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马鞍山

马鞍山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马鞍山谷歌卫星地图)


马鞍山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230万人 4049平方公里 340500 243000 0555 查看马鞍山谷歌卫星地图

马鞍山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博望区 约18.35万人 351平方公里 丹阳镇 博望镇 新市镇 查看 博望区谷歌卫星地图
花山区 约37.5万人 179平方公里 沙塘路街道 解放路街道 湖东路街道 桃源路街道 霍里街道 金家庄街道 塘西街道 江东街道 濮塘镇 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查看 花山区谷歌卫星地图
雨山区 约25万人 130平方公里 平湖街道 雨山街道 安民街道 采石街道 向山镇 佳山乡 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查看 雨山区谷歌卫星地图
当涂县 约64.65万人 1346平方公里 姑孰镇 黄池镇 乌溪镇 石桥镇 塘南镇 护河镇 太白镇 湖阳镇 大陇镇 年陡镇 江心乡 经济开发区 青山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 农业示范区 查看 当涂县谷歌卫星地图
含山县 约45万人 1047平方公里 环峰镇 运漕镇 铜闸镇 陶厂镇 林头镇 清溪镇 仙踪镇 昭关镇 含山经济开发区 褒禅山经济园区 查看 含山县谷歌卫星地图
和县 约65万人 1412平方公里 历阳镇 白桥镇 姥桥镇 功桥镇 西埠镇 香泉镇 乌江镇 善厚镇 石杨镇 查看 和县谷歌卫星地图

马鞍山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合肥市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合肥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4个开发区,城市建成区面积428平方公里。合肥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如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等。合肥还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等一批历史名人。   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国最爱阅读城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誉。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29位。 2018年9月,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2018中国内地城市综合排名17名。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

淮北市

铜陵市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东距芜湖市80千米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千米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南北最长约42.5千米,东西最宽约40.6千米。总面积1113平方千米。至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71.63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铜官山区,邮编:244000。行政区划代码:340700。区号:0562。拼音:Tongling Shi。      行政区划      铜陵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铜 陵 市   面积1113平方千米,人口71万人(2003年)。   铜官山区   面积 30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244000。   狮子山区   面积 53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244031。   郊  区   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 5万。邮政编码244000。   铜 陵 县   面积876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244100。县人民政府驻五松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历史沿革      1956年由铜陵县的铜官山矿区改设铜官山市,由省直辖。 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将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 1959年复设铜陵县,划归安庆专区。 1961年铜陵市改由省直辖。 1964年撤销铜陵市,设立铜陵特区,由省直辖。 1971年将铜陵特区改为铜陵市,仍由省直辖。 1974年原属池州地区的铜陵县交由铜陵市领导。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铜陵市总人口684716人; 铜官山区 246887 狮子山区 51280 郊区 64310 铜陵县 322239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2004年,铜陵市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调整前,全市有9镇11乡,其中市区辖2镇1乡,铜陵县辖7镇10乡。全市乡镇平均人口1.8万人,乡镇平均面积46.4平方千米。由于我市狮子山区只辖1个镇,郊区的1镇1乡地理位置又特殊,因而此次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重点只涉及铜陵县。调整后,全市辖7镇5乡,乡镇撤并率逾40%,其中铜陵县辖5镇4乡,撤并率达47%。调整后全市乡镇平均人口达3.04万人,平均面积达77.3平方千米。 铜陵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于2004年11月30日启动,方案是:将铜陵县大通镇划归郊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2个办事处,2个镇,1个乡,面积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万;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将铜官山区所辖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块等“飞地”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出处)   2004年底,全市共有13个街道、7个镇、5个乡。   

安庆市

黄山市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北与宣城地区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相接;西北与池州地区的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连;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    在这里,大自然毫不吝惜,造就了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在这里,古今风流人物尽显才华,留下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胜景。方圆154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无处不景,无景不奇!苍松舒臂、峻石嶙峋、云蒸霞弥、温泉滑润,此“四绝”著称于世,无怪乎徐霞客称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传颂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迥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   

滁州市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地处江淮要冲,滨临长江。距省会合肥120公里,距江苏省会南京市59公里,距上海市300公里。滁州市是省辖市,下辖2区(琅琊区、南谯区)2市(天长市、明光市)、4县(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人口415万。   牋牋滁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全椒建立椒国,隋朝设滁州。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多少迁客骚人壮怀激烈,笔走龙蛇明太祖朱元障兵起凤阳,宏伟华丽的中都城和皇陵显示其非凡气度。全椒才子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名闻天下,清澈的襄河之滨,依然能觅得其踪。皇甫山层峦叠翠,鸥鹭成群;天长高邮湖碧波万顷,浩淼如烟。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倾倒无数文人墨客;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登琅琊山会峰阁,只见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  

阜阳市

宿州市

  牋牋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于苏、鲁、豫三省十一个县市接壤,史有“皖北大门”、“徐南形胜”之称,东临洪泽(湖),西接芒砀(山),南濒涡淮(河),北驾故黄(河);襟蚌埠带徐州,望连云(港)接亳(州)商(丘),处在淮海经济区腹地、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西缘,是陇海经济带的龙头,又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是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辐射的前沿,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的要冲,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人文,乃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她眩目的座标。宿洲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和埇桥区四县一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82万。   牋牋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秦汉时,已成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秦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沧桑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宿州市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   

六安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宣城,简称宣,古称宛陵、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两市,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   宣城辖1个市辖区和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16年末,宣城市户籍人口280.4万人,常住人口260.1万人。   宣城地处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鳄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宣城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   2016年,宣城市全年生产总值10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5年增长8.7%。  


马鞍山特产大全




马鞍山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