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临夏州 >> 永靖县 >> 三条岘乡

三条岘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条岘乡谷歌卫星地图)


三条岘乡简介

  永靖县三条岘乡地处县城东郊约10公里处。总面积为13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35米。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属于旱山区。境内山多地少,矿产丰富。兰刘公路横穿而过。黄河提灌供给全乡。交通比较优越,水利设施比较完善。全乡共有5个行政村,28个社,4182人。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话。2001年底人均纯收入达970元。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己探明矿产有铜、锰、金、钾长石、石莹石、沸石等多种矿产,并且比较丰富。现有长石粉厂等企业正在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1.3万亩的叭咪山原始森林区;有古木参天的名贵树种;有造型美观的叭咪山金花仙姑庙;有清代年间的青龙古碑群;有大自然神来之笔造就的洮河石林;还有动人的传说和许多迷人的景色。这一切,都正在吸引着无数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的来此游览。据统计,每年慕名而来的青海、临夏、兰州等地的游客达数万人之多。
   另外,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享誉内外。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这里曾盛产过许多享誉一时的产品。像“塔什堡旱沙地西瓜、大蒜”等土特产品曾得到过广泛的赞誉。如今,当地的“塔什堡山羊”又以其味鲜、肉嫩、风味独特更是扬名县内外。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荣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淳朴而又善良、勤劳而又智慧的三条岘人民正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在改革的春风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中身体力行的实践着“-”。同时也真诚的欢迎八方的朋友来此开发,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37.1平方公里 622923202 731100 0930 查看 三条岘乡谷歌卫星地图

三条岘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青和村 - -

----

查看 青和村谷歌卫星地图
塔什堡村 - -

----

查看 塔什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庄村 - -

----

查看 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条岘村 - -

----

查看 三条岘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岘子村 - -

----

查看 红岘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地坪村 - -

----

查看 大地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条岘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刘家峡镇

  刘家峡镇是永靖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总面积5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600米,黄河经流12公里,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最低气温-16.9℃,最高36.7℃,年降雨量267mm,无霜期139~190.5夭,年日照时数25373~27816小时。镇辖4个村9个居委会,总人口31205人,其中城市入口23859人,总耕地面积6436亩。镇内有中央、省、州驻永单位23家,乡镇企业82家,个体工商户1269户,已建成集贸市场3个,经济小区4个。    刘家峡镇城区建设别具风格,被誉为“花园之城”,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教育、卫生、信息通讯、商业、餐饮、宾馆、娱乐等服务功能完善。镇内有浩瀚无垠的湖面,有镶嵌在黄河上的明珠一刘家峡水电厂,有大坝码头、露天公园、水上公园、居士林、罗家洞、报恩寺、龙汇世界、水上渡假村、八卦岛综合开发区、刘家峡恐龙文化广场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水产养殖资源非常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互惠瓦利的对外开放政策,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使刘家峡镇己成为水靖县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新型的刘家峡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极湖畔。    刘家峡镇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我们诚望八方贤士、四海宾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刘家峡人民将为您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最良好的信誉,以实现共同创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我们的口号是“您投资、我服务,您发财、我发展”我们相信,有朋自远方来,刘家峡镇的明天定能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盐锅峡镇

  盐锅峡镇位于永靖县城北部32公里处,东与兰州市西固区毗邻,距兰州市40公里,区域面积1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1079亩。全镇辖1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4463户,总人口26537人,其中农业人口21078人,非农业人口5459人。辖区内驻有省属国有企业盐锅峡水电厂和盐锅峡化工总厂,有上级派出机构和镇属单位32家,上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515万元,粮食总产量8582吨,乡镇企业总产值10137万元,人均纯收入1392元。1999年,盐锅峡镇被省乡镇企业局列为乡镇企业工业开发示范小区,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全省精神文明示范乡镇,被省建委列为建镇,2001年,又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镇。    盐锅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有较大规模的投资条件,发展潜力很大。境内自流渠、提灌等水利设施齐全,基本实现耕地面积保灌;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刘兰铁路和309国道穿境而过,改造和拓宽村社道路,基本满足社社通汽车的运输要求;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电信网络村村开通。    乡镇企业成为盐锅峡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它起步早,发展快,现有工业企业13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冶炼、铸造、金属加工、小化工、水泥制品、矿产品开发等企业项目为主体,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为辅助的乡镇企业密集区。    盐锅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黄河纵穿腹部,特色农业占据优势。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农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经济结构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以抚河村、黄茨村为主的茄子基地,以焦家、福川村为主的草莓基地,以上车村、抚河村为主的红枣基地,以朱王村、陈家村为主的苹果基地,以新塬、下铨为主的西红柿基地,特别是新塬村的第三代日光温室发展尤为突出,产出的西红柿个大肉厚,香甜可口,味美价廉,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盐锅峡历史悠久,水域辽阔,物产丰富,环撞优美。服务、管理一流的陇上明珠——盐锅峡水电厂就座落在这里,每年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近年来,根据县委、县政府实施四个大县的目标,盐锅峡利用地理优势,狠抓了旅游开发。境内有古城墙遗迹,有较大知名度的毛公湖、盐锅峡水库,有千亩葱绿芦苇、鹤鸥家园而扬名的“塞上江南”。还有即将成为世界级古生物公园——恐龙足印就在此境内发现,为旅游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太极镇

  太极镇地处永靖县中部,距省城兰州70公里。东接县政府所在地刘家峡镇,西接盐锅峡镇、王坪乡,南与岘塬镇、三塬镇、红泉镇相邻,北抵盐锅峡镇。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平均海拔19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有效积温3000℃以上。全镇总面积为14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54个合作社,4332户19364人;耕地19156亩,其中水浇地I7903亩,人均0.94亩。2001年底,工农业总产值为8506.04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335元。    镇境内公路、铁路、水路三路齐全,县、镇、村已形成三级公路网络。新开通了县城至太极岛长15公里的环湖公路。刘家峡铁路专用线穿境内10余公里,去年开通了兰州至刘家峡的旅游专列,在我镇境内设有4个客运站。水路可直通县城。邮政通讯事业发达,全镇8个村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与全国并网,电话用户达2853户,手机用户达308户。    镇境内蕴藏有丰富的铜、白云岩、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水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流经镇境48公里,水面17.3平方公里,是发展淡水养殖的绝好之地。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有名的旅游景点达10余处,主要有太极湖、太极鸟岛、雾宿睡佛、岗沟寺、枣园新村、玫瑰红山庄、国家级恐龙足印群地质公园等名胜景观。.  

西河镇

  西河镇位于永靖县西北部,地处国道109线和湟水河南岸,西邻青海省民和县,北濒湟水河与兰州市红古区隔河相望,有数十座桥梁横跨湟水河与109国道相连。全镇共11个村(其中2个山区村)、69个社,总农户2594户,总人口11869人,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灌溉条件良好,交通便利,通讯便捷,是我县条件良好的川区之一。二00一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60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440元。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重要思想为指针,全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科技兴镇”的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严、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高效日光节能温室种植为突破口,大搞温棚种植、暖棚养畜、经济林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实施富民工程,大办乡镇企业,积极输转劳务,提高农民收入;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上项目、争资金,夯实经济发展后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镇己初步形成以草莓、西瓜、甜瓜、优质西红柿、花椒、黄瓜种植为主的总面积达7000亩的蔬菜基地,仅温棚草莓种植达2500亩以上,己树立为全县农产品的特色品种,在兰州、西宁等市场上十分畅销,成为全镇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永靖连海炭素有限责任公司、西河硅锰铁合金厂等为主的数十家大中型乡镇企业,其生产的锻后石油焦、氧极糊、硅铁等产品远销国内外。西河镇先后被省委、州委、县委分别授予全省、全州、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乡镇党委”称号,被命名为“州级文明乡镇”、“双拥模范镇”,全省“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等多项称号。    今后,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一万二千多干部群众,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努力实现西河经济、社会的再发展、再辉煌,并热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到西河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来投资、建设,共创美好未来。.  

三塬镇

  三塬镇位于永靖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南临刘家峡水库,辖11个行政村、93个社、16631人。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784亩。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684.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6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5元,粮食产量6467.2吨。境内分山区、塬区、库区三种地形。三塬固有的自然环境和现有的生产 条件,使三塬的发展具有许多优势:    一、素质优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劳力总数的55%以上,群众的科技意识强,在古典建筑、古典家具、温棚蔬菜和养殖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全镇有民营企业及规模养殖户达260余家。    二、基础优势。刘白路、兰临北道纵贯全境,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水利、电力、 通讯、卫生设施完善。集镇建设已成规模,有商贸业网点160余家,从业人员达250多人。全镇有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286座、1980亩,温棚蔬菜年收入达600多万元。在下塬村建成了集试验、示范、观光、娱乐为一体的黄河三峡高科技观光农业示范园,对全县高科技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    三、资源优势。全镇有耕地2.4万亩,塬跟开发地1万亩,塬边“四荒地”6600万亩,沟壑18条5600亩,水域面积达70多万平方公里,库岸线长约27公里,为发展农、林、牧、渔和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旅游业潜力巨大。三塬滨临炳灵湖,沿岸分布有白塔寺、坷坨古烽火台、向阳码头、古城隍庙等众多的旅游景点,在魏家坡新开发的永靖县滨河水上娱乐中心,湖滨、沙滩、绿荫、泳场浑然天成,加之青草坡封山育草的4000余亩天然草场绿草如茵,是绝佳的休闲胜地。.  

岘塬镇

  永靖县岘塬镇地处炳灵湖北岸,距县城以西7.5公里,北濒太极潮,东接刘家峡镇罗川村,西隔沿沟与三塬镇下塬村相望,兰临北道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水资源丰富。全镇共有5个村,34个社,1867户,8411人,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47.7亩,人均1.04亩。2001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86.55万元,粮食总产量5131吨,人均占有粮61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45元。    近年来,岘塬镇按照“依靠科技兴农业,发挥优势抓林业,扶贫攻坚搞劳务,抓好企业富全镇”的基本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俗有“苹果之乡”美誉的岘塬镇,现有果园5765亩,年产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优质果品353.5吨,实现销售收入70万元;有花椒经济林600亩,所产花椒色鲜味纯;有枣园200亩,年产红枣7.5万斤。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有西红柿、辣子,特别是西瓜品种京欣1号、西农8号,甜瓜台陇2号,含糖量高,个体适中。镇上积极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现有砖场7家,综合养殖场1家,旅游综合开发企业1家。砖厂年产红砖4200万块,空心砖100万块。年销售收入达600万元。曹家湾综合养殖场1999年投资修建,计划投资670万元,现已投资640万元。目前,养羊1000只,养猪650头,养鸡1.7万只,年产蛋50万公斤,销往兰州、临夏等地,年产值145万元。东塬坡旅游开发区是集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现已完成基础建设,投入使用。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未川池塘养鱼,李家塬头网箱养鱼形成规模,有虹鳟鱼、金鳟鱼、鲤鱼等,销往省内外。.  

陈井镇

  陈井镇地处永靖县东部干旱山区,是通往省城兰州的东大门,东接徐顶乡,南临三条岘乡,西接盐锅峡镇,北于兰州市西固区相接,距永靖县城20公里。国道213线串境而过总长41公里。全镇地域面积13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年降水量350-450mm,辖区共有12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2723户,11889人,总耕地面积3.02万亩,人均纯收入786元,乡镇企业27家,五年制小学13所,中学1所,中心卫生院1所,全镇交通便利,村村通汽车,社社通兰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共创建十星级文明户902户,1999牛、2000牛、2001午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先进镇党委,2000年被临夏州委、州人民政府、州军RJ授于双拥模范乡,2001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乡。2000年被评为“无毒乡”,2000年实现了“三为主”,2000年成功接待了“全国中西部地区计划生育研讨会”,2001年底实现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依靠科技推动行业发展,增加行业的科技含量。大搞生态工程建设,小麦膜侧种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百合、洋芋、花椒、暖棚养疆,月光温室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讨,全镇累讨新修梯用24481亩,基本实现梯田化镇,推广膜侧种植2800亩/年,很受群众欢迎,百合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户均1亩以上,洋芋种植每年稳定在1.4万亩以上,人均1亩。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推广节水灌溉960亩,其中滴灌360亩。三年来,利用WES项目,新建卫生厕所1902座,暧棚猪舍1822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镇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今后的发展思路是:洋芋、百合成支柱,生态工程迈新步,发展优势输劳务,科教兴镇奔富路,暖棚养殖抓畜牧,精神文明进万户。发展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百合、洋芋、花椒等支样产业,改造机井,扩大灌溉面积,输转劳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集镇建设,促进商贸流通。    在今后几年里,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对兰刘文化长廊的建设力度,依靠科技,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全镇经济发展,争创全县科技致富先进镇。.  

川城镇

  川城镇地处永靖县西部,甘青两省交界处的干旱山区,与青海省民和县塔城乡、峡口乡、本县新寺乡、红泉镇、小岭乡相接壤,是一少数民族集居的镇。全镇有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1667户,8090人,其中回、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6715人,占总人口的83%,总耕地面积22848亩,其中梯田194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刘北环县公路纵窜全镇,镇内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政府办事机构、服务机构,每逢农历2、5、8为逢集日。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立足市场、调整机构,依靠科技、增加收入”的总体思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实践“科教兴镇”战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是着眼市场,狠抓农产品集散地建设。为了让我镇丰富的农产品有一个好的市场,镇上投资90万元,推山整地5240平方米,新建了农产品销售的集散地——川城镇集贸市场;二是走种草路,发养羊财。镇上抢抓大开发机遇,争取退耕还林草项目,全面实施“压夏扩秋、压粮扩草”的结构调整战略,完成了种植洋芋8000亩,累计种植牧草4000亩,已形成了户暖棚均养10只羊的良好局面;三是大兴水改土、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全镇累计完成梯田19420亩,大型集雨节灌工程8处,小型集雨节灌工程1678处,建成6个封山育林区,其中以花椒为主经济林面积达8000亩,基本上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四是抓科技培训,增科投入。镇上利用农闲季节,加强了对广大群众的科技培训,全镇已有科技示范户170户,科技明白人1683人,农民技术员83人,同时年调进优质小麦品种3万斤,地膜100吨,玉米籽种1000公斤等。“科教兴镇”战略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王台镇

  王台镇位于永靖县西部干旱山区,自然条件严醋,经济基础薄弱,十年九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全镇共辖6个村,58个社,1411户,6584人,少数民族占47.2%,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万亩,是一个多民族杂居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认真分析镇惰,提出了“以市场为龙头,以种草养畜、输转劳务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经济工作思路,大力做好养畜兴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乡企、劳务输出、市场建设、科技创先等“六篇文章”。    根据我镇经济工作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种草养畜战略。群众通过种粮种草对比,总结出“一亩苜蓿一只羊,年终收入胜种粮,户户十只羊,胜过杂银行”,于是镇上提出了“调结构、吃苜蓿饭,转观念,发牛羊财”的思路,并采取示范带动、政策驱动、资金启动、市场拉动的办法,广泛发动群众,狠抓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年初从县畜牧局争取紫花苜蓿籽种10吨,种植苜蓿达5000亩,争取明年草粮比例达到6:4,其中湾子村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种植苜蓿达2800亩,户均达10亩以上,己建成高标准暖棚150座,并投资35万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规模养殖、分户经营”的模式,建成了一处占地30亩,10户经营,可养百头牛、千只羊的综合养殖场。并调运柠条、披碱草、无芒雀麦草、骆驼蓬、草木樨等籽种3200公斤,花椒、刺槐、山杏、芸杉、油松、香柳等树苗11.7万株。组织千余名干部群众大干一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永靖县西部黄河沿岸12220亩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还完成了春季造林2600亩的任务。己建成塔坪万亩花椒基地,输出劳务1800人(次)。.  

红泉镇

  红泉镇,以驻地红泉村而得名,东接三塬镇、太极镇,南连杨塔乡、王台镇,西毗小岭乡、川城镇,北邻新寺、王坪乡。属典型的干旱贫困镇之一。镇政府驻红泉村,距县城约50公里。全镇共辖9个行政村,67个合作社,1481户,7242人,其中少数民族(回族、东乡族)人口为427人,占总人口的5.9%,平均海拔为2250米左右。总土地面积为10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7141亩,人均耕地3.75亩,其中水浇地4400亩(保灌面积为4100亩)。境内沟壑纵深、植被稀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年降雨量为250—350毫米左右,降水多集中于七、八、九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3%。全镇三分之二的耕地,土壤中的水份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常年发生干旱。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洋芋、豌豆、玉米、谷子、胡麻、芥子等,其中洋芋种植己实现规模化,成为支柱产业,产最高、品质好,淀粉含量在15-18%之间。小麦籽粒饱满,出粉率高,曾有“砂子沟的麦子赛玛瑙”的美称。    境内古文化丰富多彩,在砂子沟一带曾多处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境内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境内董家山村发现一处石灰石矿,该石灰石品位高、储藏量大,碳酸钙含量在95-98%之间,氧化钙含量在50—54%之间,是生产水泥和烧制石灰的最佳原材料,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境内盛产红柳,已建成红柳生产基地。红柳既可作燃料,又可进行柳条编制,还可为干旱地区提供优质种条。目前,全镇保存红柳250万丛,年产柳条350万公斤,除满足本镇种条外,远销青海、兰州和县内部分乡镇,年收入达21万余元。    二00一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为662元,大牲畜存栏2517头,羊5050只,猪2800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045.74万元。    红泉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的要求,真抓实干,积极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等动作大、等级高,成绩显著,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关山乡

  关山乡位于永靖县东部,东至省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与本县徐顶乡相连,南与临洮县毗邻,北接兰州市西固区,南北相距18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113平方公里,为永靖县东大门。    关山乡现辖7个村,77个村民小组,8600多人,耕地21538亩,人均占有耕地2.43亩,二00一年末人均纯收入767元,人均占有粮258公斤。    关山乡境内国道309线横穿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属典型的二阴地区。境内主山系八楞山海拔2885米,为全县最高峰。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地下、地表水较为丰富;境内自然植被较好,拥有著名的神树岘、抱龙山两个原始林区,林区内依“乾隆皇帝避难之所”、“金花仙姑歇脚之处”传说而建许多古院寺庙;尤其以夏秋两季风景秀丽,气候凉爽,鸟语花香,已成为观光、旅游、避暑的理想之地。近年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在这里繁衍生息,又给该地增添了一道自然和睦的景观。    关山乡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种植百合历史悠久,现为兰州百合的主产区之一,盛产的兰州百合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其肉质细腻,味香甜,不仅是主厨的副食品,还是疗效广泛的保健品,素有小人参之称。目前全乡百合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已成为全县百合生产基地,正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辅助收入来源的中药材,目前已种植500亩,有党参、当归、贝母、大青叶、板兰根、黄芪、天麻、川芎等九个品种;且境内还拥有野生药材,如柴胡、大黄等。关山乡红楼村以所产的红蒜,色红、质艳、肉嫩、辛辣味美而博得人们称赞,红楼红蒜以有行气滞、暖脾胃、杀虫解毒之功效,畅销兰州等地,目前已推广种植300亩;除红蒜外,该村还以饲养的山羊个大、耐寒、毛皮质量好、肉质细嫩、味美、氨基酸含量高而著称,享誉全州。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永靖大发展号角的吹响,中共关山乡党委、关山乡人民政府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高效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建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徐顶乡

  徐顶乡位于永靖县东部,东至关山乡,西南与三条岘乡接壤,北邻陈井镇。国道309线和213线交叉穿过境内五个村与村社农路相连,交通比较便利。全乡辖5个村,52个农业合作社,1048户,农业人口为4738人,总耕地面积为14512亩,人均3亩。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按照“挖水窖修梯田、科技兴农夺高产;抓百合重畜牧,输劳售石奔富路”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努力推广科学新技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广大农村的推广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达305.8万元,人均纯收入777元。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到目前为止,百合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洋芋面积扩大到3000亩,药材面积扩大到200亩。在乡镇企业建设中,根据本乡有丰富的砂石资源的有利条件,经多方联系,引进用砂单位,建成砂石料场5处。利用本乡有丰富石灰石资源,组织全乡10多辆车辆,向金发公司运送石灰石。兴办了黄河三峡百合开发公司,引进了投资600多万元的格法玻璃生产项目一个,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机推广中,普及推广了小麦播种机、穴播机、覆膜机等新型农机具,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截止目前,全乡已累计完成梯田1.2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1%,跃居全县前列。在大搞梯田建设的同时,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窑沟生态工程点栽植各种苗木15000多株,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全力实施“122”雨水集流工程,建成水窖5218眼,并完成配套工程762处,新建储水量达50方的蓄水池9座,硬化集雨场1800平方米,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徐顶乡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国道213线、309线横穿全乡而过,但一部分村社群众所需生产生活用品仍需畜驮人背,大量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党委历届班子把道路建设当作为民办实事的头等大事来抓,每年春秋两季大搞公路会战,历时3年,新修乡村道路4条、26公里,铺砂3条、7公里。目前,全乡5个村、52个社通了车,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条岘乡

  永靖县三条岘乡地处县城东郊约10公里处。总面积为13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35米。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属于旱山区。境内山多地少,矿产丰富。兰刘公路横穿而过。黄河提灌供给全乡。交通比较优越,水利设施比较完善。全乡共有5个行政村,28个社,4182人。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话。2001年底人均纯收入达970元。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己探明矿产有铜、锰、金、钾长石、石莹石、沸石等多种矿产,并且比较丰富。现有长石粉厂等企业正在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1.3万亩的叭咪山原始森林区;有古木参天的名贵树种;有造型美观的叭咪山金花仙姑庙;有清代年间的青龙古碑群;有大自然神来之笔造就的洮河石林;还有动人的传说和许多迷人的景色。这一切,都正在吸引着无数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的来此游览。据统计,每年慕名而来的青海、临夏、兰州等地的游客达数万人之多。    另外,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享誉内外。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这里曾盛产过许多享誉一时的产品。像“塔什堡旱沙地西瓜、大蒜”等土特产品曾得到过广泛的赞誉。如今,当地的“塔什堡山羊”又以其味鲜、肉嫩、风味独特更是扬名县内外。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荣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淳朴而又善良、勤劳而又智慧的三条岘人民正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在改革的春风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中身体力行的实践着“-”。同时也真诚的欢迎八方的朋友来此开发,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坪沟乡

  坪沟乡位于永靖县西北部,地处甘青交接,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55亩。全乡辖有7个行政村,49个自然社,总人口4002人。境内山峦起伏、土壤肥沃、沙源丰富、光照充足,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    多年来,坪沟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广地膜种植、良种推广、集雨节灌、暖棚养蓄等农村实用技术,着力抓特色、建基地、创名牌。万亩洋芋基地和千亩百合、优质牧草、沙田干旱高效农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精品名牌——百合,以其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品质极佳而闻名遐迩;盛产的小白花洋芋以其风味独特倍受广大客商的青睐,远销省内外;沙田的“名、优、特”新产品,肉质细嫩、清香可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环县公路横穿东西,与兰海高速公路相接,离坪沟只有16.2公里,为广大客商来坪沟投资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境内已探明有储量可观的地下石油,开采潜力巨大。风格独特、环境优美的新型集镇靓丽无比。勤劳淳朴的坪沟人民正在努力营造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竭诚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客商来坪沟游玩投资。.  

新寺乡

  新寺乡位于永靖县西北部干旱山区,东邻王坪乡,西与青海省民和县接壤,南与红泉、川城两乡相连,北靠段岭,总面积为67平方公里,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民族乡。全村共有6个行政村,55个社,1002户,农业总入口4941人,总耕地面积为19153亩,人均3.88亩。近几年,由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乡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2年底,粮食总产量达2050吨,人均占有粮412公斤,全乡工农业产值达345.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225.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0万元。〉目前,全乡个体工商户、个体运输户、农产品及饮食加工户、养殖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外输劳务也不断增加,使全乡群众生活又上一新台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乡抢抓机遇,对种植结构进行了大调整,进行\\\\两压两扩\\\\,扩大了洋芋和种草面积,使洋芋成为全乡农业的支柱产业,年种植洋芋7000多亩,人均达1.5亩,年产量达1万多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乡种植地膜3000多亩,全力实施“白色丰产革命”,加大退耕还林〈草〉步伐,走旱地种植苜蓿、温棚养畜的致富路子。全乡种植茵苜蓿1000亩,温棚养畜户达760户。(其中大牲畜存栏2237头,小牲畜存栏4574只,猪有栏836头。)占全乡农户的75%,规模养殖户达30多户。最后,红柳已成为新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全乡种植红柳面积达5000多亩。红柳是绿化荒山好苗木,是制造各种压缩板,手工制品的好原料。每年销往全省和青海省各地,销售量达2500吨。目前,全乡宗教和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使全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保持水地流失,大搞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我乡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把草业做为我乡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开挖小流域治理2500亩,造林2500亩,退耕还林500亩,发展经济林500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尽快富,先得有发展的新思路,新寺乡近几年由于干旱成灾,为了解决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全乡大面积实施121、122雨水集流工程建设,使户均开挖水窖3眼,配套水场2处,基本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2002年,又在全乡大搞人饮工程,并建立了一个大的蓄水池,使全乡的吃水问题得到落实。.  

小岭乡

  小岭乡成立于1980年,位于永靖县的西部,是一个干旱的贫困山区,年降水量在200-350毫米之间,东临王台镇,西接川城镇,南和积石山县隔河相望,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为5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7801亩。刘白公路和王新饮水工程穿境而过,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乡,现辖6个村,66个社。现有农户1672户,人口6635人,其中少数民族1487户,5972人,占总人口的90.1%,驻乡单位5个,干部职工78人。    在新机遇、新世纪中,小岭乡广大干部群众以江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新机遇,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为建美好家院而奋斗拼搏,现各项事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是流域治理见成效。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把流域治理和梯田、退耕还林(草)相结合,狠抓了配套建设,现全乡以泉沟、老虎沟、陈山沟、黑山湾、孔上沟为重点,在全乡展开了流域治理工作。据统计现全乡开挖鱼磷坑、水平台达15000多亩,种植刺槐、柠条、柳树等面积达5000多亩,开挖梯田4000多亩,退耕还林〈草)27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6000多亩,通过努力使全乡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高于全县水平。基本实现梯田化乡,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好评。    二是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了特色经济,运用科技手段,大力发展农牧业,把种草、退耕还林(草)放在首要位来抓,发展暖棚728户,养羊4000只以上,同时在沟滩村韩寺社、朵坪村韩山三社利用草坡宽的有利条件放牧,放牧羊吃了野芹菜等植物后肉香,鲜嫩,许多客人吃了以后都叫好。    三是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历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回、汉、东乡等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这里的群众热情好客,如果来这里做客,那么主人们会将香喷喷的油茶端上来,大块的手抓放上来,三泡台茶碗摆上来,准叫人感觉到温暖、可亲。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和主人吃一顿平和。那么你利用最少的价钱吃到了一个羊的整体,还可吃上一顿可口的羊肉面片。    四是虽然这片土地干旱少雨,十年九旱,但这里的人们从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敢于与天抗争,在上级的带领下,他们开挖集雨节灌保粮田。发展畜牧增收入,外出劳务挣票子,利用科学增粮食,种草种树绿化家园,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用智慧正在为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而奋斗不息。.  

杨塔乡

  杨塔乡地处黄河三峡炳灵湖北岸,距县城西南二十余公里。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民1071户,人口4686人,耕地面积18263亩,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降雨量250-450mm。   近年来,杨塔乡以市场为导向,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突出发展已形成规模的洋芋做为支柱产业。目前,杨塔乡洋芋种植面积年均6000亩,且逐年扩大。由于杨塔乡土质好,洋芋品种优良,加之实行沟垄种植、芽栽、配方施肥等科学种植管理方法使出产洋芋淀粉含量高,加工出粉率高,味醇厚,颇受县内外人士的喜爱,已远销广州、西安、港澳等地。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县上将杨塔乡确定为“千亩洋芋种植基地”进行扶持和培育。先后引进和种植克新1号、216-10、渭薯8号等品种,加快了良种培育、繁殖步伐。通过几年的努力,杨塔乡已形成以徐湾、赵山、杨塔三个村为中心的“洋芋种植基地”,年可生产洋芋1000万公斤以上。为了进一步加快养殖业的发展,杨塔乡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4354亩,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   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和巍峨俊奇的炳灵石林就在该乡境内。石窟龛群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镶嵌在黄河峡谷中的艺术明珠,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寺之一。石林千峰竞秀、万壑参奇、层峦叠嶂、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使得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在二十一世纪杨塔乡将与加入WTO的中国一同飞跃,尽展西部风采。如果说永靖是兰州的后花园,那么杨塔就是后花园中一株奇葩。.  


三条岘乡特产大全




三条岘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