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墩村位于运漕镇中北部,紧依裕溪河后河,与和县隔河相望,塔运路在村西面侧境而过。村内有五条水泥路与塔运路贯通,交通十分便捷,与新港、新丰、三台三村相邻,下辖21个自然村,总户数1144户,人口3840人,劳动力2005人,耕地面积2924.75亩,水面1260亩。
该村素有“渔米之乡“之称,享誉镇内外,农业上以种植优质粮、棉、油为主,产量居全镇前列。并以水产养殖业为经济龙头,以河蟹、龙虾、大青虾为主要特色,水产品销往全省各地。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在大圩湾、四连圩、沙圩三处设置排灌站,所有水系畅通无阻,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村内已建成新埂、大李、杨巷、晏村、小徐、大蒋、小湾等七个新农村示范村,示范村布局规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工业方面,目前已有运浦墙体、福龙化工、喜业行再生能源、大运燃气、黄墩油厂、黄墩自来水厂等数家企业在村内相继落户,另外还拥有一座11万伏的高压变电所。
事业性单位方面,村内设有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在校学生2000多人,学生不仅有本村的,还有附近村的,学生读书条件优越。还建有一所卫生院,给本村群众就近看病,提供了方便。另外在村部还设有图书阅览室,陈列各类图书音像资料几百册,为村民学习科技知识,提供了方便有利条件。
黄墩村在党的惠民政策引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干群,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他们正以崭新的风貌,昂扬的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地努力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522101 | 238000 | 0555 | 查看 黄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漕川社区 |
千年古镇漕川社区,又名“蓼花洲”,又称“中闸”,原辖东河、上大、西北三个居委会。2005年合二为一,取名“漕川社区”,设置0漕川社区党支部,运漕镇漕川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党员人数148人,两委工作人员9名,环卫工人31人 ,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2万人。拥有12条主街道,其中人民街、五里街、东大街、下大街、西大街均为16米宽路面,全部架设路灯,夜晚灯火通明。老街道都进行了还古修建,辅设青石板路面。社区内商品琳琅满目,拥有大型超市4个和服装一条街(步行街),服务机构应有尽有,移动电话、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早以覆盖。80年代自来水管网全面开通,医疗、教育设施齐备,有含山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建于50年代初的运漕中学、运漕小学、运漕幼儿园各一所。拥有棉花加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等民营企业20多家,2002年度建造的蓼花洲菜市场,其规模在全市位居前列, 社区内居民注意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类组织健全,义务打更、义务消防等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完备,运漕镇漕川社区全体居民热忱欢迎广大有识之士来 运漕考察、指导、交流、投资。 |
黄墩村 |
黄墩村位于运漕镇中北部,紧依裕溪河后河,与和县隔河相望,塔运路在村西面侧境而过。村内有五条水泥路与塔运路贯通,交通十分便捷,与新港、新丰、三台三村相邻,下辖21个自然村,总户数1144户,人口3840人,劳动力2005人,耕地面积2924.75亩,水面1260亩。 该村素有“渔米之乡“之称,享誉镇内外,农业上以种植优质粮、棉、油为主,产量居全镇前列。并以水产养殖业为经济龙头,以河蟹、龙虾、大青虾为主要特色,水产品销往全省各地。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在大圩湾、四连圩、沙圩三处设置排灌站,所有水系畅通无阻,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村内已建成新埂、大李、杨巷、晏村、小徐、大蒋、小湾等七个新农村示范村,示范村布局规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工业方面,目前已有运浦墙体、福龙化工、喜业行再生能源、大运燃气、黄墩油厂、黄墩自来水厂等数家企业在村内相继落户,另外还拥有一座11万伏的高压变电所。 事业性单位方面,村内设有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在校学生2000多人,学生不仅有本村的,还有附近村的,学生读书条件优越。还建有一所卫生院,给本村群众就近看病,提供了方便。另外在村部还设有图书阅览室,陈列各类图书音像资料几百册,为村民学习科技知识,提供了方便有利条件。 黄墩村在党的惠民政策引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干群,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他们正以崭新的风貌,昂扬的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地努力着。 |
潘桥村 |
潘桥行政村位于运漕镇西郊、城乡结合处,南靠裕溪河,北与凌家滩古文化遗址隔河相望,运新路贯穿我村,交通便捷。现潘桥行政村2005年至2006年先后由曙光村、西坦村、潘桥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36个自然村,总人口4560多人,耕地面积3700多亩,水面积2007多亩。 全村设有一个党总支部,下辖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27人,其中妇女党员5人。全村“两委”班子共5名成员,其中有3人交叉任职,一名选聘大学生任书记助理。连续3年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村地处平原、沟渠纵横、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在种植业方面以棉花、水稻为主,其它作物有油菜、西瓜、甘蔗、蔬菜等,养殖业以养鱼、河蟹、龙虾为主要特色,远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结合农业开发和我村实际,以念东渠、利民渠为主水系,开挖数十条抗旱渠,做到涝能排、旱能灌,确保农业早涝保收。汛期结束后,立马动工挖掘白蚂蚁。在马口、小黄、蔡庄三处挖掘到大型蚁巢,已全面清理结束,并填土巩固圩埂。 全村有村级公路约23公里,主干道3条,分别为坦东路、潘北路和潘南路;村内次干道约16公里。 “村村通”水泥路基本覆盖全村,其中 5条水泥路达6.5公里。本村自来水全部供给到户, 有线电视、固定、无线通讯设备完善。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赞助下,潘桥村委会于2009年8月8日正式搬进新村部。村部办公楼、村部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图书阅览室和活动室均已建好,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唐湾,是潘桥行政村36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小村庄,是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个小村庄一天一个样。但是村民都认为缺少一个村民活动中心,于是汇集村民意见并经过决定,利用村庄西北角的一块废弃晒场,建一个村民活动休闲中心,取归来团圆之意,名之“归园”。经大家3个多月共同的努力下,归园在2010年5月建成。唐湾南面是裕溪河,千级唐湾码头正在建造中。 由于村地处镇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我村曾多次招商引资开发出两百多亩地,其中政务区占60多亩地,镇计生办、财政所、派出所等部门坐落在其中,并在政务区旁征地建成运漕镇自来水长。运漕中学由于发展需要在开发区中征地扩建,因此升级为示范中学;华路、徽超两大房地产公司发现商机,开发生活住宅小区,形成我村又一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潘桥村党总支始终紧紧围绕发展、突出发展、服从发展上做文章,致力于树旗帜、强产业、惠民生,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计生工作先进村、社会治安管理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潘桥村将以此为契机,开拓创新、勇当先锋,朝着文明立村、发展兴村、团结和谐、共建小康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新海村 |
新海村座落在运漕镇最西北,北临东关,西南隔裕溪河与无为接襄。运新路在村中经过村内三条水泥路通向各自然村,东与前村相邻,下辖35个自然村,总户数1186户,共3898人,耕地面积2674亩,水面1360亩。 我村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享誉县内外,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亩产量居全县之首,并以水产养殖、生猪繁殖和家禽养殖为龙头,水产养殖以河蟹、优质鱼虾为特色,产品销往全省各地。 全村在河北、新河、程渡设置三座集体排灌站,所有水系畅通无阻,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村内已建成陆村、黄桥、万李三个新农村示范村,示范村布局规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目前还有卫湾、程渡、鲍贾三村积极努力申请示范村。 村内设有三所小学,教学条件良好、环境优越、道路畅通。村内还建有三所卫生室,给群众就近看病提供了方便。村部还设有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村民活动室,为村民学习科技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新海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村两委干部带领广大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使广大群众生活富裕,逐步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
三台村 |
三台村位于千年古镇运漕镇东郊,2006年由原金郑村、王杜村、三耿村、三台村合并而成,现全村共辖35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500多人,共1793户,全村设有一个党总支部,下辖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17人,其中妇女党员5人。全村两委干部8人,其中有一名选派干部任-和一名选聘大学生任书记助理。 全村占地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2亩,水面面积2224亩,人均耕地0.78亩。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棉花种植达3500亩,占耕地面积的82.9 %;水面养殖约1500亩,约占村水面面积的70%。 由于村地处镇郊,地理位置优越,重要县道塔运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镇轻纺工业集中区坐落在村内,区位优势明显,农民致富渠道较广,从事三产服务人员较多,村人均收入3680元。村辖区内规模企业达13家,以棉纺织业、机械制造业、酿酒业为主导,并有两家合资企业正在建设中。 全村有村级公路约25公里,主干道3条,其中两条主干道公路出境,全长约8公里;村内次干道约17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基本覆盖全村。 本区域有3座排灌电站(运漕站、五里沟二站、大杨站)共1900千瓦,农村农网改造全部完成, 自来水全部供给到户, 有线电视、固定、无线通讯设备完善,村内有完小2所,在校生达540多人。农村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在我村正在有序进行。在全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三峡移民在我村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和帮助,村部办公楼、村部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图书阅览室和活动室均已建好,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三台村正在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全面规划、分类指导,以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为目标,提出“工业强村、农业称村、文明兴村、人气旺村、合力富村”的发展思路 ,积极发动群众,实施“六建”并举,加快发展生产 ,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三台村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 通过全村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民主管理示范村、县级“五个好”党组织先进村、镇级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三台村将以此为契机,开拓创新、勇当先锋,朝着文明立村、发展兴村、团结和谐、共建小康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新港村 |
新港村地处含山县运漕镇东侧,南临裕溪河,与无为县隔河相望,东与我镇新丰村相邻,北和我镇黄墩、三台两村相连。全村总人口2186人,党员56人,耕地面积4150亩,我村是2004年由原王港、周港两村合并而成,更名为新港村,距运漕镇约2公里 ,各自然村都铺了砂石路且与“村村通”水泥路相连,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十分方便,我村主产水稻、棉花、油菜、小麦、鱼类等产品,兼产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农作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我村南临裕溪河,水资源十分丰富, 在我村东部有精美鱼池300多亩,自然水面600多亩,十几户养殖户成立养殖合作社,主要养殖草鱼、鲢鱼、鲫鱼、青鱼、鳊鱼、螃蟹、青虾等水产品,远销到南京、合肥、无为、芜湖、和县等地,年产鱼类30多万公斤,年产值200多万元。2000年我村成立了网箱养殖野生黄鳝训养基地,实现繁殖、养殖、销售一条龙,2002年被市水产部分列为网箱养殖野生黄鳝训养基地。我村有多名养殖手被市、县、镇评为水产养殖先进个人。 近几年,我村成立了千亩优质棉花、千亩优质油菜、千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我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我村有一所初级小学,一家中型碾米加工厂,两处卫生室。水、电、路等基础实施十分齐全,是一个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行政村。 |
新丰村 |
新丰村位于运漕镇的东部,是由原三汊河村、罗埂村、永丰村合并而来的。所辖自然村庄28个,总人口3435人,总耕地面积3213亩,池塘水面2210(市)亩。0党员86名,6个党小组,新丰党员在建设社会新农村中、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挤身于商海挣钱创业,有的在城市打工,服务于城市各行各业,有的勤勤恳恳从事农业生产成为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等,总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美丽的新丰村三面环水,呈半圆形。南临运漕的母亲河裕溪河,上通巢湖、下接长江,河对面是无为县;北临后河,上连牛屯河,又通巢湖,河对面是和县;东临和县无为县交叉口,是和、含、无三县交界处, 西面连接塔岗运路,辛勤的新丰人民,不甘落后,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达61万元,实施“村村通”工程,于2007、2008年两年共计修通水泥路11.4公里,前河三汊河至运漕已通车,后河、臧拐到运漕也已通车,中间还有单喻路、胡万路、杨村路,大大改变了新丰村行路难的局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新丰是道路畅通、水路环绕、四通八达、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无限。 美丽的新丰村,气候宜人,沃衍宜农,勤劳的新丰人民在此境内繁衍生息,辛勤耕作,虽也曾经过风风雨雨、天灾-,顽强的新丰人民不屈不挠,在中国0领导下,自强不息,开拓奋进,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文化和发展经济方面业绩昭著。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新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境内盛产优质水稻、优质小麦、优质菜籽(在全县内出油率最高),棉花种植技术越来越高,网箱养黄蟮是特色农业,规模化栽藕是绿化食品,三汊河河蟹闻名遐迩,池溏养鱼,天然、野生,是垂钓者最佳场所,无公害蔬菜将进入深圳、香港,大兵过长江的烈士墓座落在境内,永远激励着人民爱国拥军热情。 新丰行政村已经8岁了,八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曾获得了优秀党支部、征兵先进单位、财务管理先进村、“村村通”工程先进村、兴修水利先进村、“三先”村等荣誉称号,衷心祝愿我们的新丰村百业竞荣,物阜民康。 |
庙赵村 |
庙赵村地处运漕镇中西部,村内有五条水泥路与运新路贯通,交通十分便利,与潘桥、前进村相邻,全村共20个村民组,总人口4732人,耕地面积3878.98亩,水面1098亩。 我村素以“渔米之乡”自称,农业以种植优质粮、棉、油为主,产量居全镇前列,水产养殖以河蟹、龙虾、鱼苗为主要特色,水产品销往全省各地。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在凌马、王海渡两处设置排灌站,水系畅通,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到2008年底,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村村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参合率达96%,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118人,五保户40人,全年补助资金能全部发放到户,使这些贫困群体真正得到实惠,粮食、粮种等各种农业资金补贴也相应落到实处,真正使国家惠农政策在农村普及。 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村总劳力的60%,以建筑、餐饮、服务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广西等大、中城市,年收入800万元以上,从而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在村事业性单位方面,有海口初级中学、庙赵中心小学。在校学生共有2200多人,学生不仅有本村的,还有附近村和外地的,学生读书条件优越。村内还设有一所卫生院,给村民看病,提供了方便。 庙赵行政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村两委班子带动广大干群,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崭新的风貌,昂扬的斗志,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
前进村 |
前进村隶属于运漕镇,属于圩区。位于历史古镇运漕镇西部,南郊裕溪河,北邻牛屯河,一条笔直的运新公路穿越而过。距离运漕镇7.5公里,是前进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四条新建水泥路以及三条砂石路南北纵横交叉,使村内交通十分便利,既方便村民的出行,又给我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公路两边绿树成荫,一排排高大的大叶柳树挺立两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6454亩,农业上主要以生产棉花、水稻、油菜、小麦为主,建成了优质油、优质棉、以及水产养殖产业基地;工业上有轻纺加工厂一座,为我村广大棉农奠定了种植棉花的信心,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难题,真正实现了我村部分村民就业不出村的愿望。另外,我村建有两处沙石经营码头,水上运输也尤为便捷。 全村辖23个村民小组,农户1013户,总人口4195人。党员总数104名,其中49年前老党员五名,流动党员15名。 到2009年底,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村村民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14人,参合率达到97%,名列全镇前茅,享受低保人员116人,五保人员56人,年补助资金能全部发放到户,使这些贫困群体真正得到实惠。粮补、油菜补贴等各种农资补贴也相应地得到落实,真正使国家惠农政策在农村得到普及。 全村境内有玉坛电站一座,在防汛期间,能起到排涝的作用,减少了庄稼的受灾面积,减轻了村民的受灾损失。另外,村内有两座小学——杨谢小学与玉潭小学,解决了我村村民子弟的就学问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少儿人才。 这就是座落在运漕镇西部的一颗璀璨明珠——前进村,一个人杰地灵、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