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马鞍山 >> 和县 >> 香泉镇 >> 龙山村

龙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村简介

  龙山村2006年由原龙一、龙二、龙三、红旗四村合并而成,位于香泉湖畔,北面与江苏接壤,南面与龙塘村相接,西面与香泉居委会相邻,东西与星火村交界,乌石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医务室。全村人口4560人,37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9000多亩,林地面积10000多亩。全村共有党员102人,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8个党小组。我村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为西瓜、甜瓜、油菜和棉花;养殖业以肉鸭、猪、鹅为主。2013年我村的重点工作有:绿色长廊、滁马高速征地、控拆违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424106 238000 0555 查看 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香泉社区

  香泉镇属和县,地处皖东,与南京浦口区接壤,香泉镇地形由北向东南倾斜,低山、丘陵、圩区各占三分之一。我镇地表水丰富,水库湖塘众多,戎桥水库(今称香泉湖)最大,集水面积21.6平方公里,还有独山、韩庄、洼山、吴仕、小端、洼里、金桥段、龙塘、龙泉、石塘、大官塘、团山、大陡沿、龙泉洞等10多座小水库,还有1100多口大塘。流入长江的双桥河、石跋河两条水系贯穿全境,地下水十分充足,西北部泉眼分布较广,其中温泉集中在镇西侧及西南侧覆釜山下。香泉自南北朝以来,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优雅的山水风景、优越的地理位。    香泉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6年5月,辖区面积27.8平方公里,由原香泉街道居委会、龙泉村、区联村、七联村组成,共32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常住户2845户,人口7270人 。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1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3名,选聘到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1名,香泉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党员总数151名,其中妇女党员18名。    香泉自南北朝以来,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优雅的山水风景、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多,因此观光旅游业一直比较兴隆。我社区为了发展旅游业大力引进旅游开发集团,现旅游业既加快了我社区农民增收的步伐,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现如今香泉生态绝佳,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是最佳的旅游休闲首选地。   

张家集社区

  张家集社区地处香泉镇东部于乌江镇相邻,距南京国际机场不到40分钟路程,距黄金水道长江不足30华里,处在安徽省东向发展的前沿,是响应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化》与《关于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排头兵.       社区概况    该社区由原东湖、三何、张集三个村合并而成,省道滁芜路横贯全区,全区辖28个自然村,1个居民组,常住人口6235人,其中农业人口4345人,耕地面积7117.1亩,山林面积3000亩,抗旱排涝电站4座,中小学,粮站、社区医院、自来水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完善,村级道路建设完备且交通十分便捷。与此同时,张家集社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党员人数不断壮大,现共有3个支部,139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1人,流动党员30名,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向党组织靠旗,凝聚在张家集社区党组织左右。    工业园区    张家集工业集聚区始建于2006年,省道206穿境而过,交通区位十分明显。集聚区规划面积260公顷,已建成面积113.3公顷,工业用地100公顷。区内拥有自来水厂一家,日供应生活饮用水8000吨,220KV变电所一座,电力供应十分充足。移动、联通分别建立基站,通信信号稳定。目前园区内已水泥路面硬化达10公里,沿主干道均铺设下水道,两旁绿化带长达6000米,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园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座,截止2013年6月底,园区已吸纳二十家工业企业入驻,涉及化工、铸造、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0万元,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缴纳税收200万元。解决尽千人就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对全社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承载作用。    特色新农村    张家集社区是和县美好乡村建设点,是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标兵。近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社区首先从基础设施出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社区村级道路,并且在社区教育方面,社区党总支书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国之根本,贵在教育;在社区专设主抓教育的专职人员,在社区领导的关怀下,张家集小学入学率为100%,中学为98%。现在的张家集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如购物超市、农家饭店、农家书屋、卫生服务站、休闲广场、露天电影播放、社区无线网、自来水、通讯、绿化、污水处理场等公共配套设施齐备。社区党总支又积极配合镇党委通过选择性招商,引进多家有发展潜质的新型企业入驻张家集社区工业园区,其中引进对象以制造包装企业、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型物流企业为主。    未来的张家集社区将利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的区位优势,结合本地区发展,规划建设一个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分区布局合理、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生态环保工业示范园。在项目区内将形成以便利的物流集散中心、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优质包装制造的三大主导产业,并衔接承包周边石山农业种植示范点的蔬菜包装加工、高关葡萄示范创业点葡萄酒包装深加工。同时发掘和利用香泉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拓展园区的制造加工功能,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需求。探索一个由“政府倡导、企业进驻、农民参与、科技支撑”的园区发展新模式,引领现代农村发展的新方向,促进社区城乡发展和农民增收。相信在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张家集社区的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社区的明天会更好。  

泉水村

  香泉镇泉水村2004年由原张家集乡泉水和星火二两村合并而成,地处和县香泉镇中北部,毗邻香泉镇张集社区、徐桥村、龙山村、星火村,省道滁乌路段贯村而过,所辖15个自然村,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2967人,农田总面积5015亩。全村种植业以优质水稻、油菜、黄金瓜和西瓜苗嫁接为主,养殖业以大棚养鸭、养鸡和鱼鸭混养为主,现有种植大户27户,养殖大户32户。其他产业,饲料加工厂1个,肥料加工厂1个,苗圃企业2个,建筑施工企业1个,个体运输户21户。村拥有农资连锁店1个、农技服务室1个、医务室1个、六年制小学1所。村部设有人口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连接村南北的3.8公里长“村村通”水泥路于2007年修建并投入使用,现有小型水库3座、水塘34口、大型涵闸斗门29个、防汛抗旱站房3个。村党总支下设第一支部、第二支部、驻南京流动支部等3个支部,党员83人,其中:流动党员11人。      

晓山村

  晓山村地处香泉镇西大门,西香路穿境而过,另有香卜路贯穿其中,西与孙堡村相邻,南与新建村交界,东与龙塘村相邻,北与香泉社区一山之隔,由原晓山、八一两村合并而成,其中耕地面积53683.91亩,山场面积1900多亩,水面约600亩,全村总人口2785人,690户,27个自然村35个村民组,交通十分便利,所有村民组都通沙石路,在水利上有南岸渠相穿,抗旱机站一座,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它公共设施也有新加强,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上自来水,和电讯设施,村内有一所完小,工业企业有几座,和县卫花棉业有限公司,亚亚禽业有限公司,王老大禽业有限公司等。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十分看好,形成了全村一大产业优势,粮食生产稳步有升。    村组基屋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支部2个,10个党小组,87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名,预备党员3名,流动党员20名。   

星火村

  星火村委会位于香泉镇北部,辖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90人,耕地面积(含山林面积)19100亩。星火村委会于2004年8月由原星火村委会和原吴仕村委会合并而成,合并后的星火村委会设立了党总支委员会,下设2个分支部,现有党员92名;在职干部5人,两委班子交叉任职2人,村干部平均年龄42.3岁。    星火村委会的支柱产业是“小五早”农作物。星火村委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围绕龙头企业——绿缘源公司,因地制宜发展山芋生产,全村山芋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收入约15万元。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大力推广西瓜苗嫁接技术,全村共由92户从事西瓜苗嫁接生产,收入达40万元。    近年来,星火村委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围绕龙头企业——绿缘源公司加大对广大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建立了山芋生产基地、西瓜嫁接基地等。    该村干部队伍比较稳定,班子团结状况好,村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  

徐桥村

  徐桥村地处香泉镇南部,东邻张家集社区,西邻晓山、新建两村,北邻龙塘村,南边与乌江镇相邻。徐桥村由原孙老、徐桥两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积达7162亩,人口约3400多人,780户,水面近1500亩,内有青龙湖水面800多亩。全村共有26个自然村,46个村民组。    村级道路畅通,交通便捷,县道香卜路贯穿其中,所有自然村都通石子路,村村通工程正在筹划中。在水利上,村内有5座较大的抗旱排涝站,11座小型机站,经过全村干部群众多年努力,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做到旱涝保收。公共设施近年来有所加强,电讯设施全村都通,自来水已进22个自然村,余下3个自然村正在安装中。村内有1所学校,1个卫生医疗点,能够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村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1)粮食、瓜类等种植业是主要的产业;(2)大棚养鸭是我村农业增收的最大渠道;(3)外出务工经商劳力,近140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全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其中包括一个流动党员支部,共有12个党小组,97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0名,预备党员3人,流动党员13人。  

新建村

  新建村东与乌江镇本庄自然村接壤,西与西埠镇小万自然村相连,南至乌江镇坞塘河,北与孙堡村、晓山村毗邻。孙(堡)卜(集)公路呈东西向横贯全境,西(埠)香(泉)公路经西北贯穿。新修的滁马高速公路穿越村南,全村交通便捷。   新建村地貌为冈坡沟洼地,西北高,东南低,村东南的八个自然村属圩区,圩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村夏季主要以抗旱为主,雨量集中时,也有受涝灾的可能。西接陡沿水库,东南分别设有工农和白云水电站,干旱时可引长江水饮用灌溉。   本村灌溉饮用水主要来自陡沿水库,该水库坐落在西埠镇陡沿村,本村却为主要受益地区。陡沿水库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蓄水量约300万立方米。   解放初,本地曾设新建乡,乡公所设在大宋自然村,下辖水府、臧闸、陈梅等三个行政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曾成立双合、工农、八一等高级农业合作社。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迄今,本区域行政区划曾经多次调整。七十年代初属原卜集人民公社的四个自然村划归孙堡公社管辖,成立白云大队。八十年代中期,工农行政村一分为二,成立水府和工农行政村,新建行政村分为新建和伍庙行政村。2001年,新建、伍庙两村合并为新建行政村。2003年,白云行政村又并入新建行政村。2004年,工农、水府两村合并为工农行政村。新建、工农两行政村曾于2004年4月划归西埠镇管辖,2005年5月又重新划归香泉镇。最后一次村级区划调整是2006年,新建、工农两村合并为新建村民委员会,仍归香泉镇管辖。   新建全村总面积11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11565亩,林地面积913亩,水面356亩。   全村下辖49个自然村,92个村民小组,其中49个自然村分别为:小沙、尹南、尹北、大张、小刘、岗刘、桥头、小薛、大陈、大尹、后庄、孙姚、小聂、尹刘、大何、大黄、小黄、小刘、王宗寺、成安寿、李汉宫、马杨、对河、栗庄、坞塘孙、大薛、万陈、左庄、周庄、新庄、伍盟、油庄、袁伍、大庙、小庙、梅关、刘千、小袁、小梅、小张、桂庄、小陈、严埂、高庄、大宋、张关、王庄、徐杨、臧闸。   2013年,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政策,大何自然村整村迁入大薛自然村安置。   产业   全村农户1538户,农业人口5786人,其中劳动力214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1350人,农业劳动力约800人。   种植业,主要品种为油菜、小麦、水稻、棉花和一些旱粮作物,年产值约1800万元。   养殖业主要是大棚养鸭,养鸭户约50户,全村有大棚约800间,年出栏量约75万只,产值约1500万元。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人均收入约5万元,总收入约7000万元。   乡村建设   截至2013底,全村危房改造全部完成,乡村住房全部为砖瓦结构,其中楼房约占20%,人均居住面积约30平方米。全村约60%农户另外在城镇购房,一户两套房屋是常见现象,如果把城乡住房估算在内,人均住房面积应在50平方米。   全村每户都用上自来水,水源取自陡沿水库和龙泉水库,大旱时可引长江水灌溉饮用,从而人畜饮用和农业用水有了充分的保障。   2008年,大薛自然村,2009年坞塘孙自然村,分别实施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重点工程是水泥路进村到户,路旁植树,厕所改造,改造后的新村气象一新。2012年,李汉宫自然村实施美好乡村工程建设,墙壁粉刷一新,其规格高于新农村建设标准。   2013年,大薛、万陈自然村建设高标准化农田1036亩,兴修改造孙姚、和平、东河、九莲塘电灌站,清淤工农河。   宗教   水府庙 坐落在万陈自然村,建于清代末年,解放初改为水府小学,0中改为孙堡农业中学,农中撤销后闲置,后被作为四旧而遭拆毁。上世纪80年代后期,周边村民自筹资金在原庙址重新建庙。寺庙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庙内供奉三尊大佛和四大天王,全庙有金身佛像十多尊,常年有本地居士守庙,香火不断,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进香祈福者不绝。   伍盟庙 坐落于小庙自然村,相传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员)子胥遭政敌陷害逃亡时,由楚经宋、郑等国入吴时,过了含山的昭关后,经过本地张士关、梅伍关时,在此生病小住,后人为纪念这位忠孝智勇之士,在此立庙,所以取名伍盟庙。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小学,名为伍庙小学。上世纪60年代后一度闲置。90年代,村民自筹资金在原址重建,2012年扩建,前后两进,建筑总面积逾200平方米,庙内供奉金身塑像约十尊。   小沙基督教堂 坐落于小沙自然村,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有教民80余人,是县宗教局批准的“三自”教堂。   学校   工农小学 解放初,水府庙改为水府小学,曾有教师4人,学生100多人。上世纪60年代,学校迁到工农大队部,更名为工农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40余人,自1970年起,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于1972年起开设初中班,成为八年一贯制学校,1974~1975年,学校进入鼎盛期,时有教师22人,学生280多人(含自然村教学点),并办起了校办企业——草包厂。此后初中班逐步并入孙堡中学和卜集刘李小学。这时,学校为完全小学,有教师11人,学生80余人。因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持续下降,再加上进城读书转学人数增多,截至2013年,学生数仅有81人(含学前班13人),教师7人。   和平小学   解放初为王宗寺小学,后更名为和平小学,上世纪60年代有教师1人,学生40余人。至70~80年代,一直是初级小学,鼎盛时曾有教师5名,学生100多人。21世纪初,因学生数逐年减少,于2004年撤销。   新建小学   解放初为伍庙小学,后更名为新建小学,上世纪70年代,曾有教师5名,学生100多人,后因行政区划调整,学校一分为二:新建小学和伍庙小学,以后因为学生数逐年减少的同样原因,于21世纪后,两校学生转入孙堡小学和工农小学,两校随即撤销。   白云小学   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80~90年代,曾有教师4人,学生近百人,后因同样的原因,为数不多的学生转入工农小学 ,学校于2005年撤销。   人物   韩际祥 坞塘孙自然村人 北京军区后勤部副师职   孙基旺 坞塘孙自然村人 芜湖市物价局党组书记、局长   尹 桂 大尹村人,南京大学教授   尹 富 大尹村人,常州大学副教授,   尹富东 对河村人,教授,现住美国   王仲康 大庙村人 上海电信盈科集团助理副总裁   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有所加强,总支部下设4个支部,22个党小组,195名党员,其中女党员51名,预备党员4名,流动党员21名。入党积极8名。   

龙山村

  龙山村2006年由原龙一、龙二、龙三、红旗四村合并而成,位于香泉湖畔,北面与江苏接壤,南面与龙塘村相接,西面与香泉居委会相邻,东西与星火村交界,乌石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医务室。全村人口4560人,37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9000多亩,林地面积10000多亩。全村共有党员102人,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8个党小组。我村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为西瓜、甜瓜、油菜和棉花;养殖业以肉鸭、猪、鹅为主。2013年我村的重点工作有:绿色长廊、滁马高速征地、控拆违等。   

龙塘村

  龙塘村位于香泉镇中南部,由原龙塘、七河两个村合并而成,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636.76亩,内有曹两坝,柴湖圩水面面积约2300亩,全村总人口约4050人,1150户,22个自然村。交通十分便捷,新建水泥路约5000米,所有自然村都通石籽路。在水利上村内设有电 站5座,经过全村上下多年的努力,村水利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其他公共设施也有所加强,全村半数自然村用上自来水,电讯设施齐备,村内新建一所学校,二个卫生医疗点,群众生活十分方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人均收入约4000元,大棚养鸭、小甜瓜种植已形成规模,水产养殖十分看好,形成全村一大产业优势,粮食生产稳中草药增。    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十八个党小组,10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8名,流动党员15名。   

孙堡村

  香泉镇孙堡村地处香泉镇西北部,南与西埠镇相邻,北和石杨镇接壤,由原龙兴、长岗、孙堡三个村委会合并而成,西香路、孙卜路、孙高路纵横贯通,所辖38个自然村,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7229亩,林地面积约2350亩,水面约2500亩。全村总人口约4800人,1180户。村内现有中小学各一所,农资服务连锁店3个,医务室1个,矿山企业3个,自来水厂1个,肥料加工厂1个,电信、移动、联通基站各一座。村部设有为民全程代理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人口学校、党员活动室。孙堡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党员113名(流动党员13名)。  


龙山村特产大全




龙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