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那合村属十三五规划二类贫困村,精准识别贫困户277户,贫困人口数1157人;
基础设施方面目前那瓜、那合、那寿至那肯、村部至敏一实现道路硬化,村部目前只有村部办公楼,缺文化广场、戏台等设施;
产业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桑蚕产业、油茶茶油为主的产业模式,桑蚕主要分布在那寿、囊仓、那务、亚林、亚杨、那党等6个屯共计约750亩,油茶主要分布在敏一、敏二、敏三等3个屯;
包村单位:凌云县党委办公室;
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黄千秋;
工作队员: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龙泽基、周文理、闫利民;凌云县泗城镇政府余思睿。
二、贫困村脱贫主要项目
1.需要提级硬化通20户以上自然屯路7条30.3公里。
(1)敏一至敏三:全长3.5公里,受益群众33户。
(2)敏一至那党(水源):全长3公里,受益群众38户。
(3)那寸至亚扬:全长6.8公里,受益群众65户。
(4)那合至那上:全长5.5公里,受益群众46户。
(5)那合至那务:全长1.5公里,受益群众24户。
(6)合至囊仓:全长4公里,受益群众33户。
(7)上老至沙志:全场6公里,收益群众31户。
2.产业发展
(1)桑蚕产业:以那寿、囊仓、那务、亚林、亚杨、那党为基础,新增桑蚕种植面积500亩,建设标准蚕房,提高桑蚕种养效率;成立那合村桑蚕农民合作社。
(2)油茶产业:实施油茶低改项目,计划低改面积200亩
3.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灌溉:河道至那亚屯段(共6公里,灌溉面积300亩)、那党组、那隆组共计9000米水利三面光工程。
4.移民搬迁及危旧房改造:
5.人畜饮水工程
腰马至平屯段水管铺设(6公里)、郁家沟至敏一段(5公里)、平屯组60m3水柜1个、那肯组120m3水柜1个、敏一组60m3水柜1个、亚林组120m3水柜2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51027100 | 533000 | -- | 查看 那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教村村 |
教村村位于凌云县泗城镇东南部,与本镇品村村、白马村接壤,距县城22公里,为汉、壮、瑶3个民族聚居的大石山区、生态脆弱区,属“十三五”二类贫困村之一。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屯,总户数297户1147人,党员26人。全村劳动力人口737人,享受低保43人,留守儿童22人,空巢老人6人。在校生251人,其中:学前教育51人,小学生103人,初中生39人,高中及中职、中专生38人,高职高专7人,大学及以上13人。全村耕地稀少,人均耕地0.9亩,人均水田0亩,经济林0亩,生态林246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和劳务输出为主。2015年全村人均收2974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433人,贫困发生率为37.75%, 贫困户按自然村屯分布情况:上教组9户27人;中教组8户28人;荒洞组15户52人;下教组3户12人;甲朗组10户35人;甲反组6户21人;盘标组15户69人;巴安组16户66人;蒋湾组12户49人;丰坪组12户53人;下洞组5户21人。 贫困户按致贫原因分类情况:因缺资金59户230人,占贫困人口53.12%;因学24户100人,占贫困人口23.09%;因缺劳力12户51人,占贫困人口11.78%;因残10户32人,占贫困人口7.39%;因病4户13人,占贫困人口3.00%;因缺技术2户7人,占贫困人口1.62%; 对照贫困村脱贫摘帽指标,教村村目前仅有饮水、通电、通广播电视、贫困户医疗保障、有好的领导班子5项指标已基本达标,尚有贫困发生率、通村硬化路、有稳固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宽带、有合作组织和有特色优势产业7项指标尚未达标。其中贫困人口发生率为37.75%,贫困面仍然很广;水泥路已通到教村村部,但全村尚有5个村民小组的进屯和屯内道路仍未实现硬化,群众出入劳作困难;全村尚有无房及危房户30户;村部办公楼目前正在施工当中,预计今年内完工,无篮球场、戏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尚未通网络宽带;无合作组织和特色优势产业。 2016-2017年间,教村村两委班子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及联系单位、后援单位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加强党建引领带动,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加大道路、网络宽带、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人饮项目,积极发展十大功劳等中草药种植和山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大转移就业扶贫,加强教育培训智力扶贫和抓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工作如期完成。 |
上蒙村 |
一、基本情况 上蒙村位于泗城镇南部,与本镇镇洪村、那合村接壤,距县城7.5公里,属土山区,居住壮、汉两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0%,汉族占20%。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屯,共有327户1588人(贫困户78户340人)。全村总面积16836亩,耕地面积651亩,属典型的酸性红壤丘陵地貌。上蒙村属土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人均耕地0.4亩,人均水田不足0.3亩。经济林3650亩,其中油茶2500亩、杉木800亩、八角350亩等。近年来,劳务输出、蔬菜种植收入、油茶收入是上蒙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5213元。 村党总支部辖1个党支部,共31名党员。全村共327户、1588人,全村劳动力560人,空巢老人88人,留守儿童129人。在校贫困学子377人,其中学前38人,小学阶段87人,初中高中107人,大专生和本科生35名。全村只有教学点1个(幼儿园),28名幼儿就读。 二、贫困人口情况 根据2015年精准识别数据,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340人,贫困发生率21.4%,计划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 1、基础设施。上蒙村村部位于中蒙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入50万元资金在旧村部原址新建一座办公楼,现已竣工待验收。上蒙村于2011年实现了通村道路硬化,水泥路已通到村部,但全村10个自然屯屯内道路及屯与屯间的道路仍未实现硬化,群众出入劳作困难。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争取到通屯道路硬化项目,目前正在实施中,按计划2016年底实现全村屯屯通水泥路,屯内道路硬化项目正在积极争取中。 上蒙村水利设施也比较差,全村灌溉渠道均为群众自行开挖的简易引水渠道,引水效果差、效益低。全村农户通过自引山泉水、建设水柜的方式取水,但部分自然屯水压不够,枯水期水流缓慢,影响日常生活。全村已通电,有22户农户暂无电视,无法收看广播电视。全村无房2户(原因是长期外出务工或分户)、危房或住房不达标的共20户。 2、产业发展情况。上蒙村以种植蔬菜、油茶、杉木、八角、茶叶等产业为主。特色优势产业为蔬菜种植和油茶,蔬菜种植的户有率30%-40%(人均0.3亩左右),油茶的户有率100%(人均面积2亩左右),相比之下是收益较高、群众种植热情较高的产业。目前,上蒙村油茶低改已完成1500亩,计划于2016年完成全部油茶低改项目,并种植新型油茶树苗,促进农民增收。新兴产业有沙田柚、砂糖橘种植、养猪等,目前正在筹建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下一步,上蒙村将着重推进蔬菜种植、油茶深加工、肉猪养殖项目等 |
品村村 |
凌云县泗城镇品村村地处凌云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所在地约13公里,周边与白马村、后龙村、陇照村和教村村接壤,属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屯,共487户1897人(其中:劳动力818人),居住着壮、汉、瑶三种民族,有党员24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75亩。劳务输出和家庭种养是品村村村民经济的主要来源。2014年人均收入4430元。近年来,在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倾力关心和支持下,新建村委办公楼一栋300平方米;新修建道路16条24公里,建成沼气池156座,新种桑树1100亩、大果枇杷50亩。极大地改善了品村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资金投入、人口素质等因素影响,品村村仍有部分村屯存在行路难和饮水难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文化素质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住房简陋等仍是制约品村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希望在下一轮的扶贫帮扶中得到有关单位对口帮助,着力帮助解决群众行路、饮水、住房和产业调整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品村村村“两委”班子是一个团结,务实的团队,村“两委”共5人,定工干部3人,实行一肩挑,平均年龄38岁,文化都在初中以上,且都是村里的致富能人,在产业开发等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带动一方群众发展。在扶贫开发中,村“两委”班子完全有能力肩负起全村扶贫开发工作。 |
陇雅村 |
陇雅村位于凌云县东北部,距镇政府20公里,属典型的大石山区,总面积25450亩,耕地面积782亩,有15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302户1242人。村党总支部辖3个党支部共5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8名。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243.4元。 近年来,陇雅村在党支部书记吴天来带领下,发扬“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精神,先后实施了扶贫攻坚屯级道路建设、茅草房、危房改造、人畜饮水、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大会战工程,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42个自然屯全部通公路,总里程76公里,有水柜250个、沼气池300座,电话入户率90%,广播电视覆盖率100%。为增加全村农民收入,村“两委”引导全体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种桑养蚕、养猪、中草药种植等扶贫产业。目前,全村有桑园3400亩,年养蚕2188张,产值157.6万元;建有猪栏6150平方米,猪花、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年产值300余万元;计划种植中草药材“十大功劳”3000亩,现已种植450亩,预计5年后产值将达500万元以上;计划种植名贵中草药材“铁皮石斛”500亩,现已自行组培苗木,预计2年后产值将达800万元以上。我们相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天来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陇雅村的明天将会更加富裕和谐。 |
西秀村 |
泗城镇西秀村位于凌云县城正西方向5公里处,地处县城城郊,属土山区,是一个壮、汉族聚居的行政村,群众分布在3条山脉和2条沟间,属“十三五”贫困村。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有18个自然屯,2015末全村总户数342户,总人口1587人,劳动力814人,空巢老人5人,留守儿童13人。在校贫困学子103人,其中学前33人,小学阶段30人,初中高中25人,大学职业学校15人,是一个壮、汉族聚居的行政村。全村没有一个教学点,村民大多居住在山岭上,耕地稀少,全村人均耕地0.43亩,人均水田0.29亩。经济林1810亩,其中:八角810亩、油茶600亩、杉木400亩等。2015年,西秀村经济总收入209万元,农业总产值140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56万元,人均农业产值882元,粮食总产量198吨,人均占有粮食125公斤。各项经济林收入及劳务输出是西秀村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87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680元。 西秀村属自治区“三类”贫困村,是凌云县2016年脱贫摘帽的重点贫困村。全村贫困户122户529人,分别占村总户数及人口数的分别占村总户数及人口数的34.07%、33.14%。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全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受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限制,西秀村发展还不尽人意,部分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和住房简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016年,西秀村将以开展脱贫攻坚为契机,以水、电、路、公共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劳务输出、蔬菜、中草药种植为等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确保如期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目标任务。 |
平林村 |
平林村位于泗城镇东北部,与本镇官仓村、洋妹村、金保村接壤,距县城14公里,属土山区,居住有壮、瑶两个民族,其中壮族占53%,瑶族(蓝靛瑶)占47%。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屯,共有165户747人。设有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16名。全村土地总面积20525亩,耕地面积435亩,人均耕地面积0.58亩;经济林面积17985亩,其中油茶1287亩,茶叶2000亩,八角800多亩,杉木14598亩。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314人,贫困发生率为43.6%。2015年人均纯收入563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2480元,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劳务输出。 平林村以种植杉木、油茶、茶叶、八角为主,2016年我们主要做好这些传统种植业的养护和升级工作,主要有八角树金花虫防治300亩、油茶低产改造800亩、新种植软枝油茶550亩、种植速丰杉2000亩等等;同时我们根据平林村的实际,计划重点发展食用菌种植和打造有机茶叶种植基地,结合小规模分散式养殖土鸡、土猪、清水鸭等等。目前扶持了2户贫困户试种植香菇1000多棒,今年8月份已出菇销售,目前正在测算香菇种植的利润价值,计划2017年在全村范围内引导、扶持更多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正在与凌春茶叶公司洽谈有机茶种植加工合作事宜,把罗更茶厂厂房维修改造,主要加工生产白毫茶,解决部分群众就业问题,同时引导群众种植有机茶,打造平林有机茶品牌,增加群众收入。现已经成立泗城美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3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0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 平林村作为2016年脱贫摘帽贫困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正在实施9.5公里通屯道路硬化、2条水利设施建设、1个污水集中处理项目、2个饮水安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10月底全部完成;完成了3公里屯内道路硬化、29户风貌改造、1000㎡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产能力,增加群众收入。 平林村在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只能发展小规模种养业,风险大,产生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群众生产道路条件太差,群众生产成本高,无形中削减了群众的收入;三是群众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信息闭塞,缺乏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生产技能不高,难以提高收入;四是群众最担心的农产品销售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
那合村 |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那合村属十三五规划二类贫困村,精准识别贫困户277户,贫困人口数1157人; 基础设施方面目前那瓜、那合、那寿至那肯、村部至敏一实现道路硬化,村部目前只有村部办公楼,缺文化广场、戏台等设施; 产业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桑蚕产业、油茶茶油为主的产业模式,桑蚕主要分布在那寿、囊仓、那务、亚林、亚杨、那党等6个屯共计约750亩,油茶主要分布在敏一、敏二、敏三等3个屯; 包村单位:凌云县党委办公室; 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黄千秋; 工作队员: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龙泽基、周文理、闫利民;凌云县泗城镇政府余思睿。 二、贫困村脱贫主要项目 1.需要提级硬化通20户以上自然屯路7条30.3公里。 (1)敏一至敏三:全长3.5公里,受益群众33户。 (2)敏一至那党(水源):全长3公里,受益群众38户。 (3)那寸至亚扬:全长6.8公里,受益群众65户。 (4)那合至那上:全长5.5公里,受益群众46户。 (5)那合至那务:全长1.5公里,受益群众24户。 (6)合至囊仓:全长4公里,受益群众33户。 (7)上老至沙志:全场6公里,收益群众31户。 2.产业发展 (1)桑蚕产业:以那寿、囊仓、那务、亚林、亚杨、那党为基础,新增桑蚕种植面积500亩,建设标准蚕房,提高桑蚕种养效率;成立那合村桑蚕农民合作社。 (2)油茶产业:实施油茶低改项目,计划低改面积200亩 3.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灌溉:河道至那亚屯段(共6公里,灌溉面积300亩)、那党组、那隆组共计9000米水利三面光工程。 4.移民搬迁及危旧房改造: 5.人畜饮水工程 腰马至平屯段水管铺设(6公里)、郁家沟至敏一段(5公里)、平屯组60m3水柜1个、那肯组120m3水柜1个、敏一组60m3水柜1个、亚林组120m3水柜2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