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村位于和县历阳镇西北,2004年与原千坝村合并,历来有历阳镇西大门的称号。总占地面积约1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0多亩,紧靠巢宁路边,辖45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近2000户,总人口5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4000多人。村党总支部下设三个党支部,180多名党员。
五星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学习“-”重要思想和-精神。本着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刻牢记秉公办事,不厌其烦的把人民群众的事办好、办成。
五星村坚持为了群众的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积极努力把人民的事办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424100 | 238000 | 0555 |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镇淮社区 |
镇淮社区位于和县东南,是一个典型的居民集居地区,社区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7218人,2131户。社区设有社区党支部、社居委、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等组织,并有社区医疗、环卫等多项便民设施,主要提供家政、中介、老人、儿童、残疾人、计生、市民教育等多项服务,内有便民服务网点198家。 社区范围东至环城东路,西至文昌南路,北至历阳东路,南至德胜河畔北岸,辖区内有县直单位7家,单位宿舍区29处。镇淮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立足社区,因地制宜,全方位开展各项便民服务,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竭诚的服务换取居民温馨的微笑。 |
龙潭社区 |
龙潭社区位于和县县城西侧,属城乡结合部,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10个住宅小区,三条县城主干道穿境而过,辖区内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总户数4500多户,总人口14800人,其中农业人口400人,耕地面积200亩。社区党总支部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196人。 龙潭社区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平安和谐社区为主题,以居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先后荣获“巢湖市第二届文明社区”、“安徽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社区”、“企业退休人员标准化管理服务社区”、“2007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社区”、“安徽省敬老模范社区”、“2006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社区”、“巢湖市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社区”、“巢湖市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全省帮扶“零就业家庭”先进站”、“安徽省百家社区”等荣誉称号。 龙潭社区将服务居民、拼搏奋进,着力打造示范社区。 |
横江社区 |
横江社区座落在和城以南的得胜河畔,东邻本镇的东河村,南邻太平村,西邻龙潭社区的花园村,北靠得胜河,占地约2.6平方公里。历史悠久的文昌塔座落在社区东北侧。辖区内有巢湖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10多家,集教育、邮电、医疗、餐饮、商贸和常规疏菜种植为一体的新型社区。辖区常住户1350户,人口5430人。耕地231.11亩。 社区成立党总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下设警务室、综治工作站、便民服务室、计生办、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群众自治组织有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工会、关工委等。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居民,方便居民的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
双严社区 |
双严社区成立于2009年8月,位于和县县政府新驻地北侧100米,东至鸡笼山路、插花山路,南至海峰路,西至五星村,北至双桥河,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社区辖居民小组34个,拥有居民住宅69栋,常住人口1940户、7840人,是城乡结合部社区。 社区党组织堡垒作用充分显现。社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党小组9个,有党员103人,党总支书记张久龙系镇党委委员、市县人大代表、县-表,党总支2008、2009、2011、2012年获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社区2008、2009连续两年获镇经济社会综治工作前3名、2012年获镇综治维稳工作一等奖,2010年获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工作三等奖、2012获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工作一等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三等奖,2009年获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县政府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先进村。社区组织健全,有社区综治、调解、爱国卫生、妇联、共青团、计划生育服务站、卫生室、综合治理办、老年活动室、图书馆、人口学校。 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区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员51名,居民志愿者应急服务队员80名,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员15名,志愿者助老服务队员32名,治安防控人员37名,人民调解员6人,实现了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感情融洽、社区和谐新景象。 社区四个文明建设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各类文明正逐步进入社区,文化、体育、科教、就业培训在社区定期、不定期的展开,大大增进了居民文化和科技教育的学习进程,提高了居民就业再就业的能力,强健了广大居民的体魄,提高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了家庭暴力、妇女积极维权、消费投诉意识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便民、便利服务等社区系列服务取得可喜成绩。 社区办公司,为失地农民创业增收。社区围绕征地拆迁、农民失地的问题多方争取,兴办了“新城物业公司”,并参加县城道路保洁绿化承包权的角逐,为失地农民谋取就业岗位,公司已安置200多名失地农民就业,使失地农民年增收300多万元。 社区发展理念:发挥区位优势,抓基础设施升级,强化宗旨意识,做好社会管理服务,争创文明、安全、和谐、先进社区。 |
共义社区 |
共义社区位于和县县城西北部,属新老城区结合部,总面积4.5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15条街道、8个住宅小区,总户数4997户,总人口17490人。社区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159人。辖区内有新一中、新县医院等15家县直企事业单位。 2008年社区总收入50万元,资产总额600万元,随着和县“两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共义社区以加快发展为动力,抢抓机遇,投资100万元,兴建花鸟虫鱼市场,投资200万元建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阅览室、健身房、市民学校、商住、租赁于一身总面积1360㎡的综合大楼,并将于09年6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使社区办公条件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社区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共义社区将服务居民、拼搏奋进,着力打造示范社区。 |
金河社区 |
金河社区位于和城东大门,长江之滨,总人口8334人,辖39个村民组,管辖两大公司——渔业公司和航运公司,社区设立一个党总支部,辖四个党支部,共有160名党员。社区成立党总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下设综治工作站、便民服务室、计生办、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居民,方便居民的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社区十二五规划:以-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依靠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为核心发展集体经济。以强化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力度,全力推进金河社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大桥社区 |
大桥社区概况 大桥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辖区面积2.75平方公里,东至文昌南路,南至滨河大道,西至龙潭南路,北至历阳中路。社区拥有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面积500平方米;社区配有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全程代理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 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203名党员, 其中妇女党员25人、流动党员1人、离退休党员30人、生活困难党员2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44人,初中以下学历147人。现有11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32栋,住户3100户,常住人口7000人,流动人口2300人,辖区单位8个,其中机关单位4个,学校2个,医院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8个,个体商业网点84个,有志愿者队伍3支60人。 近年来,大桥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目标,全面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增强社区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参与度,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高了居民素质,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开展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把社区创建成了一个环境整洁优美、生活方便舒适、居民和睦相处、治安秩序井然的和谐温馨家园. |
城西社区 |
城西社区位于和县县城西郊,属城边村,2004年与原龙塔村合并。总面积约8.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00亩,村东临和州路、北靠巢宁路。辖43个自然村,5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00多户,总人口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00多人。社区党总支部下设四个党支部 192名党员。 城西社区农业以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和1500亩大棚蔬菜为特色。近年来,因和城发展需要,已有9家行政企事业单位,5个住宅小区和县级重大项目落户我社区。 城西社区坚持以-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近年来,先后荣获巢湖市民主管理示范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城西社区着力打造“滨河、绿色、富裕、和谐”的新农村。真诚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与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
城北社区 |
城北社区成立于2009年9月,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现有35个居民小区,住户3700户,常住人口10500人,流动人口2100人,辖区单位500个,其中机关单位10个,学校3个,医院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10个,个体商业网点475个,有志愿者队伍5支100人。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社区工作人员9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1名,。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党员总数159名,其中妇女党员16名、流动党员5名、离退休党员10人、生活困难党员3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25%初中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45.5%,初中以下人数占总人数的29.5%,党员男女性别比为9:1,40岁以下党员占总人数的10%,党员年龄偏老年化。 党建工作经费情况:党建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无党费支持,;党建费用自筹。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城北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计生服务站,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食堂。城北社区居委会办公是居委会自行筹资建造。 区域化党建工作情况:没有实行“大党委”制;驻区企事业单位党员总数20;建立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参与党员人数30名; 按照“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带动社区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永葆先进性。一是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务工作的培训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好发展和接收党员工作,不断充实壮大党组织力量。二是以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政治教育制度,强化理论水平,提高新形势下驾驭工作的综合能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与驻地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和发挥党在社区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
朝阳社区 |
朝阳社区简介 朝阳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辖区面积3、26平方公里,位于和县县城中心地段,学校1个,现有34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45栋,住户3460户,常住人口7680人,社区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167人。 朝阳社区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兴建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阅览室、健身房、市民学校等于一身总面积588平方米、16间的综合性社区办公用房,于08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 朝阳社区围绕争创平安、和谐、文明、健康社区、以群众满意为宗旨,在工作方式,活动内容上勇于创新,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娱自乐、共驻共建的管理新模式。朝阳社区将服务居民、拼搏奋进,着力打造示范社区。 |
白果社区 |
白果社区位于历阳镇正北方,巢宁路从中穿过,交通方便,信息畅通,区位优势突出,全社区有12个自然村,共668户,2688人,面积为3.75平方公里。社区党总支部下设两个党支部,共有78名党员。 安徽省巢湖市和县农民创业园、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县经济开发区座落在我社区,为我社区和农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带动和示范作用。 白果社区坚持以-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白果社区着力打造富裕、和谐新农村,真诚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与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
华阳社区 |
华 阳 社 区 简 介 华阳社区位于和县县城中心地段,是历阳镇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平方公里,总户数4800多户,总人口14800多人。社区党总支部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273人。 华阳社区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兴建了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阅览室、健身房、市民学校等于一身总面积1215㎡五间四层的综合性社区办公用房,于09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华阳社区围绕争创平安、和谐、文明、健康社区,以群众满意为宗旨,在工作方式、活动内容上勇于创新,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娱自乐、共驻共建的管理新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省先进老年协会、省先进文化社区、省巾帼文明示范社区、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先进集体、省家庭助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社区、省妇女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示范点、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华阳社区将服务居民、拼搏奋进,着力打造示范社区。 |
兴圩村 |
兴圩村简介 兴圩村位于和县县城西南部,南有太阳河、北有得胜河、西有八字河、东邻万寿村。总面积4.13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名小组、总人口858户,总人口2785人。 耕地面积4486亩、现有党员71人。下设第一、二两个支部。农业生产以水稻、粮油和大棚蔬菜为主。5.3公里村村通公路横穿我村。 |
五星村 |
五星村位于和县历阳镇西北,2004年与原千坝村合并,历来有历阳镇西大门的称号。总占地面积约1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0多亩,紧靠巢宁路边,辖45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近2000户,总人口5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4000多人。村党总支部下设三个党支部,180多名党员。 五星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学习“-”重要思想和-精神。本着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刻牢记秉公办事,不厌其烦的把人民群众的事办好、办成。 五星村坚持为了群众的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积极努力把人民的事办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
望江村 |
和县历阳镇望江村地处历阳镇西南面,东、北分别于历阳镇戚镇村与兴圩村接攘,南接和功路,西于西埠镇娘娘庙村相邻,西面丰山河,北面太阳河环村而过。现望江村是于2004年由原张隆、望江、五联三个村合并而成,属丘陵地形。现村面积约10.7平方公里,承包耕地面积约6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约403亩,现有自然村32个,全村人口4870人,户数1180户,村内有完小一座,卫生室一所。望江村现有两委成员六人,计生专干两人,党员82人。村内交通便利,环境宜居。 现村农作物主要以一季小麦、油菜和一季水稻为主。农户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和外出务工、经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依靠全村党员和群众,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踏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奋发前进,开创望江工作新局面。 |
太平村 |
历阳镇太平村位于历阳镇中南部,紧临和城,得胜河南岸,东至黄墩村,南至沈家山村,西至戚镇村,北至龙潭社区,辖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盛产无公害蔬菜,八十年代初就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是我县大棚蔬菜种植的发源地,享有“五个能人带一乡,万吨蔬菜过大江”的美誉,是全国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008年获省农委授牌一村一品省级专业示范村称号,成为全县“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核心示范村,太平蔬菜标准园2010年6月顺利通过省农委的创建验收,成为国家农业部重点扶持的四个蔬菜标准园之一,现已成为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核心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济洪蔬菜公司以及济洪蔬菜专业合作社座落在村。 全村耕地面积4197亩,总人口5343人,户数1480户,辖29个村民小组,村庄座落在和沈路、和功路沿路两侧。村“两委”现有成员9人,设党总支1个,下设3个支部,党小组13个,其中0正式党员116人,预备党员2名。 2010年全村广大干群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取得突破性成绩,在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二等奖、农业经济工作三等奖;省农委表彰为“一村一品”省级优秀示范村;市政府表彰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县行政服务中心表彰为县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二等奖: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表彰为县级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 几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主导,培养新型农民带头致富,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做法,我村先后翻建一座排灌站(桃花电站),清淤水面面积20亩的路东大路沟,铺设村内三横两纵的砂石路,建设藏书2000本的农家书屋1个,2008年修建长1200米的步通达水泥路一条,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园1个,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区1个,面积1000亩,同时消除村内三类线,解决用电困难等工程设施。另外,已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3个(太平庵村、魏大村、黄庄),现在建新农村示范点3个(金墩南、金墩北、钟武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明显改观。巢湖、太平两片农业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高庄片主要以粮油种植为主,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约3000亩左右,全年蔬菜复种面积6000亩左右,品种主要是辣椒、西红柿,大棚蔬菜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是太平村蔬菜生产户的主要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通过上海济洪蔬菜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实行订单蔬菜种植,由济洪公司提供优良品种(如七彩山椒、爱秸果、樱桃番茄等),并对种植户予以补贴,蔬菜协会给予技术指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核心区的农民种菜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所生产的济洪牌绿色蔬菜供应上海世博会。 2011年,勤劳朴实的太平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扣“服务农民群众,创建和谐太平”这一活动主题,强抓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机遇,奋发向上,努力奋斗,开拓创新,为建设新太平创造更好的明天! |
清佛村 |
清佛村地处历阳镇南端,与姥桥镇接壤,由原联合乡浏塘村和清佛村合并而成,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69亩,全村人口3871人,共1006户,19个自然村。交通十分捷径。由小周至李高,小杨至老村部新建水泥路直接连通和公路,各自然村绝大部分有沙石路相通,新农村示范点李高自然村水泥路全自然村贯通,在水利上村内设有大小机战,龙华站三座防汛抗旱站,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全村基本都有程控电话,村内设有2所小学,教学质量在周边名列前茅,2个卫生医疗点,群众生产生活十分方便。 清佛村属于丘陵地区,耕地面积较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青年都在外务工经商,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务工经商人员。农业生产主要以生产粮油为主,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全村人均收入约4000元,村内农户新建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胜利村 |
历阳镇胜利村位于和县历阳镇西北部,巢宁路以南,西马河以东,紧邻西埠镇,2001年由原胜利、练舟两村合并而成。全村下辖16个自然村,32个村民组,共816户,总人口2886人,劳动力人口1520人,全村占地面积5666亩,其中耕地面积5286亩,水面380亩。 胜利村产业结构以粮油种植为主,主要生产水稻、小麦和油菜等作物,有少数农户种植大棚蔬菜,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务工和种植性农业。 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有党员88名。村“两委”成员6人,平均年龄45岁;具有大专学历的1人,高中学历的2人,初中学历的3人。 |
戚镇村 |
戚镇村位于历阳镇西南边,东至太平村、沈家山村,西南与清佛村交界,东南至姥桥镇,北至望江村,面积约7.5平方公里。由原戚镇村、复兴村及原高庄村、孙赵葛村合并而成,村内总户数1234户,总人数7002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总党员人数133人。 我村紧抓党建工作不放松,,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使我村的党建工作走在全镇前列,多次获得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9年还获得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具体工作主要是抓好几下五个方面: 1、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对全村133名党中 60岁以下的70人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全村设4大类 10个岗位。并要求每个党员帮扶1-3户,定职定责。 2、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外出务工的21名党员办理流动证,成立两个临时党支部,对所有在外党员确定了联系人,同时还确定村干部联系工作制度和职责,扎实开展年底返乡“四个一”活动,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3、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确定“双带”重点对象18名。活跃了我村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给基础党组织队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发展了正式党员13人,今年又发展预备党员1人,确定积极分子3人。我支部发展党员严格遵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4、扎实开展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结合本村实际,按照中央四个文件和省委、省组织部6个文件以及巢发[2007]1号文件精神,对全村党员以及三个支部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划。 5、扎实开展村级“四个民主”。对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党务、政务都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2009年获得巢湖市“民主管理示范村”称号,同时也获得县、镇“规范年”活动一等奖。 |
沈家山村 |
和县历阳镇沈家山村位于和城最南端,东至黄墩村,南至太阳河,西至运粮河,北至太平村。辖区距和县县城仅4公里。全村面积9平方公里,有34个自然村,农户1501户人口共58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四分之一。全村共有耕地4076亩,人均耕地0.84亩。种植的蔬菜有秋延辣椒、莴笋、黄瓜、豇豆、毛豆、玉米、茄子、西红柿、黄金瓜、西瓜等几十个品种。 村两委现有成员8人,设党总支1个,下设3个支部,共有0正式党员123名,预备党员4名,14个党小组。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村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工作,先后于2008年荣获综治第三名、计划生育第三名。2009荣获民族宗教工作第一名,村级财务规范年第二名,计划生育第三名,全程为民代理第三名,2010年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农业经济工作三等奖的殊荣。 几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发展农民收入为主导,培养新型农民带头致富,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做法,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2009年我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调高科技水平、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大大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人均收入接近8000元。 勤劳朴实的沈家山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以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以“横比争先进、纵比进位次,构建和谐民族村”为主题,奋发向上,努力奋斗,开拓创新,为建设美好的沈家山创造更好的明天! |
黄墩村 |
黄墩村概况 历阳镇黄墩村位于和城南,东临长江,西靠和沈路,南接江北大港,长江岸线长5.8公里。属长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黄墩村辖47个自然村,1422户,人口5862人,劳动力3786人,常年外出务工1200人以上,现有耕地4842.5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其农业生产上的主导产业。2011年,黄墩村农作物播种面积10164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的面积9953亩,产量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5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墩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五个好”党支部建设为基础,从本村实际出发班子成员间团结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班子整体功能发挥得好,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各项工作都取得可嘉成绩。黄墩村先后获得县委组织部先进基层党组织,镇目标管理综合奖,社会法安、信 访稳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黄墩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理论知识,切实把为民谋利益,为民办实事作为中心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组织开展蔬菜订单种植,聘请家农业专家,定期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以农村远程教育播放,科技知识电视录像等形式,定期向农户传输农业技术。组织农户开展蔬菜订单种植,把蔬菜产品直接打入超市。2010年,黄墩村蔬菜订单760亩,亩均增收1200元。 二是全力铺设村级道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村级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村两委积极争取、主动筹资,投资近100万元,铺设水泥路6.5公里,砂石路19公里,建设抗旱排涝机站5座。 三是加强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以“三清三改三整顿”为手段,以农民为主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力争把黄墩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态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2010两年已建设邓庄、李村、七房、南滩新村四个新农村示范点。 四是强力推进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重点推进新农合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及做好低保、医保、老保等社会保障工作的登记及资金的发放,让广大村民真正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保。2010年全村新农合参合率98.7%,600多老人领取了养老金,所有农户都喝上了甘甜的长江自来水。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黄墩村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四方面,即沟渠淤积、水系不畅;长期蔬菜种植,水质恶化,蔬菜品质下降;各自然村道路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水泥路硬化,群众反映大;优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5.8公里的长江岸线,近6800亩的外滩面积,经济社会效益还未显现。 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黄墩村以经-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强化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产化推进力度,全力推进黄墩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重点做好经下四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冯湾站建在本村境内这一优势,加大水系沟通力度,对黄墩村所有沟、渠、塘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淤清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农业抗灾能力。2011年,黄墩村将对柴田、大王、新河、南滩四片到冯湾站的排涝主渠道进行清淤清杂,总长度近7000米,预计投入50万元。 二是加大村级道路建设力度,力争水泥路到村头,砂石路到棚头,方便农户出行和运输蔬菜。今年,黄墩村将积极争取项目,沟通东河村至冯湾站、巢湖至柴田路的水泥路面,长度6公里左右。 三是大力开展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广二代新型棚体,引进与之相配套的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彻底改变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单一的局面,使蔬菜生产基本做到周年、均衡上市。2011年力争引导种菜大户建设2-3个二代新型温棚。 四是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和高科技种养企业落户;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积极争取融入江北大港项目区,充分发挥本村5.8公里的长江岸线和6800亩外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万寿村 |
万寿村:位于和县县城西南两公里得胜河畔,由桃花、大邢两村合并而成。境内有著名的万寿塔古迹。村辖19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共996户,总人口3772人。总面积635.04公顷。 |
东河村 |
东河村地处和城东南角,东邻长江,西处和城,南与黄墩接壤,北是得胜河。 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长江中下游无公害蔬菜的发源地,每年产蔬菜约3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 总人口4915人,耕地面积4949亩,总劳力2512人,其中男劳1290人 党员132人,其中女党员10人。 |
大荣村 |
大荣村位于和城东门,占地面积17.58平方公里,耕地8320.5亩,59个自然村,54个村民组,2176户,7417人,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174名党员。近年来,村党总支以争创“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力发展村级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保持班子稳,人心齐,村内经济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扭住一个关键---狠抓党建,提高素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村党总支扭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做文章,不断扩充新鲜血液。 二、紧扣一个主题—为民服务,帮民致富 大荣村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推进“小菜园”、“黄金瓜”基地建设。目前根据各自然村不同的种植习惯,建立了“历阳春”牌黄金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小菜园”生产基地、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目前为止生产瓜果蔬菜面积达1万多亩,人均经济纯收入达7000多元。 三、净化一方水土——和谐相处,民乐村安 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在坚持以法以德治村中,一直注重对全体村民的教育。大力构筑精神文明载体,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修养,目前我们村已有85名以上的户达到标准。 |
龙华村 |
龙华村成立于2006年5月,辖区面积7.26平方公里,现有25个自然村,住户1612户,常住人口6183人,流动人口3122人,学校3个,卫生医院1个,村干部9名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党员总数118名,其中妇女党员12名、流动党员11名、生活困难党员2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15%初中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45.5%,初中以下人数占总人数的39.5%,党员年龄偏老年化。 党建工作经费情况:党建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无党费支持;党建费用自筹。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龙华村委会办公地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内设计生服务站,党员活动室,食堂。龙华村委会办公是村委会自行筹资建造。 按照“以村党建为龙头,带动村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永葆先进性。一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务工作的培训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好发展和接收党员工作,不断充实壮大党组织力量。二是以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政治教育制度,强化理论水平,提高新形势下驾驭工作的综合能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村党建(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与驻地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整合村资源,形成和发挥党在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