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马鞍山 >> 当涂县 >> 石桥镇 >> 永新村

永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永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永新村简介

  永新村位于石桥镇东南部,与塘南镇交界,现有耕地面积为3920亩,可养水面为975亩,村党总支1个,党员人数为80名,8个党小组,全村人口为2745人,辖15个村民组,一座小学,中小企业5个,紧靠县级石塘公路,交通便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发展村级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中心,科学规划,积极引导群众奔小康的思路和加大奔小康的步伐。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放在村两委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采取扎实措施,认真进行落实,真正做到群众满意、党员干部满意。并紧密结合村情,根据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统筹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近期工作的重点和长期努力的方向,完善工作措施和工作机制,分步实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使村级工作始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不断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将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制度化,健全工作成效的长效机制。社会各项事业都得了快速发展,村党组织不断开拓进取,党员整体素质高,责任强,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质农业品种,确实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发展科技示范户,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521103 243000 -- 查看 永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永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永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桥社区

  石桥镇居委会位于当涂县东南,大公圩中心,总人口2238人,总户数1161户。石桥镇为马鞍山“1255”发展战略5个中心镇之一、马鞍山卫星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及当涂县工业、教育重点乡镇。全镇居民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    石桥镇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205国道和芜马宁高速20公里、314省道10公里,境内有青大、青黄、围乌公路。并有常年通航的长江支流青山街码头。    集镇现有工业企业,安徽江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马鞍山市石冶机械有限公司、马鞍山市海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安徽国能电力设备发展有限公司、石桥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等和机械加工为一体的金工企业,服装、巾被生产及加工的轻纺工业。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在全市为先进镇。全镇拥有一甲医院一座、成人学校一座、中心学校实验小学一座,石桥中学2009年评为的爱徽省示范高中,形成了从幼儿到成人教育一条龙教育体系,成人学校专门开设了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与加工专业的特色班。专门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帮助解决农村富裕的劳动力转移。   

马桥社区

  马桥居委会位于石桥镇马桥街,距石桥镇政府驻地3公里,居委会总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1个村民组,4个居民小组,农业人口325人,非农业人口1100人,总人口1425人,685户。马桥街道居委会所在地有振兴街、农民新街、育才路、老街、水产品批发市场、马桥居委会办公地点在振兴街,金马水产协会、马鞍山市农村商业银行马桥分行、马桥医院在农民新街,马桥中学、马桥小学在育才路。    围乌路横穿马桥居委会境内,贤进休闲渔业基地,马鞍山绿野生态有限公司紧邻马桥居委会所在地,境内交通方便,集吃住休闲一条龙,马桥居委会境内中小型私营企业达30多家,个体工商经营户170多户,常住人口达5000多人。近几年来,治安明显好转,偷盗刑事案件收案率降低到0.4%,打架斗殴现象基本遏制,居委会综治管理连续得到综治委的好评。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人均达万元收入,生活品味很高,居民们组织起舞蹈队、腰鼓队每到晚上一遍歌舞升平。老年学校里中老年居民都积极参加学习,交流。    现居委会领导班子编制4人,设书记、主任一肩挑,专职付书记1人、文书1人,计生专干1人,人均年龄50岁,学历达初中以上。   

济东村

  济东村位于石桥镇南端,与黄池镇接壤。下辖18个村民组,共837户3006人,耕地面积3535亩,可养生态水面1100余亩, 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93万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村内服装加工企业9家,吸纳本地5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道路硬化基本到位,村卫生室一所,农户通电、通自来水率100%,电话、有线电视通户率均达90%以上。2012年,我村严格按照上级民政、组织部门要求,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自筹资金120万元组织建设综合性为民服务中心一座,更好地开展为民服务,切实方便了村民办事。   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党小组6个,全村党员91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妇女党员13名;30岁及以下党员10名,55岁及以上党员52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6名,高中及中专学历党员7名,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78名;流动党员14名,困难党员12名。   村“两委”班子健全,现有村“两委”成员3人(交叉任职2人),大学生“村官”1人,民兵营长1人,计生专干1人。   村党总支凝聚力、战斗力较强,工作业绩较突出,管理民主,群众反映较好,连续数年在全镇目标管理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并荣获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村为主”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近几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冬修夏防以及农民负担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村每年将代垫水利规费、冬修夏防15万元左右,农村农排电费方面也将做出适当的安排,尽量减轻群众负担,让全村群众能够多创效益,提高经济收入,让农民真正感觉到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这是村支部带领全村为民办事的实效,为一方经济的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团林村

  团林村地处当涂县石桥镇西郊,背靠大青山,青大公路、围乌路穿村而过,村级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依石桥镇镇区,北与护河镇接壤,西南与三个邻村相连。全村耕地面积4908亩,可养水面945亩,住户1108户,人口3781人,其中劳动力2108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6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2.3万元。37个村民组,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现有党员97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为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型合作医疗点,农民活动广场,农民居宅新村二幢32户,加强了全村的道路建设,率先在全镇完成组组通水泥路6.2公里,村民的住房建设,环境整治,农田改造。    村“两委”不断加强工作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宣传辖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升服务理念。真正使投资者从思想上放下包袱,彻底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来到我们村能投资、敢投资、放心投资。经过努力,团林村共引进了红利来服装有限公司、团林粮油厂两家知名企业,共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160余人,实现税收30余万元,从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陶村村

  当涂县石桥镇陶村村位于江南首圩大公圩的西北部,是大公圩的咽喉要道,与太白镇的太白村、护河镇的青山村接壤,北靠大青山,可谓山青水秀。陶村距太白墓园(旅游景点)5公里,距马芜高速5公里,距205国道15公里,距河道(青山河)1公里,县道青大公路贯穿陶村东西,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商家投资及旅游的好地方。    全村总人口2530人,居住户数680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0亩,水面面积680亩,林地面积310亩,辖21个村民组村,村民代表50名,村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党员总数64名,其中预备党员两名。教育、文化、卫生、健身等设施齐备。主要从事粮棉油生产和水产品综合养殖,有高产水稻种植示范基地510亩,花木种植培育基地30余亩,特种养殖15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2亩。村级集体企业8家,个私经济经营户56家,集体年纯收入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0元。    2008年度被评为县“平安村(社区)”、县“文明村”,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至2010年连续两年镇政府各项考核二等奖等荣誉称号,陶村的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名列全镇前列。2011年度县委县政府已将陶村村纳入青山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范围,村“两委”一班人,在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黎明村

  当涂县石桥镇黎明村是有2005年上半年由原黎明村和原新潭村合并组成的,现辖36个村民组,3056人,耕地面积为4747亩,水面为927亩,可养面积近800亩。面邻青黄路,东靠团林村,南和起垅村相连。镇级公路(陶新路)贯穿南北,境内一条宏图路和一条黎明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    村党总支共有0党员80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女党员5名),党员年龄结构35岁以下8名,占10%,36-45岁10名,占12.5%,46-55岁21名,占26.5%,56岁以上有41名,占51.5%,文化程度结构大专1名,高(中)专17名,初中文化以下62名。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其中第一支部有45人,下设四个党小组,支部书记吴贤旺(兼);第二支部36人,下设3个党小组,支部书记陆玉金(兼)。流动党员8人,分别在外地谋业,由组织委员杨成英同志负责联系,电话召集,汇报思想,交流动态.   

谢公村

  谢公村位于是石桥镇的西北部,2004年由大场自然村和龙母自然村合并而成。南至黄池镇,西至年陡镇相连,有姑溪河相隔,北至大青山,与太白镇相连,东至陶村村。全村水路交通便利,陆路有青大、青黄公路绕村而过,水路有姑溪河贯穿而过,并设0头三个。全村总面积400公顷,可耕面积264公顷。住户876户,人口3320人,外来务工人员1500多人。村民小组31个,村民代表44位,正式党员99名。全村有线电视安装484户,电话安装837门,自来水安装876户。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目前村内已引进企业12家,年产值6000万。工业以粮油加工销售和生产磨料磨具为支柱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全国各地迁出口创汇。交通运输业也是我村的一个特色产业。农业以生产优质粮油为主,实行“一村一品”是全县千亩优质粮油生产核心示范片。种植业正朝着良种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村民有60%以上已劳力务工为主,60%的劳动力从事交通、运输、建筑业。2008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到7000余万,其中工业收入达到6000万,人均收入6800元,居全镇之首。   谢公村两委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党员干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村建立和健全了医保、社保和养老等保障体系,落实了各项村民福利待遇。   发展中的谢公村,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投资。   

双桥村

双桥村  我村位于石桥镇西南,有耕地面积3421亩,水面面积856亩,人口3366人,20个村民组,97名党员,两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集体经营收入达10万元以上,主要来源于水面。   我村以农业为主,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主要有水稻、棉花、油菜、小麦、黄豆、芝麻等,养殖业主要有螃蟹、鱼、虾和贝类等。   我村现有规模以上大户情况如下:   1、养猪大户苏祖银、朱昌连,年出栏都在百头以上;   2、食用菌种植和大棚蔬菜大户宋本培、李光宏、卫品福、丁泰银大棚种植面积都在2亩以上;   3、建筑安装大户钮永兴、钮继春、王厚龙、王令兵等,带动周边农民工就业都在几十人以上。   4、养鸽大户谷长田,所饲养的种鸽和肉鸽,以批量上市销售,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   5、苗木、花圃大户丁咸荣,苗木、花圃面积达百亩以上,苗木、花圃畅销省内外,安置劳务工每天在10人左右。   我村劳动力除了种植、养殖业以外,均通过培训有序外出经商、务工,人年均收入达30000元以上。   我村今年开工新建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   “农家书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好,书柜和各类书籍已经分类摆放,以方便读者借阅。   

沛东村

  沛东村位于石桥镇最南端,与黄池镇接壤,由18个自然村组成,人口约2057人,水面达1200亩,全村耕地达2200亩,有服装企业一家,以水面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力发展水面养殖使我村经济不断提高,新建村卫生室一座,为民服务,村建起了规范的村务公开和科普宣传栏,按照“六规范,一满意”标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大力开展“为民全程代理服务”,自开展此项服务以来,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党群、干群关系日渐密切,修建村村通工程,为水产养殖户的水产品方便,提高了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村无政策外生育,社会治安良好,社会和谐稳定。    村党支总现有党员41名,有一名同志将转为预备党员,吸收两名考察对象,支部班子很团结,带领全村农民发展致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水产养殖、农田种植,以及生猪大户养殖及时为群众利益着想、办实事,经常请专家来指导农民水产养殖、生猪等方面的授课,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效,创新使我村务方面工作有条有序开展,目前我革新建卫生室已竣工使用,切实解决农民就诊,方便群众就医,下一步我村将着力修建村民组道路,使全村道路全面贯通,提供群众方便,事事以群众利益着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在冬修夏防以及农民负担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村每年将除农民负担5-6万元左右,农村农排电费方面也将做出适当的安排,尽量减轻群众负担,让全村群众能够多创效益,提高经济收入,让农民真正感觉到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这是村支部带领全村为民办事的实效,为一方经济的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石桥村

  石桥村是石桥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大公圩中心,与护河镇交界,四村毗邻,围乌公路横穿南北,青大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    石桥村两委班子共有8人组成,高中以上学历7人,平均年龄34岁。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党总支书记李宗孝。0党员112人(其中预备党员4名),成立了11人的党员议事会,本村重大事项经过党员议事会商讨方案,递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石桥村下辖34个村民组,930户,人口3102人,耕地面积3356亩,水面养殖面积1000余亩。耕地面积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水面养殖以生态养殖为龙头,大力推广。石桥村在县、镇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科学发展,以经济强村、文明美村、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统揽新农村建设全局,坚持把发展村级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作为推动全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各项工作综合实力在全镇排行前列。  

万济村

  万济村位于大公圩中心镇——石桥镇南面,与乌溪镇、黄池镇、塘南镇交界,五村毗邻,一条柏油路横贯全村南北,直接与围乌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下辖24个村民组,628户,人口2419人,耕地面积2440亩,可养生态水面600余亩,是个典型的“小康村”。    村两委一班人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中心,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先后改建了村部和新建了一幢三层小学教学楼,铺设了长4、25公里的村级柏油路和长6、5公里的村级道路,使得全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放心的自来水,农户通电率达到100%,村民通话率达到90%以上。    全村上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目前我村新农村鱼林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长效管理。通过土地置换,引导农民集中建房,逐步消灭孤村独庄,使我村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新亮点。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了两家服装加工企业,基本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7220元。    近几年,万济村先后被省、市、县有关部门授予红旗村、“双培双带”先进集体、“五个好”村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先进村、村民自治示范村、安全文明模范村、省级“生态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普济村

  普济村位于石桥镇西南4公里处,围乌路穿村而过,村级道路贯通全村,交通十分便利。村级各种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各项组织活动能正常有序开展。    全村现有人口3670人,辖6大片2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330亩(其中南圩1300亩),可养水面1200亩,2008年人均收入7010元,村级集体年均收入50万元。    村内新建村级合作医疗卫生室一所,供电台区九个,服装加工企业一家,粮食收购加工企业一家,在建企业一家,村内企业吸收本村劳动力就业100余人。本村范围内企业年上交税收约50万元。在村集体经济极度薄弱的情况下,争取各方支持,筹集资金铺设沙石机耕路7000余米,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公开拍卖村小学闲置校舍,引进一家服装加工企业,扩大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强村民和集体的收入。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养殖,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以现实的经济效益为样板,鼓励带动村生态养殖的开展,提高水面养殖效益,以此提升水面发包收益,增强集体收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控制非正常性开支,消除村民对村干部的片面认识,实行清正廉洁。经过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良好,通过切实为民办实事,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新形象。积极开展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光华村

  光华村位于大公纡中心石桥镇南大门,与本镇双桥村、普济村、济东村、永新村四村毗邻。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53公顷,可养水面375亩住户603户。人口2093人,下辖15 个自然小组,党员46名,下设四个党小组。全村医疗保险实行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30%,享受老年津贴34人。享受低保64人,五包户15人。围乌路,还乡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已全面进入我村。马桥初中部、马桥中心学区、镇敬老院坐落我村境内。村内设有卫生室一所,百人以上服装企业两家。贤进休闲渔业,绿野生态度假村与我村紧紧相连。全村农业以稳定粮、油、棉生产为主,逐步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效益逐年增长。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65元。农产品资源丰富,大棚蔬菜、大棚花卉、苗木苗圃上百亩、大户生猪养殖3户、水面生态养殖占可养水面的90%且效益可观、,水产品品种齐全,特色经济在我村已形成规模。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民政策不放松,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全村目前旧村改造功能已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正在规划申报之中、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永新村

  永新村位于石桥镇东南部,与塘南镇交界,现有耕地面积为3920亩,可养水面为975亩,村党总支1个,党员人数为80名,8个党小组,全村人口为2745人,辖15个村民组,一座小学,中小企业5个,紧靠县级石塘公路,交通便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发展村级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中心,科学规划,积极引导群众奔小康的思路和加大奔小康的步伐。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放在村两委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采取扎实措施,认真进行落实,真正做到群众满意、党员干部满意。并紧密结合村情,根据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统筹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近期工作的重点和长期努力的方向,完善工作措施和工作机制,分步实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使村级工作始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不断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将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制度化,健全工作成效的长效机制。社会各项事业都得了快速发展,村党组织不断开拓进取,党员整体素质高,责任强,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质农业品种,确实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发展科技示范户,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   

起垅村

  起垅村位于大公圩中心镇—石桥镇西南,与四村毗邻,围乌公路横贯全村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下辖21个村民组,660户,总人口2310人,耕地面积3117.13亩,可供养殖水面725亩,共有党员83人,分布在二个支部,总支委员三人,村干部五人组成,集体?shy;济收入每年达30万元,人均收入达7000元;是一个典型的“卫生小康村”。    村两委一班人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发展?shy;济、富民强村为中心,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先后对村部进行了维修,新建了蓝球场,农民广场,铺设了长5.3公里的村级水泥路和长10.5公里的村级道路,使得全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放心的自来水,农户通电率达到100%,电话通户率达到95%,有线电视通户率达到80%以上,目前国债项目沼气池建造150户。    全村上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目前我村注重新农村的卫生建设,建造了垃圾处理场一个,垃圾箱12个,逐步消灭孤独村和空心村庄,使我村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新亮点。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了两家服装加工企业,基本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0.68万元,2009年预计全村人均收入将达到0.73万元。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的社会治安良好,治保、调解工作效果显著,?shy;济发展迅速,每年都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支部”、村民自治先进村、“市级卫生生态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团月村

  团月村东临大陇乡,交接护河镇,是石桥镇的东大门,全村人口2800人,拥有可耕面积5055亩,可养水面2000亩,党员同志计94人,村党总支分两个党支部,村委会由20个自然村组成,村两委由5名同志任职,因配备人员的不够,交差任职较多。   大公圩是鱼米之乡,身在大公圩的中心,传统的耕作方式,经济收入直接和鱼米挂钩,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地理环境,经济收入已颇落后,现代化的科学耕种,大规模的生态养殖,高科技的企业的建立,使的传统耕种、养殖业的弱不禁风,穷则思变,本村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村建立两家粮油加工企业,切实解决了本地粮油的生产和销售,引导水产养殖户从事生态养殖绿化养殖,高投资、高回报,小打小闹,浪费水面资源,成效较差,在有效的保证传统耕种、养殖的基础上,强化村民改变思路,种植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成立劳务公司,通过劳务输出,把本村的多余劳动力推向城市,因现代属科学耕种,劳动力的务工每年的收入占本村全年收入的一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注重教育,对每年考取高等院校的大学,予以表扬和奖励,每年达二本以上的学生在7-8名,学有所成,报效组国。   

济南村

  济南村位于当涂县大公圩中心镇――石桥镇的西南角,与黄池镇交界。村西双黄路、村东马南路。境内“村村通”水泥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下辖20个村民组,920户,党员63名。村两委成员七人,村各组织机构健全。耕地面积3350余亩,可养生态水面1200余亩。境内有生产加工企业六家。其中吉乐曼服装有限公司系石桥镇明星企业,纳税大户。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截止2009年底,人均居民收入约7100元。我村在村两委和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正确领导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经济繁荣,社会稳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村两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中心,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先后铺设了长3.25公里的砂石路和长4.5公里的村村通水泥道路,使得全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放心的自来水,农户通电率达到100%,村民通话率到85%以上。    全村上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村通过土地置换,引导农民集中建房,逐步消灭孤村独庄,使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新亮点。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了三家服装加工企业。基本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同时新引进“金童”幼儿园,方便村幼儿上学教育。   


永新村特产大全




永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