至2001年退休。他长期从事陈列设计和书画艺术创作。其书法以唐碑为根基,上溯魏晋秦汉,博涉历代名家墨迹,主张碑帖并重,不可偏废,以碑强其骨,以帖养其气。对楷、隶、行、草、篆诸体都有较深的造诣,曾得到启功、刘自椟、陈泽秦老一辈书法家的指点。作品“拙中寓巧、平中见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明显的艺术个性。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自撰楹联书法艺术展等,获各种奖项50余次。《书法导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中国书画报》等多家报刊对他均作过专题介绍。多幅作品被省、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或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文史馆等单位收藏。   1996年12月叶炳喜任咸阳市书协主席后,为发展咸阳书法艺术事业作了大量工作,成功地举办了“全国六省市书画联展”及两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和数十次书法篆刻展,多次赴外省市或邀请全国名家来咸阳进行书画交流和考察活动,使咸阳市的书法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1年先后被陕西省文联和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会员。1993年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出版有《叶炳喜书法集》、《叶炳喜书法艺术》。发表了如《重修咸阳县城碑记研究》、《意象书法欣赏》等多篇学术性论文。其艺术成就及作品已入录《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文艺家人名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中。   旅游景点   凤冠山自然风景区 凤冠山自然风景区,位于丹凤县城北。景区范围西至龙驹寨镇傅家塬,东至丹庾路,南至铁路线,北至凤冠主峰,面积1.3km2。   景区内冠山似雄鸡昂首欲鸣,海拔近千米,山势千峦嵯峨、参差嶙峋、危岩凌空、峭削耸拔、伟岸挺秀,遇雨烟岚幻化,尤见神韵。山体正中“冠山睡美人”惟妙惟肖,西侧犹有“真人会群仙”、“神龟挺立”,冠山口更有“啸天雄狮”、“猪豹赶奔”、“人头怪兽”,给冠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商志》 “八景十观”中“鸡冠插汉”就指此处。冠山奇洞隽秀,在千仞岩壁上十二洞分层排列:分别是陈半仙洞、百神洞、佛爷洞、三官洞、玉皇洞、阎王洞、菩萨洞、关公洞、紫阳洞、娘娘洞、赵老爷洞、山寨主洞。诸洞大小型制各异,或单室或前后两室。其最大者深二丈,高宽各一丈。洞顶有线刻“八卦”或“十二生肖”藻井,洞内有神台、供桌、壁画。洞口原有砖式门额,花脊飞檐,凤冠山自然及人文景观,虽经岁月剥蚀,但仍保留着雄奇挺秀的自然风貌。冠山自然风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拟以冠山原有的优美险峻自然景观、独特的石窟群等历史人文景观重点进行,并拟迁建恢复道教遗迹紫阳宫、修建古军事山寨、攀岩健身、开慧泉、悟真池、种植园等项目,建成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宗教祭祀、观光种植、休闲娱乐七大功能区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丹凤县 - 秦商鞅封邑(古城)   商鞅封邑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处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为商於古道之中心。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卫鞅计擒魏公子卯,大破魏军,遂封于商城,号商君。由于卫鞅封于商,遂使当地成为变法之首善地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后商县、商洛县治亦均在古城。   古城遗址历年来曾出土刻有篆书“商字”、云纹、凤鸟纹空心砖以及各种陶器等文物,对研究秦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   现商鞅封邑(古城)被列为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回目录 丹凤县 - 紫阳宫 在陕西省丹凤县县城中有一座遐迩闻名的道观——紫阳宫。   据清乾隆《直隶商州志 建置》记载,紫阳宫是北宋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之地。   紫阳真人,其名张伯端(987——1082),字平叔,台州(今浙江临海市)人。幼年慕道,通三教经典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地理、吉凶生死之术。年长为府吏,因焚毁所署案卷,遣戍岭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刘海蟾(五代道士,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被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世人尊称为“紫阳真人”。   紫阳真人得真谛后,云游四方传道。因他久闻商山乃人杰地灵之地,商鞅封邑,四皓隐居,葛洪-,陶渊明以商山为模特创作了世外桃源的桃花源之故,前来商州,当到龙驹寨时,就被美丽的风光吸引住了,便在鸡冠山一洞中住下-传道。他盛赞鸡冠山“融四大名山之精华于一炉。(有华山之雄险,兼青城山之幽静,俱峨眉山之秀俊,纳天台山之奇特。)   紫阳真人在鸡冠山洞中撰写了论述内丹-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的著作——《悟真篇》。该书用诗词百篇演说道教的炼丹法术,总结了北宋以前的内丹方术,为北宋以来道教南宗的重要著述。   据传,紫阳真人得道后,曾度化薛道光、白玉蟾等修道,二人后来皆成道教南宗教旨的得力传人。据龙驹寨民间传说,紫阳真人有神仪八极之表,道貌堂堂,威仪凛凛,道法高超,世人莫及。宋时广东雄沙角镇巡检司陈辛赴任时,紫阳真人曾预言陈妻途中有难,并派一道童同行相助,陈辛不信,将道童撵走。行至南岭时,果有妖人申公用妖法将陈妻抢走。陈辛方信紫阳真人预言不谬,便竭力抢救,怎奈申公妖法广大,神通莫测,不能如愿。陈辛想紫阳真人既能预测,必有解救之法,便四处寻访,三年后才找到紫阳真人。紫阳真人只派一道童陪陈辛同去,道童只将“紫阳真人”大名一说,申公便乖乖交出陈妻。原来申公妖人谁也   不惧,独怕紫阳真人。此故事后被冯梦龙先生编撰成古今小说第二十卷。   后人将紫阳真人-过的洞称作“紫阳洞”。有在鸡冠山麓修起道观名曰“紫阳宫”。紫阳宫所在地龙驹寨,乃是“北通-,南接吴楚”、“水趋襄汉,陆入关辅”,连接鄂、豫、陕三省的水旱码头。人们奉紫阳真人为神仙,在“十二时辰有可觅之市,通宵有不眠之人”的鼎盛时期,紫阳宫昼夜香火不绝。   紫阳宫北依冠山,南临丹江,古柏森森,烟岚袅袅,环境优雅。周围道观连片(武关龙台观,桃坪松树尖,古城老君殿)。该观为宋初始建,清道光九年(1829),咸丰七年(1857),光绪二十年(1894),屡经修葺。主要建筑为钟楼、鼓楼、献殿、大殿、厢房,围成口字形。献殿(过殿)三间,面阔中间为通道。两边跨钟楼、鼓楼,晨钟暮鼓,声传数十里远;山墙南端略呈八字形,顶有砖刻鸟兽,砖刻楹联为隶书阳刻,其联为:   三尺剑犹鸣,其容忍幽水藏身,蓬头斩妖;   十万灵最著,如共见丹心救世,赤足降魔。   献殿南四十米有乐楼一座,乐楼后题额:“响遏行云”。墨饱笔酣,苍劲有力,可惜在文革中被炸毁。院内有古柏三株,粗约两人合抱。大殿三间,明檐明柱,硬山花脊,雕梁画栋,风格古朴;基址稍高,有长台阶四级。殿内正中塑有紫阳真人座像,墙壁彩绘有道教故事连环画。紫阳宫南曾有一戏楼,逢年过节,特别是道教重大节日,好戏连台,方圆百里乡民争相看戏进香,龙驹古寨非常热闹。   丹凤县各级领导和群众,对紫阳宫爱护备至,将紫阳宫西侧的通衢大道命名为“紫阳路”;将临路市场命名为“紫阳宫市场”,二者皆树碑昭示。1987年7月15日,丹凤县人民政府发文件,公布紫阳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警示。日本国道士曾致函,要求进拜该宫;东南亚道教团体曾多次致电,要求来此进香。可见紫阳宫在海内外影响之大。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312国道、宁西铁路从鸡冠山下横越,火车站距名观2公里。丹江漂流,游人不断;冠山公园,粗具规模;天主教堂,标志醒目;基督教堂,修葺一新;金山寺修复,指日可待。每逢礼拜、圣诞节等节日,教头纷纷到各自的场所聚会,经声朗朗,磬声绵绵,形成龙驹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丹凤县 - 商山四皓碑林园   商山四皓碑林园,位于丹凤县城西7.5公里的商镇新街西段,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巨冢罗列、古柏环绕、碑石林立。   四皓碑林园内埋葬着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四位博士:即周术、   吴实、崔广、唐秉。四老人皆因品行高洁,银须皓首,避秦焚书坑儒而隐居商山,世称“商山四皓”。   他们过着采食商芝,栖身洞穴的清贫生活,曾赋有著名的《采芝操》,流传于后世。至今在商镇龙驹一带,民间在春节扮“故事”、“社火”中仍保留着歌唱四皓的“四魔女”(四皓的四个女儿)灯舞。   历代过往文人骚客在商山留有诗文百余篇(首),盛赞四先生淡泊名利,坚持道德操守的高风亮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过四皓墓》、白居易的《谒四皓庙》等赞四皓名篇,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为了将四皓先生的高风亮节昭示启迪后人,已将这些古诗词文与历史文物、书法雕刻艺术融通一体,于2003年11月建成四皓碑林园。   总投资1600万元的四皓碑林园二期开发工程,占地面积20亩,将开发建设的80米长、30米宽四皓古建文化区,向南直达312国道,将从根本上改善四皓景区的面貌,扩大“商山四皓”规模,增添新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商山四皓”文物旅游品牌。   丹凤县 - 商山森林公园商山森林公园,位于丹凤县城西南9公里、商镇南(312国道)1.5公里的商山,地处流岭中段,丹江河南畔。森林公园范围包括:商山村、保定村和万湾村,北临丹江,南至八里石,东自西淹岭,西达万坪。东西长约8.4公里,南北宽约4.35公里,森林公园总面积1415公顷。   森林公园属华力西褶皱带流岭槽断裂带,中山地貌,山势雍容,峰姿雄壮,商山海拔860米,虎山海拔910米。公园内植物苍翠、森林茂密,峰峦争奇、群岭竞秀,商山远眺形如“商”字而闻名,虎山似猛虎而流传,天桥山直插云霄,有美丽神奇传说,“商山雪霁”为“商州八景之一”。园内植物种类达1200余种,被列入国家ⅠⅡ级保护的植物有贯众,商芝、银杏、榧类、鹅掌楸、红棒等,商芝、商山参为商山特有。园内有野生动物200余种,被列为国家ⅠⅡ级的保护动物有:豹、白鹳、金雕、水獭、大天鹅、狍、豪猪、红腹锦鸡、灰喜鹊、白鹭等。   丹江漂流   丹江,相传因产“得者多寿”之“丹鱼”而得名,亦称丹水,商州市城到丹凤龙驹寨河段俗称“州河”,龙驹寨至河南省荆紫关河段俗称“寨河”,发源于商州市西北部的凤凰山南麓,经商州市、丹风县,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陕境,又流经河南、湖北于丹江口注入汉江,全长443公里,为汉江最长一支流,为长江二级支流。《煎茶记》称丹江为“天下名水”。《陕西通志》卷8载,李秀卿排列天下名水20种,丹江为第15。《续文献通考》称:大禹曾到商山治水(治理丹江),并得真行子所18《九畴书》、《灵宝五符治水真文》方取得九州治水之成功。而且将佐禹治水有功的契封于商山,即历史上有名的古商国。翻检《禹贡》得知,丹江始航时间当在春秋战国之前。《唐书》载丹江为唐“贡道”,是丹江航运之鼎盛时期。然丹江自古多险滩,龙驹寨到竹林关,名“流岭峡”或“月日峡”,谷底狭窄,乱山夹峙,奔流若沸,系丹江著名的险段。寨河船工,有《没奈何,走寨河》之歌吟传世:没奈何,走寨河,手把舵,腿哆嗦。四百水路三百滩,龙王争来阎王夺。没奈何,走寨河,纤锯身,石割脚。 厘局船霸催命鬼,捐税更比石头多。没奈何,走寨河,眼流泪,口唱歌。水贼绑票抛深潭,要寻尸首鱼腹剥。 寨河故险,然险境自有历险之情趣,正是弄潮儿大显身手之所,恰系探险旅游之好去处。何况如今有诸多水库,以调节水位,绝无大险之虞。可谓:艰而夷,危而安,有惊无险。自古漂流于丹江者,不乏名人。唐代李白荡舟丹江上游仙娥溪后吟道“横天耸翠壁,喷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旁饶名花,石上有好月……,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白居易泛舟丹江之后有“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杜牧漂流丹江后所写《丹水》:何事苦萦迥,离胸不自裁。恨身随梦去,春态逐云来。沉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 翠岩三百尺,谁作子陵台。 宋代,贬官商州550日的大诗人王禹称泛舟丹江后亦写有一首《丹水》:瑟瑟复潺潺,朝宗去不还。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影浸仙娥面,波涵织女鬟,饮猿清满掏,渡鹿冷侵斑。北润深通洛,东奔险叩关。灌园萦似带,漕皑曲如环。夜枕惊幽梦,秋汀照病颜,玉膏分地脉,银汉落人寰。漱石-鲤,崩沙聚白鹇。村桥微雨后,岸树夕阳间。翠涨新萍绿,红浮败叶殷。贰车时濯足,来伴钓翁闲。 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北谒太华之后,南朝武当。即由洛南县经老君峪,自龙驹寨起航,漂流了龙驹寨以下丹江全程。《徐霞客日游记》是这样记载丹江漂流的:“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其情其景,与通往“世外桃源”的武陵古溪别无二致。著名学人陈寅恪教授,在《桃花源记旁证》中指出:商山即“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根据”。 为适应随着改革大潮而兴起的旅游热,商洛外事旅游办公室及丹风、 商南两县旅游公司,于1991年6月1日,首开西北漂流之先河。漂流现分三段,在丹凤县境内两段:上段自棣花二郎神庙下水,至船帮会馆登岸,全长15公里,江阔流舒,古人曾有“森森清江下急流”“帆通汉水潮偏绿”的描述,沿江有岩险东旸、县花胜地、商山雪霁、四皓古冢、两岭石窟、商鞅封邑等。下段由船帮会馆前徐霞客登舟处入水,至月日滩,全长7.5公里约1小时半。山狭流急,素有“没奈何,走寨河,手把舵,腿哆嗦”,“四百水路三百滩,龙王争来阎王夺”之谣谚。沿江有鸡冠插汉、金鸡锁关,镇江巨石、乌龟白驼、赧王斩山、月日险滩诸景,并遍布各种书体之摩崖题刻。犹有好事者,从这里漂流百里达竹林关;在商南县境内一段,湘河镇庙沟至月亮湾,全长17公里,水深流急,漩转浪高,惊而无险,饶多情趣。沿江有红鱼口;梳洗楼、月亮湾等。倘未尽兴,可继而漂流到白浪街,观尝三省石景点。游客所乘航具,包括竹筏、皮筏。每筏坐4至6人,有训练有素之年轻船工撑篙。在“高山流水”、“小小竹排”等古今乐曲声中起航。登筏漂流,如踏云驾雾,可尽情领略沿途之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尝野山野味以回归大自然,野情野趣以扑捉新感觉。放情嗷啸“云驻云飞随尔便,潮起潮落奈我何。”“一路缘溪花复水”、“森森清江下急流”的观光漂流线,使古今多少游客“明日欲别不忍去”。著名作家姚雪垠为之题词:“秦楚雄关, 漂流胜景”。商州作家贾平凹题词:“昔日水旱码头,今日漂流胜景”。1993年以来,16个不同国籍的外国友人来商漂流,无不为之陶醉。盛赞“既有北方之粗犷,又江南之抚媚,是理想的天然消暑度假胜地。”   

商南县

  商洛市商南县位于陕西东南部。位于东经110°54′,北纬33°32′。总面积2307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6300。行政区划代码:611023。区号:0914。拼音:Shangnan Xian。   商南县资源丰富。盛产花生、茶叶、芝麻、油桐、板栗、生漆、核桃等农林特产,是我国油桐、生漆基地县之一。森林覆盖率62.4%,有各类植物1696种,野生动物278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水能蕴藏量13.2万千瓦,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开发潜力巨大。已探明矿产资源270种,其中镁橄榄石、金红石、钾钠长石、水晶等储量大,开采价值高。   地质气候   商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坐标介于东经110°24"-111°01"之间,北纬33°06"-33°44"之间。北依蟒岭与河南省卢氏县接壤;南障郧西大梁与湖北省郧县、郧西县为邻;东界界牌与河南省西峡县相望;西至冀家湾与本省丹凤县毗连。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58公里,总面积2300.74平方公里。   商南县是一块结构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境内地势西南部和北部较高,东南部和中部较低,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77%。丹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把全县分为丹南、丹北两部分。岭谷相间,地势起伏,相差悬殊,相对高差最大值在1840.6米。 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外应力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境内地形复杂,差异较大,大致以丹江为界,丹北是蟒岭的东延部分,山势多西北向东南走向,地势由高趋低,主要由石英片岩、石英岩等变质杂岩组成,山体浑圆,冈峦起伏、尤其是西界公路以南地区,山体排列松散,河谷开阔,但植被较差。丹江以南是由结晶灰岩、板岩、千枚岩、石英片岩、大理石岩、变砂岩组成的新开岭山地,山势多由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山形陡峭,河谷深切,多溶洞山泉,山上植被葱郁。   商南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度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着 商南独特的气候、植被、土壤资源。商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风光旖旎,有长江三级支流丹江的过境,使这里蕴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行政区划   商南县辖11个镇、5个乡:城关镇、富水镇、湘河镇、白浪镇、赵川镇、梁家湾镇、太吉河镇、过风楼镇、试马镇、清油河镇、十里坪镇、青山乡、魏家台乡、白鲁础乡、水沟乡、党马乡。   历史沿革      2000年,商南县辖:城关镇、富水镇、赵川镇、试马镇、挡马乡、曹营乡、张家岗乡、五里铺乡、徐家店乡、龙窝乡、青山乡、新庙乡、湘河乡、双庙岭乡、魏家台乡、水沟乡、文化坪乡、汪家店乡、店坊河乡、三官庙乡、石柱河乡、余家棚乡、十里坪乡、梁家坟乡、白鲁础乡、太吉河乡、柳树湾乡、清油河乡、清泉乡、两岔河乡、沙坪乡、江西沟乡、毕家湾乡、太子坪乡、耀岭河乡、开河乡、梁家湾乡。   2000年,商南县辖9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763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43310 富水镇 21979 湘河镇 13031 白浪镇 6924 赵川镇 12733 梁家湾镇 9095 太吉河镇 7445 过风楼镇 14804 试马镇 12678 青山乡 11513 魏家台乡 6736 十里坪乡 6562 白鲁础乡 6353 石柱河乡 6872 水沟乡 7410 毕家湾乡 8589 党马乡 11812 清泉乡 6424 清油河乡 8454 两岔河乡 4912。   旅游资源   商南县自然环境优越,旅游景点众多,特别以最近几年开发的商南金丝大峡谷为最优。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商南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距县城60公里,距太吉河镇18公里。园内风光秀丽,风格独特,风景如画,具有窄、长、秀、奇、险、幽的特点,集峰、石、洞、林、禽、兽、泉、潭、瀑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步移景异,景象万千。被誉为“峡谷奇观,生态王国”。2002年7月1日成为省级森林公园,2002年12月跻身国家森林公园行列。 金丝大峡谷森林公园以雄伟险峻的山体和茂密的森林为基础,以优美绚丽的水景为特色,以幽深曲折的峡谷为主体,以分明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内涵殊深的道教文化为补充,是游人文化观光、科普教育、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森林旅游、科学考察、探险寻幽的理想去处。   文化名人   牧歌,姓牧名歌,回民,1963年7月生于陕西省商南县。自幼习画,成长于陇西军营,修道于西安美院,师承著名画家陈国勇。金丝峡书画院院长,商洛书画名家。牧歌有着成熟的艺术思想,深知个人艺术与群体艺术的关系,在把握或选择表现精确的艺术内容时,重视笔墨技术的改进。牧歌主张“笔追汉唐,意取当代”,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注重“个性一→共性一→个性”的艺术发展规律。他不喜欢无主题绘画,而将自己几十年来所创作的山水画,归类为“两山夹一江”(即金丝峡和玉皇山夹一条丹江河),用一批“真有那个地方”的国画作品,表现了秀丽的“商南山水”。   姚家明,男,生于1968年10月, 陕西省商南县党马乡人,1991年毕业于商洛师专中文系,作过乡村教师。 2002年担任商南县文联常务副主席。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 现已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特写500余篇,其中多部作品获奖或转载,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次, 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永远的玫瑰》,编著3部。2004年11月,当选为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   胡中华,男,汉族,生于1949年4月22日,商南县试马镇纸坊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讲师。1965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纸坊沟小学、清泉九年制学校、城关小学、 教育局教研室、陕西省丹凤师范学校工作.1979年至1983年、 1989年至1991年两次参加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 本科函授学习。曾任城关小学副校长, 丹凤师范党政办主任。1990年调县委办工作至今,曾任副主任, 县委机关事务科长,县委机关总支书记。现兼任《西部艺术》(文学版) 执行主编。   黄元雍,1957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商南县马家坪村,1981年毕业于商洛农校,1997年毕业于中函经管专业大专班。历任中共商南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商南县农办副主任、商南县政协秘书长,现任中共商南县委-部部长。发表新闻作品400余篇、理论文章2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   胡青山,字如蓝,号鹿城山人。1940年12月出生,男,汉族,陕西省商南县人。函授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高级班,1995年9月毕业,成为该中心首界书法高级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一级书法家,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商南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朱金华,笔名:精华,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助理经济师技术职称,一九六六年三月生于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二十余年临池不辍,擅长隶书。隶书作品参加华风书画精品赴日展,并被姬路市博物馆收藏,在首届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精品展中获银奖,硬笔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硬笔书法艺术精品展,第二届硬笔书法研讨会北京笔会中获三等奖,在醴泉铭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银奖,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直属机关分会举办的“锦秀中华一保护国土资源全国书画艺术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在全国,省、市获奖30余次,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商南县书协副主席,新长征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客座教授.   王绪三,男,1952年5月生于陕西省商南县。197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国际)中国美协会员、陕西美协会员、北京中华研修大学名誉教授、陕西省农民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商洛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当代书画研究院名誉主席,辞条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 《中国观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等二十多部辞书中作品被收入《世界美术集》、《中国画百家》、《中国美术全集》、《中华墨梓中国画专集》等二十多部大型画集中,作品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多次获金、银、铜、优佳奖,省美展一、二、三等奖,作品多次在美、日、台、港、澳展出,并多次被收入台湾出版的画集,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部分老将军和部分艺术单位收藏。   江峰,男,1962年生,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人, 中学教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自幼热爱书法,遍习颜、 柳、赵诸体,在全县中学教师书法赛中,三次获一等奖, 曾获“全国首届书画小作品大赛”优秀奖, “唐宋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法大赛二等奖,被《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大典》编委会授予“当代书画艺术英才”称号。   

山阳县

  山阳,史称丰阳。西晋泰始二年(266)设县名丰阳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置山阳县,县城地处商山之南,故名。金废县为镇,属上洛县。元复设丰阳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易名为山阳县,建县距今已1700余年。山阳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因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相对较少,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东与丹凤、商南为邻,西与镇安、柞水交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北与商州区接壤。县域面积3514平方公里,全县辖30个乡(镇)、321个村(居),10万户42万人。境内森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山脉.气候湿润.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景点:月亮洞,天竺山,主要河流:金钱河,汇入汉江.银花河,汇入丹江。人口42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6400。行政区划代码:611024。区号:0914。   行政区划   山阳县辖15个镇、15个乡:城关镇、高坝镇、长沟镇、中村镇、银花镇、西照川镇、漫川关镇、南宽坪镇、户家垣镇、杨地镇、牛耳川镇、小河口镇、色河铺镇、板岩镇、元子街镇、伍竹乡、十里铺乡、葛条乡、王庄乡、申家垤乡、两岭乡、西泉乡、王闫乡、天桥乡、石佛寺乡、法官乡、延坪乡、莲花池乡、黄龙乡、二峪河乡。   主要特色盛产:      中药材黄姜,桐油,核桃、板栗、芝麻、木耳、花生、香菇、天麻、金银花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   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菜、魔芋等   经济林: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蜜橘为主。   大宗中药:黄姜、五味子、连翘、金银花、天麻、杜仲等。   畜禽饲养业主要:牛、羊猪、鸡。   矿产资源丰富:铜、铁、金、银、铅、锌、钒等49种。   自然环境   山阳县位于秦岭南麓陕西东南部,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全县总面积3514平方公里,居商洛地区之首。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3.1摄氏度,年均降水量709毫米,年无霜期207天,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   境内有唐代古丰阳塔、天竺山原始森林和月亮洞、白龙洞两大溶洞,古有丰乡图画、九冢星罗、二泉天鉴、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华相会等 丰阳八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丰阳八景仅存其三——唯“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然也。   山阳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徐向前、李先念、程子华、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   岭南坡,位于商洛地区南部。东、西北分别于商南、丹凤、镇安、柞水和商州市接壤,南与湖北省郧西县交界。 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山地占总面积的82%,地势大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 800- 1500米。流岭、鹘岭、郧岭三大山脉横断南北:流岭,位于境内北部,海拔1600-1900余米,由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构成。鹘岭,位于中部,主峰天竺山,海拔2074米,为全县最高峰,由板岩、页岩、石英沙岩、千枚岩构成。郧岭,即郧西大梁,位于南部, 最高峰有金盆梁和五龙殿等,主峰海拔分别为1832米和1716米,由灰岩及沙岩构成。河谷平地占总面积的18%,一般分布于银花河、 金钱河流域沿岸及其盆地,海拔一般550-800米。金钱河流域海拔一般350-600米。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谢家河。 流长分别为80、40、38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2400、600、400平方公里。   山阳县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山地占县域面积的83%,水面占8%,耕地占9%,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流岭、鹘岭、郧岭三大山脉走向东西、横断南北,构成“三山夹两川”的岭谷地貌,平均海拔1100米。河流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河网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流长共计158公里,流域面积共计3400平方公里。   据1984年水电部门水资源调查,地表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46亿立方米,地表客水(指过境水)总量为6.01亿立方米,合计总量14.47亿立方米。按1984年37.72万人口、43.74万亩耕地计算,年人均占有水38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3308立方米。地下水为3.54亿立方米/年。年水能蕴藏量为19.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5.649万千瓦。   气候特征   全境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平均气温13.1℃,年均日照时数2134小时,年均降雨量709毫米。无霜期207天。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动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动物种类15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多种。植物有4000多种,占全省的10%以上;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各种药材1000余种,素有“药材宝库”之美称。   社会经济   山阳县是一个农业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藕、魔芋等。境内有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用材林以油松为主,经济林以板栗、核桃、茶叶、蜜桔、油桐、柿子、漆为主。畜牧业处于粮食生产的从属地位,主要品种有牛、羊、猪、鸡等。山阳县工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冶金、建材、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铜精粉、精钒、电炉锌粉、硅酸盐水泥、皂素、核桃软糖中西药品等。   基础设施   ——公路四通八达。现有公路213条,其中7条干线公路与县外通连,北与312国道、西与西康铁路相接,南可到湖北,东可达河南。全县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和专线公路全长达1958.53km,公路占有量为每百平方公里56.76km,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省县道为骨架,乡道为动脉,村道为网络的三级公路网初具规模。   ——电力供应充足。已与西北大电网接通。截止目前,全县电力总投资9000多万元设施建设和网络改造,先后建成和在建的35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2座,完成乡村网改造120个,实现了村村通电,可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   ——通讯网络健全。全县电话机总容量已突破2万门,80%的乡镇实现了光缆通讯,78%的村通电话,基本形成高效、快捷的光缆骨干传输网和包括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可视会议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综合电信业务网络,为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城建初具规模。县城规划总面积8.829平方公里,已形成“一横两纵”的城镇体系发展框架。宾馆、饭店设施齐全。200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县城建设年”活动,目前县城广场、城周绿化等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农业   山阳是一个农业县。1978-1998年20年的发展,以农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内涵正在发生着变化。农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85.3降为1997年的58.0%。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菜、魔芋等。林副土特产有商芝、木耳、香菇、猕猴桃、龙须草等。境内有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经济林以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密桔为主。大宗中药有五味子、连翘、金银花、天麻、杜仲等。现有水库3座,池溏63处,灌溉面积7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畜禽饲养业主要是牛、羊猪、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金、银、铅、锌、钒等49种。主要工业企业有水泥厂、化工厂、药厂等。近几年来,钒矿业在山阳迅速崛起,成为本县工业企业的支柱产之一。   工业   山阳县办工业成规模发展始于七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为县办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县办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相继建起了山阳县水泥厂、山阳县氮肥厂、山阳县化工厂、山阳县酒厂、山阳县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阳县锌业有限责任公司、秦阳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国营企业。山阳县办工业的发展从此又有了新的局面。   截止目前,山阳县结合县域优势又建起了必康制药厂、智源食品有限公司等各大龙头企业。   旅游资源   山阳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自古以来便是秦楚连接的西南水旱咽喉大通道,南北文化荟萃相交融,人文历史积淀浓厚,生态资源丰富,民情民风纯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绵延秀奇,植被完整,洞穴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气候适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闻名遐迩的古丰阳八景-丰阳图画、漫川环流、九冢星罗、双乳云锁、孤山翠叠、天柱摩霄、石峡线天、金花交会,至今仍令游人流连忘返。被誉为“小武当”的天竺山和被称为“陕西第一洞”的月亮洞,由西安隆信工贸公司投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五一”前后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其它旅游景点,如白龙洞、太白洞、石人、漫川田园风光、骡帮会馆等,也各具特色。   中草药资源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别是药用值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素有“中药材天然宝库”之称。据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有各种中药材1000 余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8种,其中各类中药材16种,大宗地道32种,栽培47种,紧缺33种,野生266种,民间草药59种,动物和矿物中药材45 种,已挂牌收购123种。由于野生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开发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山阳县从1984年就开始大面积中药材人工种植。目前种植薯芋16万亩,年产薯芋20万吨,经化验山阳薯芋皂素两年生平均含量为0.89%,比其它地区平均高出0.37个百分点,三年生平均含量为 1.31%,比其它地区平均高出0.42个百分点,丹参3000吨,丹参素为丹参的1.8%--2.7%;二花2.5万亩,年产二花2500吨;杜仲2万亩(正处生长期);柴胡1万亩,年产柴胡1500吨;黄苓、黄芪、丹皮、板兰根、白术、天南星等3万亩,年产4500吨;天麻发展到110万平方米(其中有性天麻40万平方米),年产鲜商品麻2750吨。现已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药源基地18处2万亩;500亩以上连片基地40处2万亩;百亩以上连片基地120处,1.5万亩;50亩以上连片基地180处1万亩。种植5亩以上的药材大户有1.2万户,约占全县总农户的10%,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步向科学化、田园化、规范化种植方向发展。因此2001年山阳县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国家中药材丹参、薯芋栽培基地”,“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   

镇安县

   镇安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商洛市西南部,秦岭东段南麓,汉江支流,乾佑河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5″-33°42′02〞,东经108°34′16″-109°36′55″。东接山阳县和湖北省郧西县,西邻宁陕县,南与安康市、旬阳县接壤,北与柞水县相连。东西长175.5千米,南北宽72.5千米,总面积3487平方千米(《简册》为3477平方千米)。   至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28.3312万人,其中汉族占95.8%,回族占近4.0%。县人民政府驻永乐镇(谢家湾)县城前街188号,距陕西省西安市195千米,离商洛市178千米。邮编:711500 代码:611025 区号:0914 拼音:Zhen"an Xian。   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点为杨泗乡鹰嘴石,海拔2601.6米,最低点是龙胜乡洵河村河谷,海拔344米,高低落差2257.6米。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804.4毫米,年平均气温12.2℃。   社会经济      镇安县坚持走“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路子,今年确定实施“十大市政建设”工程,美化城市、完善功能,优化投资环境。   按照“山、水、林、园”的山城定位,以县城老城为中心,辐射东西两翼,聘请专家修定老城规划,制定新区规划,加快建设“一心两翼”串珠式县城结构。集中建设“十大市政建设工程”:一是城周绿化工程。实现“城在绿中,人在花中”的目标厂是空气净化工程。完成两个水泥厂的搬迁;三是城区美化工程。实施城区旧楼“穿靴戴帽”,有步骤地拆除城区低矮陈旧的平房;四是街道亮化工程。实施县城前街和南新街的城网改造,开通改造路段的路灯,提高城市亮灯率;五是城区供水工程。加快城区水源地建设,完成云镇至县城引水一期工程;六是城区畅通工程。对县城后街实行拓宽改造,实施岭南路排水硬化;七是城防建设工程。新修大西沟9公里的防洪渠堤,完成县河、乾佑河河堤建设和河道治理;八是县城拓展工程。年底前完成青龙嘴改河任务,将王家坪与县城连为一体,积极启动北城坡的开发建设;九是教育设施工程。完成县二中新建、职中二期扩建和教育综合大楼建设,启动建设城西第二小学;十是城区殡葬工程。完成城区公墓建设。通过“十大市政建设”工程的实施,将县城建设成为山青、水秀、城绿、路畅,对外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窗口。   行政区划   镇安县辖14个镇、11个乡:永乐镇、回龙镇、铁厂镇、大坪镇、米粮镇、茅坪回族镇、西口回族镇、高峰镇、青铜关镇安县地图镇、柴坪镇、达仁镇、木王镇、东川镇、云盖寺镇、灵龙乡、西沟乡、关坪河乡、张家乡、龙胜乡、氽师乡、杨泗乡、月河乡、黄家湾乡、庙沟乡、结子乡。   建置沿革   镇安县历史悠久。夏朝属酆(丰)域之地;殷商、西周为蜀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归楚郇阳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镇安属汉中郡辖地。   西汉时,镇安属汉中郡西城县辖地。东汉末期(公元188年—220年),镇安归益州汉中郡。三国时属郇阳辖地。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南部及平阳北部设置丰阳县,属上洛郡,辖今山阳、镇安、柞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撤丰阳,镇安属上洛郡辖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分丰阳西(即今柞水县界牌湾以南、宁陕县的东北部及镇安县辖地)置安业县,属商州。镇安从此时起开始设县。唐景龙二年(708年)安业县属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年)改名乾元县,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改名乾佑县,属京兆府。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乾佑县属永兴军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县属该路京兆府。金朝废县,降为乾佑镇,入咸宁县隶属西安府。元代,咸宁属陕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设乾佑县,属金州辖。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为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辖。   明景泰三年(1452年秋),因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分散,故在乾佑巡检司北置县,取名镇安,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商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镇安属商州辖,商州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西安府建制,镇安由汉中道管辖。民国22年(1933年)废除道的建制后,镇安由陕西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年),镇安县改属中华民国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至1949年。   1949年11月,镇安县全境解放。0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县城前街原-镇安县银行(现镇安县工商银行址),隶属商洛地委、商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1958年12月,柞水县并入。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   

柞水县

  柞水县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岭南坡,与西安直距70公里。全县土地面积2322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十镇六乡。 柞水县呈西北高、东南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地势。气候为暖温带间凉亚热带过渡性气候。   介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度地带,年均降雨量742mm ,年均气温12.4℃,森林覆盖率78%,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小,中药材野生和人工化种植适生范围广,自古被誉为"天然药库"。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37种 , 矿床矿点213处中菱铁储量3.02亿吨,约占全省的一半,银铅藏量列全国第二。县境内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有80多处,其中北部乾佑河源头的山、水、林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西沟峡、大甘沟、铁索沟等,极富观赏性和避暑消夏休闲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誉为"北国奇观",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全国十大名洞和陕西省十大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秦岭铁路公路特长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也极具开发价值。   全县现有公路23条,其中省道1条,外与毗邻五县互连,内与乡材及厂矿企业相通,纵横成网,八路出境。已经完工的西康铁路和即将开工西柞二级公路途经县城及一乡四镇,穿跨半县,使交通状况再上新台阶。电力方面,1986年与西北电网并网,现有110kv输变电站1座,35kv输变电站若干座,加上水电,全县发展和生产的用电非常富裕,实现了村村通电 。   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生物、水力和旅游等资源享有盛名。柞水县是陕西省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大,用途广泛板栗、核桃、木耳、香菇、香椿等林特产品畅销全国而驰名各地。同时柞水县是天然“药仓”,中草药分布广,品种多,数量大,质量高。柞水县又是“自然博物馆”,到处是“天然公园”。有“聚集人间千幅画,呼出玉宇万家仙”,“终南胜景知多少,柞水别开一重天”之说。除享有盛名的柞水溶洞风晾区外,还有牛背梁,香炉海螺,佛洞龙泉,药王庙等。   矿产资源独厚。初步查明有色金属矿藏量3000万吨、黑色金属矿藏35000万吨、非金属矿藏量584000万吨。柞水矿产资源不仅量大,而且种类多,品位高,开采开发方便。经地质部门勘察,国家鉴定大西沟矿床是一个铁藏量居全省之首位,名列全国前茅,银铜藏量名列全国第二的一个多矿种的矿田,被誉为陕西省未来的大型钢铁基地。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柞水县开发历史较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根据柞水的县情实际,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发挥资源、生态、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优先培育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关注-的生存和发展;聚集财源,增加摧毁入,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行政区划   柞水县辖10个镇、6个乡:乾佑镇、营盘镇、下梁镇、石瓮镇、小岭镇、凤凰镇、红岩寺镇、曹坪镇、蔡玉窑镇、杏坪镇、两河乡、柴庄乡、马家台乡、瓦房口乡、九间房乡、丰北河乡。   历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设孝义厅,民国二年(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柞水县。1949年11月20日全县解放,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恢复建制。   柞水县辖:乾佑镇、凤凰镇、周塬乡、石瓮乡、杜家村乡、下梁乡、西川乡、七坪乡、黄金乡、皂河乡、宽坪乡、杏坪乡、肖台乡、云蒙乡、铁佛乡、柴庄乡、小岭乡、红岩寺乡、万青乡、黄土砭乡、张家坪乡、穆家庄乡、瓦房口乡、马家台乡、九间房乡、窑镇乡、银碗乡、丰北河乡、高桥乡、红石乡、曹坪乡、药王乡、老林乡、太河乡、龙潭乡、两河乡。   2000年,柞水县辖9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8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乾佑镇 22686 营盘镇 4548 下梁镇 11255 石瓮镇 6568 小岭镇 12078 凤凰镇 14378 红岩寺镇 9615 曹坪镇 6096 蔡玉窑镇 7567 老林乡 3527 两河乡 808 皂河乡 3912 杏坪乡 12460 柴庄乡 5644 肖台乡 6112 张家坪乡 7716 马家台乡 6731 瓦房口乡 8266 九间房乡 4258 丰北河乡 4196。    柞水县辖10个镇、6个乡,120个村:乾佑镇、营盘镇、蔡玉窖镇、杏坪镇、下梁镇、红岩寺镇、凤凰镇、曹坪镇、石瓮镇、小岭镇;柴庄乡、瓦房口乡、丰北河乡、两河乡、九间房乡、马家台乡。   自然地貌   柞水地处西安以南,商州以西,东经108°50′—109°36′;北纬83°25′一36°56′之间,东西长72.7公里,南北宽55.2公里,莽莽秦岭之南坡。总面积2366.67平方公里。秦岭横贯北境,林海涛涛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生物基因库。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东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从西北向东南,山脉延伸尤如五指,唐代诗人贾岛笔下“一山末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真实的描绘了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土石山区地貌。中部是海拔800--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峦,有地壳运动,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积。有金山粮仓著称的鱼米之乡,亦有商贾云集的古镇,还有筹备未开采的铁山、银矿。从西北主峰的苍松林海到中南的经济林带及茂密的农桑,柞水是绿色的植物库,瑶草山青,琪花药香。从排水自然地貌特色看,中草药的生成优势优于太白山,更优于关中平原,最主要的一条是柞水处秦岭南坡带,有数次地壳运动变化,年代不同褶皱形态各异,方向不一形成的小区域地形,构成动植物不同生态环境,药物种类繁多。   气候特征   柞水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支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适宜多种类植物群,,原始种类保留与繁衍、进化、生长,是有利于各种药物生长的基地,自然形成天然药库。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一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枯暑,冬无严寒,宜长、短日照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植物发育生长。   河流分布   县境内山青水长,水多药丰。有溪流大小7320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条。平水年计算,全县地表水总流量6.54亿。”,人均占水量4100m3”,为全地区人均3.2倍,是陕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沣县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钱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乾伯河,流长131.6公里,年经流量2.51亿m3,汇水面积865.76平方公里,悬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3/S;金钱河,流长133公里,年径流量2.77亿m3,汇水面积1041.46平方公里,悬落差1696。最大流量1565m3/S,利用水能发电和水力资源丰富。更有甚者,这丰泞的水源是中草药滋生的优越条件。水是生物的摇篮,有水才有药,水多药更丰。如水生药物就有浮萍、水松、耦、鱼类、鳝、鳖、青蛙、檐蜍、娃娃鱼;阴湿地有木贼、九头鸟;溪流沟涧也有卷柏、石泽兰、石针、石茶、老君丹;沼泽地普遍生长莆黄、鱼腥草、灯芯草、夏枯草等等枚不胜举。   经济发展   柞水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多次派考察组到外地考察,也聘请了许多专家和领导,进行反复论证。目前,柞水的旅游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发展目标非常明确。柞水县围绕建设陕西生态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突出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按照一带三区一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溶洞、县城、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的空间布局加快了龙头景区、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初步构筑起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要素齐全的大旅游框架。随着西柞高速公路的开通,柞水旅游将以全新的态势融入陕西旅游大循环。   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年接待游客量由2000年的2.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万人,年均增长17%,旅游直接收入从2000年的4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05万元,年均增长21.5%。本县居民出游呈上升态势,本地居民旅游支出“十五”末比2000年同期增长350%。旅游总收入由2001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000万元,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45%。旅游总收入占全县GDP的比重由0.4%增长到2.9%,旅游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一带三区一镇”的总体布局,启动了总投资达5.6亿元的林丰、龙王沟、高砭沟、秦楚古道等旅游景点开发和乾佑镇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建成了百神庙、三道井、七里峡、云台山等一批景点。牛背梁森林公园获得批准,溶洞AAA级国家风景区和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己上报待批。县城“穿衣戴帽”工程已完成楼房改造;东坡森林公园道路建设和护栏已完成,成为居民休闲游乐的绝佳去处;凤凰古镇制定了保护方案,目前正在修订完善。同时,溶洞国债项目的完工,使“一带三区一镇”的大旅游格局日显雏形。   “十五”期间柞水县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西康铁路的开通极大拉近了西安一级客源市场与柞水县的距离,提高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县内开通了火车站到溶洞景区的班车,基本实现了使目标游客随到随走。旅游咨询及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备。“一带三区一镇”的大旅游格局日渐雏形,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牛背梁和县城旅游功能区的开发和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已提上重要议程,并已着手开发。农家乐、水上娱乐等项目,多点开花。   溶洞品牌效应日趋明显。经过多年积极累和“十五”期间的努力,溶洞旅游已成为柞水旅游的主要品牌。柞水溶洞在西安地区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西康铁路开通后,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经过2004年灯光改造后的柞水溶洞更加受到游客青睐。在周边溶洞类旅游替代产品迭出的情况下,柞水溶洞仍是游客首选,景区于1999年被中国洞协评为“中国十大名洞”之一,来柞水的游客不断增多。   旅游资源   柞水溶洞“西北一绝”   柞水溶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南15公里处,全景区25平方公里,有大小溶洞118个,已开发了天佛洞、百神洞、风洞、对峰台、千年古银杏树和乾佑河漂流等景点项目,199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评为“中国名洞”。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鬼斧神工的自然杰作令游客惊叹不已,被誉为“西北一绝”。   柞水牛背梁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   柞水牛背梁生态旅游区,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集雄秀幽奥于一身,这里是水的源头、花的海洋、绿的世界、动植物的乐园。苍山奇峰、清溪碧潭、寂谷密林、峭壁险崖等自然景观比比皆是,被誉为“天然氧吧、城市之肺”,是寻幽探奇、森林疗养、登山科考的理想之地。   终南山秦楚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南起柞水境内的花门楼,北至长安辖地天都池,属历史上贯通秦楚咽喉要道——“义谷道”中的一段。由于此段处于横断南北的秦岭脊背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锻造了十分明显的南北自然风景边际。走在古道上南北眺望,万亩草甸、十里杜鹃、千亩腰竹、冰川遗迹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加之古道历史悠久,留下了以唐王李世民和诗仙李太白为代表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足迹与传奇,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古道成为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旅游发展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围绕产业要素,初步构建柞水旅游产业体系,经过5年的努力,使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全县GDP以及财政收入占有较大份额。   柞水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西安、错位选择、突出特色、借势发展   依托西安:就是柞水的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定位在西安,并把西安做为发展平台,借助西安的资金、人才和经验来发展旅游。   错位选择:就是选择的旅游产品,必须是西安及关中一带所没有的,而且难以替代,作为西安及关中一线旅游产品的有效补充。   突出特色:就是突出区位、生态、资源特色,以“西安人的度假村”为主题,打造融入自然、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品牌。   借势发展:就是主动接受辐射,自觉把柞水的旅游资源置于全市、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大市场中去开发,作为若干市级、省级精品路线上的一个点去开发,融入到西安为中心的全省大旅游循环中去,借助大环境的带动谋求发展。   柞水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一带三区一镇一带:就是北起黄花岭,南至石瓮镇的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重点抓好的项目主要有乾佑河沿线绿化、民居改造和民俗村建设项目等。   三区:牛背梁景区,重点抓好的项目主要有牛背梁森林公园、林丰锦苑盘古山庄、龙王沟度假山庄、高砭沟修仙度假项目、安沟大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基地项目和秦楚古道项目等。县城景区,主要有五华山森林公园项目、城区功能配套项目、蓄水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高客运输公司和盘龙生态产业园等。溶洞景区,主要有陕西省溶洞地质公园、溶洞深度开发项目等。   一镇:即凤凰古镇,主要有凤凰古镇恢复、保护开发项目等。   景区景点   柞水对峰台   对峰台景区包括:钢钎刺咽喉、仙居处、海拔、天然石观音、定风洞、少林气功、滴水观音等等。   对峰台是柞水久享盛名岿峻壮丽的山峰之一。来溶洞观光的人,都要行至山下眺望赞赏,它“赛似俄眉,胜似华山”,被当地群众称为“奇峰”。   对峰台,在县城南35里的石瓮乡,奇峰突兀,险峻难攀,峰顶建有娘娘庙。两傍双峰耸峙,西北侧山下有洞,据百神洞有碑载:相传明代中叶,“洞吼三日,忽然划开,有神水,祈雨多应。”   相传在宋朝的真宗天喜年间,当地名士和群众在对峰台建修祖师庙三年。到元朝末年的一天,一个樵夫去笔架山砍柴,休息的时候背靠山,面向对峰台,忽然瞧见对峰台的山峁上有一妇人面向东在那里梳头。他甚感奇怪,梳头不在家里,却到山顶梳什么头。心里这么想,但并未在意。第二天吃过早饭拿起砍刀仍到此山砍柴,不停地砍,砍了捆,捆了砍,当他就地休息时,忽然又瞧见那妇人在梳头,他又惊奇又畏惧,便一口气跑回有对众人说:“对峰台有一妇人在梳头……”。大家听了甚感奇怪,认为是菩萨显圣。故于明代在此山修建了观音娘娘庙。中为南海观世音娘娘,身坐莲花台,金身鼎冠;前为齐天大圣像;左边为送子娘娘;右边为0娘娘。陈设有香炉、油灯、铁器、签筒和签簿;左边有锣鼓各一面,两壁绘有壁画。格子门窗,门枋刻有对联上为:此山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来求神仙;下为:祗要凡民心向善,回心转意就是仙。   在旧时建庙后四乡香客甚多,每逢初一、十五,老公求寿,老妪引媳妇求子,年轻夫妇领着儿女还愿;商人求财,农夫默佑五谷丰登,香烟飘渺,各有其求;而且每年于二月二和九月十八日过盛会两次,每次三天,请僧诵经。为了招待香客,在山下的西干沟修建公馆三间,设有总管、司帐、接待人员。   对峰台是县境一大奇观,人云:“四峰排漱,八仞列平”。前峰笔架山,形似笔架胜似笔架,两山背弯,中山直垒,远近眺望,墨油油地一顶两角。后峰桃二山,长得似桃非桃,就象五月仙佻,青山红崖,现出桃子本相。东、南、北三方,有八个山头向着对峰台;乾佑河,西干沟河,东干沟河三水绕着对峰台向东流去。   相传,对峰台原叫避风台,庙门向东,东风再大,把尘土吹得打旋涡,庙对点灯而灯焰丝毫不动,据说是山里边有两颗避风珠的缘故。   对峰台山腰有一条通向山峰和西干沟的小道,相传,在宋末朝廷腐败,遮民百姓负担过重,农民造反四起,大举义旗反抗,有一徐氏,丈夫被官军掠去充军,儿女被杀害,自身逃出虎口,被迫无奈,集众造反。朝廷派兵清剿徐寡妇,徐氏领兵路过此道,遇一青年妇人坐在山腰,一脚从这山踩着那山不让经过,徐氏只得领兵返转,顺乾佑河而下。所以这条小道名叫长腿弯。   对峰台的名胜甚多,东有鱼洞,清明至谷雨之间洞里出鱼,年产一万余斤。1980年因修路而毁。南边西干沟有九三洞、探奇洞、玉瑕洞和马鞍子,奇景可观,十分吸引人。西有百神洞,洞内有二龙戏珠、龙潭、地下河等,近年来去洞观景的人不绝于途。东北有佛爷洞、风洞、天洞,洞内有过风楼、滴水崖、阎王碥、青龙潭、大阳坡、小阳坡、头天门、八亩田、莲花池、万人坑、陈杨二道、棺材石、二天门、秦岭坑、吊洞等。真是山峰雄伟,美景壮观,峻峰壁垒,洞洞成群,山水如画,这边独好。   柞水东甘沟古银杏树   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有一对盘根错节的银杏树,一雌一雄,当地人称"夫妻"银杏树。如今它俩已经走过1700多年的风雨历程,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这对"夫妻"银杏树生长在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据考证,两棵树相距7米,根系盘结,枝丫交错,如一对夫妇手挽着手,头挨着头,亲密地窃窃私语。雌树高达45米,胸围8.5米,覆盖面积420平方米,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年产白果600余公斤左右;而雄树高达44米,胸围7.1米,覆盖面积410平方米,树冠似一把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年产白果450公斤左右。   漂亮的雪景美丽的山城   银杏树果实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可药用、食用,有通便、镇咳、明目、祛痰和解毒等功效,同时又可以镇静、治疗冠心病和各种心血管疾病,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该县终于迎来入冬的第一场雪。13日,看着县城被漂亮的白雪所包裹,驴友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踏着冬天的足迹,来到能俯看县城全景的寨子沟,寻找盼望已久的冬景。放眼望去,整个县城已披上节日的盛装,旁边的小树上几只喜鹊飞上枝头,一片美丽的画卷顿时浮现眼前,好像中国传统新春的气息已经来到。   地方小吃   腊肉炒粉皮   腊肉炒粉皮是的传统名菜,腊肉香而不腻,粉皮滑软爽口,是佐酒的佳肴。《重修县志》中有载“年节时,家稍宽裕者,无不宰猪,腌以盐,熏以烟,即为腊肉”。柞水的腊肉炒粉皮不同与饭店、宾馆里的腊肉炒粉带,它是选用上好的腊肉和洁白的洋芋粉精工细作而成。   将选好的腊肉,最好是猪后臀肉,肥瘦都有,用温水洗净,放在铁锅里煮熟,切成薄片待用。洋芋粉放大碗内,放盐、水适量,鲜蛋一枚,搅拦成糊状。锅置火上,把粉糊制成硬币厚的粉皮,将其切成菱形方块待用。置炒锅,放腊肉烤炒,沥出油来时,放葱、姜略炒,再放青椒、粉皮翻炒,出锅时放蒜泥即好。成菜香气四溢,爽滑可口,腊肉棕红,粉皮白中微黄,色美味香,营养丰富,回味悠长,是招待宾朋的首选菜肴。粉皮的厚薄程度,亦可展示主妇的厨艺。   柞水小炒   柞水小炒原料:   精瘦肉4两、土豆1个、红薯粉条、木耳、青椒少许、 葱、姜、盐、料酒、味精、鸡蛋、粉面。   制作:   1 土豆去皮切丝,精瘦肉切丝加盐,料酒入味,加蛋清,粉面上浆,红薯粉条热水泡软,木耳、青椒切丝。   2 锅上火烧热加油半斤烧三四成热下肉丝滑散, 捞出待用。   3 锅留底油下葱、姜呛锅, 加入土豆、木耳、青椒丝、肉丝、粉条、盐、料酒翻炒熟加味精出锅装盘。   


山阳县特产大全




山阳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