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海南省 >>琼中县 >> 黎母山镇

黎母山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黎母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黎母山镇简介

  [地理]黎母山镇地处琼中县北部,位于海南第二大山黎母山脚下,东连屯昌县,西接儋州市,南邻湾岭镇,北与澄迈毗邻,坐落在乌那干线上,距县城38公里,离那大45公里。辖区内有阳江、大丰、新进、中坤等四个国营农场和松涛林场、黎母山林业公司。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2.8℃。适宜种植橡胶、槟榔、龙眼和南药等。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448平方公里(含阳江、大丰、新进、中坤等4个国营农场和黎母山林场),其中耕地面积20273.57亩,水田面积10547.57亩,旱田面积2134亩,旱地面积7592亩。
  
  [人口]全镇共有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个镇农场,93个自然村(9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6953人,其中黎族12927人,苗族1568人。有农村劳动力6668人。
  
  [经济状况]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601万元,同比增长11%,乡镇企业总收入66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5元,同比增长6.3%。
  
  [传统产业]黎母山镇以橡胶、水稻为主导产业,木薯、甘蔗、玉米、荔枝、龙眼、南药等中短期经济作物为辅。到2004年底全镇民营橡胶总面积为5.1万亩,人均3亩。其中开割面积29805亩,年干胶总产2371.1吨。目前,荔枝、龙眼种植面积1966亩,槟榔种植面积2766亩,其他经济林4628亩。
  
  [小城镇建设]2003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220万元,建成33套干部宿舍,逐步实现小城镇的美化、绿化、亮化,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全镇共有3287户,其中3277户农户住上瓦房或平顶房,占97%以上,实现通车村庄达到100%,通电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有43个村庄饮用安全卫生自来水,通水率44%,67个自然村通电话,到目前为止,共建沼气池1185个,其中“一池三改”474个,改厕595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448平方公里 469030102 570000 0898 查看 黎母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黎母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腰子社区 0 0

----

查看 腰子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干埇村 0 0

----

查看 干埇村谷歌卫星地图
榕木村 0 0

----

查看 榕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握岱村 0 0

----

查看 握岱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林村 0 0

----

查看 新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吉村 0 0

----

查看 南吉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木村 0 0

----

查看 大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村村 0 0

----

查看 新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松涛村 0 0

----

查看 松涛村谷歌卫星地图
合究村 0 0

----

查看 合究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利村 0 0 大边三村 查看 南利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保村 0 0 加子村 加林村 大塘村 查看 大保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上市村 0 0

----

查看 水上市村谷歌卫星地图
腰子村 0 0 新队村 加更村 九姜头村 荔枝子村 梁飞子村 坡陆村 红罗头村 查看 腰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黎母山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营根镇

  营根镇是琼中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中心。全镇行政区域面积33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88亩,全镇管辖16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2个镇农场、80个自然村,总人口40124人,其中农村人口16410人,黎族12236人,苗族1015人,劳力6910人;城镇人口23714人。现镇机关干部64人,职工5人。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认真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5940万元(不含城镇),同比增长8%,农村经济总收入3980.4万元,同比增长3.3%,农村人均纯收入1998元,比上年增加49元,增长3.4%。全镇社会和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县各乡镇的前列,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小康迈进。      今年我镇要创建8个文明生态村和巩固2个文明生态村,截止今年止共创建23个文明生态村。按照县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6月初各单位分别进驻了创建村庄,召开村民会议,村干部、党员会议,研究如何创建文明生态村问题,宣传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意义,并将创建文明生态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发展生产的思路征求群众的意见;还摸清了解创建村庄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创建村庄的土地资源,地处环境,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发动群众备石、备沙,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准备。      营根镇具有交通便利,生态旅游景点多,气候温和,景色迷人的优势,如全省落差最大的百花岭瀑布、五指山主峰等等。营根镇人民真诚欢迎各界朋友观光投资开发。       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镇委、镇政府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作政府工作的重心,通过大力发展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镇委提出的每年增加种植琼中绿橙300亩、果蔗300亩、瓜菜100亩的奋斗目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开发种植琼中绿橙6295亩,挂果1859亩;橡胶18894亩,已开割8602亩;槟榔6428亩,已挂果1963亩;果蔗1980亩;南药10956亩。.  

湾岭镇

  湾岭镇坐落在琼中县城北部,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海榆中线公路与乌那线公路交汇处,往北至海口120公里,往南至琼中县城15公里,往西至儋州市那大镇67公里,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全镇有20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133个村小组,总人口20036人,土地面积30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13673亩,坡地面积22097亩,森林面积44.55万亩。镇区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达2462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600—2000小时,年均气候22.5℃。镇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有大小河溪20余条,森林植被主要以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常绿季雨林及大面积的经济林等组成,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五月荔枝、七月龙眼、九月绿橙”已成为叫响省内外的知名品牌和全镇农民群众增收的新亮点。2003年,湾岭镇北排绿橙水果基地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产品认定证书,同时,该基地生产的绿橙被指定为亚洲博鳌论坛会和第五十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专用水果;此外,新仔科技示范园、黄竹涌瓜菜基地还被评为全省无公害瓜果菜基地。       2001-2005年该镇连续五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基层党委;2003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环境卫生乡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防“非典”先进单位; 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新坡村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法制示范村”。.  

黎母山镇

  [地理]黎母山镇地处琼中县北部,位于海南第二大山黎母山脚下,东连屯昌县,西接儋州市,南邻湾岭镇,北与澄迈毗邻,坐落在乌那干线上,距县城38公里,离那大45公里。辖区内有阳江、大丰、新进、中坤等四个国营农场和松涛林场、黎母山林业公司。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2.8℃。适宜种植橡胶、槟榔、龙眼和南药等。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448平方公里(含阳江、大丰、新进、中坤等4个国营农场和黎母山林场),其中耕地面积20273.57亩,水田面积10547.57亩,旱田面积2134亩,旱地面积7592亩。      [人口]全镇共有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个镇农场,93个自然村(9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6953人,其中黎族12927人,苗族1568人。有农村劳动力6668人。      [经济状况]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601万元,同比增长11%,乡镇企业总收入66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5元,同比增长6.3%。      [传统产业]黎母山镇以橡胶、水稻为主导产业,木薯、甘蔗、玉米、荔枝、龙眼、南药等中短期经济作物为辅。到2004年底全镇民营橡胶总面积为5.1万亩,人均3亩。其中开割面积29805亩,年干胶总产2371.1吨。目前,荔枝、龙眼种植面积1966亩,槟榔种植面积2766亩,其他经济林4628亩。      [小城镇建设]2003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220万元,建成33套干部宿舍,逐步实现小城镇的美化、绿化、亮化,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全镇共有3287户,其中3277户农户住上瓦房或平顶房,占97%以上,实现通车村庄达到100%,通电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有43个村庄饮用安全卫生自来水,通水率44%,67个自然村通电话,到目前为止,共建沼气池1185个,其中“一池三改”474个,改厕595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个。.  

和平镇

  和平镇位于琼中县城东南部,西距县城30公里,东与万宁市相接,是琼中县的“东大门”。和平镇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坐拥踏器岭(1124米)和黎毛岭(1075.7米)。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38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55亩),辖区有9个行政村,1个镇农场,1个居委会;35个自然村,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988人,是琼中县黎苗汉聚居的乡镇之一。相继获得县文明镇、平安乡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下属新民村是全县唯一一个全国文明村。2015年,全镇农村经济生产总值1.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县乡镇之首。   一、基本情况   (一)基层组织。和平镇现有党支部17个,农村党支部9个,占52.9%,全镇党员618名,农村党员508名,占82.2%。和平镇第七届村“两委”干部51名,平均年龄43.2岁,妇女干部13人,占25.5%,党员40人,占78.4%,大专5人,占9.8%,高中(中专)18人,占35.3%,初中28人,占54.9%;10个村(居)委会党支部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结构大大提升,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农村党员和村两委干部是我镇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二)干部队伍。全镇行政编制30人,实际在编27人;事业编制31人,实际在编18人。全镇副科级以上干部16人,其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9人,妇女干部17人,占总数的37.7%;本科及以上学历18人,占40%,专科学历18人,占40%,中专及以下学历9人,占20%。   二、近年来工作重点和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结合“联村帮扶”与“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党员驿站、县党代表“三问”工作室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建设一支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心系群众、业务过硬的干部队伍,干群关系和谐,全镇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基层党建等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一)抓队伍,提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切实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抓好每季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坚持组织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处理全镇重大事项时,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班子成员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坚持抓妤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腐败源头治理,班子成员的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创造力、开拓力不断增强;二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通过制定基层党建例会制度。要求每月召开一次,听取各村(社区)党支部汇报,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每季度通报一次,增强抓党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并把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指标,与10个村(社区)党支部签订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书;三是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2013年换届选举后,全镇10个村(居)公推选举产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51人。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本领强,党员、群众都满意认可的同志被选进村两委班子中,整个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结构明显改善;四是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2015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5人,转正党员10人。提前谋划第八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物色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人选,培养村“两委”后备干部18名;五是加强党员培训。因时因地制宜,以村级活动场所为阵地,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扎根式”、“巡回式”、“田间地头式”等学习培训形式,大规模地对农村党员进行专题培训,让每位党员都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2015年以来,组织党员干部12人参加农村两委干部大中专班、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组织全体党员共648人次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13次。   (二)抓阵地,强设施,夯实党建基础。一是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六有”的规范化建设标准,争取项目支持对全镇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和装修(长兴村因整村推进项目,固没有新建村级活动场所)。改善了办公条件,各种上墙制度基本完善;二是是充分利用好村级便民中心服务窗口,实行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严格落实“驻村、坐班、代访”制度。2015年,共登记事项89件,办结84件,办结率94.4%。目前共有林田村、新兴村、一堑对村等3个村级便民中心;三是全镇9个行政村,实现党员远程教育全覆盖;四是深入开展“四联三问”、联村帮扶和“我为农民增收办实事”等特色活动,推动优势资源下沉。目前镇领导班子已结对帮扶困难户28户、镇干部、村两委帮扶困难户128户。同时驻点单位积极争取到县水务局、农业局、农宗委等部门的技术资金支持,引导群众发展养蜂、养猪等产业,扎实开展为民增收办实事。   (三)转方式,调结构,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桑蚕产业稳中有升,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06年底,新民村种桑8亩,开始了种桑养蚕产业发展之路。随着桑蚕产业发展,桑园规模、养蚕户数、产业产值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共有桑园约1089亩,养蚕农户140户,已经养蚕757张,产蚕茧约7.4万斤,售茧产值约125.5万元;小蚕共育室产值约21万元;蚕丝被加工产值约42万元;蚕砂养羊产值约22万元;整个桑蚕产业产值约200万元;二是槟榔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受益更多群众。2013年,为了稳定槟榔价格,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我镇成立了琼中民生槟榔加工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琼中县第一个环保槟榔加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有生产线2条,环保锅炉30个,年加工能力800万斤。2015年,民生槟榔加工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新建生产线l条,增加了8个环保锅炉,干果产量约2000吨,产值1600多万元;三是咖啡产业初步形成品牌,产、销实现一条龙。我镇靠近万宁兴隆,受兴隆咖啡的影响,我镇长兴、长沙等村庄开始发展咖啡产业,截止到目前,全镇咖啡种植面积达到280亩,咖啡合作社2个、咖啡加工厂l间。2014年,长兴飞水有机咖啡合作社申请“飞瀑山”咖啡商标成功获批,成为琼中县第一个本土咖啡品牌。同年,飞水有机咖啡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咖啡烘焙师黄秀武代表我镇参加国际咖啡烘焙大赛活动获得优秀奖、参加海南咖啡行业手冲大赛获得第四名。且飞水有机咖啡合作社成为我县青年创业基地,其产品被评为我县“三月三”旅游产品。合作社于2015年上半年成功举办首届琼中咖啡师培训班,55名本地青年荣获国家级咖啡师称号,标志着我镇咖啡加工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四是铁皮石斛产业发展良好,种植技术逐渐提高。2013年底,在县扶贫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镇贝湾、长沙村民联合起来,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铁皮石斛种植。目前,我镇共有铁皮石斛9亩,生长良好,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开始收获,产值可达90万元;五是养蜂产业得天独厚,规模不断扩大。我镇森林覆盖率高,植被多,蜜源丰富,发展养蜂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镇现有中华蜂854箱,年产蜂蜜5.1盹,产值61万元;六是泥鳅养殖产业初起步,群众发展热情高昂。2014年,在县渔业局的推动下,我镇开始发展泥鳅养殖项目,现有养殖鱼塘1.5亩,2015年产值达3.5万元等。   (四)办实事,求实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全面兑现政府为民办实事承诺,2015年,我镇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力以赴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2015年,全镇新建农田水利渠道3条1.8公里(长沙青竹磉、林田二队、干磉留山坡),新建生产便道4条约6.5公里(林田新民、加峒什力、加峒墨鱼罗、长沙老村),维修生产便道2条约3.5公里(什介什介芜、新兴麻浸水),加峒大村、加峒崖上、长沙留田、什介顺作饮水项目已经动工,预计2016年初可以完成;二是做好农户自筹、政府补助、自主建房模式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截至12月底,我镇农村危房改造已全部开工建设。经现场核实,已竣工80户,竣工面积5475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785万元;三是堑对南队、北队67户整村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改造57户,县水务局已根据具体情况对剩余10户进行推进调整,计划2016年初铺开建设;四是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严格落实“周监督、月检查、季度考评”的整改模式,加大力度清理存量垃圾(2015年清理陈年垃圾4000吨),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工作,增加环卫物质的发放力度,引导群众合理有效回收可利用垃圾,并作为测评指标纳入环卫测评。2015年已投入专项资金107万元购买了一批环卫设备(其中购置垃圾桶3851个、洒水车1辆、手推车56辆、劳保用品856件等);制定宣传栏4个,发放宣传册1600份,悬挂横幅20条。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已全面覆盖我镇10个村(居)委会。   (五)稳增长,促发展,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是世界南药园项目。在完成538.05亩征地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协助华宇公司推进世界南药园项目建设。风情小镇402.12亩用地已征地完成,第一期94亩用地已经清表,下一步规划进行5万平方米立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完成一期35.5亩安置地的清表,规划建设60套住房。目前正在进行住房规划设计工作。38亩苗圃用地已经交付华宇公司,目前华宇公司正在进行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及种植项目;二是“富美乡村”建设项目。2015年我镇“富美乡村”创建村共有3个,分别是加峒村、崖上村和新兴苗村。其中加峒村、崖上村工程于6月初同时动工,至今已完成项目进度96%(完成5.7公里环村道+机耕路、1.27公里景观矮墙、2个景观凉亭主体、5条排水沟、326米排水沟水泥盖板、1个休闲小广场与1个景观长廊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正紧张收尾);新兴苗村富美乡村建设于9月份开工,至今完成项目进度25%(480米环村道和排水沟建设完成90%,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富美乡村主体工程已设计规划完成即将动工)。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镇在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开展,但在发展和前进中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程度还有欠缺,尤其像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还存在总体投入资金不足,重建轻管现象突出的问题;四是经济总量偏小,镇本级财政收入薄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大从青年工作者、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把紧党员队伍入口,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六个一”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求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六个一”:走访重点村庄农户一次;到村委会上一次党课;帮扶一户特困户;联系一家规模种养大户;每周到村组开展一次下访活动;帮助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实事。借助联村帮扶工作队的扶贫优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继续扎实推进“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通过在全镇范围内政策引导,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养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产业专业村,同时增大建党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比例。全年计划打造2个专业村、2个专业合作社、培养20户致富带头人、带动200户农户创业致富。   三、持续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巩固现有传统产业,深入挖掘其生产潜力。一是加大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提高橡胶、槟榔单株产量及投产年限;二是积极引进橡胶、槟榔加工产业,深化加工体系,扩展产业产值,做大做强现有民生槟榔加工厂规模和效益。另一方面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大桑园日常管理,提高桑园亩产效益,同时扩展种桑养蚕加工体系,开展丝绵被加工及蚕砂再利用;二是加大畜牧业养殖规模。通过扶持种苗,补助资金。引导农民从事养鹅、养猪、养蜂等特色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打造贝湾、什介、加峒养猪业,林田养蜂业、什介、新兴养鹅业;三是加强对其他适合我镇特色产业的积极探索,突出抓好现有咖啡产业,扶持长兴飞水有机咖啡合作社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发展泥鳅养殖、铁皮石斛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为后续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改善环境,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优化城镇服务功能。此外,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打造水岸宜居特色小镇。   五、着力抓好“富美乡村”工程建设。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努力将加峒村、崖上村和新兴苗村建设成为集综合休闲观光、生态种养、百姓宜居等特色美丽村庄。通过深入挖掘黎苗特色文化、民俗风情资料收集、旅游景点设计开发等方式,依托”东大门“地理优势和“奔格内”乡村自由行,打响和平生态旅游品牌。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扎实做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加大联村帮扶救助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五保”老人的资金发放及民房改造工作。   七、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治理成果,完善长效机制。建设与完善环卫基础设施,设置垃圾污水处理池,补充环卫队伍、垃圾池、垃圾车等,规范管理方法,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细化到组,落实责任人、责任任务、责任进度,及时沟通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类困难和问题。   

长征镇

  长征镇位于县城中部偏南,距县城10公里,东与和平镇接壤,北与营根镇毗邻,南濒上安乡,西依红毛镇,是营万线和营陵线的交叉点。土地总面积20.0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水田面积4977亩,旱田面积产1162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15亩。      全镇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57个村民小组,其中:黎族村49个、苗族村5个、汉族村3个;总人口7678人,其中黎族6155人,苗族728人,汉族173人。       2005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886.6万元,其中水稻播种面积8517亩,总产1961吨。民营橡胶10941亩,共计32.8万株,其中开割面积1394亩,4.18万株,年干胶总产63.5吨;荔枝、龙眼种植面积1348亩;槟榔种植面积3134亩;益智种植面积3693亩。2005年水黄牛全年出栏量650头;生猪全年出栏量3416头;三鸟全年出栏量46150只;淡水养殖总产量247.5吨;乡镇企业总产值57万元;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14元。      全镇通车的村庄43个,通电村庄45个,建有家厕的549户,占总户数40.5%;建有一池三改469户,占总户数34.6 %;全镇自来水受益村庄40个,占总村庄数85.1%;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红毛镇

中平镇

  中平镇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30公里,东与琼海市,南与万宁市,北与屯昌县接壤,县内与营根镇、湾岭镇、和平镇毗邻,境内有国营乌石农场南方分场和白马岭林场。   中平地区总面积61.97万亩,其中,中平镇行政区域面积37.39万亩,行政区辖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共45个村民小组。全镇辖区人口8674人,其中农业人口7873人;黎族和苗族人口分别占全镇辖区人口的47.69%和39%,是个黎族苗族聚居地和革命老区。   中平镇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多山,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岭11座,其中南茂岭海拔1270米,白马岭海拔1264米,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天然林、公益林面积达17万多亩,水能蕴藏量大,有合口、黎明、青梯、丹村、山青5座水电站,红岭水利枢纽工程主坝就坐落在境内黎明上水村。   中平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槟榔、水稻、花生、木薯、益智等。其中以橡胶、槟榔、水稻为主导产业。新兴特色产业有养蜂、种桑养蚕、五月茶、苗绣等,是全县养蜂大镇。近年来,养蜂、种桑养蚕产业已逐渐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2014年年底,我镇农业总产值为15710.95万元,同比增长约2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48元,同比增长18.39%。   

吊罗山乡

  [地理] 吊罗山乡位于海南省吊罗山山脉脚下,地处琼中县东南部,离县城39公里,东与陵水、万宁接壤;南与保亭县毗邻;西与上安乡相接;北与和平镇相邻,境内有国营太平农场。本地区属热带低温地带,年平均气温23度,最高气温38度,最低气温3度,年日照时间约250天,该乡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约2730毫升,属全县雨量最多乡镇,是万泉河的发源地之一。   [人口] 全乡共有6个村委会,1个乡农场,26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共1126户,总人口5960人.农村人口5731人,劳动力2308人。本地居民以黎、苗族为主,其中黎族4011多人,苗族1674人。全乡有12个党支部,366名党员。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6个,中小学生1212人,学校教职工81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50人。乡卫生院职工有11人,初级职称5人,年收入7万元。    [土地] 吊罗山乡境内土地总面积226184.24亩,乡实有土地面积90584.33亩。全乡耕地面积6989.2亩;水田2999.62亩;坡园地2319.3亩;森林覆盖面积36350亩,居民用地1020亩,未开发土地面积2500亩。    [经济发展] 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槟榔、益智、水果、木薯等。其中橡胶16483.9亩,实现户均14.6亩,人均2.7亩,开割1405亩;槟榔12736亩,实现户均11.3亩,人均2.1亩;收获2202亩;益智5041.5亩,实现户均4.8亩,人均0.9亩,收获570亩;绿橙350亩;木薯1020亩;山兰200亩;玉米132亩。种植其他经济林5000多亩。主要特产有野生灵芝、蜂蜜、南药等。预计2006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501.9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67.35万元,第二产业33.1万元,第三产业101.5万元。预计2006年人均纯收入1870元,比2005年增长9.8%。到8月份止,乡财政收入23.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9.6%。全乡农民拥有农业耕作机械183部,四轮车20辆,三轮车13辆,摩托车323辆。收割机1部,辗米机85部。电视机593部。利用我乡有利的资源条件,引进资金1000万元,建好小型水电站4个,3.5万伏变电站1座。.  

上安乡

  一、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原上安人民公社而得名   地理位置 上安乡位于东经109°14′36″-109°55′06″度,北纬18°46′59″-18°55′50″度,地处琼中县南部、五指山脚下,东接和平镇,西靠五指山,北连长征镇,东南与吊罗山乡接壤,南与保亭、陵水两县相毗邻,全乡土地面积20618.7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62%,乡人民政府驻上安圩,电话区号0898,邮政编码572919,距离县城营根24公里。   政区沿革 明清至民国初期,乡境分属定安县南乡喃唠峒和乐会县(今琼海市)南峒上峒。民国二十四年(1935)分属白沙县和保亭县。1948,1949年先后重属琼中县,为南万乡和西安乡。1958年9月为太平人民公社长安管理区。1961年5月析出成立长安人民公社。因与澄迈县长安公社同名,1980年更名上安人民公社。1983年社改区。1986年改为上安乡至今。   行政分区 全乡共有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9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庄38个,苗族村庄1个。   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乡总人口6716人,总户数1202户,其中黎族5687人,苗族140人,劳动力2897人。   二、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上安乡四周南边的罗眉岭(海拔1086米)向东倾斜,沿香蕉岭、水贤山至西边的五指山(1867米)向北至东倾斜,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地貌。境内多山。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岭10座。其中西部五指山海拔1867米,铁钻岭1781米,南面水贤岭1132米,卜古岭1167米,崩岭1159米。在总面积中山地占83.5%,高丘占13.7%。   气候 地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北缘,其特征为: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春旱夏雨秋末阴,八、九、十月有台风。   水文 主要河流有南什河、招咱河、什育河。   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 矿藏有金矿、黄铁矿、花岗岩和闪长岩。   三、经济概括    农业 2011年水稻播种面积8590.4亩,总产量2422.45吨,亩产282公斤,其中早造水稻播种面积4260.7亩,总产量1368.24吨,亩产321公斤,晚造水稻播种面积4269.7亩,总产量910.21吨,亩产213公斤。经济作物主要以橡胶、槟榔、益智、木薯为主,目前,橡胶种植面积达23044亩,其中新种植1200亩,已开割5368亩,槟榔面积15571亩,新种植1500亩,已收获3517亩,椰子776亩,益智3111亩,香蕉1750亩,菠萝750亩,木薯2600亩及其他经济作物等。同时还大力发展畜牧业,2011年水牛出栏量495头、存栏量790头,黄牛出栏量359、存栏量466头,养猪出栏量2017头,存栏量1586头,家禽出栏量73600只,存栏量22830只。2011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7066万元,比2010年增长 31.1%;全乡财政总收入526 万元,同比增长44.9 %;农民人均纯收入3626元,比2010年增加630元,增长 21%。   教育 全乡有3所完全小学,1所初级中学,5个教学点,共有师生1147人(其中,学生1070人,教职工77人)。    四、名胜旅游   土特产品 主要特产有木材、沙姜、叶花、竹子、红白藤、金钱龟和南药。   风景点 上安乡有着传统民族的风俗风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沿途有一片清代光绪十三年砌志,刻有“手辟南荒”、“一手撑天、巨手擎天”等字的摩崖石刻群。在南万村委会内还有现今琼中县内唯一的温泉“南流温泉”。南流温泉有十分丰富的温矿泉水资源,水温在60°C以上,出水泉源共有5处。泉水富含多种有益身心的矿物质元素,对神经性骨痛、风湿病、腰肌劳损、肌肉萎缩、肠胃病等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经常泡浴能护肤美容、养颜健身,四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现建有一个民歌基地,2003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什运乡

  什运乡地处鹦歌岭山脚下,乡墟位于海榆中线168公里处。全乡共有6个村委会,30个自然村,总人口5320人。土地面积19.09万亩,水田面积2830亩。种植经济作物有橡胶1148.5亩,芒果2560亩,荔枝403亩,槟榔1169亩,椰子538亩,粉蕉320亩,龙眼521亩。养猪2470头,牛2890头,三鸟9500只,饲养七彩山鸡4750只,黎母山鸡5150只。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460万元,人均纯收入1410元,农业增加值927万元。      该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3个,共有学生839人,教职工76人。小学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97%。.  


黎母山镇特产大全




黎母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