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马鞍山 >> 和县 >> 白桥镇 >> 兴隆村

兴隆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兴隆村谷歌卫星地图)


兴隆村简介

  兴隆村地处白桥镇西南部,东邻陈桥洲村,南与沈巷镇接壤,西邻七成村,北邻周贵仕村,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65亩,水面面积约600亩,全村总人口3457人,848户,17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
   本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部分油料作物。村村通公路贯穿全村,电灌站14座,自来水、电讯设施完备,小学1所,医疗点2个,粮油加工厂1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人均收入6902元。
   村级基层党组织情况:设村党总支,下辖党支部2个,8个党小组,党员51名,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2名,流动党员15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424102 238000 0555 查看 兴隆村谷歌卫星地图

兴隆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兴隆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桥社区

  白桥社区地处白桥镇东部,牛屯河北岸,东临长江,西南沿着滁芜路以东,由原西王行政村和白桥街道合并而成。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600亩,内有公司圩、上圩、七成圩、马圩,水面面积约1680亩。全社区总人口约5800人,1080户,下设20个村民组,常年外出务工经商2500人左右。辖内社区交通生活十分便利,有标准水泥公路5条,在建2条,长约4公里,所有自然村与村民组都铺上沙石路。在水利建设上,经过全社区上下多年努力,建成5座排涝抗旱站,防汛抗旱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收效果;辖内有1所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1个自来水厂,1个周边最大的集贸市场,超市商店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白桥社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共有89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11名。白桥社区多次受到上级政府党委表彰,2010年在全镇目标综合考核荣获第一名,计划生育第二名等。    近年来,白桥社区在白桥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社区两委班子带领全社区群众锐意进取,扎实苦干,依靠水面优势,凭借紧临芜湖、南京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引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2010年人均纯收达7086元。    社区两委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社区干群的拼搏努力下,一定能够把白桥社区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白桥社区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村投资兴业,共建美好明天。   

后港社区

  后港社区位于白桥镇西北部,南依牛屯河,东北分别与白桥镇大许村和高庙村接壤,西与功桥镇为邻,下辖14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人口5500人,常住户1400户,外出务工人员2000余人,社区土地面积9.1平方公里,耕地4710.66亩,以种植水稻、油菜、小麦为主,人均纯收入4600元。社区拥有小学1所、中学1所、医院1所。后港属于老圩区,自然资源丰富,新建的4.4公里长北大堤标准化水泥路直通和沈路,交通方便。   

西梁山社区

  西梁山社区地处白桥镇南部,天门山脚下,与长江相连,由原三户高、西梁山街道二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3900亩,内有杨顺圩、黄埔圩、七成圩,水面面积约1772亩,全村总人口约5365人,13个自然村。    交通十分便捷,省首和沈路紧邻边上,所有自然村都通水泥路。长江航道擦边而过,在水利上,村内设有抗旱站9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自来水和电汛设施,村内设有1所学校,1所幼儿园,1个医疗点,粮油加工厂1所,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约6500元,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看好,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覆盖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 7个党小组,14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6人,预备党员4人,流动党员11人。   

陈桥洲村

  陈桥洲民族村地处白桥镇南部,天门山脚下,风景秀丽,与芜湖市相毗邻,距离镇区约3公里,由原陈桥洲、赵三岗二个村合并而成。是个少数民族大村,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979亩,水面面积约1500亩,全村总人口约5930人,1507户,32个自然村。全村集体年收入达100多万元,2010年村人均纯收人7180元。       民族村内交通便捷,村民和谐、稳定,通过“村村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兴建水泥路,新建渡船,扩建码头,堤埂加固。移民新区是千村百镇示范点,在水利上,村内设有抗旱排灌站7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村内设有2所小学校,1个医疗室,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发挥民族村独特的地域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鱼。利用滩涂发包,水产养殖,意杨林、血防林栽植、油菜、小麦制种十分看好,争取上级种粮大户资金对南滩实施了1000亩喷灌设施,形成全村一大产业优势。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其中1个流动党支部, 12个党小组,10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2人,预备党员3人,流动党员27人。   

大许村

  大许村地处和县正南,南于牛屯河为界,北与姥桥镇相邻,由原大许、王成、施庄三个村合并而成。辖13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共有1182户,4764人,耕地面积5410亩。全村交通便捷,供电、通讯设备完善,省级公路S206省道贯穿全境,村内主要道路都通水泥路,所有自然村都通砂石路。全村设有1所小学,1个标准化卫生医疗室,一座自来水厂,村内现有私营企业5家,白桥加油站、孙堡麻油厂、忠飞粮油厂、宇龙模具厂、白桥鸽业协会大许养殖基地等,2011年大许村又被郑浦港新区规划全境覆盖。    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村现有村干部5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17个党小组,党员108名。建立健全党总支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红旗村

  红旗村地处白桥镇东北部,牛屯河北岸,与姥桥镇相邻,由原北大、红旗二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4372亩,全村总人口约4450人,44个自然村。    交通十分便捷,省道和沈路贯穿其中,所有自然村都通石籽路。在水利上,村内设有抗旱站11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自来水和电汛设施,村内设有1所学校,1所幼儿园,1个医疗点,粮油加工厂1所,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约6200元,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看好,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覆盖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 10个党小组,11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6人,预备党员4人,流动党员13人。  

七成村

  七成行政村位于和县白桥镇西面,毗邻临近乡镇沈巷镇。耕地面积3855亩,总人口4900余人。辖区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支柱产业,其中以种植水稻为主体经济作物,以种植油菜、小麦为次要经济作物。七成村于2002年由原桥南、大尹、周吴、邱吕、七成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来,因辖内有七成圩水域面积较大,故定名为七成行政村。    七成村辖12个自然村,分别是王台村、邱武村、大路村、大吕村、虞志旺村、江福海村、大尹村、哀吴村、周厂村、小王村、陈陶旺村、朱马村,七成党总支下共有两个党支部,现有0党员104人;共有32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64人。    近年来,七成村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带动作用,保持与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先富帮后富,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村内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村内经济文化状况较好。  

西梁山村

  西梁山村地处白桥镇东南角,因西梁山而得名。东临长江,与芜湖、马鞍山隔江相望,西与徐庄、西梁山社区相邻。由原西梁山、前进二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958亩,有6.2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天然资源丰富,滩面、水面面面积约1500亩,全村总人口约3324人,917户,18个自然村。    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长江大堤8公里长水泥路贯穿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砂石路。在水利上,村内设有2座排涝站。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自来水和电讯设施,村内设有1所小学校, 3个医疗点,粮油加工厂1所,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约3800元,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看好,优质水稻、油菜、棉花生产覆盖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 5个党小组,84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1人,预备党员2人,流动党员10人。  

兴隆村

  兴隆村地处白桥镇西南部,东邻陈桥洲村,南与沈巷镇接壤,西邻七成村,北邻周贵仕村,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65亩,水面面积约600亩,全村总人口3457人,848户,17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    本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部分油料作物。村村通公路贯穿全村,电灌站14座,自来水、电讯设施完备,小学1所,医疗点2个,粮油加工厂1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人均收入6902元。    村级基层党组织情况:设村党总支,下辖党支部2个,8个党小组,党员51名,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2名,流动党员15名。   

徐庄村

  徐庄村地处白桥镇东部,牛屯河南岸,由原张齐、徐庄二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1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4600亩,全村总人口约4900人,1118户,18个自然村。    交通便捷,一条长2公里的水泥路,所有自然村都通石子路。在水利上,村内设有电灌站11座(其中抗旱站8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自来水和电汛设施,村内现有教学楼2处,3个医疗点,粮油加工厂1所,砖瓦厂2座,各种型号的建材均有现货,是开发商的好去处。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在全县中等偏上,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良好,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覆盖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外出经商人员达80%,形成全村一大经商优势。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 11个党小组,124名党员,其中女党员8人,预备党员3人,流动党员11人。  

周贵仕村

  周贵仕村地处白桥镇西部牛屯河南岸,七成圩东边,由原黄桥、周贵仕二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2780亩,内有七成圩小圩、牛屯河老河道等,水面面积约500亩,全村总人口约3000人,720户,11个自然村。       交通十分便捷,东靠省道和沈公路,村内贯穿环七成圩柏油路,所有自然村都通石籽及水泥路。在水利上,村内设有抗旱站8座,其中有国营排灌站一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由原来的七成收地区变成基本常年保收地区,以往常年有水利纠纷,现在基本上完全杜绝,群众发自内心的安稳和喜悦。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自来水和电汛设施,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约3200元,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看好,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覆盖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 8个党小组,72名党员,其中女党员8人,预备党员3人,流动党员11人。  

高庙村

  高庙村地处白桥镇西北部,牛屯河北岸,与姥桥镇、功桥镇相邻,由原高庙、周鲁二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3900亩,内有杨顺圩、黄埔圩、七成圩,水面面积约1500亩,全村总人口约3400人,890户,16个自然村。    交通十分便捷,县级公路姥新路、姥后路贯穿其中,所有自然村都通石籽路。在水利上,村内设有抗旱站11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内水利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自来水和电汛设施,村内设有1所学校,1所幼儿园,1个医疗点,粮油加工厂1所,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约3300元,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看好,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覆盖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 5个党小组,95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2人,预备党员4人,流动党员20人。   


兴隆村特产大全




兴隆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