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陇南 >> 宕昌县

宕昌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宕昌县谷歌卫星地图)


宕昌县简介

    宕昌县位于甘肃陇南地区西北部,境内高寒阴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日,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区。
  行政区划
  全县辖25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幅员3331平方公里,总人口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宕昌县辖6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哈达铺镇、理川镇、南阳镇、官亭镇、沙湾镇、阿坞乡、南河乡、八力乡、木耳乡、庞家乡、何家堡乡、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新城子藏族乡、临江乡、好梯乡、韩院乡、竹院乡、兴化乡、甘江头乡、新寨乡、狮子乡、两河口乡。
  经济发展
  农业是宕昌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占全县国民总产值的80%以上。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花椒、核桃、苹果等各类经济林果。境内有野生中药材636种,特别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四大药材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优。荣获国家经贸部《荣誉证书》,畅销国内外。同时还有大量未被开发的名贵药材如冬虫夏草、五味子、金银花、半夏等。全县有森林面积127万亩,草地面积126万亩,森林资源涵养了鹿、麝、山鸡等许多野生动物,具有良好的特种养殖环境;天然草场为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大红袍”花椒、大白蚕豆、早熟薄皮核桃、松花蜜、花牛苹果、巨蜂葡萄、天然食品荞麦、燕麦已成生产规模,羊肚菌、蕨菜、刺龙芽、龙爪、刺五加等山菜产量大、质量优,深受中外客商青睐,是实现加工增值的良好资源。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初步探明的有金、锑、铜、铅、锌、锰、铁等金属矿和石膏、石灰岩、泥炭、绿松石、重晶石、冰洲石、玛瑙等非金属矿,因技术、资金等原因,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白龙江、岷江、良恭河等大小河流10多条,其中河流极端最枯流量大于0.015立方/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千瓦,可开发量6.6万千瓦,现仅开发4129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3%。现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3514千瓦,其中引进外资已建成2座,装机150千瓦。
  旅游资源
  宕昌县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富集度高,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交相辉映。宕昌历史悠久,既有古石器文化的悠远,又是三国蜀道文化的神奇,更有红军长征文化的伟大,特有羌族文化的神秘。宕昌具有雄奇的山峰、幽奥的峡谷、丰富的河溪、多重的气候,拥有峰、崖、峡、洞、滩等地貌景观;冰雪云雾、自然天籁等天象景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生物景观;河溪潭瀑等水体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修学教育、疗养娱乐、休闲度假和其他专业旅游价值。
  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各具特色。有古老的“宕昌国遗址”、“古三国栈道”,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天设地造的八力大草原、狮子间歇泉,惊险神秘的韩院牛头寺和假日休闲地高庙山公园。特别是素有“小九寨沟”之称的官鹅沟自然景区和大河坝森林自然景区,松柏吐翠、崐碧波荡漾、飞瀑流云、鸟语花香,加上淳朴的藏民风情,是一处天然的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县城西距兰州340公里,距陇西200公里,向东直达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省道直通周边各县,县乡道路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善,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移动、寻呼全面开通,多种电信服务齐全。电力充足。贯穿全境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启动实施,35千伏线路覆盖各乡镇,专业农贸市场遍及城乡,小城镇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8.6万人 3331平方公里 621223 746000 0939 查看 宕昌县谷歌卫星地图

宕昌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城关镇 0 98平方公里 下坝社区 人民街社区 红河社区 新城社区 旧城村 石磊村 玉地河村 坡头村 计子川村 同盟村 光明村 人民街村 红光村 大草滩村 马鞍山村 瓦舍坪村 乔家村 立界村 鹿仁村 官鹅村 查看 城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哈达铺镇 约3万人 141平方公里 下罗村 下街村 新寨村 上街村 各居村 金布川村 王家村 撮布村 上罗村 玉岗村 力藏村 金木村 结藏村 叶纳村 郝藏村 树下村 树上村 瓦房村 聂仁村 吉家湾村 牛家村 召藏村 托藏村 上竜布村 下竜布村 大卦村 下哈竜村 上哈竜村 各苏村 查看 哈达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理川镇 约2万人 90平方公里 锄坝村 上街村 苏都村 汪布村 杨家村 拉沙村 下街村 尚营村 绿园村 蔡家村 扎竜村 哈竜沟村 大舍沟村 麻界滩村 中堡子村 陈家沟村 寺巴村 菜子沟村 蔡家地村 上马龙村 下马龙村 查看 理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南阳镇 约1.38万人 105平方公里 杨集村 南阳村 唐坪村 王愣干村 草坡村 毛羽沟村 瓦石坪村 梨树村 麻家村 竹山沟村 江玉村 上付村 下付村 查看 南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官亭镇 约7000人 ·宕昌县旅游·宕昌县特产·宕昌县十大特产·宕昌县十景·陇南旅 王山村 官亭村 桃园村 赵家沟村 董家山村 贾家山村 滑石关村 天池村 峪里村 蒿古堆村 王家村 邓桥村 大村村 石坪村 湾子村 杜家村 付家村 张坪村 仇家山村 查看 官亭镇谷歌卫星地图
沙湾镇 0 108平方公里 沟门前村 上站村 沙楞坎村 赵家坡村 杨何家村 峡前村 尹家村 老庄村 董家村 寺下村 上堠村 沙坝村 鹿川村 新寨村 雅园村 寺上村 大寨村 下站村 沙湾村 砖铺村 堡子村 查看 沙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阿坞镇 约1.13万人 ·宕昌县旅游·宕昌县特产·宕昌县十大特产·宕昌县十景·陇南旅 西固村 各竜村 别竜沟村 别竜村 阿坞村 哈达村 麻界村 叶扎村 西迭村 粗路村 耙石村 坞麻村 查看 阿坞镇谷歌卫星地图
南河镇 0 0 花儿坡村 南河村 脚力铺村 寺卜寨村 路固村 大族村 高桥村 朱各沟村 任藏村 茹树村 上章湾村 八路川村 查看 南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八力镇 0 0 八马牧场村 上八力村 中拉村 下拉村 扎固村 上拉村 下八力村 吉儿拉村 石门村 上堡子村 山庄村 查看 八力镇谷歌卫星地图
临江铺镇 约1350.64万人 ·宕昌县旅游·宕昌县特产·宕昌县十大特产·宕昌县十景·陇南旅 罗黄家村 临江村 白杨坝村 周家峪村 蔡江头村 毛羽山村 郭家湾村 张家庄村 查看 临江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两河口镇 约1.49万人 123平方公里 两河口村 清水子村 槽下村 麻地坪村 桃坪村 柯木道村 庙下村 王院村 羊古堆村 四方村 寨子村 化马村 新声村 罗湾村 石院村 街上村 山背村 查看 两河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木耳乡 0 6284平方公里 木耳村 拉寺村 瓦拉子村 沙治村 西乌村 布竜村 扎字山村 马莲村 周儿村 拉大路村 查看 木耳乡谷歌卫星地图
庞家乡 约8200人 ·宕昌县旅游·宕昌县特产·宕昌县十大特产·宕昌县十景·陇南旅 许家村 庞家村 庄子村 哈竜村 结扎村 松扎村 塔尔村 拉路村 大庄村 对坡村 查看 庞家乡谷歌卫星地图
何家堡乡 0 127平方公里 小堡子村 何家堡村 河口村 白水川村 吾族村 而信村 缸沟村 大草坡村 大堡子村 塔地山村 白杨村 查看 何家堡乡谷歌卫星地图
贾河乡 0 147平方公里 路下村 大堡子村 巴孟村 路院村 贾家山村 雪岭村 大竹河村 坑里村 簸箕村 同寨村 申扎村 滩子场村 彭都村 各里村 查看 贾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将台乡 约8100人 50平方公里 毕沙村 下巴山村 罗家村 青岗村 将台村 隆家村 田麻村 罗沙村 查看 将台乡谷歌卫星地图
车拉乡 约1.22万人 167平方公里 路家山村 车拉村 阳坡村 好地坪村 吊堡子村 儿家湾村 代家庄村 茹树村 七固村 扎峪河村 隆家山村 大寺麻村 小寺麻村 坡里村 关界村 查看 车拉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城子藏族乡 约6300人 91平方公里 拉界村 新城子村 权家村 立坪村 岳藏甫村 大河坝村 老树川村 路岗头村 新坪村 民福村 查看 新城子藏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好梯乡 约7300人 86平方公里 苟家院村 湾里坝村 麻子沟村 彭家山村 李家坝村 马家山村 磨河坝村 付家庄村 查看 好梯乡谷歌卫星地图
韩院乡 0 128.6平方公里 沈家坝村 韩院村 李家院村 康家沟村 大庄村 沙坝村 毛绪村 大坪村 磨坝村 腾家山村 杨那村 下马村 江林村 菜地湾村 查看 韩院乡谷歌卫星地图
竹院乡 约5500人 118平方公里 罗家沟村 竹院村 阳山村 下杜村 刘家院村 木竹院村 大草坡村 孔家台村 查看 竹院乡谷歌卫星地图
兴化乡 0 225平方公里 尚家湾村 兴化村 郭家庄村 珍卓子村 阳坡村 柴家庄村 垲子坝村 常家庄村 查看 兴化乡谷歌卫星地图
甘江头乡 约6900人 ·宕昌县旅游·宕昌县特产·宕昌县十大特产·宕昌县十景·陇南旅 临江河村 谢家坝村 赵家山村 袁家山村 甘江头村 龚家沟村 张家山村 韩家山村 安家沟村 四和村 查看 甘江头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寨乡 0 0 沙坪村 新寨村 宋家山村 立志坝村 王家山村 范家那村 圈道村 明上湾村 普光寺村 许家村 秋林村 远巩村 任家沟村 何家村 瓦舍头村 新家石村 刘家石村 笆篱村 大院村 小庄村 李家石村 堡子村 姚道村 冯道村 查看 新寨乡谷歌卫星地图
狮子乡 约6100人 ·宕昌县旅游·宕昌县特产·宕昌县十大特产·宕昌县十景·陇南旅 大许沟村 狮子村 四条村 葱坝村 张家村 为石村 阴山村 查看 狮子乡谷歌卫星地图

宕昌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武都区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概况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44个乡镇、689村 、12.18万户、 53.05万人。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折合702万亩,其中耕地71.53万亩,林地和蔬林地190多万亩。海拔600—3600米,年平均气温14.7℃,年日照时数1911.3小时,年降雨量400mm左右,无霜期210—240天,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6000。代码:621202。区号:0939。   行政区划   所辖城关镇、城郊乡、东江镇、汉王镇、两水镇、龙凤乡、角弓乡、石门乡、锦屏乡、坪垭乡、蒲池乡、三河乡、桔柑乡、外纳乡、透防乡、磨坝乡、郭河乡、玉皇乡、甘泉乡、佛崖乡、鱼龙乡、熊池乡、黄坪乡、安化镇、柏林乡、马街乡、汉林乡、隆兴乡、龙坝乡、金厂乡、马营乡、池坝乡、洛塘镇、琵琶乡、月照乡、枫相乡、盘底乡、渭河乡、三仓乡、草河乡、五库乡、五马乡、裕河乡、西支乡。   历史沿革   2000年,武都县辖6个镇、36个乡、2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1714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42656 安化镇 30523 东江镇 7192 两水镇 18796 汉王镇 26292 洛塘镇 18190 城郊乡 30810 坪垭藏族乡 5246 锦屏乡 8067 蒲池乡 15258 石门乡 10467 角弓乡 19795 马街乡 26845 汉林乡 10185 柏林乡 11987 金厂乡 9592 马营乡 7598 池坝乡 5771 甘泉乡 10859 佛崖乡 6624 熊池乡 6073 黄坪乡 9136 鱼龙乡 18152 隆兴乡 10133 龙坝乡 6104 龙凤乡 10395 桔柑乡 6543 磨坝藏族乡 5109 透防乡 6484 外纳乡 12490 三河乡 11687 玉皇乡 8117 郭河乡 12802 琵琶乡 13612 渭河乡 2115 枫相乡 7129 三仓乡 9949 五库乡 11567 盘底乡 4502 月照乡 4716 草河乡 2849 五马乡 6870 西支乡 2833 裕河乡 5028。    2004年,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陇南市设立武都区,以原武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武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国务院2004年1月11日批准 国函[2004]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2004年2月11日批准 甘政函[2004]9号)   【资源优势】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米仓红氏”、“武都黄连”饮誉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百余种,其中“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国外;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70.62万千瓦时,可开发利用19.53万千瓦时。境内有神奇的万象洞天、朝阳仙洞、水濂瀑布、千坝草原、太白积雪、五凤彩云、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桐河自然保护区等。   【国民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8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收入达到5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83%;粮食总产量达到10765.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9万元,增长16.3%;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1%;计划生育率达到81.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接-生的自然灾害,各级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行政推动、科技带动、效益拉动、全民齐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增加值完成29313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达到224.3公斤。农田水利建设以坡改梯、水浇地建设、集雨节灌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全年完成坡改梯3.25万亩,占任务的108.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60亩,占任务的10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7305亩,占任务的100.1%。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完成退耕还林6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5.08万亩。以百个示范村为重点的“退一兴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整地10.53万亩,种草1.41万亩,投放种羊2531只。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蔬菜及山野茶、畜牧业、中药材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2个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村社干部报酬得到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及其它收费进一步规范,为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经济运行良好。按照年初确定的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挖潜改造、开拓市场,城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势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70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8674万元,同比增长16.1%,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完成10696万元,同比增长3%。完成增加值546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6万元,同比增长8.7%,限额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2556万元,同比增长2.9%。完成销售收入16133万元,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完成3.9万吨,同比增长30%;水泥完成7.01万吨,同比持平;发电量完成13200万度,占年任务的101.5%,同比增长20%。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工业财政建设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6户企业进行改制,商业、粮食、石油等流通企业效益回升。   非公经济持续增长。以城区商贸中心、沿川经济带为重点,通过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协调服务,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46177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增加值10250万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3239万元,同比增长24.6%;上缴税金985万元。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826户,新增从业人员2478人,新建扩建续建项目40个,完成投资2654万元,同比增长7%。积极组团出外招商,参加“兰洽会”、“西交会”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资金43326.9万元,其中履约资金26206.9万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财政金融稳中有增。面对运转艰难的财政形势,狠抓增收节支和“三保一挂”责任制的落实,全面实现了财政增收目标,确保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兑现了政策性增资。完成财政收入6248万元,其中,大口径考核收入完成5480万元,占本年5286万元的103.7%,增收1125万元,增长25.83%;财政支出18276万元,占年度17973万元的101.7%,增支30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21万元,增长19.75%;各项贷款余额1139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45万元,增长20.96%。住宅、教育、文化和旅游消费趋旺。   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围绕稳定解决温饱、分步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攻坚,实施项目覆盖、帮扶到村、扶持到户、整村推进,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582.1万元,在39个乡镇的240个贫困村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在24个项目乡镇的384个村实施了世行项目,移民1267人,占任务的126.7%,输转劳务6.2万人次。又有1.2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   【城乡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12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县十三届一次人代会上审定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即将投放运行,城区南岸堤路工程、城区二期供水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城区电网改造、县疾病控制中心正在抓紧施工,架通了66个村社的农电线路;新修乡村公路51条238公里,整修223条1156公里;解决了51个村近1.4万人0.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了角弓陈家坝、柏林袁家坝、洛塘上庄三座大桥,桔柑大桥、磨坝大桥正在抓紧施工,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城乡基础设施有了新的变化。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拆迁安置基本到位,城市居民住房大为改善,安化等一批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在部分乡镇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分批下拨救灾款210万元,保证了1.2万“三无户”、5.7万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在16个乡镇23个村实施灾民建房1337间,解决了432户1906人的住房困难。同时,围绕“三条保障线”,发放养老金517万元,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59.3万元,通过多途径使1151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事业】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科技工作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包乡驻村送科技为重点,广泛开展农作物丰产栽培、经济林果综合管理、畜禽防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推广,新建各类科技示范点260个,培训乡村干部4500人次,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9.5万人次。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比上年增长1.5%、13.1%和4.2%,普通高校录取新生735人,增长30%,新建教学楼13栋,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计划生育工作以“五个一次性”为目标,集中开展-活动,基层服务所建设明显改善,优质服务乡镇和“自管小组”、“自治村”建设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基本实现,顺利通过了省、地考核。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市场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卫VⅢ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县疾控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全民公共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广播电视通村入户覆盖率和信号传输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文化、体育、旅游繁荣发展,开展了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成功举办了春节城区文化活动、中小-会、首届南山桃花艺术节和首届千坝草原生态观光旅游节,促进了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   民主法制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及时报告政府重大工作的进展情况,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工作中注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高度重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278件提案和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办结率为100%。召开政情通报会4次,适时听取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在县直22个主管局开展了行风评议,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推进,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进展顺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认真办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重视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开展-,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防范体系,消防和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积极开展从政道德教育,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勤政务实意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民政、劳动、人事、统计、物价、地震、信访、地税、国税、国土资源管理、民族宗教、金融保险、质量监督、卫生防疫、武装、双拥等工作卓有成效,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受灾情况: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 8.0级地震,地震波及全区全境,震感强烈,经测定为7.6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经初步调查统计,全区36个乡镇684个村、15个社区受灾,涉及12.36万户54.84万人,其中:29个乡镇478个村、15个社区共计107323户478787人严重受灾,截止5月15日下午5时,全区死亡99人,失踪2人,受伤457人,倒塌房屋3.01万户10.56万间211.2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2.1万户147.84万平方米,砖木结构0.6万户42.25万平方米,砖混结构0.3万户21.11万平方米),造成危房4.1万户14.05万间281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危房2.87万户9.84万间 196.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危房0.82万户2.81万间56.2万平方米,砖混结构危房0.41万户1.4万间28.1万平方米), 3万户9万间194万平方米房屋出现裂缝;倒塌校舍10089平方米,65624平方米校舍墙体裂缝或屋顶塌陷,毁坏学校厕所726平方米、大门17座,损毁电力提灌134处190台、渠道及管引工程278处、人畜饮水工程231处、堤防工程44条21.5公里、水窖1.78万眼,山体滑坡、公路塌方普遍发生,造成212国道、江武公路、大姚公路和龙昌公路等交通主干道严重阻塞,供水、供电、通讯一度中断,严重影响了城乡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成县

   成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山区,东北与徽县接壤,西与西和相邻,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县毗邻。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贯穿其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为11.9℃,无霜期212天,年日照时数1795小时,年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相对温度74%。全县辖13镇9乡,245个村民委会员,1472个合作社,总户数6.25万户,总人口25.95万人。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19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   所辖:城关镇、抛沙镇、黄渚镇、王磨镇、红川镇、店村镇、宋坪乡、小川镇、纸坊镇、镡河乡、镡坝乡、大坪乡、支旗镇、陈院镇、水泉乡、二郎乡、南康乡、沙坝镇、索池乡、苏元乡、化垭镇、黄陈镇。   【资源优势】   现已初步查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铅、锌、金、银、铜、铁、汞等,其中铅锌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主要土特产有核桃仁、柿饼、板栗、大枣、松籽、蚕丝等。人文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的摩崖石刻;自然资源有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甸山、泥功山、五仙洞、杜公祠、睡佛寺等风景名胜。   【国民经济】   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增加值4.7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0.0%。以铅锌为主的工业经济经受了新的考验,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6.01亿元,同比增长21.89%。财政金融迈上新的台阶,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52亿元,同比增长26%,有效保证了全县职工工资、城乡低保、扶贫救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基金、城镇建设等项目的重点支出。县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37亿元,贷款余额17.95亿元。   【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工作以创建“优质服务县”为目标,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人口自增率为5.36‰。教育科技工作狠抓了教学质量,高考上线达到28.9%,创历史新高。文化工作加强了县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组织力量编纂了《成州文化旅游丛书》。体育工作围绕“六运会”,强化了场馆建设和参赛训练。卫生工作经受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疫情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新增了3套电视节目。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108件人民代表建设和81件政协委员提案按要求基本办结。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推进了普法教育。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开通了县长热线电话。强化了信访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   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1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9元,比上年净增88元。   

文县

   文县,位于甘肃南部,与川、陕交界,东南与四川青川县、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陇南市武都区,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辖两区,24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有汉、藏、回、满、朝鲜等民族,总人口24万。   行政区划   文县辖3个镇、20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铁楼藏族乡、丹堡乡、刘家坪乡、玉垒乡、范坝乡、中庙乡、口头坝乡、尖山乡、临江乡、梨坪乡、舍书乡、桥头乡、堡子坝乡、石坊乡、石鸡坝乡、中寨乡、马营乡、上丹乡、肖家乡、店坝乡、屯寨乡。   文县历史悠久,秦以前俱属氐羌,汉置阴平道,三国时魏阴平郡,南北朝时建阴平国,北周明帝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设县,古时称“阴平”。   自然地理   文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217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0%,境内白龙江、白水江由西至东穿流而过,汇入嘉陵江。   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800毫米。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适宜于南北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栖。   文县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区,地形独特,构造复杂。境内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素有“陇上江南”之誉,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垂直分布的多样性,天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达数万种,尤以出产中药材著称,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野生动物达166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62种,属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世界珍稀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地区。发展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潜力巨大。   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20多种,100余处。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金、铜、硅石、锰、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资源   境内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汤天池,景色秀美,风光迷人;碧口水库,高峡平湖,水天一色,大熊猫驯养场、黄龙寺隔山相映,一线相通,形成了具有最佳选择性的旅游热线。   交通运输   国道212线从文县东西贯通,两条省道和十多条县乡道路与国道连接,南达成都、重庆,西连九寨沟、黄龙寺,北通武都、兰州,形成了县内外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数字程控电话网城乡贯通,数字移动通讯设施完备,有线电视网向农村扩展,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社会事业   近年来,文县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各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效。   文县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科学发展,努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该县今年计划实施社会事业项目19项,已完成 项,正在加紧建设 项。科普示范、科技培训广泛开展,实施科技项目2个,完成投资18万元。新开工建设教学楼17幢,9009.37平方米,完成投资496.54万元;二期危改工程完成投资330万元;苗圃行动完成投资49.4万元,教育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文县一中高中部迁建正在按期进行;“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高考本科及独立院校上线人数达到338人,比去年增加135人;卫生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争取项目资金330万元,新修和维修乡镇卫生院2所,县医院医技楼和传染病区工程已竣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县妇幼站综合办公大楼已开工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巩固和提高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成果工作稳步推进,救助计生困难家庭38户、4.8万元,7乡9村169户享受到“少生快富”工程资助资金21万元,316户“农村两户”家庭享受到了初升高、高升大专加10分的优惠。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51%和90.3%,“2131”农村放影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放映910场。文化艺术事业绽放奇葩,小米的诗歌获全国大获,刘启舒的《文县漫记》十卷、《白马人》,李世人的《漫步阴平道》陆续出版发行;书画交流、书画展览、文艺采风活动经常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三次采茶节,助推了茶叶产业大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环城长跑赛等大型赛事;由县文化局、文工团创作的喜剧小品和音乐舞蹈多次获全省大奖;白马民族文化已走出市外,走向全省,成为文县的“文化品牌”;白马人服饰、白马人原生态民歌、铁楼民歌、玉垒花灯戏、中寨琵琶、洋汤号子等民俗文化“瑰宝”得到挖掘和保护。在此基础上,由叶珍全、张财林、谭昌吉、张玉林等挖掘、收集、整理的《文县民歌》、《山歌五百首》、《文秘礼俗》、《歇后语集锦》已编辑出版,并广为流传。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加养老保险达到3041人,失业保险达到5200人,医疗保险达到6736人,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拨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40万元,下岗及再就业补助资金66万元,按时足额发放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31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新增就业1408人。   汶川地震受灾情况:汶川大地震让离重灾区四川青川县不足20公里的甘肃文县损失惨重:全县基础设施被毁,93.4%的房屋成为危房,经济损失达118亿元。“5.12”地震时,文县地震破坏烈度达9度,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全县因地震死亡111人,受伤1454人,其中120人重伤。房屋倒塌及严重损毁59093户46729间,占当地居民户数的77.32%,其余房屋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宕昌县

    宕昌县位于甘肃陇南地区西北部,境内高寒阴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日,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区。   行政区划   全县辖25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幅员3331平方公里,总人口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宕昌县辖6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哈达铺镇、理川镇、南阳镇、官亭镇、沙湾镇、阿坞乡、南河乡、八力乡、木耳乡、庞家乡、何家堡乡、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新城子藏族乡、临江乡、好梯乡、韩院乡、竹院乡、兴化乡、甘江头乡、新寨乡、狮子乡、两河口乡。   经济发展   农业是宕昌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占全县国民总产值的80%以上。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花椒、核桃、苹果等各类经济林果。境内有野生中药材636种,特别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四大药材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优。荣获国家经贸部《荣誉证书》,畅销国内外。同时还有大量未被开发的名贵药材如冬虫夏草、五味子、金银花、半夏等。全县有森林面积127万亩,草地面积126万亩,森林资源涵养了鹿、麝、山鸡等许多野生动物,具有良好的特种养殖环境;天然草场为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大红袍”花椒、大白蚕豆、早熟薄皮核桃、松花蜜、花牛苹果、巨蜂葡萄、天然食品荞麦、燕麦已成生产规模,羊肚菌、蕨菜、刺龙芽、龙爪、刺五加等山菜产量大、质量优,深受中外客商青睐,是实现加工增值的良好资源。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初步探明的有金、锑、铜、铅、锌、锰、铁等金属矿和石膏、石灰岩、泥炭、绿松石、重晶石、冰洲石、玛瑙等非金属矿,因技术、资金等原因,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白龙江、岷江、良恭河等大小河流10多条,其中河流极端最枯流量大于0.015立方/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千瓦,可开发量6.6万千瓦,现仅开发4129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3%。现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3514千瓦,其中引进外资已建成2座,装机150千瓦。   旅游资源   宕昌县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富集度高,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交相辉映。宕昌历史悠久,既有古石器文化的悠远,又是三国蜀道文化的神奇,更有红军长征文化的伟大,特有羌族文化的神秘。宕昌具有雄奇的山峰、幽奥的峡谷、丰富的河溪、多重的气候,拥有峰、崖、峡、洞、滩等地貌景观;冰雪云雾、自然天籁等天象景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生物景观;河溪潭瀑等水体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修学教育、疗养娱乐、休闲度假和其他专业旅游价值。   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各具特色。有古老的“宕昌国遗址”、“古三国栈道”,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天设地造的八力大草原、狮子间歇泉,惊险神秘的韩院牛头寺和假日休闲地高庙山公园。特别是素有“小九寨沟”之称的官鹅沟自然景区和大河坝森林自然景区,松柏吐翠、崐碧波荡漾、飞瀑流云、鸟语花香,加上淳朴的藏民风情,是一处天然的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县城西距兰州340公里,距陇西200公里,向东直达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省道直通周边各县,县乡道路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善,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移动、寻呼全面开通,多种电信服务齐全。电力充足。贯穿全境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启动实施,35千伏线路覆盖各乡镇,专业农贸市场遍及城乡,小城镇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县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侧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东邻陕西,西接武都,东北与成县接壤,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有耕地70.16万亩。辖14镇7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36万人。   历史沿革   1928年由武都县析置永康县,1929年改名康县。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   自然地理   康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12.1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自然资源现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如香樟、银杏、红豆杉等28种,各种菌类96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数百种。其中,康阳牌龙神茶、黑木耳等产品和薇菜、核桃仁等上百种山野食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20余种,探明铜储量400多万吨,现已开发的阳坝铜业公司储量达260多万吨,品位达到0.367立方米;黄金储量丰富,属陕南、陇南、川北“金三角”地带,沙金、矿金储量颇丰,开发前景看好.   资源特色   康县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6%以上;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如香樟、银杏、红豆杉等28种,各种菌类96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数百种。二是旅游资源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为主,这是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千峰叠翠,万峡溢绿,悬泉飞瀑,百鸟争鸣,是西北天然生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也是西北地区最有名的生态旅游胜地。主要有白云山森林公园、梅园沟、幽梦谷、海棠谷、龙神沟、红豆谷、清河、响水泉、白马关古城遗址、托河溶洞等近百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园、竹海、灵山、秀水、幽谷、茂林、飞瀑、流泉,构成了康县独特的生态风光,其风物之美,山川之秀、河谷之幽、田园之雅,令境内外游人流连忘返,在县政府全力打造“山水画廊、花园康县”的旅游品牌带动下,当年旅游项目争取资金230万元,全力打造和推介生态旅游品牌,新修景区旅游公路3条15公里,开通了县城到阳坝梅园沟旅游专线,全年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矿种有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20余种,已探明铜储量400多万吨,仅开采的阳坝铜矿储量达260多万吨,品位达到0.367/立方米;黄金储量丰富,属陕南、陇南、川北“金三角”地带,沙金、矿金开采前景看好,已建成投产7家黄金开采有限责任公司。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6500。代码:621224。区号:0939。拼音:Kang Xian。   行政区划   康县辖14个镇、7个乡:城关镇 平洛镇 大堡镇 岸门口镇 两河镇 长坝镇 云台镇 阳坝镇 望关镇 寺台乡 大南峪镇 迷坝乡 王坝镇 碾坝镇 豆坝镇 店子乡 周家坝镇 白杨乡 太石乡 铜钱乡 三河坝乡  


宕昌县特产大全




宕昌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