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绍兴 >> 越城区 >> 孙端镇

孙端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孙端镇谷歌卫星地图)


孙端镇简介

  孙瑞镇相传昔有孙瑞者居于此,地以人著,遂名孙瑞。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镇,三十八年5月为乡,1956年9月复镇,1984年12月为建制镇。
   1992年5月皇甫乡并人,仍为孙端镇。所辖安桥头村,为鲁迅外婆家。孙端地处长江三角洲繁华的泸杭甬经济带上,位于绍兴县的东北部,东临上虞道墟镇,南与越城区生态产业园接壤,西连袍江工业区,向北跨过曹娥江即是绍兴杭州湾工业区;镇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绍兴外环线南北环绕,泸杭甬铁路、104国道和杭甬大运河紧临孙端南端。镇内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紧连高速公路道口,距杭州国际机场30公里、上虞港12公里,距绍兴县城柯桥23公里,离拟建中的绐兴杭州湾跨海大桥仅10公里,是绍兴县离大桥最近的一个镇,镇内地势平坦,河湖纵横,环境宜人。镇域面积32.27平方公里,水面6240亩,耕地23308亩,辖行政村16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39151人,常年外出从事经商、建筑人口8500人。
    2002年全镇实现工业现价产值8.65亿元,同比增长25.08%;销售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25.04%;利润4350万元,同比增长20.23%;自营出口(海关数)实绩264万美元;实到外资152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3.46亿元,同比增长12.2 %。
   这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了纺织服饰、文教印刷、印染造纸、五金机械、建筑建材、热电制冰等多业并举的工业局面。全镇资产逾10亿元,有国家二级资质建筑企业二家。个私企业比较发达,企业登记注册达158户。文教用品块状经济已经形成。
   全镇效益农业发展较快,大田种养结构调整顺利,全年大田水产养殖比上年新增4500亩,达到了5416亩,尤其是大田养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亩净利达1350元。外荡养殖结构重点改变单一养鱼为“上层河蚌,中层鱼类,底层虾蟹”的立体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外荡育珠、鱼蟹混养,2001年已达到了1850亩,产值比常规养殖增长近10倍。
   全镇有成人技校1所,全日制初中1所,完全小学9所,幼儿园l所,在校中小学生4629人,在园幼儿786人;有镇人民医院1家,下设8个门诊部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92万人 32.27平方公里 330621102 312000 0575 查看 孙端镇谷歌卫星地图

孙端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安桥头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安桥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殿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塘殿村谷歌卫星地图
榆林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榆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许家埭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许家埭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库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小库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条溇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三条溇村谷歌卫星地图
皇甫庄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皇甫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鲍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红鲍村谷歌卫星地图
樊浦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樊浦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双盆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后双盆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沥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张家沥村谷歌卫星地图
吴融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吴融村谷歌卫星地图
孙端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孙端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双盆村 ·越城区旅游·越城区特产·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区十景·越城区 0

----

查看 前双盆村谷歌卫星地图

孙端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塔山街道

   塔山街道位于绍兴市区东南部,是越城区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行政村,有近2万户家庭,6.5万常住人口。辖区内有绍兴市委党校、市少儿艺校、稽山中学、建功中学、塔山中心小学、鲁迅幼儿园等学校,有鲁迅故居、罗门公园、沈园等景点,有绍兴图书馆、绍兴博物馆等文化单位,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几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的要求,从街道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负重奋进,街道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工商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全街道实现三产营业额28.22亿元,三产投入52250万元。纺织、印染、服装、通讯电缆、房地产、包装己成为街道的主导产业。街道多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红旗单位,科技、综治、安全生产等先进单位。    社区建设卓有成效。街道在社区全面开展星级社区创建,并以“邻里节”、社区之歌等为特色载体,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丰富多样的系列活动,活跃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凝聚力。各社区以文明创建为依托,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街道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级科普示范街道,100%以上的社区成为省、市、区文明社区,其中罗门、花园社区成为省级文明社区。国家-部长罗锋、省委--、省委副-李金明等领导先后来街道视察社区工作。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助学、助医、助困”三大工程活动,设立便民中心;打造社区服务的品牌,深化社区服务的内容,探索老年群体的服务方式,相继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活动方便的“养老服务中心”,全托制的老年护理中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塔山村“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经过街道、村两级的共同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街道的计划生育、人武工作、民政优抚、综合治理等工作均扎实有效开展,街道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新世纪,塔山街道将以更饱满的热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府山街道

  府山街道位于绍兴市区城西,地域面积14.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万人,2.3万户,流动人口2.1万人,辖5个村,10个城市社区,5个农村社区,13个经济合作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驻绍兴市越城区鉴湖后街80号,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办公室。辖区内古越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越王城、隋唐名园西园、浙江省第一家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单位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等一大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遍布其间;现代绍兴的标志性建筑绍兴大剧院、城市广场等矗立于此;绍兴一中、鲁迅小学、绍兴文理学院等名校坐落其中,文化气息浓郁,教育资源丰富;绍福公路横贯东西,绍大线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捷;既有老城区设施齐全之便,又兼城郊结合部易于发展之利。府山街道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是投资、商贸、居家、兴业的首选之地。   区域经济稳步增长。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抓紧抓实经济工作。通过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提升企业竞争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培育壮大税源经济,实现了主要指标平稳增长,规模效应持续显现,外向经济快速壮大。与此同时,街道技改投入、招商引资、自营出口等指标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数,并连年稳居全区前茅。引进了金帝银泰城等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规模企业,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辖区稳定持续强化。街道牢固确立“稳定工作无小事”的理念,突出“平安府山”创建工作主题,积极探索社会稳定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创新平安建设中心工作超前介入、突出问题超前预测、维稳隐患超前排查、矛盾纠纷超前化解的“四超前”工作法,全面推进“网格式联系、多元化服务”和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及维稳信息平台双体系建设,坚持稳定工作定期摸排与动态预警相结合,分工负责与包案调处相结合,定性监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工作保障和工作责任,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化解了信访矛盾,完善了社会管理,维护了全街道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逐步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城市管理有序推进。按照“城区做精、城郊提升、设施完善、管理长效”的总体目标,街道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要求,扎实开展了“洁净府山”创建工作,积极探索“路长制”、“河长制”管理等有效载体,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努力打造精品示范街,积极处置各类数字城管派遣件并按时结案,处置案件数量和按时结案率在全区排名靠前。扎实抓好老小区改造项目,有序整合行政执法、村镇监察队伍,拆除了影响恶劣,群众反响强烈的鉴湖前街鸡棚等违法建筑,完成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整改工作,完成市下达及区控违拆违-工作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完成户外广告设施联合整治,完成金鸡塘社区治堵试点工作并将逐步推广。整治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曝光点问题,推进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加大了城郊结合部的卫生整治和管理,扎实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已安置小区的管理。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街道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始终把为民服务,群众满意作为发展社会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18个村中已有15个完成城中村改造,以数量最多,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业绩领跑全区。街道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计生惠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91%,优质服务率100%,群众满意率95%以上。民政民生方面,拥军优属工作不断深化,低保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力度继续加大,残联工作有特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规范,服务深化。深入开展和谐系列创建和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塑造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服务一流、管理规范的城乡文明新形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府山街道是省级文明街道,省级生态街道,省级体育强街,省级气象示范街道,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单位,市、区级平安街道,市、区级信访“三无”街道,市、区级国防后备力量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市级“爱心”街道,市级文化示范街道。   

蕺山街道

   蕺山街道位于绍兴市市区东北部,北临104国道北复线,南到东街北侧,东起大帝山北复线引桥,西至解放北路。区域面积为8.3平方公里。地域优势明显,中兴路纵贯街道,杭甬铁路、浙东运河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祖居、蔡元培故居、戒珠寺、八字桥、题扇桥、笔飞弄等名人古迹众多,其中两个街区被市政府列入历史街保护区,文化积淀浓厚,是一个旅游、商贸、房产开发的理想之地。全街道辖有:八字桥、广宁桥、日晖桥、团结、萧山街、书圣、东大池、白马、昌安街、永兴、洞桥、鞋子畈、昌安东村、乐苑、龙洲花园、蕺山等十六个社区。共有居民20700户,人口5.16万人。   -   蕺山街道-历史沿革   1949年5月,蕺山建政为绍兴市第二区公所。1952年9月改为蕺山区政府,1955年11月开始设为蕺山街道办事处。在“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星街道革委会,1979年4月恢复原称。1992年3月分设为蕺山、昌安两个街道,2001年8月,两个街道合并,另加原城东乡的四个村一个居委会和塔山街道东街北侧的一部分地域,形成了今天的蕺山街道办事处。   -   经济建设   蕺山街道所属企业有40余家,其中上规模的工商企业有37家,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为主。2007年工业总产值22364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14884万元,利润6833万元,自营出口21462万美元,三产销售220786万元,利润3384万元。   -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街道市民学校常年办学,开设:公民道德、英语口语、服装裁剪、中老年保健、书法图画、戏曲沙龙等课程,为辖区居民提供学习培训的服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辐射社区,在医疗保健、图书阅览、家政服务、就业信息、各种修理等方面形成网络,满足群众日常生活的需求。街道康复中心,服务辖区内精神病患者,有心理咨询、送医送药上门、定时家访等康复0。街道慈善分会,集社会之力开展以慈善医疗卡和资金实物形式的慈善救助。  

北海街道

  北海街道地处绍兴市区西北面,为绍兴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辖区面积6.2平方公里,绍兴火车站,绍兴汽车西站落户辖区,连接省城杭州和中国绍兴轻纺城的绍兴交通要塞西大门笑迎八方客,104国道横贯东西。街道下辖11个社区居委会、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6万。   北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开放兴区、三产活区、精神立区”的战略目标,抓住经济建设中心,强化优质服务,创新工作载体,加快城中村改造,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街道在三个文明建设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市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双优”街道、平安镇街等多项荣誉。   街道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工业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体育用品,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工业结构日趋合理。2011年,据统计,全街道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35585万元; 工业投入2712万元;服务业投入31167万元;引进内资1510万元;自营出口14698万美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6.3%,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的全年目标任务。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街道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辖区内先后开发建成了国际摩尔城、玛格丽特国际广场、锦江文华、银街、府山乐购等大型性、综合性的商贸楼盘,商贸发展氛围较浓。  

城南街道

  越城区城南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1年8月,内设“三办一中心”即:党政办、经发办、社会事务办、综治工作中心。现有公务员29人,事业人员10人。   城南街道位于绍兴市南大门,和老城区仅一河之隔,北由城南大桥、中兴大桥与市区紧密相连,南依秦望山,东靠禹陵香炉峰、浙江省会稽山旅游度假区,西临书法圣地兰亭。全街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1个社区。实有人口1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万人,外来人口8万人。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大的公路,东西走向的有城南大道、二环南路、凤凰路、大明路等;南北走向的有绍甘线、解放南路、山阴路、大学路和中兴南路。   境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南镇香炉峰位于境内,其右麓建于明代的石屋禅院有待开发。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规划,城南被定位“南闲”及城市“后花园”。目前,辖区内毗邻会稽山景区的大环河及名人广场景区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主要去处,“南闲”效应日趋显现。    2013年,是城南街道历史上重点工作奋力突破的一年,是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也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提升的一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全街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重点会议精神,抓谋划,抓启动,抓落实,抓整改,抓提升,抓突破,开创了新的工作局面。   

灵芝街道

   灵芝镇位于绍兴市“城市绿心”——镜湖新区的核心区块,是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东临袍江新区,西邻中国轻纺城,南依绍兴老城区,北靠滨海新城,104国道北复线、萧甬铁路、杭甬高铁、杭甬运河穿境而过。2001年8月,原灵芝乡和梅山乡合并成立灵芝镇,2002年12月随着镜湖新区成立又划入原齐贤镇的15个村,地域面积42.8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4个社区,常住人口5万余人、外来人口近4万人。镇内不仅有历代遗传的文物古迹——犭央犭茶湖避塘、梅东陈家台门、蛟里化龙桥、安心太平桥、林头“王宝和”作坊,也有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西山头辕门鼓吹打和传统特色的工艺技术——林头制藕粉技术。这些散落在乡村的古建筑,流传于坊间的民间艺术,就是一个个文化符号,记录了灵芝的过去,经历着灵芝的现在,又将构建起灵芝的未来。   【生态灵芝】湿地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灵芝是湿地镇,拥有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其中,最大的山体——梅山,文化底蕴浓厚,“万亩绿地”的梅东湿地林大批白鹭集聚憩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十里荷塘更是美景无限。   镇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14000亩。绍兴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犭央犭茶湖位于辖区西北部,现存面积2.23平方公里,湖上有建于明代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避塘,全长3.5公里。源远流长的浙东古运河穿境而过,随着杭甬大运河全线改造,正在用全新的姿态恩泽水乡、造福万民。   【宜居灵芝】城市核心,绿色空间构筑理想家园。   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城郊变为城市、农民变为居民”逐步实现。2004年7月,建成第一个城中村改造小区——大树江小区; 2006年至今,泗汇江小区包括界树坊、横湖坊、永兴坊、后墅坊、段家汇坊、安心坊、肖港坊等7个小区及灵芝小区陆续安置入住,灵北、蚌潭、湖东等3个小区的建设即将竣工。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路网交通的不断完善,加之优良的生态环境,滨江、绿城、坤和等外来的大型房地产商和绍兴本地的开发商相继拿地,一批中高档楼盘拔地而起。市科技、文化、奥体三中心即将竣工交付,市直机关各局办相继选址入驻,人气集聚迅速,镜湖大滩、外滩地块等黄金地段,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理想家园。    【商贸灵芝】经济热土,转型升级孕育特色产业。   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一、二、三产比例不断平衡协调。依托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水产养殖、休闲果园等产业相继发展,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工业经济形成纺织、家私、羽绒、服装四大特色产业,拥有上市公司——喜临门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7家、规模以下企业270余家。三产经济富有特色,形成“一园两街”的商贸格局,即越州轻纺工贸园区和汽车销售维修一条街、家私产销一条街。   【民生灵芝】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现有初中1所、小学6所、幼儿园15所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其中,镇中心小学为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工程I类学校,镇中心幼儿园已通过省一级幼儿园复核验收,0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多次视察,并给予了较高评价。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的灵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1年5月份投入使用,新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投资1500余万元的老年福利中心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 【快乐灵芝】人人参与,精神文明积极向上。   以创建浙江省体育强镇为契机,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创建多个省级新农村小康体育村,建成多个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已举办首届团体健身舞比赛和两届体育运动会,群众参与热情高昂,快乐的情绪洋溢在灵芝的每一寸山水之间。   

东浦街道

  浙江省绍兴市镜湖新区东浦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西接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东临风景秀丽的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连国家级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3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域面积30.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流动人口4万。东浦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获得省级文明镇、生态镇等称号。    积水之区,小者为浦。浦,越语为河川湖沼之意,据乾隆《绍兴府志·水利志》记载,东浦因系地势低洼之区,又在原山阴县东半部而得名。东浦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末年已有聚落,在两宋时形成集镇并日渐繁华。 “连宵春雨长鱼虾,丝柳红窗卖酒家。几曲栏干多枕水,画船间系夕阳斜。”清代诗人孙汝怿的《过东浦市》是东浦古镇的生动写照。    东浦是如诗如画的水乡。东浦以江南水乡名镇著称,境内河湖密布,水流纵横。镇东面的青甸湖,因水清如镜,又称“照湖”、“鉴湖”。自然秀丽的风光,曾吸引历代文人学者留连忘返,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传唱的名句。王羲之有“山0上行,如在镜中游”,咏其清丽;宋蒋堂有“湖之水兮碧泱泱,环越境兮润吴疆”赞其壮阔。李白有名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杜甫有诗说“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村民沿河而居,错落有致,粉墙,黛瓦,沿廊,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水乡风景线,显示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象。    东浦是独具魅力的桥乡。境内桥梁遍布,共有328座,仅集镇内就有37座。桥梁千姿百态,细腻别致,有的古朴典型,有的气势磅礴。有桥上建廊建亭的;有桥头建庙设台的;有拱式与梁式结合的,也有拱式与涵洞结合的;也有桥上走人、桥下两边背纤的立交式多用桥,堪称一大景观。犭央 犭茶湖避塘、青甸湖泗龙桥等不少桥梁因为古建筑成了名胜景点。特别是泗龙桥,由于江面开阔,设计独特,桥型壮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绍兴水乡、桥乡的代表作,成为东浦古镇桥梁的一个骄傲。   东浦是闻名于世的酒乡。“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绍兴老酒出东浦,东浦十里闻酒香”。东浦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到了宋代,东浦成为绍兴酿酒业的中心。清人李慈铭在《夜沿官读诸水村至东浦得两绝》中写道:“夜市趋东浦,红灯酒户新。隔村闻犬吠,知有醉归人”,逼真地描绘出东浦酒店夜市盛况。自古至今,东浦酒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享誉海内外。手工制作酿酒更是东浦古镇的一绝。1915年,云集信记“周清酒”作为绍兴酒的代表,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膺金奖。    东浦是群星璀璨的名士之乡。东浦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不少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和科学家。走在东浦老街上,随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镇域内三山地区,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故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戈入梦来”就是陆游晚年归居东浦的不朽诗句。东浦还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镇,清末辛亥革命期间,光复会的创始人徐锡麟出生于东浦,在徐的带动下,先后有陈赞卿等多人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光复会成员陶成章、秋瑾等曾多次到东浦活动。    东浦是欣欣向荣的希望之乡。当前,东浦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期、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古镇东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东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推进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更高标准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努力把东浦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经济强镇、生态古镇、文化名镇。东浦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鉴湖街道

  鉴湖镇地处市区南部,1992年由南池、坡塘、城南三乡合并而成,2000年7月由绍兴县划入越城区。2001年8月越城区进行区划调整,原鉴湖镇划分为城南街道和新鉴湖镇。现鉴湖镇位于越城区南部,东邻会稽山旅游风景区,南接绍兴县平水镇,西连绍兴县兰亭镇和印山越国王陵保护区,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北与市区城南街道接壤。全镇现有17个行政村,地域面积50.30平方公里,人口2.41万(其中农业人口2.31万)全镇现有耕地1.6万亩,山林3.44万亩,山区、半山区占三分之二。全镇共有党组织27个,党员1069名,中学1所、小学6所,中小学在职教师156名。    近年来,鉴湖镇以接轨城区、富民强镇作为总要求,坚持“发展鉴湖经济、增强镇村财力”这一主题,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镇现有各类企业170余家,其中有南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绍兴市兆山建材有限公司水泥厂等36家规模企业。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78亿,其中工业产值10.6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231元。    鉴湖镇社会政治稳定,信访工作连续三年实现“三无”镇,计划生育工作已连续三年获得“示范镇”称号,更是远近闻名的体育特色镇。.  

斗门街道

皋埠镇

  皋埠镇系省级中心镇,位于绍兴市区东大门,地域面积66.7平方公里,辖6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6.07万,耕地面积40029亩。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条件优越,杭甬铁路、104国道、浙东运河东西向横穿全境。境内水乡风光独特、历史文化深厚、自然资源丰富,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吼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以及水乡特色、浓郁的古运河等。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6亿元,工业销售21.12亿元,实现利润7302万元,企业自营出口5448.7万美元。      现代城市农业发展迅猛,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皋北商品粮基地、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基地、国家级绍鸭原种基地、绍兴香糕生产基地、东江黄草种植编织基地、西堡茶叶基地、樊江花卉基地、丰光三角蚌养殖基地及沈江水产养殖基地等十大特色基地,成为市级现代城市农业示范镇。     吼山风景区位于绍兴市区以东12公里处,是江南诸多名胜中奇石、秀水、深潭和以桃林为主的花卉果木完善结合的最具特色的景点,是古越绍兴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吼山风景区近来开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景区规划总面积36公顷,现已开发完成23公顷,年游客量达到20余万人次,年创经济效益250万元。现已初步建成集历史文化内涵与山 水田园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名胜区,竭诚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合作开发或独资开发吼山旅游观光渡假园区,一流的投资环境将为您的成功挥写巨篇。.  

马山镇

孙端镇

  孙瑞镇相传昔有孙瑞者居于此,地以人著,遂名孙瑞。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镇,三十八年5月为乡,1956年9月复镇,1984年12月为建制镇。    1992年5月皇甫乡并人,仍为孙端镇。所辖安桥头村,为鲁迅外婆家。孙端地处长江三角洲繁华的泸杭甬经济带上,位于绍兴县的东北部,东临上虞道墟镇,南与越城区生态产业园接壤,西连袍江工业区,向北跨过曹娥江即是绍兴杭州湾工业区;镇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绍兴外环线南北环绕,泸杭甬铁路、104国道和杭甬大运河紧临孙端南端。镇内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紧连高速公路道口,距杭州国际机场30公里、上虞港12公里,距绍兴县城柯桥23公里,离拟建中的绐兴杭州湾跨海大桥仅10公里,是绍兴县离大桥最近的一个镇,镇内地势平坦,河湖纵横,环境宜人。镇域面积32.27平方公里,水面6240亩,耕地23308亩,辖行政村16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39151人,常年外出从事经商、建筑人口8500人。     2002年全镇实现工业现价产值8.65亿元,同比增长25.08%;销售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25.04%;利润4350万元,同比增长20.23%;自营出口(海关数)实绩264万美元;实到外资152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3.46亿元,同比增长12.2 %。    这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了纺织服饰、文教印刷、印染造纸、五金机械、建筑建材、热电制冰等多业并举的工业局面。全镇资产逾10亿元,有国家二级资质建筑企业二家。个私企业比较发达,企业登记注册达158户。文教用品块状经济已经形成。    全镇效益农业发展较快,大田种养结构调整顺利,全年大田水产养殖比上年新增4500亩,达到了5416亩,尤其是大田养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亩净利达1350元。外荡养殖结构重点改变单一养鱼为“上层河蚌,中层鱼类,底层虾蟹”的立体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外荡育珠、鱼蟹混养,2001年已达到了1850亩,产值比常规养殖增长近10倍。    全镇有成人技校1所,全日制初中1所,完全小学9所,幼儿园l所,在校中小学生4629人,在园幼儿786人;有镇人民医院1家,下设8个门诊部所。.  

富盛镇

  富盛地处山区,东接上虞,南邻平水镇,距县城柯桥36公里,镇域面积73.9平方公里,2003年6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204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2亿元。财政收入200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1万元,分别同比上年增长81.25%和169.27%,农民人均收入5130元,比上年增长10%,取得了综合经济实力全县排名前移四位的好成绩。2003年,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全镇实现工业纳税销售1.85亿元,增长51.5%,完成技改项目33只,总投资10900万元,增长108.9%,新发展家庭工业46家,新办中外合资企业1家,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家,累计达到7家,自营出口额265.93万美元,增长62.25%,有1家企业顺利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有2家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认证。这年,全镇新增建筑企业1家,累计达到2家,新发展房地产企业2家,全镇实现建筑业产值4.35亿元。2003年,农业产业梯度推进。以水产养殖、花卉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达2680亩,累计达到6602亩,粮经产值比为20:80,大田亩均产值达到2800元;新开发银杏、有机茶、名优茶、毛竹四季笋等各类基地面积3100亩;新注册省级绿色农产品商标1只,新增工商业主投资效益农业8户,累计投资1320万元;新建“四季笋”雷笋产地市场2个,新发展农业企业4家,累计达到28家;实现农业销售1.3亿元,利润65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15.2%。这年,全镇实现农业产值1.1亿元,农业增加值701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8.3%。2003年,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奋进。出台了《富盛镇教育现代化五年规划》,投资300万元,移地新建山区一流的“里山完小”,中小学新增电脑42台,累计达到208台,每15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这年,打造“文化富盛”有声有色,专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了富盛“经济、文化、生态”互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绍兴博物馆举办了“富盛农民艺术家金水芳书法雕刻作品展览”,启动了镇志编纂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详规编制。计生、社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我镇探索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全县推广,计生工作被评为县级先进镇,社区医疗网点得到调整,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红山、文山、凤旺、董溪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相继建成并正式启用。.  

陶堰镇

  陶堰镇位于绍兴市东郊,距市区16公里,是绍兴市的东大门,被誉为“江南人才名镇”。镇域面积31.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万人。镇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水面达5200亩的白塔洋、百家湖如两颗明珠嵌镶其间。秀丽的环境、富饶的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为繁荣陶堰的经济提供优越条件。全镇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强,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55亿元,同比增长21.49%;人均生产总值10625元,同比增长14.7 %;工业总产值9.07亿元,同比增长23.13%;销售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25.67%;税留利7586万元,同比增长20.08%;财政总收入2883万元,同比增长49.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8万元,同比增长49%;技改投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0.41%;实到外资105万美元,同比增长37.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28万元,同比增长14.2%。 工业经济稳中趋快。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52家,基本形成了建筑建材、纺织服装、五金机械、酿酒化工为主的多元经济格局。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5家,其中有出口实绩10家,出口产品30多个,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镇一期工业集聚区占地395亩,总投资1.5亿元的19只项目,全部投入生产运行。二期工业集聚区供地100亩,签约3只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之中。总投资7600万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光宇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二只重点项目正在实质性启动。实施品牌战略效果明显,开发研制省级新产品2只,申报市级著名商标3只,1只商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三农”工作稳中趋好。农业总产值达7592万元,农业增加值38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824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152亩,增长25.6%;实现粮食产量11057吨,增长23.4%。镇内建成两大特色基地,即投资73.45万元、面积615亩的标准化无公害青虾基地和总面积1560亩标准化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分别通过县级、省级验收。农业龙头企业老渔翁水产品有限公司二期建成11只冷库,总库存量达7000吨,在安徽省外拓水产基地16000亩,投资500万元兴建水产加工流水线。老渔翁”牌鳜鱼和“白塔洋”牌青虾,分别被评为省级绿色农产品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  


孙端镇特产大全




孙端镇景点大全