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商洛市 >> 山阳县 >> 两岭镇

两岭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两岭镇谷歌卫星地图)


两岭镇简介

  两岭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北部,处流岭山脚,乡机关驻地两岭村,距县城46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65 个村民小组2652户11433人,其中农业人口11289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306亩,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海拨为900—1500米,平均海拨1200米,气候较为寒冷,平均气温在7.1篊——10篊。农民多以种植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林业以天然林为主,多为针、阔叶混交林,主产板栗、核桃、柿子、漆籽、木耳、香菇等,牧业以养猪为主,药材为天麻、黄芪、黄芩、桔梗、板兰根、黄姜为主。乡境内有公路32公里,东南与中村相连,西与申家垤乡相接,北与商州及丹凤县接壤,是一个三县交界之地。
   经济状况 2002年生产总值2006.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96.8万元;牧业收入307.4万元;林业收入116万元;工业收入219.4万元;劳务收入217.3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不均965.2万元。全乡农经比例为6:4,优势资源主要分布在汕匠河村、街道村、三合村、上坪村以核桃为主,年产值近60万元,下坪村、高垣村、两岭乡、刘庄村、竹园村以板栗为主,年产值近30万元,全乡共有加工业75家,有商业网点37个,紧密地联系着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我乡现有学校21所,其中:中心学校1所,九年制学校1所,辅导小学1所,政村小学6所,初小12所,2003年春季在校学生总数2717人,有教学班66个,在职在岗教师107人,其中大专13人,中师50人。有卫生所1所,村级卫生室、服务室共计22所。全乡有卫星地面接收机920套,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县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力度,将申马路、马孝路路面已基本修能。对全乡143间危房全面进行拆除重建。加强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每年投入一定比例金额,对全乡吃水难的村、组、户架通自来水。现全乡已修通自来水32个组1100户、4500人。今年计划投入6万元修建刘庄村通组桥。与电信部门联系,将光缆接到县政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13万人 128平方公里 611024117 711400 0914 查看 两岭镇谷歌卫星地图

两岭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两岭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街道

  城关镇位于山阳县城区,既是县级党政机关所在地,又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政府驻地县城东关,辖西河、南庵、三里店、五里桥、陈家湾、权垣、冯家湾、桃园、唐坪、九岔、九寨、乔蔡、高家沟、张塬、鬲家村、甘沟口、九子碑、邹家湾、卜吉河、卜吉沟、西关二十一个行政村,东关、西关两个居委会、中街社区一个社区。    全镇二十一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828户,人口61659人,其中农业户7740户,人口28895人,耕地16395亩,人均0.6亩,镇域面积104平方公里。    社会事业 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的小学教育对全县具有示范作用,文化娱乐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城区已建成调频广播接收站和电视卫星转播站,全镇二十五个村居,社区建立起广播室,有线电视覆盖率95%,有线广播覆盖率90%,卫生防疫保健呈现现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关镇卫生院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建起卫生所,大部分村已实现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城市低保已全面展开。    基础设施 城关镇地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县城整建设同步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区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山阳客运站、河南新村、南大街东西延”等工程建设已建成或即将完工,人民广场建设正在紧张施工,镇通村、组公路总里程150公里,电力已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30000多门,移动通讯,在城关广泛使用,城镇建设及居民生活用水、用电、街面硬化等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新的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    资源物产 城关镇矿产资源丰实,品位高,主要有铁矿、重晶石、石灰石、粘土矿等金属非金属矿类,其中铁矿主要分布于镇内九岔沟、金属铁品位21—49%,重晶石在城关镇九岔沟及黄家沟被发现,地质勘察资料记载,重晶石与铁矿伴生,储量12亿吨。三里店馒头山石灰岩为县内该矿三大矿床之一,矿体长约 29公里,远景储量2.5亿吨,矿体厚150—500米,三里店粘土矿储量2.99亿吨,其中二氧化硫品位68.4%,三氯化二铝品位14.45%,三氧化二铁品位5.82 %,粘土矿已被县水泥厂开发利用,传统物产主要有核桃、柿子。近年来,魔芋、薯芋及名贵中药材成为当地部分村规模发展的特产之一。.  

十里铺街道

  历史:以古驿站“丰店铺”而得名十里铺。建国后,1950年2月山阳县人民政府于十里铺设置张家涧乡,磨沟乡,隶属八区(城关)。1958年11月撤消以上二乡,设置十里铺生产管区,隶属红旗(城郊)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为十里铺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十里铺人民政府。1997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中,十里铺乡保持原乡设置。    2、自然地貌:地处县河上游,属浅山河谷地形,山地占总面积的75%,河谷平地占25%。南山山势高峻,北山山势 平缓。土壤以白沙土、红沙土、红斑土为主,其次为黑沙土。    3、人口:全乡现有人口22397人。    4、基础设施:交通、电力、电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山(阳)漫(川关)公路穿乡而过,村级公路总长45公里,村村户户通电,邮路总长25公里,电话入户达87%,有线电视架设线路60千米,入户率达86.4%。    经济现状    1、生产: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以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相结合模式。    2、经济: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0%左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中小麦总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0%,玉米播种占总面积45%,农业由过去耕作粗放型向耕作集约型高效发展,间作套种,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垄沟栽培等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大力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全乡农业基本形成优质高产、高效格局。    林地面积5万余亩,分布于丰阳川南北二山,多为针、阔叶成片林,其中油松林占86%。加上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畜牧业初显优势。已建成的高一养鸡小区,辐射带动陈坪、鹃岭、郭家村、高二、十里铺、红土岭6个养鸡专业村,年产值581万元。2004年全乡商品猪年产值1361万元。白山羊、布尔山羊年产值206.3万元,2004年畜牧业产值2181.4万元。    乡镇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安装、房屋装修、水泥构件、机砖、运输加工、劳务输出、饮食服务各业快速发展,其中,建筑工程队年纯收入800万元;水泥构件厂年产值240万元,劳务输出年纯收入1500万元,2004年全乡企业总产值9388万元。.  

高坝店镇

  高坝店镇位于山阳县城东,银花河上游,距县城20公里,面积172.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73公顷。全镇辖17个行政村,88个村民组,2002年底有总户数7856户,29227人。    高坝镇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温暖带过度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川兼有,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草药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近年来,大力实施“药业兴县”战略,已成为山阳县药业发展重点乡镇。2000年被评为市级药业兴县示范镇。    经济状况 高坝店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兴药、扩经、强牧、优果”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药、果、畜”三大优势产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028万元,粮食总产量8798吨,经济总收入6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8元。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主导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2002年底药业发展总面积达16250亩,主要品种为黄姜、丹参、二花、柴胡、五味子、黄芩,粮经比达到3:7。药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群众致富的主要途径。核桃面积18540亩,产量230吨,核桃、板栗发展面积34170亩,产量272吨。猪、牛、羊分别发展到6523头、1685头、2411头。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目前进入全面实施“普九”,2003年初被县命名为“教育强乡镇”称号,全镇现有中心卫生院、村级保健室24个,医护人员34人。    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全镇累计退耕还林面积扩大到7400亩,先后治理了黑沟、庙沟、四家沟、背沟、小洛峪沟、寨子沟等流域治理,农贸市场繁荣,高坝街道进行了硬化,个体工商户发展迅猛。    高坝店镇今后的工作思路是:以扶贫开发总揽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培育“药、果、畜”三大优势产业,抓住五件大事(优势产业开发、扶贫开发、非有国经济、流域治理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实施五个增长(中药产业发展、财政收入、计划生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综合经济实力)。.  

天竺山镇

  天竺山镇   611024102200 121 三宫殿村委会   611024102202 220 刘家沟村委会   611024102203 121 长沟村委会   611024102204 220 三槐村委会   611024102205 121 东坡村委会   611024102207 220 西坡村委会   611024102208 220 柳山坡村委会   611024102210 220 阳坡村委会   611024102212 220 湾坪村委会   611024102214 121 板仓沟村委会   

中村镇

  中村镇位于山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东经110度12分。北纬33度27分,海拔550—700米之间。东临银花镇,南界西泉乡,西连高坝店镇,北接丹凤县花园乡,区域面积147平方公里。本镇介于流岭以南,胡岭以北,是山川各半的土石山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724mm,无霜期220天。银花河自西向东流经本镇,境内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    境内交通比较便利,主要乡村公路中有中西路、洛马路、中洪路,县道山郭路穿境而过。成为中村镇通往山阳、丹凤、商南、湖北等地的交通要道,良好的交通环境,促进了本镇商贸业的发展,境内商业网点密集,成为山阳县东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行政及人口:本镇是在机构改革中,由原洛峪乡、洪河寺乡和中村镇三个乡镇合并而成,现辖19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统计人口为5554户,22871人,现有耕地14271亩,人均0.6亩,林地73080亩。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2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25元,财政收入520万元。    中村镇民风淳朴,文化习俗浓厚,自古以来兴学重教蔚然成风,能人辈出。中村0组建的民间文艺演出队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改变陈规陋习发挥着极大作用。    基础设施:目前固定电话通村达到95%,入户率59%,建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通讯基站五处,信号覆盖区域70%,拥有通讯用户4800余户,电力110kv、35kv电网配套完备,通村率和照明用电入户率均达到100%,19个村通公路,乡村公路通村率100%,通组率85%,有3764户,17820饮用简易自来水。全镇28所学校在“普九”攻坚中,校舍危房得到彻底改善,中心卫生院的门诊楼已投入使用,住院部主楼即将竣工。——资源物产: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钒、金、铁、大理石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种。目前在中村投资办厂的五洲钒矿、中天钒矿、宏昌公司、振宇钒矿、商丹公司、秦鼎金矿已成为或即将成为我县、乃至市创税的主要龙头企业。中村钒业小区已初具雏形。.  

银花镇

  银花镇位于山阳县东南部,东北与丹凤接壤,西南与山阳县中村镇、天桥乡毗邻,镇政府机关驻地银花街村,距山阳县城47公里。全镇共辖上店子、岬峪沟、五色沟、寺北沟、银花街、叶家湾、泉水湾、湘子店、梅子沟、孙家湾、商路河11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3362户14272人。镇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50亩,人口密度163人/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温润山地气候,海拔一般在500—1000米,年均气温13.6℃—13.8℃,年均降水量671毫米—865毫米,无霜期202—224天,四季分明,农作物一年两熟。    银花镇地貌特征呈“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势。银花河贯穿全境,境内流长13公里,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银花河两岸,旱涝保收田近两千亩,是册子粮食主产区这一。境内有林面积8万亩,以盛产松、花粟等木材而闻名遐迩;群山密林里五味子、金银花、连翘、天麻、红花俯拾皆是;商芝、刺嫩芽等几十种山野菜唾手可得;猕猴桃、野刺梨、野山楂、山葡萄等十多种山野果随处可得。境内已探明的钒、铁、铅、锌、石棉、大理石、石灰石、金等各类矿藏14种,其中钒矿层厚5—10米,含量2%,储量120万吨以上。传统物产主要有核桃、板栗、油桐、柿子、龙须草、木耳、香姑等。    银花镇交通便利,银(花)照(川)、山(阳)郭(商南郭家村)公路交汇于银花河大桥,是山阳、丹凤、商南三县的交通枢纽,村组公路网络布局合理,晴雨通车公路85公里。通讯电力设施完备,以程控交换和光缆传输为主导的通讯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电话入户总数980门,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26门,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1200千伏安。    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业    银花镇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首要大事来抓。根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制定了“药业兴镇”发展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规模、高质量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薯芋、二花为主的中药材主导产业,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突破。到2003年6月,全镇累计药材发展面积8820亩,其中薯芋6000亩,二花2200亩,有性天麻栽培4950平方米,柴胡360亩,黄芪185亩,粮经比达到1:9,农民人均药材收入9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3%。.  

西照川镇

  西照川镇是经两次改革将原龙山、晏马、西照川三乡合并建镇,南与湖北郧西接壤,东与陕西商南县毗邻,距县城10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川村是原区公所驻地。全镇辖10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2795户,11630人,其中农业人口10997人,耕地面积11304亩,辖区总面积157.7平方公里。公路除有直达县城的主干直通二村外,其他村村都有公路,80%的组都通公路,陕湖两省公路也畅通无阻。全镇共有各种农用运输车辆43辆,摩托车1350辆,有五部中巴车全天往返于照川、县城之间,有两辆轻型客货两用车载客货下湖北,交通十分便利。    经济状况 全镇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类型呈阶梯状分布,高山与川垣差异很大,小麦成熟期相差一月有余。土地资源丰富。原为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红薯、洋芋等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黄姜是近几年来我镇的主要优势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了1:9,同时有5个无粮村,使过去只是一个靠种粮的农业镇变成了一个“药业产业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米黄玉石矿、重晶石矿、铁、锌、莹石、磷、水晶石、钒等数十种矿藏,米黄玉石矿、重晶石、水晶石等矿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且正在开采中。米黄玉石矿,矿藏量之大,目前在全国还是屈指可数,达到7400万立方米。河南、西安等众多家外商老板相继来照川投资开采加工,效益可观。当地土特产主要是盛产天麻、核桃、木耳。两个预制板厂和一个机砖厂是我镇的乡镇企业,预制板厂生产的预制板主要是供给本镇的日益发展的建筑业需要,由于建筑业兴旺,预制板厂以其质优价兼而成为-货。效益良好。机砖厂是一家股份制企业,规模较大,管理较好,生产的机砖达到了“国标”,除出售给本镇外,还销往佛乡、王闫乡、天桥乡、商南、丹凤、湖北勋西等地,经济效益好,是全镇的一个支柱产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全镇最大的河流东河得到了充分利用,1992年建起的东河电站,年发电量达150万千瓦。新修的龙洞电站于2002年11月28日投入使用,年可发电80万千瓦,这两座电站又与西北大电网进行了并网,从而保证了照川的电力供应,全镇98%的农户都用上了照明电和电力加工,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镇村村通公路,80%的组都通公路,今年又被列为修建东河大桥和茶房桥,加宽改造照(照川)茅(湖北勋西茅坪)公路,加快了陕西南门在基础建设.......  

漫川关镇

漫川关镇漫川关镇漫川关镇  漫川陕镇位于山阳县东南部,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接壤。镇政府驻地漫川关镇街道村,北距县城95Km,南距郧西县上津镇15Km。全镇辖娘娘庙、万福、南坡、纸房、阎家店、街道、小河口、前店子、乔村、水码头、箭河、猛柱、街道居委会,12个行政村,l个居委会, 70个村民组;总人口 13956人,城镇人口1318人,占9.44%。耕地12030亩,镇域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4.2人/平方千米。    经济状况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甘薯、豆类次之;经济作物花生、芝麻占据一定位次。林地面积 11万亩,森林覆盖率52%,林区主要分布于郧岭、猛柱山、太平山、贺家岭等地;经济林种主要以核桃、板栗、魔芋、油桐、柑桔为主,到2002年核桃达2070亩,板栗4575亩,油桐2 190亩,魔芋705亩;柑桔1970亩;中药材以薯芋、丹参、二花、连翘。2002年薯芋种植面积达l.8万亩,丹参1500亩;二花1000亩;连翘1000亩,产业结构调整后,粮经比达1:9。畜牧业以户养家畜为主;猪年发展达7240头;牛年发展达318头,羊年发展达2300只,年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6.8。工业企业主要以小型为工业为主。如木器加工、车辆修配、传统火纸加工业等。乡镇企业主要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2001年新筹建的金川公司200吨薯芋干燥物生产线和亨州公司150吨薯芋干燥物生产生产状况良好,实现收入615万元,上交税金37万元,个体企业累计达44户,个体工商户新发展20户,累计达504户。实现收入2600万元,上交税金46万元。2001年漫川关镇被省政府列为20个小城镇建设乡镇之一,规划已完成,在2004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形成开放的新型经济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753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6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937万元,工业总产值7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3900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8.97:9.29:51.74,财政收入65万元。.  

南宽坪镇

  南宽坪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南65公里处,金钱河横贯全镇,南与湖北郧西县槐树乡毗邻,镇域面积217平方公里(位居全县乡镇第二),是全县九七年机构改革后唯一的五乡合一大镇,镇政府驻下坪村,辖甘沟、李家凸、施家湾、张家湾、下坪、上坪、窑口、山南、河口、下锅厂、天桥、街道、东台、万佛山、裙子沟、沙平、湖坪、老林18个行政村,97年村民小组,4393户,18472人,其中农业人口17424人,有耕地面积19635亩。    自然环境 南靠郧西大梁,北倚天竺山麓,属浅低山类型,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3%,河谷、平地约占17%,土质以红粘土、综壤土为主。    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平均海拔为500—800米,最高1727米。年平均气温13.8—17.1度属低热气候区。年降水量653—758毫米,无霜期205天,农作物多为一年二熟。    境内山脉为郧岭、鹘岭两大山脉支脉,以金钱河为界,河北面为鹘岭山系,河南面为郧岭山系。    境内水系主要为金钱河干支流。主要有十里沟河、湖坪沟河、银厂沟河、桃园沟河、病理家河,均流入金钱河。金钱河在镇内流程20公里。    人文景观、名胜古迹 境内已经开发的旅游风景区有夹石峡、百潭谷、黑龙潭、金钱河漂流等。    境内山南村有千年以上银杏树一棵,直径1.6米,树高50余米,树冠占地约5亩。    镇政府在地下坪村有新石器时代“后村遗址”一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源物产 矿产资源有铜、铁、金、银、铅等,但未规模开采。传统物产主要有核桃、板栗、油桐、茶叶、蜜桔、薯芋、魔芋、漆籽、柿子、龙须草、商芝、木耳、莲菜、花生、芝麻和中药材五味子、金银花、连翘、天麻、杜仲秋、半夏、桔梗等数十种。桐油、火纸、生漆等特色产品历史悠久,花生、芝麻、蜜桔、油洞、火纸等物产为全县主产区之一。    经济状况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先进的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如间作套种、地膜覆盖、垄沟种植和温棚种植已被广大农民认识和广泛应用。优势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了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后,粮经比已达到1:9。全镇已累计发展油桐3.2万亩,薯芋2万亩,茶叶2000亩,板栗1.3万亩,核桃5000亩,蜜桔500亩。.  

户家塬镇

  户家垣位于山阳县西部金钱河上游,镇政府驻地户家垣村,距县城40公里。辖康岭、党塬、寺坡、桃园、九里坪、磨坡、户垣、九湾街、观音堂、丁沟、程坪、竹洼、吴家山、西坪、太阳洼、小河沟等16个村,80个村民组,5419户19595人。耕地面积24262亩,镇域面积118平方公里。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24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5元。    经济状况: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人均耕地1.3亩,其中:人均基本农田0.8亩,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马铃薯、甘薯、豆类等次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药业收入在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目前已形成了康岭、党塬等11个村川道公路沿线3个5000亩薯芋基地,以西坪、太阳洼等浅山以上5村为重点的4000亩杜仲建园基地。以薯芋为重点的中药材累计发展到23000亩,其中:薯芋18000亩,杜仲3500为亩,二花等其它中药材1500亩,发展烤烟500亩,粮经比调整到1:9,户均薯芋3.3亩,仅此荐户均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薯芋中药材已成为全镇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同时引资100万元在党塬村小河沟办起了薯芋水解物加工厂(个体私营企业),年可加工薯芋2000吨以上。    今后的发展规划: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兴药富民为龙头,推进镇域经济发展。以发展集市贸易为重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创建小康经济强镇。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境内设初中1所,完小14所,初小35所,在校学生3500人,有5个村建起了教学楼,已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进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中收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6个,中心卫生院建起了门诊大楼,医疗设备齐全,服务水平较高。    自然景观及名胜古迹:    火龙池梁 属流岭西段支脉,位于九甲湾东北9公里处,南北走向,长3公里,主峰1315米。    吴家山 位于九甲湾东南,长2公里,高1667米,山上草木茂盛。    铁佛寺梁 位于九甲湾东北,长2公里,高1410米,山上松栎成林,古有建有铁佛寺。    赛鹤岭 曾名杀虎岭,相传有勇士杀虎于此,山势高耸,横山坡高1325米。    羊奶山 座落在赛鹤岭西南6公里处,与镇安界河毗邻,南北走向,海拔1345米,顶部出二峰,圆似羊奶故名。.  

杨地镇

  杨地镇地处山阳县西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西县、本省镇安县毗邻,全镇所辖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羊坪、孔岭、双岭、后荫、龙潭、狮子、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海螺等14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5181户,21052人。境内有华水河、金钱河两条大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87.18平方公里。主干线公路有户(垣)杨(地)公路,安(门)合(河)公路,杨地至镇安杨地到湖北公路已通车,全镇14个村的公路通村率达到90%。    经济状况 本镇地域辽阔,气温差异较大,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和中药材的生长,过去这里的川道地区盛产小麦、水稻和玉米、大豆,高寒山区主产洋芋和玉米,近年来种植中药材,已发展以薯芋为主的中药材20000亩,其中薯芋18000亩,其他2000亩,实现人均一亩中药材,年产薯芋1800万公斤,收入1800万元,占农民均收入的60%以上,华水河流域的金盆、山槐、西坪、西山等村群众靠药材富了一村人。    在经济发展中,主要采取政策推动,宣传鼓动,利益驱动等办法。由政府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服务,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药的经济效益比种粮的效益高出十多倍,群众的经济状况较前大为改观,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杨的镇的中药发展多次在全县大会上作经验介绍,今年6月省调研室又派专人到西坪村调查中药材生产情况,并在全省推广西坪村发展中药材的经验。由于经济发展了,扩大了招商引资项目,县国土资源局投资138万元在镇政府所在地新开发一条龙潭街道。电信部门先后建起了两个移动基站和两个联通基站,冷安公路即将动工改建。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全镇有中小学校42所,其中: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政村完小9所,初小28所,在校学生5004人。杨地中学、合河中学均是新建的教学楼,镇卫生院已是新建的3层门大楼,B超机和其他医疗设备比较齐全,镇计划生育服务站3层8间宿办楼已建成投工使用。    名胜古迹和人文环境 月亮洞是镇内有名的自然境观,这年来已被开发,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合河的猿猴观榜、金华相汇、骆驼奇峰都是远近有名的自然境观,还有龙潭的姜太公钓鱼台,白马沟的马蹄印,海螺店的九十九凸,九十九凹这些有名的名胜区。.  

小河口镇

  小河口镇,位于山阳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地小河口街道村,距县城32公里。东南和二峪河乡、色河铺镇相邻,西北与柞水县张家坪乡、商州市砚池河乡接壤。镇域面积165.6平方公里,耕地16515亩,辖黑沟、黑沟口、史家坪、二峪河口、小河街道、瓦沟口、袁家沟口、庙东沟、六窝蜂、宁家沟、铁匠沟、瓦屋场、马家山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全镇3502户,1375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83人。    历史沿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进入山阳,1935年2月在袁家沟口成立袁家沟口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在关帝庙、瓦沟、小河口、李家湾、关上成立苏维埃政权,同年4月在袁家沟口成立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建国后,1949年10月成立村委会。1950年2月建立小河口乡人民政府,录属二区(小河口区)。1955年4月改乡人民政府为人民委员会。1958年11月,改为小河口生产管理区,录属上游(小河口)人民公社。1961年8月建立小河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录属小河区公所。1968年4月成立小河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录属小河口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录属小河区公所。1984年9月,建立小河口镇人民政府。1997年4月,乡镇机构改革,撤区并乡建镇中将原马家山、袁家沟乡并入小河口镇。    自然环境:小河口镇地处流岭山脉西段,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山地面积23.1万亩,占总面积的92.9%,河谷、沟台地约占7.1%。土壤以黄沙土、黑沙土、棕沙土为主。属暖温带季风性丰温润山地气候,平均海拨在700—1300米之间,最高海拨1855米,年均气温10.4—13.6摄氏度,年降雨量670毫米左右,无霜期195—214天左右。农作物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    辖区内主要山脉、河流有:    小河:属金钱河支流,源于商州市牛槽沟,经马家山入境,于小河口接纳袁家沟和二峪河乡至色河铺与县河水交汇南下马滩河,全长35公里,流域面积427平方公里。    凤凰寨:由秦王山分支南下,自砚池河入马家山西北境。主峰峻拨,状如凤凰展翅,峰顶现存明代修建石寨两座。主脊东西走向,长3公里,高1855米,山上乔灌杂木丛生、植被茂盛。    富平山:位于凤凰寨东,傍马家山白岩沟。南北走向,长3公里,高1646米。.  

色河铺镇

  色河铺镇位于山阳县西县河下游,水势流向西南,然后转向东。镇政府机关驻色河铺西街,距县城15公里。辖赵家垣、峒峪口、太山庙、色河铺街(原钟王村并入色河铺街)、胖鱼沟、庙沟(原高岩沟村并入庙沟)、屈湾(原耳扒沟并入屈湾)、峒峪河、碾岔沟(原钟岭村并入碾岔村)、陆家湾、桦栎沟(原上水沟村并入桦栎沟村)11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全镇4050户15073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有耕地17505亩,乡域面积1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2人。   县河西流15公里处与小河、桦栎沟支流交汇,旧时此地有街铺,得名水合铺,日久演变为色河铺。   建国后,1950年2月,建立色河铺乡人民政府,隶属二区(小河)。   1953年5月,改名色河铺人民委员会,隶属十五区(色河铺)。   1956年2月,划归县人民委员会直辖。1958年11月改为色河铺生产管理区,隶属胜利(色河铺)人民公社。   1961年8月,重新设置色河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属色河铺区。   1984年9月,恢复色河铺乡人民政府。   1997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色河铺乡改为色河铺镇。   -   自然环境    色河铺镇地处流岭与鹘岭西段,流岭南麓与鹘岭北麓山脉形成南北对峙,区内县河、色河沿岸为河川地带。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0%,河谷沟台地约占20%。土壤以黑沙土、黄沙土和-沃土居多,高山、深沟区域为黑壤土和白沙土。色河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海拔一般为650—1400米,最高1454米。年平均气温11℃—13.9℃之间,年降水量653—758毫米,无霜期195—214天。属中温气候区,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主要山脉为流岭西段支脉和鹘岭西段支脉。   -   基础设施    建国前色河辖区内无公路。五十年代初国家修通了山(阳)镇(安)公路,境内里程20公里,随后,色(河铺)、小(河)、峪(口)、峒(峪寺)、色(河)漫(川)等公路修成,在境内形成“六”字型公路主干线。从七十年代起,加大了通村组公路建设,区内通村公路15条(段),通车里程达到90多公里。八十年代初架通了10千伏高压电路,到1998年底,村组户通电。   1998年架通光缆开通寻呼台,全镇村村通电话,电话达到1080部,2002年又建起了“联通”、“移动”共四座手机发射塔,手机达到1000余部 ,2003年至2004年峪河、桦栎两村进行了低压改造。   集市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街面长度由200米延长至今天 的1200米,街区楼房林立,门店铺面一百余家,集市生意兴隆繁荣。   -   民俗风情   每逢农历的二、五、八是色河的集,南来北往的客商开着车满载着自己生产的土特产,赶往色河,街面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各种百货杂物、风味小吃、农特产品应有尽有,玲琅满目,一片繁荣。民间艺术爱好者刘德林带着自己组建起来的自乐班,吹拉弹唱,歌颂党的政策好,民富国强,人民安定。色河人好客,逢年过节都要互相串门,亲戚朋友欢聚一堂,杀猪宰羊庆贺太平。邻里之间有了矛盾,请一桌客,连吃连说化解了误会和矛盾,可谓是话明气散,和睦如初。   -   经济状况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马铃薯、甘薯、大豆次之。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玉米播种面积占80%,水稻占13%。由于广泛使用良种和科学种田,粮食生产逐年上升,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5297吨。经济作物以大豆、魔芋为主,近年来沿县河两岸兴起种植大棚蔬菜热潮,以板栗、核桃、食用菌为龙头的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调整不断深入。近年来,依照县委、县政府“药业兴县”的号召,药业发展迅速,境内主要以丹参、葛根、朝鲜藓为主,面积发展到千余亩 畜牧业得以发展。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畜牧禽业年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的18.5%以上。   乡镇工业企业发展较快。镇内有小石灰窑13处,年烧石灰6000吨。有建筑工程队2个,从业人员100余人。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89户,有运输农用车辆154户、156辆。年外出劳务人员达到5000余人,年劳务总收入1250万元。   -   资源物产   辖区内矿产有金属铜、铁、铅、锌、金、铀矿,非金属矿为石灰矿。铜矿带麻子沟、竹园沟和干沟口、铀矿十里沟;金矿上水沟。石灰石储量丰富,主要分布于太山庙、十里沟、小路沟、桦栎沟和钟岭村。水资源也很丰富,县河与峒峪河、小河、桦栎沟水汇合,出境为马滩河,区内流域落差300米,下切力强,水力储量1万千瓦以上。   辖区林地面积12.23万亩,主要树种为油松、桦栎、杨槐、沟桐等,经济林主要为核桃、板栗、柿子、油桐、漆树。中药材有杜仲、五味子、连翘、薯芋、天麻、柴胡、党参、黄芩、金银花、丹参等。龙须草达2万多亩,发展编织业前景广阔。   -   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镇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1所,小学9所,初小33所,在校生达3756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排危84间,新建教学楼2幢。历年来色河高中培养考取大学本科64名,大专152人,其中2005年本科42名,大专136名。镇文化站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镇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120处,2005年县广电局又给胖鱼、碾岔两村各配装一套电视插转设备,解决了山区人民看电视难问题。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室)23个,卫生院新建宿办楼一幢,改善了群众住院难问题,基本达到了初级医疗、防疫卫生保健水平。   -   名胜古迹    明代古寺塔,位于色河镇庙沟脑。此塔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塔为5级,青石雕成,通高4.5 米,下围1.8米。图饰:一层为顽童,二层为鼓纹,三层为罗汉,四层为菩萨,五层为花卉,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洞,地处赵家垣村小路沟脑。高度50米,洞深15米,宽50米,洞口呈椭圆形,洞内庙宇为清代石砌拱顶建筑,分中殿与偏殿,洞顶石层嶙峋,蔚为壮观。  

板岩镇

  板岩镇位于山阳县西南部马滩河中游,镇政府驻地庙台村,距县城37公里。辖曹家寺、耿家村、广梅、安门口、青龙、檀树、王家村、宁湾、陈家涧、王家店、石庄子、杜家沟、庙台、罗川、北沟寺、山岔、沈家沟、香沟、狮子19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全镇6299户,24088人。耕地面积34888亩。镇域面积218平方公里,系我县面积第一、人口第三的农业大镇。因境内板岩寨而得名。建国后,1950年2月建立板岩乡人民政府,隶属三区(板岩)。1953年5月,划归十一区(板岩)。1956年2月,划归板岩区。1958年11月改为板岩生产管理区,隶属爱国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8月,改生产管理区为人民公社,隶属色河铺区。1984年9月恢复建立板岩乡人民政府。1997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将原马滩、板岩、北沟三乡合并成立板岩镇。    自然环境:地处马滩河中、上游地区,属中、低山类型。山地约占83.9%,川塬、沟台地占16.1%。土质以黄沙土、红粘土和灰沙土居多,河谷地段多为黑褐淤土和黑沙土。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海拔一般为600—1300米,最高1710米。平均气温11—14.6℃,为中温低热过渡区,年降水量653—758毫米,无霜期215—235天之间,农作物一年两熟有余。    主要山脉为流岭西南支脉和鹘岭西段支脉。    娃娃山:属流岭西段支脉,地处板岩西南5公里,西北走向,长2公里,主峰巍峨,海拔1650米。山上有一巨石貌似婴儿,故名娃娃山。    西沟岭:属流岭西段支脉。钟岭主脊南迤,东出马滩境,横亘乡西北7公里处,海拔1458米。支山还有西南梭沟寨和南部大山寨、贼山岭等,面积广阔,草木茂盛。    打鼓山:属鹘岭西南支脉,由大梁子西南分支,伸入庙台村西南,东西长11公里,主峰1710米。山体悬岩峭壁,光洁如镜,风声水声,响应如鼓,山上出产薄石板。    十八寨山:属鹘岭西南段支脉。地处北沟寺、山岔、罗川湾、广梅沟4村交界,南北走向长2公里,主峰海拔1440米。上到主峰能看到周围的十八个山寨,故名为十八寨。    镇内河流除色河外,还有北沟河,镇内流程11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  

延坪镇

  延坪镇位于山阳县东南部,东接西泉乡,西南与法官乡相邻,北与中村镇相连,靳家河、法马公路穿乡而过。乡政府机关驻地白沙村腰庄子,距县城68公里。辖中节沟、白沙、丰树、马家店、龙洞沟、铁炉凹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全乡160户6992人,乡域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3人。全乡耕地6630亩,人均0.9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元,粮食总产达1402吨。    历史沿革    史载清初有阎姓居于此,起名阎家坪,后演变为延坪。民主革命时期,曾为豫鄂陕革0据地的游击区和解放区。建国后,于1950年2月建立延坪乡人民政府,隶属四区(漫川)。1953年5月,改乡为生产管理区,隶属八区(西泉)。1956年2月,隶属漫川区。1958年11月,隶属和平(西泉)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销生产管理区,建立延坪人民公社,隶属漫川区。1984年9月,改公社为乡建制,隶属漫川区。1997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延坪乡与马家店乡合并成立延坪乡,乡政府驻地为白沙村腰庄子。    气候特点 延坪乡地处小天竺山南麓,为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区乡,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5%,河川沟台地约占5%。土壤以黑沙土、黄沙土居多。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海拔一般为700—1300米,年均气温10.4—13.6℃,年降水量671—865毫米,无霜期195—214天,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少数为一年二熟。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家庭养殖。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豆类、水稻、薯类次之。经济作物以茶叶、薯蓣为主,同时发展杜仲、板栗、油桐等特色产业。目前有茶园2500亩,杜仲11000亩,板栗12555亩。林业以荒山造林为主,全乡宜林面积10万亩。累计造林1.5万亩,其中经济林1万亩。森林主要分布在小天竺山及其周围山头,多为针、阔叶混交林。乡村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8年建成丰树茶厂,年产值80万元;1996年,中节村建起山野菜加工厂,为全县第一个山野菜加工企业;2002年成立陕西山阳延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杜仲茶等保健茶系列。.  

两岭镇

  两岭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北部,处流岭山脚,乡机关驻地两岭村,距县城46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65 个村民小组2652户11433人,其中农业人口11289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306亩,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海拨为900—1500米,平均海拨1200米,气候较为寒冷,平均气温在7.1篊——10篊。农民多以种植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林业以天然林为主,多为针、阔叶混交林,主产板栗、核桃、柿子、漆籽、木耳、香菇等,牧业以养猪为主,药材为天麻、黄芪、黄芩、桔梗、板兰根、黄姜为主。乡境内有公路32公里,东南与中村相连,西与申家垤乡相接,北与商州及丹凤县接壤,是一个三县交界之地。    经济状况 2002年生产总值2006.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96.8万元;牧业收入307.4万元;林业收入116万元;工业收入219.4万元;劳务收入217.3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不均965.2万元。全乡农经比例为6:4,优势资源主要分布在汕匠河村、街道村、三合村、上坪村以核桃为主,年产值近60万元,下坪村、高垣村、两岭乡、刘庄村、竹园村以板栗为主,年产值近30万元,全乡共有加工业75家,有商业网点37个,紧密地联系着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我乡现有学校21所,其中:中心学校1所,九年制学校1所,辅导小学1所,政村小学6所,初小12所,2003年春季在校学生总数2717人,有教学班66个,在职在岗教师107人,其中大专13人,中师50人。有卫生所1所,村级卫生室、服务室共计22所。全乡有卫星地面接收机920套,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县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力度,将申马路、马孝路路面已基本修能。对全乡143间危房全面进行拆除重建。加强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每年投入一定比例金额,对全乡吃水难的村、组、户架通自来水。现全乡已修通自来水32个组1100户、4500人。今年计划投入6万元修建刘庄村通组桥。与电信部门联系,将光缆接到县政府。.  

王闫镇

  王闫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南l05公里处,东临商南县,地接丹凤县,机关驻地口头坪村、辖6个村34个村民小组,1698户6247人,乡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有耕地7842亩、海拔800-1400米,常年气温10-13℃、境内路面平整,交通便利。    经济状况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粮经比例为3:7,经济作物多为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亩,产值500多万元;王闫属天然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16万亩,主要为油松、桦木、像栗木、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科管面积8000多亩,产值600多万元。矿藏储量大.品位高,主要有重晶石、钒、铁、米黄玉、石材、锑、铜争抢地质都11探测还储有企、铀矿,预计年产值400多万元,名优土特产主要有板栗、核桃、柿饼、香菇、木耳、天麻、石材家俱等;名贵中药材遍及山间地头,人工种植和自然野生种类繁多,主要有黄姜、柴胡、天麻、五味子、金银花、连翘、杜仲、磨芋等等;其它行业收入近600万元。    目前农业占全乡经济总量53%;工业占全乡经济总量21%;第三产业占全乡经济总量26%;年实现农业产值1200万元,工业产值48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580万元;实现社会总产值2260万元。    2000年以来的新成就 历届政府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方针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部署。抓农稳乡,抓工富乡,抓第三产业活乡,抓主导产业强乡。计划在20O5年初步实现小康。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龙型经济成效显著。工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性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双河钒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产-500余吨,年收入200O多万元;重晶石储量丰富,前来开采客商络绎不绝,年开采量达6000吨以上,年收入40万元;米黄玉矿已初具规模,以优惠的政策招来了二十余家客商纷纷开采、顶计年底可产优质矿3000多吨。万亩板栗林硕果累累,年产板栗300多吨。香茹、木耳、天麻等食用菌已成为千家万户的家常菜。    王闫市场体系日臻完善,交通通讯便利,服务行业齐全,改革氛围宽松,是投资办厂的理想场所,目前,还有大量的矿藏有待开发,许多名优土特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加工增值等项目、有待于外来客商开发利用、王闫人民会以最优惠的政策,最舒适的环境,诚待每位客商。.  

法官镇

  法官镇,位于山阳县东南部,距县城66公里,东接延坪乡,西邻莲花乡,南界漫川镇,北邻高坝镇。1997年4月,2001年12月,先后两次机构改革,将原两岔乡、碥头乡关攻法官乡,乡机关驻姚湾村,现辖大寺庙、法官庙、姚湾、花庙子、五里坡、两岔口、黄家店、铜塔沟、碥头溪、石窑子、僧道关11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全乡4489户17820人,其中非农625人。乡域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984公顷,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0%,河谷、平地占20%。海拔300—2000米,常年平均气温12—18℃。2002年农业总产值2556万元,人均纯收入1100元。    资源物产 丰富的山区资源。法官乡区域内平均海拔750米,境内天竺山海拔2074米。主要河流分为延坪靳家河和两岔河两大河流,80%的村民居住在两大河流两岸。年平均气温15.3℃,降雨量775毫米,无霜期250天,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基本满足各种农作物生产发育的需要。近年来,法官乡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药业兴乡”战略,狠抓主导产业,使法官经济取得了新的飞跃。截止2002年年底,以黄姜为主的中药材发展到6000亩,其中黄姜5000亩,二花300亩,五味子300亩,黄芩、丹参、柴胡400亩。主导产业有板栗5900亩,茶叶3500亩,核桃3000亩,柿子1500亩,油桐3500亩。初步形成了集约型、规模化经济发展新格局。    自然景观 美丽的天竺风景。天竺山位于法官乡政府北20公里处,距县城东南40公里。天竺主峰海拔2074米,是山阳屋脊,山巅骤崛一柱,高二百余米,围三百余米,形如竹笋,柱体奇山轩露,古松倒挂,朝岚暮霭,睛雾不散,俨似蓬壶仙子冠碧烟,披紫霞,带虹霓,于擘绛霄口吸银河,直若天为山所擎者,古名“天柱”。老诗人陈愈遇赞日:“拔山群岚数万里,青天象外露奇峰,悬岩向背疑风雨,绝顶阴睛变夏冬,罗列儿孙排玉笋,撑持砥柱现芙蓉,仙缘有分谁修到,下界声传古寺钟”。山上有摘星岩、摩天岭、净云峰、雷神洞、砧子石、回龙观、碧岩寺、兴隆洞。其它,地藏殿、铁瓦殿、千佛洞、仕主庵皆为山中名胜。.  


两岭镇特产大全




两岭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