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热水汤街道办事处位于凌源市郊15公里处,是辽、冀、蒙三省的交汇处,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4公里,东距沈阳380公里,西距北京371公里,南距绥中152公里,北到赤峰120公里,距离锦州机场180公里,距离长深高速出口18公里。正在建设的绥克高速在热水汤设有出口,沈承铁路、101国道在凌源通过,京沈高铁已全线开工并在凌源设有红山站,热水汤至凌源市区新建设的30米宽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热水汤至凌源市区车程仅需10分钟。
热水汤街道下辖1个行政村,9个村民组,面积25.29平方公里,总人口3400人,区内原有省、市、县级疗养院所8家,床位1800张,因开发建设需要已拆除4家,2012年统计接待旅游、度假、疗养、洗浴、会议近21万人次。
地质资源 热水汤温泉属低山丘陵地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自然标高最高528.1米,最低484.9米。气候特征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2℃,无霜期140天,结冰期180天,最大冻结深度1.5米。地质主要为火山岩系,属侏罗白垩纪喷发岩。岩石主要有粗面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松脂岩及沉积的泥岩,地震裂度为7度。地表水属大凌河水系,较大水系有两条:一条为大凌河源头,穿热水汤村自北向南流,另一条由北向东南流,两条水系交汇于热水汤村中部,无常年地表水。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5%,背靠亚洲最大的40万亩人工油松林,大自然造化形成的老虎洞、红石砬、歪脖山等天然旅游景点极具开发价值。
水文资源 凌源热水汤,声名遐迩,清朝康熙出访到此地,洗浴温泉澡,并赐联“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热水汤因此得名,凌源热水汤温泉号称“全国八大温泉”之一,水温与水质俱佳,有“矿泉之花”的美誉。2010年9月,经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实验室检测,已达到《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规定的命名条件(氟化物≥2.0mg/L、温度≥34℃),可命名为氟化物型温泉水。1990年12月,经辽宁环境地质总站勘察,此温泉水常年出水温度47.5—48℃,无色、无味、透明,氟离子含量为每升14—15毫克,偏硅酸含量为每升35毫克,硫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36.06%,重碳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47.76%,钠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95.39%,其它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均为小于25%,化学类型为硫酸—重碳酸—钠质水,总矿化度每升1400毫克以上,PH值为8.5,呈弱碱性。区内现有使用的热水井2眼,日出水量1600吨,热源深度1500米,水井深度20米。另外,2012年朝阳军分区给水团又成井3眼,总成井深1366米,日出水量4500吨。此温泉水具有散发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医疗作用,尤其对风湿、皮肤病及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顽固性疾病有特殊疗效。
人文资源 著名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1873年出生在热水汤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幼入私塾,勤学好问,后掌握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1902年在理藩院应度获四种语言国师职称,1906年在北京满蒙高等学堂任教,1907年应聘去日本东京外国语学堂任教,1912年任教日本京都本原寺佛教学堂。1914年8月回国,用3年时间写下《蒙古风俗鉴》。《蒙古风俗鉴》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全面反映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发展,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蒙古风俗鉴》1981年问世后,引起国际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兴趣。为了纪念这位学者,度假区内已建成罗布桑却丹纪念馆,同时为了追忆历史,重新修建了慈云寺,馆寺合一的建筑,占地30余亩,投资4000余万元,规模宏大,为辽西第一名刹,形成了一个集人文、佛教、旅游、观光的一个新靓点,年拉动旅游人次达3—5万人以上。
开发规划 按照辽宁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温泉旅游大省的指导思想和凌源市“打造辽西温泉名城”的战略部署,凌源市政府聘请国内顶尖规划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于2012年7月新编制完成了热水汤温泉度假核心区概念规划,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到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规模达2万人,建成以温泉健康疗养、度假、会议为特色的省级旅游度假区,真正把热水汤打造成凌源市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城市经济新引擎,城市形象新窗口,城市文化新靓点。
经济产业 以温泉、地区文化为基础,形成以医疗旅游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产业功能,具有东北乡野特色的温泉度假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5.29平方公里 | 211382006 | 122000 | -- | 查看 热水汤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城街道 |
东城街道辖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53亩、林地37531亩。总人口2.6万人,下辖5个村和5个社区,共30个村民组,19个居民组。 2015年,为认真省市贯彻稳增长促投资工作意见,全面完成市委政府工作任务,东城街道坚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依法治街为保障,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以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建为保证,坚持发展方向,全力支持新城建设。 |
北街街道 |
凌源市北街街道位于东经119°38"37"至119°41"53",北纬41°24"26"至41°26"69"。地处凌源市政府所在地,东起环城路,西至火车站,南起大十字,北至二龙沟。是凌源市政治、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教育中心,辖区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总人口15927户, 52194口人。其中:农民2526户,7136口人。驻街单位54家,辖区个体工业47个,工业企业11家,个体商业网点3100家。 北街街道地处凌源城区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境内耕地较少。全年气候特征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干湿同期,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大气质量为二级。有101线贯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水资源逐年下降,大凌河连年干涸。雨季防汛排涝畅通,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标志。 1996年北街街道党工委、北街街道办事处成立。2001年3月,办事处原有的二十个居民委员会重新合理组合,分为八个社区。依次为铁西社区、光明社区、铁北社区、西街社区、粮市社区、金瑢多社区、天元社区、东环社区。2007年凌源市城关镇镇北村进行村改居,划归北街街道办事处管理,2009年铁西社区与光明社区合并,将天元社区划分为天元社区和双桥社区。截止目前北街街道共有9个社区,分别是:铁北社区、光明社区、双桥社区、西街社区、粮市社区、天元社区、东环社区、金瑢多社区、北街社区。北街辖区内有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现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信徒2000多人。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居住集中,有专门的回民小学,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 |
南街街道 |
凌源市南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凌源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中心。街道东起东环城路、西至红山路西段,南至南环路,北至市府路,南街街道办事处下辖9个社区。221个居民小组,现有总户数20271户,总人口57268人。其中,农业户2687户,7895口人。全街总面积7.6平方公里,驻街单位136家。商业网点1500户,全街辖9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南门外社区、花墙子社区、兴隆社区、馨王社区、文化社区、分局社区、站前社区、红卫社区、南街社区。 南街街道办事处工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大,是商家和企业投资置业的首选。目前,全街有招商引资16户,其中永利广场、兴隆大家庭等项目都在亿元以上。 南街街道办事处本着“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保稳定”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利益问题,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
凌北街道 |
凌北街道办事处原为红山街道办事处,是凌源市委、市政府的正科级派出机构。街道毗邻东城街道、红山街道、北街街道、兴源街道、滨河新区、工业园区和小城子镇,位于凌源市区北出口,101国道西侧,光明路56号。交通便利,101国道和306国道从辖区经过,是商贸流通的枢纽地带。全街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凌钢集团、凌源第二监狱、凌源第三监狱、和一汽凌源汽车车架制造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个体商业网点851家。全街辖9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红山社区、鸿远社区、鸿凌社区、客车社区、西一社区、西二社区、凌钢东社区、莫胡店社区和八间房社区,有常住人口12576户,总人口数约3.5万人。 凌北街道办事处工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大,是商家和企业的投资置业的首选。目前,全街有工业企业1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分别是:辽宁凌源鸿远服饰有限公司、凌源钢达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凌源宏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汽凌源汽车车架制造有限公司、龙马集团凌源农用车制造厂、凌源宏宇塑胶有限责任公司、凌源兴钢集团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和凌源市永兴合金铸造厂。2014全年全街民营经济总产值是27.08亿元,工业总产值16.25亿元。 凌北街道办事处本着“群众急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兑现承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利益问题,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凌北街道将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做好服务,促进街道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
热水汤街道 |
凌源热水汤街道办事处位于凌源市郊15公里处,是辽、冀、蒙三省的交汇处,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4公里,东距沈阳380公里,西距北京371公里,南距绥中152公里,北到赤峰120公里,距离锦州机场180公里,距离长深高速出口18公里。正在建设的绥克高速在热水汤设有出口,沈承铁路、101国道在凌源通过,京沈高铁已全线开工并在凌源设有红山站,热水汤至凌源市区新建设的30米宽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热水汤至凌源市区车程仅需10分钟。 热水汤街道下辖1个行政村,9个村民组,面积25.29平方公里,总人口3400人,区内原有省、市、县级疗养院所8家,床位1800张,因开发建设需要已拆除4家,2012年统计接待旅游、度假、疗养、洗浴、会议近21万人次。 地质资源 热水汤温泉属低山丘陵地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自然标高最高528.1米,最低484.9米。气候特征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2℃,无霜期140天,结冰期180天,最大冻结深度1.5米。地质主要为火山岩系,属侏罗白垩纪喷发岩。岩石主要有粗面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松脂岩及沉积的泥岩,地震裂度为7度。地表水属大凌河水系,较大水系有两条:一条为大凌河源头,穿热水汤村自北向南流,另一条由北向东南流,两条水系交汇于热水汤村中部,无常年地表水。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5%,背靠亚洲最大的40万亩人工油松林,大自然造化形成的老虎洞、红石砬、歪脖山等天然旅游景点极具开发价值。 水文资源 凌源热水汤,声名遐迩,清朝康熙出访到此地,洗浴温泉澡,并赐联“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热水汤因此得名,凌源热水汤温泉号称“全国八大温泉”之一,水温与水质俱佳,有“矿泉之花”的美誉。2010年9月,经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实验室检测,已达到《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规定的命名条件(氟化物≥2.0mg/L、温度≥34℃),可命名为氟化物型温泉水。1990年12月,经辽宁环境地质总站勘察,此温泉水常年出水温度47.5—48℃,无色、无味、透明,氟离子含量为每升14—15毫克,偏硅酸含量为每升35毫克,硫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36.06%,重碳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47.76%,钠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95.39%,其它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均为小于25%,化学类型为硫酸—重碳酸—钠质水,总矿化度每升1400毫克以上,PH值为8.5,呈弱碱性。区内现有使用的热水井2眼,日出水量1600吨,热源深度1500米,水井深度20米。另外,2012年朝阳军分区给水团又成井3眼,总成井深1366米,日出水量4500吨。此温泉水具有散发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医疗作用,尤其对风湿、皮肤病及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顽固性疾病有特殊疗效。 人文资源 著名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1873年出生在热水汤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幼入私塾,勤学好问,后掌握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1902年在理藩院应度获四种语言国师职称,1906年在北京满蒙高等学堂任教,1907年应聘去日本东京外国语学堂任教,1912年任教日本京都本原寺佛教学堂。1914年8月回国,用3年时间写下《蒙古风俗鉴》。《蒙古风俗鉴》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全面反映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发展,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蒙古风俗鉴》1981年问世后,引起国际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兴趣。为了纪念这位学者,度假区内已建成罗布桑却丹纪念馆,同时为了追忆历史,重新修建了慈云寺,馆寺合一的建筑,占地30余亩,投资4000余万元,规模宏大,为辽西第一名刹,形成了一个集人文、佛教、旅游、观光的一个新靓点,年拉动旅游人次达3—5万人以上。 开发规划 按照辽宁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温泉旅游大省的指导思想和凌源市“打造辽西温泉名城”的战略部署,凌源市政府聘请国内顶尖规划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于2012年7月新编制完成了热水汤温泉度假核心区概念规划,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到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规模达2万人,建成以温泉健康疗养、度假、会议为特色的省级旅游度假区,真正把热水汤打造成凌源市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城市经济新引擎,城市形象新窗口,城市文化新靓点。 经济产业 以温泉、地区文化为基础,形成以医疗旅游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产业功能,具有东北乡野特色的温泉度假区。 |
兴源街道 |
凌源市兴源街道位于凌源市区东北部,与凌源钢铁集团公司及凌源鸿凌汽车集团公司相邻,南起101国道,东邻红山街道,北至万元店镇,西至大凌河西段,距306线国道4公里,锦承、魏塔两条铁路线在此通过,距京四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辖区总面积28.8平方公里,总人口11675人,户数4020户,其中农业人口 8740人。 2005年9月,成立工业园区街道办事处、涵盖1个行政村庙西村。2007年4月,更名为兴源街道办事处,下辖三个村、三个社区,分别是:庙西村,祝家营子村,朝阳沟村,轻工社区,配件社区,底盘社区。 境内有工业园区,定位为工业项目的承载区,科技发展的先导区,城市发展的扩容区,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涵盖了冶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制造、电力电子、金属切割等入园企业31家,在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保护地建设。现有养殖大户4家,标准化保护地小区3处。 全街共有工业企业3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28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3亿元,全口径收入完成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00万元;招商引资35.1亿元,新建、改扩建、续建项目24个;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236元。 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七通一平”。按照“一纵三横”公路网的布局配套排水、给水、供气、电力、供热、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长5.3公里的主干路和六条总长4公里的产业支路,架设66千伏双回供电线路12公里,10千伏供电线路25公里,总供电能力达15万千伏安,铺设工业供水管路8公里,供水能力1000立/小时,铺设人饮自来水管线10公里,供水能力800立/小时,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
红山街道 |
|
城关街道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北部,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3万。通公路。辖镇北、镇南、八间房、八里堡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大白菜。古迹有凌云阁。 ". |
万元店镇 |
凌源市辖镇。1960年析凌源镇公社建万元店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10公里,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2.1万。通公路。辖热水汤、佐杖子、康杖子、铁匠炉、祝家营子、朝阳沟、大杖子、老官营子、山头、黑沟等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硼润土矿、采石场等。有天然热水温泉。. |
宋杖子镇 |
凌源市辖镇。1958年建乡,曾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10公里,面积173平方公里,人口3万。通公路。辖欺天、二十里堡、北房申、范杖子、段杖子、平房、一家、西高杖子、候杖子、同盛号、康官营子、翟杖子、水泉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金属加工厂、玛瑙矿。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大豆。古建筑有辽塔。. |
三十家子镇 |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三十家子镇位于凌源市西南部,青龙河上游。东与松岭子镇和大王杖子乡毗邻,南与雹神庙和刘杖子乡接壤,西靠河北省平泉县,北连宋杖子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北纬41°1′,距凌源市市区45公里,距河北省平泉县45公里。 气候条件:本镇气候特征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年平均气温为8℃,年平均降雨量为450mm,无霜期为145天,结冻期80天,最大冻结深度为1.5m左右。 青龙河在镇区东部边缘流过,河水由北向南流入渤海。河床平均比降为0.54%,平时流量为0.65——4.89平方米/秒,最大流速为4.26米/秒。镇区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属丘陵地区,土壤多为草甸土并有少量褐土,土壤性质含碱性较高,承载力一般为8——12吨/平方米。 二、历史沿革 三十家子村名始于清朝,清初进关留下三十户八旗子弟,因此得名三十家子。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三十家子村,归凌源县第五区管辖。该村1945年8月解放,归松岭子区管辖,1947年土地改革取消村政府,成立农会,一九五五年成立互助组,一九五四年成立初级社,一九五六年成立高级社,同年九月成立三十家子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成立三十家子乡,一九八五年撤乡成立三十家子镇。 三、行政区划 全镇辖南街、北街、裂山梁、八家、东坡子、北宫杖子、北店、小孤山、姜杖子、白油房、头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北宫、卧虎山、-洞等16个行政村,169个村民组。镇区由南街、北街村组成。 四、镇域面积 镇域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33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85.00平方公里,草场用地面积40.00平方公里,保护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 ". |
杨杖子镇 |
凌源市辖镇。1981年析刀尔登公社建百牛群镇,1984年更名杨杖子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63公里,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杨杖子、百牛群、三道梁子、柴杖子、候杖子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厂、修配厂、制砖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 |
刀尔登镇 |
凌源市辖镇。1958年建刀尔登乡,曾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57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2.3万。通公路。辖干沟子、头道河子、北营子、南营子、八道沟、南店、柏杖子、烧锅地、上沟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金矿、煤矿和造纸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油料、大豆。. |
松岭子镇 |
"凌源市辖镇。1958年建乡,同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38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2.3万。通公路。辖松岭子、碾房、杖子、南洼、东沟、大场子、尧阳杖子、茶棚、三皇庙、金黄岭、东道、杨树沟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造纸、农机等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 ". |
四官营子镇 |
凌源市辖镇。1958年建乡,曾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27公里,面积151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四官营子、东营子、窑上、后朱杖子、梅杖子、老杖子、两家、大房申、黄花沟、老爷庙、下营子、葛杖子、小窝铺、汤杖子、水泉沟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厂和锰矿。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建有农贸市场。古迹有菩萨庙、保寿寺。. |
沟门子镇 |
凌源市辖镇。1958年建乡,曾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50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人口2.9万。通公路。辖双庙、胡杖子、毛杖子、钟杖子、寺台子、老场子、二安沟、白石嘴、碾房杖子、牛洞子、沟门子、塔沟、北沟、老爷庙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粉厂、修配厂、石灰厂、煤矿。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
小城子镇 |
凌源市辖乡。1983年建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8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7万。通公路。辖乔营子、修杖子、大新房子、小城子、杨大营子、茶哈、肖杖子、神仙沟、鹤松沟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等。农业主产玉米、高粱。. |
四合当镇 |
四合当于1998年由少数民族乡改为建制镇,于1999年同五家子乡合并为四合当镇。四合当镇下轄17个村,147个村民组,全镇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人口3.8万人。 地理区位优势。四合当镇地处三县五区交界处,北近凌源,西邻河北、南接葫芦岛、东连喀左,自古就是交通枢纽要道,魏塔线铁路于镇边缘半包围通过,境内设有四个站点,公路成网四通八达,交通条件优越,通邮便捷。 资源产业优势。经探明:镇域内具有多种工业矿源,其中石灰石、煤炭、方解石、高铝土储量很大,矿点多处已得到初步开发,据探明石灰石储量10亿吨,高铝土储量4000万吨,瓷石粉储量6000万立方米,还有丰富的硅石,七O沙、耐火土、冰洲石、吸附石有待开发。镇6大畜牧小区32个干鲜果基地为农业深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环境功能优势。四合当镇系山水之乡,风景悦目,气候宜人,两座水库风景如画,环境幽静。全镇山清水秀,少污染少公害,镇区建设突飞猛进,道路宽广,楼房独具风格,供排水、路灯、转盘在建设中,容貌快速改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镇交通、通讯、市场、水电、文教、卫生功能健全。同时,供销、粮食、医院、初中、高中、工商、税务、法厅、邮政、电信等市直各单位均设于我镇,综合功能较强,服务门类齐全。 四个当镇正在崛起,建设四合当谱写新篇章,这是四合当人民共同心愿,镇党委、镇政府决心率领全镇人民奋发图强,早日实现把四合当建设成工业进步、农业发达、市场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目标。四合当的事业,不仅需要四合当人民卧薪尝胆、艰苦奋斗,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无私援助。这里是你们的故乡,是你们的家,更需要你们为四合当的发展献计献策,在家乡投资创业,共铸辉煌。四合当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真诚期望与社会各界携手奋进,欢迎各界到四合当投资创业,共创四合当镇更加美好的明天! ". |
乌兰白镇 |
乌兰白镇位于凌源市东南部,东与喀左县毗邻,南邻四官营子镇,西与瓦房店乡隔河相望,北与凌北镇接壤,国道306线贯穿域内,距凌源市中心16公里。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13500人。全镇总面积84.96平方公里,其中耕种面积1万余亩,有林面积54000亩,森林覆盖率42.5%,其中经济林面积为10000亩,可年产大扁杏637.5万吨,产品销往北京、河北、内蒙、吉林等地,被全国仁用杏协会评为“大扁杏发展全国第一镇”。 镇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石、锰铁、方解石、石灰石等,其中萤石储量很大。 海西矿业有限公司和果品加工厂是该镇的两个引资企业。海西矿业有限公司萤石采选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开采矿石21万吨,生产酸级萤石粉10万吨,氢氟酸1万吨,年销售收入9000万元,年利润700万元,上缴税金780万元;果品加工厂主要生产开口杏核、香酥杏仁和果脯。总投资7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30万元,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50万元,利税152万元。 2006年全镇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全年完成总产值5486万元,增加值完成1218万元,总利润完成41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6992.04万元,实现了全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该镇注重生态环境建设,2006年该镇被辽宁省林业厅确定为“绿色生态旅游休闲乡镇”。著名的金花山寺庙和金花山东洞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乌兰白镇依托区位优势,以小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重点,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发挥工业、农业资源优势,努力把乌兰白镇建设成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凌源强镇”。 |
三道河子镇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57公里,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2万。通铁路、公路。辖大甸子、五道河子、三道子、槽碾沟、榆树底下、白杖子、高杖子、西胡杖子、毛家店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厂、制砖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盛产水果。. |
刘杖子镇 |
凌源市辖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47公里,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1.2万。通公路。辖王杖子、郭杖子、刘杖子、东房申、东干沟子、洼子店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化工厂、制砖厂、综合加工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大豆,盛产水果。 |
大王杖子乡 |
大王杖子乡地处凌源市西部101国道沿线,辖8个行政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 1.6万。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00元。 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广泛。核心地区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类型的孔子鸟、娇小辽西鸟等鸟类化石;有凌源潜龙、神州龙、中华龙鸟、鹦鹉嘴龙、翼龙、满洲鳄及东方喙龙等8属8种爬行类化石;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对象的“攀援始祖兽”等哺乳类化石和中华古果等。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矿产资源富集。铁、锰、铜、六方理石、膨润土等矿藏储量丰厚。 农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保护地、林业、畜牧业已发展成为三大主导产业。2006年,保护地面积发展到6000亩;经济林面积3.2万亩;新建畜牧小区8个,新增养殖大户140个。实现了:户均一个棚,人均一亩经济林,户有一个稳定的收入项目。 “十一五”期间,大王杖子乡党委、政府将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开发矿产资源和古生物化石资源,实现“经济强乡”的奋斗目标。 |
前进乡 |
前进乡位于凌源市西南部距市区46公里,辖5个行政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0.78万。 矿产丰富,黄金、膨润土、锰铁矿产资源储量大,开发价值高。历史遗迹重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开发前景广阔,白云古寺历史悠久,西大山天然翠柏,风景独特。 林果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主导产业。该乡结合果品市场需求情况,积极推广优新品种,果树栽植面积逐年加大,已发展到1.2万亩,植栽品种有红富士,果光,乔纳金,白梨,安果梨,截止目前,全乡80%以上农户都有家庭果园,所产红富士皮薄肉脆、甜酸可口,已打入国内各个专业市场。 |
大河北镇 |
大河北乡位于凌源市西南部,地处两省(辽宁、河北)三市县(凌源、平泉、宽城)交界处。辖12个村委会:南刘杖子、杨树沟门、庙北、西郭杖子、榆树沟、大河北、黄土墚子、石洞沟、魏杖子、宋杖子、瓦房、西何杖子,总人口1.98万人,总面积17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其中原始森林面积44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4%,被省政府确定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 经济状况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0万元,税收248万元。 大河北地图 矿产资源 储量丰富。膨润土、石灰石、硅石、锰铁、紫砂和方解石等矿藏具有大规模开发价值。 民营经济 发展较快,有虹泰水泥、盛达食品、膨润土加工等多家企业。 旅游资源 极具潜力。海拔1256.4米的辽西第一高峰—红石砬山高峰险、山上有原始森林植物群、国家濒危灭绝保护动物灰鹳,最近又发现有狼,狍子等多种动物,还有辽代古暮遗址“石羊石虎”石刻雕像群等景观。 2013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凌源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河北乡、设立大河北镇。 |
牛营子乡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1.9万。通公路。辖南水泉、郭家店、石杖子、太平杖子、平杖子、西老杖子、牛营子、小北沟、半里杖子、烧锅杖子、白尺沟、西大川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厂、陶瓷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兼产水果。. |
北炉乡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1.8万。通公路。辖何杖子、三合庄、北炉、南炉、北水泉、董杖子、槐杖子、大块地、天盛永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具厂、织布厂、珍珠岩矿。农业主产玉米、高粱。 ". |
瓦房店镇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10公里,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1.6万。通公路。辖小榆树林、大德庄、沙金沟、兴隆沟、瓦房店、宋杖子、三家、申杖子、井上、温家屯、百车沟、李杖子、田杖子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石灰厂、制砖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 |
三家子蒙古族乡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45公里,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2.2万。通公路。辖宣杖子、盆子窑、党杖子、姑寺沟、双杨树、呈杖子、三家子、坤都汤、青山、西大杖子、老官杖子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厂、制砖厂、七零沙厂、煤矿。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 |
佛爷洞乡 |
"凌源市辖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58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1.3万。通公路。辖酒局杖子、佛爷洞、大河西、小河西、金杖子、上店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厂、制砖厂、橡胶制品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谷子。 ". |
河坎子乡 |
河坎子乡地处凌源市南部边陲,东接葫芦岛市建昌县,西南分别与河北省青龙县、宽城县接壤,距市中心100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0亩,总人口1.45万。 河坎子乡结合乡情将工业强乡、林果兴乡、旅游富乡、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遗余力上项目,凝心聚力育产业,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 工业强乡。以胜利金矿和盛鑫铁矿为龙头,全力打造一批立乡骨干企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林果兴乡。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成区”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林果产业发展,扩大以礼品核桃、板栗、扁杏、山杏为主的经济林栽植面积,加快以山野菜、野生食品等绿色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的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林果之乡”。 旅游富乡。依托省级青龙河生态保护区重点乡镇优势,以“红色之旅”为主题,加快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青龙河流域风景区、以黑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以东庄、河坎子、碾子沟村为核心的民俗旅游度假村建设,打造“旅游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