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社区隶属三江镇,因驻地在三江墟而得名。位于三江镇墟北街,东邻国营三江农场,西与镇农场相依,南与三江村委会接壤,北临东寨港。下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公顷,其中水旱田面积59.07公顷,共1183户,4732人。其中有35户农户种植香蕉38公顷,种植蔬菜10公顷;有14户居民养猪,年出栏量2000头。有饮食店46家,社区服务网点35家。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979万元,人均纯收入4550元。辖区居民100%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到85%,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有电视,85%的居民通电话。设有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委会主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兼任社区委会副主任。社区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居委会其他职务。设有中学1所,称为“海口市三江中学”,现有教职工60名,学生675名;镇中心小学1所,称为“三江中心小学”现有教师48名,学生913名;幼儿园3所。设有镇卫生院1间,医务人员37名,个体诊所2间,卫生室1间。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景观有明万历年琼州大地震红树林海底村庄遗址。2003年,被0海口市美兰区委、区政府评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居委会,被0三江镇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美兰区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社区,被三江镇政府评为冬修水利三等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0108103 | 570000 | -- | 查看 三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江社区 |
三江社区隶属三江镇,因驻地在三江墟而得名。位于三江镇墟北街,东邻国营三江农场,西与镇农场相依,南与三江村委会接壤,北临东寨港。下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公顷,其中水旱田面积59.07公顷,共1183户,4732人。其中有35户农户种植香蕉38公顷,种植蔬菜10公顷;有14户居民养猪,年出栏量2000头。有饮食店46家,社区服务网点35家。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979万元,人均纯收入4550元。辖区居民100%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到85%,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有电视,85%的居民通电话。设有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委会主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兼任社区委会副主任。社区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居委会其他职务。设有中学1所,称为“海口市三江中学”,现有教职工60名,学生675名;镇中心小学1所,称为“三江中心小学”现有教师48名,学生913名;幼儿园3所。设有镇卫生院1间,医务人员37名,个体诊所2间,卫生室1间。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景观有明万历年琼州大地震红树林海底村庄遗址。2003年,被0海口市美兰区委、区政府评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居委会,被0三江镇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美兰区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社区,被三江镇政府评为冬修水利三等奖。 |
三江村 |
三江村隶属三江镇,辖区有三江墟而得名,老区村庄。位于三江镇东部,靠近墟镇。东与眼镜塘村委会相邻,西隔丁荣水库与上云村委会相望,南与江源村委会接壤,北与三江居委会相依。下设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人。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6公顷,其中旱地103.07公顷,水旱田110.53公顷,共331户,1209人。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石料加工、交通建筑为辅。 辖区内有红牛饮料厂、展发石场等工业企业,其中石料加工厂8家,产品远销岛内外,年产值110万元。现有规模种养专业户16户,鱼塘4.53公顷,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花卉种植基地6个,种植面积21.33公顷;香蕉种植基地5个,面积32公顷。橡胶28.8公顷,荔枝7.2公顷,瓜菜6.67公顷。初步形成“种、养、加工”为一体的产业格局。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1280万元,人均纯收入4350元。先后筹集资金30万余元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乡村主干道得到全面维修,罗梧坑田洋初步整治,农村改厕率达到60%,农电改造全面完成,100%的村庄通电话,电视入户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3年,全村331户在全区率先100%完成自来水改造,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罗梧五经济社作为美兰区农村改水示范点,省内外30多个兄弟单位和多家新闻媒体曾前来参观和采访。2003年,三江村党支部被0美兰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人畜饮水工作先进单位。 |
茄苪村 |
茄苪村隶属三江镇,老区村庄,命名不详。位于三江镇北部,距镇墟8公里。东与道学村相邻,西、北面与演丰镇接壤,南与苏寻三村毗邻。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14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6公顷。共335户,1460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全村养殖专业户85户,虾塘20公顷,养蚝蜊66.67公顷,养青蛙专业户9人,蛙池240个,有100多人的建筑、运输队伍,设备齐全。有花卉种植基地6个。种植橡胶66.67公顷,胡椒23.33公顷,槟榔13.33公顷,香蕉13.33公顷,荔枝5.33公顷。2009年,农业总产值1510万元,人均纯收入4280元。先后筹集资金54万元,为群众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实现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335户,改水率达100%;筹集资金5.5万户,建成了一幢120平方米的办公室;筹集资金68万元,改善了学校教学环境;加固了茄苪山塘水库和新修皇兰坑的排灌渠道,建提水站3个。农电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有电视,大部分村庄通了电话。设有完全小学1所,现有教师6名,学生78名,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有卫生室1间。景观有明万历年琼州大地震红树林海底村庄遗址。2003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镇“无毒社区”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镇冬修水利二等奖。 |
苏寻三村 |
苏寻三村隶属三江镇,因历史上属苏寻三图得名,老区村庄。位于三江镇西北部,距镇墟8公里。东与上云村接壤,西连罗牛山农场,南与琼山区红旗镇苏寻三村毗邻,北依茄苪村。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9.47公顷,旱地187.8公顷,水旱田101.67公顷,土地资源丰富。共325户,总人口1268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交通建筑、石料加工为辅。辖区内有仙旭猪场、天隆花卉场等种养企业。现有规模种养专业户10余户,鱼塘16.67公顷,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花卉种植基地6个,种植橡胶51.07公顷、槟榔9公顷、香蕉15.33公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拥有100多人的建筑、运输队伍。2009年,农业总产值1104万元,人均纯收入4230元。先后筹集资金30多万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325户,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到70%以上,农电改造全面完成,85%的村庄通电话,设有完全小学1所,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设有卫生室1间。家家有电视。所辖仙旭村为文明生态村。2003年被0海口市美兰区委、区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被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上云村 |
上云村隶属三江镇,因村委会设立在上云自然村而得名,老区村庄。位于三江镇西北部,距墟镇约5公里。东隔丁荣水库与海南省罗牛山监狱和三江村委会相望,西与苏寻三村委会相依,南与琼山区红旗镇道崇村委会接壤,北与茄南村委会相邻。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67公顷,其中水旱田面积33.73公顷,旱地面积88.93公顷,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综合开发潜力大。共203户,956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交通建筑、农村副业为辅。现拥有规模种养专业户12户,其中50亩以上规模的荔枝、杨桃种植基地3个,规模养猪户2户,种植橡胶48.2公顷,香蕉9.53公顷,荔枝13.33公顷等,拥有50多人的建筑、运输队伍,有石场、木材加工厂等企业一批。2009年,农业总产值89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180元。先后筹集资金35万多元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村实现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203户,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到70%,农电改造全面完成,42%的村庄通电话,维修乡村道路3条5公里,创建文明生态村3个。设有教学点1个,现有教师1名,学生3名。家家有电视。创建全省第一个文明生态村——大湖文明生态村,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2年被0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2003年被0美兰区委、美兰区人民政府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委会和被0三江镇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
眼镜塘村 |
眼镜塘村隶属三江镇,因村委会驻地附近有两个大水塘,状如眼镜而得名,老区村庄。位于三江镇东南部,距镇墟4公里。东隔美敏溪与大致坡镇相望,西与三江村委会相邻,南与江源村委会接壤,北依国营三江农场。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1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89.67公顷,耕地面积315.13公顷,其中坡地193.53公顷,水旱田124.4公顷,土地资源丰富。共331户,1320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辖区内有缤纷花木场、美顿猪场等一批规模种养企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交通运输、建筑业为辅。现有规模种养专业户20余户,鱼塘13.33公顷,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花卉种植基地20个;面积共33.33公顷,反季节瓜菜基地2个,面积53.33公顷;种植橡胶33.33公顷、槟榔10公顷、香蕉12.37公顷。有100多人的建筑、运输队伍。2009年,农业总产值1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先后筹集40万元建设后山、美敏两个文明生态村,并筹集资金30多万元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331户,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到60%以上,农电改造全面完成,85%的村庄通电话,乡村主干道得到全面维修,上东洋得到初步整治。家家有电视。有完全小学1所,现有教师7名,学生102人。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有卫生室1间。2003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冬修水利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冬修水利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镇先进党支部、镇冬修水利一等奖、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
江源村 |
江源村隶属三江镇,老区村庄,命名不详。位于三江镇东南部,距镇墟7公里。东与眼镜塘接壤,西连罗牛山监狱,南与大致坡镇崇德村毗邻,北与三江村相依。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2公顷,其中水旱田87公顷,旱地88.2公顷。共265户,总人口1186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石料、木材加工、交通建筑为辅。现有规模种养专业户8户,鱼塘10公顷,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2个;花卉种植基地10个,面积26公顷;反季节瓜菜基地2个,面积12公顷。另外,种植橡胶78.53公顷,槟榔8公顷,香蕉30公顷等。2009年,农业总产值995万元,人均纯收入4270元。先后筹集资金20多万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265户,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到40%,农电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有电视,50%的村庄通电话,乡村道路得到全面维修。有完全小学1所,现有教师6名,学生74名,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有卫生室1间。创建计划生育“三入户”小组11个。多年来被市、区评为无毒村。 |
道学村 |
道学村隶属三江镇,南宋时称为调育村,后来因少出人才而改称调玉村(育与玉近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族内先贤认为琼州大地震后地貌变化,龙脉转移,学而优则仕之意,将村名改为道学村,老区村庄。位于三江镇东部,属于沿海村委会,距镇墟5.6公里。东、北面临东寨港,西与茄苪村毗邻,南与茄南村接壤。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10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8.67公顷,其中水旱田面积52.87公顷,旱地66公顷。共178户,684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经济主要以海水养殖、捕捞业为主。现有海水养殖专业户53户,虾塘19.33公顷,牡蛎养殖134.33公顷,从事海水捕捞98人,规模种植户7户,热带水果种植面积20公顷。2009年,农业总产值1210万元,人均纯收入4490元。先后筹集资金30多万元建村委会办公楼、学校教学楼、老师宿舍楼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178户,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85%,农电改造全面完成,100%的村庄通电话,乡村道路得到全面维修,家家有电视。有完全小学1所,现有教师6名,学生73名,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有卫生室1间。景观有明万历年琼州大地震红树林海底村庄遗址。2003年被镇评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
茄南村 |
茄南村隶属三江镇,老区村庄,命名不详。位于三江镇北部,地处海滨,距镇墟3公里。东临东寨港,西与罗牛山农场相依,南与上云村接壤,北与道学村相邻。设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2个机构,成员共5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其他成员兼任村委会其他职务。下辖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8.27公顷,其中水旱田面积180.2公顷,旱地面积58.07公顷。共450户,1677人。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海水养殖、捕捞业为辅。现有海水养殖专业户63户,虾塘35.87公顷,从事海水捕捞80人,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2个。规模企业5家,花卉种植基地3个。全村种植橡胶20公顷,荔枝28.67公顷,香蕉26.67公顷等。2009年,农业总产值1980万元,人均纯收入4420元。先后筹集资金20多万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饮用深井卫生自来水450户,改水率达100%,改厕率达55%,铺设乡村道路长2公里,农电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有电视,55%的村庄通电话,设有完全小学1所,现有教师6名,学生78名,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设有卫生室1间。景观有明万历年琼州大地震红树林海底村庄遗址。2003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团市委“星火计划带头人”先进单位、市妇联“开展创建美德进农家”活动先进单位、镇冬修水利二等奖;2005年被评为区计划生育合格村、镇冬修水利二等奖、镇先进党支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