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临夏州 >> 永靖县

永靖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永靖县谷歌卫星地图)


永靖县简介

   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1864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刘家峡镇,邮编:731600。代码:622923。区号:0930。拼音:Yongjing Xian。
  行政区划
  永靖县辖10个镇、9个乡: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太极镇、西河镇、三塬镇、岘塬镇、陈井镇、川城镇、王台镇、红泉镇、关山乡、徐顶乡、三条岘乡、坪沟乡、段岭乡、王坪乡、新寺乡、小岭乡、杨塔乡。
  历史沿革
  
  1929年由临夏县析置永靖县。取“永远平靖”之意得名。
  2000年,永靖县辖2个镇、17个乡: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刘家峡乡、关山乡、徐顶乡、陈井乡、三条岘乡、西河乡、王坪乡、坪沟乡、新寺乡、段岭乡、川城乡、小岭乡、王台乡、杨塔乡、红泉乡、三塬乡、岘塬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203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刘家峡镇 32190 盐锅峡镇 25723 刘家峡乡 19484 西河乡 11834 三塬乡 16243 蚬塬乡 8622 关山乡 8037 徐顶乡 4549 陈井乡 11919 三条岘乡 3960 坪沟乡 3956 段岭乡 4786 王坪乡 3825 新寺乡 4835 川城乡 7203 小岭乡 6361 王台乡 6718 红泉乡 6740 杨塔乡 5048 
  2004年,永靖县辖10个镇、9个乡: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太极镇、西河镇、三塬镇、岘塬镇、陈井镇、川城镇、王台镇、红泉镇、关山乡、徐顶乡、三条岘乡、坪沟乡、段岭乡、王坪乡、新寺乡、小岭乡、杨塔乡。
  水电资源
  大夏河、洮河、湟水河三条支流与黄河交汇,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自195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我县境内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4.2万千瓦(刘家峡135万千瓦、盐锅峡47.2万千瓦、八盘峡22万千瓦),总发电量78.1亿千瓦时(刘家峡46.5亿千瓦时,盐锅峡21.7亿千瓦时、八盘峡9.9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和基地。投资18.6亿元、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炳灵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有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高峡平湖,总库容量达59.7亿立方米(炳灵湖57亿立方米、太极湖2.2亿立方米、毛公湖0.49亿立方米),入境水人均占有190860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8倍和128倍。库区内港湾多、水流缓、水质好、无污染,是水产养殖的绝佳之地。境内水域面积达218平方公里(刘家峡140平方公里,盐锅峡16.1平方公里,八盘峡11平方公里),是从事水上旅游和竞技项目的理想场所。
  恐龙足印化石群
  从发现两个到出土1831个
  “科学上的重要发现都是建立在前人发现和科研成果基础之上的,地质学更是如此。”这些恐龙脚印的发现者李大庆教授说,早在1947年5月,孙健初先生在兰州海石湾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在马家户沟首次发现后来被命名为马门溪龙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和鳄类化石,这是首次在该地区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
  此后的1948年、1955年和1956年,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又先后来到这里,采集到了蜥脚类、剑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1962年,兰州大学谷祖刚教授带领学生在海石湾地区实习时采集到了4块恐龙足印化石,可惜标本后来遗失了,这是首次在兰州—民和地区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副教授等在该地区进行1︰5万红古城幅和新寺乡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兰州市红古区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8只排成一排的三趾型恐龙足印。这些发现为后来的重大发现做了重要的铺垫。
  1999年7月初,由李大庆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永靖县盐锅峡地区开展白垩纪生物地层调研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至8月底,在这一地区多处发现恐龙足印、古植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
  在当地居民称为老虎口的地方,科考队员们在荒山秃岭之上转悠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恐龙足印。这里原为山坡上的一条小冲沟,最初发现时只是在被冲出的一小块青灰色含泥质砂岩层面上露出的两个三趾型兽脚类足印,步幅为1米,其中一个足印已经基本被风化。
  经过对足印产地的岩石性质和古地理环境分析,李大庆决定在这里进行初步挖掘。于是沿着这组足印的前进方向(上坡方向)追索挖掘,先后出现了相交的另一组兽脚类足印和一组小型蜥脚类足印。
  不久,就有了后足长118厘米,宽90厘米的接近世界最大(此前已知世界最大的足印是发现于韩国庆尚南道海边的长120厘米,宽64厘米的腕龙足印)的巨型蜥脚类足印,同时还发现了粪迹和尾部支撑痕迹。继续挖掘至2000年6月下旬,新出现的巨型足印已经成行出现,并清楚地显示出继续延伸的方向。
  此时,科考人员已经意识到这里可能会成为一处重要的古生物地质遗迹,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9月下旬,挖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最早发现的巨型蜥脚类足印靠山体方向和斜下方(下坡方向)出现了三组巨型蜥脚类足印。
  2001年3月,由国土资源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考察团对这里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这是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其足印类别和属种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堪称世界之最,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在此之后,又陆续揭露出2号点、4号点和6号点恐龙足迹群,共1831枚恐龙足印以及翼龙、鸟类足迹。
  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世界罕见
  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赵喜进教授认为,这些恐龙足化石群地质遗迹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立体感强,为国内外罕见;足印分布密集度之高,为国内外所独有。
  绝大多数产地的恐龙足印化石都是经自然作用而暴露于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完全是经过人工仔细揭露出来,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构成了足印、卧迹和粪迹共存的场面,因而非常独特。
  经专家考证确认,这里恐龙足印化石群至少包括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鸟龙类、一类翼龙类、一类虚骨类和其他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至少10个属种。这些足印是生活在距今l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所留,在同一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物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2002年4月,世界著名恐龙足迹专家、美国克罗拉多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马丁—罗克里教授在这里实地考察时,在1号化石点上新识别出13只翼龙后足足迹,行迹总长为5米,并在1号点和6号点上发现有鸟脚类和蜥脚类恐龙足印,填补了国内没有翼龙足印和鸟脚类与蜥脚类恐龙足印共生的空白。
  “翼龙的足印十分珍贵,因为它是飞翔的恐龙,全世界只发现了5处足印。”李大庆说,“中国永靖是第五处发现的,也是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处,行迹最长,有25步之多,能够反映翼龙的运动姿态。”李大庆介绍说,在永靖刘家峡发现的翼龙属于较小的类型,据分析它展翼后宽2米,形体似秃鹫大小。
  世界最大牙齿和国内最胖恐龙
  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在其附近发现了两种特别的恐龙骨骼化石:世界最大牙齿恐龙——“兰州龙”和国内最胖的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
  在距永靖恐龙足印群数十公里处的同时代地层分布中,科研人员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恐龙尾椎化石,包括下颌骨、颈椎、脊椎、肋骨、尾椎、坐骨、趾骨等103块化石,被命名为“兰州龙”。经中国科学院鉴定是目前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也是新发现的新属新种恐龙,它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个新的类型,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在距此不远的刘家峡水库附近,科研人员又发现了另一种特别的化石——黄河巨龙。2002年开始发掘,前后历时3年,到2006年的研究成果显示:黄河巨龙以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黄河巨龙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的中间部分)不足半米高,却宽达110厘米,123厘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以达到83厘米,而国内以前发现的最大恐龙——马门溪龙最长可达30余米,但是身材细长,推测其体重不及新发现的黄河巨龙。
  李大庆介绍说,黄河巨龙属于原始的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的发现为亚洲早白垩纪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再添新成员,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这个足印群为线索,我们在周围找到了一个世人未知的恐龙动物群”,李大庆说:“这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恐龙足印的形成条件十分苛刻
  这些恐龙足印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专家介绍,其形成条件十分苛刻,因而是珍贵的自然遗迹。
  据地质工作者对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的推断,当时这里曾是一个暖热潮湿、多水滨湖相结合的古构造盆地。枯水期的湖泊沙滩外露并处于半潮湿状态,庞大的恐龙家族成员们爬出湖泊,经过沙滩向岸上走去,沿山爬行,松软的沙滩上就留下了它们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以后沙滩进一步脱水、干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等到丰水季节,水位上涨,迅速淹没了这片沙滩,湖水带来的泥沙覆盖了足印,经过复杂漫长的成岩作用后形成足印化石。再后来,沉积物被剥离显现出原始的足印及其填充物。
  足印化石从其产生到被固化的条件十分苛刻,如果恐龙从很干燥的地面上走过,则踩不出明显的足印,如果从很稀湿的、含水分过多的泥或沙地上走过,虽易踩出足印,但在抬脚时因难于定型而极易消失,只有在泥沙地面湿度适中时,足印才能清楚地留下来;且已形成的足印还要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埋藏,以免被自然力所破坏。这一系列条件表明了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或然性和珍贵性。
  专家认为,这些恐龙足印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第一,它们可以为恐龙解剖学提供补充信息。例如,通过足印化石证实了兽脚类恐龙的脚具有抓握功能,这种结构后来被鸟儿继承了下来。第二,足印化石是恐龙生活习性的重要暗示,常常提供从骨骼和牙齿研究无法获得的线索,例如,恐龙是群居或独居的。第三,像足印一类的遗迹不可能从一个环境被搬运到另一个环境:它们能正确地指示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什么样的恐龙。第四,足印化石包含有恐龙生活习性方面的丰富的信息,它们有时可以被直截了当地解释,就像猎人可以根据脚印确定猎物的行踪一样。足印也为确定恐龙一般的外貌、身体的大小和重量提供了线索,而恐龙足印的测量可以被用来确定恐龙的步距和速度。第五,该足印群的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白垩纪脊椎动物群的面貌、行为习性以及古地理、古气候也具有重要意义。
  附近一定还有更多恐龙足印
  事实上,除了已经建立了保护棚的1号点,甘肃省地矿局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又在附近地域揭露出了4个点,但是因为保存很困难,所以又用黄土把它们盖住了。
  “其中一个点虽然盖了黄土,但是一场暴雨把土冲开了,我们又赶紧用塑料布盖上。”李大庆说:“在保护上的确有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用保护棚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法,但是很费钱,资金不够。”
  “这些年我们还是做了很多事。”李大庆说,足印群发现后,甘肃省地矿局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与永靖县人民0积极配合,对这里进行了应急保护工作,包括修筑护坡、排水沟、围栏和修建钢架结构封闭式大棚等。同时,进行了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工作。2001年12月,这里被国土资源部批建为国家地质公园。
  “虽然已经进行了5年的保护和开发,但是这里后续的工作还是举步维艰。”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孔得来说,一个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这里的交通实在太困难,公路至今未通,目前还只能走水路,也比较危险。2006年8月,全长23公里的公路终于开工建设,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工程进度十分缓慢。
  让孔得来特别担心的是,地质公园内的2、4、6号点的大量恐龙足印遗迹在揭露后只能用砂土填埋方式进行保护,使这一珍贵自然遗迹仍然面临着风化、侵蚀和黄土塌方掩埋等多种威胁,而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它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至今仍遭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蚀,风化十分严重。
  在挖掘研究方面,专家们推测,附近还可能会有不少有价值的足印化石有待发掘。遗迹1号点4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10组足印中有6组是非常清晰连续的,足印的布局表明,当时恐龙主要是沿湖岸或由水边向陆地方向行走。这些足印很可能是一大群食植类恐龙在觅食或饮水过程中留下的,当时周围还环伺或尾随有食肉类恐龙。从目前保存足印的行走方向看,既有向山上的,也有向山下的,通过继续挖掘,肯定会有新的发现。但是由于保护和经费等原因,进一步的发掘只能停留在计划中。
  李大庆和孔得来都热切地希望,随着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这一世界罕见的恐龙足印群古生物地质遗迹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0万人 1864平方公里 622923 731100 0930 查看 永靖县谷歌卫星地图

永靖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刘家峡镇 约3.2万人 58平方公里 化工路社区 古城路社区 黄河路社区 川西路社区 川东路社区 川南路社区 川北社区 新东社区 新西社区 大庄村 红柳台村 刘家峡村 罗川村 查看 刘家峡镇谷歌卫星地图
盐锅峡镇 约2.7万人 183平方公里 第一社区 第二社区 第三社区 上铨村 下铨村 上车村 抚河村 小茨村 焦家村 黄茨村 党川村 盐集村 方台村 新塬村 朱王村 陈家村 福川村 查看 盐锅峡镇谷歌卫星地图
太极镇 - 148平方公里 中庄村 大川村 上古村 下古村 四沟村 白川村 孔寺村 孔山村 查看 太极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河镇 约1.19万人 127平方公里 白川村 二房村 红城村 陈家湾村 沈王村 红庄湾村 滩子村 周家村 瓦房村 黄新村 司家村 查看 西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塬镇 - 135平方公里 下塬村 新建村 塬中村 高白村 两合村 胥塬村 海塬村 东风村 向阳村 三联村 刘家塬村 查看 三塬镇谷歌卫星地图
岘塬镇 - 27平方公里 岘塬村 刘家村 姬川村 光辉村 尤塬村 马路塬村 查看 岘塬镇谷歌卫星地图
陈井镇 - 130.3平方公里 东风村 高峰村 西山村 秀岭村 中山村 仁和村 张家沟村 年家湾村 大岭村 陈井村 木厂村 瞿家庄村 查看 陈井镇谷歌卫星地图
川城镇 约8100人 ·永靖县旅游·永靖县特产·永靖县十大特产·永 地泉村 川城村 上王村 冯山村 汪家村 下岭村 查看 川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王台镇 - 56平方公里 永乐村 塔坪村 王台村 湾子村 幸美村 阳山村 查看 王台镇谷歌卫星地图
红泉镇 约427万人 102平方公里 董山村 红泉村 黄刘村 金塬村 树湾村 他崖村 滩子村 王塬村 朱山村 查看 红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关山乡 - 113平方公里 青山村 红楼村 红光村 南堡村 徐家湾村 朱家岭村 石台子村 查看 关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徐顶乡 - - 国庆村 中林村 三联村 徐家沟村 久长沟村 查看 徐顶乡谷歌卫星地图
三条岘乡 - 137.1平方公里 青和村 塔什堡村 下庄村 三条岘村 红岘子村 大地坪村 查看 三条岘乡谷歌卫星地图
坪沟乡 约4000人 96平方公里 大泉村 席芨村 岘子村 坪沟村 党湾村 友好村 刘家湾村 罗山村 王坪村 余台村 北山村 祁山村 查看 坪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寺乡 - 67平方公里 后坪村 三湾村 中塔村 崖头村 庆丰村 大湾岘村 阴山村 魁山村 段岭村 王年沟村 查看 新寺乡谷歌卫星地图
小岭乡 约6600人 55平方公里 朵坪村 大路村 旭坪村 土门村 小岭村 沟滩村 查看 小岭乡谷歌卫星地图
杨塔乡 约4700人 89平方公里 砂宗村 胜利村 松树湾村 徐湾村 杨塔村 赵山村 查看 杨塔乡谷歌卫星地图

永靖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临夏市

   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平均海拔1800米,距省会兰州150公里,为甘肃省西南部中心城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的美誉。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辖4个镇41个行政村,6个街道办事处27个社区;总人口25万,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8.4%。    近年来,临夏市坚持“商贸富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环境塑市”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速度加快、总量扩大的良好势头。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8.9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69亿元,增长19.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2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73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9元,增长6.9%。    临夏市属内陆性中温带气候,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8.1℃,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无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发量1343毫米。全市地域平坦,其中川地占89%,海拔为1823-1960米。 辖区内有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年平均流量为34.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在境内23公里段落差达165米,可开发利用发电量为19980千瓦。另有红水河、牛津河为大夏河一级支流。全市地表水储量12.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6656立方米,城市地表水质率达84%。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日渗水量为330一1200吨。由于临夏市地处农区和牧区结合部,交通便利,农畜产品市场资源极为丰富。非金属矿藏主要为石灰石和红粘土,其特点为杂质少、品位高,储量很大。    临夏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高原牧区、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的中心和枢纽位置,是甘南牧区和中原农区两大经济板块的交址地带,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互补性很强。一方面,牧区需要的生活和生产物资从临夏市采购或途经运送。另一方面,牧区生产的牛羊活畜及其副产品,在临夏市加工、包装、销售或通过临夏运往各地,加上本市和周边县畜牧产业的良好基础,使临夏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    临夏市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国内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浓郁的穆斯林风情和风俗文化,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独具特色的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区和中阿艺术相结合的清真寺建筑风格别致,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一格,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和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紫斑牡丹冠绝国内,“花儿”艺术自成一脉、源远流长。临夏市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市内有民族风情浓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地处城市中心的人民红园集江南园林建筑与临夏古典建筑于一体,亭台水榭,曲廊回环,四时花木争荣。东西南北辐射的东郊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万寿山公园、枹罕山庄等旅游景点,地势开阔,风景别致,秀色宜人,各具特色,总占地面积7200多亩,绿地和水域面积达90%以上。东公馆、蝴蝶楼、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万寿观等名胜古迹及其砖雕、木雕艺术闻名遐迩。周边炳灵寺、刘家峡水库、松鸣岩、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沟等旅游胜地更是驰名中外,使人流连忘返。    临夏市穆斯林生活方式独特,在饮食方面特别注重清真,从食品生产原料和加工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伊斯兰的规则要求操作。临夏市清真食品主要有清真肉制品、清真副食品、清真地方风味小吃三大类。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共有500多户,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其中,已发牌登记的清真餐饮企业近500户,有八坊清河源、康泰、雅克等牛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7户,清真肉制品原料主要来源于青海、甘南牧区和州内山区天然牧草喂养的牛羊,没有或极少使用人工饲料,不受各类饲料添加剂的影响,更不存在转基因等食品安全方面的争议,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由阿訇和符合条件的穆斯林专业人员屠宰加工,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义规范,是所有穆斯林的放心食品,清真品牌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什锦、协恒源、银河、丁泰等清真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4户,产品有晶体冰糖、宜味醋、海比布系列奶糖、八宝茶等,这些产品在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十分畅销。临夏市的清真地方风味小吃在继承和发扬清真饮食习惯的同时,不断吸取和融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名优风味小吃,主要有“河州包子”、“酿皮”、“东乡手抓”、 “羊肉胡茄”等数十种,其中 “东乡手抓羊肉”、“羊肉胡茄”等菜肴已成为各大清真餐厅的招牌菜,“东乡手抓羊肉”在全国清真菜系中为首选菜肴。    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主要有学和民族用品厂等。主要以生产号帽、纱巾、准拜服、拜毡、汤瓶等为主,临夏市既是这些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也是消费市场。另外,临夏市生产的仿古地毯、腰刀、马鞍具等民族用品也广受外地群众的欢迎。其中兴强、雪羚、飞马等地毯厂生产的手工仿古地毯,因原料纯正、工艺精良、花色品种齐全、档次高、价格适宜,最受外宾和客商青睐,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中东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有比较稳定的市场。    近几年,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人居环境都有较大改善,完成了红园广场、中心绿地、新华小区、临夏市0统办楼、滨河体育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易黄金水岸、临夏市实验小学(毛园小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一批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市区内干支道形成网络,完成了红园路拓宽,滨河中路、东路的建设,团结北路、大小西关路、新西路拓通改造等各项目也正在进行。电力供应充足,市区大电网110千伏,联网变电35千伏,各种负荷的用电线路遍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电炊化。邮电通讯设施完善配套,信息通讯完全实现了电子网络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直销、大型超市等商业服务业迅速兴起。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工程已建成使用,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工业园区和东城区建设正在进行,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日臻提高,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们临夏市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地区发展,为我们争取项目、争取发展资金创造了有利时机;省州提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来了良好机遇;“一线两点”发展布局中,州委、州0把我们临夏市放在了全州发展的前沿位置,给予了高度重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康临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加快了我们融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步伐,为扩大对外开放,增进经济往来创造了基础条件。    临夏市为了把握良好机遇,努力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8年,确定了“商贸富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环境塑市”的发展战略和“商贸上规模、园区强工业、产业富农民、和谐重民生、城市创特色、重建旱码头”的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临夏市将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迈出更大的步伐。   

临夏县

    临夏县总土地面积为1212.4平方公里,总耕地为37.53万亩(其中土地21.53万亩,川地8.03万亩,塬地7.97万亩),占总面积的20.81%,人均耕地1.05亩。全县辖有25个乡,2个镇,219个行政村,2103个社,76616户,总人口为 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5万人,占总人口的96.64%,有汉、回、东乡、土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13%。现有学校224所,高中两所,土桥中学和韩集中学,卫生医疗机构32所,人口自增率为7.97‰,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78%。   行政区划   临夏县辖6个镇、17个乡、2个民族乡:韩集镇、土桥镇、马集镇、莲花镇、新集镇、尹集镇、营滩乡、掌子沟乡、麻尼寺沟乡、漠泥沟乡、刁祁乡、漫路乡、榆林乡、井沟东乡族乡、北塬乡、坡头乡、桥寺乡、先锋乡、河西乡、安家坡东乡族乡、南塬乡、红台乡、黄泥湾乡、路盘乡、民主乡。   历史沿革   汉设枹罕县,明置河州,1913年改导河县,1928年改临夏县。因临近大夏河而得名。   2000年,临夏县辖2个镇、23个乡、2个民族乡:韩集镇、土桥镇、营滩乡、掌子沟乡、麻尼寺沟乡、马集乡、漠泥沟乡、刁祁乡、尹集乡、铁寨乡、漫路乡、榆林乡、北塬乡、三角乡、桥寺乡、先锋乡、南塬乡、莲花乡、红台乡、新集乡、黄泥湾乡、路盘乡、民主乡、安家坡东乡民族乡、井沟东乡族乡、河西乡、坡头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809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韩集镇 16549 土桥镇 5255 营滩乡 10991 掌子沟乡 7857 麻尼寺沟乡 18848 马集乡 14775 漠泥沟乡 10669 刁祁乡 22082 尹集乡 15208 铁寨乡 13831 漫路乡 17081 榆林乡 14125 井沟乡 17432 北塬乡 19233 三角乡 10897 坡头乡 6689 桥寺乡 12091 先锋乡 16656 河西乡 8451 安家坡乡 10274 南塬乡 11196 莲花乡 7201 红台乡 15878 新集乡 20337 黄泥湾乡 10487 路盘乡 6699 民主乡 7299。    2004年,临夏县辖6个镇、19个乡、2个民族乡:韩集镇、土桥镇、马集镇、莲花镇、新集镇、尹集镇、营滩乡、掌子沟乡、麻尼寺沟乡、漠泥沟乡、刁祁乡、铁寨乡、漫路乡、榆林乡、井沟东乡族乡、北塬乡、三角乡、坡头乡、桥寺乡、先锋乡、河西乡、安家坡东乡族乡、南塬乡、红台乡、黄泥湾乡、路盘乡、民主乡。   经济发展   全县总通车里程为620.86公里,其中国道一条G213线29.1公里,省道2条S310线18公里、S309线17.2公里,县道5条101.76公里,乡道19条173.62公里,村道111条281.18公里;已实现村村通汽车。   目前,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3500户,小灵通250户,移动用户1850户,联通用户100户。   临夏县是国列、省列的贫困县。2001年底,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505万元,农业总产值14807万元,农业增加值18811万元,完成粮播面积38.5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0.81万吨,人均占有粮303.18公斤;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4.8万元,工业增加值468908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4218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6169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201万元,人均实现32.55元,财政自给率为1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2万元;现有县办企业9户,民营企业4366户。   旅游资源   临夏县地理位置独特,光照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太子山风景区、莲花度假村、林家河滩森林公园、三岔坪林场、龙首山公园、北山公园、五女山、大西滩、铁寨沟等,同时有可供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半山、马厂文化,还有莲城村遗址,莲花乡大坡沟汉墓,莲花乡鲁家塬汉墓等文物古迹。有土门关、老鸦关、槐树关等重要关口遗址。有桥寺乡出土的文物、王震将军强渡黄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历史古迹。   临夏县过去曾是“三马”的故乡,侨居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的侨胞和居住中国台湾的台胞较多,近年来回乡探亲,定居的越来越多,领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众属之望,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康乐县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1361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附城镇,邮编:731500。代码:622922。区号:0930。拼音:Kangle Xian。   行政区划   康乐县辖5个镇、10个乡:附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古镇、莲麓镇、康丰乡、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八松乡、鸣鹿乡、八丹乡、上湾乡、草滩乡、五户乡。   历史沿革   1933年由临洮县析置康乐设治局,1940年改为康乐县,取民康乐业之意。   2000年,康乐县辖1个镇、15个乡:附城镇、康丰乡、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苏集乡、八松乡、鸣鹿乡、八丹乡、上湾乡、胭脂乡、普巴乡、草滩乡、五户乡、景古乡、莲麓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17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附城镇 25345 康丰乡 14934 虎关乡 20691 流川乡 13753 白王乡 11790 苏集乡 19856 八松乡 12429 鸣鹿乡 12818 八丹乡 8754 上湾乡 16033 胭脂乡 19917 普巴乡 8147 草滩乡 10024 五户乡 11270 景古乡 14979 莲麓乡 10981。    2004年,康乐县辖5个镇、11个乡:附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古镇、莲麓镇、康丰乡、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八松乡、鸣鹿乡、八丹乡、上湾乡、普巴乡、草滩乡、五户乡。   社会发展   以莲花山闻名于世的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端。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为2000米,地势平缓,总面积1093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康乐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回、汉、藏“茶马互市”,古丝绸之路经广河、通河州的要塞,也是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经济交流的门户。现辖16个乡(镇),有回、汉、东乡等9个民族,总人口23万多人,其中汉族、回族分别占43.7%、52.8%。   康乐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历史上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肉牛羊育肥、蚕豆生产、林果、油菜、药材种植已在农村中成为支柱产业。除当归、党参外野生中药已达300多种,年采集100多万公斤以上,沙棘有7万多亩,年产鲜果1100多吨,蕨菜年产200多吨,以蕨菜、卧龙头、苦荠菜、鹿角菜等为主的野菜,已加工成绿色食品,畅销各地。   康乐境内树种繁多。有松、柏、杨、柳、桦等200多种,动物有金钱豹、猞猁、鹿、麝等近百种。珍禽有兰马鸡、鹰、雁等60多种。1975年和1984年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近年来,康乐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采取退耕还林(草)、荒山造林等措施,绿化荒山,美化家园,再造秀美新康乐。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24.6%,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康乐县相继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国家级生态综合治理县、天保工程实施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康乐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该县立足优势,着眼特色,落脚市场,围绕“林畜药菜富民,科教工贸兴县,开发两业三川(两业:旅游业、绿色产业;三川:胭脂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思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二、三产业,使全县经济社会有了一定发展。到2003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5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6.6%,年均递增11.65%;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979万元增加到1577万元,增长62.1%,年均增长15.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499.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09万元,比2000年增长64.9%。全县存款余额达2.52亿元,贷款总额达3.1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9.1%和80.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康乐制定措施,出台优惠政策,争创全省草畜强县、林业大县、旅游大县、沙棘种植大县,先后在兰交会、天洽会、乡企会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0多个。2001年,该县被确定为国家对外开放县。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国土绿色先进县”荣誉称号。目前,康乐街道全部硬化拓宽,交通、通讯、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是投资发展的理想环境。   

永靖县

   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1864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刘家峡镇,邮编:731600。代码:622923。区号:0930。拼音:Yongjing Xian。   行政区划   永靖县辖10个镇、9个乡: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太极镇、西河镇、三塬镇、岘塬镇、陈井镇、川城镇、王台镇、红泉镇、关山乡、徐顶乡、三条岘乡、坪沟乡、段岭乡、王坪乡、新寺乡、小岭乡、杨塔乡。   历史沿革      1929年由临夏县析置永靖县。取“永远平靖”之意得名。   2000年,永靖县辖2个镇、17个乡: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刘家峡乡、关山乡、徐顶乡、陈井乡、三条岘乡、西河乡、王坪乡、坪沟乡、新寺乡、段岭乡、川城乡、小岭乡、王台乡、杨塔乡、红泉乡、三塬乡、岘塬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203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刘家峡镇 32190 盐锅峡镇 25723 刘家峡乡 19484 西河乡 11834 三塬乡 16243 蚬塬乡 8622 关山乡 8037 徐顶乡 4549 陈井乡 11919 三条岘乡 3960 坪沟乡 3956 段岭乡 4786 王坪乡 3825 新寺乡 4835 川城乡 7203 小岭乡 6361 王台乡 6718 红泉乡 6740 杨塔乡 5048    2004年,永靖县辖10个镇、9个乡: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太极镇、西河镇、三塬镇、岘塬镇、陈井镇、川城镇、王台镇、红泉镇、关山乡、徐顶乡、三条岘乡、坪沟乡、段岭乡、王坪乡、新寺乡、小岭乡、杨塔乡。   水电资源   大夏河、洮河、湟水河三条支流与黄河交汇,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自195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我县境内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4.2万千瓦(刘家峡135万千瓦、盐锅峡47.2万千瓦、八盘峡22万千瓦),总发电量78.1亿千瓦时(刘家峡46.5亿千瓦时,盐锅峡21.7亿千瓦时、八盘峡9.9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和基地。投资18.6亿元、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炳灵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有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高峡平湖,总库容量达59.7亿立方米(炳灵湖57亿立方米、太极湖2.2亿立方米、毛公湖0.49亿立方米),入境水人均占有190860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8倍和128倍。库区内港湾多、水流缓、水质好、无污染,是水产养殖的绝佳之地。境内水域面积达218平方公里(刘家峡140平方公里,盐锅峡16.1平方公里,八盘峡11平方公里),是从事水上旅游和竞技项目的理想场所。   恐龙足印化石群   从发现两个到出土1831个   “科学上的重要发现都是建立在前人发现和科研成果基础之上的,地质学更是如此。”这些恐龙脚印的发现者李大庆教授说,早在1947年5月,孙健初先生在兰州海石湾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在马家户沟首次发现后来被命名为马门溪龙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和鳄类化石,这是首次在该地区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   此后的1948年、1955年和1956年,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又先后来到这里,采集到了蜥脚类、剑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1962年,兰州大学谷祖刚教授带领学生在海石湾地区实习时采集到了4块恐龙足印化石,可惜标本后来遗失了,这是首次在兰州—民和地区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副教授等在该地区进行1︰5万红古城幅和新寺乡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兰州市红古区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8只排成一排的三趾型恐龙足印。这些发现为后来的重大发现做了重要的铺垫。   1999年7月初,由李大庆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永靖县盐锅峡地区开展白垩纪生物地层调研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至8月底,在这一地区多处发现恐龙足印、古植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   在当地居民称为老虎口的地方,科考队员们在荒山秃岭之上转悠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恐龙足印。这里原为山坡上的一条小冲沟,最初发现时只是在被冲出的一小块青灰色含泥质砂岩层面上露出的两个三趾型兽脚类足印,步幅为1米,其中一个足印已经基本被风化。   经过对足印产地的岩石性质和古地理环境分析,李大庆决定在这里进行初步挖掘。于是沿着这组足印的前进方向(上坡方向)追索挖掘,先后出现了相交的另一组兽脚类足印和一组小型蜥脚类足印。   不久,就有了后足长118厘米,宽90厘米的接近世界最大(此前已知世界最大的足印是发现于韩国庆尚南道海边的长120厘米,宽64厘米的腕龙足印)的巨型蜥脚类足印,同时还发现了粪迹和尾部支撑痕迹。继续挖掘至2000年6月下旬,新出现的巨型足印已经成行出现,并清楚地显示出继续延伸的方向。   此时,科考人员已经意识到这里可能会成为一处重要的古生物地质遗迹,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9月下旬,挖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最早发现的巨型蜥脚类足印靠山体方向和斜下方(下坡方向)出现了三组巨型蜥脚类足印。   2001年3月,由国土资源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考察团对这里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这是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其足印类别和属种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堪称世界之最,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在此之后,又陆续揭露出2号点、4号点和6号点恐龙足迹群,共1831枚恐龙足印以及翼龙、鸟类足迹。   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世界罕见   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赵喜进教授认为,这些恐龙足化石群地质遗迹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立体感强,为国内外罕见;足印分布密集度之高,为国内外所独有。   绝大多数产地的恐龙足印化石都是经自然作用而暴露于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完全是经过人工仔细揭露出来,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构成了足印、卧迹和粪迹共存的场面,因而非常独特。   经专家考证确认,这里恐龙足印化石群至少包括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鸟龙类、一类翼龙类、一类虚骨类和其他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至少10个属种。这些足印是生活在距今l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所留,在同一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物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2002年4月,世界著名恐龙足迹专家、美国克罗拉多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马丁—罗克里教授在这里实地考察时,在1号化石点上新识别出13只翼龙后足足迹,行迹总长为5米,并在1号点和6号点上发现有鸟脚类和蜥脚类恐龙足印,填补了国内没有翼龙足印和鸟脚类与蜥脚类恐龙足印共生的空白。   “翼龙的足印十分珍贵,因为它是飞翔的恐龙,全世界只发现了5处足印。”李大庆说,“中国永靖是第五处发现的,也是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处,行迹最长,有25步之多,能够反映翼龙的运动姿态。”李大庆介绍说,在永靖刘家峡发现的翼龙属于较小的类型,据分析它展翼后宽2米,形体似秃鹫大小。   世界最大牙齿和国内最胖恐龙   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在其附近发现了两种特别的恐龙骨骼化石:世界最大牙齿恐龙——“兰州龙”和国内最胖的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   在距永靖恐龙足印群数十公里处的同时代地层分布中,科研人员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恐龙尾椎化石,包括下颌骨、颈椎、脊椎、肋骨、尾椎、坐骨、趾骨等103块化石,被命名为“兰州龙”。经中国科学院鉴定是目前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也是新发现的新属新种恐龙,它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个新的类型,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在距此不远的刘家峡水库附近,科研人员又发现了另一种特别的化石——黄河巨龙。2002年开始发掘,前后历时3年,到2006年的研究成果显示:黄河巨龙以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黄河巨龙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的中间部分)不足半米高,却宽达110厘米,123厘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以达到83厘米,而国内以前发现的最大恐龙——马门溪龙最长可达30余米,但是身材细长,推测其体重不及新发现的黄河巨龙。   李大庆介绍说,黄河巨龙属于原始的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的发现为亚洲早白垩纪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再添新成员,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这个足印群为线索,我们在周围找到了一个世人未知的恐龙动物群”,李大庆说:“这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恐龙足印的形成条件十分苛刻   这些恐龙足印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专家介绍,其形成条件十分苛刻,因而是珍贵的自然遗迹。   据地质工作者对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的推断,当时这里曾是一个暖热潮湿、多水滨湖相结合的古构造盆地。枯水期的湖泊沙滩外露并处于半潮湿状态,庞大的恐龙家族成员们爬出湖泊,经过沙滩向岸上走去,沿山爬行,松软的沙滩上就留下了它们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以后沙滩进一步脱水、干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等到丰水季节,水位上涨,迅速淹没了这片沙滩,湖水带来的泥沙覆盖了足印,经过复杂漫长的成岩作用后形成足印化石。再后来,沉积物被剥离显现出原始的足印及其填充物。   足印化石从其产生到被固化的条件十分苛刻,如果恐龙从很干燥的地面上走过,则踩不出明显的足印,如果从很稀湿的、含水分过多的泥或沙地上走过,虽易踩出足印,但在抬脚时因难于定型而极易消失,只有在泥沙地面湿度适中时,足印才能清楚地留下来;且已形成的足印还要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埋藏,以免被自然力所破坏。这一系列条件表明了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或然性和珍贵性。   专家认为,这些恐龙足印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第一,它们可以为恐龙解剖学提供补充信息。例如,通过足印化石证实了兽脚类恐龙的脚具有抓握功能,这种结构后来被鸟儿继承了下来。第二,足印化石是恐龙生活习性的重要暗示,常常提供从骨骼和牙齿研究无法获得的线索,例如,恐龙是群居或独居的。第三,像足印一类的遗迹不可能从一个环境被搬运到另一个环境:它们能正确地指示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什么样的恐龙。第四,足印化石包含有恐龙生活习性方面的丰富的信息,它们有时可以被直截了当地解释,就像猎人可以根据脚印确定猎物的行踪一样。足印也为确定恐龙一般的外貌、身体的大小和重量提供了线索,而恐龙足印的测量可以被用来确定恐龙的步距和速度。第五,该足印群的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白垩纪脊椎动物群的面貌、行为习性以及古地理、古气候也具有重要意义。   附近一定还有更多恐龙足印   事实上,除了已经建立了保护棚的1号点,甘肃省地矿局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又在附近地域揭露出了4个点,但是因为保存很困难,所以又用黄土把它们盖住了。   “其中一个点虽然盖了黄土,但是一场暴雨把土冲开了,我们又赶紧用塑料布盖上。”李大庆说:“在保护上的确有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用保护棚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法,但是很费钱,资金不够。”   “这些年我们还是做了很多事。”李大庆说,足印群发现后,甘肃省地矿局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与永靖县人民0积极配合,对这里进行了应急保护工作,包括修筑护坡、排水沟、围栏和修建钢架结构封闭式大棚等。同时,进行了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工作。2001年12月,这里被国土资源部批建为国家地质公园。   “虽然已经进行了5年的保护和开发,但是这里后续的工作还是举步维艰。”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孔得来说,一个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这里的交通实在太困难,公路至今未通,目前还只能走水路,也比较危险。2006年8月,全长23公里的公路终于开工建设,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工程进度十分缓慢。   让孔得来特别担心的是,地质公园内的2、4、6号点的大量恐龙足印遗迹在揭露后只能用砂土填埋方式进行保护,使这一珍贵自然遗迹仍然面临着风化、侵蚀和黄土塌方掩埋等多种威胁,而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它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至今仍遭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蚀,风化十分严重。   在挖掘研究方面,专家们推测,附近还可能会有不少有价值的足印化石有待发掘。遗迹1号点4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10组足印中有6组是非常清晰连续的,足印的布局表明,当时恐龙主要是沿湖岸或由水边向陆地方向行走。这些足印很可能是一大群食植类恐龙在觅食或饮水过程中留下的,当时周围还环伺或尾随有食肉类恐龙。从目前保存足印的行走方向看,既有向山上的,也有向山下的,通过继续挖掘,肯定会有新的发现。但是由于保护和经费等原因,进一步的发掘只能停留在计划中。   李大庆和孔得来都热切地希望,随着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这一世界罕见的恐龙足印群古生物地质遗迹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广河县

   广河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定西市临洮县隔河相邻,北靠东乡族自治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位于东经102°23′ ——103°51′、北纬35°25′一35°28′之间。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整个版图宛如一只奔兔。广河县居于陇西黄土高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953米,最高的西南部大疙瘩,海拔2620米;最低的东部三甲集镇五户村,海拔1800米。境内除中部广通河谷冲积阶地地势平坦外,其余地区则丘陵密布,沟壑纵横。广河县有两条较大的河流——广通河、洮河。广通河古称“大夏水”,由西向东流贯广河县腹地。   县名来源于广通河名。1919年设宁定县,1953年改置广通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1956年改为广通县,1957年改广河县。   行政区划   广河县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三甲集镇、祁家集镇、庄禾集镇、买家巷镇、排子坪乡、南山乡、水泉乡、官坊乡、阿力麻土东乡族乡。   气候状况   广河县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春夏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6.4C,最高气温32.6℃,最低气温一21,6℃。平均降水量493,5毫米,蒸发量1257毫米。全年无霜期142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56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1.94千卡/平方厘米。   旅游资源   广河县境内有着十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齐家文化都首先发现于本县。县内广泛分布的古文化遗址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吸引了中外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使广河县成为甘肃最著名的考古区之一。广河县辖2镇8乡、102个行政村、1120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县有人口194310人,其中回族118095人,占总人口的60.7%、东乡族71955人,占总人口的37.1%、汉族4036人,占总人口的2.1%、其他民族224人,占总人口的0.1%。   广河经济   广河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6.4%,耕地面积20.60万亩,人均耕地1.1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人均0,5亩,60%以上是旱地。农业基础薄弱,产量低而不稳,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旱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稳定粮播面积,优化种植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农业投入,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塑料地膜覆盖和日光节能温室,间作套种等,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小麦、玉米、洋芋为主要粮食作物, 胡麻、油菜为主要经济作物。   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8亿元,是1978年的52倍。工业总产值达5.8亿元,是1978年的503倍。财政收入达到2529万元,是1956年的14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亿元,是1956年的4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2亿元,是1978年的203倍。   建国初的广河,自然条件严酷,人民生活穷困。上世纪9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吃饭、住房、行路、就医、上学”五大难题,探索出了“修梯田、铺地膜、集雨节灌、劳务输出、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有效路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37.74元增加到2004年的1301元,农村贫困面下降到6.6%。   广河的民营经济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1983年,全县仅有民营企业35家,产值154万元。20年多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扶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287个,从业人员达到14815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68亿元。全县民营企业总产值达到7.92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13亿元,增加值1.99亿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上缴税金1008万元。民营经济不但在数量上有了较快发展,而且在规模上、结构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皮毛加工单一生产领域发展到目前的冶炼、加工、建筑、交通运输、咨询、信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种行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毛呢、毛毯、毛条、地毯、牛绒衫、机砖、彩色服装革、鞋面革、兰湿革、真皮沙发、皮夹克、冰糖、烧碱、塑料、硅铁等40多种。2004年,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县最具潜力、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广河民营经济呈现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势,在巩固皮革、毛纺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拓展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已成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发展亮点。广河餐饮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触角由本地伸向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广河人在县内外经营的餐饮企业达1500多家,主要分布于本县和北京、上海、深圳、兰州、苏杭、广州等大中城市。以云峰、银峰、华宇和马福贵老马拉面为代表的一批清真餐饮企业不仅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引领着饮食业的潮流。广河的交通运输业是顺应全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已形成了一支拥有近千辆客货车的运输大军。货运车以大中型汽车为主,主要有八康、双轴、四轴、半挂等。这些运输大军,把西部皮毛、洋芋等土特产品运往东南部,又把外地的日用百货运到西部,互通有无,增进了全国各地商品的交流。   

和政县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东经103°5′—103°30′北纬35°7′—35°32′,东西宽37.5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960平方公里,正好是祖国版图的万分之一。县城距省城兰州12O公里,国道G213线贯穿于东西22公里,省道蒿临公路跨南北26公里。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31200。代码:622925。区号:0930。拼音:Hezheng Xian。   【和政历史】   和政古称金剑,宁河。和政牛羊漫坡太子山在汉以前为西荒之地,宋崇宁四年(1105年)设宁河县,宁河之称由此始;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和政驿,和政之称自此始;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26日设和政县,l949年8月21日和政解放,9月5日成立和政县人民政府。   【和政地理】   和政处于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秦岭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质高山区,北部为黄土高原特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太子山为主的山脉形成南北向伸延的4条山系和东西向伸延的2条山系将全境分割成4个河谷地带和2个沟谷地带。整个地貌特征是:层峦迭嶂,河流交错,沟壑纵横,水流湍急。南部太子山系最高峰海拔4368米,北部最低处海拔1900米,县城附近的河谷开阔地带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县地貌呈现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的自然景观。全境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又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征。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温,并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温快而又多连阴雨,冬季长而干燥,年降雨量639毫米,且集中在农历七、八月间,农作物易受秋涝灾害。因南北地势高低悬殊,地域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往往出现南湿北旱或北湿南涝现象。平均年日照为2457小时,无霜期为133天,年均气温5℃。   全县己开发利用的农耕地33.9万多亩,占总面积的23.6%;林业用地34.84万亩占总面积的25%;草地44.38万亩,方总面积的28.4%。全县以农业为主,以种植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和洋芋,其它作物还有豌豆、玉米、荞麦、糜子、谷子、大燕麦,小燕麦等。   【行政区划】   和政县辖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三合镇、三十里铺镇、马家堡镇、买家集镇、梁家寺东乡族乡、陈家集乡、罗家集乡、卜家庄乡、新营乡、关滩沟乡、新庄乡、吊滩乡、达浪乡。   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县城距省城府兰州市10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33公里。总人口1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4% 境内河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森林覆盖率29 % ,植被覆盖率80% 以上, 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   【自然资源】   和政县比较丰富.农产品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蚕豆、油菜、中药材等.水能资源有发源于太子山的牙塘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等五条河流,可开发量1.56万千瓦.林产品资源主要有本地特色的林果---啤特果,俗称酸巴梨,牙面包,它富含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   和政自然遗存和人文积淀丰厚.是和湟花儿的发源祥地之一,一年一度农历四月二十八的松鸣岩花儿会规模盛大,西北闻名,被中国民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有松鸣岩、南阳山、滴珠山、太子山、铁沟、寺沟等为代表的旅游胜地10多处;有达浪乡郑家坪“齐家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旅游胜地15处;有占据“世界六项之最”的古动物化石及出土地30多处,我和政命名的“和政羊”世所罕见,被誉为“动物世界里的东方瑰宝”,“古动物化石之乡”;有别具风韵,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是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肋巴佛坐床剃度和从事革命的主要地点;买家镇牙塘村是陇右地下斗争领导人,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宗教学家--------牙含章,我省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原校长------白光弼先生的故里;现存滴珠山公园的“悬壶点漏” 四字是明代大学士解缙被贬河州时所书仅村的两处遗笔之一。   近年来,和政历届班子咬住发展不放松,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养“旅游、油菜、畜牧、啤特果、劳务”五大产业,大打古动物化石,松鸣岩和花儿三张旅游王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干群精神空前高涨,全县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干部干事创业求发展,群众安居乐业谋致富的良好局面。   【宁河之旅】   和政县比较丰富.农产品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蚕豆、油菜、中药材等.水能资源有发源于太子山的牙塘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等五条河流,可开发量1.56万千瓦.林产品资源主要有本地特色的林果---啤特果,俗称酸巴梨,牙面包,它富含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   和政自然遗存和人文积淀丰厚.是和湟花儿的发源祥地之一,一年一度农历四月二十八的松鸣岩花儿会规模盛大,西北闻名,被中国民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有松鸣岩、南阳山、滴珠山、太子山、铁沟、寺沟等为代表的旅游胜地10多处;有达浪乡郑家坪“齐家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旅游胜地15处;有占据“世界六项之最”的古动物化石及出土地30多处,我和政命名的“和政羊”世所罕见,被誉为“动物世界里的东方瑰宝”,“古动物化石之乡”;有别具风韵,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是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肋巴佛坐床剃度和从事革命的主要地点;买家镇牙塘村是陇右地下斗争领导人,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宗教学家--------牙含章,我省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原校长------白光弼先生的故里;现存滴珠山公园的“悬壶点漏” 四字是明代大学士解缙被贬河州时所书仅存的两处遗笔之一。   近年来,和政历届班子咬住发展不放松,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养“旅游、油菜、畜牧、啤特果、劳务”五大产业,大打古动物化石,松鸣岩和花儿三张旅游王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干群精神空前高涨,全县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干部干事创业求发展,群众安居乐业谋致富的良好局面。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晚中新世时,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上草木茂盛,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一.已发现的化石种类及价值   迄今为止,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近万件。我国目前最有权威的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专家,对馆藏化石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这批馆藏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埋藏于和政地区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铲齿象头骨个体发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其中一级品50多件,二级品180多件,三级品350多件,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   1.科研价值 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我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6000多件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邱占祥)   2.珍藏价值 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本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通古尔发现的铲齿象化石和陕西保德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享有盛名。而这些化石绝大多数现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政县馆藏的“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从而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   3.展览价值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这批化石标本均为已灭绝动物的化石,其中绝大多数标本是头骨和牙床,特别是象等大型动物和长颈鹿、犀牛等中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异,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外,对广大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也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历史教材。   二.馆藏化石的特征及意义   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及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欧亚大陆之首,超过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腊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库班猪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标本。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关键的晚新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实证,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在馆藏化石中,相当完整、比较完整的标本中,完整率达97.3%,它们全系已灭绝动物遗存。和政地区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完全清晰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判断,和政地区有可能包含多个动物群的层位,甚至有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的层位。和政地区富含化石地层的岩性与其他地区也不尽相同,是一种很接近黄土的土状堆积,这些都表明在晚中新世时和政地区的古地貌和古气候条件已经和黄河中下游有所区别,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以至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一直是我国科学家探索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此丰富的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如此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使我们有可能对晚新近纪的哺乳动物群的演变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他的潜在的尚待发掘的价值绝不逊色于闻名与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具有世界意义。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它的出土与发现,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老文明的窗口,引起了国内外古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文物保护开发   和政古动物化石是祖国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遗产,为了开发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历届临夏州委、州政府及和政县委、县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发现到保护、征集,经 历了从不知到认知,到完全认识其独特价值的艰难过程。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9月,投资1525万元,占地19.2亩,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正式竣工开馆。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政古动物化石的综合保护和持续开发,作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效结合, 2005年8月5日,占地44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博物馆二期馆又开工建设, 2006年8月7日,博物馆二期馆正式竣工并开馆。馆内共展出四大动物群不同时期代表性的180多件精品古动物化石和动物骨架15具,并穿插绘制达800平方米各种不同动物生活场景大型背景画。营造古动物生活的实景,通过瀑布、小桥、流水、巨型山体、机械动物、动物雕塑、空间成像等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古动物生活的原始生态环境。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一、二期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专业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广大游客科普方面提供了便利,为古城宁河架起了一座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化石博物馆是世人了解古动物的窗口,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国家级AAAA森林公园松鸣岩   国家级AAAA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位于和政县吊滩乡小峡之中,距兰州市145公里、松鸣岩临夏市55公里,顶峰海拔2730米。景区面积33平方公里,由南无台、西方顶、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因其突兀挺拔,状似笔架,又名"笔架山"。这里青峰接云、古松参天,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每当山风劲吹,松鸣如涛、震荡峡谷,故名"松鸣岩"。古有"须弥翠色"之景名,园内有乔木、灌木200余种,野生花木174种,有野生药材205种,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数1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使景区四季变化鲜明,景观丰富多变,又有"绿色植物王国"之美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松鸣岩佛寺,镶嵌于悬崖绝壁,掩映在万绿丛中,气势雄伟,险要壮观,悠悠数百载香火不断,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更是盛况空前。其主要景点有:独松迎客、幽寺钟声、拜殿秀色、大殿雄姿、悬泉飞瀑、天桥、一线天、同心松等。   

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面,东经103°10′~44′,北纬35°30′~36′之间。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毗邻,南与广河、和政两县接壤,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隔黄河与永靖县相望。自治县地貌呈方圆形,四面环水,中间高突。东西宽51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6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6米,平均海拔2610米。境内山峦起伏,六大山梁夹着六条山沟,以县城锁南镇为中心向全县伞状延伸遍布。气候干燥,冬长夏短,无霜期年平均138天,年降雨量为200~500毫米。   历史沿革   东乡历史源远流长,境内有丰富的马家窑、齐家,辛店等文化类型。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有语言、无文字,信仰伊斯兰教,是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撒马尔汗等地被迫东迁的回回色目人,以此为主体,融合当地一部分汉、藏、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东乡族。历史上,东乡没有县的建制,隶属河州管辖,1949年8月22日东乡解放。1950年10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195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正式定名为东乡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东乡族自治县现辖25个乡镇、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1999年底,全县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011万人,城镇人口8565人;在总人口中东乡族占79.7%、汉族占13.4%、回族占6.8%,其他民族占0.03%。东乡族自治县辖5个镇、20个乡:锁南镇、达板镇、河滩镇、那勒寺镇、唐汪镇、春台乡、柳树乡、东塬乡、坪庄乡、百和乡、关卜乡、赵家乡、五家乡、果园乡、免古池乡、沿岭乡、汪集乡、风山乡、车家湾乡、高山乡、大树乡、北岭乡、龙泉乡、考勒乡、董岭乡。   经济发展   东乡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全县总耕地面积为37.64万亩,其中山旱地占87.33%。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稳定、高产为特色的山地旱农耕作体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洋芋、玉米、豆类等,尤其盛产洋芋品优、质好、产量高;经济作物 主要有油菜、胡麻、向日葵等。林业中全面落实“谁种谁有、林木归已、长期不变、允许转让”的政策,大搞生态造林和经济林栽植,累计造林面积达37.74万亩,林场2个、苗圃3处,林业总产值高达395.53万元。经济林木有50多种,主要有大接杏、桃、花椒等。畜牧业是全县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积石山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自治县。面积91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2万。邮政编码 731700,县政府驻吹麻滩镇。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小积石山东麓。东南面与临夏县接壤,西面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海拔1735—4309米。属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全县共辖16个乡、2个镇,145个行政村,1296个合作社,总人口22.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9万人,占总人口的96.5%,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其中:保安族属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5%以上。2001年贫困面下降到4.4%。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0475万元,县财政收入6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0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4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1%。耕地总面积27.18万亩,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83亿元,人口自增率为9.7‰。“三滩”总可开垦荒滩面积9452亩,水资源总量2285156.9万立方米,其中黄河流经县内7个乡约40公里,大河家关门处平均流量12亿立方米以上,石英石储量80万吨,但开采量相对较小。   旅游资源   天然景观、名胜古迹及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建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避暑场所——“积石民俗村”,还有香水坪天然牧场、吊水峡瀑布、盖新坪、石缸、鲁班石、天然油松林等自然景观,“彩陶王”出土地、禹王庙、古二十四关——第一关(积石关)遗址等。县北与闻名于世的黄河三峡相连,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毗邻。县内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水质甜美,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主要土特产有:蛋皮核桃、花椒、三二家串椒、皮革、保安腰刀、景泰蓝拐杖剑、花岗岩系列制品、双鹅牌系列保健品等。   行政区划   目前下辖:吹麻滩镇和大河家镇;四堡子乡、刘集乡、石源乡、柳沟乡、关家川乡、胡林家乡、安集乡、寨子沟乡、居集乡、郭干乡、徐扈家乡、中咀岭乡、小关乡、自藏乡、铺川乡和银川乡。   民族风情   积石山县是 1981 年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美,民情淳朴。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县境内已探明的古文化遗址有 140 多处。据已经发现的石塬乡元山、安集乡三坪、银川乡新庄、别藏乡桥头等遗址出土的墓葬和陶器表明:在第四纪全新世时期,这里已具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1949 年 8 月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被国家邮电部制成纪念邮票发行国内外。还有积石雄关、禹王庙遗址、临津古渡、鲁班石等众多的历史遗迹,香水坪、盖新坪、吊水峡瀑布、积石民俗村等自然景观,“保安三庄”民俗风情别具一格。   县北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隔黄河想望,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县内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积石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银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负盛名。花岗岩、石英石、硅铁等储量丰富,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闻名遐迩,冬虫夏草系列产品及皮革、牛绒、花岗岩制品初具规模。黄河在境内流程达 40 公里,水能蕴藏量丰富,还有大面积草场、宜林地,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永靖县特产大全




永靖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