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辖镇。1935年置邦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面积127.5平方公里,人口0.9万。邦(溪)南(训)公路起迄点,225国道经此。辖南班、邦溪、地质、孟果、邦新、大米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林场采伐业、水果加工厂等。农业主产水稻,兼种甘蔗、木薯、番薯、玉米、花生。境内有邦溪农场。有海南坡鹿保护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27.5平方公里 | 469025102 | 570000 | 0898 | 查看 邦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中心社区 | 0 | 0 |
---- |
查看 中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南班村 | 0 | 0 |
---- |
查看 南班村谷歌卫星地图 |
邦新村 | 0 | 0 |
---- |
查看 邦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孟果村 | 0 | 0 |
---- |
查看 孟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米村 | 0 | 0 |
---- |
查看 大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质村 | 0 | 0 |
---- |
查看 地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邦溪村 | 0 | 0 |
---- |
查看 邦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牙叉镇 |
牙叉镇是县城所在地,位于白沙县中部偏东,是白沙县的政治、经济、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明代因有牙叉村而得名。解放战争时期曾召开过著名的“牙叉会议”,对时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的牙叉镇于2002年9月由原牙叉、白沙、南叉三个乡镇合并组成。土地总面积222.75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万多人,其中农村人口20388人。全镇已开发耕地16460亩,其中水田14307亩,旱田2153亩,坡地17512亩。 橡胶、甘蔗、水果(主要是龙眼、荔枝)是牙叉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镇现有橡胶35758亩,年产干胶1225吨;甘蔗5614亩,年产量15333吨;水果5434亩,年产量2023.8吨。 槟榔、粉竹是牙叉镇的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和地处优势,确定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分片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牙叉经济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096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98.5万元,人均收入1876元。全镇现有3所中学,15所完小,7个教学点,在校学生3492人;卫生院2家;辖区有四个派出所;全镇村村通公路,89个村民小组己通电,3021户16891人饮用上清洁卫生水,36个村庄安装了程控电话。牙叉经济与社会发展状竞良好,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牙叉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均降雨量近1900毫米,南叉、南开两条河流经我镇,水资源充足,全年日照2千多个小时;而且,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现己建设中小型水库、水坝9座,水利渠道10宗58公里,整治田洋3片800亩,水利灌溉面积4200亩,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冬季瓜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镇还有世界最大的无颗粒陨石坑、江排碧波、九架木棉等自然景观和“牙叉会议”、那凡革命老区等一批革命遗址,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的潜力很大。白沙是全国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县,我镇森林覆盖率达72.2%。. |
七坊镇 |
七坊镇位于白沙县的西北部、东邻打安镇,南和金波、青松乡接壤,西靠帮溪镇,北至珠碧江。 全镇土地总面积31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43亩,其中水旱田面积11734亩。总户4516户(农户3658户),总人口21600人(农业人口18151人),总劳动力8750人。下辖14个村委会和一个镇办企业,90个村民小组,5个橡胶小农场,镇政府设在查苗墟,是白沙县第-支部诞生地,距县城32公里,海渝西线公路(帮溪镇20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七坊立足本镇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大力发展镇优农业,科技农业,使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持续,稳步的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2年全镇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5969.6万元,人均收入2285元,财政收入447.9万元。粮食面积34254亩,总产9324吨,其中水稻面积19031亩,总产6107吨;甘蔗面积18541亩,总产70456吨;木薯面积16719亩,总产26750吨;橡胶年末到达面积41905亩(1712374株),收获面积16544亩(548069株),干胶产量1341吨,水果面积3789亩,收获面积1395亩,总产552吨,牛年末总头数5646头,出栏949头;生猪年末存栏13718头,出栏14588头;山羊年末存栏526只,出栏152只;家禽存栏量106525只,出栏147857只。社会治安稳定,文教卫生事业逢勃发展,人口出生率12.4‰,计划生育率93.14%,多孩控制率2.26%。. |
邦溪镇 |
白沙黎族自治县辖镇。1935年置邦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面积127.5平方公里,人口0.9万。邦(溪)南(训)公路起迄点,225国道经此。辖南班、邦溪、地质、孟果、邦新、大米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林场采伐业、水果加工厂等。农业主产水稻,兼种甘蔗、木薯、番薯、玉米、花生。境内有邦溪农场。有海南坡鹿保护区。. |
打安镇 |
白沙黎族自治县辖乡。1959年建打安公社,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0.6万。邦(溪)南(训)公路过境。辖打安、可程、合水、南达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种甘蔗、橡胶、木薯、玉米、番薯。药材有沉香、海南大枫子、益智、砂仁等。. |
细水乡 |
白沙黎族自治县辖乡。1959年建打安公社,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0.6万。邦(溪)南(训)公路过境。辖打安、可程、合水、南达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种甘蔗、橡胶、木薯、玉米、番薯。药材有沉香、海南大枫子、益智、砂仁等。. |
元门乡 |
元门乡位于白沙县东南部,东邻细水乡,南与琼中县交界,北和原白沙镇接壤,全乡辖6个黎族村委会,38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36人,境内有县重点企业白沙水泥厂、白翔水泥厂和青年农场,乡政府住地坐落在白什公路沿线附近南训村,距县城10公里。 一、沿革概况 1947年9月解放后,设元门、红茂隶属白沙一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6月成立高级社,1958年与白沙乡、南开乡合并为白沙乡。同年10月成立白沙人民公社,1959年划出原元门乡部分成立元门乡人民公社,社址设在印妹村,1971年迁至现址。1983年改为元门区。1987年撤区建乡,改为元门乡。 二、气候条件,本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平均气温21℃—23.4℃;日照时数年均2000小时以上,年太阳幅射量114.3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800至2400毫米,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为2.1℃。 三、土地资源,全乡土地总面积275537亩,人均44.9亩,土质多属红壤土、赤红壤、山地黄壤,耕地面积9753亩,其中水田面积4969亩,旱地4516亩,水面积2142亩,主要河流有南耐河,南川河、翁村河、民向河、南溪河、均为南渡江支流,从南向北横贯该乡,全境注入南渡江。 四、牧草资源,全乡天然草场亩,草地成片,牧草丰盛,终年不凋,境内现有的鹦歌岭、红茂、红坎、向民等牧草场己初具发展放牧规模,畜牧专业户不断涌现,全乡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旅游资源,元门是一块依然保持着山区自然风貌的处女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急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红坎的群山飞瀑和水坝风景区、南开河的碧水白沙、鹦歌岭的青山碧野。 六、矿产资源,境内矿产主要有金矿、铅锌矿、水晶矿和石灰石。矿产品位高、储产大,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其中,石灰石的储藏量较高,是境内两家水泥厂的主要原料。 七、水电资源,元门乡河流水库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电充足,境内有常年发电的红坎电站、向民电站和道龙电站,并连接省电网,保证了全乡工农业生产用电和人民生活用电。 八、交通及通讯设施,元门乡与琼中县毗邻,连接海榆中西线的帮溪—什运柏油路从境内穿过。. |
南开乡 |
南开乡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南部,东面与元门乡接壤,西面与青松乡相连,北依白沙镇,南边与乐东田比邻,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乡,也是白沙县的生态乡。全乡辖5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其中黎族27个,苗族1个),436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46人)。土地面积32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39.6万亩,是全县面积最大的行政乡,全乡耕地面积2321亩,其中水(旱)田2068亩,旱地253亩,园地面积8944.5亩,橡胶种植面积14545亩。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6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45元,财政收19万元。2000年始投资高压电照明,通电村庄22个,通路村庄21个,2002年开通固定电话。. |
阜龙乡 |
阜龙乡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东北部,距白沙县城18公里,北邻儋州市,西与打安镇交界,南与牙叉镇接壤,是一个黎族同胞聚居的山区乡。全乡辖有4 个村委会,1个乡农场,20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共802户,总人口4484人,其中农村人口4334人,共782户。土地面积64.2平方公里,农田面积2791亩,其中水田面积2247亩,旱田面积544亩,坡地面积2654亩。2002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978万元,地方财政收3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1566元。 阜龙乡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边境有沙帽岭,海拨725米,南部边境有面红岭,海拨684米。境内还有峨付岭,海拨617米。土壤类型主要是砖红壤、赤红壤和黄壤。境内有天堂、新开、道拉、大村等4宗小型水库,灌溉面积960亩。 阜龙乡属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平均气温24℃,最低气温5—6℃,最高气温35—37℃,年降雨量1750—2300CM,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橡胶、甘蔗、荔枝、龙眼等热带经济作物和发展养羊、养牛等畜牧业。 全乡经济作物主要是橡胶、甘蔗、木薯。2002年,全乡种植水稻面积4961亩,总产2043吨;农村人均942斤;橡胶种植面积达8779亩,人均2亩,开割面积3800亩,产量280吨;甘蔗5800亩,人均1.3亩,产量17400吨;森林覆盖率为65%。全乡共有山羊养殖专业户18户,山羊存栏量482头;养牛专业户13户,牛存栏量231头。2002年,在联手扶贫单位的支持下,农民新种水果(龙眼、荔枝)400多亩、粉丹竹500亩,农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好的调整。 全乡现有一所初级中学、三所完全小学,3个教学点,共有教职工62人。现有在校生969人。其中,中学202人,小学767人。 阜龙乡是革命老区,1944年0琼崖特委和琼崖纵队领导机关进驻阜龙乡,直接指挥部队开辟了阜龙革0据地,为开辟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阜龙乡是省重点扶贫开发的山区贫困乡,有省委-部、热作两院、县人大、县国税局等19个单位联手扶持我们,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各联手扶贫单位的思想上、技术上、门路上、资金上对联系户进行综合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5年的联手扶贫,群众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 |
青松乡 |
一、地理环境 青松乡位于白沙县西南部,它坐落于霸王岭东部山区。东联南叉,西接昌江县、北邻光雅、南抵南开乡。总面积276.5平方公里。全乡大小山峰6座,山地面积占绝大多数。全乡有大小河流7条,海南省昌化江,南渡江等重要水系发源于此地。本乡大小气候温暖多雨,土地肥沃,适应种植各种植各种热带作物和发展高效农业。 二、行政区划 青松乡是一个山区贫困乡,四周崇高峻岭,连绵起伏,森林密布,因境内遍布南亚松,青松乡因此而得名。青松乡北距牙叉42千米,辖6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和一个乡办农场。2002年全乡总人口8575人,以黎族为主,有苗族和汉族。 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青松乡各族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发展山区经济。2002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达261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005万元,人均经济收1552元。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436公顷。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水稻6010亩,橡胶23000亩,玉米2000亩,蕃薯1500亩,木薯6000亩,甘蔗3500亩,荔枝400亩,龙眼200亩,芒果150亩,槟榔750亩,益智800。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得到普及,1998年架通高压输电线路,经过农村电网得到普及,1998年架通高压输电线路,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全乡村村通电,全乡农村用电入户率达97%以上。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乡有各种机动车辆105部。农田水利设施39宗,渠道长20.5公里,其中达到水泥硬化标准水利渠道4条,长度6.5千米。民房改造深入开展。到2002年止,全乡完成民房改造457户。 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乡委乡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工作方针,把发展山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目标,逐年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山区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乡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全乡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6所,初小1所,教学点2个。学校教育覆盖率达100%。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医疗条件继续改善,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2个。. |
金波乡 |
白沙黎族自治县辖乡。1971年建金波公社,1987年置金波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55公里。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0.4万。通公路。辖白打、金波、牙加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种甘蔗、橡胶。境内有金波农场。. |
荣邦乡 |
荣邦乡境内古时有个“兵邦村”(即光村),因清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在此屯兵而得名,后人按儋州话改为荣邦。 荣邦乡位于白沙县西北边缘地区。东、北、西三面与儋州接壤,南与邦溪镇田比邻。地势南高北低,南半部为丘陵地带,植坡茂密,土层较深,土地肥沃,是主要耕地。境内最高总为大岭(220.8米),北部最低海拨31米。 全乡有户数1078户,其中农户数有1028户,总人口5994人(黎族5104人,汉族425人),农业人口5599人,劳动力3079人。全乡有五个村委会,19个自然村(黎族村15个,汉族村4个村),乡政府设在头峰村,距县城67公里,是全县最偏远县城的一个乡。距西线高速公路10公里(在红岭农场出口处),距芙蓉田农场6公里。 全乡总面积82.2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56036亩,其中水田6274亩,宜胶地16566亩,耕地面积为18757亩(其中水旱田6274亩,旱地12483亩)。 2001年农业总收入11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54元,2002年农业总收入129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69元。比2001年农业总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