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村位于胜利村西,1977年建大队,命名为立志大队,人口103户360余人。1981年更名为立志村。1984年建立立志村村民委员会。建村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立志村在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部分散居住户正在向团结社区搬迁,原立志村于团结社区合并,全村的建设重心移向团结。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立志村已有三分之一的住户搬迁至团结社区,一个崭新的立志村正逐步形成。全村已建成各类活动广场3处活动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硬化水泥道路20000余平米。村内交通发达,工商业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目前全村共有耕地3378亩,个体工商户近百家。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率达到96%以上,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
信息来源:中国嘉荫政府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230722102 | 153000 | -- | 查看 立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立志村 |
立志村位于胜利村西,1977年建大队,命名为立志大队,人口103户360余人。1981年更名为立志村。1984年建立立志村村民委员会。建村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立志村在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部分散居住户正在向团结社区搬迁,原立志村于团结社区合并,全村的建设重心移向团结。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立志村已有三分之一的住户搬迁至团结社区,一个崭新的立志村正逐步形成。全村已建成各类活动广场3处活动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硬化水泥道路20000余平米。村内交通发达,工商业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目前全村共有耕地3378亩,个体工商户近百家。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率达到96%以上,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 信息来源:中国嘉荫政府网 |
金水村 |
金水村位于乌拉嘎镇政府所在地团结社区西南10公里处,人口189户600余人。1976年建大队,命名为金星大队。1981年定村名。因与当时的镇政府驻地金星村重名,1984年更名为金水村。同年建立金水村民委员会。2006年坚持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50户以下的村向中心村撤并的原则,原金水村并入金星社区,组建新的金水村。新组建的金水村(含金星社区)实行一套人员两种建制,城镇人口划归社区管理,农村人口划归村管理。合并后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水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过两年的建设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村委会(社区)办公室、活动室500多平方米,铺设室外活动广场2000余平方米,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村民自行组建了秧歌队,通过唱歌、扭秧歌等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液晶电视、电脑等产品逐步走入千家万户;农业和个体工商业发展迅速,群众发展致富项目的积极性高,养猪、养狐、种植黑木耳等多种经营业正在村里兴起,农资店、食品店等个体商铺生意红火。目前全村有耕地1644亩,种养殖大户20户,个体工商业户20余家。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率为96%以上,小学生入学率为100%。 信息来源:中国嘉荫政府网 |
金丰村 |
金丰村位于乌拉嘎镇政府所在地团结社区西南20公里处(公路里程),人口108户400余人。1977年建村。当时命名为双丰大队。1981年定村名。1984年撤消大队,建双丰村委员会。因与全丰农场双峰村同音,1985年6月更名为金丰村。2002年响应全省村屯撤并的号召,原南沟村与金丰村合并组建新的金丰村。合并后的金丰村有耕地2503亩,主要作物为大豆,结构调整作物为玉米和水稻。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率为96%以上,小学生入学率为100%。 信息来源:中国嘉荫政府网 |
胜利村 |
胜利村是伊春市唯一的鄂伦春民族聚居村,距嘉荫县城82公里,现有村民44户,耕地5748亩。2011年人均收入9059元。近年来,乌拉嘎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实际情况着力打造民族村新亮点。 一是以《乌拉嘎镇“莫日根”鄂伦春民族文化发展协会》为主体,深入挖掘保护鄂族特色文化。多次在市县等地组织演出,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增加村民收入。种植优质大豆2000亩、袋载木耳5万袋、油豆角50亩。建有民族特色酒厂,年产白酒50吨,产值200万元,扶持发展机制木炭厂一家;三是以“五个百分百工程”开展,推动各项建设稳步发展。其中:住房砖瓦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中小学生入学率均达100%;四是以人为本,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该村学生以原省民研韩有峰所长为楷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下山定居以来共考入大中专院校33人,为社会和民族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