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河村位于杭垓镇的西部,东和桐杭、兴旺交界,南和宁国相连,西接岭西村,北和广德县四合交界。磻岭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约9.6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310户农户,人口1118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勤政为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为群众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523104 | 313000 | -- | 查看 杭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上塘村 |
一、村级组织简况:目前全村党员共83名,8个党小组,其中50岁以上党员51位,50岁以下党员32人,初中文化以上党员56人。党员中有13位长期在外打工。三村合并后,经过今年四月份民主选举,由原三村共12名(含1名大学生村官)的两委班子人员精减为目前的七名(含1名大学生村官),经过11省道建设和欣远竹制品有限公司、远凯家具有限公司的征地拆迁及行政村撤并等重大工作的锻炼,村级班子的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发展思路更进一步清晰。二、集体经济现状:新上塘村目前村集体总债务为597258.9元,债权84428.74元(见附表二)。详情为:原塘河村债务主要是2000年农网改造遗留债务49800元,2002年村庄整治负债3万元,2006年新建卫生服务站工程款、征地款5万元,广电站1万元。原上庄村目前债务237458.90,债权61585.46。债务主要是90年代村办茶厂亏损约15万元,历年拖欠村干部工资5万多元,修路负债约2万元;债权主要是90年代村提留乡统筹和村属闲置房屋租赁金及毛竹承包款。2006年村集体收入14800元,主要是茶叶山承包金。原新桥村目前债务22万元,债权是20513.23元,债务主要是90年代村整治低压线路网改、闭路电视线铺设及修建村道等产生约17万元,县级公路改造欠款约4万元,拖欠干部工资约1万元,债权主要是90年代村提留乡统筹一块,承包款以及大病统筹款。三、经济发展状况(一)农业主要以经济林效益林为主。全村经济林品种以为毛竹、板栗、杉木、茶叶和果木为主。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4720余亩,其中毛竹林(及新增种)5337余亩,小竹林2550亩,板栗林约1500亩,杉木约2200亩,茶叶1230亩,生态公益林面积约为1900亩,荒山面积约为7000余亩,水田600余亩,旱地300余亩。目前通过几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中约有240亩改种了花卉苗木。(二)工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全村目前共有大小企业29家,产品主要以竹制品、家具、茶叶为主,每年工业生产总值约为20000万元。欣远竹制品有限公司及远凯家具有限公司目前均已落户我村,并与今年下半年竣工投产。(三)三产主要以零售业和打工为主为主。现有商店、饭店、理发店、修理铺共计20余家,全年营业额在300万元。2007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约300人,其余部分劳力在本镇范围内企业上班或家庭作坊内打工。另外是因地制宜,发展养殖,有养鸡大户两户,一批产量4000羽,每年产五批,2007年每户创收约5万元;养羊大户两户,每户年成栏数约百余头;养兔大户一户,形势发展很好。(四)基础设施等建设情况。2005年以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要实施的项目有:1、因地制宜的完成了自然村环境整治工作;2、完成土地整理300亩;3、完成老茶林改造,建白茶基地150亩, 4、新建村办公综合楼5间,建筑面积332平方米,投入资金23万元;5、建设卫生服务站5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6、修建40m×3.5m人行桥梁一座,耗资10余万元;7、修建龙口水坝20米,投入资金4万元;8、西河口水泥路投入资金2万元;9、水库维修投入资金5万元; 10、脱贫项目(水枝芝)种植,投入资金10万元(县配套资金10万元),预计2008年产生收益,每年5-6万元;11、修建林道6公里,投入资金6万元。四、农民收入构成一是毛竹、板栗、水稻和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的收入。全村2007年度毛竹年产值大约520万元,小竹年产值约120多万元,茶叶年产值80万元,吊瓜年产值10万元,板栗的年产值约80万元,花卉苗木目前陆续出产,年产值约30万,收入占全年收入的45%左右。二是务工收入。全年在外打工的人数约300余人,其余劳力主要在本镇范围内企业打工,收入约占全年总收入的55%左右。 |
唐舍村 |
“竹海明珠、生态唐舍”。唐舍村位于安吉杭垓西部,西与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相连,南与本县章村镇高山村相接,区域面积9.14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农户474户,人口1621人,外来人员20余人,全村劳动力共计890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59多人。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约24306元。村中个私企业及家庭作坊较多,形成了村民收入主要以二产打工为主,一产、三产收入为辅的格局。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6人,现共有党员42名,5个党小组。唐舍村主要产业特色为毛竹和“冬鞭笋”,2002年成立冬鞭笋协会1家,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6年和2010年通过国家及有机食品认证共2000亩,2011年成立万亩毛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同年成功注册“唐舍岭”商标。唐舍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小康村、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省级信用村、省级党风廉政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卫生村、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市级科普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市级美丽乡村、市级小康示范村、新农村实验示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五好”村党组织、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09年成功创建为美丽乡村精品村。目前,正在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
桐杭村 |
古韵禅村、魅力桐杭”。桐杭村东与尚梅村相连,南与唐舍村交界,西与松坑村相接,北与杭垓村邻界,区域面积19.1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民小组,661户农户,人口约2150人,外来人员20余人,全村劳动力共1521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余人,主要在湖州、杭州和上海、苏州等地企业务工或在邻近乡镇企业内打工。 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约23489元。村中规模企业、个私企业及家庭作坊较少,形成了村民收入主要以二产打工为主,一产、三产收入为辅的格局。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5人。现共有党员66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4个党小组。桐杭村以有机蔬菜、粮油种植、特色养殖、农业观光等为主要产业支撑,目前有脊胸蛙养殖基地1家,水稻专业合作社1家,西溪谷创意农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桐杭村历史源远流长,净慧禅寺远近闻名;2010年修建军事博物馆,再现“岳家军”抗金历史。 桐杭村先后获得“省级水保工程示范基地”、“市级民主法治村”、“市级档案室”、“县级毛竹精品园区项目”、“县级先锋工程”、“四星级党风廉政示范村”、连续六年县级“平安村”、“县级体育先进村”等各项荣誉称号。2010年成功创建为美丽乡村精品村。 |
文岱村 |
“世外桃源、悠闲文岱”。文岱村东与七管村相连,南与磻溪村交界,西与广德四合乡相接,北与广德卢村乡邻界,位于杭垓镇的西北部,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286户农户,人口约944人,全村劳动力共计550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90多人,主要在湖州、杭州和上海、苏州等地企业务工或在邻近乡镇企业内打工。 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约19618元。村中小型个私企业3家,家庭作坊2家;村民收入主要以二产打工为主,一产、三产收入为辅的格局。 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5人。现共有党员24人,2个党小组。 文岱村毛竹5000余亩,杉树林4500余亩,覆盆子80余亩。文岱还拥有自然风景“八景”,分别为村庄西面的攀岩奇山、村范围内的奇特巨石、村中心北侧的饮水思源、村中心的浙北圣树、门东古井、中心广场的功能会堂、中心村北面的天然双池、马鞍山下的天水堂瀑布。 文岱村先后获得湖州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县级“民主法治村”、“平安村”、“无毒村”,2012年荣获县级平安村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为美丽乡村精品村。 |
桐坑村 |
“人文古村、创意桐坑”。桐坑村东与磻溪村相连,南与磻溪村交界,西与杭河村相接,北与四合乡焦村村邻界。由原桐坑村与原摇风岭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民小组,587户农户,人口约1907余人,全村劳动力共计1200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23多人,主要在湖州、杭州和上海、苏州等地企业务工或在邻近乡镇企业内打工。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约18678元。村中规模企业、个私企业及家庭作坊较多,形成了村民收入主要以二产打工为主,一产、三产收入为辅的格局。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6人。现共有党员43人,5个党小组。桐坑村产业主要是笋干加工为主,2009年注册成立桐坑诚信笋干合作社,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所生产笋干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已进入全国各大超市销售。桐坑村先后荣获省级“农业合作社”、县级“农产业先进村”、县级“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等荣誉称号。 |
杭垓村 |
杭垓村是地处杭垓镇中心位置,是杭垓镇的经济、文化交汇区,11省道贯穿而过。由原来的杭垓村和梅村村合并而成。行政村总面积13.0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小组19个,农户876户,总人口3008人,现有党员87名。 目前杭垓村有毛竹山7029亩,板栗900亩,小竹1800亩,茶叶700亩,杉木林2000亩,生态公益林800亩。村内规模较大企业十余家。2008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080元。 近年来,杭垓村多次被市、县级部门评为 “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好党支部”、“文化示范村”、“工业强村”、“文明村”、“平安村”、“治安安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为加快杭垓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杭垓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和杭垓镇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杭垓村的实际,力争通过村庄规划、环境整治,提升中心区域的绿化覆盖率,重新挖掘杭垓本地区的特色。 用10个月的时间,改善中心村、自然村村庄建设,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环境美化、管理强化”的“八化”标准。力争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从而全面改善杭垓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村庄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 |
姚村村 |
姚村是典型的山林大村,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珍稀树种银杏、黄山松以及山核桃、板栗等山区特有树种,在村头山间随处可见。我村60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各种乔木作为风景树,我村还有多数农户家里种有桃李、银杏树等树种,树形美观,也极具欣赏价值。姚村多数农户种植花卉苗木,基本销往外地,随处可见的苗木花卉既美化环境有成为村民创收的资源。 |
七管村 |
“管鼓传音、和乐七管”。七管村东与缫舍村相连,南与和村村交界,西与文岱村相接,北与大坑村邻界,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356户农户,人口约1327人,全村劳动力共计800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20多人,主要在湖州、杭州和上海、江苏等地企业务工或在邻近乡镇企业内打工。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约18613元。村中无规模企业、个私企业及家庭作坊也较少,形成了村民收入主要以打工为主,一产、三产收入为辅的格局。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5人,其中书记由镇下派。现共有党员39人,5个党小组。七管村主要以林业为主,2011成功创建山核桃基地1283亩,为今后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化方面,农民自发组建了以唢呐为主的特色民乐队,在杭垓小有名气。七管村先后荣获湖州市卫生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县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为美丽乡村精品村。 |
松坑村 |
松坑村位于安吉县的西南部,杭垓镇的中部。黄麻线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显著。本村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农产536户,人口1827人,17个村民组,人均收入18300多元。近几年,松坑村依靠上级部门支持,各项建设取得较大进步,目前班子成员4名,后备干部2名。 松坑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建设浙江毗邻生态村为目标,以“家庭工业” “传统文化”为抓手,以实现农户安居乐业为前提,紧扣 “环境提升”、 “产业提升”两个主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项目工程对接实施,努力促进松坑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 |
尚梅村 |
尚梅村:位于杭垓镇南偏东,东近老石坎水库,南界汤口村,西面梅园,邻桐坑村,北连杭垓村的梅村、新上塘村的上庄两村。全村面积17.98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790户,人口2516人。 尚梅村与新上塘村、唐舍村、桐杭村、文岱村、桐坑村、杭垓村、姚村村、七管村、松坑村、高村村、吴村村、杭河村、大坑村、岭西村、磻溪村、缫舍村、和村村相邻。 |
高村村 |
高村村位于杭垓镇西南部,全村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610户人家,1830人。全村共有党员51人,村民代表36人。2008年人均总收入9723元。村集体经济20万元左右,有山林面积30201亩,其中毛竹林14256亩,薪炭林4460亩,有国家级生态林22960亩,森林覆盖率达95.6%。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靠村集体林场3021亩。毛竹300贴。村委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县城50公里。本村以毛竹为主,有三十里西溪坞之称。是西苕溪的发源地。本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水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休闲、养身的理想之选。 |
吴村村 |
杭垓镇吴村村位于安吉县西部,山林总面积1.86万亩,其中竹林7000亩,小竹林4800余亩,其它薪炭林6800余亩,耕地面积830余亩。全村总人口1729人,1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均收入7500元左右,村集体资金5.4万元。 这是一个资源丰富,充满竹乡风情的宁静小山村,竹海、高山环绕四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核桃、茶叶、竹笋是当地农户的三宝。近几年,村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上级决策,在市、县生态办、环保局和镇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下,带领勤劳朴实的全体村民不断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对村庄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整治。使得现在的吴村村环境更加的优美,河水更加的清澈…… |
杭河村 |
杭河村位于杭垓镇的西部,东和桐杭、兴旺交界,南和宁国相连,西接岭西村,北和广德县四合交界。磻岭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约9.6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310户农户,人口1118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勤政为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为群众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 |
大坑村 |
一、基本情况 大坑村位于安吉西部,杭垓镇北部,赋石水库上游。有一条乡道通往安微省,与安微省广德县桃山村、桐溪村毗邻。辖区10平方公里,山林总面积1.96万亩,其中毛竹林6000亩,小竹林4800余亩,其他薪炭林面积720余亩。全村农户423户,辖11个村民组,共1500人,0正式党员31名,预备党员1名,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0928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0.2万元,主要靠村集体毛竹砍伐和集体房屋出租等。2011年,我村对南坑自然村进行了整治,对村办公楼进行了改造,总共投入65万元,使大坑村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一定提高。我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休闲、养身的理想之选。 二、创建思路 1、根据实际出发,和成立的美丽乡村领导小组成员一起, 面对实际情况高度统一思想,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对36项具体指标细化,制定好具体政策措施,规划论证通过以后,召开好村民代表、党员骨干大会,充分发挥好党员代表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做好宣传,充分发动群众,为美丽乡村创建成功提供基本保证,并且抓好难点的克服和督察,确保精品村创建成功。 2、加强和已创建村的沟通联系,吸取他们创建过程中好的经验,加强与各部门的在资金,项目和感情对接,并且恳望各上级部门对我们山区偏远村在资金和项目上更加支持,关心。 三、目标、建设内容 (一)目标:“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 (二)建设内容: 1、村庄环境提升工程。搞好猴村自然村、方村自然村、陈村中心村、南坑自然村的环境整治,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主要包括完成所有建设点入户道路修筑(平整、硬化、拓宽等)、拆破拆旧、房屋立面改造、墙面白化、道路绿化、围墙整治等总投入达136.8万元。 2、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今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预计需投入100万元在茶叶山、桃花山、狮子坞建设三座饮用水塔,铺设饮水管道,解决农户生活饮用水,确保生活饮用水的质量。 3、中心村综合广场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村中心广场,增加篮球场建设、文化长廊、村务公开及其他宣传栏建设等,改建村办公楼、新建村幼儿园、改善村老年活动中心等,总计划投入92万元。 4、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包括4个自然村的路旁绿化、河边绿化、路灯安装、垃圾收集其他还包括新建村标、广告牌设置、桥护栏四处等工程建设,计划投入100万元。 5、塔里山、张家冲至七管村联网道路硬化建设。在前几年建设的基础上,为便于村民出行,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网络建设,建设联网道路1000米,计划投入20万元。 6、多功能室建设。计划新建150平方米多功能室一层,可供村老百姓红白喜事摆酒场地,征地、建造、球场、绿化及设施等建设预计投入资金30万元。 7、污水处理、化粪池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00万用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计划在在各自然村建设建设化粪池、分散式污水处理池。 8、河道整治。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对我村河道的修复和治理工作,加强对河道两岸的梳理、修复、加固,对整条河道实施清淤。长度约7000米,堤坝2座,总投入30余万元。 |
岭西村 |
岭西村:距离县城60公里处,人口885人,山林面积7600亩。 岭西村与新上塘村、唐舍村、桐杭村、文岱村、桐坑村、杭垓村、姚村村、七管村、松坑村、尚梅村、高村村、吴村村、杭河村、大坑村、磻溪村、缫舍村、和村村相邻。 |
磻溪村 |
磻溪村:位于杭垓镇中部,由原磻溪、石壁、兴旺等3村合并而成,是原磻溪乡政府驻地,东南与松坑相邻,南接吴村,西北与杭河、桐坑、文岱相连。全村面积约19.5平方公里,辖27个村民小组,855户农民,人口2714人。 磻溪村与新上塘村、唐舍村、桐杭村、文岱村、桐坑村、杭垓村、姚村村、七管村、松坑村、尚梅村、高村村、吴村村、杭河村、大坑村、岭西村、缫舍村、和村村相邻。 |
缫舍村 |
缫舍村:位于杭垓镇东北面,是以前出产丝绸而得名。面积22.1㎞,由原缫舍、天加山、杭坑等3村合并而成,辖内23个村民小组,826户,人口2796人。 缫舍村与新上塘村、唐舍村、桐杭村、文岱村、桐坑村、杭垓村、姚村村、七管村、松坑村、尚梅村、高村村、吴村村、杭河村、大坑村、岭西村、磻溪村、和村村相邻。 |
和村村 |
寨岳:和村东南0.75公里一带相传是岳飞抗金战场,南宋时期,戚方犯安吉,岳飞领兵叁仟,在苦岭、寨岳一带驻扎军营,连败戚方所部,寨岳地名让人联想当年此处营帐连绵,刀戟林立,人喧马嘶的战争场景,不过当年的村庄后来被赋石水库淹没,晚清前来的鄂豫人按本地人的语音呼作“沙坞”。六亩冲:野乐东1公里,据传南宋岳飞抗金时,兵扎寨岳。路过此村,因山经崎岖,下马步行,故称落马冲,又说因此处山冲有六亩田,故名“六亩冲”。太平寺:和村东。光绪版《孝丰县志》载:县西北四十五里太平乡,康熙八年僧慧灯重建。村以寺得名。建有太平乡,太平乡出现一派祥和气象,即将村名改为和村。三次反顽固战役,有新四军在此休整作战,牺牲新四军五十多名官兵。太平乡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解放后太平乡将缫舍乡、西圩乡合并为太平区,1958年与永和区合并,成为永太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