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汾西县

汾西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汾西县谷歌卫星地图)


汾西县简介

  
  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市北部。总面积875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永安镇。邮编:031500。代码:141034。区号:0357。拼音:Fenxi Xian。
  行政区划
  
  汾西辖5个镇、3个乡:永安镇、对竹镇、勍香镇、和平镇 、僧念镇、、佃坪乡、团柏乡、邢家要乡。
  永安镇(27个村委会):贴金、府底、古群、马沟、南沟底、下山、太阳山、神符、涧底、前加楼、后加楼、吴家岭、赵家坡、李安庄、冯村、洪原、南梧、东原、窑头、窑铺、道荣、贯里、桑原、杨木沟、张家洼、柏乐、独霍。
  对竹镇(16个村委会):对竹、下庄、刘家庄、界头、下柳、北掌、王家庄、后王提、汉峪、前坡、西河、白家河、秋堰、塔上、康和、阎家堰。
  勍香镇(18个村委会):勍香、堡落、胡峰、半沟、西村、回城、北沙堰、暖泉头、杨木山、郭家庄、它支、师家崖、成家庄、山底、罗殿、裴阁、新安、云城。
  和平镇(13个村委会):和平、张泉、申村、屋子铺、芝麻圪岭、沟西、季家庄、赵庄、河达、城南掌、回王、瓦乐平、礼义掌。
  团柏乡(12个村委会):下团柏、枣坪、沟底、上团柏、茶房、堡后、后义、沟堡、羊反、柴洼庄、李家坡、任马庄。
  僧念镇(13个村委会):僧念、南庄、瓦窑圪塔、薛家庄、涧子里、师家沟、坂底村、岭南村、段村、麻姑头、仁马庄、细上、前沟。
  邢家要乡(7个村委会):盈村、洪南庄、大吉利、邢家要、朱洼庄、宋家庄、东角。
  佃坪乡(15个村委会):佃坪、徐庄、山云、留峪、院头、白衣、郭家村、崖底、郝家沟、圪台头、东峪、陈家庄、坡头、芦家垣。
  社区(6个居委会):南街居民委员会、北街居民委员会、府南居民委员会、府西居民委员会、晨熙居民委员会、凤祥居民委员会。
  (此处区划地名根据“山西省城乡资源信息数据库”——整理)
  历史沿革
  
  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
  
  ?年,汾西县辖:城关镇、对竹镇、僧念镇、和平镇、勍香镇、要家岭乡、加楼乡、邢家要乡、团柏乡、它支乡、佃坪乡、康和乡、桑原乡、麻姑头乡。
  
  2000年,汾西县总人口13383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9842 对竹镇 7733 勍香镇 10106 和平镇 13021 僧念镇 9760 加楼乡 8605 桑原乡 7745 康和乡 5468 它支乡 6328 佃坪乡 7827 邢家要乡 7663 团柏乡 11338 麻姑头乡 4334 要家岭乡 406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sunearth整理)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4万人 875平方公里 141034 041000 0357 查看 汾西县谷歌卫星地图

汾西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永安镇 0 0

----

查看 永安镇谷歌卫星地图
对竹镇 约7000人 52平方公里

----

查看 对竹镇谷歌卫星地图
勍香镇 约9300人 73平方公里

----

查看 勍香镇谷歌卫星地图
和平镇 约1.2万人 86平方公里

----

查看 和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僧念镇 约9000人 49平方公里 师家沟村 查看 僧念镇谷歌卫星地图
佃坪乡 约8000人 70平方公里

----

查看 佃坪乡谷歌卫星地图
团柏乡 约1万人 54平方公里

----

查看 团柏乡谷歌卫星地图
邢家要乡 约8000人 57平方公里

----

查看 邢家要乡谷歌卫星地图
管理委员会 0 0

----

查看 管理委员会谷歌卫星地图

汾西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尧都区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中部。东临浮山县,西与蒲县、乡宁、吉县为界,南与襄汾县接壤,北与洪洞县毗连。东西长65千米,南北宽35千米。总面积1304平方千米。总人口78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鼓楼东大街。邮编:041000。代码:141002。区号:0357。拼音:Yaodu Qu。   地处临汾盆地中央。境内东为太岳山脉,西为吕梁山余脉,中部为断陷盆地,汾河纵贯南北,将全区分为汾西、河东两个基本对等的部分,形成东西两山夹平原的地貌。全区山地面积627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38平方千米,台地134平方千米,平原417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尧都区辖9个街道、10个镇、6个乡:解放路街道、鼓楼西街街道、水塔街街道、南街街道、乡贤街街道、辛寺街街道、铁路东街道、车站街街道、汾河街道、屯里镇、乔李镇、大阳镇 、县底镇、刘村镇、金殿镇 、吴村镇、土门镇 、魏村镇、尧庙镇 、段店乡 、贾得乡、贺家庄乡、一平垣乡、枕头乡、河底乡;滨河办事处(临汾经济开发区)。   历史沿革      尧都区传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商尧陶唐氏诞生、建都之地。古称平阳,战国时韩国都,汉时西魏王都,十六国汉刘渊都,自唐至今为晋南、临汾首府。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为晋国平阳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县称临汾;1970年8月,分设临汾县、临汾市;1983年7月,市、县合并临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销县级临汾市,设立临汾尧都区。   ?年,临汾市辖:南街街道、车站街道、辛寺街道、鼓楼西街街道、乡贤街街道、水塔街道、解放路街道、铁路东街道、魏村镇、土门镇、吴村镇、大阳镇、乔李镇、北城镇、金殿镇、县底镇、刘村镇、西头乡、龙祠乡、尧庙乡、城隍乡、一平垣乡、郭行乡、东张乡、小榆乡、泊庄乡、贺家庄乡、大苏乡、段店乡、枕头乡、贾得乡、屯里乡、河底乡。   1999年3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将临汾市北城镇辖区划出,设立山西省临汾经济术开发区(省级)。该区位于临汾市区西北(原北城镇),西起汾河东堤坝,东至平阳北街南起向阳西路,北到涝河泄洪渠。总规划面积7.8平方千米,起步区面积0.8平方千米。   2000年2月28日,屯里乡改为屯里镇,原行政区划不变。同月,城市街道办事处所的贾庄、东关、西关、鼓楼南,挂甲庄、水门街、乡贤街、鼓楼北8个村委会改为14个居民员会。6月26日,尧庙乡改为尧庙镇,原辖行政区划不变。   2000年,尧都区总人口724403人,各乡镇街道人口: 解放路街道 36673 西街街道 30648 水塔街道 16580 南街街道 40670 乡贤街街道 35161 辛寺街街道 17468 路东街道 52726 车站街街道 36245 屯里镇 16640 乔李镇 19156 太阳镇 18339 县底镇 25666 刘村镇 25891 金殿镇 26373 吴村镇 24022 土门镇 21737 魏村镇 13036 北城镇 16514 尧庙乡 18707 殷店乡 33156 贾得乡 33578 东张乡 15178 郭行乡 8552 大苏乡 9907 城隍乡 10428 贺家庄乡 7814 泊庄乡 19270 小榆乡 16308 龙祠乡 19836 一平垣乡 15527 西头乡 7008 枕头乡 18563 河底乡 10190 果树厂虚拟街道 683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   2000年11月1日,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和尧都区,临汾市更名为临汾市尧都区,以原县级临汾市的行政区划为都区的行政区划。区政府仍驻鼓楼东大街原址。地级临汾市政府驻尧都区解放西路。   2001年3月,尧都区启动撤并乡镇调整区划工作,至4月底按计划完成。原14乡11镇调整为6乡10镇:泊庄乡并入刘村镇,大苏乡并入贾得乡,东张乡并入段店乡,西头乡并入土门镇,龙祠乡、小榆乡并入金殿镇,郭行乡并入大阳镇,城隍乡并入县底镇;屯里镇、尧庙镇、吴村镇、魏村镇、乔李镇、一平垣乡、枕头乡、河底乡、贺家庄乡保持原建制。同时,北城镇并入车站街办事处;原果树场辖区改设汾河办事处,水塔街、南街,铁路东、解放路,乡贤街,辛寺街、鼓楼西街7个办事处行政区划不变。调整后,尧都区辖9个街道、10个镇、6个乡。      尧都区辖9个街道(水塔街、南街、铁路东、解放路、乡贤街、辛寺街、鼓楼西街、车站街、汾河)、10个镇(屯里镇、尧庙镇、吴村镇、魏村镇、乔李镇、刘村镇、土门镇、金殿镇、大阳镇、县底镇)、6个乡(一平垣乡、枕头乡、河底乡、贺家庄乡、贾得乡、段店乡),44个居委会、381个行政村。   乡镇街道简介   站外链接   部分街道乡镇所辖行政村名录一览(不完整;截至时间不详)   西街办事处:西关、鼓楼南。   水塔街办事处:鼓楼北。   乡贤街办事处:乡贤街、水门街。   辛寺街办事处:东关。   路东办事处:挂甲庄、贾庄。   刘村镇(42):刘北、刘南、刘西、兴旺庄、北卧、南卧、南刘、杨家庄、土焦坡、北刘、高堆、官场、嘉泉、北芦、南芦、三桥、马务、北段、南段、寄家庄、参峪、窝沟、泊庄、堡子、泊段、沙乔、马站、韩家庄、涧头、乔家院、左义南、周家庄、陶家庄、樊家庄、上涧北、东宜、孔家庄、青城、涧上、左义北、下涧北、渔家庄。   金殿镇(38):东麻、伍默、伍级、桑湾、金殿、杜家庄、城居、新风、苏村、兰村、朔村、官磑、贾册、坛底、东靳一、东靳二、小榆东、小榆西、录井、席坊、西麻、界峪、西宜、姑射、峪口、赛头、晋掌、龙祠、河北、河南、北杜、中杜、西杜、三景、王庄、峪里、高家庄、贾平斗。   吴村镇(16):孙曲、王曲、南太涧、北太涧、吴南、吴北、邰村、东太明、南王、屯里、洪堡、乔化、东郭、徐村、上太明、永胜。   土门镇(27):土门、东涧北、西涧北、亢村、沟北、柴里、东羊、李仵、燕家庄、古镇、景家庄、田村、坟上、鸦儿沟、李家庄、王汾、西头、坡头、南羊沟、小腰、牛王岭、南庄、二驹、太山坡、王鸡沟 、冯家庄。   魏村镇(10):羊舍、羊舍庄、和村、魏村、车辐、西郭、吉家庄、吴家庄、梁家庄、山底。   一平垣乡(20):一平垣、卓里、辛店、岭上、张家庄、赤河、丁家庄、阎马庄、官道尧、郑家庄、蟒王、核桃凹、段家凹、坂底、杨家坡、阎马河、料-同、房家凹 、罗家圪塔、连家尧。   枕头乡(19):枕头、王斗、圪垛、垣上、桑辿、西庄、安沟、豁口、郭家庄、院头、岭上、洪道、后掌、米居、仪上、枣林、苍上、西道、马家梁。   河底乡(10):河底、西凹 、张马庄、东安、十亩、苍圪台、三交、交口、何家峪、靳家川。   汾河办事处(4):沣淇、新东、新西、南庄。   原北城镇(现北城开发区,9):上樊、下樊、南焦堡、高河店、北孝、南孝、党家楼、坂下、郭家庄。   地图   

曲沃县

  展开山西省地图,沿着千里汾河而下,至临汾盆地南端,汾水折而向西注入黄河。就在这回环转弯之侧,有一块“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这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曲沃县。   境内乔山、绛山南北对峙,天赐屏障,宛如长幅历史画卷;浍河、滏河东西贯穿,恰似两条银带,飘曳在437.9平方公里的绿色原野之中。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植麦棉。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纵有同蒲铁路和北昆公路贯穿南北;横有晋韩公路与动工兴建的侯月铁路,并行东西。为曲沃这块古老文明的钟灵毓秀之地,插上了经济腾飞的双翼。   邮政编码:043400   行政区划   曲沃县辖5个镇、2个乡:乐昌镇、史村镇、曲村镇、高显镇 、里村镇、北董乡、杨谈乡。   历史文化   县内里村西沟遗址,同闻名于世的丁村遗址同属一个文化层,证实先民远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如今, 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银杏树,虽历尽沧桑,仍枝叶繁茂,超脱升腾,以植物圈“活化石”之称,留下了历史遗迹。曲沃人民忠厚温顺,谦恭礼让,勤劳俭朴,耕读传家。生之于斯,长之于斯,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物质与精神财富。   曲沃乃“天府雄风、三晋重地”。这里的山、河、平原,风物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2800年前晋国建都的条件。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出现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升平景象。作为晋国古都的曲沃, 当时的农业已种植小麦、大豆和谷子, 使用铁铲、铁犁和耕牛。手工业有冶炼铸造,纺织印染、制革制陶等。商业出现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的富商巨贾。晋国的昌盛本来该给曲沃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然而, 沧海桑田,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县;在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频繁的战争中走过了漫长的1400余年。   历史给予了一个偶然的机遇,曲沃人民驾驭了这一机遇。明万历年间,县人张士英从福建引进烟草种子及栽培技术,经逐步种植推广,全县植烟面积最多时达17万余亩,约占耕地面积的27%,年产烟叶7 000余吨。旱烟作坊随着烟单种植也应运而生,多达百家,年产烟丝5 000余吨。其质甲于三晋,驰名中外,曾远销蒙古的乌兰巴托, 苏联的莫斯科、西伯利亚等地。一业兴而百业荣。清代中叶,县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座商几近千家,其中票号、钱庄有72家, 同与旱烟共兴衰。烟草种植与早烟生产成为曲沃经济命脉的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烟加工渐次让位于卷烟生产,在此转折关头,由于烟农未能熟练地掌握烤烟叶的技术, 经济效益不高,致使烟草种植处于萧条地位。   近百年来,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至解放前夕, 曲沃经济已濒临崩溃。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新中国诞生后, 在中国0领导下, 曲沃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建国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  

翼城县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中条山与太岳山之间。总面积1149平方千米,总人口3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唐兴镇。邮编:043500。代码:141022。区号:0357。拼音:Yicheng Xian。   行政区划      翼城县辖6个镇、4个乡:唐兴镇、南梁镇、里寨镇、隆化镇、桥上镇、西闫镇、中卫乡、南唐乡、王庄乡、浇底乡。   历史沿革      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      ?年,翼城县辖:城关镇、隆化镇、西阎镇、南梁镇、里砦镇、桥上镇、中卫乡、王庄乡、北捍乡、甘泉乡、二曲乡、大河乡、浇底乡、辛安乡、武池乡、南唐乡。   2000年,翼城县总人口303258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78632 南梁镇 19878 里砦镇 28348 隆化镇 20739 桥上镇 10512 西阎镇 5974 武池乡 21963 中卫乡 24377 南唐乡 26298 辛安乡 14824 王庄乡 15867 北橄乡 16630 浇底乡 6835 甘泉乡 8183 二曲乡 3460 大河乡 73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   ?年,翼城县辖6个镇(唐兴、南梁、里砦、隆化、桥上、西闫)、4个乡(中卫、南唐、浇底、王庄),211个村委会,833个自然村。   唐兴镇 辖27个村委会:北关村、南寿城村、东寿城村、北寿城村、陵下、凤架坡、苇沟、封比村、上高村、下高村、谭村、寨上村、下石村、冶南村、西石桥村、中石桥村、东石桥村、西关村、杨家庄村、李庄村、城南村、西梁村、南官庄村、城内村、营里村、东关村、世家村。   南梁镇: 辖30个村委会:南坡村、牛家坡村、上涧村、西堡村、东尹村、南常村、庄里村、北梁村、兴岭村、故城村、梁壁村、西贺水村、合福村、武池村、马册村、南史村、东郑村、西郑村、冯史村、西张村、中贺水村、凸里村、东王村、西王村、张言社村、北常村、上白马村、南梁村、北坡村。   桥上镇 辖11个村委会:刘王沟村、黄家垣村、大阳院村、庄里村、良狐村、上交村、东白驹村、桥上村、橄庄村、王良村、下交村。   隆化镇 辖32个村委会:黄家铺村、中王村、隆化村、西史村、上石门村、广适村、下石门村、高乔村、两坂村、上吴东村、垣头村、史伯村、枣园村、北卫村、南卫村、大河口、南撖村、北撖村、紫琴村、燕家庄村、牢寨村、北张庄村、北张村、尧都村、杨家河村、西白驹村、南吴村、安家垣村、上吴西村、田家河村、李家垣村、辽寨河村。   西闫镇 辖9个村委会:大河村、古桃园村、十河村、堡子村、西闫村、兴石村、古十艮村、上河村、曹公村。   里砦镇 辖18个村委会:里砦村、东续村、北续村、北石村、老官庄村、神沟村、阎强村、上韩村、东午寄村、西午寄村、郑壁村、开化村、西沟村、吉壁村、天马村、唐城村、东韩村、感军村。   南唐乡 辖17个村委会:南唐村、东唐村、北唐村、云唐村、桥坡村、北史村、符册村、樊店村、范牛村、原村、晓史村、西下坪村、东下坪村、常册村、下阳村、河运村、南丁村。   浇底乡 辖10个村委会:浇底村、曹村、油庄村、石村、金古垛村、青城村、西村、裴家垣村、翟庄村、沟北村。   中卫乡 辖31个村委会:甘泉村、三合村、石佛村、店上村、石丘村、柏峪村、后洼村、李庄村、武子官庄村、赵家村、南北绛村、南上卫村、吴寨 村、史庄村、辛庄村、浍史村、贯上堡村、西浮图村、东浮图村、中卫村、村望村、北庙村、南庙村、木坂村、东上卫村、屋山村、下庄村、岳庄村、四望村、玉石鄢、青洼村。   王庄乡 辖26个村委会:王庄村、青树洼村、新村、东庄村、孝义、古署村、董家洼村、庙洼村、辛安村、辛史村、岳庄村、曹家坡村、郑庄村、鄢里、续家庄村、朱村、王虎村、石潭村、龙女村、弃里村、范村、北丁村、上石村、冶中村、北冶村、山底村。   地图      

襄汾县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38〞至111°40′55〞,北纬35°40′05〞至36°03′20〞。南北39.3千米,东西26.5千米,总面积1304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新城镇。邮编:041500。代码:141023和142623。区号:0357。拼音:Xiangfen Xian。   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流程52.2千米。东西山麓逐渐向汾河谷地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槽状形态。河谷最低的永固乡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儿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脚、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基本属于平川地区。   行政区划   襄汾县辖7个镇、6个乡:新城镇、赵康镇、汾城镇、南贾镇、古城镇、襄陵镇、邓庄镇、陶寺乡、永固乡、景毛乡、西贾乡、南辛店乡、大邓乡 。   历史沿革   襄汾县系1954年由襄陵、汾城(又名太平)二县合并而成,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2000年,襄汾县总人口46616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57781 赵康镇 23657 汾城镇 43491 南贾镇 30686 古城镇 33015 襄陵镇 19294 邓庄镇 23997 丰盈乡 10978 永周乡 19771 贾岗乡 10731 西贾乡 21600 曹家庄乡 14623 景毛乡 16401 南辛店乡 24931 贾罕乡 16034 浪泉乡 20460 张礼乡 18948 大邓乡 13135 陶寺乡 26139 土地殿乡 6411 赵曲乡 1408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襄汾县辖13个乡镇,349个行政村。 县境边界村庄,自齐村起,逆时针方向,计有井头、浪泉、薛村、景村、西阳、安军岭、西梁、梁段、上北戍、贾朱、北侯、卢家坟、曹家坪、水峪沟、太常庄、大有、车口、峪口、高庄、李村、西南毛、阜平庄、广巨庄、杨威、南史威、东柴、仁佑庄、西吉、东吉、南五、永固、万王、裴村、仓头、下鲁、南古堆、南庄岭、蒙亨、卧子里、向南、贾家庄、崔家庄、菊花古朵、十八盘、木凹、李家坡、燕窝、神坡、河底、王家河、贺家墓、沟北、孔家河、半山里、-、段村、扈村、寺头、小王、斛冢、小韩、鄢里、上靳、襄陵镇等。  

洪洞县

   洪洞县 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北部,临汾盆地北端, 现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而成,县治在洪洞城。   洪洞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2.3度,年平均降水量493.3毫米。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63909公顷耕地。有16个乡(镇),463行政村。   县情概况   人口:73万。   邮政编码:041600。   县人民政府驻地:大槐树镇。   读音拼音:Hongtong Xian   经济发展   洪洞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0%;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1亿元,增长7.4%;财政收入达到16.47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7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5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增长5.7%。   历史沿革   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缪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赵城当时为赵国,今赵城东北三里简子城为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日杨干,后为羊舌胖食邑。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彘县改为永安,洪洞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义宁元年(617)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郡。洪、赵二县自隋置县以来一直沿传当代。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   北宋洪、赵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年),赵城曾省人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年)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屑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   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署。洪、赵沦陷后,洪洞县政府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晋绥九分区管辖。   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县人民政府驻师村,赵城县人民政府驻兴旺峪。解放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署管辖。1954年7月1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分署分置,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驻洪洞县城。  

古县

   古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东北。东与安泽接壤,西和洪洞相邻,北接沁源、霍州,南临浮山、临汾。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级支流——涧河中上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11°47′45″~112°11′10″,北纬36°2′30″~36°35′35″。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境域南北长56.85公里,东西宽20.05公里,总面积1206.38平方公里,辖4镇3乡,总人口9万余人。县城距临汾市所在地60公里,距省会太原290公里,距首都北京860公里。   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6000年前的仰绍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上古时期曾是大禹治水之地;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一说为山西柳林孟门镇)和现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就出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直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党政军机关驻扎地,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薄一波、陈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   古县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树龄已逾千年的四大树王、战国名相蔺相如墓、隋唐时期罗成阵亡之地淤泥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闻名全国的旅游避暑胜地灵空山、太岳山森林公园就在该县北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中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古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核桃、双孢菇、煤焦、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县域经济蒸蒸日,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过去的穷乡僻壤,如今已甩掉贫困的帽子,大踏步奔向小康。   行政区划   辖区内有 4镇 6乡。人口 7.9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古县辖4个镇、3个乡:岳阳镇、北平镇、古阳镇、旧县镇、石壁乡、永乐乡、南垣乡。   历史沿革   古县即古之岳阳。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设安泽。隋大业二年改称岳阳县,以霍岳山之南而得名。后移西赤壁。唐武德二年移东池堡。贞观六年移现古县城北一公里处。唐、宋、金、元、明、清均称岳阳县。民国三年改名安泽。县城仍设在古县旧城。1938年移县城于和川。1940年于辛佛村设岳阳县。1942年与安泽合并。1971年分置。县城建于老城关镇以南的湾里、张家沟村之间。   建县之初,始名安泽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境内建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属义宁郡管辖。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泽县划归沁州。   更名岳阳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县治移往西赤壁(今古县旧县镇旧县村)。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东池堡(今古县茶坊乡东池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阳城(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归晋州。   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宋时属晋州。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阳,三县合并为岳阳县。至正四年改名为冀氏县,移治今安泽县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复名岳阳,移治岳阳城,隶属平阳府。   明、清时,岳阳县治岳阳,属平阳府。   复名安泽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阳县又改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年),曾分设安泽、岳阳、冀氏三县。1942年4月并三县为安泽县,治义井村,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1949年治和川,归晋南地区。1951年5月移治府城,归临汾地区。   新建古县   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阳(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1973年,在岳阳镇张家沟、湾里两村之间建成新县城。   地质地貌   地 质   古县地质由太古界霍县群,中元古界长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构成。   地 貌   古县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太岳山隆起的东南部,属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太岳山系。由灵空山入境向南延伸为太岳山,向东南延伸为乌岭山,“V”字形环抱全县,呈“宝葫芦”状。境内岭梁峁沟谷河溪连绵重迭,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爷顶,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涧河滩。   全县地形地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区:北部石山地貌区。位于古县北部,平均海拔1333米,面积445.36平方公里,是涧河北支与蔺河的发源地。区内山峰林立,灰岩广布,石厚土薄,沟深坡陡。海拔相对高差变化大,山峦起伏,草木丰茂,植被覆盖较好。中东部土石山地貌区,平均海拔1000米,面积581.56平方公里,是黄土丘陵与石质间杂区域。区内河沟纵横,土石交错,地表土层土质松散,经长期冲刷后支离破碎,植被覆盖较差。涧河、旧县河、石壁河冲淤而成的河谷川地土壤肥沃,沿河土地开垦比例较大,且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适中,水源充足,发展种植业条件优越。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898米,面积179.47平方公里,区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土层较厚,植被覆盖较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土地资源广阔,垣田面积大,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我县小麦主产区。  

安泽县

     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东南麓。总面积1961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邮编:042500。代码:141026。区号:0357。拼音:Anze Xian。   行政区划      安泽县辖4个镇、3个乡:府城镇、和川镇、唐城镇、冀氏镇 、马必乡 、杜村乡 、良马乡。   历史沿革      1914年定名安泽县。据民国《重修岳阳县志》。初治当今古县治,以地当安吉岭和泽泉间得名。      ?年,安泽县辖:城关镇、唐城镇、和川镇、冀氏镇、英寨乡、石槽乡、罗云乡、马壁乡、杜村乡、良马乡、三交乡。      2000年,安泽县总人口76139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2813 和川镇 7633 唐城镇 10023 冀氏镇 9637 英寨乡 2465 三交乡 2052 罗云乡 3847 马必乡 4579 石槽乡 2791 杜村乡 6197 良马乡 410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浮山县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境南部,临汾盆地东缘,太岳山南麓面积 946平方公里,辖2镇13乡,人口12.07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浮山,汉属河东襄陵县地。晋属平阳郡,北齐为禽昌县地。唐武德二年置浮山县,三年改神山县属晋州,金大定七年复称浮山县,兴定四年改名忠孝县,元复称扶山县,今因之。   【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境内系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南部多山,诸山均为太岳山余脉,主要山峰:东北部有将军墓、庙坡;东南部有马头山、香山岭、大疙瘩山、蘑姑疙瘩山;南部有二峰山、南畔山等,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其中以大疙瘩山为最高,海拔1486米。县城附近和县境西北部,分布有零星小块平原。较大河流有响水河、柏村河、山交河。前两河属汾河水系,后一河属沁河水系。   【气 候】   浮山年降雨量570毫米。浮山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较好、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2℃,无霜期平均197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74毫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298.8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1%,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吉县

    吉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总面积1779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吉昌镇。邮编:042200。代码:141028。区号:0357。拼音:Ji Xian。   行政区划      吉县辖3个镇、5个乡:吉昌镇、屯里镇、壶口镇、车城乡、文城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   历史沿革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县,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吉乡县。明为吉州。宋置吉乡军,元称吉州。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为吉县。      ?年,吉县辖:城关镇、屯里镇、东城乡、窑渠乡、中垛乡、曹井乡、明珠乡、柏山寺乡、王家原乡、兰家河乡、文城乡。      2000年,吉县总人口9709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6452 屯里镇 5031 壶口镇 2380 兰家河乡 3896 曹井乡 3227 窑曲乡 3769 明珠乡 2868 文城乡 5233 王家原乡 4066 东城乡 5919 柏山寺乡 10954 中垛乡 1330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吉县辖3个镇(城关镇、屯里镇、壶口镇)、9个乡(兰家河乡、曹井乡、窑渠乡、明珠乡、文城乡、王家垣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和一个地方国营林场(红旗林场),104个村委会,609个村民小组。   

乡宁县

    乡宁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侧,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总面积2024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昌宁镇。邮编:042100。代码:141029。区号:0357。拼音:Xiangning Xian。   行政区划      乡宁县辖5个镇、5个乡:昌宁镇、光华镇、台头镇、管头镇、西坡镇、双鹤乡、关王庙乡、尉庄乡、西交口乡、枣岭乡。   历史沿革      北魏延兴四年(474年)置昌宁县,唐改乡宁县。据嘉庆《一统志》,后唐避李国昌讳改昌宁为乡宁。又据《郡县释名》:“乡宁县,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      ?年,乡宁县辖:城关镇、西坡镇、台头镇、光华镇、张马乡、谭坪乡、枣岭乡、西交口乡、管头乡、下善乡、双风淹乡、崖下乡、吉家垣乡、安汾乡、尉庄乡、关王庙乡。      2000年,乡宁县总人口216408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7953 光华镇 20843 台头镇 12440 管头镇 11384 西坡镇 14566 吉家原乡 8235 张马乡 11604 下善乡 8129 崖下乡 18199 双凤濞乡 6348 关王庙乡 13909 安汾乡 7914 尉庄乡 6607 西交口乡 12013 枣岭乡 15825 谭坪乡 1043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大宁县

   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临汾市西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7′55〞-111°0′40〞,北纬36°16′40〞-36°36′25〞。县境北与永和县接壤,南同吉县毗连;东与蒲县、隰县为邻,西与陕西省延长县隔黄河相望。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38千米。总面积963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昕水镇,距临汾市120千米,距太原市300千米。邮编:042300。代码:141030。区号:0357。拼音:Daning Xian。   行政区划      大宁县辖2个镇、4个乡:昕水镇、曲峨镇、三多乡、太德乡、徐家垛乡、太古乡。   历史沿革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      ?年,大宁县辖:城关镇、曲峨镇、三多乡、割麦乡、太德乡、徐家垛乡、太古乡、榆村乡、安古乡、南堡乡      2000年,大宁县总人口56037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3234 曲峨镇 6267 三多乡 4061 东南堡乡 2706 安古乡 3530 太德乡 3506 榆村乡 2233 割麦乡 3181 徐家垛乡 3363 太古乡 395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隰县

永和县

  永和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临汾地区西北隅,吕梁山南端,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2镇9乡,人口5.5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永和县辖2个镇、5个乡:芝河镇、桑壁镇 、阁底乡 、南庄乡、打石腰乡、坡头乡、交口乡。   【历史沿革】   永和,西汉属河东郡地,北齐为永和镇,北周置临河郡及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永和县属隰州。后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永和县属晋西高原的组成部分,梁峁重叠,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千米以上。境内山脉分为三支;县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为最高,海拔1399米;县城东部一支地势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为县内最高峰;县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黄河岸畔,海拔在 600米以下,境内河流除黄河纵贯西境外,还有芝河、桑壁河、均属黄河水系。   【气候】   永和县气候冬季长而干寒,夏季短而高温多雨。年均气温9.5℃,一月零下 10℃,七月23℃上下,年降雨量 525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 175天。   【工业农业】   全县现有耕地 19.6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药材、红枣等。近年来新发展了蚕桑和果树、核桃树。   工业有酿酒、建材、印刷等生产行业及副食、皮毛加工业。   【交通运输】   境内有城关通住隰县的支线公路及多条城关通县境内乡村的简易公路与大车路,但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很方便。  

蒲县

     蒲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总面积1508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蒲城镇。邮编:041200。代码:141033。区号:0357。拼音:Pu Xian。   行政区划      蒲县辖4个镇、5个乡:蒲城镇、薛关镇、黑龙关镇、克城镇、山中乡 、古县乡、红道乡 、乔家湾乡、太林乡。   历史沿革      古称蒲子国,因唐武帝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名。隋代称蒲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      ?年,蒲县辖:城关镇、克城镇、薛关镇、黑龙关镇、公峪乡、太林乡、红道乡、化乐乡、西坪垣乡、山口乡、山中乡、乔家湾乡、古县乡、曹村乡、刁口乡。      2000年,蒲县总人口9886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2889 薛关镇 7509 黑龙关镇 13225 克城镇 10900 山中乡 2886 山口乡 1006 古县乡 4389 红道乡 2342 西坪垣乡 1306 刁口乡 1019 化乐乡 6517 曹村乡 3550 乔家湾乡 7385 太林乡 9074 公峪乡 486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汾西县

     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市北部。总面积875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永安镇。邮编:031500。代码:141034。区号:0357。拼音:Fenxi Xian。   行政区划      汾西辖5个镇、3个乡:永安镇、对竹镇、勍香镇、和平镇 、僧念镇、、佃坪乡、团柏乡、邢家要乡。   永安镇(27个村委会):贴金、府底、古群、马沟、南沟底、下山、太阳山、神符、涧底、前加楼、后加楼、吴家岭、赵家坡、李安庄、冯村、洪原、南梧、东原、窑头、窑铺、道荣、贯里、桑原、杨木沟、张家洼、柏乐、独霍。   对竹镇(16个村委会):对竹、下庄、刘家庄、界头、下柳、北掌、王家庄、后王提、汉峪、前坡、西河、白家河、秋堰、塔上、康和、阎家堰。   勍香镇(18个村委会):勍香、堡落、胡峰、半沟、西村、回城、北沙堰、暖泉头、杨木山、郭家庄、它支、师家崖、成家庄、山底、罗殿、裴阁、新安、云城。   和平镇(13个村委会):和平、张泉、申村、屋子铺、芝麻圪岭、沟西、季家庄、赵庄、河达、城南掌、回王、瓦乐平、礼义掌。   团柏乡(12个村委会):下团柏、枣坪、沟底、上团柏、茶房、堡后、后义、沟堡、羊反、柴洼庄、李家坡、任马庄。   僧念镇(13个村委会):僧念、南庄、瓦窑圪塔、薛家庄、涧子里、师家沟、坂底村、岭南村、段村、麻姑头、仁马庄、细上、前沟。   邢家要乡(7个村委会):盈村、洪南庄、大吉利、邢家要、朱洼庄、宋家庄、东角。   佃坪乡(15个村委会):佃坪、徐庄、山云、留峪、院头、白衣、郭家村、崖底、郝家沟、圪台头、东峪、陈家庄、坡头、芦家垣。   社区(6个居委会):南街居民委员会、北街居民委员会、府南居民委员会、府西居民委员会、晨熙居民委员会、凤祥居民委员会。   (此处区划地名根据“山西省城乡资源信息数据库”——整理)   历史沿革      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      ?年,汾西县辖:城关镇、对竹镇、僧念镇、和平镇、勍香镇、要家岭乡、加楼乡、邢家要乡、团柏乡、它支乡、佃坪乡、康和乡、桑原乡、麻姑头乡。      2000年,汾西县总人口13383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9842 对竹镇 7733 勍香镇 10106 和平镇 13021 僧念镇 9760 加楼乡 8605 桑原乡 7745 康和乡 5468 它支乡 6328 佃坪乡 7827 邢家要乡 7663 团柏乡 11338 麻姑头乡 4334 要家岭乡 406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sunearth整理)   

侯马市

   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与浍河交汇处,处于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及晋、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总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81个行政村。   进入新世纪以来,侯马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全市大经营战略,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工贸市、开放市、省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向聚合资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2004年,侯马市人均GDP完成12000元,人均财政收入13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0元。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省县市位居第一,综合经济实力已跨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农村小康建设跨入全省10强。今年1—7月份全市GDP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44%。截止目前,侯马市已连续7次夺得“全国卫生城市”桂冠、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3次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市”,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山西省文化先进市”、“山西省教育先进市”、全省首座“山西省园林城市”、首座县级“山西省文明城市”。   行政区划   侯马市辖5个街道、3个乡:路东街道、路西街道、浍滨街道、上马街道、张村街道、新田乡、高村乡、凤城乡。   2000年,侯马市总人口225123人,各乡镇人口: 路东街道 32053 路西街道 25756 浍滨街道 34153 浍南街道 3490 侯北街道 3732 侯马乡 45181 上马乡 23994 高村乡 17915 张村乡 21182 凤城乡 17667   交通运输   山西南部的交通枢纽   侯马市是山西南部的一座交通枢纽城市,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晋韩公路及大运高速公路、阳西高速公路在此呈三个交通大十字,构成晋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侯马北铁路编组站占地2000亩,日均接发列车73对,年改编3800多列,发送旅客100余万人次,发送货物260多万吨,是华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三皇运业集团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公路运输企业之一,每天发往全国近百个大中城市(县)的客运班车500余班次。侯马是新亚欧大陆桥(荷兰的鲁特丹港到中国山东的日照市)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近几年,侯马市道路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先后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大运高速公路连接线、环乡公路拓宽、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各工业园区路网、旅游线路等130多公里公路油路建设,实现了“过境公路等级化、环乡公路一级化、村通公路标准化”,使侯马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   历史文化   辉煌灿烂的新田文化   侯马,古称“新田”,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晋国晚期的国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 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而迁都于此,之后传位十三世,历时209年,期间延续晋国霸业一个半世纪。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称雄战国。所以后人把山西称为“晋”或“三晋”。   悠久的文明史为侯马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已发掘的有:古城遗址、祭祀遗址、墓葬遗址、铸铜遗址、庙寝遗址和数十万件珍贵的出土文物。侯马“晋国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侯马盟书”已出土的5000多件写有毛笔字迹的玉片石片,记载了晋侯盟誓及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1995年被评为建国以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侯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古到今英才辈出。晋国十三公六卿上演一幕幕历史大剧,唐代中书令裴泰,五代后晋将军秦宪,元末明初金带都指挥王进,明代礼部尚书李浩、大将军裴良积,清代巡抚裴亻率 度、裴宗锡,清末民初农民起义领袖钟仁义、钟仁天、靳殿华都出生在这片热土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侯马市垤上村。闻名全国的总政歌舞团优秀青年歌手谭晶也是从侯马飞出的百灵鸟。   侯马立足悠久而灿烂的新田文化,实施经营文化战略,打造文化品牌。新世纪以来,侯马连续举办了“两会一节”、“两节一会”和两届“山西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建设了新田广场、晋国古都博物馆、庙寝遗址公园、平阳铸铜遗址公园、台骀庙及千亩莲池、晋国宝鼎等文化旅游设施,新田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市文联、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组织团体活动频繁。每年三个月的消夏文化活动好戏连台。节庆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古都新田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时代内涵,成为侯马市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经济发展   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侯马不仅有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而且民营企业也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侯马市从矿产资源少的现实出发,大力发展“两高一低”(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新兴工业产业,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与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总要求,重点推进新建项目的达产达效。已初步形成了生化制药、精密铸造、清洁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新兴产业。近几年,侯马新上工业项目90余个,累计投资80多亿元,预期收入达100亿元,利税10亿元。今年初提出的十大工业调产项目已初步落实,其中汤荣年产8万吨精密铸件扩建项目、中化寰达57万吨机焦项目、华铜年产5万吨电解项目等5大项目已胜利竣工。1—7月份,建邦、中化寰达、华强等8个企业新增税收5349万元,占同期新增财政收入的68.4%。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整体推进。侯马有15万亩耕地,人均只有1.2亩,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成为侯马农业调产的主线。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调产已初战告捷。围绕凤城3万亩优质小麦、飞机场和高村1万亩芦笋、张村5000亩红枣和新田乡3000亩油桃,已形成连片规模种植。畜牧业养殖“百千万”工程取得喜人成绩,规模养殖户已达50余户。28个农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方面,全市已发展民营企业100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2.8万个。农村城镇化方面,建成了现代化农村10个、园林示范村10个,南西庄、秦村、垤上等村建起农民住宅楼18幢,600多户农民迁入住宅小区。目前,侯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闭路电视。   商贸繁荣物流活跃。侯马素有“南来北往商贾地,千车百货旱码头”之称。新世纪以来,侯马市按照“内涵上档次、外延拓领域”的方针,构筑大商贸、发展大流通。近几年又新建商贸市场19个。目前,全市拥有服装、鞋帽等各类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41个,商品辐射周边10多个省份100多个县市,年成交额60多亿元,上缴税费3000多万元。同时,发挥海关、商检、口岸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今年前半年,华翔购物广场、华翔大酒店先后开业,通盛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利信饮片配送中心已经奠基,大运高速公路枢纽物流中心正在筹建中。   城市建设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侯马市以人为本,努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城市绿化综合整治“1142”、“11233”等一系列建设工程,建成10公里绿色通道,12公里临街-墙,40处街头绿地和街心公园,5个大型城市广场,开通了文明路等6条城市主街道。新建大运高速公路连接线绿化带6公里,全市拥有公共绿地100多万平方米,人均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机关、企业、居民、庭院绿化达标率达70%,立体绿化14万平方米。市区形成了“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城在林中”的景观。同时,完成了供水、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水源地扩建工程已经完成70%,新田小区、银河花园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开通北环路——浍滨北街也将交付使用。   全面构建的和谐社会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侯马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努力构筑侯马和谐社会。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承诺的免征农业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大运高速公路连接线至程王西路亮化工程、城市园林绿化提高一个百分点、“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林城收费站搬迁、“三山”搬迁、城市大气质量有较大提高等十件实事有的已经落实,有的正在落实。 “十件实事”的落实为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为构建侯马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霍州市

   霍州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经111°43′,北纬36°35′。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765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鼓楼街道。邮编:031400。代码:141082。区号:0357。拼音:Huozhou Shi。   境内东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海拔标高516米—2504.30米,年平均气温12.1℃,降水量353—688.90毫米。   霍州地处东经110°38′—112°3′,北纬36°26′—36°42′之间,位于山西中南部,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四周群山环绕,汾河从西北切割韩信岭入境,流经市境西部。 气候:属海拔标高516米—2504米,年平均气温12、1℃,平均日照时数244小时,无霜期170—230天,降水量353—688毫米。耕地27万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油料、蔬菜、药材和干、鲜水果等作物。 最佳旅游时间:春、秋季。面积:总面积768平方公里。人口:2846;5万。   霍州市位于晋南临汾地区北部,太岳山主峰和汾河横贯其中。霍州不仅是中国十大名山“五岳”、“五镇”之中的中镇探花,更留下了尧帝及女儿的风采足迹,唐太宗起兵反隋兴唐也在此开战,古霍国之地还是“门神”与明代名吏曹端的故地…… 霍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位于市内东大街北侧的霍州州署大堂始建于元代,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州级衙门,它同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市乡内县衙,组成了我国保存较好的,从古代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关的系列建筑。 贴门神风俗出霍州。相传,隋朝末期驻守太原的将领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兴唐之时,在霍州城两度争战,用计收降守将尉迟恭、敬德,使其与秦琼,叔保,成为帐前两员哼哈猛将,唐王李世民有感两人为其守门警卫时,威震恶梦中的鬼魅妖魔功劳,便命画匠做两人像图画,张贴于帐前或宫门以镇避邪,此举以后传为民间贴“门神”风俗。 霍州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古为尧都畿内,唐代号称“中州重镇”,明清时期被列为全国直隶州。境内有约10万年前的大张古文化遗址。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有西周厉王墓;有唐高祖反隋南下中途休整的歇马滩;有唐代名将尉迟恭行辕帅府霍州署,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古代州级衙门之一;有唐宋元明历代造凿的千佛崖石刻文物;有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明代鼓楼;有挺拔高耸、造型优美的雁塔。位于市境东部的霍山,蜿蜒起伏,林海茫茫,玉泉溅珠,流水潺潺,山光凝瑞,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悬泉山自然风光景区是其代表性杰作。清康熙皇帝当年西游至霍州,观赏游览霍州风景名胜后,欣然御书:“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尧王避暑圣地陶唐峪,谷深幽静,奇石峻峰,松柏苍劲,浮桥小瀑,仙女浴池,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为提升霍州市的旅游文化品位,有霍州发起并促成了“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和“中国五大镇山联袂对接活动”,以及霍州、霍山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更使霍山名震中外。   行政区划   霍州市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鼓楼街道、北环路街道、南环路街道、开元街道、退沙街道、白龙镇、辛置镇、大张镇 、李曹镇 、陶唐峪乡、三教乡、师庄乡。   旅游景观   大张古文化遗址、西周厉王墓、歇马滩、霍州署、千佛崖石刻文物、明代鼓楼、雁塔、霍山、陶唐峪等。 风景有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有西周厉王墓;有唐高祖反隋南下中途休整的歇马滩;有唐代名将尉迟恭行辕帅府霍州署,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是我国保留完整的古代州级衙门之一;有唐宋元明历代造凿的千佛崖石刻文物;有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明代鼓楼;有挺拔高耸、造型优美的雁塔。位于市境东部的霍山,蜿蜒起伏,林海茫茫,玉泉溅珠,流水潺潺,山光凝瑞,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悬泉山自然风光景区是其代表性杰作。清康熙皇帝当年西游至霍州,观赏游览霍州风景名胜后,欣然御书:“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尧王避暑圣地陶唐峪,谷深幽静,奇石峻峰,松柏苍劲,浮桥小瀑。 霍州市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和大运二级公路、国道、霍侯一级公路并行,纵贯市境南北,霍上(霍州——沁源上社)、霍桃(霍州——隰县桃红坡)两条公路横跨东西两山;乡村公路辐射成网,四通八达。境内有霍州、辛置、圣佛、什林四个火车站,有9条铁路专用线。   特色小吃   饸咯面:优质小麦粉,经专用工具——饸床压制而成,有筋、有骨、百吃不厌。    碗坨子:苦荞麦粉成浆加工后,装入碗或盆中冷却后,即可食用、因其状而得名,口感奇特,清热、解毒。    登高馍:春节主要食品,小麦精粉发面,配以红枣精制而成,老百姓将其作为礼品走亲访友。    羊羔馍:民间七月十五送给新出嫁的姑娘,用小麦面粉塑成十二属相及其它各种动物样、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烧 饼:将优质面粉、油面配以小茴香,在特制炉内烧烤精细加工而成。   


汾西县特产大全




汾西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