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代河村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最早姓氏为任,当前姓氏为任、季、王、董、胡、崔、丁的人数最多。南代河村因村北有一大柳河而得名。
南代河村隶属于任丘市北辛庄乡,村东侧位于106国道边,村南位于为长七路边。距离任丘市区8公里,南邻司马庄村,北邻北代河村,东邻牛村,西邻苑临河村。村内人口1720人,298户,党员46人,村民代表21人。全村耕地面积1402亩,人均0.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水暖毯加工业和玻璃纤维布产业。
南代河村两委班子5人,团结有力,干群基础良好,实行两委干部坐班轮岗制度,保证村委会时时有人,及时解决村民的问题。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多方筹资,超前改造村庄面貌。南代河村内有一座小学和幼儿园在一起,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室、幸福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大鼓队,民风淳朴,村风良好。村内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全村绿化率达95%,主要街道全部亮化,同时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在村民的自觉维护和相互监督下,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南代河村在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被评为“沧州市文明村”、“任丘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任丘市百日攻坚先进单位”、“任丘市明星村庄”等。我们将不遗余力继续努力,在“管理党务、维护信访稳定、食品安全、工农业发展、安全生产和科学种植”方面多下功夫。今后定将再接再厉,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奋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982205 | 061000 | -- | 查看 南代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香城铺村 |
南香城铺村简介 南香城铺村位于北辛庄乡政府东南部,距北辛庄乡政府1公里,东邻106国道,南邻东李各庄村,北邻北香城铺村,全村总面积1990亩,耕地面积1410亩,现有人口1560人,人均耕地0.9亩,人均纯收入5600元,村干部6名,党员32人,村民代表24人,6个生产队。 南香城铺村主导产业:种植、养殖、家俱等,医疗卫生、大鼓队、秧歌队样样俱全。 南香城铺村建于明朝初年,原名大浒村,后改为古虞铺村,永乐年间由山东登州府涞阳市寨头屯秦民屯迁来刘、于两家在此落户,改名为香城铺村。南香城铺村东靠京开公路,地势东高西低,分两个大队。 |
北辛庄村 |
北辛庄村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30年)。有朱、李、田三姓从南方迁来此地。因路途遥远,途中历尽艰辛,故起名北辛庄。 北辛庄村位于国道西侧5公里处,北邻长七西路,村庄共630户,2360人,修建文化广场一个占地约1200m2,新民居一栋,村内已修建水泥路9000米。 北辛庄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6名,党员64名,村民代表27名,全村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650人,面积1500亩,人均耕地1.3亩,人均纯收入9000元,主要产业为农业。 |
小唐头村 |
小唐头村建于明朝初期,由姓于的建村,因建在赵王河唐堤的堤头上,故名小唐堤头,后简称小唐头。 小唐头村有四个村民小组,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六人,党员34人,村民代表23人,全村总户数203户,现有村民865人,耕地面积855亩。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村集体无企业,村级卫生室一家,超市3个,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劳务收入为主,村中姓氏以郭、李、王为主,约占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三。 小唐头村位于北辛庄乡西南部,任丘市北七公里,白洋淀东南7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东距106国道3公里,西与大广高速相距2公里,南水北调加压站位于小唐头村西南1公里处,是解决任丘市区饮水和文安县饮用水的基础设施。 村东的乡级公路--姜邓路南连106国道,北接长七路、村级连村路四通八达。 |
大唐头村 |
大唐头村始建于唐朝,当时村没有几户人家,后来逐步迁移过来的,关于名称原本叫大唐堤头村,位于古老的赵王河西岸,该处有一块堤坝,取名大唐堤头村,后来简化大唐头村。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6名,村共有党员21名,村民代表16名,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左右,有耕地1050亩,总人口460人,人均耕地204,人均收入7千左右。村以种地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开动了脑筋,发展了一些果树,以桃树为主,现有桃园200亩左右。 |
领军村 |
领军村建于五代,为抵御契丹入侵在此常驻重兵。因当时为军人驻地,军头常于此发兵故起名领军。 位于任丘市中北部,距市区10公里,隶属北辛庄乡,位于北辛庄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堤东相连,东南与大唐头村相连,西北与七间房乡交界。大广高速自村庄西侧穿境而过。 支部3人村委3人,党员35人,村民代表23名,村庄占地339亩,有耕地1098亩,人均耕地1.5亩,人口有716人,185户,人均纯收入村庄无集体收入经济薄弱。由于乡村教育并点原因村无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去堤东就学。村内有卫生所,很大程度上方便村民就医。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 |
三浒村 |
三浒村简介 建于唐朝末年。原名叫三户村(田、孙、任)。后因赵王河决口,三户村被淹居民迁到三户村边朱家岗(又称三浒淀)居住。后改名为三浒村。 三浒村西靠京开公路,南临任文干渠,交通便利。村干部7名,党员58名,村民代表27人,全村总户数635户,总人口2140人,占地面积900亩,人均耕地1.6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主要产业农作物种植。 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建有三浒村幼儿园和小学,村卫生室条件良好。 鑫绿蔬菜种植合作社是三浒村依托万亩良田改造工程,积极引进先进蔬菜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是种植无公害设施蔬菜,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总投资5000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三浒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抓好落实各项工作。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全力打造北辛庄好人好事,营造“讲文明、树新风、做好人”的精神风貌,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
堤东村 |
堤东村简介 堤东村建村较早,据历史记载始于明朝,临于南京至北京的一条水路航线古赵王河东侧,故取名为堤东。从古到今世代以农业为主,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 现位于106国道司马前庄路口西三公里处,班子健全,两委干部共5人,另党员有46名,村民代表20人,全村总户数289户,总人口1384人,村庄占地面积600亩,耕地面积1940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纯收入7000元。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以农业为主并附带商业,另小型企业18家,大部分以炉具加工、玻纤、家具行业为主。乡中学位于堤东村、另建有北辛庄乡第一中心小学(内含幼儿园),村卫生室条件良好,建在堤东新民居“幸福家园”小区内的南侧。 的主导产业是林果业,经济发展上无论是农工商皆有稳步提高,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打造千亩核桃产业,发展成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求上规模上档次、多类别发展。目前核桃已栽植完毕,现正在管护中。 的特色产业主要是核桃产业,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家具加工企业“河北睿皓家具有限公司”,未来主要产品为核桃。 |
张河口村 |
张河口村简介 北辛庄乡张河口村辖4个生产队,现有村民306户,1120人,耕地1800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纯收入5000元,个体企业20户。村民代表23人,共产党员31人。村集体无企业,村级卫生室2家,超市2个,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劳务收入为主,村中以张姓为主,约占全村总户数的二分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张河口村位于北辛庄乡西南部,任丘市北6公里,白洋淀南6公里处,东与106国道相距3公里,西与大广高速相距1.5公里。南水北调加压站位于张河口村西1公里处,是解决任丘市区饮水和文安县饮用水的基础设施。 便利的交通环境:村东的乡级公路——姜邓路南连106国道,北接长七路。村级联村路四通八达。 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张河口村有深机井4眼,浅井31眼,配套设施齐全,防渗管道3600多米,南北贯通的五支渠南连任文干渠,北接小白河,东西走向的张河引渠与五支渠相连,方田中间,毛渠、隔碱沟纵横交错,与五支渠、张河引渠相连,确保了张河口的1800亩耕地全部成为水浇地,而且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悠久的历史:张河口村建于明朝,因村位于赵王河沿,唐堤的道口,因而得名。今年在张河口村北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 丰富的文化生活:张河口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房屋紧缺的情况下,农村书屋单独使用了一间屋子,指派爱文化、负责任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日常管理。张河口现有各类图书1500多本。借阅群众多达200余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今年,张河口村委会建成了面积200平米,高标准的群众文化广场,成立了30余人的舞蹈队,配备的音响设备及照明设施。每天晚上,群众自发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成为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张河口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村集体企业——塑料加工厂,张河口的群众都尝到了甜头。联产承包责任田后,张河口村的塑料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张河口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村的群众致富。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张河口的主导产业也发生了变化,由塑料加工到水暖配件生产(排气阀、胶垫、采暖炉、暖气片)再到现在遍地开花的水暖毯厂。见证了张河口经济发展的轨迹。现有张河口村有个体企业20户,其中水暖毯厂8户,纤维制品厂4户,塑料厂5户,排气阀厂1户,橡胶制品厂1户,暖气片厂1户。共带动群众就业300多人。 宜居的生活环境:“百日攻坚”成果丰硕,清理了几十年来村内积累的生活垃圾,村委会投资3万余元购置了龙爪槐和大叶黄杨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投资0.7万元对村主要街道进行了粉刷,修建了10个垃圾池,安放了12个垃圾箱,落实了卫生长效机制,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一位老大爷高兴的说:“我活了70多年了,村里的街道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过年的时候也没有现在干净、漂亮。”。 安定的社会环境:张河口村两委班子团结,做事公道,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村内各级组织(调委会、妇女主任、治安、计生等)各司其职,为张河口村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近几年来,张河口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一起-案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为张河口的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不断涌现的爱心人士:企业发展了,一些企业家也没忘记回报自己的父老乡亲,张顺义在2010年拿出10万元为全村的群众缴纳了合作医疗费,“百日攻坚”活动后,在北辛庄乡举办的企业自捐活动中,张顺义又拿出3万元,为张河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张社国、王旭华也献出爱心,帮助村里的公益事业。 |
任河口村 |
任河口村村情简介 北辛庄乡任河口村4个生产队,现有村民194户,860人,耕地1239.7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纯收入4500,“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5人,共产党员33人,村民代表21人,村集体无企业,村级卫生室1家,超市1个,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劳务收入为主,村中以姓任为主,约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优越的地理位置:任河口村位于北辛庄乡西南部,任丘市北五公里,白洋淀南7公里处,东与106国道相距1.5公里,南水北调加压站在任何口村西1公里处,是解决任丘市区饮水和文安县饮用水的基础设施。 便利的交通环境:村东的乡级公路——姜邓路南连106国道,北接长七路,村级联村路四通八达。 悠久的历史:建于明朝,当时有一姓任的从山西迁入,把庄建于赵王河岸的道口,故取名任河口。 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联产承包责任田后,任河口村的胶垫、排气阀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了任河口村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村的群众致富。 安定的社会环境:任河口村的两委班子团结。做事公道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村内的各级组织(调委会、妇女主任、治安、计生等)各司其职,为任河口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任河口的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
牛村村 |
牛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因庞、火、张三姓居住成三角形,故名为三角村。后逐渐连成片,据传有一古牛,每天夜间出来到大坑喝水,白天不知去向,故改名古牛仙庄,后称牛村。 牛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10名,党员80名,村民代表24名,全村总户数600户,总人口2255人,村庄占地面积12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1.99亩,人均纯收入7563元/年。牛村以农业为主并附带商业,大部分以炉具加工、特色农业为主。 |
北香城铺村 |
北香城铺村简介 北辛庄乡北香城铺村位于北辛庄乡政府南两公里处,106国道西侧,任丘市北7公里。西与堤东村为邻,南与南香城铺村、东李各庄村为邻,东与南香城铺、牛村为邻,北与司马前庄、司马庄为邻,总面积为2155亩。 北香城铺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燕王归北后,由山东省莱阳县宅頭村迁入此地,建村时是刘、于两家,因为刘、于两家为姐夫、舅子,香城铺原名为大浒村,后更为古虞馥村,再后来为香城铺村,在一九六三年时分为两个大队,分为南香城铺村和北香城铺村。后为合并为一个村,在一九七一年时又分开至今。 北香城铺村1956年建立初级社,在1958年成为北辛庄乡人民公社,经历了1966年--1976年的文化革命。在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将北香城铺大队更改为香城铺村,北辛庄公社更改为北辛庄乡至今。 北香城铺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6名,党员43名,村民代表23名,全村总户数370,总人口1396人,面积2155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纯收入7000元,主导产业为纤维制品,各种木制家俱,特别有香城食品有限公司所经销的芳大妈食品。 现在北香城铺经济繁荣,各项收入稳定,农业收入、粮食收入稳步上升,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村庄照明、各项工作都达标。 |
司马前庄村 |
司马前庄村始建于明朝,因位于司马庄南面,故名前庄村,于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司马前庄。 司马前庄村位于北辛庄乡中部,东部和南部与香城铺相接,西临堤东,北临司马庄,共176户,总人口841人,总面积约260000平方千米,耕地约512亩,人均耕地0.62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7532元。全村共有党员30人,党支部成员4人,村委会成员3人,村民代表21人,乡包村干部2人,大学生村官1人。村内主街道全长约950米,以砖路为主,已经实现硬化、亮化。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 |
苑临河村 |
苑临河村简介 北辛庄乡苑临河村建于明朝初年,有一苑姓从山西迁来,建村于赵王河东岸,故起名苑临河。 位于北辛庄乡西北部,长七路两侧,是去七间房乡的必经之路。支部共3人,全村党员56名,村民代表21人,全村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392人,村庄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耕地面积850亩,人均耕地0.61亩,人均纯收入7684元/年,主要产业是玻纤制品。 |
北姜临河村 |
北姜临河村简介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年姜临河就有姜姓移民,在古赵王河畔定居,故江姓在此定居最早要临赵王河东堤居住。有李姓氏、田姓等在此居住迄今为止。 至上世纪50年代成立第六区委员会姜临河乡,1961年至今隶属北辛庄乡辖管。同时姜临河村分为南、北姜两村。 北姜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4名,共有党员56名,村代表25名,全村总户数256户,总人口为960人,总面积为2130亩,人均耕地1.45亩,人均纯收入7880元。主要产业是农业。 北姜临河村位于乡政府北3.5公里处,东临106国道及大广高速。西有华北明珠白洋淀,北及历史名镇鄚州,其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又有金马淀水灌溉良田千顷,小白河水滋润家乡。 |
南姜临河村 |
南姜临河村,距任丘市区约15公里,主要公路交通为村南新修金马淀路,距106国道1.5公里,西距华北明珠白洋淀2.5公里。路面宽敞整洁,是旅游观光的必经之路。 南姜临河村始建于明朝初期,有姜姓村民从山西迁来此处落户,因西邻赵王河,为此取名姜临河村。1962年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南姜临河北姜临河划两个行政村。南姜临河村隶属任丘市北辛庄乡。 南姜临河村现有一个党支部,党员38人,村民代表25人。现有住户282户,1189人,劳动力648人,第一产业为农业为主。现有耕地3000来亩,计税土地面积2235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总产值约670多万元,第二产业以打工为主,全村人均收入约7000多元。 南姜临河村有幼儿园1座,儿童入园率100%,有标准化卫生室一座,新农村参加合作医疗为90%以上。村西建有精品菜园,金马淀渠南、渠北建有精品果园。 南姜临河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科学指导下,全体村民的努力配合下,正在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南代河村 |
南代河村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最早姓氏为任,当前姓氏为任、季、王、董、胡、崔、丁的人数最多。南代河村因村北有一大柳河而得名。 南代河村隶属于任丘市北辛庄乡,村东侧位于106国道边,村南位于为长七路边。距离任丘市区8公里,南邻司马庄村,北邻北代河村,东邻牛村,西邻苑临河村。村内人口1720人,298户,党员46人,村民代表21人。全村耕地面积1402亩,人均0.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水暖毯加工业和玻璃纤维布产业。 南代河村两委班子5人,团结有力,干群基础良好,实行两委干部坐班轮岗制度,保证村委会时时有人,及时解决村民的问题。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多方筹资,超前改造村庄面貌。南代河村内有一座小学和幼儿园在一起,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室、幸福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大鼓队,民风淳朴,村风良好。村内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全村绿化率达95%,主要街道全部亮化,同时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在村民的自觉维护和相互监督下,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南代河村在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被评为“沧州市文明村”、“任丘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任丘市百日攻坚先进单位”、“任丘市明星村庄”等。我们将不遗余力继续努力,在“管理党务、维护信访稳定、食品安全、工农业发展、安全生产和科学种植”方面多下功夫。今后定将再接再厉,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奋斗。 |
北代河村 |
北代河村隶属于任丘市北辛庄乡,位于任丘北部,距市区约10公里,北与于村乡西黄里村相连,南与本乡南代河村相邻,西与本乡苑临河村相连,东与本乡东代河村连接。主要公路交通为106国道,路宽45米。村民住户为106国道两侧。 北代河村建于明朝,村北邻古夏王河畔,故起名为北代河村,北代河村邻106国道两侧,村域面积约500亩,总户数380余户,总人口1380余人。党员41人,村民代表26人。生产以农业为主,有多家小型企业,人均纯收入7830元。新建北代河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村有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村活动广场施设齐全。 北代河村通过上级的科学指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为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奋斗。 |
东代河村 |
东代河村因位于古夏河东而得名,如今东代河村位于北辛庄乡北部,西紧邻106国道,交通方便;东接雁翎工业园区,有力带动了东代河村民就业与发展。 目前东代河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共7人,其中党支部干部4人,村支部干部3人,东代河村现有党员39人,村民代表22人;全村总户数245户,总人口1062人;东代河村占地366亩,现有耕地1687.6亩;人均耕地1.57亩;农业以常规粮食作物为主,村内主导产业为玻纤制品、环保家具、新型节能环保采暖炉、畜牧养殖等。 目前东代河主抓工作有“气化”改造;农村绿化;巩固现有街道卫生、清理边角死角;完善路灯照明;硬化修补道路。 |
西李各庄村 |
西李各庄村建村于明朝,原名韩家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因遭兵灾,房舍尽毁,人口大部分被杀,余下之人在村北菜园重建村庄,名为“立个庄”,后演变为李各庄。1931年因王、郑二姓闹纠纷,以中间大坑为界,分为两个村,坑东为东李各庄,坑西为西李各庄。 村庄位于任丘市北部,106国道西侧,距任丘市区4公里处,隶属北辛庄乡,距乡政府1.2公里,西李各庄村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国道G106线从村庄东部穿过。 村庄现有农户536户,总人口1780人,村址面积480亩,耕地面积2078亩,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4人交叉任职,党员53人,村民代表29人。村民以农业为主,有家具厂5个,养猪专业户10户,存栏约2000头. |
东李各庄村 |
东李各庄村情简介 一、历史沿革 东李各庄村建村于明朝,原名韩家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 年)因遭兵灾,房舍尽毁,人口大部分被杀,余下之人在村北菜园重建村庄,名为“立个庄”,后演变为李各庄。1931年因王、郑二姓闹纠纷,以中间大坑为界,分为两个村,坑东为东李各庄,坑西为西李各庄。 二、地理位置 村庄位于任丘市北部,距市区2.5公里,隶属北辛庄乡,距乡政府0.8公里,与南、北香城铺村、西李各庄村、三浒村、八里屯村为邻。东李各庄村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国道G106线从村庄东部穿过。 三、经济社会条件 到2015年底,村庄现有700余户,人口2200余人;有耕地1882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86亩。人均纯收入6500元。村庄无集体收入,村民以经商、家具生产和建筑业为主,以农业种植为辅,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村内现有村委会、小学、幼儿园各一处。 村党支部3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人数41人,村民代表人数25人。村“两委”以支部书记为领导核心,团结务实,扎实工作。东李各庄村情稳定,民风淳朴,曾多次被评为任丘市“文明村”、“安全村”。 |
司马庄村 |
司马庄村始建于明朝,因村边有一司马坟,故起名司马庄。 位于任丘市北2.5公里处,紧靠一零六国道,是北辛庄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农户672户,总人口2705人,耕地面积2492亩,村址面积1050亩,人均住宅面积55平方米。村党支部现有4人,中共党员66名(其中女党员12名),村民代表30人。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小型企业和外出打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村两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带好头,做示范。着眼未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使新农村文明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全村硬化道路7.2公里,完善了配套工程,村路四通八达,交通状况基本改善。主要街道全部安装路灯,两侧路面硬化3500米;投资65万元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投资65万元,新建水泥桥梁一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翻盖学校2750平方米。于2014年建成标准卫生室一所。 司马庄村建立了自己的秧歌队、舞狮队、武术队,书法协会等,并常年开展活动。建立了农村书屋和文化广场,结合幸福乡村建设,提倡和谐家庭、道德模范、庭院改造和美化家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
邓河口村 |
邓河口村基本情况 人文历史及自然情况: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邓河囗一带始有移民迁来,逐步发展成为“马家爨”、“芮家坝”、“郭家旮旯”、“史家过道”等自然居住屯落,后几经变迁,方定村名为“邓河口”村。 邓河口村西距华北明珠白洋淀7台公里,人工河道任文干渠穿村而过,姜邓公贯全村,东南方向紧依106国道。 基本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村干部7名,党员58名,村民代表38名。全村总户数616户,总人口2902人,耕地面积3200亩,人均耕地1.4亩,人均纯收入6600元,主要产业为橡胶加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